中国古代画家小故事

合集下载

古代画家的故事

古代画家的故事

古代画家的故事
古代画家,是指在古代以绘画为职业或业余爱好的人,他们通过笔墨纸砚,表
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承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

古代画家的故事,不仅是一段段动人的传奇,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些古代画家的故事吧。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顾恺之的画家,他是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和书法家。

顾恺
之擅长山水画和人物画,尤其以山水画最为出色。

他的山水画作品,笔墨淋漓,气势恢宏,给人一种豪放洒脱之感。

顾恺之的画作在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顾恺之之画,千古传之”。

另外,还有一位名叫吴道子的画家,他是唐代著名的宫廷画家。

吴道子擅长绘
制花鸟画和人物画,尤以花鸟画最为精湛。

他的花鸟画作品,栩栩如生,根根毫发,给人一种真实感和美感。

吴道子的画作在当时备受皇室贵族的喜爱,被誉为“吴道子之画,国宝传之”。

除了顾恺之和吴道子,还有许多古代画家,他们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留下了
许多珍贵的艺术遗产。

他们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文景观,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代画家们,他们的故事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作品就是中华民族
的艺术瑰宝。

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汗水,创造了无数令人赞叹的艺术作品,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今天,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古代画家们的精神,用心去感悟他们的作品,用
行动去传承他们的艺术,让古代画家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让中华文化的光芒永远闪耀在世界的艺术舞台上。

愿古代画家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让中华文化的瑰宝永远璀璨夺目。

关于国画有趣的小故事

关于国画有趣的小故事

关于国画有趣的小故事自古以来,国画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国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享几个关于国画的有趣小故事,让我们一起领略国画的魅力。

故事一: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他的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国宝。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来到一个幽静的山谷,看到一片竹林中有一群白鹅在嬉戏,于是他便在山谷里写下了“兰亭序”。

这些白鹅似乎也感受到了王羲之的艺术气息,纷纷围拢过来,伸长脖子欣赏他的书法。

王羲之也被这群白鹅所吸引,他一边挥毫泼墨,一边欣赏着白鹅的优雅姿态。

最后,他将自己的作品赠给了山谷中的村民,而那群白鹅也成为了他的忠实粉丝。

故事二:唐伯虎的“江南第一才子”唐寅是明朝著名的书画家,被誉为“江南第一才子”。

有一次,一个富商请唐寅画一幅画,要求他在画中加入自己的形象。

唐寅便画了一幅山水画,自己在画中扮演了一个隐士的角色。

富商看了画后非常满意,但唐寅却告诉他:“这幅画好是好,但是缺少一种生气。

”于是,富商请唐寅解释一下什么是“生气”。

唐寅回答道:“生气就是要有人的气息。

画中要有隐士,但是也要有书童才行。

”于是,唐寅就在画中加入了一个小书童,让整幅画更加生动有趣。

故事三:郑板桥画竹郑板桥是清朝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他以画竹而闻名。

传说有一次,郑板桥到一个寺庙中游玩,看到了一个大竹林。

竹林中的竹子长得非常高大挺拔,而且竹叶也非常茂盛。

郑板桥被这片竹林所吸引,他开始观察竹子的生长情况和竹叶的摆动规律。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郑板桥终于领悟到了画竹的诀窍,他用自己的笔墨将竹子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此以后,郑板桥便成为了中国画坛上的一位大师。

以上就是关于国画的三个有趣小故事。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国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人文精神的体现。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们是如何用心去感受自然和生活,并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到作品中的。

大画家王冕的小故事

大画家王冕的小故事

大画家王冕的小故事大画家王冕的小故事说起元代大画家王冕的故事,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王冕放牛”、“王冕孝母”等民间广为流传的名人传说,确实,历代名人之中,大画家王冕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收集整理好的大画家王冕的小故事 ,欢迎阅读本文!王冕本为浙江诸暨人氏,出身寒门,却自幼勤奋好学,常趁帮父亲放牛之际跑到学堂躲在窗下倾听学生读书,久而久之,老师讲课的内容被他尽数记在心中,但因忘记放牛这回事,幼小的王冕没有少挨父亲的责打。

母亲见儿子如此痴迷念书,索性准许他寄宿到佛寺之中安心学习。

于是,每晚上王冕都坐在佛像的膝盖上,借着微弱的烛光彻夜苦读,直至天明,这便是大画家王冕“僧寺夜读”的故事。

少年王冕靠着天资聪颖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在诗书和绘画方面都展现出惊人的才华。

尤其是他的画工,极为出色。

在王冕的诸多画作之中,以画梅花与荷花的技艺最为高超。

相传为了力求将荷花画得逼真,王冕可以整日趴在池塘边细心观察荷花的造型神韵,丝毫不知疲倦。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江南水边多有蚊虫出没,然而满心系在画作之上的王冕却浑然不觉,依旧手持画笔细细揣摩如何进一步捕捉水中荷花柔美高雅的姿态,路过之人目睹这少年如痴如醉的作画神态,无不啧啧称奇。

多年后,王冕成为远近闻名的大画家,前来向他求取字画的文人络绎不绝,功成名就的他依旧保持着虚怀若谷的品性,并将孝心奉养老母作为行事准则,由此,大画家王冕孝心侍母的故事终成千古美谈。

有哪些元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王冕,祖籍浙江诸暨,是一位儒雅俊秀的江南才子。

王冕早年出身贫寒之家,幼时生活困苦,却生性乐观豁达,酷爱书画创作,他寄居僧寺,草堂灯下刻苦读书的故事曾激励了无数莘莘学子奋发求学,亦受到后人广泛的赞誉。

今人提起,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传世名作,《墨梅》与《白梅》两幅画作。

据说王冕素喜梅花高洁,很早就开始研究梅花画法,在他的诸多画作中,也以画梅见长。

王冕笔下的梅花栩栩如生,风格独特,在其成名之后,上门求画者络绎不绝,许多人就是专门为求一幅梅花图而来。

关于山水画的小故事

关于山水画的小故事

关于山水画的小故事
山水画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描绘了山水自然的美景,常常被用来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下面是一个与山水画有关的小故事:
在古代,有一位著名的山水画家,他叫做李思训。

李思训是一位非常杰出的画家,他的山水画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

据说,李思训曾经在一座山上住了三年,每天都在仔细观察大自然的美景,用心感悟山水的精髓。

最终,他成功地描绘了出来一幅绝妙的山水画,这幅画作被誉为“山水之冠”。

据说,有一次,一位皇帝看到了李思训的山水画作,非常欣赏,决定任命他为宫廷画家。

但是,李思训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一直保持着谦虚的心态,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画技。

他常常在画作上标注自己的心得和感悟,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山水画的魅力。

李思训的山水画作不仅受到了皇帝的赞赏,也受到了普通百姓的欢迎。

他画作的价格很高,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变得骄傲自大,而是一直保持着亲民的态度,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他的作品。

他常常在画作上题写一些诗句,让画作更加富有诗意和文化内涵。

因此,李思训的山水画作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也成为了中国山水画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和谦虚谨慎,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

中国绘画名家的故事

中国绘画名家的故事

中国绘画名家的故事
中国绘画有许多著名的名家,下面是其中一些名家的故事:
1. 吴道子(吴镇):吴道子是唐代的一位杰出绘画家。

他小时候非常聪明,很早就开始学习绘画。

十岁时,他已经可以画出栩栩如生的风景画。

他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和人物画闻名,尤其擅长绘制山水景色。

他的作品传世至今,不仅流传在中国,还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画廊收藏。

2. 张大千(张爱卿):张大千是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

他擅长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

他精通传统绘画技巧,并且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入了现代元素。

他的艺术风格独特,刚柔并济,色彩鲜明。

他的作品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他的画作也被列为中国文化遗产。

3. 张大春:张大春是当代中国著名的书画家。

他从小就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跟随师傅学习绘画。

他的绘画作品以花鸟画和山水画为主,创作出了许多令人赞叹的作品。

他的画作在国内外展览和拍卖中都很受欢迎,被誉为当代中国绘画界的瑰宝。

这些名家的故事充满了艺术的历程、奋斗和创新的精神。

他们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才华和创造力,也展示了中国绘画的博大精深。

他们的成就为中国绘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名画家小故事

名画家小故事

名画家小故事【篇一:名画家小故事】有不少朋友都会时不时地找一些关于名人画家的励志来看看,那么名人画家的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画家的励志小故事篇1:郑板桥教子郑板桥(1693-1765)是清朝扬州八怪之一。

他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

小宝6岁时上学了。

为了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

他的道是什么呢?他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郑板桥自己是个读书人,他并不是看不起读书人,他看不起的是: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郑板桥自己最重视的还是儿子的品德。

他对弟弟说:我不在家,儿便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

他主张,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儿女应平等对待。

他说: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别人。

凡鱼餐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

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头肉乎!为了教子明好人之理、爱农夫,郑板桥还抄录了使小宝且念且唱、顺口好读的四首五言绝句:二月卖新丝,五月巢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

后来,郑板桥不放心小宝的成长,就把他接到身边,经常教育小宝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的人。

由于郑板桥的严格教育和言传身教,小宝进步很快。

当时潍县正值灾荒,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

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 妈妈拿出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省下的,快拿去吃吧! 小宝欢跳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

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了这个用饥饿眼光看他的小女孩,立刻把窝头分给小女孩一半。

名画家的小故事

名画家的小故事

名画家的小故事【篇一:名画家的小故事】王冕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大画家,名叫王冕。

他最擅长画荷花,许多人不辞辛苦从很远的地方来求他的荷花画。

王冕小时候,家里很贫困,白天替人放牛,晚上自己学习。

有一天,王冕在湖边放牛时,忽然下起雨来,雨过天晴后,湖里的荷花和荷叶被雨水冲洗得非常干净,在太阳光下,荷叶上滚动的水滴一闪一闪,漂亮极了。

王冕看了非常喜爱,便想:“如果把它画下来,我就能天天见到这幅美景了,该多好啊!”于是,他赶紧用身上的一点零用钱买了纸和笔,开始画荷花。

起初当然画得不怎么好,有人见了还讥讽他说:“不要浪费纸和笔了,你画得太糟糕!”可是王冕并不气馁,仍然不停地画,最后终于越画越好,就跟真的一样。

王冕便把荷花画拿去卖,卖画的钱拿回家孝敬母亲。

王冕因为荷花画得很好,许多人争着来买,他的家境便因此渐渐好转,不再替人放牛了。

同时他的名气也渐渐地大了起来,终于成为一个全国有名的大画家。

张大千的家族原住广东番禺,在清康熙廿二年迁到四川,住在内江。

父亲号悲生,和母亲曾太夫人育有十男一女,兄弟都是单名,大哥荥,二哥泽(善子),三哥信,四哥楫,五哥、六哥、七哥早故,他行八,名爰,九弟名端,十弟名玺。

他生在1898年旧历四月一日。

1916年,张大千到重庆求精中学念书,放暑假时回内江途中,被土匪绑去当了一百天黑笔师爷。

押到一个叫“千斤磅”的地方,土匪们一面休息,一面清查俘虏的底细。

张大千这才弄明白,土匪把他们当肉票,要他们写信回家去勒索钱。

轮到张大千写信时,一个姓邱的土匪一看到他的字,赞赏的叫:“这娃儿字写得漂亮,我看留他作黑笔师爷好了!”虽然张大千不肯,但在生死关头,由不得他。

第二天,土匪还要去打劫峰高铺,那个姓邱的土匪派了两个兄弟伙,一乘轿子,送张大千回龙井口窝子里去。

一路上,在路边放哨的土匪,居然对着他的轿子行举手礼,他弄不清该不该神气?到了龙井口,土匪头送他一对象牙章,带红结子的瓜皮帽,把他打扮成师爷样。

可是,在龙井口没有安顿两天,政府军要来攻了,土匪们赶紧转移阵地,把他移交给一个叫老康的另一个土匪头子。

古代画家的故事

古代画家的故事

古代画家的故事在古代,有许多杰出的画家,他们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留下了许多令人赞叹的作品,成为后人学习和推崇的对象。

其中,有一位名叫顾恺之的画家,他是中国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被誉为“国画鼻祖”,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顾恺之自幼酷爱绘画,对艺术充满了热情和追求。

他虽然出身名门,但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艺术的追求,而是在绘画上不断努力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造诣。

他潜心修习书画,广泛涉猎古今名画,吸取各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他的作品以笔墨淋漓、构图严谨、形神兼备而著称,被后人誉为“传世之宝”。

顾恺之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风雨,但他始终坚守着对艺术的执着和追求。

他曾历经战乱,家破人亡,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艺术的追求,而是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地创作,用画笔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自己的心路历程。

他的作品中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展现出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顾恺之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他的画作流传至今,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和借鉴的对象。

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精湛的绘画技艺,更在于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的一生成就了一代艺术巨匠,也成就了一幅幅永恒的艺术之作。

古代画家的故事,就像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展现出了艺术家们对艺术的执着和追求,展现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们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精品,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艺术的完美,不断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让我们一起缅怀古代画家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艺术魅力,传承他们的艺术精神,让艺术之花在我们手中绽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画家小故事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哪个阶级,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记忆中,故事都是传承历史的重要媒介,是陈述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画家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故事篇一:齐白石努力练习作画齐白石是我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最善长画小虾小虫等小动物,另外,在篆刻方面他也颇有建树。

齐白石年轻的时候,他就很喜欢篆刻。

有一天,他去拜访一位老篆刻家,老篆刻家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等这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你的印就刻好了。

”别的人都以为老篆刻家戏弄齐白石,劝他不要理那老家伙,齐白右却真的挑了一担础石来,夜以继日地刻着,一边刻,一边拿古代篆刻艺术品来对照琢磨。

刻了磨平,磨平了又刻,手上起了血泡,他不在意,他就那么专心致志地刻呀刻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础石越来越少,而地上的淤泥却越来越厚。

最后,一担础石统统都化为泥了,齐白石也练得了一手好篆刻艺术,他刻的印雄健、洗炼,独树一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有一次,他过生日。

由于齐老是一代宗师,学生
朋友来了很多。

从早到晚,客人络绎不绝,老人笑吟吟地迎来送往,等到夜晚送去最后一批客人,老人再也支持不住了,他躺下很快睡着了。

第二天,齐白石老人一早就起床了,他顾不上吃饭,先到画室去做画,家里人都劝他吃饭,他却不肯歇一歇。

总算五张画画完了,家人都长长的松了一口气,等着他吃饭。

谁知他摊纸挥毫又继续作起画来。

家里人怕他累坏了,都说:“您不是已画够五张了吗?怎么还画呀?”
老人轻轻抬起头说道:“昨天生日,客人多,没作画,今天追画几张,以补昨天的‘闲过’”。

说完,他低下头继续作起画来。

正是凭着这种勤奋精神,齐白石老人的画越作越精,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

故事篇二:丰子恺和《护生画集》1928年,丰子恺为祝贺恩师李叔同50寿辰,寄去了自己精心绘制的50幅《护生画集》,李叔同非常高兴,很快为画集配上了文字,并回信嘱咐丰子恺,希望他能将此画集续下去,在自己60~100岁大寿时,能够分别再收到画集第2~6集,每集分别画60幅至100幅漫画。

丰子恺随即回信,向恩师承诺一世寿所许,定当遵嘱!
此后,丰子恺谨记李叔同的嘱托,为报师恩而发奋而作。

1929年——1965年,丰子恺分别完成《护生画集》第2、3、4集,然而,就在丰子恺打算继续完成最后两集时,意外却降临了——十年“文革”来了,随后,刚当上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的丰子恺,因为在“文代会”上一番关于“大剪刀”剪出千篇一律的冬青树的发言,而被错判为上海十大重点批斗对象之首。

接下来,日复一日无休止的折磨便开始朝已是六十多岁的丰子恺蜂拥袭来,“造反派”不仅抄了他的家,还日日批斗他,他们把刚出锅的热糨糊浇到老人的背上,然后再贴上大字报,游街威。

老人自然是受不住这番折腾,痛得走不了路,于是,造反派们便又残忍地拿着皮鞭抽打他,从街头一直抽到街尾。

但丰子恺很坚强,从没流下过一滴泪,后来,造反派又剪掉了他养了三十多年的胡子,那些胡子是丰子恺为怀念自己已逝多年的老母而特意蓄起来的,人们都以为老人这下肯定承受不了,但没想到丰子恺却笑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再后来,丰子恺又被下放到上海郊区,从事田间劳动,乐观的丰子恺瞒着家人,管教的人看他年纪大了,很照顾他,因此自己过得很好。

直到有一年冬天
刚下过大雪,女儿丰一吟去给他送御寒的衣服。

女儿是在一个一望无垠的田野里找到丰子恺的,他孤独地站在寒风飕飕的地里,胸前挂着一个蛇皮袋,正在一点点地摘棉花,全身冻得直发抖。

之后,在丰一吟的一再要求下,丰子恺才带着她去了自己的住处——间破得不能再破的旧牛棚茅草屋里,因为屋顶年久失修,女儿清楚地看到在父亲床上的草枕边上,还有一堆没融化的积雪。

即便是在如此简陋的卧室里,老人也很难睡上一个踏实的觉——管教他的人,经常会半夜三更突然吹响集合号,丰子恺年纪大,手脚又不灵活,自然每次起床都不能像其他人一般麻利,于是被推搡斥骂成了常有的事情,后来,他干脆睡觉不脱衣服。

虽然遭受到如此非人般的不公虐待,但丰子恺依然没有任何的抱怨,从没想过要放弃绘画,从不敢忘记对恩师的那句承诺。

“护生即护心,慈悲在心,随处皆可作画”,劳动改造期间,他以苦为乐,只要一有机会,就会想方设法继续《护生画集》的绘画,并得以完成了第5集的90幅画。

但环境的恶劣最终还是击倒了老人,患上严重肺炎的丰子恺被允许回家养病,此时的他已经是76岁的古稀老人了,但是回到家中的丰子恺并没有按照医生
的要求,好好休息,积极配合治疗,相反,他甚至偷偷扔掉医生开的药,而是全身心地扑到绘画上去。

他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开始着手画《护生画集》的第6集,此时与恩师约定的最后一集还有6年时间,但丰子恺似乎隐约感觉到自己将不久于世,于是才拼命画。

儿女们怕他累坏身体,把他的笔和纸都藏起来了,丰子恺就向他们哀求道:“你们这是要我的老命呀,快还给我吧。


儿女们只好作罢,晚上即便睡在一个需要蜷缩起双腿才能睡下的小床上,他也一点感觉不到不便,他的所有心思都沉浸在画作中,《羔跪受乳》、《首尾就烹》等名画就是这个时候完成的。

1973年底,丰子恺终于完成了恩师的重嘱,结束了《护生画集》的最后一集的100幅画,这与他送给恩师第一集《护生画集》时,整整相隔了45年。

两年后,老人与世长辞。

在他之前,没有人画过,之后也没有人画过,后人这样评价丰子恺独特的漫画:他的画很便宜,人人能买得起,且人人都能看得懂,无论你是平民百姓、小商小贩,还是文盲、大老粗,他用淡雅常见的线条,寥寥数笔勾画出高尚的人格和深远的思想,简单朴素中画出悲悯和仁爱之情,堪称中国一代漫画大师,而其中最为知名的便是这6集《护生画集》,一共450
幅。

“我敬仰我的老师弘一大师,是因为他是一个像人的人。

”做一个像人的人,这便是丰子恺一生的追求,他用生命完成了这一追求。

故事篇三:顾恺之画画的小故事顾恺之的“天工神笔”是从小练就的。

他三四岁学画画儿,到八九岁时,已成为小丹青妙手了。

他家的院里、院外、墙上,以及他的手背上、脚面上,凡是能画画的地方,都留下过他的“杰作”。

他有一次到姨家拜年,没进门,就用炭笔在大门上画了一幅“五谷乐”。

还有一次,为了画画,他挨了爸爸的一顿打。

原来,他暗中端详爸爸好多天,想给爸爸画幅像。

一天,他正在丝绸上画画,爸爸从外面进来,见画得那个难看样儿,把他的脸打得又红又肿。

这天夜里,恺之做了,一个美好的梦,他梦见月亮变成了一位迷人的姑娘向他飘来。

姑娘的眼睛像纯净的湖水那般光亮,莹洁。

姑娘还让他画眼睛。

接着他梦见池中的莲花都变成了一位位莲花姑娘,都争着让他画眼睛……恺之醒来,遥望碧空明月,星星在眨着眼睛。

星星呀,你就是天空的眼睛吗?你有大、有小、有明、有暗;世上人的眼睛也不都如此吗?不同的是多一点善、恶、丑、美。

眼睛呀,最能反映
一个人的心灵,最能代表人的性格特征。

把天下的眼睛都纳于我的笔下吧!
从此,顾恺之看啊,画啊,看各种各样的眼睛,也画各种各样的眼睛。

苦练多年之后,画艺大进。

后来在他笔下,孩子们滴溜的眼睛像西湖水面上的星星;老人们深邃的眼睛像山林中一汪蓝色的清潭;小伙子们闪烁的刚毅光芒的眼睛像盛着三月的太阳;而姑娘们的眼睛,则温柔得像夏天的露珠儿,在草叶上荡漾……恺之不到20岁就名满京城了,当时有个云祥和尚想修建一座辉煌的寺院,向四方募捐,可捐到的很少。

正当云祥食不甘味之时,恺之找上门,要捐一百万钱。

他只要了一面空白墙壁,日夜挥笔舞彩,一个多月后,一幅光彩照人的大壁画完成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