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荧光分析法
荧光分析法

发射荧光的光量子数亦即荧光强度,除 受激发光强度影响外,也与激发光的波 长有关。各个荧光分子有其特定的吸收 光谱和发射光谱(荧光光谱),即在某 一特定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和最大发射 峰。
(三)荧光的猝灭
荧光分子的辐射能力在受到激发光较长时 间的照射后会减弱甚至猝灭 ,这是由于激 发态分子的电子不能回复到基态,所吸收 的能量无法以荧光的形式发射。一些化合 物有天然的荧光猝灭作用而被用作猝灭剂, 以消除不需要的荧光。因此荧光物质的保 存应注意避免光(特别是紫外光)的直接 照射和与其他化合物的接触。
物质的荧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可以 用作该物质的定性分析。当激发光强度、 波长、所用溶剂及温度等条件固定时, 物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发射光强度 与溶液中该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关系,可 以用作定量分析。
荧光分析法的灵敏度一般较紫外分光光 度法或比色法为高,浓度太大的溶液会 有“自熄灭”作用,以及由于在液面附 近溶液会吸收激发光,使发射光强度下 降,导致发射光强度与浓度不成正比, 故荧光分析法应在低浓度溶液中进行。
技术特点
1. 时间分辨技术
时间分辨发光光谱技术是基于不同发光 体 的发光衰减速率的不同进行组分的分辨和 分别测定的技术。
时间荧光光谱
2 .偏振和各向异性技术
在偏振光激发下,荧光体所发射的荧光 在空间不同取向强度不同,即偏振光。 此技术在生化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如 生物分子间的缔合反映,抗体或抗原的 测定等。
荧光分析法
内
容
荧光光谱基础; 蛋白质的荧光特性; 荧光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和原理。
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能级跃迁示意图
(一)荧光的产生
某些物质受紫外光或可见光照射激发后能发 射出比激发光波长较长的荧光。此化学物质 能从外界吸收并储存能量(如光能、化学能 等)而进入激发态,当其从激发态再回复到 基态时,过剩的能量可以电磁辐射的形式放 射(即发光)。荧光发射的特点是:可产生 荧光的分子或原子在接受能量后即刻引起发 光;而一旦停止供能,发光(荧光)现象也 随之在瞬间内消失。
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荧光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化学方法,它利用物质在受到激发后发出的荧光
来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
荧光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分析速度快等优点,因此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受到激发后发出的荧光强度与其浓度成正比。
当
物质受到特定波长的激发光照射后,其中的分子会吸收能量并处于激发态,随后分子会自发地返回基态并释放出能量,这种能量以荧光的形式发射出来。
荧光分析法利用荧光强度与物质浓度的关系来进行分析,通过测量样品的荧光强度,可以间接地推断出样品中目标物质的浓度。
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还包括激发光源、激发光和荧光检测器。
激发光源通常
采用紫外灯或激光器,用于提供足够的能量来激发样品中的分子。
激发光是指对样品进行激发的光线,其波长通常由样品的特性决定。
荧光检测器则用于测量样品发出的荧光强度,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
在实际应用中,荧光分析法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
在生物医学领域,荧光分析
法可以用于检测生物标记物、药物浓度、蛋白质含量等,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优点。
在环境监测领域,荧光分析法可以用于检测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机物污染物等,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分析。
在食品安全领域,荧光分析法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添加剂、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为食品安全提供可靠的分析手段。
总之,荧光分析法作为一种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分析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
前景。
通过深入理解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分析方法,为各个领域的分析工作提供更加准确、快速、可靠的支持。
荧光分析法

光致发光:
吸收某种波长的光后发射出比吸 收波长更长的光的现象。 (荧光和磷光)
荧光分析法 (fluorormetry)
荧光光谱→定性分析 荧光强度→定量分析 分类: 原子荧光分析、分子荧光分析
紫外-可见荧光分析 红外荧光分析 X射线荧光分析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分子荧光
(一)分子荧光的产生 1、分子的电子能级与激发过程
=
hc
E
2、荧光的产生
振动驰豫
内转换 体系间跨越
磷光
吸收
荧光
外转换
振动驰豫
发生在同一电子能级内,分子通过
碰撞以热的形式损失部分能量,从较高
振动能级下降到该电子能级的最低振动
能级上。无辐射跃迁。
内转换
即激发态分子将多余的能量转变 为热能,从较高电子能级降至较低的 电子能级。内转换也属于无辐射跃迁。
OHH+
NH-
pH<2
pH7~12 兰色荧光
pH>13
荧光熄灭
荧光熄灭(荧光猝灭):由于荧光物质分子与 溶剂分子或其它溶质分子碰撞而引起荧光强度 降低或荧光强度与浓度不呈线性关系的现象。 荧光熄灭剂(quenching medium):引起荧光熄灭 的物质。如卤素离子、重金属离子、氧分子以 及硝基化合物、重氮化合物、羰基、羧基化合 物均为常见的荧光熄灭剂。
外转换
荧光 较高激发态分子经无辐射跃迁降 至第一电子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 级后,仍不稳定,停留较短时间后
(约 10-8 s ,称作荧光寿命),以光
辐射形式放出能量,回到基态各振动
能级,这时所发射的光称为荧光。
系间跨跃
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经过另一 个无辐射跃迁转移至激发三重态,称为系间跨 跃。
荧光分析法

荧光分析法一、基本原理某些物质的分子能吸收能量而发射出荧光,根据荧光的光谱和荧光强度,对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方法,称为荧光分析法(fluorescence analysis)。
荧光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需样量少和方法简便等优点,它的测定下限通常比分光光度法低2~4个数量级,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较广泛。
在室温下分子大都处在基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当受到光的照射时,便吸收与它的特征频率相一致的光线,其中某些电子由原来的基态能级跃迁到第一电子激发态或更高电子激发态中的各个不同振动能级,这就是在分光光度法中所述的吸光现象。
跃迁到较高能级的分子,很快(约10-8s)因碰撞而以热的形式损失部分能量,由所处的激发态能级下降到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能量的这种转移形式,称为无辐射跃迁。
由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下降到基态的任何振动能级,并以光的形式放出它们所吸收的能量,这种光便称为荧光。
荧光分析法是测定物质吸收了一定频率的光以后,物质本身所发射的光的强度。
物质吸收的光,称为激发光;物质受激后所发射的光,称为发射光或荧光。
如果将激发光用单色器分光后,连续测定相应的荧光的强度所得到的曲线,称为该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excitation spectrum)。
实际上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就是它的吸收光谱。
在激发光谱中最大吸收处的波长处,固定波长和强度,检测物质所发射的荧光的波长和强度,所得到的曲线称为该物质的荧光发射光谱,简称荧光光谱(fluorescence spectrum)。
在建立荧光分析法时,需根据荧光光谱来选择适当的测定波长。
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是荧光物质定性的依据。
对于某一荧光物质的稀溶液,在一定波长和一定强度的入射光照射下,当液层的厚度不变时,所发生的荧光强度和该溶液的浓度成正比,这是荧光定量分析的基础。
荧光物质的线性范围一般在0.00005-100微克/ml,当荧光物质溶液的吸光度小于或等于0.05时荧光强度和浓度才成线性关系。
荧光分析法

某些物质经紫外线照射后,能立即放 出能量较低(亦即波长较长)的光。
当照射停止后,如化合物的发射在 10-9秒钟内停止,则称荧光
超过此限度即称为磷光。
荧光的波长与被照射物质有关。 以紫外线作激发光源,所发射的
荧光常在可见光区。
测量荧光强度以确定物质含量的方法 叫做荧光分析法,
所使用的仪器叫荧光计
三,荧光分析的操作
1.标准曲线法 先配制一第列浓度由大到小的标准 管C1,C2、C3、、、、、、C1为 浓度最大的标准管 作为起始浓度,置荧光计透光率为 100,调节光栅使检流计指零
然后再测一系列浓度较低的标准管 的透光率,以浓度对透光率作标准 曲线。
标准曲线的另一作法是以空白溶液 为起始浓度,置荧光计透光率于10 或20处,调节光栅使检流计指零, 然后再测一系列浓度较高的标准管 的透光率,作出标准曲线。
6.荧光强度达到最高点所需要的时间不同 有的反应加入试剂后荧光强度立即达 到最高峰
有的反应需要经过15~30分钟才能达到最 高峰
7.有机溶剂中常有产生荧光的杂质, 可用蒸馏法提纯。橡皮塞、软木塞 及滤纸中也常有能溶于溶剂的一些 带荧光的物质。
六.总结
荧光分析法 灵敏度高, 仪器设备相对简单,休积小, 操作较简便 反应时间也较快
但是它也有一些先天的不足限制了它的应 用,那就是只有少数化合物能发射荧光。 这就要靠这座的各位精英们以后多多努 力了
参考文献:
<<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 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 编
<<定量化学分析简明教程>> 彭崇慧 冯建章 张锡瑜 李克安 赵凤林
<<分析化学>> 中国化学会 中国科学院院箕应用化学研究所主办
第四章 荧光

LOGO
第一节 概述
一、分子发光 某些物质的分子吸收一定能量跃迁到较高的电子激 发态后,在返回电子基态的过程中伴随有光辐射。 发态后,在返回电子基态的过程中伴随有光辐射。 二、分子发光类型 1、 按激发模式 ①光致发光 :分子因吸收外来辐射的光子能量而被激 发所产生的发光现象。 发所产生的发光现象。 化学发光: ②化学发光:分子的激发能量是由反应的化学能量提 供的发光现象。 供的发光现象。
LOGO
c 取代基之间形成氢键
加强了分子刚性结构和增强荧光强度。 加强了分子刚性结构和增强荧光强度。 d 异构体的影响 顺式和反式同分异构体具有不同的荧光强度。 顺式和反式同分异构体具有不同的荧光强度。
H C C H
H C C H
LOGO
③取代基效应 取代基效应 芳环上有供电基,使荧光增强。 芳环上有供电基,使荧光增强。 给电子基团常使荧光增强; a 给电子基团常使荧光增强;
LOGO
内转换 S2 S1 能 量 吸 收
内转换 振动弛豫 系间跨越
T1 发 射 荧 光
T2
外转换
发 射 磷 振动弛豫 光
λ3
二、分子荧光分析的基本原理 激发光谱与荧光(磷光) 1、激发光谱与荧光(磷光)光谱 荧光(磷光) (1).荧光(磷光)的激发光谱 曲线 固定测量波长(选最大发射波长), ),化合物发 固定测量波长(选最大发射波长),化合物发 射的荧光(磷光) 射的荧光(磷光)强度与照射光波长的关系曲 图中曲线I 线 (图中曲线I ) 。 激发光谱曲线的最高处, 激发光谱曲线的最高处,处于激发态的分子 最多,荧光强度最大。 最多,荧光强度最大。
LOGO
磷光发射: 磷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 能级→基态( 跃迁); 能级→基态( T1 → S0跃迁); 的可能过程: 电子由S0进入T1的可能过程:S0→T1禁阻跃迁 S0 →激发→振动弛豫→内转移→系间跨越→振 激发→振动弛豫→内转移→系间跨越→ 动弛豫→ 动弛豫→ T1 发光速度很慢: 10-4~100 s 。光照停止后, 发光速度很慢: 光照停止后, 可持续一段时间。 可持续一段时间。
荧光分析法的原理

荧光分析法的原理
荧光分析法是一项常用的分析技术,利用物质在受激发后发出的荧光来确定样品中的成分。
它基于物质在受光激发后,部分电子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并在返回基态时通过发射光子而发出荧光的原理。
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包括激发和发射两个过程。
在激发过程中,样品受到特定波长的激发光照射后,其中的分子将吸收入射光的能量,带电子跃迁至激发态。
然后,在发射过程中,这些激发态的分子会逐渐返回基态,释放出能量并发射出荧光。
荧光的发射波长和强度与样品中的成分有关。
通过测量样品发射的荧光光谱和相应的荧光强度,可以获得有关样品成分的信息。
荧光分析法常用于分析有机和无机物质,可以检测微量元素、荧光标记物、环境污染物等。
它具有快速、高灵敏度、非破坏性和多组分同时分析等优点。
在实际应用中,荧光分析法需要合适的激发光源、荧光光谱仪等仪器设备,并进行仪器校准和数据处理,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化学分析技术中的荧光法

化学分析技术中的荧光法荧光法是化学分析技术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物质吸收能量后产生的激发态分子的自发辐射。
荧光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快速、非破坏性等优点,因此在分析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荧光现象荧光现象是很多物质在受激光照射或吸收其他电磁波后,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再从激发态衰减到基态时,自然辐射出的光现象。
其光谱分布与吸收光谱不同,一般在较长波长处产生。
荧光的激发带宽度很大(可以从两纳米到上百纳米),且激发光对物质的化学性质影响较小,因此在分析领域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荧光分析法1. 直接测量法荧光分析法一般分为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两类。
直接测量荧光分析法中,荧光物质为测量对象,测量时将激发光辐射到样品中,测量样品发出的荧光强度,然后通过与标准曲线比较,可以计算出样品中荧光物质的浓度。
直接测量荧光分析法具有快速、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
但它也面临着无法消除因测量系统的几何位置和分析效果差异而引起的扰动信号等问题。
2. 间接测量法另一种荧光分析法是间接测量法。
它是通过荧光物质与已知物质的相互作用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
例如,糖类物质可以被邻苯二甲酸酐(PA)酰化成PA-糖酐,这种物质能够与荧光比爱琴素(ANS)结合产生荧光,而且糖酐的数量与荧光信号的强度成正比。
通过对标准曲线的制备,可以计算出未知糖酐的浓度。
间接测量荧光分析法的优点是可以避免测量系统的几何位置和分析效果差异而引起的扰动信号的干扰,但它也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样品处理和校准难度大的问题。
三、荧光分析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荧光分析方法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生化学、免疫学、细胞、化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
在免疫学中,荧光抗体标记技术被广泛用于检测蛋白质和微生物。
常用的标记染料包括荧光素和菲罗达胺等。
荧光分析方法还能够用于细胞成像和病理学分析。
蛋白质标记生物发光剂(luciferase)能够被转染到细胞内,进而检测细胞中的信号通路或者探究细胞蛋白质之间的交互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分子发光的类型
1、按激发的模式分类:分子发光
光致发光 化学发光 热致发光 场致发光 荧光 磷光
2、按分子激发态的类型分类:分子发光
三、荧光分析法的特点
1、灵敏度高 2、选择性强 3、工作曲线线性范围宽
第一节 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一、分子荧光的产生
二、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
三、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四、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
四、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
(一)溶剂的影响 (二)温度的影响 (三)pH值的影响 (四)散射光的影响 (五)荧光熄灭剂的影响
(一)溶剂的影响
1、溶剂的极性: 对许多共轭芳族化合物,激发时发生了 → * 跃迁,其激 发态比基态具有更大的极性,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激发态 比基态能量下降的更多,荧光光谱向长波移动。 2、氢键
(四)色散光的影响
散射光对荧光测定有干扰,选择适当的激发波长可消除 。
(五)荧光熄灭剂的影响
1、荧 光 熄 灭(荧光淬灭) 指荧光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它溶质分子相互作用引起荧光强 度降低或消失的现象。 2、荧光熄灭剂 指能与荧光物质分子发生相互作用而引起荧光强度下降的物 质。 如卤素离子、重金属离子、氧分子、硝基化合物、重氮化合 物、羰基化合物等。 3、荧光熄灭类型 (1)碰撞淬灭;(2)生成化合物的淬灭(静态淬灭);(3)能量转 移淬灭;(4)氧的淬灭;(5)转入三重态的淬灭;(6)浓度过大 引起的自淬灭。
内转换
S2 * 能 量
振动弛豫 内转换 系间跨越 T1* T2*
S1 * 吸 收 发 射 荧 光
外转换
发 射 振动弛豫 磷 光
S0
l1
l2
l 2
l3
(二)荧光的产生
5、外转换:激发分子与溶剂或其他溶质分子之间产生相互 作用而转移能量的非辐射跃迁。 外转换使荧光或磷光减弱或“淬灭”。 6 、系间跨越:不同多重态 , 有重叠的转动能级间的非辐射 跃迁。
苯 萘 蒽
化合物
F
λex(max)(nm)
0.11 205
0.29 286
0.46 65
λem(max) (nm) 278
321
404
(三)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2、刚性平面结构 荧光物质的刚性和平面性增加,荧光效率越大,荧光波长发 生长移。 芴
联二苯
F=1.0
萘
Mg2+
F=0.2
维生素A
8-羟基喹啉 弱荧光
一、荧光分光光度计
(四)检测器 光电倍增管,电感耦合器件(CCD)。 放大倍数:2n~5n(n=10),103~107, 最大108~109
(五)信号显示记录器 计算机光谱工作站,对数字信号进行采集、处理、显示,并对 各系统进行自动控制。
二、荧光分析新技术
(一)同步荧光分析法 (二)三维荧光分析法 (三)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
电子激发态的多重态 M=2S+1
(一)分子中电子能级的多重性
基态分子吸收能量后,若电子在跃迁过程中不发生自旋方向的 变化,仍然是M=1,分子处于激发的多重态,用S*表示。 若电子在跃迁过程中伴随自旋方向的变化,分子中便具有两个 自旋不配对的电子,s=1,M=3,分子处于激发的三重态,用T1* 表示。 S*与T1*的区别在于电子自旋方向不同, T1*能级较S*稍低一些。
(二)荧光光谱特征
1、Stokes位移 指相同电子跃迁在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中最强波长间的差值。 发射光谱的波长比激发光谱的长,由于振动弛豫等原因消耗了 能量。
(二)荧光光谱特征
2、荧光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一般情况下,用不同波长的激发光来激发荧光分子,得到的荧 光发射光谱的形状基本相同。 原因:荧光均由第一激发态 的最低振动能级返回基态产 生的。
荧光
磷光
系间跨越 内转换 外转换 振动弛豫
(二)荧光的产生
1、荧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多为S1→S0跃迁),发射波长λ′2 的荧光。 2、磷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T1→S0跃迁) 。
内转换 S2 * 能 量 S1 * 吸 收 发 射 荧 光 外转换 振动弛豫 内转换 系间跨越
内转换 振动弛豫 内转换 系间跨越 T1* T2*
S2 * 能 量
S1 * 吸 收 发 射 荧 光
外转换
发 射 振动弛豫 磷 光
S0
l1
l2
l 2
l3
二、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
(一)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 (二)荧光光谱特征
(一)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
荧光强度:指发射荧光的光的强度。 荧光强度F与荧光物质浓度c,激发光强度I0的关系为 F=φfI0(1-10-εbc) 其中φf为荧光量子产率,ε为摩尔吸光系数,b为液池厚度。 该式表明荧光强度与量子产率成正比,但与荧光物质浓度没有直 线关系。 稀溶液时,上式简化为 F=2.3φfI0εbc= Kc 此时,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成正比。
第二节 荧光分光光度计
一、荧光分光光度计 (一)光源 (二)单色器 (三)样品池 (四)检测器 (五)信号显示记录器 二、荧光分析新技术简介 (一)同步荧光分析法 (二)三维荧光分析法 (三)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
一、荧光分光光度计
光源
激发单色器
氙 灯
光电倍增管
样品池
光源
数据处理 仪器控制
激发 单色器
不同激发波长下维生素B2荧光光谱图
(二)荧光光谱特征
3、荧光光谱与激发光谱成镜像关系 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形状相似,存在“镜像对称”关系。
荧光激发光谱
荧光发射光谱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nm
蒽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
(二)荧光光谱特征
荧光发射光谱 荧光激发光谱 磷光光谱
200
260 320 380 440 500 560 室温下菲的乙醇溶液荧(磷)光光谱 室温下菲的乙醇溶液荧(磷)光光谱
化合物
f
0.11
0.29
0.46
0.60
0.52
(二)荧光寿命
指除去激发光源后,荧光强度降低到最大荧光强度的1/e所需 的时间,用τf表示。
F0 为激发时的荧光强度, Ft 为激发后时间 t 的荧光强度,以 ln(F0/Ft)对t作直线,直线的斜率即为1/ τf 。
F0 t ln = Ft f
(一)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
1、激发光谱曲线(F−λex曲线) 固定荧光的发射波长(即测定波长), 改变入射光波长,得 到荧光(磷光)强度与入射光波长的关系曲线。 2、荧光光谱(F−λem曲线) 固定激发光波长(入射光波长), 改变荧光的测定波长(发 射波长),得到荧光强度与发射光波长关系曲线。
硫酸奎宁的激发光谱(a)及荧光光谱(b)
T1*
T2*
发 射 振动弛豫 磷 光
S0
l1
l2
l 2
l3
(二)荧光的产生
3、振动弛豫:同一电子能级内以热能量交换形式由高振动能 级至低相邻振动能级间的跃迁。发生振动弛豫的时间10-12s。 4、内转换:同多重态电子能级中,等能级间的无辐射能级交 换的过程。 通过内转换和振动弛豫,高激发单重态的电子跃回第一激发单 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三)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分子产生荧光必须具备的条件: (1)强的紫外-可见吸收; (2)具有一定的荧光量子产率。 分子结构对荧光起决定作用。 1、共轭结构 2、分子的刚性平面结构 3、取代基效应
(三)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1、共轭效应 产生荧光的有机物质,都含有共轭双键体系,共轭体系越大, 离域大π键的电子越容易激发,荧光与磷光越容易产生。
一、荧光分光光度计
(三)样品池 通常用低荧光的石英材料制成,四面均为磨光透 明面,厚度1cm。 问题: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吸收池与荧光分光 光度计的样品池有什么异同? (1)样品池的材料: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吸 收池一样。 ( 2 )吸收池的形状:紫外 - 可见分光光度计吸收 池两面透光, 荧光分光光度计样品池四面透光。 (3) 使用注意事项:波长范围、容易破碎、沾污 问题。
电子激发态的多重态 M=2S+1
(二)荧光的产生
内转换
S 2*
振动弛豫 系间跨越
内转换
S1*
能 量 吸 收 T1* 发 射 荧 光 外转换
T2* 发 射 磷 振动弛豫 光
S0
l1
l2
l 2
l3
(二)荧光的产生
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是不稳定的,它可通过辐射跃迁和非辐射 跃迁的形式释放多余能量而返回基态。 辐射跃迁主要涉及荧光、延迟荧光、磷光发射。 无辐射跃迁指以热的形式释放多余的能量,包括振动弛豫、 内部能量转换、体系间跨越、外部能量转换。 传递途径 辐射跃迁 无辐射跃迁
一、分子荧光的产生
(一)分子中电子能级的多重性 (二)荧光的产生 1、振动弛豫 2、内部能量转换 3、荧光发射 4、外部能量转换 5、体系间跨越 6、磷光发射
(一)分子中电子能级的多重性
电子的多重态是一种电子的运动状态,用M=2s+1表示,s为 各电子自旋量子数的代数和其值为0或1。 若分子中所有电子都是自旋配对的,则 s=0, M=1 ,该分子 处于单重态,用S表示。 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分子的基态都处于单重态。
荧光素钠的乙醇溶液,在0℃以下,每降低10℃,φf增加3%,
在-80℃时,φf为1。
(三)pH值的影响
对酸碱型荧光物质,在不同的溶液pH下,荧光物质的存在
形式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荧光。
(四)色散光的影响
散射光分为瑞利光和拉曼光。 瑞利光:指光子和物质分子相碰撞时,不发生能量的交换,光 子的频率并未改变,只是光子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散射光。 拉曼光:指光子和物质分子相碰撞时,有部分光子和物质分子 发生非弹性碰撞,在光子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同时,光子把部分 能量转移给物质分子或从物质分子获得部分能量的交换,光子 频率发生改变的散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