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案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案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案1. 课程信息•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代码:MEC301•学分:3学分•授课对象:机械制造工艺学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材料力学、机械工程基础2.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掌握常用机械制造工艺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3. 教学内容3.1 机械制造工艺学概述•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机械制造工艺在机械设计中的作用和地位•机械制造工艺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3.2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生产工艺和制造工艺的区别和联系•材料成型的基本原理和工艺分类•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流程和要素•机械制造工艺的经济性分析和优化3.3 机械加工工艺•机械加工的基本原理和常用设备•机械加工工艺的选择和优化•机械加工工艺的质量控制和表面处理3.4 金属材料的成型工艺•锻造工艺和设备•压力加工工艺和设备•焊接工艺和设备•热处理工艺和设备3.5 非金属材料的成型工艺•塑料成型工艺和设备•橡胶成型工艺和设备•玻璃成型工艺和设备•陶瓷成型工艺和设备3.6 数控加工工艺•数控加工的基本原理和设备•数控加工工艺的编程和优化•数控加工工艺的应用和发展趋势4. 教学方法•授课形式:理论讲授结合实例分析•实践操作:组织机械制造工艺实验和工程实践•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机械制造工艺的应用和发展5. 评估方式•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30% •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和报告撰写,占总成绩20%•课程项目:与小组合作完成的机械制造工艺设计项目,占总成绩30%•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20%6. 参考教材•《机械制造工艺学导论》(王明华,机械工业出版社)•《机械制造工艺学》(刘志光,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教程》(赵杰,科学出版社)7. 教学团队•主讲教师:李明,教授,机械制造工艺学专业•助教:张晓,硕士研究生,机械制造工艺学专业以上为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案的大致内容,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将来的机械制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案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案引言: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以机械制造工艺技术为基础,系统地介绍了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本教案设计旨在为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提供一个框架,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工艺学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培养学生解决工艺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使学生熟悉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分类和基本原理;3. 培养学生运用工艺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a. 工艺学的定义和作用b.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发展历程和意义c. 工艺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2.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分类a. 材料成型工艺b. 加工工艺c. 焊接与连接工艺d. 表面处理工艺e. 装配工艺3.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原理a. 材料的物理性能与结构特点b. 材料的加工性与工艺要求c. 工艺参数及其对成品质量的影响d. 制造工艺过程的原理和规范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结合实例演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演示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增加他们对工艺学的实际应用的认识和理解。
2. 实验教学配备相应实验设备,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对工艺学方法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3.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设计一系列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或项目,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任务或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科书及参考书籍根据教学内容的设置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教材和参考书籍,供学生学习和参考。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教室或学校的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示和演示。
3. 实验设备和材料提供实验所需的设备和材料,以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小测验在每个章节的学习之后,进行简要的小测验,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案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作用和内容;(2)掌握常用的机械加工方法及其特点;(3)熟悉制造工艺过程的规划和组织;(4)理解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制定和执行。
2. 能力目标:(1)能够分析机械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能够制定合理的工艺方案;(3)能够编制简单的工艺规程;(4)能够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进行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2)增强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兴趣和热情;(3)培养学生关注实际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与作用2. 机械加工方法及其特点3. 制造工艺过程的规划与组织4. 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制定与执行5. 机械加工质量的检验与控制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3. 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互动和交流;4.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材;2. 课件:制作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3. 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实际案例;4. 实践场地和设备:安排实践操作场地和必要的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和作用;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机械加工方法及其特点;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制造工艺过程的规划和组织;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5. 知识拓展:介绍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制定和执行;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到实践场地进行操作练习,巩固理论知识。
10. 教学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反思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评价:对学生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占总评的30%。
2. 考试成绩评价: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测试,占总评的70%。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教案(全)

章节名称:绪论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内容及其在机械工程领域的重要性。
2. 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3. 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及其内涵。
2.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3.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内容及其在机械工程领域的重要性。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4. 总结:总结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研究方法,强调其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应用。
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制造工艺学》。
2. 课件: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和趋势、研究方法等。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学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研究方法的掌握。
章节名称:机械制造过程及其分类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过程的定义、组成及其分类。
2. 使学生掌握各种机械制造过程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过程的定义、组成。
2. 机械制造过程的分类: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
3. 各种机械制造过程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制造过程的定义和组成。
2. 讲解:详细讲解机械制造过程的定义、组成及其分类。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各种机械制造过程的特点和应用。
4. 总结:总结各种机械制造过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制造工艺学》。
2. 课件:机械制造过程的定义、组成、分类及其特点等。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制造过程的定义和组成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各种机械制造过程的特点和应用的掌握。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教案(三)章节名称:机械制造工艺过程规划与管理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工艺过程规划与管理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完整word版)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案

4、选择定位基准(见§4-2—1);
图4-7 基准分类图
)定位基准:在加工时用于工件定位的基准叫定位基准。
分:粗基准、精基准和辅助基准。
粗基准
图4-8 两种粗基准选择对比
图4-11 不重复使用粗基准举例
图4-12 利用粗基准补充定位的例子a)工件简图b)加工简图
图4-14 床身导轨面自为基准定位
图4-15 加工误差与成本的关系图4-16 加工精度发展趋势
图4-15说明:δ-加工误差;S-加工成本。
从图中可以看出:对一种加工方法来说,加工误差小到一定程度后(如曲线中A点的左侧),加工成本提高很多,加工误差却降低很少;加工误差大到一定程度后(如曲线中B点的右侧),即使加工误差增大很多,加工成本却降低很少。
说明一种加工方法在AB 段的外侧应该都是不经济的。
粗铣IT12~14 半精铣
IT10~11
精铣
IT8~9
图4-20 单边余量与双边余量
图4-21 被包容件的加工余量及公差
图4-23最小加工余量构成
T;
1、上工序的尺寸公差
a
图4-24 例1图
是间接保图4-25 例2图
图4-26 例2改善图
图4-28 例4图
图4-31 例7图解:1)画尺寸链图如上图右;
;
;
图4—33 切削基本时间组成图);。
机械制造工艺学电子教案

机械制造工艺学电子教案第一章:机械制造工艺学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定义、内容、目的和意义。
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1.2 机械制造工艺过程介绍机械制造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
理解工艺过程的分类和特点。
1.3 机械制造工艺参数学习工艺参数的定义和作用。
掌握主要工艺参数的计算和应用。
第二章:铸造工艺2.1 铸造工艺基础了解铸造工艺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学习铸造工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2 铸造工艺参数掌握铸造工艺参数的定义和作用。
学习主要铸造工艺参数的计算和应用。
2.3 铸造工艺设计理解铸造工艺设计的意义和目的。
学习铸造工艺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第三章:金属塑性成形工艺3.1 金属塑性成形工艺基础了解金属塑性成形工艺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学习金属塑性成形工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3.2 金属塑性成形工艺参数掌握金属塑性成形工艺参数的定义和作用。
学习主要金属塑性成形工艺参数的计算和应用。
3.3 金属塑性成形工艺设计理解金属塑性成形工艺设计的意义和目的。
学习金属塑性成形工艺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第四章:焊接工艺4.1 焊接工艺基础了解焊接工艺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学习焊接工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4.2 焊接工艺参数掌握焊接工艺参数的定义和作用。
学习主要焊接工艺参数的计算和应用。
4.3 焊接工艺设计理解焊接工艺设计的意义和目的。
学习焊接工艺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第五章:机械加工工艺5.1 机械加工工艺基础了解机械加工工艺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学习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5.2 机械加工工艺参数掌握机械加工工艺参数的定义和作用。
学习主要机械加工工艺参数的计算和应用。
5.3 机械加工工艺设计理解机械加工工艺设计的意义和目的。
学习机械加工工艺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第六章:机械装配工艺6.1 机械装配工艺基础了解机械装配工艺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学习机械装配工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6.2 装配工艺参数掌握装配工艺参数的定义和作用。
机械制造工艺学说课教案

工艺尺寸链教学内容一、引入新课导入语:我们前面学习了零件的机械加工方法及工艺,在实际加工中,常常遇到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测量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这时再用简单的计算就难解决问题了,那么用什么方法能解决呢?今天要学习的工艺尺寸链就能帮我们这个忙。
在零件的加工和机器的装配过程中,总有一些相互关联的尺寸问题,这些尺寸问题彼此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往往一个尺寸的变化会引起其它尺寸的变化,或是一个尺寸的获得要靠其它一些尺寸来保证,尺寸链理论是解决机械制造中相关的尺寸问题的有效手段。
本节介绍尺寸链的基本概念以及用尺寸链计算工艺尺寸的基本问题。
二、讲授新课尺寸链的基本概念1、工艺尺寸链的定义及基本术语加工下图所示零件,零件图上标注的设计尺寸为A1和A0。
当用零件的面1来定加工面2,得尺寸A1,仍以面1定位加工面3,保证尺寸A2,于是A1、A2和A0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图形。
这种由相互联系的尺寸按一定顺序首尾相接排列成的尺寸封闭图形就称为尺寸链。
由单个零件在工艺过程中的有关工艺尺寸所组成的尺寸链,称为工艺尺寸链。
2、工艺尺寸链的组成我们把组成工艺尺寸链的各个尺寸称为尺寸链的环。
这些环可分为封闭环和组成环。
(1)封闭环:尺寸链中最终间接获得或间接保证精度的那个环。
每个尺寸链中必有一个,且只有一个封闭环。
(2)组成环:除封闭环以外的其他环都称为组成环。
组成环又分为增环和减环。
(i)增环(A i):若其他组成环不变,某组成环的变动引起封闭环随之同向变动,则该环为增环。
(ii )减环(A j ):若其他组成环不变,某组成环的变动引起封闭环随之异向变动,则该环为减环。
工艺尺寸链一般都用工艺尺寸链图表示。
建立工艺尺寸链时,应首先对工艺过程和工艺尺寸进行分析,确定间接保证精度的尺寸,并将其定为封闭环,然后再从封闭环出发,按照零件表面尺寸间的联系,用首尾相接的单向箭头顺序表示各组成环,这种尺寸图就是尺寸链图。
3、工艺尺寸链的特性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工艺尺寸链的主要特性是封闭性和关联性。
机械制造工艺学电子教案

机械制造工艺学电子教案第一章:机械制造工艺学概述1.1 课程简介1.2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意义1.3 课程学习目标第二章:机械制图基础2.1 制图国家标准2.2 机械图样的基本要素2.3 机械图样的表示方法2.4 机械图样的阅读与分析第三章:机械加工工艺基础3.1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3.2 加工顺序的安排3.3 加工方法的选用3.4 工艺参数的确定第四章: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4.1 金属切削过程4.2 切削力与切削功率4.3 刀具的材料与结构4.4 刀具的磨损与更换第五章:机械加工质量控制5.1 加工质量的定义与分类5.2 加工质量的影响因素5.3 加工质量的控制方法5.4 加工质量的检测与评价第六章:机械加工设备及工艺设备6.1 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与性能6.2 常见机床的结构与工作原理6.3 机床的选择与使用6.4 工艺设备及其在工艺过程中的应用第七章:装配工艺与装配精度7.1 装配工艺的基本概念7.2 装配过程及装配方法7.3 装配精度及其影响因素7.4 装配工艺的优化与改进第八章:机械制造工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8.1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概念8.2 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8.3 计算机辅助制造与智能制造8.4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实例第九章:机械制造工艺的优化与改进9.1 工艺优化与改进的意义9.2 工艺优化与改进的方法9.3 工艺参数的优化与调整9.4 工艺改进的实例分析第十章: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10.1 精密加工技术10.2 高速加工技术10.3 微细加工与微机电系统10.4 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意义和目标解析: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以及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应用领域。
重点二:机械图样的表示方法和阅读分析解析:掌握国家标准下的机械图样要素,包括视图、尺寸、公差、符号等的表示方法,以及图样的阅读和分析技巧。
重点三:加工顺序的安排与加工方法的选用解析:学习如何根据零件的加工要求合理安排加工顺序,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并确定工艺参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案第1次课(绪论、第一章加工精度分析1、1、加工精度概述)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与工艺规程的编制,对工艺问题能进行分析与提出改进措施。
2、掌握零件加工与机器装配结构工艺性的原则,设计的产品具有良好的结构工艺性。
3、掌握保证机器装配精度的方法。
4、掌握机床夹具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具有设计机床夹具的初步能力。
5、具有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工艺问题的能力,提出保证质量,提高劳动效率,降低成本的工艺途径。
二、教学内容纲要1、绪论(机械制造工艺的概念、学习的目的、特点、内容、发展方向)2、加工精度包括尺寸精度、形状精度、相互位置精度,各种精度的获得方法三、重点、难点各种加工精度的获得方法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讲授本绪论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2学时)本次课共两学时,其中绪论占一学时六、布置思考题1、了解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针对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现状,指出我国机械制造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3、您认为应该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与方略来改变这种现状,使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处于世界的前列?4、尺寸精度、形状精度、相互位置精度相比较,那种要求更高些?第二次课(第一章、加工精度1、2、几何及原理误差、1、3受力变形)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明白在机械制造当中存在的构件受力变形的实际问题,在以后的机械制造分析中能够从力学受力变形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二、教学内容纲要1、工艺系统几何误差及原理误差2、工艺系统的刚度3、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4、机床刚度的测定,接触刚度,5、减少受力变形的措施;三、重点、难点1、工艺系统几何误差及原理误差2、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讲解式、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3学时)1、工艺系统几何误差及原理误差(25分)2、工艺系统的刚度及测定(45分)3、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35分)4、接触刚度,减少受力变形的措施;(30分)六、布置思考题1、查阅相关的资料,思考与比较普通机床与数控机床在工作的时候,哪个系统受力的影响更大些?2、几何误差与原理误差的区别?以车床为例说明机床的几何误差对零件的加工精度有何影响?第3次课(第一章、加工精度1、4受热变形1、5内应力变形)一、教学目的与要求能够系统地掌握工艺系统的热变形的相关知识与内容,同时能够熟练的掌握误差测量及起计算、二、教学内容纲要1、、工艺系统的热变形:(1)工艺系统的热源,(2)工艺系统的温升及其计算公式,(3)机床的热变形对工件的影响,(4)工件遇刀具的热变形,(5)工艺系统热变形的对策;2、、残余应力引起的变形;三、重点、难点、工艺系统的热变形: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与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启发式与讲解式、引导式与提问式教学方法。
五、时间分配(2学时)1、、工艺系统的热变形:(45)2、、残余应力引起的变形;(45)六、布置思考题1、自己将误差的内型总结与归纳、2、试举例说明在加工过程中,工艺系统受热变形会对零件的加工精度产生怎样的影响?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克服这些影响?第4次课(第一章、加工精度1、6测量误差1、7误差分析 1、8提高措施)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二、教学内容纲要1、、测量误差;2、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法:(1)加工误差的性质,(2)分布曲线分析法,(3)点图分析法;3、提高加工精度的措施、三、重点、难点1、、测量误差;2、提高加工精度的措施、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与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启发式与讲解式、引导式与提问式教学方法。
五、时间分配(3学时)1、、测量误差;(45)2、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法:(60)(1)加工误差的性质,(2)分布曲线分析法,(3)点图分析法;3、提高加工精度的措施、(30)六、布置课后思考:1、本章重点讲述了加工精度影响的原理与具体计算方法以及保证高的加工精度与质量的具体方法,应重点掌握此方法,并提前预习下章“表面质量”、第5次课(第二章表面质量2、1表面质量含义)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解掌握各原理的基本模式概念与特征,能举例说明各原理;2、通过实际问题的讲解,使学生形成对机械制造表棉质量与粗糙度的个体认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归纳的学习习惯;二、教学内容纲要1、表面质量的含义以及对零件使用的影响:;三、重点、难点1、刀具切削后的表面粗糙度,2、磨削后的表面粗糙度;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原则、讲解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2学时)表面质量的含义以及对零件使用的影响;六、布置思考题1、查找相关的资料并思考高精表面质量在现在的高科技行业当中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呢?2、机器零件的表面质量包括哪几个方面内容?为什么说零件的表面质量与加工精度对保证机器的工作性能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第6次课(第二章表面质量2、2粗糙度影响因素2、3物理机械性能)一、教学目的与要求引导学生能够对机械的相关性能有更深的了解与掌握、二、教学内容纲要1、表面粗糙度的形成及影响因素:(1)刀具切削后的表面粗糙度,(2)磨削后的表面粗糙度;2、表面加工硬化:三、重点、难点表面粗糙度的形成及影响因素:(1)刀具切削后的表面粗糙度,(2)磨削后的表面粗糙度;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与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与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启发式与讲解式、引导式与提问式教学方法。
五、时间分配(3学时)1、表面粗糙度的形成及影响因素:(1)刀具切削后的表面粗糙度,(50)(2)磨削后的表面粗糙度;(50)2、表面加工硬化:(35)六、布置思考题1、课后复习这一堂课的重点内容,下堂课提问、2、影响切削表面粗糙度的因素有哪些?第7次课(第二章表面质量2、4机械加工振动2、5提高表面质量)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解掌握机械加工振动的具体概念与分类;2、熟练掌握提高表面质量的具体的方法、二、教学内容纲要1、受迫振动,2、自激振动;3、提高表面质量的方法三、重点、难点提高表面质量的方法自激振动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与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启发式与讲解式、引导式与提问式教学方法。
五、时间分配(2学时)1、受迫振动,(30)2、自激振动;(30)3、提高表面质量的方法(30)六、布置思考题1、预习第三章:工艺规程制定、2、何为强迫振动?它与自由振动有何区别?减少强迫振动的基本途径哟哪些?3、何谓自激振动?它与强迫振动有何区别?目前关于自激振动的学说有哪些?其要点就是什么?通过哪些措施可以抑制自激振动?第8次课(第三章、工艺规程制定3、1 基本概念3、2制订步骤)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练掌握工艺规程的概念;2、使学生在设计中能应用工艺规程的步骤与方法;二、教学内容纲要1、工艺规程的基本概念2、工艺规程的制定步骤三、重点、难点1、工艺规程的基本概念2、工艺规程的制定步骤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与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启发式与讲解式、引导式与提问式教学方法五、时间分配(3学时)1、工艺规程的基本概念(45)2、工艺规程的制定步骤(90)六、布置思考题1、什么就是机械加工的工艺过程,工艺规程?工艺规程在生产中起什么作用?2、、熟练掌握工艺规程的概念与步骤,为机械工艺规程的设计作准备3、制订工艺规程时,为什么要划分加工阶段?什么情况下可以不划分或不严格划分加工阶段?第9次课(第三章、工艺规程制定3、3 毛坯选择3、4基准选择)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各种新机械名词的概念;2能熟练掌握基准的选择与路线的拟定二、教学内容纲要1、毛坯选择2、基准选择三、重点、难点1、基准选择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与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启发式与讲解式、引导式与提问式教学方法五、时间分配(2学时)1、毛坯选择(30)2、基准选择(60)六、布置思考题1、熟悉课堂所讲的内容,选择一个具体的实物分析与研究。
2、什么就是工序、工步、安装、工位?第10次课(第三章、工艺规程制定3、5路线拟定3、6工序内容3、7经济分析)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能熟悉工序的具体内容,能进行具体的经济分析二、教学内容纲要1、路线拟定2、工序内容3、经济分析三、重点、难点1、路线拟定2、工序内容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与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启发式与讲解式、引导式与提问式教学方法五、时间分配(3学时)1、路线拟定(60)2、工序内容(50)3、经济分析(25)六、布置思考题1、查找图书馆关于经济分析的具体书籍,扩展经济分析的能力与认识、2、什么就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工艺措施有哪些?3、什么就是时间定额、单件时间?第11次课(第四章结构工艺设计4、1尺寸标准4、2精度标准)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各种标准的具体概念;二、教学内容纲要1、尺寸标准2、精度标准三、重点、难点尺寸标准与精度标准的具体确定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讲解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2学时)1、尺寸标准(45)2、精度标准(45)六、布置思考题1、何谓加工精度?何谓加工误差?两者有何区别与联系?2、获得零件形状精度、尺寸精度、位置精度的方法有哪些?影响形状精度的主要因素就是什么?试举例说明3、何谓调整误差?在单件小批量生产或大批大量生产中各会产生哪方面的调整误差?她们对零件加工的精度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4、用这堂课所学的知识将课本中的课后习题做完。
第12次课(第四章结构工艺设计4、3便于加工4、4装配工艺性)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机械加工中的毛坯结构的工艺设计原则,以便于加工与装配,同时又满足精度要求与尺寸要求。
二、教学内容纲要1、便于加工2、装配工艺性三、重点、难点装配工艺性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讲解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3学时)1、便于加工(45)2、装配工艺性(90)六、布置思考题1、常见的装配性工艺问题有哪些?在设计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2、预习第五章:尺寸链的应用第13次课(第五章尺寸链的应用5、1 尺寸链的概述)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掌握尺寸链的基本概念以及怎样画出尺寸链的具体方法与熟悉掌握与运用相关尺寸链进行具体设计、二、教学内容纲要尺寸链的概述:封闭环的具体分析:三、重点、难点封闭环的具体分析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讲解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