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美 为 美诗词五首的整合教学模板

合集下载

《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

《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

《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寓意。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理解和赏析。

2. 教学重点:诗词的基本内容、作者简介、背景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诗词的意境图片,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a. 介绍作者和背景知识。

b. 解析诗词内容,指导学生理解意境。

c. 赏析诗词,分析艺术特点。

4. 例题讲解:针对每首诗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床前明月光、海上生明月、春眠不觉晓、红豆生南国、锄禾日当午。

b. 分析五首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c. 仿写一首以“月”为主题的古诗词。

2. 答案:a.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

海上生明月:明亮的月光在海上升起。

春眠不觉晓:春天的早晨,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天亮了。

红豆生南国:红豆生长在南方。

锄禾日当午:中午时分,农民在田里锄草。

b. 详见课堂讲解。

c. 示例:《月夜忆舍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的提高。

2. 拓展延伸:a. 探究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月、花、鸟等。

b. 了解其他古诗词大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鉴赏。

《诗词五首》教案示例(通用

《诗词五首》教案示例(通用

《诗词五首》教案示例(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代诗词精选》教材的第五单元《诗词五首》,详细内容包括:1.《登鹳雀楼》王之涣2.《望庐山瀑布》李白3.《夜泊牛渚怀古》杨万里4.《枫桥夜泊》张继5.《乌衣巷》王之涣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分析五首诗词的艺术特色,体会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诗词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五首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2. 诗词讲解:(1)登鹳雀楼a. 教师朗读诗词,学生跟读。

b.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c. 讲解作者背景,体会作者情感。

(2)望庐山瀑布a. 学生自读诗词。

b. 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c. 交流讨论,分享心得。

(3)夜泊牛渚怀古a. 教师示范朗读。

b. 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c. 课堂讨论,深入理解。

(4)枫桥夜泊a. 学生朗读。

b. 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c. 体会作者情感。

(5)乌衣巷a. 教师领读。

b. 分析诗词的背景和艺术特色。

c. 交流分享,拓展思维。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选择一首诗词进行仿写。

详细过程:教师发放练习纸,学生现场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词,标注作者。

2. 画出五首诗词的意境图,标注重点词汇。

3. 在黑板上列出五首诗词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五首诗词中选择一首,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

答案:根据学生的个人感悟,合理发挥。

2. 拓展作业:了解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选择一首感兴趣的诗词进行学习。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附教案)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附教案)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诗词五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古诗词,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重点: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难点: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诗歌的朗读音频材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陶渊明《〈饮酒〉(其五)》一、新课导入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一说名潜,字渊明。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三、整体感知1.听音频朗读,读准字音,划出节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3.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古诗导入美术教案模板范文

古诗导入美术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了解古诗中所描绘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古诗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培养对美术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古诗导入,让学生了解古诗中所描绘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提取美术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一首与美术相关的古诗,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2. 让学生谈谈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引导他们关注古诗中所描绘的美术作品。

(二)新课讲授1. 介绍古诗中所描绘的美术作品,如《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

2. 分析古诗中的美术元素,如山水、人物、建筑等。

3. 让学生欣赏这些美术作品,了解其背景、创作手法等。

(三)实践活动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分析其中的美术元素,并尝试创作一幅以古诗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2. 交流展示: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与美术的关系。

2. 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反思自己的不足。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讨论、创作等。

2. 作品质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如创意、技巧、美观度等。

3. 课后作业:布置与古诗相关的美术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古诗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2.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的创作积极性较高,但部分学生的作品质量有待提高。

3.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

大学美育诗词课教案设计

大学美育诗词课教案设计

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程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2. 诗词内容解读3. 诗词赏析与讨论4. 诗词创作实践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 播放《静夜思》的音乐或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二、诗词背景介绍1. 教师讲解《静夜思》的写作背景,包括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境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三、诗词内容解读1. 教师逐句解读《静夜思》,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2. 强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意象,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美。

3. 讨论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诗词赏析与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意象、情感等方面对《静夜思》进行赏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赏析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二课时一、诗词创作实践1. 教师布置诗词创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月”为题材,创作一首五言绝句。

2. 学生自由发挥,创作诗词。

3. 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点评。

二、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静夜思》这首诗的美学价值,强调诗词在传承文化、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介绍诗词背景、解读诗词内容、赏析诗词等形式,让学生全面了解《静夜思》这首诗。

2. 在赏析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通过诗词创作实践,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诗词鉴赏课的课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品味诗词之美。

诗词五首课程设计

诗词五首课程设计

诗词五首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诗词五首,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理解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节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诗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掌握诗词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3.了解诗词五首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4.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词五首。

5.能够分析诗词的意象、情感和节奏。

6.能够运用诗词鉴赏方法,评价其他诗词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词五首《登高》、《静夜思》、《春晓》、《鹿柴》和《江雪》。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课时:介绍诗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讲解诗词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第二课时:学习《登高》,分析其意象、情感和节奏,讨论其创作背景。

3.第三课时:学习《静夜思》,分析其意象、情感和节奏,讨论其创作背景。

4.第四课时:学习《春晓》,分析其意象、情感和节奏,讨论其创作背景。

5.第五课时:学习《鹿柴》,分析其意象、情感和节奏,讨论其创作背景。

6.第六课时:学习《江雪》,分析其意象、情感和节奏,讨论其创作背景。

7.第七课时:总结学习,进行诗词鉴赏实践,评价其他诗词作品。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教师讲解诗词的基本概念、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诗词的意象、情感和节奏,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其他诗词作品,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4.实验法: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和创作诗词,实践所学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诗词五首的相关内容。

2.参考书:提供诗词鉴赏的理论和方法。

诗词五首 教案教学设计

诗词五首 教案教学设计

诗词五首教案教学设计一、目的与要求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五首经典的诗词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背诵、理解、欣赏和表达这五首诗词,同时能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静夜思》——李白2.《登鹳雀楼》——王之涣3.《鹿柴》——王安石4.《江雪》——柳宗元5.《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一段关于诗词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五首诗词(1)《静夜思》教师向学生解读李白的《静夜思》,讲解其中的意象和意境,并让学生跟读和背诵,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登鹳雀楼》让学生阅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让学生感受登高远眺的壮美景色。

(3)《鹿柴》通过与学生共同欣赏《鹿柴》,展现出王安石对平凡生活的深刻感悟,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点滴之美。

(4)《江雪》学生朗读柳宗元的《江雪》,体会其中的风雪交加的壮丽场景,感受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

(5)《赋得古原草送别》让学生阅读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感受其中的离别伤感与对友情的深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送别的情感。

3. 学生表达请学生选择其中一首诗词进行朗诵和感悟,让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感受诗词的魅力和吸引力。

4.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和回顾,强调诗词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文字和诗歌,提升自身素养和修养。

四、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整理好今天所学五首诗词,逐一进行复习和背诵,加深对这些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2. 让学生针对其中一首诗词进行写作,发挥想象力,自由发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创造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诗词欣赏和表达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但是在课上学生参与程度还有待提高,需要更多的互动和交流,以及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诗词五首群文教学设计

诗词五首群文教学设计

诗词五首群文教学设计群文教学设计:诗词五首在群文教学设计中,诗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不同的诗词作品,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本次教学设计将引导学生学习五首经典诗词,进行鉴赏和模仿创作,促进他们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全面发展。

第一首诗词:《登鹳雀楼》(王之涣)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背景,学生可以通过欣赏、朗诵和分析这首诗,了解古代建筑与自然景色的结合,培养对历史人文的兴趣。

第二首诗词:《风》(李峤)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风的赞美之情。

通过让学生朗读、理解和感受这首诗的意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自然的感悟与赞美。

第三首诗词:《静夜思》(李白)这首诗以简练的文字描绘了李白在寂静的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景。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和抒情手法,体验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对家乡与亲情的思考与感悟。

第四首诗词:《浪淘沙·北国风光》(曹雪芹)这首词以北国的明媚风光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追溯和赞美。

通过欣赏、分析和讨论这首词的写景技巧和抒情手法,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的感悟和艺术欣赏能力。

第五首诗词:《长恨歌》(白居易)这首诗以历史题材为背景,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了解历史故事背后的人情世故和文人情怀,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通过以上五首诗词的学习,学生将能够领略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诗词之美,培养自己对于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以及创作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朗诵比赛、诗词创作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和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通过诗词教学的开展,学生将获得更多文化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修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美为美——《诗词五首》的整合教学重庆外国语学校王君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十五课《诗词五首》的内容为:曹操《观沧海》、王湾《次北固山下》、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辛弃疾《西江月》、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一直希望能够让零散的课文更成序列,希望零敲碎打式的语文教学更具有整体性,便尝试在相对独立的单篇课文之间寻找着融合点。

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课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诗词五首》。

咱们先从最简单的元曲《天净沙·秋思》学起。

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诵,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生自由朗读、个人读、齐读,配合读,比较读,教师指导读,背读)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课文的插图,你觉得这幅插图画得好吗?说说你的意见。

生:总的来说画得不错,画面的整体感觉比较凌乱,曲线也用得比较多,可以表现出诗人心乱如麻的感受。

生:树干画得比较苍老,符合诗歌悲凉的气氛。

生:诗中说是瘦马,可画中的马还比较健壮,马腿上的肌肉都看得很清楚,应该把马画得瘦骨嶙峋一些才好,而且最好是老马。

生:我觉得人不一定非要骑在马上,如果由人牵着马走,岂不是更能表现出鞍马劳顿的味道?因为连马都累得走不大动了,人心情的落寞就可想而知了。

师:很有创意。

人骑马还是人牵马的问题还从来没有人争论过呢!生:图中人物的表情很到位,但马的表情还可以更忧郁一些。

生:水流太湍急了,诗的节奏比较慢,水流得缓慢一些比较好。

生:插图中的树也有问题。

图中远处的树给人郁郁葱葱的感觉,近处的树却是光秃秃的。

这样的对比太强烈了。

我认为老树上如果有几片摇摇欲坠的叶子更能体现沧桑之感。

生:枯藤呢?插图中根本没有枯藤。

如果能画出枯藤与古树的缠绕就好了。

生:远处的夕阳可以画得朦胧一些,还可以画出半边已经落下山的样子,渲染出傍晚的气氛。

生:插图中鸟儿们飞得很轻盈很高很快乐,哪里是昏鸦啊。

我认为鸟可以画得沉重一些,笨拙一些,最好让大部分鸟栖息在枯枝上,因为“秋思”的画面应该凝重。

生:风呢?如何体现西风?图中并没表现出来。

生:可以在茅屋上画些淡淡的炊烟,炊烟袅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感就更足,风的动感也表达出来了。

生:画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让发丝微微飘起,西风不就出来了吗?生:本是游子思乡图,作者却很花一些笔墨去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不是矛盾了吗?师:这个问题问得很有价值。

生:不矛盾。

这叫反衬,以温馨衬凄凉嘛!生:对,游子触景伤情,别人是天伦之乐,自己却是沦落天涯,羁旅漂泊,这种对比痛彻心怀啊!生:除了细节的问题,我觉得插图最大的问题是整体构思上的毛病。

我读完这首诗,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古道苍苍、秋风萧瑟的图画;可是这幅图给我的感觉太拥挤了,甚至是太热闹了。

生:可能是景物都挤成了一堆的原因。

我们可以把整个画面的格局完全改变,把这幅拥挤的图画变成视野开阔一些的图画:小桥流水人家安排得远一点儿,让古道的纵深感强一些,夕阳和远山真正地成为背景,让时空尽可能地大,以反衬出主人公的渺小和孤独。

我觉得这样构图也是可以的。

师: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吴语寒同学和冉雪立同学的发言很有意思。

同样是表现游子的羁旅之思,吴语寒同学认为插图作者的构思是正确的,狭小的拥挤的凌乱的构图正好可以表现诗歌的意境;而冉雪立同学的意见恰恰相反,他认为构图应该开阔些,用比较渺远的视觉效应来表现游子的孤单寂寞。

老师认为,他们的评论都很有见解。

这其实已经涉及到了中国古代审美的两种境界:小美和大美。

比如下面这些写愁的诗句,凭你的直觉,你认为是小美,还是大美呢?师: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生:小美。

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生:大美。

师: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小美。

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生:大美。

师:同样描写愁,同样都写得很美,你们判断小美和大美的标准是什么呢?生:小美描绘的场景很小,大美描绘的场景很大。

师:当然这样表述还不是很准确。

我们平时说情感的“小”是指情感是私人化的,没有直接和国家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

但“小情感”可以“大表达”,这个“大”,一指笔势张扬,气韵开阔,二指想象奇特,瑰丽雄伟。

用“大美”来表现“小情”,往往会产生特别的审美效果。

今天,对本课另外几首诗歌的学习,我们就主要从这个角度来探讨一下。

现在请大家自由反复朗读,认真看注释,也可以翻看你们手上练习册上的一些辅导资料,弄清诗意,感受诗情,然后从“小我”和“大美”的角度来议一议这几首诗。

(学生自读自学,和老师同学讨论)师:好,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先从整体上谈谈。

生:我觉得这四首诗歌和《秋思》一样,写的都不是国家大事历史风云,写的都是比较私人化的生活和感受。

曹操是刚刚统一北方、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的时候写下《观沧海》这首诗的,抒发的是英雄的抱负。

王湾写的其实也是一种游子情怀。

白居易是春游之后赞美西湖的春天,辛弃疾写的是一次乡村之游。

师:说得好,从写作题材来看,和《秋思》一样,这四首诗都和国家民族没有直接关系,写的都是个人的生活,表达的是个人的“私感情”。

请四个同学分别用一句比较凝练的话来表达你对诗人情感情绪的理解,比如马致远孤苦伶仃,梦落天涯———生:曹操一腔抱负,壮志凌云。

生:王湾思念家乡,感怀时光匆匆。

生:白居易沉醉春色,乐不思返。

生:辛弃疾为丰收喝彩,情趣盎然。

师:哦,看来这些私人化的情感还是很不一样的,能各自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比如马致远是“愁”——生:曹操是“壮”。

生:王湾是“忧”。

生:白居易是“喜”。

生:辛弃疾也是“喜”。

生:辛弃疾用“惊喜”的“惊”比较好,是“路转溪头忽见”嘛。

师:这就对了。

看来同学们是很聪明的,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基本能弄懂诗意诗情。

那现在咱们回到主题上来,私人化的情感能用“大美”的方式来表达吗?哪首最好说?生:《观沧海》是最典型的私人情感大画面。

你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好大的气派。

师:写到了日月银河了,当然是大。

同学们注意,这是实写还是虚写?生:虚写,是作者的想象。

前面几句是实写,也很阔大啊!水是荡漾的水,山是挺立的山,树木百草是丰茂丛生的。

生:波浪不是小波浪,而是“洪波”,而且是涌动着的“洪波”,可见是巨浪而不是细浪。

生:“萧瑟”用在这里不合适吧,寒冷孤独的味道和前后文不相配。

师:问得好。

大家查查字典,看看“萧瑟”的意思。

生:“萧瑟”有两个意思。

这里的“萧瑟”不是冷落凄凉,而是指风吹树木的声音。

师:对了,我想起了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生: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对,你看,“萧瑟”更体现出了境界的阔大不是。

生:老师,我觉得不仅是描写,只是“沧海”这个词语就能感受到曹操是在以大画面展现大胸怀。

师:对,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曹操的这首诗是“歌以咏志”,虽是私人情怀,却无不体现一个“大”字:大眼界——生:大追求!生:大画面!生:大手笔!生:大胸怀!师:关键是大胸怀!诗歌虽然只是抒发自己的一腔壮志,没有直接写到国家民族,但我们却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硝烟弥漫的历史风云,感受到诗人主宰江山舍我其谁的气概。

这就是英雄!每次读曹操的这首诗,都会让老师想起另一位时代英雄——毛泽东。

大手笔才能绘出大英雄,请同学们朗读拓展材料上的这首散文诗。

诗人毛泽东(任先青)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常于马背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满天的北国风光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站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同学们,这就是大美,古人以大为美,今人同样以大为美。

现在让我们用大声音大感情读出英雄的大胸怀大气概。

(生气壮山河地朗读《观沧海》)师:“壮”和“大”的联系好像是很自然的,那“忧”和“大”呢?现在咱们说说王湾的“大”。

同学们可以从比较《次北固山下》和《秋思》入手。

生:两首诗写的都是游子思乡,但一幅画面很明丽,一幅画面很苍凉。

生:一幅很明快,一幅给人的感觉很凝滞。

生:一幅很阳光,一幅很晦暗。

生:一幅感觉步履轻盈,一幅感觉步履蹒跚。

师:大家的感受和表达都很独特,“明快、阳光、轻盈”就是因为诗人在景物描写的时候从“大”入手,你发现了吗?生:最“大”的是第三、四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你看,宽阔的水面,浩荡的春风,很大。

师:这是空间的“大”。

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句写了白天和夜晚的更替,还有季节的交换,给人的感觉也很大。

师:可以说这是时间的大。

生:还有第一二句中的“青山”和“绿水”也会让人产生春光无限的美妙联想,境界也很阔大。

生:在“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时候“行舟”,给人的感觉速度很快。

生:“归雁”和“老马”相比,也是轻盈的快速的。

师:对了,诗人写作对象的选择和场景的选择赋予了这首游子吟开阔豁达的忧思之美,这当然是一种大美。

看来,哪怕是人类的灰色情绪,我们同样可以用“大”的方式来表达。

因为“大美”,更容易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果说《秋思》让我们感伤的话,那么《次北固山下》则让我们在感伤中会产生意气风发的更加珍爱生活珍爱岁月的豪情了。

来,读出这忧和明朗交相辉映的感情。

(生动情朗读)师:如果连最具私人化的“忧伤”都同样可以表达为“大”,那快乐和惊喜就更不用说了吧。

现在大家再说说《钱塘湖春行》和《西江月》。

生:“水面初平云脚低”,诗人的视线拉得很远,观察的画面很开阔。

生:“最爱湖东行不足”,看来诗人走了很长很长的路,游览了很多景点,这次所见所闻很丰富。

师:哦,诗人看到的不是一幅图,而是一轴长卷。

生:诗人既抬头看“早莺新燕”,又低头看“没马蹄”的“浅草”,视角的变换也很丰富多彩。

生:我最喜欢“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这个“渐”写出了就是在西湖花儿开的繁盛程度也不一样,还暗暗地写出了诗人行踪的变化和心境的变化。

师:妙!心境是如何变化的呢?生:景色越来越美好,所以诗人的眼睛应接不暇,心情自然越来越兴奋越来越快乐。

生:我来做个总结。

这幅长轴有山有水,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春意盎然,绚丽缤纷。

师:这次游春,诗人的心情是明亮的,西湖的大气之美,让白居易的这首诗在细腻柔美之外也不乏大气。

当我们把杭州西湖和扬州瘦西湖放在一起的时候,你就更能够鲜明地感受到“大美”和“小美”的区别。

以后大家有机会一定去感受一下这不同的美。

《西江月》呢?这首词写的是丰收之乐,是不是也有“大”的特点呢,大家品品。

生:比较大气的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最能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稻香千里,蛙声一片,真让人心情舒畅。

师:蛙声一片,是不是很吵闹啊?这和《钱塘湖春行》中的鸟叫的声音一样吗?生:不一样。

白居易笔下的春天是热火朝天,而辛弃疾笔下的夏末是安静的,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可以看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