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文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3 短诗五首》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3 短诗五首》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3 短诗五首》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短诗。

这些短诗分别是《所见》、《过故人庄》、《春晓》、《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逢入京使》。

这些短诗题材多样,有写景的,有抒情的,有叙事的有描绘的。

这些短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智慧和美感。

通过学习这些短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对于一些基本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帮助他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短诗五首》,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短诗五首》,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学习《短诗五首》,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欣赏和理解诗歌的美。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示范、引导、讨论、写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些与诗歌相关的趣味故事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讲解:对《短诗五首》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诗歌的主题、意境、情感等。

3.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4.写作:让学生尝试自己写一首短诗,培养他们的文学创造力。

5.总结: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价值。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月夜》是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通过五首短诗的阅读和解析,让学生感受诗人们对月夜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五首短诗分别是《静夜思》、《春江花月夜》、《泊船瓜洲》、《夜雨寄北》和《月夜》。

这些诗篇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能反映出不同诗人对月夜的独特感受和表达方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词和现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课文中的五首短诗,学生可能还没有深入理解其内涵和艺术特色。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深入到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们对月夜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短诗。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3.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表达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五首短诗的相关资料,包括诗歌的原文、译文、赏析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月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月夜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呈现五首短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短诗。

这些短诗分别是《所见》、《己亥杂诗》、《竹石》、《大风歌》和《观书有感》。

这些短诗风格各异,既有古体诗,也有近体诗,既有咏物诗,也有抒情诗。

通过学习这些短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风格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一些古代文化知识的了解不足,对一些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现手法。

2.难点:对一些古代文化知识的了解,对一些诗歌表现手法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地展示诗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现手法。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和借鉴。

4.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中的文化知识和表现手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第三课 短诗五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第三课 短诗五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节课共有五首短诗,分别是《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些短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短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一些古代文学常识也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如古诗文的语言、意境、表达技巧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短诗;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示范法:教师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示范诗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比较法:教师学生对五首诗歌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和差异。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多媒体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五首短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五首短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第3课《短诗五首》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课《短诗五首》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短诗五首》说课稿一、说教材《短诗五首》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这篇课文由四首中国诗与一首外国诗组成,篇幅虽短,意蕴颇丰,体现了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内容丰富的特点。

《月夜》通过“我”与大树并立的行为,突出“五四运动”时代背景下青年人独立自主的形象。

《萧红墓畔口占》记叙了1944年诗人不远万里来到萧红墓前凭吊的情形,表达作者深沉的怀念之情。

《断章》描写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题材十分简单,但作者却从这平淡的生活现象中思考出深邃的哲理,营造出无穷的诗意。

《风雨吟》借助各种意象,表达社会剧烈变化中年轻人对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的关怀。

《统一》这首诗,作者从“叶”“花”“果实”“树木”等常见意象中,归纳出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值得深思。

几首小诗各具特色,蕴含哲理,令人回味。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二、说学情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这使得他们对于诗歌的学习有着较高的热情,也有一定的自我理解能力。

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诗歌,他们对诗歌的形式和基本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现代诗歌相较于古诗词,形式更加自由,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

因此,学生在学习《短诗五首》时,可能会对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产生浓厚的兴趣。

虽然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诗歌,但是《短诗五首》中的诗歌仍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

学生可能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以及欣赏诗歌的美感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综上所述,教学九下第三课《短诗五首》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点和学习难点,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单元目标和学生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朗读这五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萧红墓畔口占教学目标一、了解红山茶的品性,结合萧红的才情品行,让学生理解诗人选择红山茶意象的深意。

二、结合戴望舒的人生经历以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以戴望舒与萧红的身份进行对话,产生情感共鸣,明确诗中意象的深厚意蕴。

三、尝试进行诗画作品的创作,培养学生写作与绘画相结合的综合表达能力。

四、激励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摧折,乐观前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层层铺垫,结合萧红的性格命运,戴望舒的处境心境,深入理解“红山茶”意象。

教学难点:一、“红山茶”意象挖掘的深度,对话的方式改写诗歌是否充分表达诗人情感。

二、诗歌创作是否体现出较高的水准。

教学过程一、因诗识山茶(希沃课堂活动:选词填空。

)首先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首诗,作者是清代诗人段琦,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独放早春枝,与梅战风雪。

岂徒丹砂红,千古英雄血。

”大家发现这首诗少了什么吗?这首诗的诗题是一种花,同学们觉得应该选择哪一种?指名上台选择。

在这首诗中,你能读到山茶花具有哪些品性,生说。

二、才情品性的写照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戴望舒的新诗《萧红墓畔口占》,去读懂那一束红山茶。

(希沃出示诗歌,打开配乐音频)同学们跟着音乐慢慢地进入情境,深情地朗诵一遍诗歌。

生朗诵,评价。

世间花开千万朵,诗人为何独选红山茶送给好友呢?生说。

(预设:这首诗写于1944年初冬,正值红山茶开放的时节,诗人触景生情。

红山茶的品行与萧红有着相似的地方。

)评价。

萧红是何许人呢?(希沃播放萧红生平视频),萧红在她临终前曾写下一段令人潸然泪下的文字:“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希沃展示)仿照示例说一句话:那是一朵不屈的红山茶,在纷乱喧扰的世界里抗争着。

小组成员相互说,小组比赛接龙。

评价。

我们已经找到答案了,那一束红山茶是萧红才情品行的真实写照,世间花开千万朵,独爱山茶真性情。

三、穿越时空的对话红山茶的意蕴还远远不止这些,要深入的探究,还需对诗人戴望舒有一定的了解。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一、学习目标●朗读这五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重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人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二、课文预习资料速查【一】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

因《雨巷》传诵一时,故有“雨巷诗人"的美称。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

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诗集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船工号子》《海啸》等。

【二】背景资料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四卷一号上。

从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以自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新诗初创阶段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

因此,当时新诗也被称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

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2023年初中人教版语文9下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案例)

2023年初中人教版语文9下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案例)

2023年初中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备课素材一内容解读《短诗五首》中,前四首为中国新诗,末一首为外国诗,五首诗均短小精致,意蕴丰富。

《月夜》《月夜》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首诗作。

此诗写的是一个夜晚,前两句交代环境,“霜风”本给人冷寂之感,诗中却用“呼呼的”修饰,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机;“月光”本给人冷清之感,诗中却用“明明的”修饰,为夜晚的环境增添了一抹亮色。

后两句更是别出新意,“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并无孤独之感,反而表达出一种自强自立的意味,用一种昂然的姿态表明主观的选择,展现出“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意识。

《萧红墓畔口占》这是一首悼念亡友的诗。

“我”不远万里行了六个小时的路,来到萧红墓前送一束红山茶,这个行动看起来是很有目的性的,然而最后竟归于空灵和虚无。

诗人不远万里前来,是为了和对方交流,而诗人并没有得到热烈的回应,于是只有等。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在诗人的想象中,萧红仿佛只是睡着了,保持着十分闲适平和的心态,并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于是诗人“送花”“等待”的意义在无形中被消解,更衬出对现实的无奈。

《断章》这是一首体小意丰、耐人寻味的哲理诗。

诗人描绘了两个画面。

第一个画面由“看风景”构成联系:你在桥上看风景,是赏者;但楼上看风景的人,把桥上的你当成风景进行欣赏。

第二个画面由“装饰”建立关联: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你和明月一起,成了别人梦中的内容。

短短的四句诗,用简单的意象,将所要表达的抽象概念形象化——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

《风雨吟》这首诗的情感与前面几首相比,更为饱满和剧烈。

诗歌创作于1941年,首节表面为写景,极言暴风骤雨的翻天覆地之势,暗示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用比喻承接,继续描绘风雨大作带来的变化——茫茫“郊原”如同风浪起伏的大海,一个个“房舍”就像大海上漂浮的小舟,比喻贴切,形象生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 “舵手 ”来说,它们也象征着 “人生 ”的坎坷与
遭遇。 这首诗作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
这里的遭受 “风雨 ” 侵袭的 “ 大
4
白云华附教师教学设计
地 ”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 “ 风雨 ”又有了更深 层次的涵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12、面对这样的 “大地 ”,“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 放置一束鲜艳的
红山茶 , 这是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诗人最好的告慰与祭奠。
4. 《萧红墓畔口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伤逝之作 , 饱含着诗人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和悲痛 的情感与怀念 , 对命运多舛的感慨与反思。
, 对亡友真挚
《断章》
5. 这首诗虽短, 却有很多意象, 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 意境,请你找出来。
14、作者为什么认为 “多”就是 “一”呢?为什么说 “繁多是 个谎言 ”?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作者认为 “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因此 “繁多是个谎言 ” 。 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
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 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 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 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 我” 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 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 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面对苦
《统一》
13、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 “统一 ”这个思想的。
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 是多对一的关系, “ 多” 与“ 一” 本是对立的关系, 但是作者在此用 “ 是” 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 “统一 ”的思想。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 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8、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 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在同一时空中 , 作为主体的人或物 , 有可能变成客体 , 客体又可能变成主 体。
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 (1905 — 1950), 原名戴梦欧 , 浙江杭县 ( 今杭州 ) 人 , 现代 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
1
以下为手写修改补充
难的岁月》等。
白云华附教师教学设计
卞之琳 (1910 — 2000), 祖籍江苏溧水 , 生于江苏海门。诗人、翻
2
白云华附教师教学设计
“ 树” 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 并排立着 ”是思想的并立; “ 没有靠着 ”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 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 “ 五四 ”时期觉醒的 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 人格。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漫.漫.(màn màn)
装.饰.(zhu ā ng sh ì)
舵.手(du ò)
谎.言(hu ǎ ng)
二、词语解释
【霜风】 既指凛冽的寒风又指严明的风纪 , 在诗中指刺骨寒 风。
【漫漫】 ( 时间、地方 ) 长而无边的样子。 【装饰】 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 , 使美观的样 子。 【舵手】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谎言】骗人的话;假话。
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 你装饰
3
白云华附教师教学设计
了别人的梦 ”,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 “装饰 ”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 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的精心构思 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7. 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15、有人说: “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 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 ”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 说你的看法。
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 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
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 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③观念上: 追求个性与独立, 强调作者主体性情、 情感与见解, 如《月夜》《断章》《风雨》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
合格 [
]
不合格 [
]
说明:( 1)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等电子备课材料,交学科组长审核、签字。 ( 2)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需按上述格式要素进行手写,手稿交备课组长检查、签字。 ( 3)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需按上述格式要素进行手写,手稿每月交课程中心检查、
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经历》
,
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 (1912 — 1994), 原名陈培迪 , 生于广东南海 , 现代诗人。 主要 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 (1904 — 1973), 智利当代著名诗人。 13 岁开始发表诗 作 ,1923 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 ,1924 年发表成名作《二十 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 , 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获 1971 年诺贝尔 文学奖。
课题名称
教师姓名 考试大纲
描述
白云华附教师教学设计
白云华附 语文 学科课时教学设计
第 3 课《短诗五首》
授课时间
学生年级
初三
第 课时
编号
20 18 年 11 月 26 日 以下为手写 修改补充
教材内容 分析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重点
难点
导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 1917 年 2 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
地上的 “ 房舍 ” ,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
“我” 面对 “大地的海 ” ,
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 方向。
11、这里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 地 ” 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大
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 “ 我” 这样一个 “年轻 ” 没有
签字。
组长(签字):
课程中心(签字):
检查日期:
年月日
6
9、《断章》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一﹚破除固执,改变自限、自是、自大的心理状态与人生态度。 ﹙二﹚不断觉解,学会欣赏、尊重、关怀他人,充实、提高与完善自
我的生命境界。
《风雨吟》
10、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 “卷”“ 海”“ 舟”等, 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风雨中的 “大地 ” 卷来,气势十足,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
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
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
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
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1.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沈尹默 (1883 — 1971), 原名君默 , 浙江吴兴人 , 诗人、书法家。主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的意象:
Hale Waihona Puke “站在桥上的你 ” “ 楼上看风景
的人 ”“ 桥”“ 楼”“ 明月 ”“ 窗子 ” 。
6、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 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
前两个画面,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
表面
看来似乎互不相关, “桥上 ”“ 楼上 ” 这两个地点,却因为 “看风景 ”
《萧红墓畔口占》
3. 《萧红墓畔口占》中诗人写 “红山茶 ”有什么作用?
“ 红山茶 ” 的隐喻 , 表达了对萧红由衷的赞美、
欣赏与缅怀 , 红山茶之
花性花品 , 所蕴含的意义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的写照 —— 凌寒高洁、

艳不群、坚忍不屈、执着奔放。采摘一束鲜艳的红山茶
, 这是戴望舒这样
一位情深意笃的诗人心目中对亡友最好的缅怀与祭奠
5
白云华附教师教学设计
对比阅读课文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 “新”指的是哪些 方面?
①在形式上: 不拘平仄, 不拘长短, 没有字数规定; 在韵律上, 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 如《风雨》中的 “来”“ 海”“ 怀”等。 ② 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 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 “走六 小时寂寞的长途 ”“ 霜风呼呼的吹着 ”等,语言散文化。
探究案
《月夜》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 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 高树与独立不倚的 “ 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义和主 旨的理解。
象征意义:这首诗反映了 “ 五四 ”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 —— 半封 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