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

【导语】学习《短诗五⾸》,感受《⽉夜》中独⽴坚强的形象和《风⾬吟》中不畏风⾬勇敢年轻的舵⼿形象,体会《萧红墓畔⼝占》中诗⼈的寂寞孤独的情思,感悟《断章》中“事物的相对性”和《统⼀》中“保持思想、个性的独⽴性”的哲理。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感。

3.对⽐阅读这⼏⾸诗,理解早期⽩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夜》《萧红墓畔⼝占》 ⼀、导⼊新课 ⾃1917年2⽉《新青年》刊登胡适的⼋⾸⽩话诗之后,⽩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的沈尹默的这⾸《⽉夜》便是其中之⼀。

⼀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诗的存在,中国⾸次⾯世的这⼀⼩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出现代性。

那么,这⾸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起来读⼀读吧。

⼆、教学新课 ⽬标导学⼀:《⽉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最⿊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了。

新诗之“新”⾸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遂成为这⼀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之,国⼈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量地出现,例如这⾸《⽉夜》。

因此《⽉夜》不仅是新诗诞⽣的⼀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学诞⽣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诗描绘了⼀幅⽉夜图景,请⽤你⾃⼰的语⾔将这幅⽉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的冬夜中,顶天⽴地的⾼树与独⽴不倚的“我”并排站⽴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短诗五首教案

短诗五首教案

短诗五首教案教案标题:短诗五首教案教案目标:1. 学习和欣赏五首不同主题和风格的短诗。

2.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能够尝试写一首简短的诗歌。

教案步骤:导入(5分钟):1. 引发学生兴趣:用一首简短的流行歌曲开展本课,让学生用简短的词汇描述歌曲给他们带来的情感或意境。

阅读与分析(15分钟):1. 教师给每个学生发放一份短诗集,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首短诗朗读。

2.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选择的短诗,并询问他们的理由。

指导学生注意短诗的主题、情感和表达手法。

讲解与探讨(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首短诗进行分析与讨论。

2. 引导学生讨论短诗的主题、修辞手法、音韵和结构,以及诗歌给他们带来的情感和意境。

创作与表达(20分钟):1. 要求每个学生创建自己的短诗,可以是描述自然景观、描绘情感或表达对生活的态度等等。

2. 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和节奏感,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3. 鼓励学生与小组成员分享并相互评价,以推动彼此的创作成长。

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的诗歌,并与全班分享他们创作的过程和体会。

2. 教师总结全课的收获和学习的重点,再次强调诗歌的美和表达能力。

课后延伸:1. 给学生布置任务:继续创作一首短诗,并写下对于下一课时的期待。

2. 鼓励学生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多加观察,多品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给他们带来的感受。

这个教案的设计旨在通过学习、分析和创作短诗,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同时促进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机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节奏感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通过小组合作和分享,激发他们对于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这个教案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说课稿(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说课稿(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说课稿(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组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现代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内涵。

本节课将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五首短诗,让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理解诗人们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但对于现代诗歌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去理解和欣赏现代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能够理解诗人们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感受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人们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教学难点: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节课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现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轻柔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诗歌朗诵:让学生分组朗读这五首短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诗歌解析: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去理解和欣赏现代诗歌。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现代诗歌,展示自己的才华。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美好情感的传达。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注重突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采用关键词和简洁的图形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结合,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关注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

《短诗五首》教案

《短诗五首》教案

《短诗五首》教案1.朗读这几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情感。

作为一篇自读课文,这堂课主要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来完成诗歌的鉴赏任务。

第1课时重点指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前两首诗歌并解读意象,品味语言。

第2课时则放手让学生自行尝试理解诗歌,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隐退于课堂之外,只就重难点问题进行点拨。

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自己把握诗意,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自主赏析诗歌的能力。

关键能力解读诗歌要联系时代背景很多现代诗都具有很强的时代烙印,比如沈尹默的《月夜》、芦荻的《风雨吟》等,要准确解读其中诗句,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就必须结合时代背景。

只有联系时代背景,才能拉近和诗人的距离,才能和诗人无间隔地对话和交流,才能更直接和更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律动。

例如在《月夜》一诗中,诗人写道:“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这里的“没有靠着”如果不联系时代背景,学生可能会片面解读为内心的孤寂。

但实际上,结合“五四”时期的社会特征,我们会发现作者要表现的并不是孤独,而是一种自强自立的精神,是用一种昂然的姿态来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

由此看来,对于具有朦胧意味的现代诗的解读,并非完全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应当站在特有的历史背景下分析、理解。

疑难探究从哪里能看出这个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月夜》从题目,到诗中出现的意象,如“霜”“风”“月”“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从形式上看,诗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依然较为整齐;从风格上来说,诗歌使用的是传统咏物寄怀的手法。

因此这首诗能看到旧体诗的影子。

《萧红墓畔口占》结构也较为规整,面貌与绝句相近。

从结构上看,古人作绝句,很讲究第三行所起的转折作用,元人杨载说过一番精辟的话:“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1)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组诗歌,包括《相见欢》、《渔家傲》、《江城子》、《南乡子》、《相见欢·贝尔莱德》。

这些诗歌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这五首短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代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节课的五首短诗,学生可能对其中一些生僻词语、典故和表达手法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关键词语、典故的讲解,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会从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手法。

2.难点:对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诗歌鉴赏的情境。

2.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歌为例,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背景。

3.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课件、相关诗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五首短诗的题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为新课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4)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4)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4)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组诗歌,包括《蜂》、《鹤》、《荷》、《莲》、《菊》等五首诗。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所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组诗歌,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在学习《短诗五首》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理解,但仍需要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的才华和创作热情,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需要重点讲解的诗句:待定。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风格和诗中的意象等;2.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3.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4.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诗歌中的美。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的内容、意象、修辞手法等;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等资料;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五首诗歌的题目,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标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并进行讲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学生查找相关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进一步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本教案以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为教学对象,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短诗的特点和内涵,感受诗歌的魅力和美好,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短诗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短诗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五首短诗的基本信息和表达方式(3)了解五首短诗作者的生平和背景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短诗的能力(2)培养学生创作短诗的能力(3)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价值和人生意义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短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学习五首短诗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短诗的能力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短诗的内涵和意义(2)如何启发学生进行短诗的写作和创作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短诗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赏析法:通过教师导读和学生自主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短诗给人带来的感染力和思想启迪。

3、互动法:通过小组活动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1、短诗的定义和特点2、五首短诗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3、短诗欣赏与创作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教师通过介绍一首短诗,引导学生认识短诗的特点和魅力。

(2)随机抽取几位同学朗读他们喜欢的短诗,让学生感受短诗的表现力和美感。

2、短诗的定义和特点(1)讲解短诗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短诗与长诗的区别。

(2)展示一些著名的短诗作品,分析它们的表达方式和艺术价值。

3、五首短诗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1)分组研读五首短诗,了解诗歌作者的生平和身世,领悟短诗的内涵和情感,分析短诗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2)课堂展示和讨论,让同学们分享研读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和人生意义。

4、短诗欣赏与创作(1)教师选择一首短诗进行导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九年级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九年级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九年级短诗五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短诗的特点,体会短诗语言的精炼和情感的浓缩。

2、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感受短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短诗,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短诗的意象和象征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掌握短诗的朗诵技巧,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之美。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短诗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让学生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短诗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等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4、创作法:让学生尝试创作短诗,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在九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将一同领略五首短诗的魅力。

这五首短诗风格各异,却都有着独特的韵味。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世界,感受短诗的精彩。

(二)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五首短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节奏和重音。

3、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诗歌赏析1、《月夜》(1)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析“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这两句诗的作用。

(3)探讨“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句诗所表达的情感。

2、《萧红墓畔口占》(1)让学生说说对“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两句诗的理解。

(2)分析“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所蕴含的情感。

3、《断章》(1)提问:这首诗的意象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引导学生思考“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所蕴含的哲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短诗五首【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第一单元的自读篇目,五首简短的现代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

《月夜》通过霜风、月光、树的衬托,表现了诗人坚强的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萧红墓畔口占》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的怀念和哀思。

《断章》是一首哲理诗,表明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依存的道理。

《风雨吟》表现了诗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统一》则表达了作者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期许。

学习这五首短诗,可以通过“反复朗读,结合背景品味诗句、理解感悟”等方法来进行。

【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读诗歌,感悟诗句的丰富内涵与诗歌主旨。

3.通读诗歌,归纳早期白话新诗的特点。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作者简介)(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2.思悟发现(1)结合时代背景,解读五首短诗的主旨和情感。

(2)这五首短诗是早期白话新诗的代表,形式和内容上与近体诗有什么不同?(3)读完五首诗歌,我的阅读感受是: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一、浅吟低唱,导入新课师生诗歌朗诵会开场:中国是诗的国度,经典的唐诗宋词唱诵不衰,清新隽永的现代诗别具一格,让我们走进新诗水草丰美的天地,聆听情感自然流淌的声音。

(一)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四)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

如果有来生,要化成一阵风,一瞬间也能成为永恒。

(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读暖心诗句,给心灵栖息的港湾,与诗歌相伴,走进阳光明媚的春天。

这节课我们与新诗继续美好的遇见,一起感悟字里行间的情怀冷暖。

二、品读诗歌,感悟诗意(一)《月夜》1.这首小诗描绘了诗人在月夜下的所见所感,他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做的?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他”与一株顶天立地的高树并排站立着,“他”却没有倚靠大树,而是独自站立着。

2.“霜风”“月光”有什么作用?“顶高的树”中,“顶高”是什么意思?“霜风”“月光”描绘了凄冷的环境,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衬托出诗人对独立人格和个性解放的追求。

“顶高”是非常高的意思,说明这棵大树根基深厚,高大繁茂,可以遮风避雨,很适合倚靠,是传统的象征,为衬托“我”的独立做铺垫。

3.你从“我”的姿态中读出了怎样的精神风貌?诗歌写于1917年,结合时代背景,说说“我”还可能是谁?姿态:“立着”“没有靠着”。

精神风貌:“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

“我”还是新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诗歌也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4.拓展阅读湖上胡适水上一个萤火,一个萤火,平排着,轻轻地,打我们的船边飞过。

他们俩儿越飞越近,渐渐地并作了一个。

过渡:月夜里,沈尹默坚定了自强自立的信仰,遥远的南方,戴望舒正站在故友的墓前黯然神伤。

(二)《萧红墓畔口占》师讲述故事:1942年早春,31岁的年轻女作家萧红在身心疲痛中病逝,走完了她漂泊凄苦的一生。

作为萧红的好友,同样四处漂泊、屡遭挫折、几陷困境的戴望舒,直到近三年后的1944年初冬,才终于来到了香港浅水湾萧红的墓前凭吊祭拜。

耳畔,海浪阵阵,眼前,好友阴阳相隔,低矮的坟茔,简陋的墓牌,诗人触景生情,哀痛难抑,采一束红山茶轻轻放在她的墓前,一首小诗脱口而出: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戴望舒的凭吊情深意切,你从哪些诗句里可以感受到这种深厚的情谊?“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中,“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诗人不畏路远,不惧时长,足见对萧红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中,“红山茶”寄托诗人对萧红的深情悼念,表达了对萧红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红山茶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的写照,放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诗人最好的告慰与祭奠。

教师追问:为什么不说“墓畔”而说“头边”呢?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蕴藏的情谊:诗人痛惜朋友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的心情。

2.诗句中说“我等待着”,“我”在等待什么呢?请结合背景说说你的理解。

背景介绍: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香港被日本占领,卷入了战争的惊涛骇浪。

戴望舒因宣传抗日被日本宪兵抓进监狱,受尽折磨,出狱后,他发现原来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开,只留诗人孤身一人。

不惧路远而来,诗人希望多点时间和好友倾诉自己心中的哀思。

好友亡故,同仁离开,诗人只能痛苦地、寂寞地在漫漫长夜里等待着抗日胜利的到来。

3.最后一句诗言少意丰,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活着的诗人在痛苦寂寞地煎熬中等待着胜利,逝去的友人不再漂泊流浪,“卧听着海涛闲话”,对比之下,诗人的心情是复杂的,既哀悼萧红被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惋惜萧红因早逝不能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同时也羡慕萧红得到解脱,无须在长夜漫漫中苦等苦熬。

苦苦等待的自己一直在向往光明,等待黎明,期盼与友人互诉衷肠。

可“你”却不再等待,去了另一个世界,“卧听着海涛闲话”。

漂泊了一生,终于有了安息之地,不再受惊扰,不再挣扎流浪漂泊,睡在这浅水弯的一隅,依偎在喜欢的大海身旁,听潮起潮落,为你此刻的安适而释怀。

这首伤逝之作,包含着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和悲痛,对亡友真挚的情感与怀念,对生命之旅深沉的感慨与反思。

过渡:你在墓畔前伫立凝望,我们穿越时光在远处看你。

在同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中,有一首哲理诗家喻户晓,那就是《断章》。

(三)《断章》《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

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明确:“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营造出美好朦胧的意境。

2.诗歌描绘了四幅美丽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有什么关联呢?前两幅画面,看风景的你同时也是看风景的人的欣赏对象。

“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

后两幅画面,月亮装饰了你的窗子,让你感到愉悦,同时,也许你正出现在别人的梦里,给别人带来愉悦。

“窗子”与“梦”本是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3.反复朗读诗歌,你悟出了什么道理?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4.拓展阅读归卞之琳像一个天文家离开了望远镜,从热闹中出来闻自己的足音。

莫非在自己圈子外的圈子外?伸向黄昏去的路像一段灰心。

(四)《风雨吟》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风雨图,请结合诗中一些关键词“卷”“奔”“海”“舟”“舵手”等词语,描绘诗歌画面。

示例:“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

“我”面对“大地的海”,要敢于像年轻的舵手一样,有惶惑有畏惧,但最终还是坚定信心,迎接风雨。

2.结合诗歌写作时间,说说诗歌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诗歌中的“风”“雨”,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这首诗作于1941年,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

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风雨飘摇的“大地”,“年轻的舵手”内心很复杂,他会想些什么?他会怎么做?在风雨飘摇的局势面前,作为年轻一代,心中会担忧、彷徨、畏惧、不知所措。

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个人未来,该何去何从,一切都是未知,不免让人忧思难眠,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过程。

然而在惶惑之后,年轻的舵手会渐渐平静下来,面对风雨,他不会坐以待毙,不会畏首不前,困难当前,更需要年轻人勇敢承担,直面现实,乘风破浪,用行动掌握好自己的舵盘!这也体现了年轻人的担当,时代赋予了年轻人使命和责任,就要坚定地勇往直前,把航向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定会迎来美好的黎明!(五)《统一》1.朗读诗歌,结合诗句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主题的?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

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

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相同的。

3.人们常说“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而诗人认为“繁多是个谎言”“整片大地是一朵花”,你更认同哪个观点?示例一:我认同诗人的观点,因为所有的花叶都有共同本质。

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示例二:我认同“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花的本质固然相同,但正是因为千万朵花不同的色彩形态,才构成了美丽多彩的世界。

三、通读诗歌,归纳诗“新”通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新”在何处。

1.形式新: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会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2.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含而不露,耐人寻味,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3.思想新: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今天我们与诗歌有个清新的约会,触摸着新诗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哲理之美、思想之美,心前所未有的明净,让我们与诗相伴,且吟且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