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互联技术教案

合集下载

《高级网络互联技术项目教程》—教学教案

《高级网络互联技术项目教程》—教学教案
20
4.专题辅导
针对关键技术点和知识点进行专题辅导,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解决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一般内容,由学生探索、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演示解决问题的操作过程;对于难点内容,由教师引导、分析,演示关键的操作步骤。
10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分析讲解案例,应用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革新能力;
案例设计、分析与应用
30
阶段检查并记录,发现问题,专题辅导,启发学生实践提高
案例设计、分析与应用
10
6.总结点评
抽查记成绩,教师总结点评。总结学生的完成情况以及在案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重新强调重点及难点问题。
5
7.课后任务安排
MSTP配置
5
教学后记(对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教材、教学方法的建议)
10
6.总结点评
抽查记成绩,教师总结点评。总结学生的完成情况以及在案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重新强调重点及难点问题。
5
7.课后任务安排
MUX VLAN配置
5
教学后记(对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教材、教学方法的建议)
加强上机练习,学习制作制图软件,设计规划网络拓扑。
教学流程设计(理实一体化)
教师姓名
1.3.1 MUX VLAN配置
1.3.2二层端口隔离配置
1.3.3三层端口隔离配置
掌握MUX VLAN配置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项目一MUX VLAN技术
1.1任务陈述
1.2知识点
1.2.1 MUX VLAN简介
1.2.2 MUX VLAN基本概念
1.3任务实施

网络互联技术课程设计

网络互联技术课程设计

网络互联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概述网络互联技术是计算机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通信协议、网络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为企业和机构的网络架构建设提供支持。

二、课程内容1.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分类–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族–网络的拓扑结构和设备2.网络通信技术–数据传输的信道类型和介质–数据传输的控制和认证–路由和交换技术3.网络管理和安全技术–网络拓扑和设备管理–网络性能与资源管理–网络安全和威胁防范三、课程设计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网络互联技术和应用,并且掌握网络管理和安全技术的实践技能。

下面是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1. 设计一个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和评估现有的网络架构,设计出一种适合企业或者机构的局域网拓扑结构,并且给出相应的设备和开销预算。

同时,学生需要考虑到网络的可靠性、性能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

2. 实现多个网络控制协议学生需要使用常见的网络控制协议,如BGP、RIP、OSPF等,实现多个网络之间的通信和路由。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这些协议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3. 实施网络安全策略学生需要使用防火墙、VPN和安全认证等网络安全技术,保证网络通信的安全和完整性。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网络安全策略和防御技术。

四、课程评价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课程实施中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以每节课为单位设计评价方式,评价标准包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实验练习的质量和团队合作的能力等方面。

通过多项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网络互联技术教学设计

网络互联技术教学设计

网络互联技术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网络互联技术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TCP/IP网络协议;•熟练使用HTTP、FTP、SMTP等网络协议;•理解DNS、VPN、防火墙等网络安全技术;•熟悉Web应用程序开发;•熟练使用Linux操作系统和相关工具。

2.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2.1 TCP/IP网络协议本章主要介绍TCP/IP协议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数据传输的三次握手、四次挥手过程、分组格式、IP地址和子网掩码的应用、路由选择算法等内容。

2.2 网络协议本章主要介绍HTTP、FTP、SMTP等常用网络协议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式,了解它们在互联网中的作用和应用场景,并学会通过网络工具进行协议分析和调试。

2.3 网络安全技术本章主要介绍DNS、VPN、防火墙等网络安全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

2.4 Web应用程序开发本章主要介绍Web应用程序的开发和实现,包括Web服务器和客户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静态和动态Web页面开发、Web脚本编程语言的应用等内容。

2.5 Linux操作系统和工具本章主要介绍Linux操作系统和常用工具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包括Linux 文件系统、命令行界面、进程管理、软件包管理等内容,帮助学生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使用和常用工具的应用。

3.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3.1 授课采用小班授课方式,讲授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对重点知识和技术进行详细讲解和演示。

3.2 实验采用实验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的了解和掌握。

3.3 课堂讨论在课堂上设置问题讨论环节,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和技术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课程设计编写课程设计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合作完成一个小型Web应用程序,对学生的学习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网络互联技术实验课程总教案

网络互联技术实验课程总教案
周学时
4
相关课程与环节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实验、网络互联技术、网络协议编程、网络专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
二、授课对象
基本情况
专业
网络工程
年级
大三
班级
1-2班
修读人数
73
授课对象分析
学生已学过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实验,对因特网的体系结构和TCP/IP协议族的工作原理有了基本的理解,但对于网络的拓扑结构、规划设计、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选型、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和调试等都还没有认识,通过这门实验课程,一方面能加深对网络互联技术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对实际的网络设计、规划、配置过程由了实际的认识。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实际工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交换机和路由器的管理和基础配置,虚拟局域网的配置,链路聚合的配置、三层交换机的配置,静态路由协议、默认路由协议、RIP协议、OSPF协议
难点:VTP的配置、NAT的配置、ACL的配置、综合实验
实验教学环节及课内学时安排
序号
实验名称
课内学时
教学方式
1
交换机基础配置实验
2
课堂讲解+现场指导答疑
2
课堂讲解+现场指导答疑
9
NAT配置实验
2
课堂讲解+现场指导答疑
10
三层交换机配置实验
2
课堂讲解+现场指导答疑
11
访问控制列表配置实验
2
课堂讲解+现场指导答疑
12
VPN配置实验
2
课堂讲解+现场指导答疑
13
综合实验
4
课堂讲解+现场指导答疑

网络技术教案

网络技术教案

《网络互联技术》教案第二章局域网基础一.局域网概述⏹局域网最主要的特点是:网络为一个单位所拥有,且地理范围和站点数目均有限。

⏹局域网具有如下的一些主要优点:⏹能方便地共享昂贵的外部设备、主机以及软件、数据。

从一个站点可访问全网。

⏹便于系统的扩展和逐渐地演变,各设备的位置可灵活调整和改变。

⏹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和残存性。

二.以太网的发展史以太网发展史(一)Norman Abramson “ALOHA模型”Oahu岛IBM360以太网发展史(二)ARPANETBob Metcalfe:以太网创始人1973年5月22日:世界上第一个个人计算机局域网络开始运转Ethernet——“电磁辐射是可以通过发光的以太来传播的”ALTO ALOHA Xerox ALTOXerox ALTOEARS激光打印机Xerox ALTO1968年,夏威夷大学的Norman Abramson(诺曼•阿布马逊)及其同事研制了一个名为 ALOHA(夏威夷问候语:欢迎,再见)系统的无线电网络,它使用共享的公共传输信道传送数据。

1970年,Abramson发表了一篇文章详细阐述了计算ALOHA系统的理论容量的数学模型,这就是闻名于世ALOHA模型。

在1972年秋,Metcalfe偶然发现了Abramson的关于ALOHA系统的研究成果。

经过深入研究,Metcalfe认识到可以通过优化后把ALOHA系统的效率提高到近100%。

1972年底,Metcalfe和David Boggs(戴维•博格斯)设计了一套网络,将不同的ALTO计算机连接起来,接着又把NOVA计算机连接到EARS激光打印机。

在研制过程中,Metcalfe把他的工作命名为ALTO ALOHA网络。

这个世界上第一个个人计算机局域网络——ALTO ALOHA网络首次在1973年5月22日开始运转。

这天,Metcalfe写了一段备忘录,称他已将该网络改名为以太网(Ethernet),其灵感来自于“电磁辐射是可以通过发光的以太来传播”这一想法。

《高级网络互联技术项目教程》教案

《高级网络互联技术项目教程》教案

《高级网络互联技术项目教程》教案第一章:网络互联基础1.1 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发展历程。

掌握网络体系结构、协议分层和常见的网络协议。

理解网络互联设备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1.2 教学内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和应用场景。

网络体系结构: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

常见网络协议:IP协议、TCP协议、UDP协议、协议等。

网络互联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网关等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网络应用场景。

采用实验操作法验证网络协议和互联设备的功能。

1.4 教学资源教材:《高级网络互联技术项目教程》。

课件:网络体系结构、协议分层、网络互联设备等。

实验设备:交换机、路由器、计算机等。

1.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掌握。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实际网络应用场景的理解。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网络互联设备操作的熟练程度。

第二章:局域网技术2.1 教学目标掌握局域网的基本概念、拓扑结构和组建方法。

了解常见的局域网传输技术和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熟悉局域网互联设备的选择和配置。

2.2 教学内容局域网的定义、分类和应用场景。

局域网拓扑结构:总线型、环型、星型、树型等。

局域网传输技术:以太网、令牌环、FDDI等。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CSMA/CD、Token Ring等。

局域网互联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网桥等的选择和配置。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局域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局域网组建方法。

采用实验操作法验证局域网传输技术和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2.4 教学资源教材:《高级网络互联技术项目教程》。

课件:局域网基本概念、拓扑结构、传输技术和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等。

实验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网桥、计算机等。

2.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局域网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掌握。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实际局域网组建方法的理解。

《高级网络互联技术项目教程》教案

《高级网络互联技术项目教程》教案

《高级网络互联技术项目教程》教案章节一:引言1.1 课程介绍了解高级网络互联技术的概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掌握课程目标、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

1.2 网络互联技术的发展历程了解网络互联技术的发展阶段和重要里程碑。

掌握不同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

章节二:网络互联基础2.1 网络体系结构了解TCP/IP协议栈的结构和功能。

掌握不同协议层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2 数据通信基础掌握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了解不同通信模式和传输速率。

章节三:路由器和交换机原理3.1 路由器原理了解路由器的作用和功能。

掌握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和路由算法。

3.2 交换机原理了解交换机的作用和功能。

掌握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和转发机制。

4.1 路由器配置掌握路由器的初始配置和常用配置命令。

学会使用路由器配置和管理工具。

4.2 交换机配置掌握交换机的初始配置和常用配置命令。

学会使用交换机配置和管理工具。

章节五:网络互联方案设计5.1 网络需求分析了解网络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掌握网络需求分析的步骤和技巧。

5.2 网络方案设计了解网络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掌握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和设备选型。

《高级网络互联技术项目教程》教案章节六:网络互联协议6.1 互联网协议(IP)掌握IP地址的分类和表示方法。

理解子网划分和子网掩码的作用。

6.2 传输控制协议(TCP)与用户数据报协议(UDP)了解TCP和UDP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掌握端口的概念和TCP/UDP数据包的结构。

7.1 网络安全基础了解网络安全的目标和常见威胁。

掌握基本的网络安全策略和防范措施。

7.2 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了解防火墙的工作原理和类型。

掌握入侵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和配置。

章节八:网络管理8.1 网络管理基础了解网络管理的目标和重要性。

掌握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8.2 SNMP和网络管理软件了解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的工作原理。

掌握常用网络管理软件的使用和管理。

章节九:云计算与大数据9.1 云计算基础了解云计算的定义、特点和架构。

中职网络互联技术教案

中职网络互联技术教案

中职网络互联技术教案教案标题:中职网络互联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网络互联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网络互联技术的基本操作和配置;3. 能够应用网络互联技术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网络互联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网络设备的配置和管理;3. 网络安全和风险防范;4. 网络故障排除和维护。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 第一课时:网络互联技术概述a. 网络互联技术的定义和作用;b. 网络互联技术的分类和发展趋势;c. 网络互联技术的应用领域和案例分析。

2. 第二课时:网络设备的配置和管理a. 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基本原理和功能;b. 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和管理方法;c. 路由器和交换机的故障排除和维护。

3. 第三课时:网络安全和风险防范a.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b. 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的原理和配置;c. 网络安全事件的应对和处置方法。

4. 第四课时:网络故障排除和维护a. 常见网络故障的诊断和排除方法;b. 网络设备的维护和保养;c. 网络故障的预防和解决策略。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网络互联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网络设备的配置和管理实验,提升实际操作能力;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培养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网络安全事件的应对和处置方法。

五、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网络互联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网络设备配置和管理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3. 小组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网络互联技术教材;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实验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4. 网络资源:互联网、在线教学平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 页 共 30 页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授课课程 序号
章、节名称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授课形式 教学资源 课后分析
总结
网络互联技术 第三讲 第一章 OSI/RM 模型与 TCP/IP 协议体系 二.TCP/IP 协议体系 1.IP 协议简介(30 分钟) 重点介绍 IP 协议报头结构,各个字段的含义及作用,强调并理 解 IP 协议面向无连接、不可靠、尽量交付的特点。 2.IP 地址与子网掩码 (1)重点介绍 IP 地址的分类,部分特殊 IP 地址的含义(10 分 钟) (2)重点讲解子网掩码的作用,如何进行子网划分(20 分钟) (3)简单讲解 VLSM(可变长子网掩码)的概念和作用(10 分钟) (4)简单讲解 IPv4 中地址不够所面临的问题(5 分钟) (5)简单讲解 CIDR(无类别域间路由) 的概念和作用(10 分 钟) (6)IPV6 的简单介绍(5 分钟) 1.IP 协议报头结构以及各个字段的含义和作用 2.子网掩码的作用 3.如何进行子网划分 4.VLSM 的概念和作用 5.CIDR 的概念和作用 掌握 IP 协议数据封装时 IP 报头的结构及各个字段的含义作用, 掌握 IP 地址的分类,部分特殊 IP 地址的含义,掌握子网掩码的 作用及如何进行子网划分,简单了解 VLSM、CIDR、IPv6 等的概 念和作用 1.课堂教学(多媒体投影教室) 2.教学 PPT 课件 本次课程属于理论知识讲解,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概念较多。 建议课上结合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课后 作业布置相关教学资料阅读,以及组织参观学院计算机实训中 心,安排相关实训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感官认识,以加强学 生对本节知识的吸收。
第 4 页 共 30 页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授课课程 序号
章、节名称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授课形式 教学资源 课后分析
总结
网络互联技术 第五讲 第二章局域网基础 一.局域网概述 二.以太网的发展史 三.以太网的分类 四.中继器和集线器 1.局域网概述和以太网的发展史(10 分钟) 简单介绍局域网的特点,简单介绍以太网的发展过程(ALOHA 模 型的诞生),以及重点介绍 DIX2.0 和 IEEE802 标准的产生 2.以太网的分类(60 分钟) 简单介绍以太网的分类,重点讲解传统以太网的 LLC 层和 MAC 的作用,网卡的作用,重点讲解 CSMA/CD 的工作过程及特点,简 单介绍传统以太网的物理层规范,重点讲解以太网帧的结构,以 太网帧头各字段的含义和作用,广播、单播、组播的含义,简单 介绍快速以太网和高速以太网。 3.中继器和集线器(20 分钟) 重点介绍中继器的工作原理和 5-4-3 原则,重点介绍集线器的工 作原理和冲突域的概念,引出共享式网络和广播式网络的概念, 并重点介绍共享式网络的缺点,简单介绍交换式网络的诞生。 1.以太网的 LLC 层和 MAC 层的作用,网卡的作用。CSMA/CD 的 工作过程,以太网的帧结构和帧头各字段的含义和作用,广 播、单播、组播的含义。 2.中继器的工作原理,集线器的工作原理,冲突域的概念,共 享式网络的缺点。 了解以太网的特点和发展史,掌握以太网的分类、网卡的作用、 CSMA/CD 的工作过程,充分掌握以太网帧结构,重点掌握中继器 和集线器的工作原理 1.课堂教学(多媒体投影教室) 2.教学 PPT 课件 本次课程属于理论知识讲解,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概念较多。 建议课上结合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课后 作业布置相关教学资料阅读,以及组织参观学院计算机实训中 心,安排相关实训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感官认识,以加强学 生对本节知识的吸收。
第 3 页 共 30 页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授课课程 序号
章、节名称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授课形式 教学资源
课后分析 总结
网络互联技术 第四讲 第一章 OSI/RM 模型与 TCP/IP 协议体系 二. TCP/IP 协议体系 1.TCP 协议(40 分钟) 重点介绍 TCP 协议的特点,TCP 协议报头结构,TCP 报头各字段 的含义和作用,TCP 连接的三次握手与释放的四次挥手过程,重 点表达 TCP 面向连接可靠的特点 2.UDP 协议(20 分钟) 重点介绍 UDP 协议的特点,UDP 协议报头结构,UDP 报头各字段 的含义和作用,重点表达 UDP 面向无连接不可靠的特点 3.ARP 协议(30 分钟) 重点介绍 ARP 协议的功能和作用,ARP 工作过程,强调广播的过 程,以及 ARP 报文格式和命令 arp –a 1.TCP 协议的特点,TCP 报头各字段的含义和作用。 2.UDP 协议的特点,UDP 报头各字段的含义和作用。 3.ARP 协议的功能和作用,ARP 的工作过程。 掌握 TCP 协议的特点、TCP 报头各字段的含义和作用,掌握 UDP 协议的特点、UDP 报头各字段的含义和作用,掌握 ARP 协议的功 能和作用,ARP 的工作过程。 1.课堂教学(多媒体投影教室) 2.教学 PPT 课件 本次课程属于理论知识讲解,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概念较多。 建议课上结合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课后 作业布置相关教学资料阅读,以及组织参观学院计算机实训中 心,安排相关实训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感官认识,以加强学 生对本节知识的吸收。
第 5 页 共 30 页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授课课程 序号
章、节名称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授课形式 教学资源 课后分析
总结
网络互联技术 第六讲 第三章交换机基础和配置 一.交换机的产生 二.交换机的原理 1.网桥的概念和工作原理和交换机的产生(20 分钟) 重点介绍网桥的工作原理和机制,简单介绍交换机的产生,重点 介绍交换机独享带宽的特点 2.交换机的基本功能(30 分钟) 重点介绍交换机地址学习、过滤和转发的功能。 3.交换机的体系结构(15 分钟) 重点介绍交换机的总线结构、共享存储器结构和矩阵交换三种体 系结构 4.交换机的交换方式(20 分钟) 重点介绍交换机的存储转发、直通和碎片隔离三种交换方式 5.广播域的概念 简单介绍广播域的概念(5 分钟) 1.网桥的工作原理,交换机独享带宽的特点 2.交换机地址学习、过滤和转发的功能 3.交换机的体系结构 4.交换机的交换方式 要求完全掌握网桥和交换机的工作原理,以及交换机的特点,掌 握交换机的体系结构和交换机的交换方式 1.课堂教学(多媒体投影教室) 2.教学 PPT 课件 本次课程属于理论知识讲解,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概念较多。 建议课上结合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课后 作业布置相关教学资料阅读,以及组织参观学院计算机实训中 心,安排相关实训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感官认识,以加强学 生对本节知识的吸收。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授课课程 序号
章、节名称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授课形式 教学资源 课后分析
总结
网络互联技术 第一讲 第一章 OSI/RM 模型与 TCP/IP 协议体系 一.OSI/RM 模型 1.OSI/RM 的形成(10 分钟) 重点介绍异构网络的出现,设备协议的不同,推出 OSI/RM 模型 2.OSI/RM 层次结构(10 分钟) 重点介绍 OSI/RM 分层的必要性,以及 OSI/RM 的层次结构 3.OSI/RM 的数据封装拆封(10 分钟) 重点介绍 OSI/RM 模型的数据封装过程和数据拆封过程 4.OSI/RM 各层的功能(20 分钟) 重点介绍 OSI/RM 各层所起到的作用,强调服务是“垂直”的概 念 5.协议和协议的三要素(20 分钟) 重点介绍协议的概念和语法、语义、时序三个要素的概念,强调 协议是“水平”的概念 6.OSI/RM 对等层的协议通信(15 分钟) 重点介绍 OSI/RM 对等层通信需要遵循相同的协议,以及“虚连 接”和“实连接”的概念 7.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5 分钟) 简单介绍网络层服务的两种类型 1.OSI/RM 各层的功能 2.协议和协议的三要素 3.OSI/RM 对等层的协议通信 4.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 掌握 OSI/RM 产生的原因和层次结构,数据的封装与拆封过程, 并充分了解各层的功能,掌握协议的概念、作用以及协议的要素, 掌握“虚连接”、“实连接”的含义,了解面向连接和面向无连接 的概念 1.课堂教学(多媒体投影教室) 2.教学 PPT 课件 本次课程属于理论知识讲解,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概念较多。 建议课上结合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课后 作业布置相关教学资料阅读,以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吸收。
第 1 页 共 30 页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授课课程 序号
章、节名称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授课形式 教学资源
课后分析 总结
网络互联技术 第二讲 第一章 OSI/RM 模型与 TCP/IP 协议体系 二.TCP/IP 协议体系 1.TCP/IP 协议体系的层次结构(10 分钟) 重点介绍 TCP/IP 协议体系的产生与具体的层次结构。 2.TCP/IP 协议体系的协议分布(40 分钟) 重点介绍 TCP/IP 协议体系各层的主要协议,TCP/IP 主要协议的 含义和作用,以及整个体系结构的漏斗型分布。 3.TCP/IP 协议体系的数据封装和拆封(40 分钟) 重点介绍 TCP/IP 协议体系数据封装与拆封的过程,简单提出 MAC 地址、IP 地址、逻辑端口的思路。 1.TCP/IP 协议体系的协议分布 2.TCP/IP 协议体系各层协议简介 3.TCP/IP 协议的数据封装过程 4.TCP/IP 协议的数据拆封过程 掌握 TCP/IP 协议体系的层次结构,各层主要的协议及名称,数 据具体的封装过程和拆封过程,网关的概念及作用,以及本地主 机数据发送和数据接受的过程。 1.课堂教学(多媒体投影教室) 2.教学 PPT 课件 本次课程属于理论知识讲解,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概念较多。 建议课上结合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课后 作业布置相关教学资料阅读,以及组织参观学院计算机实训中 心,安排相关实训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感官认识,以加强学 生对本节知识的吸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