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之都——淮安的兴衰
淮安:天下之中,运河之都

淮安:天下之中,运河之都作者:越声来源:《小演奏家》2018年第06期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位于大运河与古淮河交汇处,地处我国南北地理气候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素有“居天下之中”、“扼漕运之冲”的美誉,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盛赞淮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在历史上,淮安曾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既是江苏省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长三角北部地区的区域交通枢纽。
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淮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游客纷至沓来。
淮安运河文化之魂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了从江都(今扬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沟,此后邗沟经不断开凿整修,至公元1293年形成了一条由杭州直达北京、纵贯南北的人工大运河。
淮安运河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淮安运河博物馆就是一座具有厚重运河文化特征、鲜明地方文化气息和独特生态园林特点的综合类博物馆群,总占地面积达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
博物馆主体坐落在清江浦大闸口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运河中洲岛上,下辖淮安戏曲博物馆、淮安名人馆、运河楹联馆、大运河名人馆、陈潘二公祠及周信芳故居陈列馆,博物馆群运用图板、书画、人物蜡像、幻影成像、场景再现、实物展示、多维全息数码互动游戏、声光电技术等复合方式布展,呈现了运河历史、地方戏曲、当地名人、河道治理、漕粮仓储运输对“运河之都”淮安的影响。
其中,淮安戏曲博物馆是展示和宣传淮安戏曲历史和成果的重要阵地。
淮剧由苏北民歌、号子、民间说唱及香火戏发展而来,产生于两淮(淮阴、淮安),流行于盐阜(盐城、阜宁)、扬泰(扬州、泰州)以及沪宁沿线和皖东地区。
穿行于博物馆内,随处可以感受到王瑶卿、周信芳等戏曲大师和傩戏、十番锣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
从千古名将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到《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淮河以甘甜丰润的乳汁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淮安人,也哺育了一位又一位历史丰碑式的将相之才和文学巨匠。
大运河漕运兴衰

5
元代改建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在大都(今北京),全国政治、 经济中心移到这里。在洛阳拐了一个大弯子的隋 代大运河,就显得不是很顺畅。1289年,元世祖 忽必烈下令开凿会通河,北始临清,南到东平路 (今山东境内)的安山;又在北京到通县间开了 一条通惠河,与原有的旧河道沟通。这样一来, 由北京直下杭州,就可以不绕道洛阳。隋朝开掘 的运河,部分河道由于年久淤塞未加清理,逐渐 废弃了。元朝开凿的运河较隋朝大运河大幅度东 移,采取“弃弓走弦”的线路连通北京和杭州。 如此走势,全长只有1794公里,比隋大运河缩短 近800公里,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运河。
4
唐代修整
公元742年在三门峡以东开凿一条渠道,名曰天宝 河。大运河的通航,交织出一张前所未有的物资物 流网,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突破性发展。 唐朝的大运河开始用于漕运,把富庶的江南地区与 国家政治中心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唐王朝的经济文 化呈现出昌盛发达的景象,出现中国历史上少有的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唐朝是真正发挥大运河作用 的王朝,古运河哺育了伟大的东方古国文明,使之 经济空前繁荣,文化空前昌盛,交通空前发达。
6
1292年,大运河实现全线贯通后,成为元朝 最理想的纵向水上线路。据史载,当时仅从 大运河北调的南粮,还不算由它串联的五大 河系的部分,就达全国总税粮的六分之五。
运河上的淮安心得体会

运河上的淮安心得体会运河之上,淮安之美,是一种别样的旅游体验。
运河自古以来都是一条交通线路,而淮安的运河更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沿着运河,我们可以体会到淮安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我在运河上游玩的一些感受与体会。
一、感受到古老的文化底蕴早在上古时代,淮安就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了。
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成功地把战国的文化遗产、汉代的文化遗产以及宋代的文化遗产生动了起来。
而在淮安运河沿线,游人可以看到古老的船只、遗存的石墩、石马、桥亭、园林等等,有一股古老的韵味。
既然淮安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又是一个可以沿着运河游玩的城市,那么淮安在文化和旅游上的结合必定是无与伦比的。
二、感受到运河带来的生活美好运河的出现给淮安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通过运河,淮安人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交通更加便捷。
当我们乘坐船只畅游运河,看到沿途风景和沿岸生活,仿佛进入到了一个缓慢而和谐的时空之中。
沿途的景色也让人陶醉,阳光下的运河波光粼粼,在运河畔的景观,人们的生活恬静而又美好。
三、感受到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我们对环境保护也越来越重视。
淮安的环保工作做得也很到位,对于运河意外泄漏的垃圾也是进行及时清理的。
运河之上,青山绿水映照别样风光,更有意识的环保行动也让我感受到一种生态之美。
淮安与运河的结合,使得淮安成为一个美丽的城市。
古老、自然、现代、静谧,淮安的运河给人留下了太多的感悟和回忆。
我深深地爱上了这个美丽而神秘的城市,这个运河之都,它给我带来了美好的回忆,也让我感到岁月的变迁。
我想对它说:“在我心中,你永远是最美的城市!”。
基于考古资料分析大运河在淮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cerch淮安被称为运河之都是有原因的。
在古代,“都”具有独立的区域性,可以是政治决策中心,也可以是军事指挥中心,同时还具备经济调控中心和文化辐射中心的作用。
“都”可以说是全国社会的缩影。
在当今社会,淮安的工业和农业发展都有了很大的规模,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了很多便利的经济条件和人文条件。
一、大运河在淮安的历史地位(一)政治地理方面的地位淮安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处于南北的要冲。
淮安在古代是一个运输漕粮的中转站,属于河务重镇,同时兼具盐务。
这些优势令淮安成为了京杭大运河的关键地段,也因此承担着独特的职能。
明清时期,朝廷在淮安设置了水运管理机构,可见当时淮安在这方面起到的作用非常大。
根据史料记载,清代在淮安成立有具体的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治理中心、漕粮装运中心以及淮北盐的集散中心等。
根据现存的物志史料可以发现,淮安存有河道总督遗址、府衙以及清江浦丰仓遗址、淮安钞关遗址等。
这些遗址能够充分证明在古代朝廷对淮安的重视,也证明了淮安在京杭大运河中起到的作用。
当朝廷重视一个地方之后,这个地方的政治地位必然会有所提升,淮安便是这样。
因为朝廷的重视逐渐发展了一批古镇,这些古镇的结构具有很明显的特点。
淮安古城是我国唯一个三座城相连的古城。
这其中必须要提到清河旧县遗址。
这个地区在古代完全是淮安发展的一个缩影。
清江浦原是明朝永乐年间陈暄开凿的运河,自从开凿之后并成为了漕运、水利、河道以及盐运的枢纽,成为了非常闻名的商埠。
清朝清江浦原移到了清江浦。
现在这个地方还存留了很多的遗址,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比如诸多出名的城墙。
(二)文化方面的地位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不管是现在的城市还是古代的城市。
淮安在今天已经发展成了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
在古代淮安凭借自身的运河文化,成为了一个当时很重要的文化辐射中心。
运河淮安段文化相当丰富,由于是南北联系的重要城市,南北文化都在这里有所体现,并发生了融合,令其呈现出与很多城市不一样的文化和思想。
淮安文化资源

江苏省淮安市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分析一、淮安的文化资源盘点1、淮安简介淮安市,下辖四区四县,地处江苏省中北部,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畔,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中国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上,是苏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淮安曾用名淮阴、楚州、山阳、清江浦、清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传说大禹治水于此,故其名取意“淮水安澜”。
淮安在夏商时期已有开发,春秋时期建成从扬州到淮安的邗沟,为京杭运河有史记载最早开挖的河段。
秦朝正式置淮阴县。
隋唐时期淮安凭借其运河交通枢纽地位成为大都市——楚州。
南宋时期宋金隔淮河对峙,淮安衰落。
元代之后,京杭大运河成为漕运要道,淮安再度复兴。
明清时期,漕运总督驻节淮安,河道总督也长时间驻节淮安,淮安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运河沿线四大都市。
近代伴随交通方式的变更,运河交通衰落,淮安沦落为苏北小城。
直到进入21世纪后,淮安再度快速发展,苏北中心城市初见规模。
2、淮安的历史文化资源a.历史遗迹淮安的历史遗迹主要有古人类遗迹、古城遗址、名人活动遗址、水利遗址四类。
古人类遗迹以青莲岗文化遗址为代表。
“青莲岗文化是我国黄淮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和苏北地区。
”1青莲岗文化距今约六千余年,因最早发现于淮安县(今淮安市淮安区)青莲岗而得名。
青莲岗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原始遗物,对于研究新石器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价值。
古城遗址以东阳城遗址和泗州城遗址为代表。
东阳城兴起于秦汉,南北朝时期因战乱荒废。
古城遗址保存完好,发现大量秦汉遗物,城周围还发现了大量的汉代墓葬。
泗州城始建于北周,因其水路交通枢纽地位而繁荣一时,同时它也是佛教圣地之一。
到清康熙年间黄河南下夺淮,泗州城被淹没,埋没于洪泽湖底。
其遗址完整地保存了三百多年前古城的原貌,因而有“东方庞贝”之称,遗物众多,十分具有开发价值。
名人活动遗址以淮阴侯韩信和开国总理周恩来两位名人的活动遗址为代表。
关于韩信的遗址有韩侯祠、韩侯钓台、漂母祠、漂母墓、韩信城遗址等。
运河之都——淮安(讲稿)

运河之都——淮安从高空中俯瞰中国大地,惟见两条“巨龙”组成了一个汉字的“人”,飞舞灵动,若隐若现。
这,可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贡献给地球的一个奇迹,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
阳刚、雄健、高矗的一“撇”,是万里长城;阴柔、妩媚、深沉的一“捺”,就是大运河。
而淮安境内运河,曾是全长1700余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历史最辉煌、地位最重要的一段精华——明清两代五百多年间,无论在国家统治者还是寻常百姓眼里:她,都是大运河的中枢和灵魂。
故2008年,在全国政协举办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高端论坛上,中国古都学会授予淮安市“运河之都”称号。
一、中华大地上最早的运河——徐国运河淮安盱眙境内下草湾,考古发现约四万多年前晚更新世新人类的遗存,这是江苏大地上最早的氏族聚居群体。
大约距今六七千年前,青莲冈、钵池山等近水台地上,长期定居着一些氏族部落,形成了人口众多规模较大的母系氏族公社。
这就是由郭沫若亲自命名的青莲冈文化(略晚于河姆渡,早于大汶口、龙山文化)。
发达的徐文化:勤劳智慧的徐人,以善织帛与制作青铜器饮誉中原华胄,以歌舞器乐遥启吴韵楚风。
伯益的后代徐国人开凿了最早的陈蔡运河(早于吴国的泰伯河、秦国的郑国渠),向国都大徐城源源不断运输粮草。
可惜,其遗迹现已淹没于洪泽湖底。
(图一:烟波浩渺的洪泽湖。
见《淮安》影集37页。
)二、至今仍在通航的古运河——邗沟隋炀帝开运河、乘龙舟、看琼花的艳史,一千多年来,可以说是妇孺皆知。
其实最早开凿邗沟的,是野心勃勃北上中原争霸的吴王夫差。
春秋末,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吴国灭徐。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连接江淮的运河——邗沟:由长江北岸邗城起,经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接射阳湖到淮河南岸的末口。
全长200多公里。
孕育了两座因水而兴,缘水而盛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与淮安。
(图二:文通塔苑。
15页)三、隋唐南北大运河之山阳渎隋文帝杨坚为统一中国攻打南陈,开皇七年(587)大体循邗沟故道疏浚重修了山阳渎。
“运河之都”的形成及其嬗替

T he Form a t ion an d Evo lu t ion of “Can a l C ity”
XUN D e - lin (Huai’ an M unic ipal Local H istory R esearch Office, Huai’ an J iangsu 223001, China) Abstrac t: The for m ation of the status of " Canal C ity" Huai’ an was not only dec ided by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 tion but also benefited from the weighed political decision - m aking of the M ing and Q ing imperia l court and the central governm ent in the m anagement of an important section. The decline and evolution of the city was c lose ly related to the C anal. Key wor ds: H uai’ an; Canal C ity; the Canal
小清 口和 邗 沟 入淮 处末 口 。我们 这 里讲 的“ 两 淮” , 主要是第三种含 义。历史上两淮的兴衰 , 主 淮河的交汇处 。这里作为京杭大运河最早的人工 要取决于运河 、 淮河、 泗水 、 黄河 , 特别是大运河交 河段 — — — 邗沟 入淮处 , 以 及中运 河的前 身 — — — 古 通运输系统的变迁 。 泗水入淮处 ,城市是完全因水运而产生 、 因运河而 远古时代 , 两淮位于淮河三角洲平原上 , 地势 兴起的 。而其“ 运河之都 ” 地位的 形成 , 则不仅是 卑下 。古淮河由 安徽五河县 迤逦入境 , 经盱眙县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 而且得益 于明清朝廷 政治上的权衡决策及 中央重要管理机构 的驻节 。 城西 , 东北流至龟山 , 斜穿洪 泽凹陷区 , 达淮阴故 城马头镇西 ,又东北流经清江浦与王营镇之间 , 转 其衰变嬗替亦与运河息息相关。 而东南流 , 经古淮安 城北东北流 , 经涟水城南 , 又 1 以淮阴故城为中心 ,淮安城市的三 东北流 , 至云梯关入海 。古泗水由今徐 州睢宁县 古邳镇东南流 , 大 体沿今宿迁市 宿城区 、 泗阳县 、 点式肇兴 淮安市淮阴区境内的废黄河 东南流 , 至 淮阴故城 今天的淮 安市区 , 即是 历史上 通常说 的“ 两 码头镇北分两支流入淮河 , 其西北为小清口 , 北为 淮” 。历史上的“ 两淮 ” , 大致有三种含义 : 一是泛 大清口 。史书上讲的泗口 ,多指大清口 。 指淮河南北的广大地区 ; 二是指淮阴 (元明清时期 早在夏商 周时 期 , 淮安 就是 南 北交 通枢 纽 。 称清河县 ) 、 淮安 (史称射阳县 、 山阳县 , 今楚州区 ) 《 尚书 禹贡 》 述九州 贡道 : 扬 州贡道是“ 沿 于江 二县 ;三是指 今市区 中分别 属于原 淮阴县 (清河 海 ,达于 淮泗 ” ; 徐 州贡 道 则是“ 浮 于 淮泗 , 达 于 ) 区、 清浦区的大部 、 淮阴区王营 、 西坝 、 码头、 杨庄 河” 。显然 ,二 州贡道以淮阴故城北岸的淮 、 泗水 和原淮安县 (楚州区淮城 、 河下 、 板闸 、 河北 ) 的部 交汇处的大小清口为转轴 , 位于大清口 的泗口古 分 , 它们分布于 古淮河两岸 , 横跨泗水入 淮处大 、 镇和淮阴故城 , 是最早因水运而兴起的沿淮 、 沿运
运河文化

微山湖风景区
泰安
五岳之尊——泰山 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
台儿庄古城
山东省德州市
德州扒鸡—有300年的历史
淮河
中国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大河 ,
全长约1,000公里
山东省济宁 • “南通江淮,北达京畿”,明清时期,京杭 运河上七个对外商埠之一。孔孟之乡、运河 之都,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7000年的文 明史,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淮安夜景
长江
亚洲第一大河,亚洲第一。 发源:青海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 全长3,219公里
扬州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下游北岸, 是上海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的节点城市。 素有“苏北门户”之称。是联合国人居奖 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环境保 护模范城市、中国和谐管理城市 。
烟花三月下扬州
钱塘江
浙江省第一大河,发源于安徽省 古名“浙江”,亦名“折江”或“之江” 河流全长688千米
镇江、常、锡、苏
浙江湖州、嘉兴
南浔古镇、南湖景区 。
运河杭州段旅游资源
塘西—江南十大古镇之一
传统食品Biblioteka 拱宸桥建于明朝,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 。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2007年十月一日正式开放 , 位于杭州拱墅区运河文化广场南侧
项羽定都彭城刘邦生沛长孙权生于徐州下邳南朝宋武帝彭城人南唐烈祖徐州人南朝齐高帝萧道成祖籍徐州南朝梁武帝萧衍祖籍徐州兰陵后梁太祖原徐州砀山人明太祖朱元璋世家徐州沛县淮安被称为运河之都它的命运是随着大运河的兴衰而变化
水(WATER)
• 72%地球被水遮盖,97%水含盐海水。 • 世界上三分之一人口在“用水紧张”国 家。 • 湖泊和河里的淡水只占了 (0.0018%)。 • 我国开发水利历史悠久,秦代李冰修建 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我们的家乡
淮安属江苏省省辖市,位于苏北平原中心地域,辖清河、清浦、淮阴、楚州4区,涟水、洪泽、金湖、盱眙4县,总面积1.0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17.68万。
距今约四万年,淮安已出现人类足迹。
相传大禹曾治水于此,故其名有淮水安澜之意。
南齐时期,“淮安”之名始见。
历史上淮安曾经一度兴盛,成为全国性城市,走出了多位历史名人,但近代却不断衰败,尽失历史荣耀,从一座繁华的大城市蜕变为一个默默无闻的苏北小城。
淮安,是一座拥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古城。
了解淮安的兴衰历程,有助于我们找出兴衰的原因,找到淮安发展的方向,为家乡的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兴盛的基础
夏朝伯益的后裔在淮安地区建立了封国——徐国,创造了发达的农牧业和纺织业。
今天出土了大量当时使用的钱币,说明当时的商贸也很
发达。
淮安地区处于交通枢纽,淮阴故城、泗口镇和北辰
镇(即淮安前身)先后兴起。
当时陆上交通干道善道也
经过淮安,在这一古道上出土了大量文物,如著名的陈
璋圆壶。
淮安地区的水利灌溉工程也有所发展。
淮安地
区扼交通要津,富灌溉之利,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秦汉时期,淮安地区的水利工程得到较大发展。
汉
献帝时陈登筑高家堰30里,阻挡了淮河洪水,淮安土
地丰饶,农业繁荣,商业和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
三、淮安的繁荣
(1)大运河的开通
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百余万人开通自洛阳至泗州的通济渠,又征发淮南十余万人将邗沟截弯取直。
隋大运河在淮安境内总长约300里,“渠广四十步,旁皆筑御道,树以柳”。
这条劳动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开凿的大运河给淮安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无可比拟的作用,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其历史意义被后人无数次地评说。
唐代诗人皮日休《汴河怀古》评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民南迁,开发江南,我国的经济中心向南迁移。
随着京杭运河的开通,南北漕运(供给皇粮的水上运输)兴起。
(2)唐朝的繁荣
唐代国家所需的粮食和盐大多来自江淮及其以南地区,经运河运到京师,楚州和泗州是漕运要津。
涟水是当时的四大盐场之一,为了运盐的需要,唐统治者开凿了途经涟水的运盐河。
淮安成为水上枢纽。
隋唐时期,漕运、盐运以及和水路并行的陆路交通皆呈现活跃局面,运河上漕船、盐船和其他商船千帆相接,四时不断,陆上干道也是“商旅辐辏其途”,楚州的发展取代了淮阴故城,成为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被白居易称赞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唐代的楚州城,是著名的近海港口城市,商品贸易很兴旺,吸引了海内外商人到此贸易。
夜晚,城边运河里众多船只“连樯月下泊”,城内则是“千灯夜市喧”,达官显贵“缇骑朱旗入楚城”,城中一派升平景象。
淮阴城、泗州城也是繁华壮观。
泗州的普照王寺香火隆盛,往来舟楫必登塔拜祭,慷慨解囊,相沿成俗,从侧面反映出淮安的交通地位。
(3)辽宋夏金元的衰落
宋金对峙后,楚州、泗州成为战争前沿,楚州及其周围地区成为无人区,后跟随义军抗金的百姓在这里安了户,才又人烟渐稠。
除了战争,水患也是导致淮安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宋代以前,黄河决溢大多在安徽境内,淮安受其影响较小。
南宋由于战事,将黄河引入泗水,以水代兵,阻挡金军南下,逐渐形成了黄河南下夺淮的局面,吞没了沿岸的一些城镇和良田。
四、繁荣顶峰与一蹶不振
(1)明清的恢复与畸形繁荣
明初,朱元璋进行了大规模强制移民,把苏南的民众迁至淮安地区。
明中叶,大批
商人来淮定居,如河下古镇
就是当时晋商、徽商聚居地。
淮安地区逐步恢复往日的兴
盛。
由于黄河改道,南夺淮
水,淮安以北的京杭运河迂
缓难行,危险很大,沉船事
故经常发生,南北而行的商
旅们一般都在淮安的清江浦
(今清浦区)更换交通工具,
南行乘船,北往乘车。
于是,
清江浦便快速兴盛起来,创办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内河漕船厂——清江督造船厂。
清江浦的交通地位异常重要,明清统治者在淮安设置了总漕、总河,总管漕运和水务,地位与封疆大吏相等,淮安俨如省会。
两总官员和淮安城中的商人共同造就了明清时期的浮华,官商们大造第宅、园林,“高堂曲榭,第宅连云”,富人们“出则仆从如烟,骏马飞舆,互相矜尚”,入则华筵连宵,歌吹竞艳。
至清乾隆四十年,清江浦人
口达54万,比同期的汉口和南京的人口还多,淮安成为了全国名城。
由于占据了所在地区的河、漕、盐、榷、驿五业的中心地位,
以清江浦为轴心的两淮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呈现出畸形繁荣,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四大都市”。
清江浦是南船北马的交汇处,一度被称为“九省通衢”。
此时的淮安走到了历史辉煌的顶峰。
(2)水上的失落
明中期,黄河夺淮,堤防溃决,水患严重,淮河宣泄不畅,积于洪泽凹陷区,同时,黄河水带来大量泥沙,淤塞河道,最终使洪泽湖成为“地上悬湖”,康熙十九年泗州城被淹没。
淮安以北的运河也淤塞严重,以至难以行船,严重影响了京杭运河全线的发展。
明清统治者曾花大力气对黄河、淮河、运
河进行治理。
康熙皇帝先后六次南巡,每次必
到重点堤坝处视察。
明清统治者基本上采取加
筑大堤,提高水位,冲刷淤积泥沙的方案。
这
种做法在短时间内有一定作用,但之后越来越
难以收效,加之后来吏治腐败,治河公款被贪
污,水患更加积聚。
公元1855年,黄河北徙,京杭运河中段
水量锐减,泥沙常年淤积。
当时清政府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无暇疏通河道,运河河道梗塞不通,漕运量剧减,水工修防任务大幅减轻,总河、总漕官职先后被裁撤。
清政府将漕粮转由轮船招商局经办,经由海运,运河沿线城市渐趋衰落。
19世纪末,近代邮电事业兴起,津浦铁路通车,“南船北马”地位丧失,淮安急剧衰落。
到宣统三年,清江浦人口已不足10万,城内原本鳞次栉比的客栈纷纷倒闭,淮安城面目全非,今非昔比。
五、复兴曙光
辛亥革命后,淮安先后经历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又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经济发展磕绊不前。
改革开放后,淮安先后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了重大成果。
当代的淮安正处于和历史上极为相似的发展机遇之中:完善便捷的区域交通运输正在发展。
淮安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在咫尺,位于江苏沿海经济区当中,北面同大陆桥经济带接壤,处于三大经济带的交汇部位,是至关重要的枢纽。
同时淮安也是淮河沿岸的最大城市,潜力巨大。
淮安在运河沿线仍居至关重要的地位。
淮安处于苏北运河的中心,50%以上的运输量集中于苏北河段。
运河与
淮河入海水道处的水上立交工程独一无二,并建有多座特大桥梁。
到2012年,淮安将形成以京杭运河、盐河、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为主骨架的内河航运网络。
已经建成的京沪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宁连高速公路、宁宿徐高速公路和在建的宁淮、宿淮、淮盐高速公路还有筹建的淮滨高
速公路、淮蚌高速公路将形成“米”字型的高速公路骨架,淮安将成为大型公路枢纽。
除了现在建成的新长铁路和规划当中的淮扬、宿淮铁路以外,淮安还准备建设宁连、淮滨、徐淮铁路,形成“米”字型加环铁路网格局。
这些铁路将使淮安成为大型铁路枢纽。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淮扬、新长铁路和将建的镇南铁路相接,同时华北的铁路相应改造,将会形成一条京沪铁路二线,这对于淮安的经济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
淮安位于涟水县陈
师镇的民用机场已经投
入建设,机场建成后将
进一步优化华东地区民
航机场布局,促进苏北
地区航空运输的发展,
预计2010年通航。
祝愿家乡早日实现
复兴!
2009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