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合集下载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尤其较为固定的意义。

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III一、表示疑问:1. 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②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2. 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①以五十步笑白步,则何如?《寡人之丁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白步,那怎么样呢?)②“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乂问:“冉求,你怎么样呢?”)3. 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启何以自托丁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白年了,长安启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 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 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 “拿……怎么样等)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②其妻献疑曰:“以启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6. 孰与……,与……孰。

(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皆?)7. 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口I匚.表示反同1. 何... 哉(也)?(可译为“怎么能 .... 呢?”)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神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2. 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3. 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 “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4. 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①启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6. 为……哉(乎)?(可译为“哪里……呢?” “怎么……呢?”)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 乂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7. 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启子乎?《论语》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8. ……非……欤?(可译为“……不是……吗?”)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9. 宁……耶?(可译为“哪里……呢?”)①当时虽偏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①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11. 独... 耶(乎、哉)?(可译为“难道 .... 吗?”)①相如虽鸳,独畏廉将军吗?《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夫祸患常积丁忽微,而智勇多困丁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难道仅是溺爱伶人才会造成祸患吗?)二三、表示感叹1 .何其(可译为“为什么那么” “怎么这样” “多么” “怎么那么……啊”)①至丁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以至丁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乂是多么的衰败啊!)2. 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①曰:“不可,直不白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丁国》(梁惠王说:“不行。

文言文中常见的35种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35种固定句式

2022高考复习:文言文中常见的35种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2.'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3.'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

4.'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7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文言文的句式

文言文的句式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

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二.被动句1.而君幸于赵王。

(……于……)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4.受制于人。

(……受……于……)5.为天下笑,何也?(为)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所……)(典型的被动句)7.若属皆为所虏。

(……为所……)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9.洎牧以谗诛。

(无标志。

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不是特殊句式)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四.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五.词序(倒装句)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

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它具有独特的句式结构。

其句法结构精确、详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的常见句式结构,并分析其特点和运用。

一、主谓结构主谓结构是文言文中最基础、常见的句式结构。

它由主语和谓语组成,通常表达一个句子的主要内容和动作。

主谓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可以用来描述人物形象、叙述事件等。

例如:1. 吾闻明主知贤士。

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结构之一,相对于主谓结构而言,它增加了一个宾语,用来补充说明主语所进行的动作和内容。

主谓宾结构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表达人物的行为和情感。

例如:1.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状中结构状中结构是文言文中表达状态和情感的一种句式结构。

它由一个状语和一个中心词组成,常用于描述人物的心情、场景的特点等。

例如:1.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2.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皆苦厄之。

四、插入语结构插入语结构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表达感叹、补充说明等,起到修饰句子的作用。

它常常独立于句子之外,通过修辞手法增强句子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

例如:1.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2.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五、并列结构并列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结构之一,用于表达两个或多个相对平行的内容,具有对等关系。

并列结构能够使句子结构清晰,语义明确,常用于叙述、对比和并列修辞等方面。

例如:1.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六、倒装结构倒装结构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句式结构,通过改变主谓宾的语序,达到强调、修辞等效果。

倒装结构在文言文中广泛运用,增加了句子的表达力和变化性。

例如:1. 春风又绿江南岸。

2.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七、比拟结构比拟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结构,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类比,以达到修辞、形象生动的目的。

常见文言文句式有哪些

常见文言文句式有哪些

常见文言文句式有哪些常见文言文句式有哪些1、判断句式2、宾语前置3、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

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4、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快哉此风!(宋玉《风赋》)5、介词结构后置在古汉语中将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的`现象,一般由“与、以、为、自、于、”等为标志。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6、省略句1)主语省略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淆之战》)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七月》)2)谓语省略一鼓作气,再(击鼓)而衰,三(击鼓)竭。

(《曹刿论战》)3)宾语省略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屠惧,投(之)以骨。

(《狼》)介词宾语的省略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

(《邹忌讽齐王讷谏》)4)介词省略(以省略“于”最为常见)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7、被动句1)“……于……”式。

例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孟子》)2)“……见……”式。

例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3)“……见……于……”式。

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4)“……为……”式。

例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5)“……为……所……”式。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一)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

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例如:若徐州不定,将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 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作“…… 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

表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例如:何以言之?(《赤壁之战》)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5.如…… 何,译为“对…… 怎么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6.奈…… 何,译成“把…… 怎么办”。

例如: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7.何如,常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

“何如”还经常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 怎么样”。

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 ’谢曰:“右胜林公。

”(《世说新语》)8.何遵,表示问原因,译为“怎么”。

例如: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1.不亦…… 乎,译为“不是…… 吧”。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2.何…… 为,译为“还要…… 干什么”。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3.何以…… 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

“何以”即“以何”的倒置。

“何以…… 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1、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③“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2、“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3、“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①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⑵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5、“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6、“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7、“安……乎”、“安……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何如……”;“……何若……”“……孰与(孰若)……”意即“……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

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例如: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

表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例如:何以言之?(《赤壁之战》)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5.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6.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如: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7.何如,常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

“何如”还经常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

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

”(《世说新语》)8.何遵,表示问原因,译为“怎么”。

例如: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1.不亦……乎,译为“不是……吧”。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2.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3.何以……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

“何以”即“以何”的倒置。

“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

可译作“用(要)……做什么”。

例如:敌未灭,何以家为?(《宋史·击飞列传》))4.何……之有,疑问代词“何”同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共同作“有”的宾语。

为了强调宾语,把“何”提前。

“何有”之间嵌人结构助词“之”作“何”提前的标志,表示反洁。

可译作“有什么……呢”。

例如:宋何罪之有?(《公输》)5.何有于……,表反话,可译作“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

有时可理解为“何……之有”,但它中间的词语被省略,译时应补出。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海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6.庸……乎,译为“难道……吗”。

例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7.其……乎,表示洁问或揣度,译为“难道……吗”或“大概……吧”。

例如: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少年中国说》)8.如之何,奈何,译为“怎么……呢”。

例如: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诗经·君子于役》)(三)表推测、揣度或商榷的固定句式1.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2.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例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般之战》)3.……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如:诗曰:“孝子不匾,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部》)(四)表感叹的固定句式1.何其,它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表示原因和程度,译为“为什么”“多么”;一种是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多么”。

例如:(1)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荀子》)(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沽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2.一何,有的写作“壹何”,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增强感叹语气,可译为“多么”。

例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石壕吏》)(五)表比较的固定句式1.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例如: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2.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六)表选择或并列的固定句式1.非……则,表示选择。

可译作“不是……就是……”。

例如: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2.其……其……,表示选择。

可译作“是……还是……气有时候前一个“其”字可省略。

例如:诚爱赵乎?其实僧齐乎? (《史记·赵世家》)二、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为谓语对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

如:(1)“者,良将也。

”(2)陈胜者,人也。

(3)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4)南阳,也。

(5)噌吰者,周景王之也。

(6),天子之书。

(7)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8)),吾仇也,,吾所立。

(9)此三者,吾遗恨也。

(10)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1)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1)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不知天上,今夕是何年。

(4)即今之在墓者。

(5)梁父即楚将。

(6)此则之大观也。

(7)非死,则徙尔。

(8)此皆良实,。

(9)此诚也。

(10)如今人方为,我为鱼肉。

(11)我本楚狂人,凤歌笑。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4)非挟太山以超之类也。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

例如:(1)刘备天下枭雄。

(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1)臣诚恐见欺于王。

(2)恐不可得,徒见欺。

(3)故内惑于,外欺于。

(4)李氏子藩,年十七,,学于余。

(5)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6)吾长见笑于。

2.“为”“为……所”表被动。

如:(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为予群从所得。

(4)恐为操所先。

(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6)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受”“受……于”表被动。

如:受制于人。

(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前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何以至此?”2.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中心词+之+形容词()。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

标志词:于、以。

如:俄有武夫出于波间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1)甚矣,汝之不惠。

(2)美哉,我少年中国。

”(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4)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5)德何如,则可以王矣?(6)何由知吾可也?(7)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8)欲祠韦苏州、诸公于其中(9)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10)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

如: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

如:沛公谓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1)今以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2)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

(3)故为邺令,名闻天下。

(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5)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6)今当远离,临表,。

(7)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8)国人莫敢言,。

(9)使将士更休,而自坐。

(10)士志于道而耻者,未足与议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