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合集下载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鼓励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 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降 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培训专业人员
为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等提供慢性 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培训,提高他们的 专业知识和技能。
科研进展与新技术应用
开展科学研究
投入资源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等 方面的研究,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疫苗接种
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以 预防感染性疾病。
预防性治疗
对于某些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和糖尿 病,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可以降低发 病风险。
03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
早期发现与诊断
80%
定期开展健康体检
通过定期开展健康体检,可以及 时发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早期 症状,提高早期诊断率。
100%
分类
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 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害与现状
危害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威胁,导致大量患者 死亡和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现状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 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 ,合理选用药物,控制病情发 展,缓解症状。
非药物治疗
采用非药物疗法,如中医调理 、物理疗法等,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药物副作用。
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
01
02
03
建立健康档案
为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 案,记录病情和治疗情况, 方便医生了解患者情况。
自我监测与记录
患者应学会自我监测病情 变化,记录相关数据,及 时向医生反馈病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答案.ppt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答案.ppt

肥胖与其相关疾病的关系
BMI 分类
腰围男<85,女<80 腰围男≥85,女≥80
<18.5 体重过低 考虑存在其他健康问题
——
18.5-23.9 体重正常
——
疾病危险增加
24.0-27.9 超重
疾病危险增加
疾病危险高
≥28.0 肥胖
疾病危险高
疾病危险极高
体重减轻10%的益处
➢ 所有病因所导致的死亡减少20% ➢ 糖尿病相关的死亡降低30% ➢ 肥胖相关的癌症降低40% ➢ 空腹血糖降低50%
➢ 强调在社区及家庭水平上降低最常见的NCDs的四种 共同危险因素(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静坐生 活方式)进行生命全程预防;
➢ 三级预防并重,采取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主要 手段的综合措施;
➢ 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并重; ➢ 发展创建性慢性病保健模式; ➢ 加强社区慢性病防治的行动; ➢ 建立综合性社区行为危险因素干预项目。
低出生体重+青少年期生长发育过快和成年后肥胖,其发病 危险更大。
影响此期健康的重要因素有:
母亲受教育程度、健康和营养状况、遗传背景; 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生活行为方式(主/被动吸烟); 卫生保健服务质量和利用。
(二)青少年期预防
➢ 成年慢性病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升高,低龄化趋势。 ➢ 学校教育 重视健康知识教育,增加相关课程,培养健
一、重视慢性病生命全程的预防
➢ 慢性病发生与发展是危险因素长期累积的 结果。
➢ 预防的关口前移:预防疾病→预防危险因 素(尤其是生命早期)采取措施越早,收 益就越大。
生命全程方法(life course approach),把人生 划分为几个明确的阶段,针对不同年龄组 的人群在不同的场所(家庭、社区、工作 场所)中实施卫生保健措施,保证人生的 不同阶段有效地获得有针对性的预防服务 ,达到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PPT课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PPT课件
• 健康生活方式包括: 合理膳食、 适当运动、 戒烟、限酒、 心理平衡、 控制体重等
第10页,此课件共50页哦
慢性病的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 primary prevention 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
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2、二级预防 secondary prevention
• 慢病监测的原则包括:连续性和动态性、实 际性和理论性、被动性和主动性。
• 慢病患病监测的程序有:数据收集、结果反 馈、数据管理 、分析解释
第13页,此课件共50页哦
慢病监测
• 在患病监测中市级疾控机构的职责是:对原始数据库 进行第三级复核;对下级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 负责制定本地监测工作实施计划,确定本地的监测点; 汇总辖区内各县的数据。
慢病监测
• 慢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具体任务是: A. 完成能够代表示范
区人群的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B. 获得体重指标C. 获得 腰围指标D. 获得血糖指标E. 获得血脂指标
• 慢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考核与评价指标是: A. 每年完成1
次有代表性的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核心指标(包括体重、 腰围、血糖、血压)监测调查。B. 每3年完成1次辖区 全人群抽样调查,调查方案全面、科学、合理,所得 数据可反映当地实际情况C. 撰写监测报告 D. 出具 分析报告E. 至少应当涵盖监测背景、目的、方法、内 容、质控与评价、统计方法、监测结果、主要发现和 建议等内容
第24页,此课件共50页哦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食物供应不断丰富的 20 年中,人们偏离“平衡膳食”的食
物消费行为亦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肉类和油脂消费的增加导致膳食脂肪供能比的
快速上升,以及谷类食物消费的明显下降,食盐摄入居高不 下。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幻灯片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幻灯片
❖ 96年全国吸烟流行病学调查男性、女性吸 烟年龄比84年第一次调查均提前3岁
动物性食品的消费 (kg/capita/yr)
40
meat 35
poultry
30
fish
25
eggs
animal
20
kg/capita/yr
15
10
5
0 52 62 65 75 77 79 81 83 85 87 89 91
WHO对NCD防治的理论认识
严重疾病负担研究(1996) NCD的专题世界卫生报告(1997) 全球NCD预防控制策略(2000) 全球膳食和体力活动策略(2000) 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健康的影响因 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面临的问题
➢ 慢疾在不同地区对人群的危害程度和危险因素 水平是什么情况不清楚
1. 病因学及危险因素
Smoke, Drinking, Dietetic, Fatness, Activity less,
Infection, Genic
2. 预防策略 高危人群
全人群
3. 防治效果评价
成本效用cost-utility 成本效益costbenefit
慢病的危害
美国前10位死因
中国前10位死因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952-2000
Year
老年人口变化
500
400
300
200
100
77
0 1982
112
1990
230 130
2002 2020 老老年人口
410
2050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慢性病的预防策略
一级预防 primary prevention 1. 健康促进 ① 健康教育

慢性病防治管理 ppt课件

慢性病防治管理  ppt课件

慢性病往往呈现的共同特点:
病程长 预后差 死亡率高 致残率高
慢病的分类
根据国际疾病系统分类法(ICD-10)标准分类 • -精神和行为障碍:老年性痴呆、神经衰弱等 • -呼吸系统:慢支炎、肺气肿 • -循环系统: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 • -消化系统:慢性胃炎、脂肪肝等 • -内分泌• -恶性肿瘤:肺癌、肝癌等
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
慢病流行状况
• 只有20%的慢性病死亡发生在高收入国家
• 80%的慢性病死亡发生在低收入或中等收
入国家。
糖尿病发病率最高的前5个国家 2025-143.6million
10% 15%
9% 中国 美国 巴基斯坦 印度尼西亚 印度
40% 26%
Source: “Global Burden of Diabetes”. Diabetes Care: V21: No 9 1998
恶性肿瘤增加60%
精神分裂症增加29%
疾病风险与可持续发展
• 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威胁使中国 遭遇了“未富先病”的严重威胁 • 疾病已经成为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甚至政治风 险的直接诱因 • 中国每十三个人中就有一个处于贫困或贫困的 边缘 • 中国的贫困人口中,有1/4至1/3与疾病直接相 关 • 慢性病是致贫返贫的直接原因
• 高血压成为我国居民健康头号杀手
• 如不采取措施,糖尿病将为中国居民健康 带来重要威协
高血压-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手
慢病已成为中国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1996~2005,慢性疾病急速上升 慢性病总例数增加14.3%
糖尿病增加305%
高血压增加176% 脑血管病增加106% 损伤中毒增加77% 冠心病增加63%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ppt课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ppt课件

饮食控制
通过宣传健康饮食知识、 制定合理的膳食指南等措 施,引导公众养成健康的 饮食习惯。
运动控制
通过推广运动健身知识、 建设公共运动设施等措施,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体育运 动,提高身体素质。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早发现
早治疗
通过定期开展健康体检和筛查,及时 发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早期症状和 危险因素。
政策支持与立法保障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政策, 加强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防控工作 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科研机构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方面取得了一 系列研究成果,并成功转化为实际应用,提高了 防控效果。
未来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分析
老龄化加剧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发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 趋势,给防控工作带来更大压力。
我国应加强健康教育,普 及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 公众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 健能力。
我国应加强科技创新和人 才培养,推动慢性非传染 性疾病防控领域的科技进 步,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 竞争力。
06 结论与展望
当前取得的成果与经验总结
1 2 3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意识提高
随着社会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度增加,大众对慢性 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意识明显提升,积极参与相 关健康活动。
国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的挑战与问题
防控资源不足
一些国家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方面存在资源不足的问 题,如人力、财力和技术资源等,制约了防控工作的开展 。
跨部门合作不足
防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需要政府各部门、社区、企事业单 位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但一些国家在跨部门合作方面存在 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防控合力。
分类
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等。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显增高.
(4)疾病负担不堪重负 WHO报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中国所有疾病负担
中所占比重约为69%.” 经济负担重,增长速度快。 1993年中国慢性病疾病
经济负担为1963.44亿元,到2003年已上涨至 8580.54亿元,10年间增长了3.4倍。
冠心病、脑卒中、肿瘤、糖尿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 病等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都与吸烟、饮酒、不健 康饮食、静坐生活方式等几种共同的危险因素有关。
SUCCESS
THANK YOU
2019/7/22
(二)我国慢性病防治策略与措施
近期目标 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国的慢性病防治服务网络和
综合防治工作机制,建立慢性病监测与信息管 理制度,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努力构建社会 支持环境,落实部门职责,降低人群慢性病危 险因素水平,减少过早死亡和致残,控制由慢 性病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水平。
?慢性病各种危险因素之间及与慢性病之间的内在关系已基本明确往往是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互为因果慢性病危险因素慢性病危险因素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吸烟饮酒营养静坐生活方式肥胖高血压血糖血脂常见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的内在关系社会经济状况可改变的行为危险因素?吸烟?饮酒?不合理膳食中间危险因素生理指标疾病?冠心病状况?静坐生活方式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种族遗传?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脑卒中?糖尿病?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
7.慢性病防控人员比例占疾控中心的专业人员5%以上。
(二)我国慢性病防治策略与措施
七项防治措施:
(1)关口前移,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2)拓展服务,发现和动态管理高危人群检出和
管理。 (3)规范防治,提高诊治效果。 (4)明确职责,加强慢性病防治有效协同。 (5)抓好示范,提高慢性病综合防控能力 (6)共享资源,完善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 (7)加强科研,促进技术合作和国际交流。

慢病防治PPT课件

慢病防治PPT课件

农村居民家庭人年均纯收入
城镇居民家庭人年均可支配收入
心脑血管病直接医疗费用增长速度
20
16
❖ 从 1993 到 2003 年
的 10 年间
12
%
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
8
增长速度为 9.0%
而慢性病中最主要的
4

心脑血 管病费用的增
长速度却高达 17.3%。 0
17.3
11.8
12.9
9
国内生产总价值卫生总费用
4-中国慢病防控行动
“健康中国2020”:慢性病防控的重要策略
❖ 预期目标
与慢性病相关的行为危险因素:不健康饮食、静坐生活 方式、吸烟和被动吸烟、酗酒下降
4种生物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超重检测 率和控制率
6种主要慢性病: 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肺癌、肝癌、 COPD:标化死亡率下降;
建国初 1981 2005
35
67.9
72.0
200
34.7
19.0
250-300 61.0
22.5
1500
80.0
47.7
2140* 1884
263
18*
3.5
0.8
*为1955年数据;**为1991年数据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45 40 35 30 25 % 20 15 10 5 0
40
6 1964
估计我国目前有超过2亿高血压患者
中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变化
3
2.6
2.5
2
患 1.5 病 率1 %
0.5
0.67
0 1979年
2002年
❖ 中国18岁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由1979年的0.67%,增加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