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重阳节习俗_1

合集下载

重阳节知识点

重阳节知识点

重阳节知识点
重阳节,又称双九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有在这一天进行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传统习俗。

1、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节起源于先秦时期,到了汉代才有了明确的记载。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来自古代的丰收祭祀。

2、重阳节的历史发展:
在历史的长河中,重阳节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法定节假日,民间有“休假三日”的习俗。

到了宋代,重阳节的庆祝活动更为盛行,人们会在这一天登高、赏菊、喝菊花酒。

3、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登高:这是重阳节最为著名的习俗。

古人认为登高可以避免灾祸、寄托希望,还可以赋诗吟咏。

赏菊:菊花正好在九月盛开,重阳节时人们会欣赏菊花,饮用菊花酒。

吃重阳糕:重阳糕又被称为“花糕”或“菊糕”,是一种传统的点心。

佩茱萸:茱萸被认为是一种辟邪的物品,佩带在身上可以避邪避疾。

4、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重阳节代表着秋天,寓意着丰收和团圆。

在传统文化中,九是阳数,所以双九被认为是“重阳”,有吉祥的含义。

此外,九也与“久”谐音,寓意着长寿和健康。

5、重阳节的现代意义:
现代社会,重阳节的意义更加丰富。

它不仅是一个传统的节日,还是一个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尊老爱幼的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会陪伴家里的老人一起登高、赏菊,或者通过各种方式来庆祝这个节日。

总的来说,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这个节日,传承和弘扬其中的文化价值。

重阳节赏菊与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

重阳节赏菊与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

重阳节赏菊与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被称为“重九节”。

在这一天,人们有一项特殊的活动,即赏菊与饮菊花酒。

这一传统习俗在中国源远流长,并且深受人们喜爱。

赏菊是重阳节最主要的活动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各地的公园、庭院和花坛都会举办盛大的菊花展览。

菊花被人们视为秋季的代表花卉,因其朵朵艳丽、芬芳宜人而备受赞赏。

赏菊的传统起源可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重阳节赏菊的习俗逐渐在宫廷和文人雅士中流行开来。

唐朝的文人雅士对菊花情有独钟,他们倾注了对菊花的深深热爱和崇敬之情,将重阳节与菊花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这一独特的传统习俗。

赏菊的场所多种多样,其中以庭院和公园最为常见。

在这些场所,花坛上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菊花,色彩斑斓,花朵绚丽夺目。

人们可以自由地漫步于花坛之间,欣赏各式各样的菊花。

有些花坛还会根据菊花的形态进行艺术编排,展示出独特的美感和观赏价值。

在赏菊的过程中,人们还可以品尝到菊花茶,这是一种以干燥的菊花为原料煮制而成的茶饮。

菊花茶具有清热解毒、养颜美容的功效,而且口感香醇,深受人们的喜爱。

重阳节与菊花酒的联系也十分紧密。

饮菊花酒是重阳节的另一传统习俗,被视为驱邪、祈福的方式之一。

菊花酒是以酒为基础,加入菊花、冰糖等材料酿制而成。

饮用菊花酒寓意着人们希望能够避邪、祛病,迎接幸福与吉祥。

此外,菊花酒还具有醇香的口味,能够带给人们愉悦的味蕾享受,因此备受欢迎。

在重阳节这一天,家庭中的人们会一起品尝菊花酒,共同庆祝这一节日。

除了赏菊和饮菊花酒外,重阳节还有其他的庆祝方式。

一些地方会举办登高、插茱萸、踏青等活动,人们结伴而行,共同庆祝这一令人愉悦的佳节。

重阳节还是敬老的节日,人们会前往养老院探望老人,表达对长辈的敬意和关怀之情。

总之,重阳节赏菊与饮菊花酒是中国传统习俗中重要的一环。

这一活动不仅具有观赏的价值,还寓意着人们祈福与健康。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可以欣赏到绽放的菊花和品尝到美味的菊花酒,体验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唐朝重阳节的风俗

唐朝重阳节的风俗

唐朝时期重阳节的风俗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的日子。

这个节日在唐朝时期尤为盛行,有许多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

本文将总结唐朝时期重阳节的主要风俗,主要包括以下九个方面:1. 登高远眺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选择一个高处,如山峰、楼阁等,登高远眺。

这是为了祈求健康长寿,也寓意着避开不祥之物。

同时,登高还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秋天的美景,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 佩插茱萸茱萸被认为是一种辟邪的物品,因此在重阳节时,人们会佩插茱萸。

茱萸通常被插在发髻上或者耳朵上,也可以挂在手臂上。

这一风俗寓意着避邪驱魔,为身体带来保护。

3. 头戴菊花菊花在重阳节时盛开,被视为一种吉祥的花卉。

人们会在头上戴上菊花,寓意着吉祥如意。

此外,菊花还被用来酿酒和做糕点等。

4. 饮菊花酒菊花酒被认为是重阳节的必备饮品。

人们在重阳节时会酿制菊花酒,以庆祝这个节日。

菊花酒具有清热解毒、明目提神等功效,深受人们喜爱。

5. 贴秋叶书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用红叶或黄叶写下祝福语或诗句,然后贴在树上或墙壁上。

这是一种寄托思念和祝福的方式,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意。

6. 吃重阳糕重阳糕是重阳节传统的食品,由米粉、果品、豆类等制成。

人们会在这一天吃重阳糕,寓意着步步高升、健康长寿。

7. 放纸鸢放纸鸢是重阳节的一项传统活动。

人们会在这一天放飞风筝,欣赏风筝在蓝天白云中飞翔的美景。

这寓意着放飞心情,迎接新的生活。

8. 荡秋千荡秋千也是重阳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在树木之间系上绳索,制成秋千,欢快地荡来荡去。

这一活动寓意着甩掉灾祸,迎接幸福。

9. 吟诗作画唐朝时期文化氛围浓厚,重阳节更是文人墨客们的创作源泉。

许多诗人会在重阳节这一天吟诗作画,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情感。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当时的文化水平,也流传至今,成为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总结唐朝时期的重阳节风俗丰富多彩,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特色和生活面貌,也为我们了解历史、感受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重阳节的介绍

重阳节的介绍

重阳节的介绍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和纪念活动。

重阳节起源于古代的斗秋节,经过历史的演变,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传统节日。

本文将为您介绍重阳节的由来、传统习俗和现代庆祝活动。

一、重阳节的由来据史书记载,重阳节起源于唐朝。

当时,民间流传着一种迷信的说法,认为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是一个煞长生的日子,人们会遭到不祥的灾害和疾病的侵袭。

为了讨好神灵,保佑自己的健康和平安,人们在这天会举办各种祭祀活动。

传说唐朝时,有一位名叫黄真伯的道士,他发现在农历九月九日,阴气最盛,人们容易受到疾病侵袭。

为了帮助百姓驱散疫病,黄真伯教导百姓采摘菊花,并佩戴菊花制成的花环。

菊花具有清辟邪恶之气的特性,通过佩戴菊花,信仰者可以保佑自己远离疾病的困扰。

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1. 登高远足重阳节,正值秋高气爽,气温适宜,人们喜欢踏青登高。

他们会选择一些山水优美的地方,和亲朋好友一同去唱歌、跳舞、寻觅美食、感受自然的美好。

登高活动象征着追求进步、超越自我,同时也寓意着祈福平安。

2. 邀约亲友重阳节也是一个亲友团聚的时刻。

人们会邀请父母、祖父母、亲朋好友一同共度佳节。

在这一天,亲人们会相互赠送重阳糕,并祝福对方身体健康、幸福长寿。

3. 品尝菊花酒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饮用菊花酒,这是一种传统的习俗。

制作菊花酒的方法很简单,将新鲜的菊花放入白酒中浸泡即可。

菊花具有清热解毒、抗菌的功效,饮用菊花酒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保护身体健康。

4. 打秋季饭重阳节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人们会将丰收的庄稼制成各种美食,如粽子、新米饭等,与家人一同分享。

这也是秋季农作物成熟的象征,所以打秋季饭在农村地区尤为盛行。

5. 佩戴艾叶重阳节,有些地区的人们会佩戴艾叶,这是一种驱邪避灾的习俗。

古人认为艾叶有驱鬼捉妖的作用,戴上艾叶能避免被鬼神侵害,同时也具有辟邪消灾的功效。

三、现代重阳节的庆祝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重阳节的庆祝活动也和现代元素相结合。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及传说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及传说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及传说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一特殊的节日。

除了秋游、登山等活动外,重阳节还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和有趣的传说。

本文将为您介绍关于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及传说。

一、登高赏菊重阳节的一个重要传统习俗是登高赏菊。

由于重阳节的九月初九正值秋天,气候宜人,正是登山的好时机。

人们会选择壮丽的山峰,结伴而行,攀登山巅,观赏绚丽多彩的菊花。

登高赏菊不仅是欣赏自然景色的机会,也被视为一种祈福和祭祀的方式。

人们在登山的过程中,会特别穿戴锦衣华服,佩戴菊花以示吉祥。

二、佩茱萸重阳节还有一个重要传统就是佩茱萸。

茱萸是一种有着浓郁香气的植物,被认为有辟邪、驱瘟的功效。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将茱萸挂在身上,或是将其插在帽子上,以保佑自己平安健康。

此外,茱萸还可以制作成茱萸糕,一种传统的重阳节食品。

茱萸糕具有糯软香甜的口感,是重阳节期间不可或缺的美食。

三、饮菊花酒重阳节还有一项特殊的习俗,那就是饮菊花酒。

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会采摘鲜艳的菊花,将其用酒蒸煮一段时间后,取出花瓣,再将花瓣浸泡在白酒中一段时间。

这样制作而成的菊花酒,既具有酒的香醇,又有菊花的清香。

人们在重阳节时,会邀请亲朋好友一同品味这款独特的酒品,共同庆祝这个节日。

四、祭祀祖先重阳节也被视为祭祀祖先的日子。

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整理墓地,献上鲜花、糕点等供品,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祭祀祖先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传统之一,重阳节作为一个特殊的节日,更加突显了祭祀祖先的意义。

在重阳节的传说中,也有一些富有神秘色彩的故事。

据传,在远古时代,有一只邪龙占据了一座山,并在重阳节这一天伤害了许多百姓。

为了保护百姓的安全,一位名叫许仙的青年决定与邪龙对抗。

经过激烈的战斗,许仙终于杀死了邪龙,拯救了百姓。

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人们决定在每年的重阳节,登山祭拜,以此表达对许仙的敬仰和感谢之情。

另一个重阳节的传说与古代的一个忠臣有关。

重阳节公历几月几号

重阳节公历几月几号

重阳节公历几月几号重阳节,又称为重阳节、踏秋节、登高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始于唐朝,定在农历九月初九。

然而,要回答“重阳节公历几月几号”的问题,我们需要将农历日期转换为公历日期。

农历九月初九的具体公历日期因年份而异。

下面我将根据重阳节的习俗、由唐代诗词《九日登高》引入、历史典故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活动。

首先,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人们常常选择山区、丘陵等地,登上山顶观赏秋景,以示迎接秋天的到来。

这被视为一种祈求吉祥、庆贺丰收和增添福运的方式。

其次,重阳节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

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或家族家庙,祭拜祖先和敬奉神灵。

此外,人们还会烧香、燃放鞭炮,以驱逐邪灵、祈求平安。

另外,重阳节还有赏菊、插茱萸、佩艾叶等传统活动。

人们赏菊是因为菊花是重阳节的花卉象征,菊花的清雅、陶冶人情以及坚韧不拔的品质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

插茱萸则是为了祈福驱邪,常常与佩戴艾叶一同进行。

二、重阳节的历史典故重阳节虽然始于唐朝,但它的历史渊源更为悠久。

有关重阳节的故事最早出现在汉代时期。

相传,汉朝诗人屈原在重阳节这天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于九月初九举行了各种活动。

不过,重阳节确立为固定的节日要追溯到唐朝时期。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九日登高》一诗,成为了重阳节的经典作品。

诗中描述了登高迎秋的美景和情景,同时也抒发了对逝去的岁月、逝去的事物以及描绘了人生的轮回。

三、重阳节的农历与公历日期根据历法计算,农历九月初九对应的公历日期是变动的。

因此,不同年份的重阳节落在不同的公历日期。

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农历与公历的转换工具,或者查询相应年份重阳节日期的信息。

每年所在公历日期可能有所不同,所以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供回答“重阳节公历几月几号”的问题。

在现代,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公历,很多传统农历节日的庆祝日期也在公历上进行调整。

为了方便大多数人参与,很多地区在重阳节当天举办相关活动,无论其对应的公历日期是多少。

唐代文化中的重阳节与百寿节

唐代文化中的重阳节与百寿节

唐代文化中的重阳节与百寿节在唐代,人们过节的方式非常有特色,尤其是在传统节日中,比如春节、中秋节、重阳节和百寿节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唐代文化中的重阳节和百寿节。

一、重阳节1. 起源与发展重阳节是唐朝为纪念老人而设的节日,起源于仁寿年间,由于当时的人口越来越老龄化,国家为了减轻老人的劳动负担,就制定了这样一个节日。

这个节日定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也被称为“重九节”。

据传,重阳节的起源和伏羲、女娲有关。

据《女娲补天》记载,女娲于九月初九日把九种颜色的花插在门前,以保平安。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女娲,就将这一天定为重阳节。

在唐朝时期,重阳节是一个非常盛大的节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庆祝。

人们过节的方式非常多样,最主要的活动是登高远眺和饮菊花酒。

2. 文学作品重阳节在唐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很多优秀的诗人都曾经写过与重阳节有关的诗词。

比如白居易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一首描写重阳节的诗歌,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人们亲情深厚的生活状态。

此外,王之涣的《登高》、杜甫的《九日登高望祈民》、刘禹锡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及苏颋的《九日岳阳》等都是经典的重阳节诗歌作品。

3. 传统食品重阳节的传统食品是菊花酒和重阳糕。

菊花是唐代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花卉,因其清香可爱,常被人们用来饮茶或酿酒。

重阳糕则是一种由糯米、红枣和桂花等材料制成的点心,其既可作为祭品,也可作为食品。

重阳节与中秋节一样,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们能更好地了解唐代文化的历史沿革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二、百寿节1. 起源与发展百寿节是唐朝为纪念老寿星而设的节日,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

据传,汉武帝曾经听从老寿星的建议,以解决当时社会问题,因此百寿节因此而形成。

唐朝时期,百寿节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会前往长寿老人的家中向其祝福,或者为寿星过生日送上些许礼物。

2. 文学作品百寿节同样在唐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许多诗人都曾经为百寿节写下了优美的诗句。

赏菊与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赏菊与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赏菊与重阳节的传统习俗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庆祝。

这一节日源自中国古代文化,人们主要通过赏菊来庆祝这一日子。

赏菊乃是重阳节的重要传统习俗之一,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秋天丰收的喜悦。

本文将对赏菊与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进行探究,并介绍具体的庆祝方式。

一、赏菊的历史由来赏菊作为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始于唐代。

据记载,唐朝时期,每逢重阳节,皇帝和贵族们都会到郊外赏菊,展示他们的财富和权势。

景观宜人的赏菊活动逐渐吸引了普通百姓的参与,形成了一种集欣赏、游览和交流于一体的庆祝方式。

二、菊花的象征意义菊花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

首先,菊花是秋天的代表,因为它在其他花卉凋零之后依然盛开,彰显出生命的顽强和希望的力量。

其次,菊花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被赋予高尚、坚贞和纯洁的象征。

在中国历史上的许多诗词和艺术作品中,菊花往往被用来表达忠诚、高洁和忍耐。

三、赏菊的庆祝方式赏菊的庆祝方式各地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以下几种方式是最为常见的:1. 赏菊园:人们可以前往公园、园林或有专门赏菊活动的地方,欣赏各种各样的菊花。

这些菊花被仔细培育和修剪,展现出不同的花色和造型,美不胜收。

2. 举办花展:许多城市会举办花展,特别是菊花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这些花展往往持续数天到数周,提供了一个赏菊的绝佳机会,同时也举办各种相关文化活动。

3. 赏菊艺术展:除了传统的赏菊方式,一些地方还会举办菊花艺术展览,展示菊花艺术品和菊花雕塑,通过艺术的方式展现出菊花的美丽。

四、重阳节的其他传统活动除了赏菊,重阳节还有其他一些传统活动:1. 登高:重阳节是一个登高的好时机,人们会聚集在山上,欣赏秋天的美景。

登高活动不仅锻炼身体,也有助于放松心情,寻求内心的宁静。

2. 吃重阳糕:重阳节时,人们会食用重阳糕,这是一种特制的糕点,由糯米、花生、豆沙等材料制成。

吃重阳糕寓意着消灾、避邪,希望一切都平安顺利。

3. 贴茱萸:重阳节时,人们会在门前或身上佩戴茱萸,相信这能辟邪、驱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唐朝重阳节习俗
篇一: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经很普遍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经很普遍
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的讲话题目是“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尊老爱幼新风”.
不少同学都知道,今年的10月22日是农历九月初九,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又一个传统佳节——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什么叫重阳?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又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重阳佳节,寓意深远,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关于重阳节的故事很多.据说重阳节从汉朝初就有
了.那时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馋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皇宫,贾姓宫女又将此习俗传入到民间.找范文
到了东汉,民间在该日又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以后到了唐朝,文人墨客们写了很多登高诗,其中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而杜甫的七律《登高》,则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当然,古人的登高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同时还有吃"重阳糕"(一种九层糕)、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时间也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经很普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想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因为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这些习俗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的中就有记载.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重阳节这个传统的节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从而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
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同学们,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含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的就是这层意思:尊敬、爱护自己家的老人和小孩,同时也要象对待自家人那样去尊敬、爱护别的老人和小孩.最近,从新闻媒体讨论的话题中也可看出一二.如“该不该给老人让座?”“怎样做一个可爱的上海人?”这些活动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建设和塑造一个具有高度文明、能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大都市的形象,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就是其中的一项内容.作为生活在这座大城市的我们,更有义务为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而作出努力.客观地说,经过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已经逐渐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受到大家的谴责.反省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学生在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又做得怎样?我不想对你们的过去予以评价.但是,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全体同学是否想到,该如何为我们家的老人或者社会上的老人做点什么呢?希望大家考虑
一下.当然,学校政教处也有安排,要求各班的班主任在节后作个统计,看看我们的立达学生在老人节里为社会、老年人都做了些什么.
我今天的国旗下的讲话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篇二:重阳节习俗
重阳节习俗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20XX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起源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
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相传自
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

《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

”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
重阳节的基础。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
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

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

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
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
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

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
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

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

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二、演变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

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

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

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

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
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

据曹丕《九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