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生平和我的一些感想
《尼采诗集》读后感

《尼采诗集》读后感弗里德里希·尼采,这位德国哲学家、诗人、音乐家,他的名字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
然而,我必须承认,在开始阅读《尼采诗集》之前,我对他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碎的片段和常识性的认识。
然而,在深入阅读这本诗集后,我对他的思想和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首先,我被尼采的独特思想和深邃的哲理所吸引。
在诗集中,尼采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人生、道德、权力、自然等问题的思考。
他主张“意志之力”,认为人的生命在于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而非沉溺于世俗的物质追求。
他的这种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追求。
其次,尼采的诗歌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的思想和哲学理念,也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自然与人类世界的壮丽与悲凉。
每一首诗都像是一幅精美的画作,让我沉浸在其中,感受着自然与人性的共通之处。
然而,《尼采诗集》并非只是一本充满哲理和思想的书籍,它同样是一部深情地描绘人类情感和内心世界的作品。
尼采在诗中表达了对人类情感的细腻描绘和深刻理解。
他的诗歌涵盖了友情、爱情、孤独、希望等多个主题,每一首都具有深刻的情感表达和内心剖析。
这些诗句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人类情感的复杂和多样性,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体验。
在阅读《尼采诗集》的过程中,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尼采的思想和诗歌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意志之力”的理念让我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和追求精神满足的重要性;他的诗歌语言和意象让我感受到了自然与人类世界的壮丽与悲凉;他对人类情感的描绘和理解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他人的情感交流。
此外,《尼采诗集》还让我思考了更多的问题。
例如,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境?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人,而尼采的诗歌却给予了我一些启示和答案。
他强调了追求精神满足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挑战自己和超越自己,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我读懂了尼采

我读懂了尼采“银白的,轻捷地,像一条小鱼,我的小舟驶向远方。
”—题记没错,尼采是孤独的,他的生命是一场独行。
他出生在普鲁士的一个小乡村里,两岁半时才学会了讲话。
19世纪的天空晕染着这片土地,大地明亮,河流寂静,而尼采的一生,注定了是一个人的踽踽独行。
他的父亲和兄弟,在他五岁时相继因病去世,在没有一个男人在前面亲切、自信地指引,亦没有一个兄弟在身后活泼、热情地追赶,黑暗和孤独注满了他人生的旅途。
他不愿玩耍,不愿和陌生人讲话,他那激情、超常、富有神秘感和求天问道色彩的谈吐,令人难以交谈。
一个偶然,他在旧书摊邂逅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瞬间找到了自己的朋友,他每天读到凌晨两点。
从衔着露珠的清晨,到撒开暮色的黄昏,都是与书的低语。
1869年,他被聘为巴塞尔大学的语言教授,年仅25岁。
学术界的巨大涡轮向他示好,但他却选择了离经叛道,另辟一条独往天涯路的寂寞曲径。
1872年,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发表,攻击了施特劳斯,因此他的名字—尼采开始被世人所瞩目,也开始被学术权威们所排斥,强力的,推拒式的。
尼采在1886年踏上前往罗马的旅程,在那里,他遇到了莎士美,一个才貌双全,活泼聪颖的女孩,同时也是他的学生。
两人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尼采因此坠入情网无法自拔,在他的哲学思维里,从未有过如此的乏力、混乱,以至于孤僻的他无法开口示爱,五个月的幸福戛然而止。
他的命运总是被孤独紧紧束缚。
他用自己人生的沉思,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皆赫赫有名,承载大道。
1889年图林的灾难降临,精神恍惚的他走在都灵大街上,抱住被马夫虐待的老马的脖子失声痛哭,心中的孤独再也压抑不住,泪水冲刷着干涸的天空。
1990年,他辞别了这个风雨飘摇的人间,结束了一个人的踽踽独行。
我读懂了这个孤独的圣人,寂寞的天才。
九(9)孙杨。
尼采读书笔记1000字

尼采读书笔记1000字读了《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这本书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看看下面的读书笔记吧!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真的,尼采的性格,注定了他悲剧性的命运。
尼采永远有一颗不安的心,总是苦苦追寻着什么,精神上不断的爆发危机,在动荡中过完了仓促的一生。
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采恩镇附近的勒肯村。
他的祖父是一个而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教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
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
此后他便在母亲和姑母的抚育下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1865年,二十一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文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文。
对于一个牧师世家子弟来说,这无非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来他果然成为了基督教的死敌——“反基督徒”。
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嗜酒,浪游,殴斗的年轻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
他退出了学生社团,离群索居,整日精神恍惚,冥思苦想。
尼采二十五岁时在李契尔的举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教授。
两年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座《悲剧的诞生》这本书引起的轰动与激烈也同时宣告了尼采命运中悲剧生涯的开始。
从那以后,他的教室空了,不再有学生来上课,他实实在在的尝到了孤独的滋味,他将叔本华的哲学和瓦格纳的音乐视为“绝妙的慰藉”。
偶然买到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后,他便梦游在了一个愿望的世界里,梦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哲学家。
尼采说“通向智慧之路”有三个必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创造时期”1876年,尼采的沙漠时期正式开始,这次决裂的不仅仅是学生团体,也不仅仅是文学界的谴责,而是被整个时代放逐了。
尼采因健康恶化而停止了在大学的授课生涯,辞掉了巴塞尔大学的职务,永远退出了大学讲坛。
决裂,失恋,辞职,所有偶然拼凑在了一起。
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这些也就奠定了尼采后半生的漂泊生涯。
在无家可归的漂泊中,靠着微薄的退休金,尼采度过了他生命中最丰产的十年。
倘若不是精神失常,这种孤独的漂泊将会延续到他的生命终结。
《尼采》读后感

《尼采》读后感尼采,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
他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被誉为“哲学之父”。
他的思想深刻而独特,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读完他的著作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思想力量和思想深度。
尼采的思想是如此的前卫和激进,他对传统的哲学观念进行了颠覆和批判。
他提出了“超人”(Ubermensch)的概念,认为人类应该超越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
这种观念在当时是极具冲击性的,但却引发了无数人的思考和讨论。
在尼采的著作中,我感受到了他对人类精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而不是被束缚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和宗教信仰中。
他主张要“活出自己的生命”,不受任何外界的限制和约束。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尼采的思想虽然激进,但却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人类命运的担忧。
他关注人类的精神健康和文化传统,认为人类应该追求真理和美好的生活。
他反对虚无主义和消极的生活态度,主张要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勇敢地面对现实的种种困境。
在尼采的著作中,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他不仅有着深刻的思想和见解,还具有卓越的文学才华和表达能力。
他的文字充满了激情和力量,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他的思想虽然激进,但却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人类命运的担忧。
读完《尼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尼采的思想力量和思想深度。
他的思想虽然激进,但却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人类命运的担忧。
他的思想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愿我们能够从尼采的思想中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
尼采生平和我一些感想

1、尼采的生平童年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3张) 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勒肯镇附近洛肯村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
尼采的生日恰好是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生辰。
尼采的父亲是威廉四世的宫廷教师,他曾执教过四位公主,深得国王的信任,于是他获得恩准以国王的名字为儿子命名。
后来,国王指派尼采的父亲到勒肯镇担任牧师,那个影响世界的天才尼采也就在这里出生。
尼采回忆:“无论如何,我选在这一天出生,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整个童年时期,我的生日就是举国欢庆的日子。
”他的祖父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写过神学著作,他的外祖父是一名牧师。
幼儿时期的尼采是个沉默的孩子,两岁半才学会说第一句话。
1849年7月,尼采的父亲死于脑软化症。
数月后,年仅2岁的弟弟又夭折。
当时尼采才5岁,亲人接连的死亡,使这个天性敏感的孩子过早地领略了人生的阴暗面,铸成了他忧郁内倾的性格。
后来他自己回忆说:“在我早年的生涯里,我已经见过许多悲痛和苦难,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从童年起,我就寻求孤独,喜欢躲在无人打扰的地方。
这往往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殿堂里,我在那里找到了真实的快乐。
”父亲死后第二年,尼采随同母亲和妹妹迁居瑙姆堡,从此便生长在一个完全女性的家庭里。
祖母关于其波兰贵族家族史的灌输对尼采贵族情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着波兰贵族血统并为此而感到自豪。
但是尼采并没有忘记父亲,父亲的身影早已刻入他的记忆当中,他希望以父亲为榜样成为一名牧师,因此他时常给伙伴们朗诵圣经里的某些章节,为此,他获得了小牧师的称号。
由于父亲过早去世,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们(他的母亲、妹妹、祖母和两个姑姑)团团围住,她们把他娇惯得脆弱而敏感,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尼采曾经这样讲述形容他的童年:“那一切本属于其他孩子童年的阳光并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经过早地学会成熟地思考。
尼采人生三境界作文

尼采人生三境界作文尼采,这位哲学界的狂人,提出了人生的三种境界,让我们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仿佛找到了指引前行的明灯。
先来说说这第一境界——骆驼。
骆驼意味着什么?是负重前行,是默默忍受,是无条件地接受外界赋予的一切。
就像刚踏入社会的我们,懵懵懂懂,身背家人的期望,社会的压力,像骆驼一样驮着沉重的包袱,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
我想起了自己刚毕业找工作那会儿,真可谓是像骆驼一样。
每天早早地起床,挤着沙丁鱼罐头般的地铁,手里还拿着准备好的简历。
面试一家又一家公司,遭受着各种拒绝和冷眼。
有时候,为了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机会,在炎炎烈日下奔波,汗水湿透了衬衫,心里却还怀揣着那一点点的希望。
记得有一次,去一家大公司面试。
我精心准备了好久,提前了解了公司的业务,复习了相关的知识。
到了那里,发现竞争的人多得超乎想象。
排队等待的时候,心里紧张得像揣了只小兔子。
终于轮到我进去,面试官一脸严肃,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抛过来,我努力保持镇定,回答得口干舌燥。
可最后,还是收到了那封冷冰冰的拒绝邮件。
当时的我,真的觉得无比失落,觉得自己就像那只负重的骆驼,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绿洲。
但正是这段像骆驼一样的日子,让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承受压力,也让我明白了生活的不易。
接着是第二境界——狮子。
狮子代表着勇敢地反抗,主动去争取自己想要的。
当我们在生活的磨砺中渐渐成长,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力量,就不能再像骆驼那样一味地顺从,而是要像狮子一样,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为自己的权益和梦想而战。
我有个朋友,之前在一家小公司工作,老板总是随意加班,还不给加班费。
一开始,朋友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了默默忍受。
但后来,他实在受不了了,决定要改变这种状况。
他鼓起勇气,和老板据理力争,提出了自己的诉求。
老板当然不高兴,但朋友毫不退缩,坚定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最后,老板不得不做出了一些改变,朋友也为自己争取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待遇。
这就像成为狮子的过程,需要勇气,需要决心,需要不怕面对困难和挑战。
读尼采自传后感[优秀范文5篇]
![读尼采自传后感[优秀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a5c8ad1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b.png)
读尼采自传后感[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读尼采自传后感读尼采自传后感----瞧!这个人说到尼采,大家一定并不陌生,都知道他是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然而,几乎所有的人都只是止步于此而已,对尼采没有更多的了解。
他的生平,他的著作,他最主要的哲学思想······等等。
我是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看《瞧!这个人》的,这是尼采在44岁时为自己写的一本自传。
这是一本风格极为独特的自传,尼采主要讲述的是自己哲学思想的发展经历,而不是自己的生平,也很少提到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为了对尼采有更多的了解,于是我又查阅了很多关于他的资料,以及一些名家对他的评价。
读完之后,实在受益匪浅。
个人的坚持,志同道合的朋友,无条件支持你的家人,良好的教育,卓越的老师。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成就尼采必不可少的条件。
世事无完美,世间万物冥冥之中都遵循着一个守恒定律,有得必有失,这是亘古不变的事实。
多种疾病缠身,孤独终老,精神奔溃。
然而即使这样,他也还是坚强着完成了自己的一部部作品。
伟人是绝对有值得人们敬佩的理由的!尼采在1844年10月15日出生于接近莱比锡的吕肯小镇,父亲起初为他取名威廉,不过后来他放弃了那个名字,改为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他的父亲卡尔·路德维希是路德教派的牧师和教师。
我认为父亲的职业与性格对尼采童年的影响是很大的,出身于一个教育家庭对于他善于思考的能力肯定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尼采还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
但不幸的是,尼采的父亲因脑软化症而在1849年去世,两年后他的弟弟也去世了。
1850年尼采全家搬迁到萨勒河畔的瑙堡,与尼采的祖母和父亲的两名未婚姊妹共同生活。
由于他的母亲终身未改嫁,因此尼采几乎在一个充满女性的环境中成长。
这与他性格上的细腻肯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祖母1856年去世之后,尼采全家搬了出来。
父亲与弟弟的相继离去,无疑加深了小尼采对世界的理解。
《尼采》的读后感

《尼采》的读后感《尼采》的读后感「篇一」被誉为“当今世界最著名,著作流传最广,最有影响力的心理治疗大师之一,被评为美国至今健在的三位最重要的心理治疗学家之一,美国团体心理治疗的权威,精神医学大师,存在主义治疗三大代表人物之一”的欧文·亚隆的著作,据说被翻译成24种语言,销量超过200万册。
读这本书是一种幸福,打开它就是一种幸运.才读到一半,就觉得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一份给心理咨询师,给普通大众,尤其中年人的一份不可多得的礼物。
这是一部既有小说娱乐性,又有咨询教科式条理的书。
小说是以虚实结合的线索展开的。
实的是书中的人物,尼采,布雷尔,路·莎乐美,贝莎,费罗伊德这些确是历史上的真实存在的著名人物,而且其中的某些案例也确实发生过,比如。
贝莎案例的原型就是“安娜·欧案例“;虚的是事实上这些人他们基本都没有真的会过面,是作者通过虚构的情节把他们巧妙地放在同一个时空里的。
所以说,它是一部小说,而不是案例记录。
小说中尼采疯狂爱上至美的路·莎乐美,而后者享受了他的爱,又背叛了他的爱,或者说,她从来没有把他作为自己的“爱情对象”,要不然令前者念念不忘的一吻,后者不会全然不记得。
尼采,路·莎乐美和好朋友雷组成“毕达哥拉斯三人组”,结果,尼采感到二人的背叛,被深深地伤害,陷入绝望。
路·莎乐美觉得愧疚,找到布雷尔,当时欧洲著名的神经科医生,心理分析师,霸气“要求”他治疗尼采的“绝望症”。
布雷尔无法抵挡路·莎乐美的灼灼魅力,答应她去治疗那个完全不配合的“病人”。
然而,在布雷尔千方百计想要“控制”尼采的过程中,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布雷尔发现自己的生活状态糟糕至极:职业倦怠,婚姻失血,爱欲受阻,痛苦的浪潮一波接一波地撞击着他的心灵。
每天,尤其是晚上,仿佛要把他整个地吞噬掉。
同时,他发现,他被他的这个“任何一个问题抛给他,即使是里面最微小的种子,都会在思想上快速成长为青葱的树木”的天才病人吸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尼采的生平童年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3张) 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勒肯镇附近洛肯村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
尼采的生日恰好是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生辰。
尼采的父亲是威廉四世的宫廷教师,他曾执教过四位公主,深得国王的信任,于是他获得恩准以国王的名字为儿子命名。
后来,国王指派尼采的父亲到勒肯镇担任牧师,那个影响世界的天才尼采也就在这里出生。
尼采回忆:“无论如何,我选在这一天出生,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整个童年时期,我的生日就是举国欢庆的日子。
”他的祖父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写过神学著作,他的外祖父是一名牧师。
幼儿时期的尼采是个沉默的孩子,两岁半才学会说第一句话。
1849年7月,尼采的父亲死于脑软化症。
数月后,年仅2岁的弟弟又夭折。
当时尼采才5岁,亲人接连的死亡,使这个天性敏感的孩子过早地领略了人生的阴暗面,铸成了他忧郁内倾的性格。
后来他自己回忆说:“在我早年的生涯里,我已经见过许多悲痛和苦难,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从童年起,我就寻求孤独,喜欢躲在无人打扰的地方。
这往往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殿堂里,我在那里找到了真实的快乐。
”父亲死后第二年,尼采随同母亲和妹妹迁居瑙姆堡,从此便生长在一个完全女性的家庭里。
祖母关于其波兰贵族家族史的灌输对尼采贵族情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着波兰贵族血统并为此而感到自豪。
但是尼采并没有忘记父亲,父亲的身影早已刻入他的记忆当中,他希望以父亲为榜样成为一名牧师,因此他时常给伙伴们朗诵圣经里的某些章节,为此,他获得了小牧师的称号。
由于父亲过早去世,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们(他的母亲、妹妹、祖母和两个姑姑)团团围住,她们把他娇惯得脆弱而敏感,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尼采曾经这样讲述形容他的童年:“那一切本属于其他孩子童年的阳光并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经过早地学会成熟地思考。
”在尼采的成长过程中,虔诚的清教徒母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后来终生保持着清教徒的本色,犹如石雕一般纯朴。
中学10岁时他就读于瑙姆堡文科中学,对文学与音乐极感兴趣。
14岁时,进入普夫达中学,这个学校课程都是古典的,训练很严格,出了很多伟人,如诗人和剧作家诺瓦利斯,语言学家和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Schlegel,以及康德的继承者、伟大的先验主义和道德哲学的代表费希特。
可是尼采却难以接受这种新生活,他很少玩耍,也不愿意接近陌生人。
这时的他除了理智的发展并有着惊人的进步外,音乐和诗歌已经成为他感情生活的寄托。
尼采幼年曾受教于普鲁士当时最好的女钢琴家,当他的母亲为他聘请这位老师时,尼采就深感日后的生活离不开这样的精神支持了。
1861年17岁尼采患严重疾病,首次出现健康恶化的征兆,被送回家休养。
3月接受基督教的按礼。
大学1864年,尼采和他的朋友杜森(Paul Deussen)进入波恩大学攻读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但第一学期结束,便不再学习神学了。
他常听同学们交谈,有些人毫无信念和激情地重复黑格尔、费希特、谢林的各种公式,那些伟大的体系已经丧失了激发人的力量;还有一批人喜欢实证科学,阅读福格特和比希纳的唯物主义论文。
这些都没能吸引尼采,他是一名诗人,需要激情、超常和具有神秘性的东西,他不再满足于科学世界的清晰与冷静。
尼采在修养和气质上更是一名贵族,所以他对平民政治不感兴趣,而且他从没想过要过一种安宁舒适的生活,所以他不会对有节制的欢乐和痛苦这样一种可怜的生活理想感兴趣。
尼采有自己的喜好,他热爱希腊诗人,崇尚希腊神话中各种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并把他们巧妙地同德意志的民族精神结合起来。
尼采还在校学习时就深深体会到精通和弘扬本国、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这充分地体现在他对古文字、文学,古典主义艺术的热爱。
他热爱巴赫、贝多芬,以及后来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热情褒扬的那位歌剧巨人——瓦格纳。
1865年,他敬爱的古典语言学老师李谢尔思(F. W. Ritschls)到莱比锡大学任教,尼采也随之到了那里。
当时的尼采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开始哲学沉思了。
在莱比锡期间,他偶然地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欣喜若狂,每日凌晨2点上床,6时起床,沉浸在这本书中,心中充满神经质的激动。
后来他回忆说,当时他正孤立无助地经历着某些痛苦的体验,几乎濒于绝望,而叔本华的书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现了世界、人生和他的心境。
他觉得叔本华好像专门为他写了这本书一样。
那时,尼采非常困惑:为何像叔本华那样的天才会被现世所抛弃,其伟大的著作为何只在书架的偏僻角落才找得到?叔本华是这个青年心中的偶像,他在以后也被认为是叔本华唯意志论的继承者。
这时的他,此外还从朗格、施皮尔、泰希米勒、杜林、哈特曼那里汲取了传统的抽象概念。
同年因拒绝参加复活节圣餐引起了家庭的恐慌。
1867年秋,尼采在瑙姆堡服为期一年的兵役,这次服役因他骑马负伤而提前结束。
在炮声隆隆中,他低呼着:“叔本华保佑!”叔本华竟成了他的上帝。
他从马上摔下,胸骨受重伤。
1868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瓦格纳姐姐的家里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两人久久地谈论他们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
随后的几年中瓦格纳和妻子成为尼采在艺术和理智方面的良师益友,一个家的代用品。
并且得到他的导师李契尔思向巴塞尔大学的推荐:“39年来,我亲眼目睹了这么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但我还从未见到有一个年轻人像这位尼采一样如此早熟,而且这样年轻就已经如此成熟……如果上帝保佑他长寿,我可预言他将来会成为第一流的德国语言学家。
他今年24岁,体格健壮,精力充沛,身体健康,身心都很顽强……他是莱比锡这里整个青年语言学家圈子里的宠儿……您会说,我这是在描述某种奇迹,是的,他也就是个奇迹,同时既可爱又谦虚。
”李契尔是第一个向世间预言尼采是位天才的人。
教授生涯1869年2月,年仅25岁的尼采被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
此后的十年是尼采一生中相对愉快的时期。
在巴塞尔,他结识了许多年长和年轻的朋友,例如瑞士著名文化艺术史学家雅可布·布克哈特(Jakob Burckharat)。
1869年4月,尼采获得了瑞士国籍,从此成为瑞士人。
1869年5月17日,尼采初次到瑞士卢塞恩城郊的特利普拜访了瓦格纳。
同月28日,他在巴塞尔大学发表就职演说,题为《荷马和古典语言学》。
当时,巴塞尔城里所有贵族家的大门都对他敞开,他成为巴塞尔学术界的精英和当地上流社会的新宠。
1870年,尼采被聘为正教授。
不久传来了德法开战的消息,尼采主动要求上前线。
在途经法兰克福时,他看到一队军容整齐的骑兵雄赳赳气昂昂地穿城而过。
突然间尼采的灵感如潮水般涌出:“我第一次感到,至强至高的‘生命意志’决不表现在悲惨的生存斗争中,而是表现于一种‘战斗意志’,一种‘强力意志’,一种‘超强力意志’!”1870年10月,尼采重返巴塞尔大学讲坛。
他结识了神学家弗兰茨·奥弗尔贝克(Franz Overbeck),两人很快成为挚友并共居一所住宅。
发表著作1872年,他发表了第一部专著《悲剧的诞生》(Die Geburt der Tragodie)。
这是一部杰出的艺术著作,充满浪漫色彩和美妙的想象力;这也是一部幼稚的哲学作品,充满了反潮流的气息。
但是在这部哲学著作中已经形成他一生的主要哲学思想。
尼采哲学的主题是生命的意义问题,而他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便是:靠艺术来拯救人生,赋予生命以一种审美的意义。
尼采并不就此止步,他毅然攻击最受尊敬的典范—大卫斯特劳斯,以此抨击德国人的粗俗的傲慢和愚笨的自得:“司汤达曾发出忠告:我一来到世上,就是战斗。
”《悲剧的诞生》和《不合时宜的思考》(Unzeitgemabe Betrachtungen)的第一部发表之后,引来了一片狂热的喝彩声,同时也遭到了维拉莫维茨领导的语言学家圈子的排斥。
教授的名声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损伤。
1873至1876年,尼采先后发表四篇长文,结集为《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书。
书的主题仍是文化批评。
第一篇《告白者和作家大卫.施特劳斯》,以施特劳斯为例,批判了庸人型的学者。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第一次公开抨击了普鲁士的霸权主义,指出:普法战争虽以德国胜利告终,其险恶后果却是使德国文化颓败,“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
此后尼采一贯立足于文化的利益而批判强权政治,并且在德国陷入民族主义的政治狂热之时自称是“最后一个反政治的德国人”。
第二篇《论历史对于生命的利弊》,指出生命因历史的重负而患病了,呼吁解放生命,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
第三篇《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抨击哲学脱离人生,要求以叔本华为榜样,真诚地探索人生问题。
第四篇《瓦格纳在拜洛伊特》,重点批判现代艺术。
这篇文章名义上是替瓦格纳音乐辩护,视为现代艺术的对立面,其实明扬暗抑,已经包含对瓦格纳的批评。
文章写于1875与1876年间。
在此之前,尼采内心对瓦格纳已经产生了隔阂。
1878年1月,瓦格纳给尼采寄去了一份变现基督教主题的《帕西法尔》的剧本,尼采没有一字回音。
5月尼采把《人性的,太人性的》(该书包含有明显批判瓦格纳的内容)一书寄给瓦格纳夫妇。
从此,互相不再有任何往来。
漫游生涯1879年,尼采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职,开始了十年的漫游生涯,同时也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
1882年4月,在梅森葆夫人和另一位朋友雷埃邀请下,尼采到罗马旅行。
在那里,两位朋友把一个富有魅力、极其聪慧的俄国少女莎乐美介绍给他,做他的学生。
尼采深深坠入情网,莎乐美也被尼采的独特个性所吸引。
两人结伴到卢塞恩旅行,沿途,尼采向莎乐美娓娓叙述往事,回忆童年,讲授哲学。
但是,羞怯的性格使他不敢向莎乐美吐露衷曲,于是他恳请雷埃替他求婚,殊不知雷埃自己也爱上了莎乐美。
莎乐美对这两位追求者的求爱都没有允诺。
最后,两人只能保持着友好的接触。
然而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却对他们的友谊满怀妒恨,恶意散布流言飞语,挑拨离间,使他们终于反目。
仅仅5个月,尼采生涯中的这段幸福小插曲就终结了。
1883年,他完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第一、第二部分,1884年完成了第三部分,1885年完成了最后一部分。
尼采在这部著作中阐述了著名的“同一性的永恒轮回”的思想。
这是他的两个主要思想体系中的一个。
而另一个“趋向权力的意志”的构思,由于他的身心崩溃而半途夭折。
著名的“超人”理想和“末人”形象就是在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
尼采评价自己这部著作:“在我的著作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占有特殊的地位。
它是我给予人类的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馈赠。
这部著作发出的声音将响彻千年,因此它不仅是书中的至尊,真正散发高山气息的书—人的全部事实都处在它之下,离它无限遥远—而且也是最深刻的书,它来自真理核心财富的深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放下去的每个吊桶无不满载金银珠宝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