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源农药印楝素的应用与开发

合集下载

《植物源农药》课件

《植物源农药》课件

案例五:其他植物源农药的制备与应用
制备方法
这些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与苦参碱、印楝 素、藜芦碱和蛇床子的制备方法类似, 通常采用溶剂提取法或超临界流体萃取 法。
VS
应用领域
这些植物源农药主要用于农业领域,防治 各种害虫,也可用于医药和卫生领域治疗 各种疾病。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提取法是最早的植物源农药制备方法,通过物理手段如压榨、浸提、萃取等,或 化学手段如水解、氧化、还原等,从植物中分离出具有农药活性的成分。这种方 法简单易行,但提取效率低,成本高,且容易造成植物资源的浪费。
发酵法
总结词
利用微生物发酵植物原料,产生具有农药活性的代谢产物的 制备方法。
详细描述
发酵法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植物源农药制备方法,通过微生物 发酵植物原料,产生具有农药活性的代谢产物。这种方法可 以大规模生产,且能充分利用植物资源。但发酵过程中需要 严格控制条件,以确保产物质量和产量。
古代应用
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利用某些植物的特 殊气味或汁液驱避害虫。
科学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深入研究植 物源农药的成分和作用机理。
现代应用
现代农业中,植物源农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成为绿色农业的重要手段之一。
02
植物源农药的制备方法
提取法
总结词
利用物理或化学手段从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的方法。
植物源农药的特点
低毒性
相对于化学农药,植物源农药的 毒性较低,对人和动物的安全性 较高。
多功能性
植物源农药不仅具有杀虫、杀菌 作用,还具有驱避、抑制等作用 。
01
02
天然性
植物源农药来源于自然,无化学 合成成分,对环境友好。

我国植物源农药的研究与应用

我国植物源农药的研究与应用

我国植物源农药的研究与应用
邓志勇;邓业成;阳振
【期刊名称】《南方农业学报》
【年(卷),期】2006(037)006
【摘要】植物源农药因其低毒、低残留和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近年来,随着各地区植物源农药资源的大量发现,活性成分分离、纯化及鉴定方法的日益完善,我国植物源农药研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已开发出楝素乳油、鱼藤酮乳油、苦参碱粉剂等多种商品化制剂,但在间接开发上,还有待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总页数】4页(P678-681)
【作者】邓志勇;邓业成;阳振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82.3+9
【相关文献】
1.植物源农药防治苹果树轮纹病的研究与应用 [J], 康斌斌;李林;张存瑞
2.植物源农药印楝素的研究与应用 [J], 徐汉虹;赖多;张志祥
3.植物源农药在苹果干腐病防治的研究与应用 [J], 康斌斌;张存瑞;李林
4.植物源农药的研究与应用 [J], 郭宇俊;韩俊艳;李志强;杨诗博
5.《中国植物源农药研究与应用》首部全面反映我国植物源农药研究与应用领域发展的集大成学术著作! [J], 刘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完整版)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完整版)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摘要:植物源农药中含有多种杀虫活性物质,在世界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植物源农药以其对有害生物高效、对非靶标生物安全、低毒低残留、来源广、成本低等多种优点,成为近年来农药研究的热点。

本文综述了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作用特点、研究现状和开发前景.关键词:植物源农药、活性成分、作用特点、研究进展植物源农药,就是直接利用或提取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等或利用其次生代谢物质制成具有杀虫或杀菌作用的活性物质.植物源农药作为生物农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高效、低毒或无毒、低残留、选择性高、有害物质一般很难对其产生抗性、又易和其他农药相混配等优点, 倍受全世界农药研究及应用部门的广泛重视,已成为其研究热点之一.1.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可分为生物碱类、萜烯类、酮类和番茄枝内酯类,此外还有木脂类,如乙醚酰透骨草素;甾体类,如牛膝甾酮;羟酸酯类,如除虫菊酯等。

1。

1 生物碱类目前人们发现的生物碱已有6000 多种,已证明有杀死害虫作用的主要有烟碱、喜树碱、百部碱、藜芦碱、苦参碱、雷公藤碱、小薜碱、木防己碱、苦豆子碱等.该类化合物对昆虫的作用方式多种多样,如毒杀、拒食和忌避及抑制生长发育等。

1。

2 萜烯类萜烯类化合物是植物源农药中含量较多、研究比较广泛的一类化合物,其中精油的大部分组成为萜烯类化合物.目前从植物源农药中发现的萜烯类主要有单萜类、倍半萜类、二萜类和三萜类化合物.单萜类主要有柏科植物砂地柏叶精油中的有效杀虫成分松油烯— 4 —醇,它对害虫的主要作用方式为熏杀作用。

倍半萜类有马桑科植物马桑中所含的羟基马桑毒素 B;卫矛科植物中含有较多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主要有各种β- 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型多醇酯;苦皮藤根皮中具有杀虫活性的有近 20 个α—二氢沉香呋喃化合物.该类化合物主要通过拒食、胃毒、内吸作用和影响试虫的产卵、孵化等生殖行为消灭害虫。

二萜类化合物主要有大戟科大戟属、巴豆属及瑞香科植物中的瑞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 ,另外还有闹羊花中主要杀虫有效成分闹羊花素—Ⅲ。

1%苦参碱·印楝素对茶园主要害虫的防效

1%苦参碱·印楝素对茶园主要害虫的防效

发, 防治次数增多 , 用药量增加 。为此 , 源头上控制农 药残 从
留, 少化学农药使用 , 减 保护天敌 , 是无 公害茶 、 绿色食 品茶 和有机茶园建设 的关键 。为 了推广茶 叶安全生产 。 寻找可替 代化学农药 , 且对茶树安全 、 对害虫有 防效 的植物农药 ,0 5 20
4 对茶园主要害虫的综合防效 . 20 0 5年该试验茶 园以生产春季名优茶为 主。春茶 后对 2 亩群体种 老茶树进 行重修剪改造 。 2 5 对 5亩无性 系 良种茶 园 (03 20 年种 植 ) 20 04 的幼 龄茶树进 行定 型修 剪 , 园留 全
1 %苦参碱 ・ 印楝 素对茶橙瘿螨兼治效果较好 。全年仅 8 月2 3日螨情指数 达 1 . , 92 超过防治指标 。该小区于 8月 2 5 6

2 ・ 7
维普资讯
1 苦 碱・ 楝 对 园 要 虫 防 % 参 印 素 茶 主 害 的 效
叶 水 娟 陈 长 洪 胡 剑 光
( 余杭 区农技 推广 中心 ,3 10 1 10) ( 浙江省杭 州市余杭 区余杭 镇农技服务 中心 ,3 1 2 ) 1 1 1 长期 以来 , 园频 繁使用化 学农药 , 害虫产生 了较 强 茶 使 的抗药性 , 加上茶园害虫天敌 被大量杀 伤 , 致茶 园害 虫暴 导 日防治 假 眼小绿 叶蝉 后 , 8月 3 日螨情 指 数 迅速 下 降 至 O 1, . 日后均控制在 防治指标线 以下 。 7
2 .治对 象
全, 无药 害产生 。
三 、小

茶园主要害虫假眼 小绿叶蝉 、 茶橙 瘿螨 , 局部茶 园发生 害虫茶毛虫 、 黑毒蛾和茶丽纹象 甲。 3 .喷药工具及用药量 使 用东 方 红 l 8型背 包 式 机 动 喷 雾 机 。 每 亩用 药 量

热带神奇的杀虫树印度楝

热带神奇的杀虫树印度楝

3.研究尚未深入 印楝具有许多复杂成分目前开发的只是其中的某些成分杀虫剂类产品成分比较单一有可能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减弱印度楝对害虫的天然防治加大防治的难度。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相应的措施:
1.科学引进和驯化种植 充分研究印楝原产地印度地区、印楝高产地非洲塞内加尔的天然气候特征以便世界各地生态环境适宜的地区积极引进驯化种植印楝;在产地加大密集型种植如今在加勒比海的伯利兹、危地马拉、洪都拉斯、海地以及非洲的尼日利亚和澳大利亚的北部、印度东部都有密植型种植扩大加工材料。
印度苦楝(Azadirachta indica)具有杀虫功效主要是其种子、叶子、树皮、根中含有80多种具有抑制害虫活性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印度苦楝子素、苦楝三醇和印度苦楝素等这些提取物对昆虫有拒食、干扰产卵、干扰昆虫变异使其无法蜕变为成虫、驱避幼虫及抑制其生长的作用而达到杀虫目的。肯尼亚研究者就印产0.03%的楝子油粉剂做了药剂试验结果表明0.03%的楝子油(NSO)粉剂被稀释成10%后茶蚜 (Toxotera aurantii)在喷后24h的死亡率为76%明显高于5%、2.5%、1%浓度和对照的死亡率;对咖啡小爪螨(Olygonychus coffeae)24h的死亡率以10%和5%的浓度高死亡率达90%2.5%的死亡率为77%而对照仅为45%(病虫害防治。现在科学家有条件从更广泛的植物中筛选植物性农药还可以采用多种有效成分混合生产广谱性植物农药把苦楝树汁、野介子甙、杀灭菊丁酯、鱼藤甙等分别提取混合装瓶就能达到广谱杀虫效果触杀、胃毒、内渗效果特别显著达到一药治多虫的效果。
二、印度楝的经济价值
1.农药利用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本身能治虫历史上就有用烟草、雷公藤、柑橘皮、大蒜、辣椒等浸汁治虫的习惯。印度楝在印度当地早年主要用于榨种子油生产生物农药、肥皂等。由于它具有较好的杀菌作用榨油过后的残渣苦楝饼被老百姓施放到种植土壤中既有效防治土壤小线虫又能防治果蔬、粮食作物的虫害。当地农民就地取材将苦楝叶干燥后和贮藏的粮食放在一块可有效防治贮藏害虫蛀食粮食。随着人们对印度楝杀虫、杀菌作用的充分认识世界各国争相开发印楝提取物。不同苦楝树的有效成分浓度是有差异的在所有的楝树种中印度楝的苦楝素含量高从印楝种子中提取的苦楝子素每克种子含量高达3~9mg是一般苦楝的几倍所以用印楝提取物制成的苦楝制剂治虫效果好有的害虫宁肯饿死也不敢去吃经楝树素处理过的作物苦楝素提取物杀虫剂成了热销杀虫物质。研究发现印楝树提取物可防治200多种农林害虫如线虫、蛾类、介壳虫、白蚁、臭虫、螨虫、钻蛀虫、蟑螂等是2 000多种具有杀虫性能的植物中具价值的。

植物源农药印楝素价高,市场推广有难度

植物源农药印楝素价高,市场推广有难度
42 防治 方 法 .
7 蚜 虫
7 1 为 害 特 点 .
15 上 旬幼 虫孵 化期 , 9%敌百 虫 晶体 8 0倍液 喷 雾 。 )月 用 0 0 27月 中旬 用 4 %乐 果 乳 油 8 0倍 液 喷 雾 ) 5 0
蚜 虫 在 射 干 生 长 期 均 能 为 害 . 取 植 物 汁 液 . 传 播 花 吸 并
品 的 价 格 农 民接 受 不 了 . 量推 广难 度 大 。 大
世界公认 的广谱 、 高效、 低毒 、 易降解、 无残留的杀 虫剂。 对
大 多数 害 虫 有 绝 育 、 节 昆 虫 生 长 等 特 点 , 痛 茵 有 抑 制 调 对 作 用 . 期 使 用 印楝 素 可 以 通过 根 部 传 到 植 物 体 内对 昆 虫 长
4在成虫发生期 , 黑光灯诱杀成虫。 ) 用
钻 心 虫 成 虫 叫环 斑 蚀 夜 蛾 . 属鳞 翅 目夜 蛾 科 5月 上 旬 为 害叶鞘 、 茎 , 幼 造成 断苗 、 心 。 随 着 虫 龄 增 大 . 枯 7月 后 幼 虫 向 根 部 移 动 , 害 块 茎 , 成茎 或 根 部 腐 烂 , 响 块 茎 质量 。 为 造 影
3在成虫发生期 , 黑光灯诱杀成虫。 ) 用
该 病 6 8月 份 发 病 . 上 的 须 根 和 根 变 成 褐 色 . 表 — 根 根 面 布 满 白色 菌 丝 .潮 湿 时 在 病 株 茎 秆 基 部 周 围 的 土 表 层 也 能 看 见 白色 的 菌 丝 . 丝 里 面 能 看 见 乳 白或 浅 褐 色 的 菌 核 菌 随 着 病 情 的 发 展 , 株 地 上 部 分 的茎 叶 逐 渐 枯 死 . 下 根 开 病 地 始 腐 烂
03 0 %、 . . %、. 0 %和 09 5 7 . %的含 量 . 配 制 剂 有 甲 维 盐 、 维 复 阿 菌素、 参碱。 苦

植物源农药的优点及研究发展趋势

植物源农药的优点及研究发展趋势

植物源农药的优点及研究发展趋势作者:曹涤环来源:《科学种养》2016年第04期从植物中寻找农药活性物质,判明结构,使之成为创新农药的有效母体,是创制新农药品种的重要途径。

最近,又看到利用秸秆提取物成功开发植物源生物农药的报道,说明这个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植物源农药具有高效、低毒、选择性高、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在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引起世界农药界的广泛关注,为这一环境友好型农药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和巨大的市场空间。

一、植物源农药的优点1. 无污染、不积累这类农药的有效成分一般都具有生物活性,使用后可以很快失活或被自然界的微生物分解,例如杀虫剂“鱼藤氰”,使用超高剂量喷施,5天后在土壤中已检测不出有毒成分,残留在蔬菜上的毒质也微乎其微,是《农药合理使用准则》规定允许残留量的0.1%~0.2%。

植物源农药不会在农产品上残留和积累,因而也不会对人类生存和健康造成破坏,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2. 取材容易,费用较低我国的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能就地取材开发利用的野生植物农药资源易采集,具有广泛的利用价值。

3. 三是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可以采用简单的方法浸提生物农药,有时甚至无需专门的设备和工厂,保管、施用和运输也十分方便,是安全系数很高的农药品种。

4. 不会产生抗药性生物农药是从植物中粗提出来的,有效成分复杂多样,尤其是使用两种以上植物的复方制剂时,成分更是多种多样。

这就使得害虫无法对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成分产生抗药性,从而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5. 对害虫天敌危害小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的有效成分在害虫体内存在的时间很短,很快就被分解或失活,无法在害虫体内积累,因而不会对害虫天敌和其他有益昆虫造成伤害,不破坏生态平衡。

根据试验,使用“鱼藤氰”植物杀虫剂的常用剂量喷施,对蔬菜头号害虫萝卜蚜的防治效果达到99.85%,而对蚜虫天敌瓢虫的杀伤率仅为11.58%。

二、植物源农药研究的趋势近年来,世界各地都在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生物农药占全球农药市场份额的0.2%,2009年增长到3.7%,2010年全球生物农药的产值将超过20亿美元,市场占有率达到4%左右,其中植物源农药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印楝素的效能及其在有机枸杞病虫害防控中的应用

印楝素的效能及其在有机枸杞病虫害防控中的应用

印楝素的效能及其在有机枸杞病虫害防控中的应用李锋;刘晓丽;李晓龙;马建国【摘要】介绍了印楝素的效能,根据其效能结合枸杞病虫害的发生,总结出关于印楝素防控枸杞病虫害的几点策略。

%The effectiveness of azadirachtin is described. According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azadirachtin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incidents of the wolfberry pests and diseases, a few strategies abou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wolfberry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are summarized.【期刊名称】《宁夏农林科技》【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2页(P30-31)【关键词】印楝素;效能;有机枸杞病虫害;防控【作者】李锋;刘晓丽;李晓龙;马建国【作者单位】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宁夏银川 750002;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宁夏银川 750002;宁夏农林科学院种质资源研究所,宁夏银川 750002;宁夏银川市银西生态防护林管理处,宁夏银川 7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82.3印楝素是从印楝树中提取的一种较完善的植物源生物杀虫剂。

有关报道表明,印楝素达到了作为杀虫剂所要求的全部标准:杀害虫广谱,对天敌干扰少,对脊椎动物没有毒性,在环境中能迅速降解。

印楝种子榨油、浸提印楝素后剩下的饼粕是很好的肥料,既能增强土壤肥力,又能保护作物根部免受土壤中的昆虫和线虫的侵害。

印楝素具有广谱、拒食、忌避、毒杀、内吸性、协同增效、不产生抗性等多种作用效能和技术优势,而枸杞生长期长,病虫种类多,危害情况复杂。

因此,印楝素在枸杞病虫害防控中有极大的应用空间,但应根据枸杞病虫种类、危害特点、防治背景等多种情况,结合印楝素相对应的技术优势,实施合理防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INA AGROCHEMICALS中国农药21农药论坛吕咏梅(中石化南化公司化工厂)植物源农药印楝素的应用与开发1 概述目前全球都在积极从植物中寻找天然杀虫活性物质,在众多杀虫植物中,研究最多也最具有开发前景的是印楝。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印楝中含有 00多种杀虫活性成分,其中杀虫活性最高的是印楝素,实验证明印楝的枝、叶、种仁、种壳及树皮中都有印楝素的分布。

印楝原产于印度,在联合国的帮助和宣传下,目前印楝的种植已经推广到非洲、南美洲、欧洲、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印楝素是一种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其具体作用机理尚未完全确定,已知印楝素能够抑制蛋白质的合成,阻止细胞分裂并且影响激素的分泌;国外对其安全性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对哺乳动物是安全的。

2 应用研究印楝素可以防治200多种农、林、仓储和卫生害虫,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广谱、高效、低毒、易降解、无残留的杀虫剂。

目前全球有近20个国家对印楝素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国际上定期召开全球印楝科学与应用会议。

印楝素被提取分离出来后,被命名为“azadirachtin A”,一系列的“azadirachtin (B~K)”陆续被不同研究机构分离出来并确定了结构。

在国外部分国家印楝已经大规模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

斯里兰卡多数茶种植园使用印楝防治害虫,斯里兰卡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出口国之一,自1997年使用印楝产品以来,由于生产的茶叶中农药残留少而成为世界上最清洁的茶;印度等南亚国家采用印楝素作为杀虫剂在甘蓝、茄子、马铃薯、番茄等近20种蔬菜水果进行实验,显示良好应用前景;英国林业联合会一直致力于对印楝素及其他提取物的研究,目的是防治松树象鼻虫对云杉树的破坏,由于云杉树释放出来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吸引这些害虫,因而迫切需要一种新的防治措施,以前云杉害虫防治主要采用杀虫剂氯菊酯,但氯菊酯于2004年起已在欧盟禁止使用,急需替代办法,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有可能成为替代品,印楝素也是替代品之一,目前该林业委员会种植1.8万棵印楝树用于试验工作。

另外,在欧洲多个国家计划引进印楝树种植并加快印楝素的研究。

我国云南、广东和海南省均适宜种植印楝。

目前云南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工种植印楝纯林面积最大的地区,是我国印楝生物农药原料的潜在中心区。

在此基础上,云南中科生物产业公司以中科院上海昆虫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云南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在我国首次实现了印楝素生物农药的产业化生产,已从印楝种子中分离和完成化学结构鉴定的印楝素类化合物达到16个,其中有4个是国外尚未发现的新物质,已生产出0. %印楝素乳油、70%印楝油制剂、10%印楝素原药及各类昆虫信息素诱芯等产品,目前年生产能力已达0. %印楝素乳油67万立升。

与此同时分别对甘蓝、苹果、西瓜、番茄、菜豆等作物的害虫防治进行了 000多亩田间实验,防治效果均在85%以上。

该公司“爱禾”0. %印楝素乳油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国家“农药三证”的印楝素生物农药。

目前的应用和研究结果表明印楝素将会在生物农药市场上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关于它的提取研究已成为目前印楝素生物农药应用与发展的关键。

3 提取技术印楝树的多个部分都含有印楝素,其中种仁里含量最多,一般也多从种仁中进行提取。

关于从印楝树种仁中提取印楝素的工艺有许多报道,按工艺方法分为:1)溶剂萃取法;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微波萃取法等。

其中已经工业化,技术相对成熟的是22CHINA AGROCHEMICALS中国农药农药论坛溶剂萃取法。

因此下面将主要介绍该法的研究进展情况。

综合国内外研究报道,溶剂萃取工艺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先去油,再用极性有机溶剂萃取;2)直接用极性溶剂萃取; )用烃类溶剂和极性溶剂协同萃取;4)用水作萃取剂萃取。

(1)先去油再萃取一般工艺过程为:种子粉碎→ 正已烷去油→ 去油种粉→ 丙酮索氏萃取→ 丙酮萃取液再次去油 → 丙酮层→ 浓缩→ 用甲醇/水溶液溶解→ 经过C18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浓缩得到产品。

该工艺的优点是所得产品的印楝素含量较高;缺点是用丙酮在较高温度下连续回流时间较长,造成印楝素分解,并且后处理复杂,生产成本比较高。

德国文献报道,以甲基叔丁基醚作为萃取剂,用石油醚进行去油,可以得到1%~1.5%的印楝素产品。

关于该法专利报道甚多,有采用乙酸乙酯、二氯甲烷等为萃取剂的提取技术,其中已工业化技术为:粉碎种子压榨去油→ 去油种粉用甲醇萃取 → 萃取液浓缩得半固体→ 加盐水/乙酸乙酯萃取→ 乙酸乙酯经过浓缩得含印楝素10%半固体产品,收率约为0.1 %,所得产品稳定性较差。

为了改进其稳定性,该专利以类似方法处理,并且将乙酸乙酯浓缩物以 0%双氧水等进行一系列处理,得到印楝素固体粉末。

该工艺特点是萃取方法简单,萃取产物经过双氧水处理后产品稳定性增加、含量较高、收率约为0.12%。

该工艺虽然已经工业化,但是工艺中由于多种溶剂之间互相污染,溶剂套用时对产品质量和收率造成影响。

为了克服溶剂间的互相污染问题,美国专利报道以极性适中的乙酸乙酯作为唯一有机溶剂萃取印楝素,工艺流程为:粉碎种子压榨去油→ 去油种粉用乙酸乙酯萃取→ 萃取液浓缩至一定体积以水萃取 → 用乙酸乙酯反萃水层→ 乙酸乙酯层减压浓缩得到含量为40%左右的印楝素产品。

该工艺特点是充分利用乙酸乙酯的中等极性,可选择的同时将印楝素、印楝油等中等极性化合物萃取,而极性较大的多糖和蛋白质不易被萃取,并利用乙酸乙酯的这一性质将萃取物进一步精制,该工艺所得产品由于含有较少的水溶性多糖、蛋白质,所以吸水性差,产品稳定性好,更适合用于制备印楝素杀虫剂,并且工艺中使用单一溶剂,可以避免多种溶剂的交叉污染,有利于工业生产中溶剂连续使用的稳定化生产,是一条非常具有潜在工业化价值的提取路线。

(2)极性溶剂萃取、去油、精制。

早期印楝素生产就直接使用乙醇等溶剂萃取,萃取液稀释后加些稳定剂直接用作杀虫剂。

美国专利报道以甲醇或乙醇萃取得到10%~19%的印楝素,其工艺流程为,含油种子粉碎→ 甲醇(或乙醇)萃取 → 浓缩萃取液 → 以正已烷去油 → 以乙酸乙酯和水萃取 → 乙酸乙酯层浓缩→ 浓缩物倒入正已烷中→ 分离得到产品。

该工艺缺点是含油种子粉碎比较困难,萃取后的种子中仍含有较多印楝油,且萃取效率不高,但是萃取非常简单易于工业化。

国内有该类方法的大量报道。

该类工艺特点是简化了去油工序,将印楝素和部分印楝油同时萃取,避免了因去油造成的印楝素损失,印楝素的收率相对较高,主要问题就是含油种子处理困难,还有极性溶剂对印楝油的萃取能力较差,萃取后的印楝种子仍含有一部分印楝油,需要进一步进行处理。

( )协同萃取是选择亲水性的强极性溶剂和亲油性的弱极性溶剂二者按一定比例混合,成为一种极性范围较窄的萃取剂,可以将中等极性的印楝素萃取出来,而强极性化合物如多糖、蛋白质、水等不能被萃取,因而改善了后处理,并且用该工艺可以得到印楝素含量较高的萃取物。

这种方法避免了分离强极性溶剂和弱极性溶剂而造成的溶剂交叉污染,同时由于水不能被一起萃取,所以种子可以不用加热干燥,消除因加热干燥而导致印楝素分解的缺点。

欧洲专利报道了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协同萃取的工艺,流程为:种子去皮→ 粉碎→ 加入正已烷和乙醇同时萃取印楝油和印楝素活性成分→ 过滤→ 萃取液浓缩→ 浓缩物→ 以正已烷处理浓缩物→ 过滤 → 干燥 → 得含印楝素的产品。

该方法是将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一并加入粉碎的种子协同萃取,特点是一步萃取,缩短了萃取时间,工艺简单,得到含有2 %的印楝素产品,收率为0.25%。

该工艺操作简单,同时将印楝素和印楝油提取,克服了溶剂之间交叉污染,使溶剂可以重复使用而不影响萃取的收率和质量,且收率较高。

但是该工艺也存在一些缺点,一是含油种子粉碎较为困难;二是使用混合溶剂萃取时乳化现象较为严重,难以过滤。

若能解决上述问题,该工艺将成为较有前途的工业化生产方法。

(4)以水作为萃取剂的方法。

以水代替有机溶剂作为萃取剂能明显降低一些亲油性杂质的被萃取能力,且消除了有机溶剂易燃的危险。

尽管如此,水萃取印楝素仍未能得到推广应用,原因是水对印楝素的CHINA AGROCHEMICALS中国农药2农药论坛溶解能力较差,萃取效率较低。

国外多篇专利报道以水作为萃取剂的方法,工艺流程为:种子粉碎→ 用水反复萃取→ 萃取液体合并→ 用乙酸乙酯萃取→ 乙酸乙酯萃取液浓缩至10% → 加入石油醚中→ 得到含有印楝素的半固体物质。

其中德国专利报道的收率比较低,原因在于水对印楝素的溶解性较差;而美国专利报道改进水萃取工艺,其印楝素含量约为44%,但是改进后的工艺用水量大,萃取时间长,而且由于多糖类物质一起被萃取出来,造成乙酸乙酯和水之间形成一个难以分离的乳化层。

该工艺特点是只使用乙酸乙酯一种有机溶剂,危险性和毒性较小,污染较轻,且能得到高含量、高收率的产品,若能解决分离问题,提高萃取收率,将成为有前途的工艺路线。

美国专利报道针对上述存在问题进行改进工作,以水作为萃取剂,然后用大孔树脂吸附和解吸提取印楝素,流程为种子去油后粉碎,用大量水进行萃取,然后离心分离,对分离出来的液体进行合并,流经大环树脂吸附,然后用乙酸乙酯洗涤解析得到印楝素溶液,再进行浓缩至一定程度,在碱性条件下用双氧水进行氧化,分离有机相,干燥浓缩得到含量为40%印楝素产品,收率以含油种子计为0.1 %。

吸附柱可以用乙酸乙酯洗脱,用水洗再生。

该工艺节约大量有机溶剂,得到印楝素含量较高的产品,树脂可以重复使用。

缺点是由于水对印楝素的溶解度小,所以导致萃取时间长,水的用量大,收率低,其原因可能是压榨去油过程中部分印楝素残留在印楝油中所致。

另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和微波萃取均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萃取技术,广泛应用于植物有效物质的提取与分离。

国内外有大量专利报道这两种工艺提取印楝素的技术,但是由于技术难度比较大,生产成本高,因此未见工业化应用报道。

4 结束语随着科技发展和化学农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生物农药尤其是植物源农药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倍受全球农药界的重视。

印楝素作为重要的植物源农药对昆虫具有强烈拒食性和阻碍生长发育的作用,防治害虫范围广且不易产生抗药性,对高等动物无害,对昆虫天敌安全,并且在自然界中易降解、不污染环境,有利于生态平衡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云南等地已经大规模种植印楝树,因此在我国加快印楝素的提取、应用研究开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