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源农药印楝素

合集下载

影响印楝素稳定性的因素和一些解决方法

影响印楝素稳定性的因素和一些解决方法
1 影响印楝素稳定的因素 1.1 光照
由于印楝素高度感光, 因而会在阳光下逐渐失 去活性。如光照下, 丙酮溶液中印楝素的活性会在 7 d 后减 少 50%, 16 d 后 减 少 100%[11]。 紫 外 线 会 加 速印楝素的分解[12]。如, Aza-A 在阳光下的半衰期 是 3.98 d, 在叶子表面为 2.47 d, 而在紫外灯下只
虽然印楝油里的活性成分含量很低, 但它可促 进 Aza-A 活性, 帮助 Aza-A 穿透表皮[28]; 此外, 印 楝油具 有乳化作用 , 能 改 善 印 楝 素 的 稳 定 性[29, 23]。 在 54 ℃下热贮 7 d, 在甲醇抽提物和甲醇抽提物+ 印楝油(9∶1 的体积比)中, 印楝素 A 的降解率分别为 29.65% 和 12.76%, 可 看出 印 楝 油 对 Aza-A 有 较 好 的 保 护 效 果 [17]。 2.4 从结构上增加稳定性
比较 Aza-A 和 Aza-B 的化学结构, 不同之处仅 在于丁烯酯部分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以及环氧结构 上 -OH 和 -H 的 不 同 。Aza-A 的 拒 食 活 性 明 显 高 于 Aza-B, 然 而 Aza-B 的 稳 定 性 高 于 Aza-A[30]。 因 此 认为, 通过化学方法改变印楝素的结构, 可改善其 稳定性。 2.4.1 加氢
① 收 稿 日期 : 2006-04-29
பைடு நூலகம்责任编辑/ 曾莉娟
http://rdnk.chinajournal.net.cn/ E-mail: rdnk@chinajournal.net.cn
② 通 讯 作者 。E-mail: penglixu@hotmail.com。单 位 地址 : 海 口 市龙 华 区 学院 路 4 号 。

印楝素成分

印楝素成分

印楝素成分
印楝素是一种取自中药植物印楝的天然化合物,也被称为赤芍素,属于苯丙素类物质。

其化学结构为苯丙素类黄酮,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印楝素在中草药中的含量比较丰富,被广泛用于中医临床治疗中。

其主要成分有印楝苷、印楝酮、印楝酸、印楝酮基乙酸酯等。

这些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可用于治疗风湿病、肝病、癌症、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目前,印楝素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保健食品和医药化学领域。

- 1 -。

两种植物源农药防治山楂叶螨田间药效试验

两种植物源农药防治山楂叶螨田间药效试验

螨类是梨树 的主要害虫 , 目前螨类 害虫对许 多常规 杀虫杀螨剂产生 了较强 的抗 性 , 导致防治效果很 差 。苦
试验在辽 宁省 朝 阳农业 学校 果 园进行 。试验 梨树 品种为 1 5 a生锦丰 , 行株距 5 m, 3 试验 区果树生长 mX
参碱和 印楝素作 为植 物源杀虫 杀螨剂 , 以其绿色 、 环保 、 对害虫天敌 相对安 全 、 自然界 中易 降解 、 在 无残 留等 优

要: 苦参碱和 印楝素 两种植 物源农 药对 山楂 叶螨 防治效果的试验表 明:.6 苦 参碱水 0 3
剂 50倍液和 0 3 印楝素乳油 1 0 0 . 0倍液 防治山楂 叶螨效果显著 , 2 药后第 3天防效近 8 , 5 药后
第 57 1 、 、5天防效均在 9 以上 ; 5 两种农 药除 了速效性稍 差外, 与常规使 用的农药 18 阿维菌素 .
乳油 400倍液的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 , 0 且有持效期长、 环保 、 无公 害等优点 。 关键词 :.6 苦参碱水剂 ;. %印楝素乳油 ; 03 O3 防效 ; 山楂叶螨
中图分类号 : 8 . 9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1 0 0 (O 8O 一O 9 一O S4 22 2 A 10 - 09 20 )6 16 2
维普资讯

植物保 护 ・
北 方 园 艺 2 8 ) 9 1 0 ( :6 9 06 1~ 7
两 种 植 物 源 农 药 防 治 山楂 叶 螨 田 间 药 效 试 验
刘 忠 智, 韩 颖
( 宁省朝 阳农 业 学校 , 宁 朝 阳 120) 辽 辽 20 0
18 阿维 菌素乳油 40 0 . 0 倍液 ; 喷清水作 空 白对 照。每

印楝素在不同溶剂中的稳定性

印楝素在不同溶剂中的稳定性
[2] 吴德生. 新农药2-苯甲酰-1,3-二噻戊烷的毒性[J]. 四川 医学院学报, 1984, 15(4): 318-320
[3] 陈洪超, 龚筱群, 罗娟, 等. 2-水杨酰亚酰基-1,3-二硫杂 环戊烷的合成研究[J]. 有机化学, 2000, 20(5): 833-835
[4] 陈洪超, 蒲剑, 王宇, 等. 丙酮酸缩肼叉-1,3-二噻戊烷的 合成[J]. 农药, 2000, 39(2): 18-20
4 结果与讨论
在目标物的合成过程中,反应体系的 p H 值应控 制在弱碱性条件下,p H 值太高,副产物多,而 p H 值 太低,反应速度慢且产率不高。二硫化碳与对羟基苯 甲酰肼的摩尔比应大于 1 ;乙醇的量不可太少,否则
[1] 何明, 张成琬, 罗显芝. 新杀菌剂叶枯灵防治水稻白叶枯 病研究[J]. 植物保护学报, 1990, 17(1): 33-35
表 1 样品对不同细菌的杀菌、抑菌结果
高,因为二硫化碳易挥发;反应时间太长也会使目标 物分解和氧化,从而使收率降低。
最后抽滤,要尽可能抽干。因为有水存在,产品
易水解生成 2- 亚肼基 -1,3- 二硫杂环戊烷而变臭,此
时若有光照射,目标物易被氧化成为一种醌式结构
和毒性更大的亚砜结)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优良 的植物源杀虫活性物质,试验表明它对 4 0 0 余种昆虫 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 1 , 2 ] ,几乎对所有的农业害虫有 效并且不易产生抗性,不杀伤天敌,不污染环境,是 理想的绿色农药[3] 。但是印楝素的稳定性很差,在遇 水、受热或光照后会迅速降解[4] ,直到目前仍然是印 楝素制剂的加工和使用过程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难题 [ 5 ]。为了进一步推广使用这种优秀的生物农药,本文 对印楝素在不同溶剂中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为研 制稳定的印楝素制剂提供了依据。

植物源农药印楝素的应用与开发

植物源农药印楝素的应用与开发

CHINA AGROCHEMICALS中国农药21农药论坛吕咏梅(中石化南化公司化工厂)植物源农药印楝素的应用与开发1 概述目前全球都在积极从植物中寻找天然杀虫活性物质,在众多杀虫植物中,研究最多也最具有开发前景的是印楝。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印楝中含有 00多种杀虫活性成分,其中杀虫活性最高的是印楝素,实验证明印楝的枝、叶、种仁、种壳及树皮中都有印楝素的分布。

印楝原产于印度,在联合国的帮助和宣传下,目前印楝的种植已经推广到非洲、南美洲、欧洲、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印楝素是一种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其具体作用机理尚未完全确定,已知印楝素能够抑制蛋白质的合成,阻止细胞分裂并且影响激素的分泌;国外对其安全性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对哺乳动物是安全的。

2 应用研究印楝素可以防治200多种农、林、仓储和卫生害虫,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广谱、高效、低毒、易降解、无残留的杀虫剂。

目前全球有近20个国家对印楝素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国际上定期召开全球印楝科学与应用会议。

印楝素被提取分离出来后,被命名为“azadirachtin A”,一系列的“azadirachtin (B~K)”陆续被不同研究机构分离出来并确定了结构。

在国外部分国家印楝已经大规模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

斯里兰卡多数茶种植园使用印楝防治害虫,斯里兰卡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出口国之一,自1997年使用印楝产品以来,由于生产的茶叶中农药残留少而成为世界上最清洁的茶;印度等南亚国家采用印楝素作为杀虫剂在甘蓝、茄子、马铃薯、番茄等近20种蔬菜水果进行实验,显示良好应用前景;英国林业联合会一直致力于对印楝素及其他提取物的研究,目的是防治松树象鼻虫对云杉树的破坏,由于云杉树释放出来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吸引这些害虫,因而迫切需要一种新的防治措施,以前云杉害虫防治主要采用杀虫剂氯菊酯,但氯菊酯于2004年起已在欧盟禁止使用,急需替代办法,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有可能成为替代品,印楝素也是替代品之一,目前该林业委员会种植1.8万棵印楝树用于试验工作。

植物源农药登记经验分享

植物源农药登记经验分享

近年来,农药企业对于植物源农药的登记需求与日俱增,本文针对植物源农药登记的相关要点总结如下:
01、植物源农药登记概况
植物源农药,是指有效成分直接来源于植物体的农药。

目前已经登记的植物源农药包括苦参碱、苦参提取物(苦参碱)、鱼藤酮、印楝素、印楝籽提取物(印楝素)、藜芦根茎提取物(藜芦胺)、除虫菊索、烟碱、苦皮藤素、校油精、八角茴香油、狼毒素、雷公藤甲素、莪术醇、蛇床子素、丁子香酚、大黄素甲醛、香芹酚、小集碱、密烯醇、茶皂素、螺威、大蒜素、d-柠檬烯、互生叶白千层提取物(菇烯醇)、异硫氨酸烯丙酯、银杏果提取物(十五烯苯酚酸、十三烷苯酚酸)、补骨脂种子提取物(苯丙烯菌酮)、白藜芦醇、博落回提取物(硫酸血根碱)等。

02、植物源农药登记资料要求
03、植物源农药登记要点
(1)植物源农药名称一般用“植物名称加提取物”表示。

(2)只有一个明确的有效成分起作用的,用该有效成分的中文通用名称命名。

(3)提供原料植物的相关信息以及原料植物的处理过程、萃取方法、纯化过程等。

(4)同意植物源农药登记母药。

(5)植物源农药母药,峰面积2主峰面积50%的成分以及含量210%的成分,一般应规定为标志性有效成分(溶剂除外)。

(6)植物源农药登记的申请类型中没有相同产品的登记类型。

(7)原则上不同意化学农药和植物源农药混配制剂登记。

(8)原则上不同意减免植物源农药母药登记。

热带神奇的杀虫树印度楝

热带神奇的杀虫树印度楝

3.研究尚未深入 印楝具有许多复杂成分目前开发的只是其中的某些成分杀虫剂类产品成分比较单一有可能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减弱印度楝对害虫的天然防治加大防治的难度。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相应的措施:
1.科学引进和驯化种植 充分研究印楝原产地印度地区、印楝高产地非洲塞内加尔的天然气候特征以便世界各地生态环境适宜的地区积极引进驯化种植印楝;在产地加大密集型种植如今在加勒比海的伯利兹、危地马拉、洪都拉斯、海地以及非洲的尼日利亚和澳大利亚的北部、印度东部都有密植型种植扩大加工材料。
印度苦楝(Azadirachta indica)具有杀虫功效主要是其种子、叶子、树皮、根中含有80多种具有抑制害虫活性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印度苦楝子素、苦楝三醇和印度苦楝素等这些提取物对昆虫有拒食、干扰产卵、干扰昆虫变异使其无法蜕变为成虫、驱避幼虫及抑制其生长的作用而达到杀虫目的。肯尼亚研究者就印产0.03%的楝子油粉剂做了药剂试验结果表明0.03%的楝子油(NSO)粉剂被稀释成10%后茶蚜 (Toxotera aurantii)在喷后24h的死亡率为76%明显高于5%、2.5%、1%浓度和对照的死亡率;对咖啡小爪螨(Olygonychus coffeae)24h的死亡率以10%和5%的浓度高死亡率达90%2.5%的死亡率为77%而对照仅为45%(病虫害防治。现在科学家有条件从更广泛的植物中筛选植物性农药还可以采用多种有效成分混合生产广谱性植物农药把苦楝树汁、野介子甙、杀灭菊丁酯、鱼藤甙等分别提取混合装瓶就能达到广谱杀虫效果触杀、胃毒、内渗效果特别显著达到一药治多虫的效果。
二、印度楝的经济价值
1.农药利用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本身能治虫历史上就有用烟草、雷公藤、柑橘皮、大蒜、辣椒等浸汁治虫的习惯。印度楝在印度当地早年主要用于榨种子油生产生物农药、肥皂等。由于它具有较好的杀菌作用榨油过后的残渣苦楝饼被老百姓施放到种植土壤中既有效防治土壤小线虫又能防治果蔬、粮食作物的虫害。当地农民就地取材将苦楝叶干燥后和贮藏的粮食放在一块可有效防治贮藏害虫蛀食粮食。随着人们对印度楝杀虫、杀菌作用的充分认识世界各国争相开发印楝提取物。不同苦楝树的有效成分浓度是有差异的在所有的楝树种中印度楝的苦楝素含量高从印楝种子中提取的苦楝子素每克种子含量高达3~9mg是一般苦楝的几倍所以用印楝提取物制成的苦楝制剂治虫效果好有的害虫宁肯饿死也不敢去吃经楝树素处理过的作物苦楝素提取物杀虫剂成了热销杀虫物质。研究发现印楝树提取物可防治200多种农林害虫如线虫、蛾类、介壳虫、白蚁、臭虫、螨虫、钻蛀虫、蟑螂等是2 000多种具有杀虫性能的植物中具价值的。

植物源农药印楝素对柑橘全爪螨的防治效果

植物源农药印楝素对柑橘全爪螨的防治效果

需施纯氮1 ~18 kg ,同时根据土壤养分供应状况增 施磷肥,补钾肥。

3.科学使用化学农药3.2.1把握防治适期,防治时间要准确小麦纹枯病 掌握在小麦分蘖末期防治,当小麦病株率达1% 时开始用药;小麦白粉病掌握在小麦孕穗期至扬 花期17肪治,当上部第三片功能叶病叶率达20%时 开始用药。

对宁麦1号等感病品种,可与小麦纹枯 病、麦蚜、灰飞虱同时进行防治。

大丰区防治时间在 3月下旬至4月上旬。

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时期在4 月底至5月上旬小麦抽穗扬花期要根据小麦生 育进程,确定防治适期,做到适期早防争主动,以 “齐穗见花到扬花初期(10%扬花)”为防控适期,齐 穗扬花一块,用药防控一块,防止过早或过迟防控、 见病才防、病急乱防的现象。

第一次用药后5 ~7d 再防治第二次。

3.2.2药剂要选对,要准确防治小麦纹枯病、白粉 病,每667 m 2可选用11 %井冈•己唑醇可湿性粉剂 40 g 、%井冈•蛇床素可湿性粉剂50 g 、43%戊唑醇 悬浮剂40m L 对水喷雾。

防治小麦赤霉病可选用 多-酮复配剂、氰烯菌酯以及咪鲜胺或戊唑醇等髙 含量、效果好的复配剂品种,药剂要交替使用,以延 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确保防控效果。

防治蚜虫、黏 虫等虫害,可用25%氰戊•乐果乳油或3%甲维•啶 虫脒微乳剂。

3.2.3用足药量,用量要准确用药量是影响防治效 果的关键,特别是第一次用药量,由于不同厂家生 产的多•酮、戊唑醇或咪鲜胺复配剂含量不一样,要科並蚩农植物医生科曰思农ZHI WUYI SHENG折算每667 m 2纯量用药。

防治赤霉病,可以选用多 菌灵、氰烯菌酯、咪鲜胺和戊唑醇复配剂,每667 m 2 纯品用量分别不少于50 g 、30 mL 、12 g 和1 g ;防治 白粉病可用三唑酮、烯唑醇,每667 m 2纯品用量要 达到8 g 以上[。

3.2.4坚持肥药混喷,确保“一喷三防”的效果在防 治小麦病虫的同时,要加人腐殖酸、氨基酸等叶面 肥,实施肥药混喷,增加小麦结实率和千粒重,提髙 “一喷三防”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源农药—印楝素简介
剂型:0.3%、0.5%、0.6%、0.7%乳油
作用机理与特点:印楝素是从印楝树中提取的植物性杀虫剂,具有拒食、驱避、内吸和抑制生长发育作用。

主要作用于昆虫是内分泌系统,降低蜕皮激素的释放量;也可以直接破坏表皮结构或阻止几丁质的生成,或干扰呼吸代谢,影响生殖系统发育等。

鳞翅目昆虫对印楝素最敏感,表现为拒食、蜕皮时间延长、蜕皮不完全、畸形或蜕皮时死亡。

防治贮粮害虫也很有效。

防治对象:印楝素在国内登记用于防治甘蓝小菜蛾和十字花科蔬菜菜青虫。

1、防治甘蓝小菜蛾,小菜蛾卵孵盛期至低龄幼虫发生期间施药,注意喷雾均匀,视虫害发生情况,每7天左右施药一次,可连续使用5次。

每亩用0.3%乳油300-500毫升或0.7%乳油60-80毫升,或0.5%乳油125-150毫升/亩喷雾,安全间隔期5天,每季最多使用3次。

或1%苦参·印楝素乳油60-80毫升喷雾,安全间隔期为14天,每个作物周期的最多使用次数为5次。

2、防治十字花科蔬菜菜青虫时,每亩用0.3%乳油90-140克或0.7%乳油60-80毫升,每季最长使用3次,安全间隔期为3天。

注意事项: 1、不可与呈碱性物质混合使用。

2、对蜜
蜂、鱼类等水生生物、家蚕有毒。

蜜源作物花期禁用,使用时应密切关注对附近蜂群的影响。

3、远离水产养殖区施药,禁止在河塘等水体中清洗施药器;蚕室(及桑园)附近禁用;鸟类保护区禁用等警示用语。

4、使用时应穿戴防护服各手套,避免吸入药液。

施药期间不可吃东西和饮水。

施药后应及时洗手和洗脸。

5、避免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接触。

中毒急救:中毒症状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等。

急救措施:1、不慎吸入,立即将吸入者转移到空气新鲜及安静处,病情严重者请医生对症治疗。

2、皮肤污染或药液溅入眼睛,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3、误服中毒,立即携标签送医院,对症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