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教案
第三单元山野放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教学设计人音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2

第三单元《山野放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新民歌,作品表达了陕北人民热爱红军的真挚情感,再现了陕北人民欢迎红军到来时的热烈场面。
歌曲的旋律回转起伏、优美舒展,高亢嘹亮。
歌曲为D商调式,2/2、2/4、3/2拍混合节拍,曲式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早年曾在春晚等央视节目亮相,对于同学们来说有一定的认知经验。
阿宝、王二妮等陕北民歌歌手也成为同学们喜欢的“陕北风”代表。
这首歌曲地域色彩浓厚,能够让学生充分领略山歌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感知和体味我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民歌作品,扩大艺术视野。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演唱,对比分析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不同地域的人文风情与音乐特点;感受到优秀的音乐文化源头是扎根在人民大众之中的。
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歌的基本概念和山歌、号子小调三种体裁类型及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进行模唱、分段聆听及感受音乐。
难点:了解信天游并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播放音乐,提出问题(1)这是哪个地方的歌曲?(2)他们都属于哪一种音乐类别?2、知识巩固——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
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
民歌的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二)初听歌曲1.创作背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新民歌。
经过笔者调查得知:在文革时期,文艺生活曾进入一片死寂。
1970 年,当地相关文化部门和音乐爱好者深入田间地头,开始大规模的搜集资料整理改编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后,领导人民群众积极抗战为内容材料的民歌体裁。
由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陕北信天游体裁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脱颖而出。
就这样由刘烽老师作曲,杨巧老师演唱,一领众和的合唱歌曲应运而生。
初中八年级音乐教案-人民音乐出版社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简谱)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省一等奖)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能对中国山歌中的一种民歌演唱形式“信天游”产生兴趣,了解陕北信天游的风格特点。
2.通过对歌曲的欣赏、演唱,对比分析等音乐实践活动,体验新民歌的风格特征和陕北人民对红军真挚的情感。
重点:了解信天游的的音乐特点难点:模唱歌曲B段1、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中国民歌的体裁大致可分为三类,山歌、号子和小调,下面请同学们通过三段音乐来听辨一下它们都属于哪类民歌体裁。
(生回答问题)2、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隶属于山歌类的流行于陕北地区的一种民歌演唱形式“信天游”陕北位于我国大西北,在这里生活着的人们,由于交通的不便利,他们长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沟壑间,顺乎其然的便以唱歌自娱自乐,于是广袤无垠的黄土地上响起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信天游,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欣赏原生态歌曲《圪梁梁》问:同学们,在欣赏完歌曲以后,谁能来说一说这首歌有什么特点?(引出信天游即兴创作,乐句短小等特点)大家看窗外的山上的树林下边生长着一种我们集安的特产。
我们也来即兴演唱一段好吗?唱:对面山的那个树林林儿下那是那一个的啥?那就是我那家乡的人参娃娃。
(5分钟)同学们唱的非常棒,下面就再来详细了的解一下信天游。
信天游属于中国民歌的山歌类,形式自由灵活,多用比兴的手法,天地万物都可以起兴作比,唱词一般分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
下面我们来一起聆听两个经典的信天游音乐片段。
同学们,我们在欣赏完这两个音乐片段以后,我们有没有发现这两个音乐片段有什么不同?一、节奏自由,旋律跌宕起伏,感情奔放。
例如:音乐片段《赶牲灵》二、二、节奏匀称,旋律舒展,感情细腻。
例如:音乐片段《走西口》(看书总结)(1)民歌的传唱方式是口口相传,没有固定的记词和记谱的方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由原生态陕北民歌改编的新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简介:这首歌曲讲述的是我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以后,老百姓欢迎红军的热烈场面。
八下音乐 第三单元《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教案】

这首歌曲的体裁:信天游
节奏自由、宽广、热情
课
后
反
思
师:信天游。音乐情绪是忧伤、哀愁的,主要表现的是一种离别之情。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信天游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二、新课教学:
(一)视听全曲,感受思考:
1、这首歌曲的速度、情绪是什么样的?
2、通过聆听歌曲,说说歌曲描写了什么内容?
(二)复听全曲,说出歌曲的曲式结构。
曲式结构:(引子)+A乐段+B乐段+A乐段再现+(尾声)
教学重难点:
感受、分析以陕北民歌为题材的创编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教学方法:
启发法、听唱法、才能展示法、合作创新法、探索体验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著名歌唱家龚琳娜演唱的歌曲视频《走西口》,看完之后带给你们怎样的感受?你们认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教案
学科
音乐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唱歌
综合课
备课教师
授课教师
课题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包组领导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审核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引领、点拨、拓升)
教材分析:
由于我校学生主要来自本地农村家庭,从小没有接受专业系统的音乐教育,他们从意识上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对乐理、欣赏没有过多的概念,于是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以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出发,设计简单问题,让学生思考,根据课堂学生反应逐层适当延伸,使学生在感受体验陕北民歌体裁改变的新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同时,了解歌曲的曲式以及陕北民歌种类“信天游”,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轻松的走进课堂,愉快的度过课堂,有效的走出课堂,从而使学生对音乐感兴趣,从被动到主动,不断地聆听学习、积累音乐知识,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教案

最新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第3单元《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教案1【教学内容】1、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2、了解“信天游”。
3、中国民歌的体裁类别:山歌与号子。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感知和体味我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民歌作品,扩大艺术视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演唱,对比分析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不同地域的人文风情与音乐特点;感受到优秀的音乐文化源头是扎根在人民大众之中的。
3、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歌的基本概念和山歌、号子、小调三种体裁类型及特点。
【教学重点】感知和体味民歌的基本概念和山歌、号子、小调三种体裁类型及特点,感受到优秀的民歌来源于生活,是在人民大众之中产生的。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积极投入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播放小提琴演奏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学生进入教室。
感知与体验一、导入出示三幅图片,欣赏教师钢琴弹奏一段民歌主题片段,音乐表现了哪张图片上的内容?说明:“听是学习音乐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演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强化审美体验。
熟悉主题旋律,为后面欣赏原生态的歌曲作铺垫,能让学生立刻进入到当地的音乐风格中。
二、赏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1、欣赏阿宝演唱的这首歌曲的第一乐段,感受这段歌曲的风格特点。
2、知道“信天游”,通过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信天游”的风格特点。
3、了解“山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4、师生跟着钢琴哼唱歌曲的第一乐段。
5、欣赏视频。
思考:这段歌曲分为几个乐段?感受这段歌曲第二部分“一领众和”的风格特点。
6、了解“号子”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7、熟悉主题(第二乐段片段):请看着谱例,演唱主题旋律。
说明:整首民歌由两类音乐体裁创编而成,在了解基本概念与特点之后,通过领唱与合唱的形式,表现和体验“号子”“一领众和”的特点,帮助学生记忆与掌握不同民歌体裁类别的风格特点。
8、学生即兴创编“号子”.模仿劳动号子的形式,创编情景,并用“一领众和”的方法演绎出来。
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教学设计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对西北民歌和西北民歌风格的音乐作品感兴趣。
2.喜欢演唱、聆听、体验教材中的西北民歌和根据西北民歌改编的音乐作品。
3.知道陕北“信天游”和青海“花儿”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1.通过欣赏和演唱了解陕北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及方言特点。
2.学生对陕北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及方言特点比较陌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方法:以视听相欣赏为主,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1.导入新课一、创设情景,魔方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展示魔方)大家认识它吗?生:魔方(异口同声)。
师:你知道魔方有什么特点吗?生:经过变化,它能变出你想象的图形。
师:通过这信魔方让我们知道了,成变不离其宗,就是说不管怎样变,本体还是它。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有关变奏曲的知识,就是根据主题加以发展变化。
下面我们便来欣赏一首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合唱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二、学习新课:1.低沉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随着音乐哼唱旋律,并回答歌曲反映了怎样场面?反映了中央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陕北人民热烈欢迎子弟兵的心情与场面。
2.讲解“信天游”知识: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属山歌类。
流行于陕西北部、宁夏东部和内蒙古部分地区。
曲调起伏较大,音调高亢、舒展、宽广。
3.欣赏合唱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回答以下问题:(1)随着音乐哼唱主题并回答音乐由几个部分组成?并试着“用图谱画出它的结构”?歌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奏,主题和主题变奏一。
第二部分:间奏,变奏二和间奏、变奏三。
第三部分:主题旋律的间奏,再现变奏一,结尾句。
(2)歌曲采用几种演唱形式?歌曲情绪怎样?男声领唱与女声合唱,混声合唱相互配合。
歌曲情绪热烈、宽广。
4.复听全曲,演唱主题并分析其音乐特征:(每部分学生先分析,然后教师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一部分:前奏开始是一段悠扬、节奏自由的笛子独奏华彩,紧接着是热烈的管弦乐队合奏。
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山野放歌》二课时《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教案)

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学期音乐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山野放歌第二课时:《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目标1、情意目标:能够对西北民歌和西北民歌风格的音乐作品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西北民歌和根据西北民歌改编的音乐作品。
2、知识目标:知道陕北“信天游”和青海“花儿”的知识。
3、能力目标:聆听男声独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上去高山望平川》和《花儿与少年》,体验西北地区民歌的风格。
教材分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陕北民歌改编的合唱曲。
歌曲反映了中央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陕北人民热烈欢迎子弟兵的心情与场面。
歌曲曲调采用陕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类。
流行于陕西北部、宁夏东部和内蒙古西部部分地区。
信天游歌词一般为七言两句体,上句用比兴,下句点出主题,这是信天游的显著特色。
曲式结构为兼具三部曲式的变奏曲式。
歌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奏,主题和主题变奏Ⅰ(第一段、第二段歌词)。
第二部分:简短的间奏,变奏Ⅱ(分节歌反复)和间奏、变奏Ⅲ(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歌词)。
第三部分:主题旋律的间奏,再现变奏Ⅰ,结尾句(第六段歌词)。
《上去高山望平川》《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著名的青海民歌,是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花儿”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相毗邻的广大地区,是生活在这里的回、汉、东乡、土、撒拉和保安族人民广泛流传的民歌,也是回族代表性民歌。
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属于山歌类。
“花儿”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极为广泛。
由于“花儿”长期传播于高原、山川之间,所以“花儿”在整体上形成了高亢、奔放、刚健、粗犷的音乐风格。
当地人称“花儿”为“令”,如“黄河令”、“土族令”、“尕马儿令”和“脚户令”等,约有100余种。
“花儿”分“长调子”和“短调子”两大类。
“长调子”曲调高亢、悠长,节奏自由,由于宽广,多用真假声相结合的唱法演唱,“短调子”短小、平和,节奏规整、紧凑,音域狭窄,多用真声演唱。
人音版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了解歌曲内容、结构、音乐风格和信天游这一音乐种类。
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过程中,我以“情”入手,通过欣赏、提问、分析等课堂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陕北民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西北民歌和西北民歌风格的音乐作品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书中的西北民歌和根据西北民歌改编的音乐作品。
二.重点难点重点:新大纲指出,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贯彻以审美能力为核心的指导思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欣赏陕甘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难点:由于本节课出现了新的知识“信天游”,九年级的学生并没有接触过这种类型的音乐,所以,我将难点确立为掌握信天游的音乐风格特点。
三.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首先,我将拿出我的教学道具,腰鼓,然后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系列有关腰鼓的图片。
提出以下问题1、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乐器吗?2、这个乐器是哪个地方的呐?通过小组讨论有的同学会说,这是腰鼓,有的同学会说它是陕北的特色乐器。
接着,我会顺势紧抓同学们的思路说:“腰鼓是陕北的特色乐器,是人民欢庆胜利,表达喜悦的一种象征,被称为“胜利腰鼓”,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那大家想不想学习陕北其他的特色音乐那?同学答:想。
老师:那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学习这首具有浓厚陕北信天游风格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活动2【讲授】初步感受,获得感知接下来我将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使同学们首次聆听,感受音乐的悦耳动听,充分利用课本上谱例和歌词,体会音乐所抒发的情感,并由音乐所描绘的情境展开想象和联想。
在听的过程中让同学们思考两个个问题1、整首作品在音乐情绪上有什么变化?2、作品采用了什么样的演唱方式?这些提问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再由老师来解答。
教师综合学生的回答做进一步介绍作品,1、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管旋乐队伴奏的大型合唱曲,歌曲情绪热烈、宽广,变化丰富,歌曲反应了中央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陕北人们热烈欢迎子弟兵的心情和场面。
初中音乐人音八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 山野放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教学设计(定稿)

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山野放歌”之《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教学设计成都市温江区万春学校毛羽升教材分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根据“信天游”曲调改编创作的新民歌。
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浓郁的陕北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通过学习,可以从中领略到信天游的风格色彩,还可以从热烈欢腾的气氛中感受到西北民歌的热情与豪放,也能体验到陕北人民对工农红军的真挚情感。
歌曲为D商调式,2/2, 3/2, 2/4变换拍子,演唱形式为女生领唱与合唱,曲式为单一主题的三部曲式。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
”山丹丹花形似萱草,开放的时候漫山遍野被染得火红,起兴一开始就渲染了气氛:热烈、喜庆,充满活力。
学情分析:此次授课对象是杭州师大东城中学八年级学生。
由于是异地借班上课,对他们的学习情况一无所知。
想必历史文化名城的孩子们的音乐基础与文化素养一定是较高!在设计本课时,我以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去感受,去体验,去表现,遵循“整体一一局部一一整体”的学习步骤,循序渐进,再根据学生反馈情况逐层延伸,使学生在感受体验歌曲的同时,了解歌曲曲式以及“信天游”音乐知识。
教学目标:1、学习鉴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从中了解“信天游”的独特风格,感受其表达强烈的爱憎以及对生活的乐观态度;2、通过对比、聆听、模唱,由“整体-局部-整体”的学习过程,体验速度、力度、演唱形式等要素对作品情绪表达的作用;3、分析作品曲式结构,了解“信天游”等音乐知识。
教学重、难点:1、从“整体一一局部一一整体”分析鉴赏作品,把握信天游的风格特点;2、对比、聆听、模唱歌曲,体验速度、力度、情感对作品情感表达的作用。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展示平台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教师范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选段(同时,播放视频课件)问:老师演唱的如何?你了解这首歌曲吗?引入学习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新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二、新课学习(一)整体聆听1、初听全曲并思考问:(1)歌曲描写了什么内容?(2)歌曲的速度、情绪是什么?2、复听全曲并分析曲式结构问: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引子+ A + B + B' +尾声)(二)分段聆听引子部分问题:你听到了什么乐器?(简介“竹笛”)第一乐段问题:1、歌词、旋律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比兴的手法,上句写景,下句点题一一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教案
【教学内容】
1、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2、了解“信天游”。
3、中国民歌的体裁类别:山歌与号子。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感知和体味我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民歌作品,扩大艺术视野。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演唱,对比分析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不同地域的人文风情与音乐特点;感受到优秀的音乐文化源头是扎根在人民大众之中的。
3、知识与技能:
了解民歌的基本概念和山歌、号子、小调三种体裁类型及特点。
【教学重点】
感知和体味民歌的基本概念和山歌、号子、小调三种体裁类型及特点,感受到优秀的民歌来源于生活,是在人民大众之中产生的。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积极投入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播放小提琴演奏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学生进入教室。
感知与体验
一、导入
出示三幅图片,欣赏教师钢琴弹奏一段民歌主题片段,音乐表现了哪张图片上的内容?
说明:“听是学习音乐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演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强化审美体验。
熟悉主题旋律,为后面欣赏原生态的歌曲作铺垫,能让学生立刻进入到当地的音乐风格中。
二、赏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1、欣赏阿宝演唱的这首歌曲的第一乐段,感受这段歌曲的风格特点。
2、知道“信天游”,通过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信天游”的风格特点。
3、了解“山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4、师生跟着钢琴哼唱歌曲的第一乐段。
5、欣赏视频。
思考:这段歌曲分为几个乐段?
感受这段歌曲第二部分“一领众和”的风格特点。
6、了解“号子”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7、熟悉主题(第二乐段片段):请看着谱例,演唱主题旋律。
说明:整首民歌由两类音乐体裁创编而成,在了解基本概念与特点之后,通过领唱与合唱的形式,表现和体验“号子”“一领众和”的特点,帮助学生记忆与掌握不同民歌体裁类别的风格特点。
8、学生即兴创编“号子”.
模仿劳动号子的形式,创编情景,并用“一领众和”的方法演绎出来。
三、课堂小结:
民歌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歌曲,它在广泛流传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成为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民歌反应的内容与人民生活及地方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形式简明朴实,曲调短小生动,易唱易记。
人们在民歌的口头传唱中加入了当地的方言、语音语调,这些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内容,让民歌传唱得更广,更多姿多彩!多听民歌、多唱民歌,去探索、发现和保护色彩斑斓的世界民族音乐瑰宝,通过民歌来继承传统文化,表达出我们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