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教学实录完整篇.do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方》教学实录-

《前方》教学实录

设计说明:

本文属于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的第二模块“乡关何处”的第一课。这是一篇“摄影散文”,文章由图片入手,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先组织学生对图片进行观察研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本着新课改体现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我们这节课主要采用了三种教学模式:

1、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所读找出作者的核心观点。

2、发扬合作精神,分组进行讨论,深入体会文章内容,读懂作者。

3、质疑探究,男女生互相提问,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理解“家”的内涵,在读懂作者的同时,还要读出自己。

在此三种模式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拓展“家”的内涵,让学生体会到人生的追求和价值。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这一新兴文体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中的核心语句。

3、了解“路”“前方”的含义,理解“家”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难点:

理解“家”的深刻内涵,体会作者所说的“人的悲剧性实质”

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加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2、合作交流,发扬小组讨论的精神,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3、质疑问难,对文本进行探究,结合历史人物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幻灯片打出一幅照片)

师:这是一幅摄于印度的照片,请同学们仔细看一下照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由此你又想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看到了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里坐着一些神态各异的旅客。

生2:我也看到了车里坐着一些神态各异的旅客,看到了他们迷茫的眼神。我觉得他们可能有的人是在归家,有的人是在离家。他们的眼神有的迷茫,有的悲伤。

生3:我看到了一双眼睛,一双凝眸窗外的一位男子的眼睛。正如书上所说,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的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

师:很好,同学们看的非常仔细,读出了照片丰富的内容。作家曹文轩看到了这幅照片后也想到了很多,于是他就写了《前方》这篇课文。

(幻灯片放映题目、作者)

[教师精讲]

师:课下让同学们搜集了一些有关作者的内容,现在哪位同学愿意自动站起来为大家展示一下他搜集的作者的一些情况?

生: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他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作品是:《忧郁的田园》、《红葫芦》、《埋在雪下的小屋》、《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

师(补充):其中《山羊不吃天堂的草》获第三届宋庆龄文学奖,《草房子》获冰心文学奖并改编成电影。这位同学课下非常认真,他搜集的资料很详细,请坐。

师:请同学们迅速浏览一下本文共有几个小节,并标上序号。

生:共12个小节。

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第一小节和最后一个小节。

生:(齐读)

师:这两小节有什么关系?

生1:首尾呼应、再次点题

生2:引发思考

(幻灯片展示内容)

师:对,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像这样既有照片,又有围绕

图片内容而写的散文,我们称之为“摄影散文”。因此它兼有摄影和散文两大优势。我们知道摄影最大的优势就是视觉上的直观性,具有冲击力,而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可以自由地展开联想。所以摄影散文就把两者的长处有机的结合起来,两者融为一体。(幻灯片打出“摄影散文”)

[诵读并感知课文]

师:古人强调“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读书的重要性。文章第二部分是作者联想的内容,我想请咱们班读的比较好的同学到台前来做示范性的朗读,看他们能不能读懂作者,能否找出作者提出的核心观点。

生:(七嘴八舌)找出了三位同学。

师:我们有请第一位同学到台前来做示范性的朗读,读第2----8节并思考在这一部分当中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核心观点。

生:(有感情地朗读)我认为作者在这一部分里面提出了“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一核心观点。(幻灯片打出这一观点)

师:他读的很有感情,而且找出了作者的核心观点,很好。我们再请第二位同学到台前有感情地朗读第9-----10节。

生:读(很有感情,生鼓掌)

师:你认为这两节中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生:我认为是“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这句话。

师:同学们认为她说的对吗?

生:(齐答)对。(幻灯片打出这一观点)

师:我们再请第三位同学来读第11节。

生:有感情地朗读后找出“人的悲剧性实质”这一观点。

师:这三位同学读的都很有感情,而且都找出了作者的核

心观点,其他同学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

生:我认为第三个观点应该是“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这句话。

师:这位同学找出的观点也很好,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句话。“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 这句话是说人的悲剧性实质的,那人的悲剧性实质有哪些,就这一句话吗?

生:不是,还有其他的。

师:所以说这句话说的不全面,它只是观点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那这节中作者的核心观点应该是哪句话?

生:人的悲剧性实质。(齐答)(幻灯片打出此句)

(学生齐读这三句话)

合作探究

师:古人曾说:“学贵有疑,思源于疑。”我们读书要敢于质疑。请同学们按照咱们原先分的小组进行讨论:作者提出这三个核心观点的原因是什么?

探讨第一个观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生1:祖先迁徙的习性,外部世界的诱惑,被迫离家的无奈,前方未知的幻想。

生2:第3段写的是历史的原因,第5段写的是外界诱惑的原因,第6段写到离家是出于无奈,第7段写到离家是由于前方的诱惑,所以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幻灯片展示原因)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回答的都很好,而且很全面。这句话具有很大的统摄性,它统摄了下面若干段落,所以说这句话是作者的核心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