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公开课课件
《前方》公开课教案

《前方》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前方》2. 关键词汇:流浪、苦难、人性、希望、社会问题3.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主题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关于流浪者和贫困人群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前方》,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过程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思考题,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前方》2. 图片:关于流浪者和贫困人群的图片3. 相关读物:关于社会问题的文章或报告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社会福利机构,了解流浪者和贫困人群的生活现状。
2. 邀请一些社会工作者或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和见解。
3. 学生可以进行一些相关的社会调查或研究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七、教学建议:1. 在讨论和分析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的阅读和研究,扩大学习范围和深度。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
九、教学计划:第一周:导入和阅读课文第二周:讨论和分析课文十、教学参考资料:1. 课文《前方》2. 相关读物:关于社会问题的文章或报告3. 教学指导书籍:有关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参考书籍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前方》优秀课件

第11段中“人的悲剧性” 具体内容是什么?
.
前面强调“人有克制不住的离 家的欲望”,这里却说归家,二 者如何统一起来?
• 离家→理想的归宿 • 归家→精神寄托.心灵安慰
• 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精 神寄托.
写法:反弹琵琶
作者一改前人恋家归家的 思绪和呐喊,非常理性地分析 了人类远行的原因和出走与乡 愁的关系。阐述了“即便是还 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 中”这一观点,这样使作品主 旨深刻,内蕴更加丰厚。
为什么要“离家”? (抢答)
• 先前迁徙的习性与欲望
没有寂灭 3-4
欲望习性
• 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
野,它总在诱惑着人走 出家门 5
外界诱惑 离
•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 他受着家的压迫 6
无奈压迫 家
• 前方使他们行动, 陷入 如痴如醉的状态 7
前方召唤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前方
—曹文轩
剽窃型(主要指以郭敬民为代表的以 剽窃日本漫画的,所谓的青春作家) 拍马型(永远跟着党的政策走,党的政 策强调什么,他就写什么) 快餐型(专门写庸俗下流的作品,迎合 低俗的读者)。
想象力过剩型
• 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当代 著名作家、学者。
曹文轩
• 1974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现为该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过渡作用 • 由“前方”到“路”到 “汽车”,完成了从联想到 摄影作品的思维过程。
• 去前方有什么感受?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作者从哪两方面来进一步说明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的?
(1)先通过对照片的描述“车吼叫 着,在坑洼不平的…使人一路受着 皮肉之苦”,继而通过钱钟书的 《围城》和丰子恺的散文的例子来 阐述旅途的艰辛和苦不堪言;
《HSK标准教程4下》lesson15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2/43
练习
将以下词语汉字、拼音、英文解释正确连接:
钢琴 孙子 寒假 父亲
sūnzi hánjià fùqīn gāngqín
n. piano n. grandson n. winter vacation n. father
3/43
语言点
想起来
1. 你这么躺着看书对眼睛不好,快坐起来。 2. 需要长时间坐着工作人,一小时左右一定要站起来
34/43
练习
选择适当词语填空
护照 保护
护士
1.冬季皮肤往往轻易变得干燥,女性朋友尤其应该注意_____皮肤, 要多吃水果,比如香蕉、苹果等等。
2.父亲说我小时候尤其害怕打针,一看见医生就哭,他怎么都没想 到,我长大后竟然会成为一名_____。
3.因为要申请去国外留学,她最近尤其忙。首先她要准备成绩 证实、办_____,首先还要跟国外大学联络。
3. 天天因为这些小事批评她,弄(批评)得我俩心情都不 好。
12/43
练习
完成句子 1. 老师提醒我们考试时要仔细,_B______ 2. 住在这里,外面不论什么时候都很热闹,晚上即使关上了窗户
声音也很大,___C_____ 3. 是我弄错了,____A____ A: 去西边公共汽车应该在对面坐。。 B: 不要把会问题弄错了。 C: 弄得我天天睡不着。
活动活动。 3. 我突然想起来得去银行,所以不能陪你去大使馆了。
4. 我想起来了,这孩子又聪明又可爱,你们教育得真好。
4/43
练习
1. 当那个男孩走过来邀请她跳舞时,____B___ 2. 你看见我钱包放哪儿了吗?_____C___ 3. 每个人都对小时候有美好回想,________ A A: 每次回想起来都以为很幸福。 B: 她站起来离开了。 C: 我想起来了,在你车里。
《前方》全省一等奖完整版课件

《前方》全省一等奖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前方》一课,该内容属于教材第十章第三节。
详细内容包括:探索方向的概念,了解如何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以及前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方向的概念,掌握使用指南针确定前方的方法。
2. 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方向相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指南针的工作原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
教学重点:掌握方向的确定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指南针、地球仪、教学课件。
2. 学具:每组一个指南针、地图、纸张、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探险家在丛林中迷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方向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a. 介绍方向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方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b. 演示指南针的使用方法,解释指南针的工作原理。
c. 通过地球仪和课件,让学生观察和理解指南针与地球磁场的关系。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发放地图和指南针,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方向确定任务。
六、板书设计1. 方向的概念2. 指南针的使用方法3. 方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在地图上标出从学校到附近公园的方向,并画出指南针指向。
2. 答案:根据指南针指向,在地图上标出方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方向的概念和指南针的使用方法掌握程度,以及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没有指南针的情况下确定方向,例如利用太阳的位置、地形地貌等自然特征。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教学难点:理解指南针的工作原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
最新《前方》ppt课件3--19张幻灯片ppt课件

人的悲剧性实质
一、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 达目的地
二、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 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 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三、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 家的感觉之中。
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人生总是在不断地探索,总 是不能满足现状,因而永远无法 到达理想的彼岸,其中的苦更多 的是一种“精神之苦”。
苦旅者。
不能。从生活现象上说,有艰难的旅行, 也有轻松的旅行。作者把人生旅途中的苦 难具象化为现实中坐车的困难,不管是坐 在拥挤不堪的车里艰难的旅行,还是坐在 豪华的、舒适的游艇或火车上舒服的旅行, 在实质上都是苦旅:都是想达到目的地而 没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还没能实现自己所
有的理想。悲剧的实质是什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 欲望
人离家的原因
一、人有离家的习性和欲望(习性)
二、外面世界的诱惑(诱惑) 三、出自无奈(无奈)
四、理想的召唤(前方)
离家
归家
寻求精神寄托
为何以“前方”为题
• 离家,向前方行进;归家,又向 前方行进,家不是目的地,而前 方才是人始终追求的目标,前方 才是我们永恒的方向
对你来说重要的是什么?
伯里克利统治时期雅典民主政治主要表现:
①各级官职(除十将军外)向所有公民 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②“公民大会” :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有发言权和表决权;“五百人会议”: 政府职能,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 大会的轮值主席;“陪审法庭”负责审 理案件。 ③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 民发放津贴。
相同么?
此处的“家”已经不是现实意义上的那个 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了,而是升华为人 的精神家园,其实人们远离现实中自己的 家,出门寻找的正是那精神家园。而“路” 便是人生之路,“旅途”也就是人生之旅, “前方”就是未经历的人生,是理想。向 前方奋蹄挺进的过程,就是追求理想,寻 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也就是归家的过程, 其实离家也是归家,流浪也是回归。
《前方》课件完美版

《前方》课件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前方》一课,该内容位于教材第三章第二节。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文章主题,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型,分析作者情感态度,以及运用目标语言进行情景交际。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大意,把握作者情感态度。
2. 学生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生词、短语和句型。
3. 学生能够运用目标语言进行情景交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词、短语和句型的学习与运用,情景交际能力的培养。
难点:理解文章主题,分析作者情感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前方”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预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完成预习任务。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生词、短语和句型,分析文章主题和作者情感态度。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目标语言。
5. 随堂练习:设置实践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前方》2. 生词、短语和句型3. 作者情感态度4. 口语交际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堂所学,编写一段关于“前方”的短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借鉴。
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主题,提高阅读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文章主题:本文以“前方”为线索,探讨了人生目标和追求的重要性。
2. 生词、短语和句型:梳理并详细解释文章中出现的关键生词、短语和句型,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3. 作者情感态度:分析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主题: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真正领会文章主旨,从而激发他们对人生目标的思考。
2. 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型: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对生词、短语和句型的学习,通过多种方式巩固记忆,提高运用能力。
《前方》 (共29张PPT)

合作探究
• 1.文章在第二段中写道“人有克制不住 的离家的欲望”,而在第11段中却又写道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 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 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 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作者 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这是一种什么写作 手法?有什么作用?
第二部分(2-11节)由画面展开联想。 第三部分(12节)回归摄影片。
8
整体 感知
归家
问题
画面切入
基于
离家
远行
9
整体 感知
离家
归家
寻求精神寄托
10
文本研习
第二部分作为文章的重点,迅速浏 览,看看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核心观点。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人的悲剧性实质
11
文本研习
人有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那 么人 离家的原因有哪些呢? 1、人有离家与远行的习性
2、外面世界的诱惑
3、出自无奈 4、前方的召唤
12
文本研习
如何理解第7段中“人的眼中、 心里,总有一个前方”?这个“前方” 指的是什么?课文题目“前方”指的 又是什么?
• “前方”在第七段中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 念,而是具有了一种象征性,象征人的理想,是 理想的召唤。 • 课文题目前方既实指路的前方,旅途的前方, 又虚指人的理想,理想的召唤。虚实结合。
参考答案 情景一:将要离开家门,我有些不舍,抬头望夜空,月亮又大又圆 ,这象征团圆的明月,更引起了我离家的哀伤。 情景二:久别家乡回到家中,我才备感家的温暖,抬头仰望皎洁的 明月,体会不到广寒宫的寒冷,只觉得人间处处充满着温情。
29
再
见
30
3
《前方》教案教学设计

VS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和图片等辅助教学 。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通过提问导入,引导学 生思考人生方向和价值
。
讲授新课
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 生理解文章主题。
巩固练习
通过阅读练习和思考题 ,巩固所学知识。
归纳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
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 考试等。
05
教学反思与改进
反思内容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本次课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 标?
反思内容
教学内容与进度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合理?
课程进度是否适中,有无过快或过慢的情况?
反思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 是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
这些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并积极参与?
重点讲解
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词汇进行深入讲解,如“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 处仅有几步”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用词和表达意图。
课堂互动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文章中的 某些观点或问题进行讨论,如“ 你如何理解‘前方’的含义?” 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某些角色, 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更 加深入地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和情 节。
《前方》教案教学设计
汇报人:
2024-01-03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反思与改进 • 教案设计总结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01
掌握《前方》的文学常识、作者 生平、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生本无乡 , 心安是归处。
——白居易
前方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
再次回到照片, 首尾呼应。
(最后一段)
核心问题思考
“离家”和“归家”之间到底有什
么关系呢
?
离
家
实质
追求理想
归
家
寻找精神家园
寻 求 精 神 寄 托
人们总想找到精神的归宿,归家是永恒的追求 。 《前方》表面上虽然在写离家,实际上仍着眼于 归家。故不论是离家还是归家,作者追寻的就是 那个精神的寄托。
这是摄于印度的一帧照片,请你用自己的 话来描述一下吗?
归 正在路上
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家
基于
离家
行
1、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为什么人有“离家的欲望”?
(从第3-7段找找原因)
阅读探究
离家的缘由:
迁徙的习性 外界的诱惑
压迫的无奈
前方的召唤 这里的前方还是一个单纯的空 间概念吗?(齐读第7段)
“前方” : 理想
理想的召唤
精神的目的地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
“路”是人生的征 途,是人生之路, 是追求理想的过 程。
灵魂,大地上的异乡者。人在世间 漫无边际地游荡,追寻着他所不能确 知的梦想,这一切也许仅仅是因为生 是一种偶然,而理想总在彼岸 ,因此 无论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是身处异 乡。 ——德国诗人特拉克尔
2、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节选韩磊的《走四方》
•
“‘记住回家的路’就是:记住 从社会回到自我的路,记住从世界回 到上帝的路。人当然不能总活在社会 和世界中,但是,时时记起回家的路 ,便可以保持清醒,不在社会的纷争 和世界的喧闹中沉沦。” -----周国平《记住回家的路》
为什么说“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 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这里所说的“家”已经不是物质意义 上“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 而是一种心灵上的寄托与慰藉,是人 类精神的栖息之所。
• • •
巩固性阅读-解答
• 2、 A 句指具体的家;B处的“家”已经不 是现实意义上的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 家了,而是升华为人的精神家园,其实人 们远离现实中自己的家,出门寻找的正是 那精神家园。 • 3、思家使他们动情,使他们感叹,使他们 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正音
cháng
kǎi
hào
一场苦旅
hàn
丰子恺
xǐ
崔颢
nà
撼动
qiáo cuì
迁徙
bǒ
按捺
huáng
xīn
憔悴
颠簸
惶惑
温馨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汪国真
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摄影图片+联想 反弹琵琶 从“离家”写起 虚实结合 语义双关
反弹琵琶法
反弹琵琶,即逆向 思维。突破思维定势,从 人们淡忘甚至遗忘的角度 切入,或从常规的反面入 手,往往会别有洞天,使 你的文章独辟蹊径,熠熠 生辉。写出见解新颖独特 的文章。
难句理解
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 而上一点说。
难句理解
“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 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
都是苦旅者。”
“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巩固性阅读
• 阅读课文第11节,回答问题。 • 1、在古代思乡诗句省略号处再加上两句思乡诗句,并注明作者。 • 2、理解下列句中“家”的含义。 人无法还家;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 3、结合语段信息,按照下列句式仿写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句式相 似。 例句: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此如醉的状态。 仿句:思家使他们 ,使他们 ,使他们 。
苦旅究竟苦在哪里?
阅读探究
•皮肉之苦:
拥挤不堪 颠簸
坑洼不平 东歪西倒
精神之苦:
茫然 无奈 索然无味
惶惑 不安 焦躁不宁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的 “实质上”能删去吗?
3、人的悲剧性实质
不能到达目的地 离家时想家 人无法还家 还家仍无家
阅读探究
………….. 一个人走在荒野上 默默地向远方 不知道走到哪里 有我的梦想 一路摇一路唱一路茫茫山岗 许多人走过这地方 止不住回头望 梦想刻在远方 一路走一路望 故乡
曹文轩
曹文轩,生于1954年, 江苏盐城人。中国作家 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代表作: 《草房子》、《山羊不 吃天堂草》 他创作的倾向是对人类 精神家园的构建。
摄影散文
摄影散文是以摄影画面的内容 为凭借, 加上作者对 社会生活 的联想, 一般用来阐述 人生哲理 的一种散文。
看图说话
巩固性阅读-解答
• • • • • • 1、参考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白居易《八月十 五日夜湓亭望月》)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 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 洲》)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