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货币文化对东南亚钱币的影响
东南亚与中国的文化交流

单击编辑副标题
越南音乐周 第一季度
越南习俗舞蹈
5
中国对东南亚宗教和习俗的影响
(一)宗教
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各种文化的交汇点,因此,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世界主 要宗教在该地区国家中占有重要地位。 1.佛教 在历史上,大乘佛教曾经由中国传入这些国家,中国和这些国家在佛教方面有诸多 接触和交流,随着华人和中国僧侣的大批移入,他们在这些东南亚国家中广建寺院 ,创立以中国大乘佛教为主的佛教派别,中国佛教艺术在东南亚也留下了痕迹,最 后,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佛教交流史上,佛教还曾经被用于为外交服务。 2.伊斯兰教 佛教 伊斯兰教也是东南亚地区广为流传的宗教信仰之一。中国穆斯林在这一宗教的传播 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第一季度 第一季度 伊斯兰教 3.基督教 单击编辑副标题 单击编辑副标题 基督教是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而传入东南亚地区的,在这一传播过程中,一些华 侨皈依基督,并为该教在当地的传播发挥了作用。 4.道教 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固有宗教,很早就传到交州各地。元朝时,由于统治者的重视,道教 基督教 迅速向外传播。随着华人的大批迁入,道教也被带到其他东南亚国家,教徒们还在 那里修建道观。
中国文化对东南亚 文化的影响
艺术设计学院 广设B1401
组员:马丽珊 杨天来 唐梦瑶
解晓庆 刘震 李岚
一、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回顾 二、中国对东南亚政治经济的影响
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 化的相互影响
三、中国工艺科技在东南亚的传播
四、中国文学艺术在东南亚
五、中国对东南亚宗教和习俗的影响
六、中国所吸收的东南亚的文化因素 七、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特点
单击编辑副标题
第一季度
1
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回顾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一、背景、目的与意义货币作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其形态与演变都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研究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古代的经济体系,还能够洞察到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变迁。
目前,对于中国古代货币的研究尚不充分,很多细节仍待挖掘。
因此,开展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填补学术空白,还能为现代经济提供历史借鉴。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为了全面了解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我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回顾,梳理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货币的史料。
其次,结合实地考察与考古发掘,收集了大量实物证据。
此外,我们还对货币的材质、形制、铭文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还原其历史原貌。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从天然贝到金属货币,再到纸币的演变。
在这一过程中,货币的材质、形制和功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了统一的货币形制和重量标准,使得货币在流通中更加便捷。
同时,纸币的出现更是大大便利了商业交易。
三、结果与讨论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货币的材质与形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程度和技术进步。
例如,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金属货币的质地和重量都有了显著提升。
货币的演变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统一、标准的货币体系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繁荣。
而纸币的出现更是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为现代金融体系奠定了基础。
古代货币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文化特点。
例如,某些时期的货币铭文体现了当时的政治理念和文化特色。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历史久远,部分文献和实物证据已遗失或损坏,导致研究不够全面。
其次,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对于某些细节问题的解释可能不够深入。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挖掘新的证据和方法,以完善和深化这一领域的知识。
四、总结与未来研究方向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不仅体现了经济的繁荣和技术进步,还反映了社会的政治和文化变迁。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古代圆形方孔钱在东南亚的传播

一
、
古 代 中 国 与 东 南 亚 各 国 之 间 的 “ 上 丝 绸 海
不者数 年来 还 。 大珠 至 围二 寸 以下 。 帝元 始 中 , 平 王
岛西北 部 ; 邑卢没 国 ”在今 缅 甸 勃 固 附近 ,谌 离 “ “
“ 海上 丝绸之 路 ” 是古代 中国与 东南 亚 、 南亚 等 地之 间的一 条远 洋 贸易航线 , 是古 代 中 国联系 东 它 南 亚 、 亚 等地政 治 、 济 、 南 经 文化 交流 的重 要 桥梁 之
一
,
古代 中 国运 用这 条 贸易航 线 发展 对外 的经 济 文
维普资讯
东 南亚 横 A U D S T A T ASA RO N OU HE S I
2 国 古 代
圆 形 方 孔钱 在 东 南 亚 的传 播
唐亚林※
Th “ a i l Ro d” a d he Dis m i to f Ch na’ e M r ne Si k a n t s e na i n o i S An i n r ul r q r d c e t Ci c a S ua e Co n i ut a t Asa i n So he s i
一
般认 为是 今南 亚 的“ 斯里 兰卡 ” “ , 斯里 兰卡 ” 自古
以来 就 是欧 亚大 陆之 问的交 通枢 纽 和 贸易 中心 , 西
※广 西 师范 大 学 历史 文化 与 旅 游学 院
8 3
维普资讯
汉时期 中国与 印度洋 上国家 的贸易 , 一般至此 而返 , 这是从 合浦郡 出发 的西汉 “ 海上丝绸 之路 ” 到达 的 所 最远 的国家① 。徐 闻 、 合浦就 是这条航 道的始发港② , 这是 我国的史籍 中关于汉代 合浦郡 到东南 亚 、南 亚 等 地之 间存在 着一条 远洋 贸易 航线 的最 早记 载 , 这 条远洋 贸易航线 以丝绸贸易 为主 , 故称 为“ 海上丝绸 之路 ” “ 上丝绸之路 ” 。海 开始 于西汉 , 兴盛于唐代 , 明 代 以后进 人繁荣 时期 。随着 中国 同“ 上丝绸之路 ” 海 沿途各 国交 往 的 日趋 频繁 ,中国古代钱 币通过各种 渠道 , 沿着 “ 上丝绸之路 ” 向东 南亚各 个 国家 。 海 流
古代中国与东南亚的联通

古代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历史表明,和平、合作和互相尊重是实现地区稳定和繁荣的关 键。
对现代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启示与展望
深化经济合作
中国与东南亚在经贸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双方可以加强投资、贸易和产业合作,实现互利 共赢。
推动多边合作
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中国与东南亚可以加强沟 通协调,推动多边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海上丝绸之路
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地区海上贸易 的重要通道,以瓷器、丝绸、茶 叶等商品交易为主。
古代海路交通
01
海上丝绸之路
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地区海上贸易 的重要通道,连接了南海、印度 洋和太平洋沿岸国家和地区。
02
海上瓷器之路
03
海上香料之路
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地区海上贸易 的重要通道,以瓷器为主要交易 商品。
促进文化交流
通过加强文化交流,可以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 为地区和平稳定奠定基础。
展望未来
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不断深化,双方可以在 更多领域开展合作,共同推动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同时,双方应继续秉持和平、合作、共赢的原 则,推动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道教传播
道教在东南亚地区也有广泛传播,对 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宗教文化交流产 生了重要影响。
文学、艺术、科技等文化交流
1 2 3
文学交流
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学交流主要通过文学 作品和文学理论进行,双方互相借鉴和吸收彼此 的文学元素。
艺术交流
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艺术交流主要通过绘画 、雕刻、陶瓷等艺术形式进行,双方互相学习和 借鉴彼此的艺术风格。
科技交流
中国古代钱币与货币文化的变迁

中国古代钱币与货币文化的变迁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钱币的出现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钱币不仅是交换价值的媒介,也是社会文化演变的一个缩影。
通过对中国古代钱币与货币文化的变迁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轨迹。
一、古代中国钱币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钱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左右。
最早出现的钱币是青铜贝壳形状的货币,被称为贝币。
这些钱币主要用于进行商品交换,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贝币逐渐演变为圆形、方形或刀币形状,钱币的制作技术也逐渐进步。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古代钱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刀币、布币、孔子形钱等。
刀币是古代中国最早的平面钱币,形状类似于铲子或刀片。
布币是一种以织物为主要材料的货币,其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布币时代。
孔子形钱则是以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为形象的钱币,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孔子的崇拜。
二、钱币形制与货币文化的变迁古代中国钱币的形制与货币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
从最早的贝币到后来的刀币、布币,钱币的形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既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也反映了社会文化观念的变化。
在中国历史上,钱币的形制变化与各朝代的更迭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与国际交往的加强,钱币的形制更加统一规范。
而到了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政治的动荡和经济的削弱,钱币的形制逐渐变得杂乱多样。
钱币的形制变迁不仅反映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反映了人们对货币的认知和文化观念的转变。
例如,在古代中国的钱币上,往往会印有各种文字、图案或者铭文,这些都是社会文化的体现。
三、古代钱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古代中国钱币的发展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钱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方便了商品的交换和流通。
它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也加强了社会的经济联系。
钱币的发展还推动了中国古代货币市场的形成。
随着钱币的不断推陈出新,出现了繁荣的货币市场和货币经济活动。
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影响网络首发

2023-10-28•引言•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对外交流目录•中国古代钱币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结论01引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中国古代钱币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随着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研究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进一步推动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对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影响进行研究,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历史演变、传播路径和影响范围,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目的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比较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影响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研究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方法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对外交流、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结论与展望。
结构安排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目的和方法以及内容和结构;第二部分为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主要介绍中国古代钱币的起源、演变过程和特点;第三部分为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对外交流,主要介绍中国古代钱币文化对外交流的历史背景、路径和特点;第四部分为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影响,主要介绍中国古代钱币文化对国内外的影响研究的内容和结构02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源中国古代钱币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最早的钱币称为“海贝”,主要用作货币交换。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属货币逐渐取代了海贝,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演变中国古代钱币经历了从布币、刀币到圆形方孔钱的演变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钱币的材质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铜、锡、铅等金属到后来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
同时,钱币的形状和大小也经历了多次变化,以适应不同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中国古籍所载东南亚古国货币考

中国古籍所载东南亚古国货币考储建国【期刊名称】中国钱币【年(卷),期】2013(000)001【总页数】9与中国水陆相邻的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一些分散、各自独立的国家,有都元、金邻、顿逊、哥罗、林阳、狼牙修、扶南、掸国、盘盘、堕罗钵底、真腊、占婆、罗斛、金陈、兰那泰、澜沧、素可泰等。
它们大多处于古代国际贸易通道或湄公河两岸,同中国有着密切的政治、贸易联系。
中国古籍中有不少关于东南亚古国的资料。
有些古国始建于何时,无确切的记载。
他们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有所差别,但从记载的城市规模、集市、钱币及赋税等情形分析,大多数国家已经存在货币和商品交换。
除物物交换外,实物货币已流通,尤其是贝币已经流行,金属货币铸有图案和文字,他们主要受到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影响。
本文试就中国古籍所载东南亚古国货币资料,并经实地考察后,就一些主要古国的钱币作一考释。
金邻(Jin’lin)三国时,朱应《扶南异物记》载:“金邻,一名金陈,去扶南可二千余里。
地出银,人民多好猎大象,生得乘骑,死则取其牙齿。
”①金邻国,位于湄南河流域地区,大约位于今泰国那空巴统一带,首府在今佛统。
泰国湾,古称金邻大湾,由金邻国得名。
金邻国可能被扶南国所征服。
金邻国流通和使用贝币、金属铸币及其独特的耳坠币。
今泰国那空巴统地区,出土有海贝、海宝(小螺)、锡海宝、锡耳坠、扶南银币及其钱范等。
佩戴锡耳坠在泰国中南部有悠久的历史。
锡耳坠为泰国早期交换媒介之一,人称“耳坠币”。
宋卡府的泰南研究院陈列有各种锡制式样耳环(图1、图2)。
顿逊(Dunxun)顿逊,亦称典逊。
约在公元2世纪前已立国。
《通典》称顿逊“贾人多至其国市焉。
……其市东西交会日有万余人,珍物宝货无种不有。
”②其范围跨越马来半岛东西部,即今马来西亚北部、泰国东南部和缅甸南部。
首都在今缅甸的丹那沙林,曾一度为扶南国的属国。
哥罗(Geluo)据《通典》载,“哥罗国,汉时闻焉。
在盘盘东南,亦曰哥罗富沙。
中国古钱遗存海外知多少

外流很难统 计。但可 以从政府规 定合 有 一 些 古 钱 币 ,其 流 往 异 国 , 不 是 作 法 携 带 出境 和 非法 外 流 的分 析 中 略知 货 币 使 用 ,而 主 要 是 作 为 文 化 交 流 、
一 0
仿 效 和 鉴 赏 。 徐 竞 宣和 奉 使 高 丽 图
宋 代 ,鉴 于 明州 ( 波 )商 人携 宁 二 年 ( 7 年 ) 廷规 定 ,商 人去 高丽 1 9 0 朝 贸易 资 金 达 50 者 缗 (“ ” 为 货 币 00 缗
越南 自古 以来就一直使用 中国钱 尼 法 典 古 多 罗 摩 奴法 轮 中, 关于 币。南 宋人包 恢在 ( ( 敝帚稿略 中记 古 爪 哇 的法 律 规定 : 盗窃、杀 人、 对
4 6
的钱 禁 政策 表 示 支持 。 宋 史 ・ 货 志 ) 食 ) 记 载 :“ 大 食 、古 暹 、 阁 婆 、 占城 、 凡 勃泥 、麻 逸 、三佛 齐诸 蕃 ,并通 货 易 。 以金 银 、 缗 钱 、铅 锡 、杂 色 帛、 瓷 器
日本是 中国古钱流入最多的 国家 重要依据之一。韩国学者在朝鲜海峡 钱可 能 有 10 0 0吨或 者更 多 。 明万 历 罗 之一。就窖藏分布而言 ,截止 到 19 的新安沉船 发现了 80万枚钱 币,数 98 0 年 日本 发现 中 国古钱 币窖藏 2 5 , 7处
遍 及从北海 道到冲 绳的 1 1 2 都 道 府 3 ,钱 币 总数 估 计 达 33万枚 。包 9县 5 量之 巨 ,令 人注 目。
钱 币说 明 , 越 南丁 、 、 、 在 黎 李 陈朝 时期 , 就有 大量 的 中 国钱 币在越 南流 通使 用 。 印度 尼 西 亚 在 古 代 和 近 代 一 直 流 通 中 国的历 代 古 钱 。( 《 瀛涯 胜 览》 记 载 的 爪 哇 国 条 载 :“ 卖 交 易 ,行 使 中 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中国钱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钱币文化有着光辉灿烂的篇章,是世界钱币文化宝库中的瑰丽遗产,曾经对世界各地发生过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三韩、高句丽、新罗、百济、朝鲜、日本、琉球、爪哇、安南、占城、暹逻、万象(老挝)、缅甸、真腊(今柬埔寨地区)各国产生的影响最大。
另外,中国钱币曾经在天竺、印度、波斯、泥婆罗(今尼泊尔)、大秦(东罗马)、苏门答腊、婆罗洲、吕宋(今菲律宾境内)、鲜兰(今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东印度群岛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流通使用,曾经扮演过世界货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此外,考古学家曾经在中亚细亚各国,两河流域、波斯湾地区、尼罗河口至索马里、东非沿岸、马达加斯加迄南非各国,中南美洲的墨西哥、尼加拉瓜、巴西、秘鲁、圭亚那、智利、加勒比海区域以及西印度群岛等地,均发现过中国古代钱币的影踪。
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环、贝四大货币体系,一直到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货币制度(包括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铸造成外圆内方的秦“半两”钱,逐渐发展到西汉武帝的“五铢”钱;及至唐代高祖李渊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铸造“开元通宝”钱,以“通宝”名称取代了以往的“两铢”式货币,这三次重大的货币制度改革,都是与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封建制帝国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秦汉时期,中国的方孔圆钱就开始流出国外,但是,当时的数量较少,影响不大。
唐代初期,中国钱币流向境外的数量增大,中国钱币在国际上逐渐被认可,在各国流通使用,这与当时中国的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不但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同时还拥有丝绸、陶瓷、茶叶等特产,而且还有着准国际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国家。
秦始皇统一制造“半两”钱以后,虽然历代屡有兴衰,钱币也时有改进,但是基本形状大致不变。
这种重量划一、大小适中、外型美观、携带方便的圆形方孔钱,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一直延用到清朝末年,其使用寿命长达2000余年之久。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中国古代钱币文化以中国为核心,向周邻各国和东南亚地区以及世界各地不断辐射,从而形式了以方孔圆形为主要特征的东方钱币文化体系,其特征和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钱币形制:
中国早期钱币如刀、布、环、贝等的形制,形状独特,各有千秋。
从秦代“半两”开始,大体为内方外圆,基本形状不变。
东南亚各国钱币的主要形式,除了极少数的几种钱币外(如日本的“天保通宝”、“万年通宝”、“筑前通宝”、“盛岗铜山”等为椭圆型,“仙台通宝”为方型,另外琉球的“琉球通宝”、也为椭圆型外),其余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发行和流通的大部分钱币,基本上都是仿照中国的内方外圆的式样铸造而成的,其渊源可以上溯到秦代先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受中国唐高宗“开元通宝”钱的影响,日本开铸的仿中国方孔圆钱,最早的是在奈良时代元明天皇和铜元年(公元708年、即唐中宗景龙二年)铸造的“和同开珍”钱。
这是日本在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开铸的著名的“皇朝十二钱”中的第一种,其后50年中依次是“万年通宝”(淳仁天皇天平宝字四年、即公元760年铸)、“神功开宝”(称德女皇太平神护元年、即公元765年铸)、“隆平永宝”(桓武天皇延历十五年铸)、“富寿神宝”(差峨天皇弘仁九年、公元818年铸)、“承和昌宝”(仁明天皇承和二年、即公元835年铸)、“长年大宝”(仁明天皇嘉祥元年、即公元848年铸)、“饶益神宝”(清和天皇贞观元年、即公元859年铸)、“贞观永宝”(清和天皇贞观十二年、即公元870年铸)、“宽平大宝”(宇多天皇宽平三年、即公元890年铸)、“延喜通宝”(醍醐天皇延喜七年、即公元907年铸)、“乾元大宝”(村上天皇天德二年、即公元958年铸)共12种方孔圆钱,日本自天平胜宝五年(公元752年,即唐玄宗天宝十一年),鉴真和尚东渡以来,对于从中国外流到日本的中国古代钱币,日本钱币界通称为“渡来钱”。
其后,在江户时代但1636年,“宽永通宝”开始铸造,约在700年间,日本政府未再发布过铸钱令。
日本一直仿铸多种唐钱,在其国家里流通使用,充分地说明了中国古代钱币文化对日本钱币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日本出土最早的中国钱币是东汉时期四铢半两钱、西汉的五铢钱;最晚的是明代朱元璋制造的“洪武”通宝钱;出土最多的一次中国钱币是日本北海道函馆市三个窖藏中含有94种中国古钱,总数量达37万枚。
朝鲜最早的钱币是在穆宗十五年(公元998年、即宋代咸平元年)铸造的“乾元重宝”背“东国”钱,其材质有铜、铁数种,形制外方内圆。
这种钱币完全是仿照唐代高宗的“乾元重宝”钱币的形式。
此后,还曾经铸造过“海东通宝”(公元1103年、即萧宗八年铸)、“朝鲜通宝”(公元1423年、即世宗五年铸)等。
朝鲜铸钱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常平通宝”钱,该钱始铸于仁祖十一年,即公元1633年,累朝鼓铸,迟至公元1890年才停铸,前后流通时间长达230年之久,称得上是朝鲜历史上的长命钱币。
“常平通宝”钱的版式繁多、种类丰富,除了有小平、折二钱,还有折五、当
十、当百等钱,背文有户、工、商、向、宣、兵、备、总、营、武、训、抄、统、守、开、水、原、海、昌、京、黄、平、江、忠、咸、咸北、咸南、尚水、全兵、全左、全右等几十种文字。
另外,还有一种“常平通宝”钱,其背文竟然是铸有中国的《千字文》,即“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等四、五十种文字。
此外,还有不同的形制,不同的材质……。
日本钱币界研究“常平”钱的版别专家称,已经搜集到的“常平通宝”钱的实物,大约有一千余种左右的品种和版式。
琉球最早的钱币是尚德王于公元1416年铸造的“高世通宝”钱,该钱字体歪斜、铜质粗恶。
此后,琉球又仿照中国“永乐通宝”钱的式样,铸造“大世通宝”(公元1453年、即泰久王时铸)、“金圆世宝”(公元1470年)、“中山通宝”等钱。
其形制、大小、版式、结构都与中国钱币相似。
越南最早的钱币,是丁朝于太平年间(公元966年),铸造的“大平兴宝”背“丁”字钱(有些钱谱误作为“太平兴宝”)。
据《大越史记》记载:
“安南丁部领于宋开宝三年建国,改元太平,号曰丁朝。
此钱面文太平,纪年,背文‘丁’,纪国号也。
”公元十世纪中叶至十五世纪初,是越南独立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时期,四百多年间,越南先后经历了丁朝、前黎朝、李朝、陈朝、胡朝以及中国明朝的统治。
丁朝“大平兴宝”钱的发行,开创了越南独立铸钱的先河,此后虽然有曲折,但铸钱始终未断,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在越南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并且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
对于越南最早制造的这枚“大平兴宝”钱币,中国北宋时期的钱币学家李孝美,在他所撰的《泉谱》里就已经明确论述过,可是,他却错误地将“大平兴宝”读解为“大兴平宝”。
“大兴钱,xx曰:
此钱径八分,重三铢六累,文曰大兴平宝,复有一丁字背文穿上。
余按此钱,今世至多,丁字不常其处,或在穿上,或在穿下”。
这个钱文读法的错误今天我们应该纠正。
大平兴宝钱的制作比较粗糙,但钱风古朴,其风格与中国的五代时期的钱币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越南长期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必然结果,但是,作为越南的第一枚钱币的“大平兴宝”钱,则有别于它以前的中国钱
币。
泰国与中国的货币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云南的早期贸易都使用天然海贝,其海贝的来源就是从泰国传入云南的。
《星槎胜览》一书载:
“暹逻国以海贝代钱,每一万个准中统钞二十贯。
”而云南地区一直到清朝时期,仍然有不少地区在使用海贝作为货币流通。
泰国最初流通使用的钱币称为“铢”,形状为半椭圆形,中间有穿孔,这是受中国方孔圆钱的影响而成。
缅甸一向是中国人民的亲密邻邦,唐代缅甸称为“骠国”,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骠国派遣使团来中国长安访问,此后,官方与民间的往来和贸易不断。
缅甸商人携带大批的披毡、蛮刀、甲胄、麝香等货物,换取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
宋代时期,政府曾多次通过广西、云南等地的边境贸易,用中国的铜钱购买缅甸的马匹,作为战马补充部队。
而缅甸是出产吉贝之国,国用均作为货币流通,同时向云南、广西出口,但是在中缅的双边贸易中,被各国认可的则是中国的方孔圆钱。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到位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集体要道,早在秦汉时期就有航海者抵达这里。
隋代,中国政府曾经派遣使者到马来半岛的赤土国,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外交、贸易关系。
对外贸易除了双方相互以物易物之外,另外也采用中国的铜钱以及金银作为结算货币。
十二世纪中叶,新加坡兴起成为国际贸易的港口城市,各国的商船把该地作为补充淡水、食品的中途停靠站,中国的各类特产除作为互相交换的货物外,中国的铜钱由于携带方便,信誉良好被作为国际通货使用。
马六甲早期使用锡铸造钱币,这种货币俗称“斗锡”。
“每块重官称一斤八两或一斤四两,每十块用藤缚为小把,四十块为一大把,通市交易,皆以此斗锡行使。
”由于这种货币笨重不堪,使用不便,受中国铜钱的影响,遂改铸成圆形的锡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