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相分类
土的工程分类及各类型土的工程性质

3、黄土
1)特征与分布
黄土是第四季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性 质特殊的大陆松散沉积物。
颜色主要呈黄色、淡灰黄色或褐黄色;以粉粒为主 (多为0.05-0.01mm的粗粉粒),粒度大小均一, 黏粒含量少(一般小于10%);富含碳酸盐以及硫 酸盐、少量其他易溶盐类;孔隙比较大,一般在1.0 左右,具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浸 湿后土体显著沉陷(称为湿陷性)。具有上述全部 特征的土即为典型黄土。上述有的特征不明显的土 称为黄土状土。两者统称为黄土类土,简称黄土。
漂石(块石)混合土 卵石(碎石)混合土
注:巨粒混合土可根据所含粗粒或细粒的含量进行细分。
砾类土的分类:
土类 砾土
粒组含量
级配Cu5,1Cc3 细粒含量<5% 级配不能同时满足
上述要求
土类名称 级配良好砾土
级配不良砾土
含细粒土砾土
5%细粒含量<15%
含细粒土砾土
细粒土质砾土
15%细粒含量 <50%
粒径>0.075mm的颗粒质量>总质量的85%的土 为细砂土。
粒径>0.075mm的颗粒质量>总质量的50%的土 为粉砂土。
举例:
例1:某砂土样,经筛析试验,得到各粒组含 量的百分比为:
粒径mm
>5
5~2
~0.0 75
<0.075
质量百分比 %
8
22
26
14
5、湖积土
工程特征:湖边沉积物粒粗,承载力高;远岸沉 积物粒细,性质变差;湖心沉积物主要为黏土和 淤泥软土,压缩性高,强度很低;湖泊淤塞可演 变为沼泽,沼泽沉积土为沼泽土,主要由半腐烂 的植物残体和泥炭组成,含水量极高,承载力极 低。
海洋沉积知识点

4.1近岸带按动力作用分(1)与大河流有关的河口湾,三角洲(2)以海洋过程为主,不受河流直接影响的海滩、障蔽岛〔波浪作用为主〕;潮坪、砂坝-泻湖〔潮汐作用为主〕。
二、河口湾的水动力特征2、潮汐潮汐对河口湾作用最重要,其作用是混合淡、咸水,向海或向陆搬运悬浮体。
按潮差大小可将河口湾划分为弱潮型〔潮差<2米〕中潮型〔2-4米〕强潮型〔>4米〕三、河口环流1、河口环流成因淡水径流流入河口湾后,向来自外海的咸水休扩散,这两种具有不同盐度、不同密度的水体的混合,导致了河口湾特有的环流系统,主要包括三种类型:(1)盐水楔型位于弱潮河口,淡水在密度较大的咸水之上向海扩散:咸水呈楔状体位于下层,尖端朝向陆。
淡、咸水之间存在盐跃面。
径流驱动为主,盐水楔顶端形成砂坝。
(2)局部混合型位于中等潮差河口,淡、咸水在界面附近上下扩散,无明显界面。
但整个河口区仍存在垂向和纵向的盐度梯度。
(3)强混合型潮差大、流速大,破坏了垂向盐度梯度,存在纵向盐度梯度,科氏力使得面向陆右侧盐度高,产生横向混合,悬移质浓度口门附近最大。
五、河口环流动力作用的分带性1〕河流作用区2〕河口环流作用区3〕海洋作用区七、沉积特征2、沉积相序列沿河口特长轴方向常出现岩相的依次更替,即河口湾河流相组—河口湾相组—河口湾海相组。
河口湾沉积判别标志1〕在剖面中常与陆相或海相地层相接,并常和障壁层序共生。
2〕单个旋回不厚,一般多由假设干个旋回组合在一起,分布范围仅为数十或数百小方公里。
3〕弱潮河口律层序具有向上变细的趋势,粉砂、泥是最主要的沉积类型。
中、强潮河口湾层序此趋势不明显,且砂质沉积占有一定比例。
4〕具有交织层理构造以及潮汐层理构造,以潮汐作用为主的河口湾常发有大型交织层理,交织层具有明显的双向性。
5〕丰富的半咸水至正常海相生物,但门类有限。
4.2三角洲形成的根本条件“三基〞浅平的口外海滨区丰富的泥沙来源较弱的海洋动力三角洲的发育过程〔l〕河口砂坝和河道分叉的形成河流入海的河口区,水流展宽和潮流的顶托作用使流速骤减,河流底负载下沉而堆积成水下浅滩。
沉积相的概念及分类

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 ①剥蚀环境——以剥蚀作用为主的地区,是沉积物的供给地区,称为剥蚀区或母 岩区。 ②沉积环境——以沉积作用为主的地区,是接受沉积物,发生沉积作用的地区。
(3)动态模式:又叫相层序,能表示形成一个特征的 沉积体的沉积作用全过程的沉积模式。例如一个推进的堡 岛模式为一个向上变粗的垂直层序;又如一个曲流河模式 为一个向上变细的垂直层序;又如一套沉积层代表雨量逐 渐增加而造成的从碎屑旋回过渡到化学旋回的变化等。
(4)静态模式:表示在一个特定时间的沉积层 内的沉积环境特征和沉积物的相变规律。这种模式 能用来予测物源区的位置,予测资料不足地区的古 沉积环境,以及再造古地理。以现有资料不断检验 这个模式,还可以不断修改和提炼,使之更精确、 完善。 (5)比拟实验模式:以模拟实验所获得的沉积 特征为基础而作成沉积模式,有助于查明有特殊沉 积特征的沉积物成因的可靠准则。 (6)数学模式:为以数学方法模拟复杂的沉积 作用过程的模式。如以数学方法表示海平面上升或 降雨量增加和沉积物供给量增加的相互关系而作成 的模式,有助于对比和预测。
务是重建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环境。由于古代的环
境已经随着地质历史的演化而消失,留下的仅仅是
一些不完整的地质记录。所以,人们只能通过对地 层中各种沉积特征的全面考察,并结合地层与大地 构造背景资料的综合分析加以推论。
海相优质烃源岩的超显微有机岩石学特征与岩石学组分分类

海相优质烃源岩的超显微有机岩石学特征与岩石学组分分类秦建中;腾格尔;申宝剑;陶国亮;卢龙飞;仰云峰【摘要】为研究海相优质烃源岩的超显微结构特征,对我国南方海相优质烃源岩层系开展了岩石学和有机岩石学综合分析。
通过扫描电镜与能谱进行矿物组成和有机质类型与赋存特征分析,发现有机质主要以硅质生屑颗粒、钙质生屑颗粒、黏土颗粒和有机颗粒4种方式赋存,进而对海相优质烃源岩提出了按生物类型、生物分子结构组成及其生烃特征和沉积成岩变化的成因分类方案,包括生物骨壳碎屑(包括生物矿物)、成烃生物碎屑、沥青组、自生矿物(或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包括表生矿物)和他生黏土矿物等6大类。
这对海相优质烃源岩的有机岩石学和岩相学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Petrology and organic petrology analyses were completed for excellent marine source rocks collected from South China in order to study their ultramicroscopic structur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 SEM) and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um ( EDS) were applied to study mineral components and organic matter occurrence. Organic matter mainly occurs as siliceous biodetritus, calcareous biodetritus, clay⁃size particles and organic particles. Excellent marine source rocks were classified into six types, including shell detritus, biodetritus, bitumen, authigenic mineral, secondary mineral and terrigenous clay mineral, according to their biotype, biomolecule structur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enesis evolution.【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10页(P671-680)【关键词】超显微特征;有机岩石学;岩石学;海相优质烃源岩;中国南方【作者】秦建中;腾格尔;申宝剑;陶国亮;卢龙飞;仰云峰【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26;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 214126;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 214126;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 214126;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 214126;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 2141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13有机岩石学是经由孢粉学发展起来的干酪根方法和由煤岩学发展起来的全岩方法为理论基础,以光学显微镜为技术手段,应用透射白光、反射白光、反射荧光综合研究烃源岩中分散有机质的特征、成因及光学参数[1-3]。
海洋环境的一般特征

第十章 海相组第一节海洋环境的一般特征所谓海洋,通常是指被海水淹没的广大地区。
大陆则是指海洋以外的陆地。
然而在构造地质学上则是按下伏地壳的类型区分大陆和海洋的。
大陆又称陆决,地壳厚度比较大,一般在 30km以上,最厚可达 70km以上,主要由硅铝层组成,密度约为 2.7g/cm3,震波速小于 6.2km/s。
大洋又称大洋盆地,地壳厚度较小,一般在 5km左右,主要由硅镁层组成,密度为 3.og/cm3,震波速超过 6.2km/s。
因此,构造地质学上的陆块包括陆地和海面以下的陆棚与大陆坡,大洋相当于大陆坡以外的深海盆地。
海洋总面积约为3.6亿km2,占地球总面积的70.8%。
海水的总体积约为13.7亿 km3,占地球总水量的97%。
世界上多数大油气田分布于海相地层中,我国的四川盆地、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台湾的一些油气田也多属海相沉积。
一、海洋环境的分类(一)深度分带海洋的深度与地壳的两个主要构造单元密切相关。
陆块的表面位置高,洋盆的表面位置低,因而大陆块上覆盖的都是浅水(平均水深数百米),洋盆上覆盖的为深水(平均水深约为4000m左右)。
海洋中的生物可分为三大类: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及底栖生物。
在水体上部50-100m 处主要是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而海洋底部则主要集中了底栖生物。
现代海洋中绝大部分底牺生物栖息在0~100m的海底,即栖息于滨海带及浅海陆棚的上部。
在浅海带的下部(100~200m)则不只生物数量少,种类也不多了。
再往深处,生物就更少见。
生态学者通常把海洋环境分为二类:(l)底栖环境和(2)浮游环境。
底栖环境是指低潮面以下的海底;浮游环境是指海底以上的水域。
阳光在海水中透射的深度不大,但是不同深度的透光程度,对生命活动却有严重影响。
因此,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只能生长于浅水区。
按照阳光不同的透射量,可以将海水分为三个深度带:(1)透光带,位于海水的最上层,厚约80m,其中的光线足够植物的生长需要.(2)弱透光带,底界在600m左右。
海相沉积概述

海相沉积概述∙术语“沉积物”是指已结算到液体底部的颗粒材料。
沉积物进行分类,确定其物理和化学性质的过程。
沉积物重要的显着特点包括:化学和矿物学(反射产地的颗粒)∙晶粒尺寸(S)(反映交通,沉积能量)∙压实度和/或胶结(从葬(物理)和成岩作用(化学))。
源颗粒可以是已经存在的岩石碎屑沉积物或PREC ipitates形成的解决方案,他们定居(化学沉积物)。
海洋沉积物质的来源海洋沉积物中的物质沉积在各大洲都有它的起源:河流o悬移质:180×10 G / Yo溶解负载:40×10 G / Y(修正循环盐成分)风o大气尘:5×10 G / Y悬移质泥沙内,材料是那些弥补大陆,特别是那些耐风化或溶解固液异,F或例如:公式13-2:这些包括石英,长石和粘土矿物,如高岭石和蒙脱石。
这些粘土矿物主要火成岩材料产品的化学风化,通常非常细粒度的。
沉积物运输在海洋空间的物理过程主导,在那里他们将颗粒从陆地到海底侵蚀。
活动沉积过程(,沉积物修改的属性和行为的悬浮)包括大量浪费和密度电流。
这种沉积往往掩盖了其他的沉积过程。
夏威夷群岛和大西洋的深海平原周围的巨型滑坡活性沉淀是惊人的深海的例子。
因为活跃的沉淀取决于引力能量,它不延长靠海的战壕沿会聚板块边界(但可以影响整个海洋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关闭)。
被动沉积过程是那些沉积物进行,但不会修改正常的温盐环流。
示例:∙半深海沉积,在那里出现,细颗粒泥沙沿等密度表面高的水柱。
这个过程却知之甚少(例如,内波重新悬浮泥沙的作用,鞘和飞机运送近海沉积物和生物群泥沙淤积的作用尚未被量化的作用)。
半深海沉积陆源(陆源)存款产生边缘周围陆地几百公里宽。
这些存款搭着均匀海底地形∙“漂移”沉积沿底流的路径。
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沿突出的侧翼或山脊。
在运输途中的泥沙漂移存款创建近底“nepheloid的层。
”古海洋学,9(6),1994年12月有十几个论文漂移存款。
∙风尘(风运)沉淀。
我国页岩分类及分布地区

中国页岩分类及分布地区盆地不同演化阶段直接控制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与分布。
根据沉积环境,可将富有机质页岩划分为海相页岩、海陆交互相煤系炭质页岩、陆相页岩3种基本类型(见表9)。
表9 中国页岩分类及分布地区(1)海相页岩中国南方、华北地台及塔里木地台发育的古生界海相黑色页岩多形成于水深200m左右、生物化石丰富、强还原环境的深水陆棚相,如四川盆地发育的寒武系筇竹寺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为受大陆边缘坳陷控制的深水陆棚相沉积,富有机质黑色页岩面积13.5×104~18.0×104km2,厚200~400m,有机质丰富,含海洋浮游生物笔石化石及自生黄铁矿等,有机碳含量1.85%~4.36%,最高达11.0%~22.3%。
在这两套黑色页岩中均发现了大量页岩气。
表10 中国海相页岩分布中国海相页岩十分发育,分布广、厚度大。
主要发育在古生界的陡山沱组(Z2)、筇竹寺竹组(Є 1)、大乘寺组(O1)、五峰—龙马溪组(O3—S1)、罗富组(D2)、德坞组—大塘组(C1)、龙潭组(P2)(见表10)。
发育最好的页岩分布在下寒武统、上奥陶统顶部—下志留统底部,以扬子克拉通地区最为典型。
下寒武统海相页岩在中上扬子区发育好,有机质类型为腐泥型—混合型。
从沉积环境看,川东—鄂西、川南及湘黔3个深水陆棚区下寒武统海相页岩最发育,平均厚度100m,TOC值平均高达8%左右。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海相页岩全盆地发育,以硅质页岩、炭质页岩、粉沙质页岩和黑色页岩为主,厚度平均为139m,TOC值平均1.0%~5.5%,盆地南部页岩埋藏浅于4000m。
上奥陶统—下志留统海相页岩在川东南、川东北、鄂西渝东、中下扬子等区广泛发育,以黑色页岩、炭质页岩、黑色笔石页岩、钙质页岩为主,平均厚120m,TOC值平均4%左右,干酪根为腐泥型。
四川盆地上奥陶统—下志留统海相页岩在川南—川东地区发育较好。
据统计,川南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厚度大于308m,有机质类型为腐泥型,TOC值平均2.94%,最高达8.75%。
碳酸盐岩沉积相及相模式

“台地”,即碳酸盐岩台地的简称,来自对巴哈马 台地的研究。巴哈马是被深海所包围的地形平坦的 浅水平台,具有很陡的斜坡。但现在台地的含义已经 扩大了,泛指“以 碳 酸 盐 岩 沉 积 为 主、地 形 较 平 坦 的 浅水沉积环境”。
本文将“浅水”定义为水深在风暴浪基面以上的 水体。对于海洋来说,风暴浪基面的深度一般在 50 ~ 60 m 左右。对于湖泊来说,这个深度要小得多,一 般为几米到十几米左右,视湖泊大小和深浅而定。海 水的透光带可达 100 m 左右,但 50 ~ 60 m 以内是阳 光较充足的范围。充足的阳光是藻类等植物生存发 育的必要条件,而植物又是动物的食物。现代生物礁 主要分布在 50 ~ 60 m 以内的海域。尽管钙质底栖生 物生存的环 境 可 达 200 ~ 400 m,但 超 过 50 ~ 60 m 后,无论钙质生物的种类还是数量都急剧减少; 尽管 现代几千米的海底有的地方有钙质软泥,但这些钙质 沉积物是海面上的钙质微体浮游生物死后沉落到海
尽管现代几千米的海底有的地方有钙质软泥但这些钙质沉积物是海面上的钙质微体浮游生物死后沉落到海表1海洋碳酸盐岩沉积相分类table1classificationofmarinecarbonatesedimentaryfacies相facies亚相subfacies微相microfacies亚微相submicrofacies台地潮坪滨岸潮坪台内潮坪台缘潮坪潮上带潮上灰坪潮上云坪潮上云灰坪潮上滩潮上湖潮间带潮间灰坪潮间滩潮汐水道潮下带潮下灰坪潮下滩滩岸滩障壁滩台内滩台缘滩滩中滩缘礁台缘礁礁核礁前斜坡礁后滩礁沟堡礁岸礁礁核礁前滩礁后滩礁沟斑礁礁核礁缘滩塔礁礁核礁缘斜坡开阔台地局限台地蒸发台地斜坡缓坡上部下部陡坡上部下部陡崖上部下部盆地浅盆深盆669沉积学报第31卷底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坪沉积环境:实际是一个综合沉积体系,由潮上、潮间、潮下三种亚环境组成。
潮上带是属于平均高潮面以上的、大潮及风暴潮所能作用的地区。
潮间带位于平均高潮面和平均低潮面之间的地带。
他们一天一次或两次露出水面。
潮下带式平均低潮面以下至潮道所不能作用之间的地带,几乎很少露出水面。
海岸带(滨海带):位于高潮线到正常浪基面之间,深度一般在20m以内。
水动力条件,水化学状况以及海底地形地貌都十分复杂。
以河流作用为主的地段,形成三角洲,以潮汐和波浪作用为主,则形成沙坝,海滩沙及障壁坝。
浅海带:正常浪基面到200m。
浅海带位于陆棚区(大陆架)下部(主体)。
浅海带底部地形平坦(不超过4°)。
浅海通常波浪和海流作用不强(低能条件),沉积颗粒细小,主要为粉砂、粘土、灰泥沉积。
在有河流、潮流、风暴流和浊流等活动的地区,可形成砂质沉积。
半深海带: 200-2000m(可达3400m左右)。
处于大陆斜坡区(坡度较陡(4°-7°)。
斜坡上常有深切的海底峡谷,形成峡谷和海山相间的海底地貌特征。
该带沉积物较细(深海黏土),发育浊流和滑塌堆积时可形成粗粒沉积物。
深海带:深度大于2000m(可大于2000m左右)。
比较平坦,属大洋盆地。
沉积物多为深海粘土或深海软泥。
在大陆斜坡的坡角附近,常有海底扇(或者海沟)的粗碎屑沉积发育。
一、海岸(滨海)环境
海岸环境指最高涨潮线到正常浪基面之间的地带,宽度不等,从几十米到几十公里。
其特点是海水反复进退,光照充足,生物繁盛。
海水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复杂多变。
沉积物类型丰富多彩。
除了各种陆源碎屑沉积外,还可形成少量滨海碳酸岩沉积。
海岸的类型多种多样。
按沉积物性质可将海岸环境分为陆源碎屑沉积海岸环境和碳酸盐沉积海岸环境。
根据障壁性地形的有无可把海岸环境分为陆源碎屑障壁海岸和陆源碎屑无障壁海岸两类。
陆源碎屑无障壁海岸:与广海陆棚之间不存在障壁岛、沙坝(或生物礁)等障壁地形。
海水与大洋连通性好,可以充分的流通,海水盐度正常。
受到明显的波浪和沿岸海流的作用。
陆源碎屑障壁海岸:与广海陆棚之间存在的障壁地形,使海域隔绝或部分隔绝,近岸海水处于局限流通或半局限流通状态。
以潮汐为主(广阔地带)(水动力能量一般较弱),波浪不明显(比较),障壁内(局限海、泻湖)海水盐度不正常。
(二)陆源碎屑无障壁海岸环境
1、地貌单元划分
标志性特征:以发育海滩为特征。
根据地貌、水动力和沉积物特征,可分:海岸砂丘、后滨带、前滨带和临滨带。
海岸砂丘:下界位于最大风暴涨潮位附近。
后滨:海岸砂丘与平均高潮线之间,相当于潮上带。
前滨: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相当于潮间带。
临滨:平均低潮线与浪基面之间,属于潮下带。
前滨与临滨地区常发育有沿岸沙坝。
过渡带:浪基面以下(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