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三单元主题阅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有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个要求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三篇课文组成。
《竹节人》通过对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叙述与描写,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出儿童的喜悦与满足,同时通过对老师自己也偷偷斗竹节人的叙述,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并且为“我们”的竹节人能够得到老师的青睐而深感自豪,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物质带给“我们”的心灵快乐。
《宇宙生命之谜》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故宫博物院》按照空间顺序,釆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特色,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表达了对故宫的热爱和赞颂,歌颂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本单元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有意安排了这一训练点。
《竹节人》阅读要求中安排了三个任务:①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②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③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课文要求按照三个任务关注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宇宙生命之谜》在课后提出了问题:如果你想探究下面这些问题,会怎样阅读这篇文章?①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没有生命的?②人类能否移居火星?这样设置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读书目的采用合适的阅读方法。
《故宫博物院》一课的两个任务是:①为家人设计故宫参观路线。
②为家人介绍景点。
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学到的方法来有侧重点地阅读。
阅读目的即阅读前先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不同、采用的阅读方法会有所不同。
阅读方法:小学高年级常用的阅读方法有:泛读、精读、速读、略读、跳读、写读等。
【部编版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八个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统编版语⽂六年级上册】全册⼋个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教部编版语⽂六年级上册全册8个单元阅读练习(含答案)第⼀单元主题阅读紫藤萝瀑布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辉煌的淡紫⾊,像⼀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那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那明明媚媚的紫,仿佛在欢笑;那⽣机勃勃的紫,仿佛在不停地⽣长。
紫⾊的⼤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花。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串挨着⼀串,⼀朵接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穗花都是上⾯的盛开,下⾯的待放。
颜⾊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的花苞⾥。
每⼀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个⼩⼩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的,⼜像⼀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那⾥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朵。
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凝望,觉得这⼀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了这些时⼀直压在我⼼上的关于⽣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
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的喜悦。
(节选⾃宗璞《紫藤萝瀑布》,有删改)1.【字词理解】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伫⽴——()凝望——()宁静——()2.【标点运⽤】读下⾯的句⼦,注意标点符号的使⽤,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只是那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那明明媚媚的紫,仿佛在欢笑;那⽣机勃勃的紫,仿佛在不停地⽣长。
(1)我的发现:三个分句都是在说________________,每个分句都是先写____________,再写作者的_____________。
像这样三个_____________的分句之间应该使⽤分号。
第3单元主题阅读(知识梳理+精选阅读)六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

部编版六下第三单元主题阅读【知识梳理】知识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本单元以“让真情在笔尖留露”为主题,编排了《匆匆》《那个星期天》两篇课文。
《匆匆》一文抒发了时不我待的遗憾和感慨。
《那个星期天》一文展示了“我”细腻、敏感、丰富的情感世界。
让我们走进本单元课文,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真情实感的,了解两篇课文表达情感方法的异同。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是在阅读的时候能够入情入境、动心动情,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一个新境界,这是比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中心思想更深一步的理解能力,也是良好阅读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
◆那么,如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呢?1.从关键词语中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一篇文章,其关键词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语,体会其思想感情。
例如: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日子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眼睁睁看着时间“去得匆匆”,却无法挽留,心中充满无限的惋惜与无奈。
2.从重点句中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反复出现的语句等关键句子,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
例如: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这句话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反省自己过去的日子,警醒自己不能虚度年华,要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才不会枉活一世。
3.从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中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那个星期天》中“我”在等待母亲的时候“玩跳房子;看天看云彩;拨弄蚁穴,找蚁穴;看画报。
通过“我”的动作,写“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
4.通过分析题目来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匆匆》一文紧扣题目,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象而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第三单元主题阅读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主题阅读训练第三单元阅读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让真情在笔尖流露”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匆匆》、《那个星期天》两篇课文组成,并编排了两篇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并能运用所学,在习作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阅读方法1.通过用朗读、默读等方式反复读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都情感真挚,朴实自然,只有在深入品味文字时才能感受到作者的一片真情。
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一文中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感人至深;作家史铁生在《那个星期天》中用细腻生动的语言回忆等待过程中心情的起伏变化,令人动容;《别了,语文课》中少年对祖国对母语的深深眷恋打动人心;《阳光的两种用法》一文中肖复兴用质朴的语言、朴实的事例表达对母爱的深深感恩,深情溢于言表。
这些真情实感都要通过反复阅读文章才能真切体会得到。
教学时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课文。
2.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并能适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每篇课文作者都表达了对人生、对生活、对人事的不同情感,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中要抓住这一重点,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提炼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并结合课堂练笔进行及时地运用,为后面的初试身手和习作积累优秀的语言和写作方法,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精彩片段阅读《那个星期天》片段。
①走吧?洗完衣服。
这一次不能原谅。
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
我一声不吭,盼着。
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
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第三单元语文要素解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第三单元语文要素解读一、阅读策略概述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和基本能力,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有目的地编排了四个阅读策略单元:三年级上册“预测”单元、四年级上册“提问”单元、五年级上册“提高阅读的速度”单元、六年级上册“有目的地阅读”单元。
阅读策略就是阅读文章时所要运用的方法或技能。
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后,可以更快的理解他们所阅读的文章,进而提高阅读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阅读策略”与“阅读方法”有所不同。
阅读方法是指具体的方法,阅读策略则是对阅读方法的选择与综合运用。
读者要根据阅读目的与文本材料的不同,灵活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并根据需要随时调整阅读方法,来帮助自己阅读。
阅读策略是建立在阅读方法之上的,但不是阅读方法的简单叠加,而是对阅读方法起指导和调控作用。
“策略”强调有意识地使用方法,是上位概念;“方法”阅读的时候具体的信息把握与处理、思考手段、途径。
二、单元主题要素解读及单元目的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教材安排的阅读训练要素是“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两个关键词和训练点分别是“阅读目的”和“阅读方法”。
“阅读目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主动阅读的目的”,另一类是“外在要求阅读的目的”——即我自己要读和别人让我读。
基于不同的阅读目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阅读方法”,是指理解读物内容,从中接受信息所采用的手段或途径。
教材之所以提出“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前挡的阅读方法”,心理学基础是“阅读监控”。
北京师范大学伍新春教授在“2018年统编小学语文二、三年级教科书专题培训”会上的学术报告提到:有目的地阅读是指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实际上就是我们讲的阅读监控。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对前面三至五年级相关阅读策略的一个综合运用。
我们讲自我监控,那么在读之前、读之中、读之后应该怎么样去做呢?阅读监控是贯穿整个阅读过程中的:在阅读前,通过阅读的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通过自我提问,加强自我监控,调整阅读速度,根据理解的水平,不断调整阅读策略;在阅读后,反思阅读理解达到的水平,评价自己是否完全达到了阅读的要求。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匆匆》课文知识点归纳一、教材分析: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
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二、多音字:燕:yàn燕子yān燕国藏:cáng埋藏zàng宝藏禁:jīn不禁jìn禁止散:sàn散步sǎn散漫三、课文主题: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不能白白走一遭的主题思想。
四、问题归纳:1.作者是如何将不易察觉的时光流逝写得生动形象的?作者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将不易察觉的时光流逝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2.时间的流逝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因为作者在描述“时间流逝”时蕴含了深沉、真切、难以抑制的情感。
情感郁积深厚,便会很自然地诉诸笔端,再加上作者借助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将不可感的抽象事物变得具体可感,甚至富有人情味,其描写自然真切感人。
五、时间的流逝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读了课文你对时间之流有什么感触,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的感触写下来。
作者把时间流逝写得非常感人,主要是运用了一连串比拟性描写,“太阳他有脚啊”,他会移动,还会跳跃。
2020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单元复习知识要点、每课一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一课一练及答案附单元知识点复习要点、知识点测试卷第三单元每课知识点梳理:8匆匆一、组词:藏:隐藏埋藏暗藏藏书卧虎藏龙挪:挪用挪动挪移挪步东揶西凑徘:徘徊徊:徘徊蒸:蒸融蒸发蒸气蒸笼蒸馒头课内词语:空虚叹息徘徊二、多音字:燕:yàn燕子yān燕国藏:cáng埋藏zàng宝藏禁:jīn不禁jìn禁止散:sàn散步sǎn散漫三、形近字:藏(躲藏)臧(臧否)挪(椰动)娜(婀娜)徘(徘徊)排(安排)四、近义词:匆匆——匆忙确乎——的确空虚——空乏挪移——挪动觉察——发觉徘徊——彷徨五、反义词:匆匆——缓缓聪明——愚蠢空虚——充实徘徊——果断六、词语扩展:“千~万~”式:千门万户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变万化千呼万唤千军万马千秋万代千恩万谢千辛万苦千丝万缕千头万绪千思万虑ABB式:头涔涔泪潸潸雾蒙蒙喜洋洋泪汪汪湿淋淋笑盈盈明晃晃懒洋洋沉甸甸金灿灿亮晶晶香喷喷空荡荡七、词语解释:【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
【空虚】里面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不充实。
【涔涔】形容汗、泪、水等不断往下流的样子。
【潸潸】形容流泪不止。
【挪移】挪动;移动。
【茫茫然】对事理全无所知。
【旋转】物体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
【凝然】精神凝聚。
【觉察】发觉;看出来。
【遮挽】遮挡,挽留。
【伶伶俐俐】聪明;灵活。
【叹息】叹气。
【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②比喻犹疑不决。
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蒸融】蒸发。
融解。
【痕迹】物体留下的印儿;残存的迹象。
【游丝】蜘蛛等所吐的飘荡在空中的丝。
【赤裸裸】形容光着身子,不穿衣服;形容毫无遮盖掩饰。
八、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九、句子理解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新课标)专题07 课内阅读和单元主题阅读真题复习-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新课标)2023年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和单元主题阅读真题复习一、阅读第一单元课内选段,完成练习。
(8分)“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
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是啊!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1.这段文字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根据选段内容,完成思维导图,并填空。
(4分)◆从上图可以看出八儿“_______________”(用四字词语概括)。
他这样分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3.下列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从中可以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以及希望可以吃到更多的腊八粥的强烈愿望B.从中可以看出八儿是一个嘴馋且自私自利的孩子C.语言描写将一个天真、聪慧、狡黠的孩子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D.八儿与母亲的对话充满浓浓的亲情和生活气息二、阅读第二单元课内语段,完成练习。
(10分)鲁滨逊漂流记(节选)又过了几年,有一天,鲁滨逊看到三十多个野人乘着小木船上了岸。
他们拖出两个倒霉的同伴,杀了其中一个人,另一个则挣扎着逃跑。
他逃的方向正是鲁滨逊住所的方向。
鲁滨逊决心救下这个逃跑的野人,于是开枪打死了追赶他的两个野人。
他给救下的野人取名“星期五”。
“星期五”很快成了他的好帮手,他们愉快地生活在岛上,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又增加了几个羊圈,晒了很多葡萄干。
鲁滨逊差不多淡忘了要回到英国、回到文明社会的想法。
1.鲁滨逊给他救下的野人取名“_________”,经过教化,野人成了他的_______ __。
(2分)2.对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这句话说明鲁滨逊已经适应了荒岛上的生活。
B.这句话说明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的时间很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主题阅读
我的第一次作文
小学三年级,多了一门作文课。
教这门课的是新班主任老师。
我记得很清楚,他叫张文彬,40多岁的样子,有着浓厚的、我听不出来究竟是哪里的外地口音。
他很严厉,又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站在讲台桌前,挺直的腰板,梳着一头黑黑的头发——他那头发虽然乌亮,却是蓬松着,一根根直戳戳地立着,总使我想起他给我们讲解的“怒发冲冠”这个成语——我们学生都有些怕他。
第一次上作文课,他没有让我们写作文,带我们看了一场电影,是到长安街上的儿童电影院看的。
我到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看的是《上甘岭》。
那时,儿童电影院刚刚建好,内外一新。
①我的票的位子在楼上,一层层椅子由低而高,像布在梯田上的小苗苗。
②电影一开演,身后放映室的小方洞射出一道白光,从我的肩头射过,像一道银色无声的瀑布。
我真想伸手抓一把,也想调皮地站起来,在银幕上能露出个怪样的影子来。
尤其让我感到新鲜的是,在每一排座椅下面都安着一个小灯,散发着柔和而有些幽暗的光,可以使迟到的小观众不必担心找不到位子……
张老师让我们第一次写的作文就是写这次看电影。
他说:“你们看到了什
么,怎么想的,就怎么写。
”我把我所感受到的一切都写了下来。
没有想到,第二周作文课讲评时,张老师给全班同学朗读了我的这篇作文。
他那浓重的外地口音,我听起来觉得那么亲切。
那作文所写的一切,我自己听起来也觉得那么亲切。
童年的一颗幼稚而骄傲的心,使我第一次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啊,原来自己写的文章还有着这样的魅力!
张老师对这篇作文提出表扬,也提出意见。
这些,我统统忘记了。
但我记得从这以后,我迷上了作文。
作文课成了我最盼望上的一门课。
而作文讲评时,张老师常常要念我的作文。
张老师对我格外器重起来。
他常在课下对我说:“多读些课外书!”我觉得他那一头硬发也不再“怒发冲冠”了,变得柔和了许多。
1.【品词析句】联系上下文说说“怒发冲冠”的意思是什么。
在短文的开头和结尾都用到了这个成语,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言运用】读文中画“____”的句子,完成练习。
(1)句①和句②都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句①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句②把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 ____________。
(2)我会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提取信息】读短文,完成填空。
(1)短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这几个方面来描写
了“我”的新班主任张老师。
(2)张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次作文课,并没有________________,而是__ ______________,地点是在________________。
4.【整体感知】说一说:“我”对张老师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写在括号里。
()→()→()
5.【心灵感悟】张老师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想一想“我”会对张老师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提取信息】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____,这首诗抒发了诗人___ _________的情感。
2.【品词析句】下面选项中,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心”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A.此处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
B.花鸟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春景,但在国破家亡时,怎能不见花而落泪,
闻鸟而惊心呢?此处运用的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词析句】“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
4.【整体感知】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
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
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乱时期收到家书时的喜悦之情。
第三单元主题阅读参考答案
类文阅读
1.“怒发冲冠”的意思是头发一根根直戳戳地立着,形容极端愤怒。
这样写运用的是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前后文联系更加紧密。
2.(1)比喻由低到高的椅子梯田上的小苗苗
放映室的小方洞射出的一道白光
一道银色无声的瀑布
(2)示例:在我们人生的航海征程中,老师就像一座明亮的灯塔,引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
3.(1)姓名年龄口音外貌
(2)让我们写作文带我们看了一场电影长安街上的儿童电影院
4.害怕亲切柔和
5.张老师让“我”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迷上了作文。
“我”会对张老师说:“张老师,谢谢您!我一定刻苦学习,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
”
古诗阅读
1.唐杜甫忧国、思亲
2.B
3.古时边防报警点燃的烟火安史之乱的战火
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