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句

合集下载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判断与翻译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判断与翻译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一种特殊的句式现象,其特点是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出现在谓语之前。这种情况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在疑问句中,当疑问代词作为宾语时,宾语会前置。例如,“大王来何操?”中的“何”就是前置的宾语。二是在否定句中,当代词作为宾语时,宾语也会前置。如“之人不余欺也!”中的“余”。三是通过“之”或“唯……是”的结构,将宾语提前到动词之前,以强调宾语。四是介词“以”的宾语,有时为了强调也会放在介词前。掌握这些类型对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至关重要。在翻译时,需要注意调整语序,将前置的宾语还原到其正常的位置。此外,还需要通过大量的例句和练习来熟悉这种句式,提高对其的敏感度和准确性。这样,在遇到宾语前置的文言文句子时,就能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其意思。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稿子一
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文言文宾语前置那些有趣的事儿。

你们知道不,有一种宾语前置叫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比如说“大王来何操?”这里的“何”就是疑问代词,正常语序应该是“大王来操何”,是不是很神奇呀?就好像是把东西放错了位置,又别有一番趣味。

还有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呢。

像“古之人不余欺也”,“余”是代词,正常应该是“古之人不欺余也”。

这种感觉就像是故意卖个小关子,让咱们得多想一想。

再有就是用“之”“是”把宾语提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字一出现,宾语就得往前跑啦。

还有“唯利是图”,“是”字一来,宾语“利”也乖乖站到前面去了。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文言文里的宾语前置很有意思?其实多琢磨琢磨,就能发现其中的乐趣啦!
稿子二
嗨呀,朋友们!今天咱们继续讲讲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先来说说“何陋之有”这种类型,“之”字一出来,“何陋”这个宾语就跑到前面去了,是不是有点调皮?
还有“不然,籍何以至此?”这里“何以”就是“以何”,疑问代词“何”前置啦,就好像它迫不及待要先露个脸。

“莫我肯顾”也是哦,否定词“莫”加上代词“我”,“我”就得跑到前面去,感觉像是在抢风头呢。

再有像“惟兄嫂是依”,“兄嫂”因为“是”的存在而前置,是不是很特别?
其实啊,这些宾语前置就像是文言文世界里的小魔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其中的奇妙之处。

每次读到这样的句子,都像是在和古人玩一场文字游戏,有趣极啦!大家多看看文言文,就能发现更多这样好玩的地方哟!。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类型详解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类型详解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类型详解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如:①秦人不暇自哀。

(《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

二、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

例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

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

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例如: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

四、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

例如: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

②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五、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

例如:①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

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

六、“相”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

②好自相扶将。

(《孔雀东南飞》)“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

七、“见”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府吏见丁宁。

(《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 的宾语。

②慈父见背。

(《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

八、“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举贤以佐。

初中文言文 宾语前置 例句.docx

初中文言文 宾语前置 例句.docx

初中文言文宾语前置例句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时期,它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拓展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阶段。

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些例句来深入探讨宾语前置在初中文言文中的应用。

一、以“以”字引导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以”字引导宾语前置的句子结构,使得宾语提前出现,突出宾语的重要性。

例如:1. 以德报怨,以直报怨,子曰:“报怨以德,何如?”《论语》这句话出自《论语》,表达了孔子的思想观点。

在这个句子中,“以德报怨,以直报怨”是宾语,也是句子的核心。

通过宾语前置的方式,突出了教育的重要性。

2. 以毛血、以形骸、以出入为便,《论衡》这句话是出自西汉时期的辩论文集《论衡》中的一篇。

句子中的“以毛血、以形骸、以出入为便”是宾语,通过宾语前置使得读者注意到行为的便捷性。

二、以“若”字引导宾语前置另外一个常见的宾语前置结构是以“若”字引导。

下面是一个例子:3. 若求其意,语曰:“若执人之臂而解之者,是乃将杀人也。

”《庄子》这句话出自庄子的文章中,通过“若执人之臂而解之者”这个宾语前置结构,强调了行为的严重性。

三、以“有”字引导的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还有一些以“有”字引导的宾语前置的例句。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4. 有诸侯者十二国,《左传》这句话出自《左传》,通过“有诸侯者十二国”这个宾语前置结构,突出了十二国的存在。

以上只是初中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些例子,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通过这种结构,可以使得句子更加清晰、凝练,突出宾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表达的力度。

然而,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宾语前置也需要我们注意一些细节。

首先,我们要掌握宾语前置的用法和常见结构;其次,需要对一些常用的宾语进行熟悉和记忆;最后,要注重运用,在写作和阅读中多加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宾语前置的技巧。

综上所述,初中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通过一些例句的解析,我们对宾语前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式分析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式分析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式分析.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文言文否定句中,宾语如果是代词时,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构成宾语前置。

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臣未之.闻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这一类句子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须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这些句子的共同特点是,都是疑问句,且都有疑问代词“何、安、谁、孰、胡、奚、曷、恶、乌、焉”等。

这时充当宾语的疑问代词就须置于谓语动词之前。

三、以“之”或“是”为标志将宾语前置晋何厌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上述例句中“是”为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放在宾语后面,把宾语提至谓语动词之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典型的格式是“唯……是”,译为“只……”即可。

类似的还有现代汉语中常出现的“唯才是举”、“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等。

四、介词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介词后跟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修饰谓语动词,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却常常置于介词之前,构成宾语前置句式。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之前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3)还有一种情况是方位词作介词宾语时,宾语须前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

. 除上述四种常见情形外,宾语前置还有一些不常见的情形。

1、“孰与”、“与……孰”的宾语前置句式,翻译为“与……相比,……更……”。

文言文句式之宾语前置句ppt课件

文言文句式之宾语前置句ppt课件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什么是宾语前置句?
谓(动)── 宾
介词 ── 宾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 焉、奚 等。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 C)
A、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B、童子何知? C、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判断句)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E、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常见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 突出强调宾语。
四、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不欺余”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 2、 “自”“己”“余”都是代词,它们分别作 “信”“知”“欺” 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古汉语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

古汉语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

古汉语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古汉语可真有意思,尤其是宾语前置的那些情况,嘿,听我慢慢给你道来。

首先啊,这种情况可不常见,但一出现,那效果可真是立竿见影。

你想啊,咱们平常说话,宾语往往是在动词后面,像“我吃苹果”,多简单明了。

但是在古汉语里,有时候这宾语要抢先一步,像是个急性子的小孩,非得在动词前头占个位置,真是有趣。

比如说,有些时候为了强调,宾语跑到前面,像是在说“我特别喜欢这苹果”,就可以变成“这苹果,我特别喜欢”。

你瞧,这么一来,语气一下子就强烈起来了,简直就是把这苹果捧在手心里。

让人一听,哎哟,这苹果非同一般,得好好尝尝。

再说了,有些古文里,宾语前置是为了避免歧义。

想象一下,如果不前置,听着可能会让人摸不着头脑。

像是“我看书”,如果前面没人提书,那可就糊涂了,搞不好听成“我看人”。

所以啊,古人真是机灵,把宾语提上来,保证大家心里都明白。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对话中,宾语前置让语气更加生动。

比如两个人在聊天,其中一个说“那个,今晚的电影,我可期待得很呢!”这样一来,听着就像你能感受到他心里的那份期待,简直是让人有种共鸣,仿佛自己也想去看那部电影了。

古汉语可不是死板的,很多时候它在结构上追求一种韵律美。

你看看,宾语前置的句子往往能让整个句子读起来更顺畅,更好听。

就像唱歌,旋律一上来,人就跟着动起来,嘴里还得哼上几句。

这样的话,古文听起来简直是悦耳动人,别有一番风味。

说到古汉语,得提提那些名句。

像《论语》里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朋”就像一个前置的宾语,强调了朋友的重要性。

这种方式让整句话瞬间就变得活泼起来,让人读起来心里暖暖的,仿佛也能想象到那些远道而来的朋友们。

再看看《红楼梦》,那里面的语言可说是灵动无比,像是宝玉对黛玉说的“黛玉,我为你写诗”,这可不就是把黛玉当成了重心,让人一下子就感受到那份深情。

真是用词讲究,字字珠玑,让人一读就心头一震。

总结起来,古汉语的宾语前置不止是为了语法,它还能让情感更丰富,语气更生动。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指的是将本应在动词后面的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宾语前置类型:动词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的情况比较常见。

例如:“吾谁欺?”(我欺骗谁了?)其中,“谁”是宾语,被放在了动词“欺”的前面。

介词宾语前置介词是用来引出动作对象的词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也很常见。

例如:“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用铜做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

)其中,“衣冠”是介词“以”的宾语,被放在了介词前面。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代词作为宾语时,通常会前置。

例如:“时不我与。

”(时间不等待我。

)其中,“我”是代词宾语,被放在了动词“与”的前面。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在一些情况下,可以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

例如:“唯利是图。

”(只图利益。

)其中,“利”是宾语,被用“是”提到了动词“图”的前面。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在介词“以”的前面,有时会将宾语前置。

例如:“何以战?”(用什么来作战?)其中,“何”是介词“以”的宾语,被放在了介词前面。

介词“于”的宾语前置在介词“于”的前面,有时会将宾语前置。

例如:“夫鲁小于晋。

”(鲁国比晋国小。

)其中,“晋”是介词“于”的宾语,被放在了介词前面。

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在介词“与”的前面,有时会将宾语前置。

例如:“孰与君少长?”(谁和你年纪大小比较?)其中,“君”是介词“与”的宾语,被放在了介词前面。

介词“自”的宾语前置在介词“自”的前面,有时会将宾语前置。

例如:“何后自?”(从哪里自己来?)其中,“自”是介词的宾语,被放在了介词前面。

介词“从”的宾语前置在介词“从”的前面,有时会将宾语前置。

例如:“从何处来?”(从哪里来?)其中,“处”是介词“从”的宾语,被放在了介词前面。

动词“相”的宾语前置在动词“相”的前面,有时会将宾语前置。

例如:“相看两不厌。

”(互相看都不厌烦。

)其中,“两”是动词“相”的宾语,被放在了动词前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句
董世群
(陕西乾县西大街41#乾县第二中学713300)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是文言文学习的重难点之一,也是近几年《高考说明》指定的知识点,因此,中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这方面内容,学会辨析宾语前置句。

那么,什么叫宾语前置句呢?所谓宾语,就是动词所涉及的对象。

在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

其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否定句中代词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非、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如:①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

(《论语》)
②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论积贮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要说明的是,如果否定句中非代词作宾语,则不前置,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硕鼠》)“我麦”中心语是“麦”,是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在该否定句中不前置。

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 宾语在动词前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如:①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③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要说明的是,以上三例中的“安”、“谁”、“何”均为疑问代词;如果疑问句中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则不前置,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大王”不是疑问代词,不前置。

2.宾语在介词前
格式:主+宾(疑问代词)+介+动
如:①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③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三、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如:①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②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项羽本纪》)
③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成语“一以贯之”、“夜以继日”也是这种用法。

四、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这是为了强调宾语,将宾语提到动词谓语之前,在宾语和动词之间加“之(是)”作为标志来表示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③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五、用“唯……是(之为)……”的格式提宾,强调对象的一致性。

如:①孤臣唯命是听。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②唯弈秋之为听。

(《孟子•告子上》)
成语中“惟利是图”、“惟才是举”、“惟你是问”也属于这种格式。

六、动词谓语后用代词之字复指宾语,原宾语则置于动词之前
如:①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鸿门宴》)
②以小舟之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例①中,“珍宝”是宾语,“有”是谓语,“之”复指珍宝,为了强调珍宝,将它提到谓语“有”之前;例②“死”是宾语,“付”是谓语,“之”复指“死”,为强调“死”,将它提到“付”之前。

七、“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翻译为“你、我、他”,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应后置。

如: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孔雀东南飞》)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孔雀东南飞》)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八、“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翻译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应后置。

如:①府吏见丁宁(叮嘱我),结誓不别离。

(《孔雀东南飞》)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背弃了我——“去世”)。

(《陈情表》)
现代汉语中至今还保留了这种用法。

如:望见恕(宽恕我)。

/有何见教(指教我)。

/让你见笑了(笑话我)。

/望见谅(原谅我)。

九、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如:①亚父南向(面向南)坐。

(《鸿门宴》)
②至于北海,东面(面向东)而视,不见水端。

(《秋水》)
十、代词“自”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如:①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

(知道自己/杀了自己)
②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孔雀东南飞》)
现代汉语中这种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如“扪心自问”“自杀”“自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