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生态规划

合集下载

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公示

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公示

《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公示为推动苏州高新区转型发展,实现“真山真水新天堂”的发展目标,践行科技城“科字当头、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的建设理念,特开展《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的编制。

规划在法定要求基础上,提出产业提质增效、自主创新发展、民生设施优化、支撑系统完善、城市设计提升以及智慧生态建设等重要事项,全面引导新形势背景下苏州科技城规划建设。

本次规划于2016年4月份启动,现对该规划成果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时间为2016年9月21日——10月20日。

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E-mail:一、规划范围北至金墅港、东至绕城高速公路、西至230省道、南至高新区行政边界。

总规划用地面积平方公里。

二、功能定位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高新区生态、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示范区,坚持“科技、山水、人文和创新”特色,建设成为集科技创新、现代服务、生态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智慧城区。

三、建设规模规划范围内居住人口容量约12万人。

规划建设用地公顷,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公顷;非建设用地面积为公顷。

四、规划结构规划形成“一心一带、三核两轴、四区多片”的空间结构。

“一心”:即科技城中心,以太湖大道、科普路、锦峰路、科研路围合的中心区域为主体,包括行政、商业、商务等功能,是科技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科技城最为重要的形象展示窗口。

“一带”:即浒光运河风光带,是科技城内部纵向重要的绿色滨水游憩景观带,通过沿运河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滨水景观的建设,将科技城由南至北的各个功能组团有机衔接,融合两岸片区,塑造“一河两岸”的优美景观。

“三核”:以诺贝尔湖为中心的水核与以五龙山为中心的绿核,是苏州高新区“真山、真水”城市特质的具体表现,是科技城重要的生态公园。

围绕诺贝尔湖和五龙山设置文化商业和休闲游憩等功能,打造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为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创造优质空间环境。

位于五龙山及锦峰山之间的智慧核,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及产业空间优势,打造以创智、创新为主体的智慧引擎,提升科技城未来创新动力。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 第四章 能源规划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  第四章  能源规划

第三章空间环境建设3.1城市设计3.l.1生态科技城城市设计总体形象再现苏州水网密布连通勾连的江南水乡风貌,保护并提升生态科技城的自然环境质量,确保场地自然-人工符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营造生态结构安全、景观优美、自净能力良好的水环境,提高生物多样化,结合公交导向发展,集约使用土地建设功能混合、从早到晚生机勃勃的生态科技新城。

3.1.2 生态科技城城市设计原则生态优先、绿色交通、功能混合、尺度宜人、情趣盎然的不夜科技城。

3.1.3 居住空间意向在北部居住与研发区设置场地水系与周边阳澄湖、青剑湖等水系相通,场地水系集合景观、生态、雨水收集、排涝、行洪等功能,既方便场地排水(防水灾),又可结合景观做微地形,或做成人工湿地,净化场地排水,增加生物多样性,挖出的土方可就地平衡,堆成优美的绿化屏障,遮蔽北边高速铁路的噪声。

1)通过场地水系将各地块划分为大小适宜,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组团,围绕水系设置公共绿地公园。

2)场地水系:场地水系总宽度包含两侧绿化以及步行道共9m。

分图图册已按中轴线定位水系在场地的出入口位置,水系在场地中的流向与形态应结合建筑组团灵活布置。

3)场地水系应采用T形断面,综合考虑平时游览及暴雨行洪的需要。

如图3-1多样化的水系驳岸设置,可供适宜人们步行、骑车游览,水系两侧可结合住区公共绿地设置小型广场、锻炼场地、观演等设施。

图3-2水系剖面可见两层亲水界面,第一层围紧水面得步道,第二层为绿化两侧的步行和骑车路。

图3-3和图3-4可见水系两侧也可结合会所等住区服务设施,提供优雅,静谧的高档住区环境,适用于A1—01、Al—02、A1一05、A2—0l、A3一l1等低密度高档住区。

4)地块A1-02、A1—03、BI一02、B4—01、B6.01、B6—02应利用水系及建筑挖方在沿高铁一侧设置人工高起地形,密植乔术,形成有效的声屏障。

图3-1水系剖面(多样化的水系与驳岸设置)图3-3水系剖面3(可结合会所等住区服务设施) 图3-4水系小透视图3.1.4研发区空间意向研发区结合中央绿色生态轴两侧设置商业、文化娱乐、研发、居住混合区,设置影院、酒吧、商业街等服务设施,积聚人气,变目城为不夜城,提供高质量、经济的公共服务和设施以及从早至晚丰富的生活体验,吸引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在此工作和居住。

最新苏州规划方案

最新苏州规划方案

最新苏州规划方案近年来,苏州市的发展势头迅猛,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为了更好地引领和推动苏州的发展,苏州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最新的规划方案,旨在提升城市的品质、促进产业升级、改善环境质量,使苏州成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一、城市建设与发展在城市建设与发展方面,苏州市提出了“绿色新苏州、美丽新苏州、智慧新苏州”的发展目标。

绿色新苏州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等方式,打造绿色宜居的城市空间。

美丽新苏州则注重城市形象的提升和文化内涵的挖掘,通过保护和有效利用传统建筑资源、弘扬苏州园林艺术等方式,建设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

智慧新苏州则推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通过建设城市大脑、智慧交通等方式,打造智慧宜业的城市基础设施。

二、产业升级与创新为了推动产业升级和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苏州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

其中,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苏州市将进一步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

在现代服务业方面,苏州市将加大金融、文化、教育和医疗等服务业的投资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和品质。

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苏州市将组织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和艺术表演的创作和推广。

三、教育和科技创新为了培养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苏州市加大了对教育和科研的投资力度。

苏州市将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学校和科研机构,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

同时,苏州市还将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产业研发基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入驻,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升级。

四、交通和基础设施在交通和基础设施方面,苏州市将加强对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完善。

将提升公共交通的便捷性和覆盖范围,加大对地铁、公交的投资。

在道路建设方面,苏州市将加强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的规划和建设,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效率。

苏州高新区:“一核、两轴、三心、六片”最新规划图.2009-2030

苏州高新区:“一核、两轴、三心、六片”最新规划图.2009-2030

苏州高新区:“一核、两轴、三心、六片”最新规划图.2009-2030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城乡一体化暨分区规划2010-1-11为促进苏州高新区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保障高新区山水生态格局,指导苏州高新区范围内镇、村庄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苏州市规划局高新区分局特委托江苏省城市设计研究院编制特编制《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城乡一体化暨分区规划》。

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苏州高新区行政区陆域范围,总面积约223 平方公里。

2、规划目标将苏州高新区建设成为先进产业的聚集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先导区、生态环保的示范区、现代化的新城区。

3、功能定位真山真水新苏州:以城乡一体化为先导,以山水人文为特色,以科技、人文、生态、高效为主题,集创新科技生产、高端现代服务、人文生态居住、旅游休闲度假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区。

4、规划结构总体空间结构:“一核、两轴、三心、六片”。

一核:以阳山森林公园为核心,将山体屏障转化为生态绿核,并成为各个独立组团间生态廊道的汇聚点。

两轴:太湖大道发展主轴:是新区“二次创业”的活力之轴,展现科技、人文、生态的融合。

京杭运河发展主轴:展现运河文化的精华,是城市滨河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公共功能与滨水风光的活力融合。

三心:以浒通片区中心、科技城片区中心、狮山路城市中心构筑三角状的极化空间,为各自所在的城镇建设组团提供公共配套服务。

六片:包括狮山片区、浒通片区、横塘片区、科技城片区、湖滨片区(苏州西部生态城)、阳山片区。

空间布局特征:“紧凑组团、山水环绕”规划采用紧凑组团布局模式推进城镇建设空间的集约化发展与生态化建设,各组团根据资源状况、产业基础及发展前景相对独立地生长,通过山水生态空间围合形成“功能相对完整,产居相对平衡,空间相对集中”的组团式紧凑城镇发展空间。

各城市组团之间强调规模、功能和区位等方面的多样性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作,特别是新老建设组团之间在功能、空间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评价报告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评价报告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评价报告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2019年4月目录1《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的编制情况 (2)1.1项目概况 (2)1.2时间安排 (2)1.3实际完成内容 (3)1.4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 (3)2实施过程评价 (3)2.1前期决策过程评价 (3)2.2前期准备工作与评价 (4)2.3规划编制阶段评价 (5)3实施效果评价 (5)3.1环境效益评价 (5)3.2社会效益评价 (6)3.3 综合评价 (6)4评价结论 (6)评价结论 (6)1《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的编制情况1.1项目概况为进一步加强苏州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建设,推动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我局于2017年底启动了《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局深入开展城市绿地现状绿化调研,并充分对接各区县分管部门落实基础数据,同时我局充分对接规划局、中规院等部门,保持与总规等上位规划的信息互通,确保核心管控内容纳入总规。

目前《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已获得市政府同意。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形成“两带一核,四环四楔”规划结构和“滨水绿网生态廊道体系”的江南特色,强调了对苏州整体生态环、生态廊道和苏州城市四角山水的保护。

我们希望通过规划引领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和建设,突出特色亮点,以更高的标准,更科学的理念,精心描绘出苏州绿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把苏州打造成令人向往的绿色之城、生态之城、园林之城。

1.2时间安排根据市规划局《关于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征求意见的通知》的要求,我局迅速开展《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市场公开招标前期准备工作,2017年11月确定该项目招标代理单位,12月25日产生规划设计单位,随即启动规划编制。

苏州生态科技园区规划方案

苏州生态科技园区规划方案

苏州生态科技园区规划方案概述苏州生态科技园区位于苏州市工业园区,是苏州市重点打造的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园区。

以生态环境优化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通过建设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园区,为企业提供创新创业平台,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一、园区规划框架1.1 总体规划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生态环境,高标准建设绿色园区;- 坚持科技创新,提升园区创新能力,引领产业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坚持开放包容,吸引优质企业入园发展,形成创新创业生态圈;1.2 园区定位园区将聚焦生态科技创新领域,设立苏州生态科技研究院、智能制造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重点发展环保科技、新能源科技、生物科技等产业,并将这些产业与苏州现有的优势产业进行深度融合。

1.3 园区规划布局园区将总规划分为创新研发区、产业转化区、生态保护区三大功能区。

1.3.1 创新研发区创新研发区作为园区核心,将建设现代化的科研设施和创新平台。

主要功能包括苏州生态科技研究院、智能制造研发中心、生物科技实验室等,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研发合作等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1.3.2 产业转化区产业转化区将依托于创新研发区的科技成果,引进一批高科技企业入驻园区,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具体产业项目,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园区将提供一系列服务,包括技术转让、股权投资、孵化加速等,支持企业的创新创业。

1.3.3 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将围绕着园区的湿地、森林等自然景观,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园区将建设生态湿地公园、自然教育中心等,通过生态保护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打造独特的生态科技园区。

二、主要举措2.1 建设绿色园区园区将实施严格的环保标准,推行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措施,通过循环利用水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等方式,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

同时,园区将建设公共绿地和景观湖泊,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品质。

2.2 优化科研设施园区将引进国内外一流的科研设施和人才,提升科研条件和水平。

中新生态大厦绿色施工成果浅析

中新生态大厦绿色施工成果浅析

中新生态大厦绿色施工成果浅析甘宗华;汪少波;何建兵【摘要】苏州中新生态大厦设计为绿色三星建筑,开工初期即确定了创建“国家级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的目标,通过对绿色施工中的部分成果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了在环境保护、节水、节电、节能和资源利用方面的经验,以期为今后绿色施工项目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期刊名称】《建筑施工》【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2页(P1126-1127)【关键词】中新生态大厦;绿色施工;数据成果;环境保护【作者】甘宗华;汪少波;何建兵【作者单位】苏州中正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苏州 215000;苏州中正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苏州 215000;苏州中正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苏州 2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761.1+21 工程概况苏州中新生态大厦使用了22项最新的绿色建筑技术。

项目建成运营后,经测算可节电2 100 000 kW·h/a,节水21 000 t/a,同时建筑物内部环境的舒适度及智能化程度也大幅提升。

从绿色建筑技术预期效益估算、成本投入及占总造价的比例来看,打造绿色建筑极具“性价比”,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2 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实施成果与体会2.1 环境保护实施成果1)环境保护控制项、资源利用、人员健康、扬尘控制、污水排放、噪声控制等方面的实施效果较好,而在废气控制、建筑垃圾处理等方面则略有欠缺。

2)移动厕所、噪声监测点、医务室、基坑封闭降水等方面的实施较好。

环境保护核心内容中,内支撑破拆混凝土、废金属、废木材等建筑垃圾得到有效回收利用,约占建筑垃圾总量的58.80%,而其余项目处理数量则相对较少。

2.2 环境保护实施体会1)与安全文明施工相关的环保内容实施情况较好,应加以保持和提升,进一步拓展企业的安全文明标准。

2)现浇结构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数量是非常大的,从目前行业的趋势来看,推行工业化设计、提高工业化生产比例和现场装配率是解决这种问题的最佳方法。

从江南水乡到生态园区——以中新生态科技城为例

从江南水乡到生态园区——以中新生态科技城为例

从江南水乡到生态园区——以中新生态科技城为例摘要:以自然为师,尝试将大自然的物理特性运用于生态环境的创造。

关键词:生态城市、绿色建筑向自然学习的生态建筑实验提到苏州,在过去给人们的印象就是苏州园林、江南水乡、小桥流水、饶富诗意的一座城市。

然而,近年来迅速地开发和对自然环境、水系的轻忽、破坏,苏州这座城市的生态环境已不复当年的想象。

中新生态科技城是本人进入现单位后参与设计的第一个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于2006年开始,建设于2007年。

项目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阳澄湖大道和展业路。

总用地面积约六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七万七千平方米。

中新生态科技城的规划是园区青剑湖板块开发的新里程。

面对昔日开发对环境破坏的教训,工业园区的规划已深切体会并认识到生态开发对环境永续的重要性。

因此,中新科技城在工业园区既有的规划架构下,以自然为向导,尝试将大自然的物理特性运用于生态环境的创造,区内环境的尺度从外部的景观植栽、建筑配置、量体规划,到建筑内部的平面布局、材料构造、建筑立面皮层处理等。

透过此规划策略,达到绿色生态建筑的标准。

重整水文与交通的纹理中新科技城本着打造生态城市的规划理念,创造一个水纹理健全、风环境宜人,同时兼顾景观视野的健康而舒适的环境。

交通规划方面则是站在以行人为主导的尺度,考虑行人与非机动车的安全性、舒适性成为交通规划和景观设计的设计重点。

在水系纹理规划上,在基地核心区域设置了一处主湖景,透过此水域将周边通过的水道联系在一起。

一方面可以整合基地内的雨水排放及循环水净化系统;另一方面,透过水道与植物的种植可以改善基地内的微气候环境,使水环境在开发后能形成更建康、可持续的过滤系统。

基地策略建筑体量策略建筑导风策略生态环境的策略布局中新科技城的生态环境创造是以形成四大天然元素的微气候系统,即绿、水、风、日照条件的改善为目标来设计,来自于不同尺度下环境的规划策略。

这四大策略(地块与绿化、建筑量体与建筑空间、建筑导风与立面遮阳、建筑主体绿化)分别对应地块内的物理环境及地理环境条件下不同的主导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生态规划概述1.1生态规划编制背景中新生态科技城是苏州市和新加坡联合开发的苏州工业园区中的一个区块。

其控制性详细规划委托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于2005年底完成了《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该项规划在传统规划方法的框架内进行了建设用地、道路交通、绿地景观、市政工程规划等专项规划,解决了地块南区的研发工厂区和北区研发居住区等基本的功能分区问题。

该项规划建立了中新科技城用地基本合理的框架,满足了土地迅速开发的要求,但局限于当时的视野与环境,是按传统规划方法以土地开发为目的规划,简单地采用从预测人口规模到功能分区到土地开发的以需定供的线性思维模式,没有充分考虑资源、能源的有限性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如何通过各种规划措施,降低对资源与能源的耗用;也没有充分考虑场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问题。

近年来,在规划建设中要考虑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已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节一环保”等已成为政府的口号和要求。

在此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审时度势提出建设生态科技城,从生态优先,资源、能源与环境一体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园区的规划和建设。

因此在2005年《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2008 年月,委托清华大学联合北京林业大学等规划设计、研究机构组织编制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目标是建设一个倡导绿色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具有苏州本土特色的示范性科技新城。

当生态规划编制启动时,中新科技城场地已经按原有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三通一平”的场地准备工程,主要路网已经成形,部分市政管线已经敷设,地块划分基本完成,部分土地已在拍卖,主要水系已经成形,大部分驳岸工程已经完成。

所以此次生态规划并非在场地原生态状况下的“初始”规划,而是在场地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条件下的“改进”规划,并要配合开发建设的进程(如地块拍卖、招商引资)等。

经过对场地及周边的生态、资源、环境、交通、等诸多条件的详细分析,我们决定生态规划应立足苏州本土与园区的实际情况,在已经完成的规划框架内,首先在可行的情况下按照生态原则,结合绿色交通规划对土地利用进行调整与优化;引入能源规划,通过优化能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实现污染物的低碳排放,通过市政设施规划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能源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集成与优化建设低碳节能型生态科技城;引入景观生态规划,以中央生态湿地公园、集中绿地、水系廊道建设为中心,初步构建生态城绿地景观系统框架,提升公共绿地人均占有量,为实现生态宜居的目标提供生态环境保障;积极开发利用雨水及地表水,等非传统水源,建立梯级用水模式,通过水的合理循环,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充分利用雨水,提供区内低质供水并补充、完善区内景观水系统,使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融合,构建水系发达、景观优美、循环良好的生态环境;引入环卫规划,结合环卫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最新发展趋势,以可操作性和先进性为指导,实施固体废弃物的全过程管理,重点建设中新生态科技城的资源回收体系,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促进废弃物回收利用,建设生态友好的新城区。

1.2生态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4.国务院1996年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5.《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6.《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7.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l37—90)8.《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58)9.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 95)10.苏州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2004)11.《苏州市总体规划》(1996--2010)12.《苏州工业园区第二、三区总体规划》”(19,95.8)13.苏州阳澄湖地区控制性规划(2005)14.苏州工业园区情况汇编(2005)15.苏州一阳澄湖地区概念规划设计(2003)16.苏州工业园区唯亭中心组团及阳澄湖南岸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4.) 17.苏州工业园区北部地区概念规划(2003)18.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一二期建设指导详细规划(1995)19.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空间布局整合规划20.苏州工业园区跨塘镇(南部)镇区域城市设计21.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科技城地形图22.各专业相关的行业标准、规范、规定23.苏州中新科技城控制性详规文本24.航拍图25.苏州中新科技城土地拍卖情况及建筑物现状26.苏州工业园区回顾性环境影响报告书27.苏州工业园区绿色建筑评奖办法28.苏州生态市建设纲要研究报告专题部分2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30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31环境标志生态住宅(住区)认证评价指南1.3生态规划定位与目标生态优先,从资源、能源与环境一体化的视角重新审视生态科技城的规划和建设,全面推进园区的生态环境和绿色建筑的建设,建设一个倡导绿色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具有浓郁苏州本土特色的示范性江南水乡科技新城。

1.4生态规划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绿色交通规划,能源规划,水环境规划,景观生态规划,环卫规划,产业规划等七个方面(见图1.1)。

图1-1 规划内容1.5 生态规划框架图图1-2 规划框架图1.6 生态科技城发展战略在尽量减少自然资源、能源消耗的条件下,实现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图1-3 生态发展战略图(一)生态环境建设战略1.保护场地土壤的生态功能,如渗透和储水功能,保护土壤免受有害物质污染;保护并提升现有水体的生态功能,使其不被污染;通过绿色交通规划、能源规划、景观生态规划、采取提高出行公交化水平,限制小汽车使用优化能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积极的生态补偿等措旌,减少空气污染,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保证生态科技城良好的空气质量,为全球气候保护起到表率的作用。

2 将资源、能源利用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3 针对场地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现状(经过扰动,非纯粹自然状态)保护现有场地内的水系,改善中央湿地生态公园的生态功能,建立完善的绿化网络体系,形成动物迁徙廊道,提高场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质量。

4提供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鼓励骑车和步行,创建以可持续交通模式带动紧凑、功能复合生机勃勃的科技新城,避免成为“卧城”。

5.建设与绿色空间连接生机勃勃的开放空间和景观,创造更清洁、更安全、更绿色、同时具有苏州本土特色一水网密布商业居住高度混合的社区与研发园区(舒适度)。

6.通过适当的功能分区,绿化配置等方法将高速公路、规划中的高铁以及将工业企业对居住区及研发基地的不利影响(噪声及可能的污染)降至最低(二) 生态支撑系统发展战略1.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收集与利用雨水,经自然和机械处理后用于景观补水,采用节水规划降低污水量。

采用直饮水系统保证供水安全及节能。

2.能源规划:建设合理规模的市政基础设施,优化用能方式,推广和应用节能新技术,可再生能源资源利用与市政设施相结合,节能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实施节能型物业管理模式。

建设低碳节能型生态科技城。

3.材料利用与固体废弃物处理:提高材料的循环利用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5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 00%。

(三) 社会发展战略1.通过创造清洁健康的自然环境,向居民提供高质量、经济的公共服务和设施以及从早至晚丰富的生活体验,吸引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在此工作和居住。

使科技城从早到晚生机勃勃避免成为卧城。

2.为所有居民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厂区配套公寓),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文化、休闲、运动、教育和培训机会。

3.创造可持续的多样化住宅混合开发,以丰富高品质的绿化空间营造和谐亲人的城区。

4.形成繁荣的具有综合性、内聚力和包容力的混合收入社区。

(四) 产业与经济发展战略1.确保经经济稳定地可持续地发展,讲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促进生态科技城单一制造型经济向高科技研发型经济转型。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说明2.建构以信息产业、高新技术服务业、环境保护与修复、新能源开发与利用为主要特色的可持续新技术的研发与中试基地,以商务休闲为特色的高端服务业聚集区,产业内部实现循环经济。

1.7生态规划成果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纸与地块生态控制性指标等三部分组成。

1.8项目定位综合时间维度(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使用——改建——拆除—再利用)、技术维度(建筑、能源、水、景观、生态)和使用者的维度(健康、舒适、高效),建设“自然和谐、经济循环、资源高效、生态文明”的示范江南水乡宜居新城,打造“现代化、园林化、人性化、科技化”的生态城镇。

1.9规划指导原则1.重视水乡特色之自然环境的生态修复、生态补偿与建设2.强调景观系统的区域绿量平衡和生态功能提升3.重视土地生态价值的提升和土地的集约利用4.注重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5.重视低碳节能可再生能源供应系统、绿色建筑与社区6.注重高端技术与适宜节能生态技术的协同应用7.重视雨水收集利用和非传统水源利用8.强调全生命周期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9.强调社区的和谐与活力、重视公众参与及生态文明建设l 0.重视市场运作,推动政策与制度创新1.10建设目标针对场地现有状强、周边资源情况及未来产业结构,设计的建设目下表所示1绿能量指的是建设用地单位面积上的叶面积值,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考核指标。

叶面积就是绿量,可甚反映绿地的质量。

2指屋顶绿化面积占屋顶可绿化总面积的比例,具体通过总体规划和分区域景观绿化规划指标进行控制。

3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为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4物种多样性指数=考核验收年的动植物种树/基准年为生态规划实施的前一年。

具体的考核方式为专项调查。

5指参考现有居住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如北京、天津、重庆等地方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公共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包括围护结构节能、设备系统节能等技术的集成。

6指太阳能与建筑实现一体化的比例,按照建筑的栋数进行统计。

具体一体化的要求参考《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

具体考核方式为设计阶段的图纸审核和建成后的现场检查。

7指应用包括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后,对常规能源的替代率。

8至少达到《苏州工业园区绿色建筑评奖办法》的要求,并参照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执行。

1.11现状条件1.11.1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中新生态科技城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北部,阳澄湖的东南角,距离工业同区一期核心区直线距离约lO公里,距离苏州旧城中心区约15公里,距离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直线距离约23公里.用地东部边界为规划城市道路,南部边界为沪宁高速公路,西部边界为青剑湖.北部边界为规划沪宁高速铁路(见图1_4),规划用地总面积3 99平方公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