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伶官传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伶官传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

(一)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伶官传序》欧阳修)

(二)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

B.又知音,能度曲度:谱写

C.逸豫可以亡身逸豫:犹豫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泛指一般的属官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抑本其成败之迹

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若属皆且为所虏

D.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B.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C.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D.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一叹一问,一退一进,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本文主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作者从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等方面层层深入的论述了“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

C.全文语言委婉,气势充沛。疑问句与感叹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D.“晋王三矢”的故事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作者把这则材料用于《伶官传序》的“序”中并加上“世言”二字.这表现了他写史的谨严态度。

8.请将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5单元 伶官传序

第五单元自主赏析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组是( ) A.仇雠.(chóu)凯.(kǎi)旋 遗.(yí)恨骄奢.(shē) B.离散(sǎn) 沉溺.(nì) 剔.(tì)除俳.(fēi)优 C.度.(dù)曲宝藏.(cánɡ) 勖.(xù)勉系.(jì)颈 D.囊.(nánɡ)括发.(fà)誓 缱.(qiǎn)绻伶.(línɡ)人 【答案】A(B项中“散”应读sàn,“剔”应读tī,“俳”应读pái;C项中“藏”应读zàng,“系”应读xì;D项中“发”应读fā) 2.下面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②及凯旋 ..而纳之凯旋:取得胜利 ③尔其 ..无忘乃父之志尔、其、乃:第二人称代词 ④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 ⑤逸豫 ..可以亡身逸豫:安乐 ⑥泣.下沾襟泣:流泪 A.①②④⑤B.①⑤⑥ C.①④⑤D.③④⑤⑥ 【答案】C(凯旋,胜利归来;其,副词,一定;泣,泪水) 3.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家祭无忘告乃.翁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答案】C(C你的;A表判断的副词,是;B于是;D副词,竟然) 4.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 ) 例:与.尔三矢 A.遂与.之俱出

B .与. 嬴而不助五国也 C .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 D .无乃尔是过与. 【答案】 C(C 与例句同,动词,给;A 介词,和;B 动词,帮助;D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5.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而皆背晋以.归梁 B.????? 此三者,吾遗.恨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 此制作之本.意也虽逾本.色,不能复化 D.????? 请.其矢,盛以锦囊请.奉盆缶秦王 【答案】 C(A 介词,用/连词,表顺承;B 遗留/舍弃;C 原来的;D 领取/请允许我) 6.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 ) 例:盛衰之理. A .自然之理. 也 B .当窗理. 云鬓,对镜贴花黄 C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可乎 D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答案】 D(D 及例句,命运;A 道理;B 梳理;C 道理,引申为法令制度) 7.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 A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 .此三者,吾遗恨也 C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答案】 A(例句与A 都是被动句) 8.下面对课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引发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

伶官传序同步练习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伶官传序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检查我的基础 1.下面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存勖(xù)请其矢(shí)皆自于人欤(yú) B.伶官(línɡ)盛以锦囊(chénɡ)誓天断发(fà) C.抑本其成败之迹(yì)仓皇东出(huānɡ)乱者四应(yínɡ) D.吾遗恨也(yí)智勇多困于所溺(nuò)泣下沾襟(jīn) 提示:A项“矢”读“shǐ”;C项“皇”读“huánɡ”,“应”读“yìnɡ”;D项“溺”读“nì”。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提示:B项,恨:仇恨,怨恨。原:推究,考查。C项,抑:或者。D项,人事: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仓皇东出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提示:A、B、D三项与例句均是名词用作状语,C项“天下”意为“天下的人”。 答案:C 4.选出没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 A.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函梁君臣之首 D.序八州而朝同列 提示:B、C、D三项中分别有“舍”“函”“序”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A 5.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提示:A、B、C三项中“所以”表示原因,D项中“所以”为“用来……的”之意,表凭借。 答案:D 6.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得不对的一项是……()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 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 提示:B项应为“负(锦囊)而前驱”。 答案:B

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

二十四伶官传序 一、知识要点 1、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大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是《伶官传》前的序论,也可看作是一篇史论。《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二、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 古义:和他 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相当于“以至于”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这里指官员 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与“天命”相对,指人力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 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推究 今义:原来 7、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古义: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 今义:结合,构成

高二语文第三册 《伶官传序》同步练习 人教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呼!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选自侯方域《马伶传》)思考题: 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观动机是什么?以今日而言,马伶的成功经验有何启示?

《伶官传序》课内练习题附答案

《伶官传序》练习 一、积累·整合 (一)、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1、岂非人事.. 哉 古义: 。今义: 。 2、其意气.. 之盛,可谓壮哉 古义: 。今义: 。 3、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 。今义: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盛衰之理. 2、负. 而前驱 3、及. 凯旋而纳之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5、函. 梁君臣之首 6、抑本其成败之迹. 7、举. 天下豪杰 8、数十伶人困. 之 9、祸患常积于忽微.. (三)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负而前. 驱 2、函. 梁君臣之首 3、一夫夜. 呼,乱者四应 4、仓皇东. 出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 身 6、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 多昆玉所溺 (四) 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 1、于 A 庄宗受而藏之于. 庙 B 至于. 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 霜叶红于. 二月花 D 智勇多困于. 所溺 2、其

A 与其.所以失之者 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 其.后用兵 D 其.真无马耶 3、之 A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 莫能与之.争 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 之.二虫又何知 F 吾欲之.南海,何如 失之者 4、与其所以 .. 5、而皆背晋以.归梁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五)判断下列句式 1、此三者,吾遗恨也。 2、智勇多困于.所溺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六)翻译下列语句 1、与尔三失,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4、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七)名句默写

(完整版)《伶官传序》同步练习

《伶官传序》同步练习 一、检查我的基础 1.下面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存勖(xù)请其矢(shí)皆自于人欤(yú) B.伶官(línɡ)盛以锦囊(chénɡ)誓天断发(fà) C.抑本其成败之迹(yì)仓皇东出(huānɡ)乱者四应(yínɡ) D.吾遗恨也(yí)智勇多困于所溺(nuò)泣下沾襟(jīn)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仓皇东出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3.选出没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 A.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函梁君臣之首 D.序八州而朝同列 4.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得不对的一项是……()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 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B.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壮:雄壮。 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身:身体。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函梁君臣之首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D.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3.下列句子中句式结构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C.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练习题

《伶官传序》练习题 一、重点实词、虚词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3、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二、词类活用 1、负而前驱 2、函梁君臣之首 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三、古今异义 1、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 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古义: 四、一词多义 1、负 ①负而前驱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秦贪,负其强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⑤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 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 2、归 ①背晋而归梁 /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②臣请完璧归赵 ③主人忘归客不发④又五年,吾妻来归 3、易 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③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 ④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 4、相 ①君臣相顾,不知所归②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③儿已薄禄相④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 ⑤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⑥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⑦及遣其子宋襄相齐 ⑧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5、举 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②举类迩而见义远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④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⑤吾不能举全吴之地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⑦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⑧戍卒叫,函谷举 ⑨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6、顾 ①赢得仓皇北顾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⑤大行不顾细谨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⑦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7、其

伶官传序_1

伶官传序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⒉介绍“序” 三、整体感知 ⒈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⒉质疑解难 ⒊思考:①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具体分析 ㈠中心论点 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明确: ①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 ②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③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 ④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⒉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由盛而衰,只有短短的3

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中心论点 探讨: ①为什么用反问句提出中心论点? 明确:强调 “人事”(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 ②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明确:例证法――后唐庄宗 “得天下”之“盛”→天下豪杰莫能争 对比论证 “失天下”之“衰”→身死国灭天下笑 引证法――《尚书》 ㈡具体论证 ⑴导入 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衰”又是什么原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⑵析“得天下” a、课文是如何表现他“得天下”之“盛”的?描述他当年金

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武。 明确: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忧劳可以兴国”﹤“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b、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c、小结 庄宗不忘世仇,重任在肩,兢兢业业,负矢前行,终得天下,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⑶析“失天下” a、庄宗“好俳优”,一些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致使“群臣愤激,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镇,贿赂交行”,最后终于众叛亲离,不可收拾。课文怎样写其“失天下”之“衰”的?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泣下沾襟的悲惨情景。 明确: “仓皇东出” “逸豫可以亡身”﹤“士卒离散” “泣下沾襟” b、小结 庄宗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终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致政纲倾颓,身死国灭。这一“盛”一“衰”、大起大落命运,再次突出“人事”的作用。评曰:“叙唐庄宗处,倏而英俊,倏而衰飒。凭吊唏飒,虽尺幅短章,有萦回无尽之意。”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练习:《伶官传序》人教版含答案

伶官传序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存勖.(xù)请其矢.(shì) 皆自于人欤.(yú) B.伶.官(líng)盛.以锦囊(chéng) 誓天断发.(fā) C.抑.本其成败之迹(yì)仇雠.已灭(chóu) 乱者四应.(yīng) D.吾遗.恨也(yí)智勇多困于所溺.(nì) 泣下沾襟.(jīn) 解析:A项,“矢”应读“shǐ”;B项,“发”应读“fà”;C项,“应”应读“yìng”。 答案:D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负.而前驱负:背着。 及凯旋而纳.之纳:收藏。 B.吾遗恨.也恨:悔恨。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本来。 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举.天下之豪杰举:举行。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乃:你的。 岂非人事 ..哉人事: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 解析:B项,恨:憾恨。原:推其根本。C项,举:所有的。D项,人事:人力所及所为,此处主要指政治上的所作所为。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 ..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 ..兴隆也 D.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析:D项,所以:用来……的。A、B、C三项的“所以”都是“……的原因”。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 C.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 解析:B项,“负”后省略的应是“锦囊”。 答案:B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伶官传序同步练习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伶官传序 一、古今异义 1.与其 ..所以失之者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比较两件事而决定取舍的时候,用在放弃的一面(后面常用“毋宁、不如”等呼应) 2.其意气 ..之盛,可谓壮哉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意志和气概;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志趣和性格 3.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方法)处理 二、一词多义 忧劳可以兴国(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 1.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 2.告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苏武传》)()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3.归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天下同归而殊涂()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4.易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函.梁君臣之首() (2)抑本.其成败之迹() 2.名词作状语 (1)负而前.驱()(2)仓皇东.出()(3)一夫夜.呼()(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1)而智勇 ..多困于所溺()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 2.形容词作动词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四、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庄宗受而藏之于庙。()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句翻译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伶官传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 (一)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伶官传序》欧阳修) (二)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 B.又知音,能度曲度:谱写 C.逸豫可以亡身逸豫:犹豫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泛指一般的属官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抑本其成败之迹 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若属皆且为所虏 D.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B.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C.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D.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一叹一问,一退一进,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本文主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作者从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等方面层层深入的论述了“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 C.全文语言委婉,气势充沛。疑问句与感叹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D.“晋王三矢”的故事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作者把这则材料用于《伶官传序》的“序”中并加上“世言”二字.这表现了他写史的谨严态度。 8.请将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伶官传序》挖空练习(包括翻译文学常识重点句子翻译)

2、翻译文中划“”的句子: ① ②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5~9题。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皇后刘氏素微,其父刘叟,卖药善卜,号刘山人。刘氏性悍,方与诸姬争宠,常自耻其世家,而特讳其事。庄宗乃为刘叟衣服,自负蓍囊药笈,使其子继岌提破帽而随之,造其卧内,曰:“刘山人来省女。”刘氏大怒,笞继岌而逐之。宫中以为笑乐。 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二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

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负蓍囊药笈 负:失败 B .造其卧内 造:到……去 C .刘山人来省女 省:探望,问候 D .因格其命 格:搁置,阻止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②卒以俊为. 景州刺史 B.???①方与.诸姬争宠②陛下所与. 共取天下者 C.???①宫中以.为笑乐②愿乞二州以. 报此二人 D.???①其战于.胡柳也②封赏未及于. 一人 7.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宗很喜爱戏剧,又懂音乐,当时的老百姓都常常能唱他制作的曲子。 B .有一次庄宗扮成皇后刘氏父亲的模样,让他的儿子提着破帽子跟随,到刘氏卧室内说:“刘山人来看女儿。”结果刘氏很生气,鞭打他,并将他赶了出来。 C .周匝是庄宗手下一个很受宠爱的戏子(演员),由于陈俊、储德源两人的帮助,他没有死于仇人之手。获救后,他在庄宗面前为陈、储两人求官。郭崇韬进谏后,庄宗便把那两个人杀了。 D .庄宗把个人情感置于国家利益之上,明知郭崇韬的话是对的,但还是以“吾已许周匝矣”为由,要他屈从自己的意志。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

伶官传序 一、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二、作者介绍: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吉水人。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三、时代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伶官传序》是欧阳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后叛乱四起,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四、判断词类活用 函梁君臣之首函: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盒子里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夜、东:名词作状语四:数词作状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使动用法 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形容词用作名词 五、判断句子的句式特点 A、此三者,吾遗恨也 B、盛(之)以锦囊 C、系燕王父子以组 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E、智勇多困于所溺 F、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G、燕王,吾所立 介词短语后置:B C E 被动句:D E 判断句:A G 省略句:B F 六、翻译下列句子: 1、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为吧?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智勇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自考大学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自考大学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出自自考360网站 一、单项选择题 1、《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展开论述的线索是 A.移民、移粟 B.民不加多 C.以五十步笑百步 D.王无罪岁 2、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来阐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的治国方法没有本质区别,这种论证方法是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3、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达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4、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形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良好社会风尚的主要措施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5、《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的政治思想是

A.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B.以民为本,实行王道 C.以法治国,奖励耕战 D.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6、孟子在论证如何实行王道时,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演绎论证 B.归纳论证 C.对比论证 D.类比论证 二、多项选择题 1、《寡人之于国也》一文说理的主要特色有 A.大胆犀利 B.善用寓言 C.抑扬兼施D循循善诱 E.层层推进 2、下列《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论据,属于通过类比法来阐明论点的有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五十步笑百步 C.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E.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下列议论,包含对比论证法的有 A.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D.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E.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下列文章,以对话形式展开的有 A.《寡人之于国也》 B.《秋水》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论毅力》

伶官传序 作业

伶官传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9、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盛衰之理理:道理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因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子 D.举天下豪杰举:用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而告以.成功 C.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抑本其成败之.迹 D.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而.皆背晋以归梁 11、下列选项中括号中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岂非人事 ..哉(古今同义)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古今异义)B.函.梁君臣之首(名词做动词)仓皇东.出(名词作状语) C.身死国灭(被动句)此三者,吾遗恨也(判断句) D.忧劳可以兴.国(使动用法,使…….兴)一夫夜.呼(名词作状语) 1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1)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答案:9、C(A命运B推究D全、普) 10、B(A祈使语气,一定;商量语气,还是。B介词,把。C助词,消独;助词,的。D表顺承,表转折。) 11、A(人事:古今异义) 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

高中语文《伶官传序》《项脊轩志》同步练习 人教版第三册

高二语文人教版《伶官传序》、《项脊轩志》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60分钟)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1. 选出各句中“以”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A.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B. 皆背晋以归梁 C.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 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2. 选出下列各句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 A. 梁,吾仇也 B. 燕王,吾所立 C. 此三者,吾遗恨也 D. 请其矢,盛以锦囊 3. 下面句中“其”字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 请其矢,盛以锦囊 D.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4. 从下列各句中选出“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乃”,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B.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D.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5. 解释“告”的意义 ①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②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③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6. 找出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译文:梁王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立起来的;契丹和我结缔盟约,结为兄弟。 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译文:可是你不要忘记你的父亲的志向。 C. 及凯旋而纳之 译文:等到胜利归来,我(仍然)把箭藏在祖庙里。 D. 满招损,谦得益 译文:自满引来祸患,谦虚得到利益。 二.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 选出下面不属被动句的一类()

(完整版)《伶官传序》练习及答案

《伶官传序》学案 一、积累●整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勖.勉仇雠.盛.以锦囊伶.官传序泣下沾襟.逸豫 .. 2、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今义:。 2】抑.本其成败之迹古义:。今义:。 3】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古义:。今义:。 4】岂非人事 ..哉古义:。今义:。 5】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古义:。今义:。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盛.衰之理 2】负.而前驱 3】及.凯旋而纳之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5】函.梁君臣之首6】抑本其成败之迹.7】举.天下豪杰 8】数十伶人困.之9】祸患常积于忽微 .. 4、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负而前.驱 2】函.梁君臣之首 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4】仓皇东.出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6】而告以成功 .. 7】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 ..多昆玉所溺 5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 1】于 A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 霜叶红于.二月花 D 智勇多困于.所溺 2】其 A 与其.所以失之者 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 其.后用兵 D 其.真无马耶3】之 A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 莫能与之.争 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 之.二虫又何知 F 吾欲之.南海,何如 4】与其所以 ..失之者 5】而皆背晋以.归梁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6判断下列句式 1】此三者,吾遗恨也。 2】智勇多困于.所溺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7、翻译下列语句 1】与尔三失,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4】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8、名句默写 1】满招损,。 2】,逸豫可以亡身。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9、文学常识 1】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晚年号 ,谥。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

伶官传序练习题

《伶官传序》练习题 一、积累●整合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勖.勉仇雠.盛.以锦囊伶官传序泣下沾襟.逸.豫. 2、指出下面加粗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今义:。 2】抑.本其成败之迹古义:。今义:。 3】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古义:。今义:。 4】岂非人事 ..哉古义:。今义:。 5】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古义:。今义:。 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盛.衰之理 2】负.而前驱 3】及.凯旋而纳之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5】抑本其成败之迹. 6】举.天下豪杰 7】数十伶人困.之 4、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负而前.驱 2】函.梁君臣之首 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4】仓皇东.出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6】祸患常积于忽微 ..多困于所溺 ..,智勇5.解释下列虚词的含义 1】于 A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 霜叶红于.二月花 D 智勇多困于.所溺 2】其 A 与其.所以失之者 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 其.后用兵 D 其.真无马耶 3】之 A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 莫能与之.争 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 之.二虫又何知 F 吾欲之.南海,何如 4】乃 A.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B.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D.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6.判断下列句式并翻译

1】此三者,吾遗恨也。 2】智勇多困于.所溺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7、翻译下列语句 1】与尔三失,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4】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7】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9】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10】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8、名句默写 1】满招损,。 2】,逸豫可以亡身。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一、【参考答案】 1、xù chóu chéng ling jīn yìyù 2、原:古—推究今---原则,原来; 抑:古—或者,今—抑制; 从事:古—泛指一般属官,今——投身到; 人事:古----人力,今---事理人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意气:古----气势,指骄傲之气今---意志、气概,志趣性格等。3、理:道理负:背负及:等到方:当;组:绳子;本:推究; 举:全;困:被围困;

《伶官传序》练习及答案复习课程

《伶官传序》练习及 答案

《伶官传序》学案 一、积累●整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勖.勉仇雠.盛.以锦囊伶.官传序泣下沾襟.逸豫 .. 2、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今义:。 2】抑.本其成败之迹古义:。今义:。 3】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古义:。今义:。 4】岂非人事 ..哉古义:。今义:。 5】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古义:。今义:。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盛.衰之理 2】负.而前驱 3】及.凯旋而纳之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5】函.梁君臣之首6】抑本其成败之迹.7】举.天下豪杰 8】数十伶人困.之9】祸患常积于忽.微. 4、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负而前.驱 2】函.梁君臣之首 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4】仓皇东.出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6】而告以成功 .. 7】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 ..多昆玉所溺 5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 1】于 A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 霜叶红于.二月花 D 智勇多困于.所溺 2】其 A 与其.所以失之者 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 其.后用兵 D 其.真无马耶3】之 A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 莫能与之.争 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 之.二虫又何知 F 吾欲之.南海,何如 4】与其所以 ..失之者 5】而皆背晋以.归梁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6判断下列句式 1】此三者,吾遗恨也。 2】智勇多困于.所溺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7、翻译下列语句 1】与尔三失,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4】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8、名句默写 1】满招损,。 2】,逸豫可以亡身。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9、文学常识 1】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晚年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