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伶官传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伶官传序》阅读练习及答案文言文阅读(一)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XXX之将终也,以XXX赐XXX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XXX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XXX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XXX,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XXX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XXX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XXX)(二)XXX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XXX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
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XXX。
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XXX谓XXX曰:“吾已许XXX矣,使XXX见此二人。
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4.以下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精确的一项是A.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B.又知音,能度曲度:谱写C.XXX可以亡身逸豫:犹豫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泛指一般的属官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抑本其成败之迹B.以三矢赐XXX而告之然当为我屈意行之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若属皆且为所虏D.原XXX之所以得世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XXX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含答案)

《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战!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B.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壮:雄壮。
C.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D.逸豫可以亡身。
身:身体。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函梁君臣之首。
C.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3.下列句子中句式结构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C.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4.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软?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软?”一句的理解,下列最准确的一项是()A.强调得天下困难和失天下容易。
B.强调“得”“失”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C.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D.否定得天下困难,承认失天下容易。
5.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帝[1]幼善音律,故伶人多有宠,常侍左右;帝或时自傅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以悦刘夫人,优名谓之“李天下”。
尝因为优,自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
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双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五代史伶官传序【宋】欧阳修呜呼!盛表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表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约”指订立盟约,“其文约,其辞微”的“约”指简约,两者用法不同。
B.“少牢”的“牢”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代祭祀用羊、猪各一头叫“太牢”。
C.“函”,此指用木匣子装,与“秦孝公据殽函之固”的“函”词义不相同。
D.“意气”指精神气概,与“书生意气,挥斥方道”中“意气”意思相同。
11.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皆出于此乎C.及凯旋而纳之见不贤而内自省也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以其无礼于晋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篇以“呜呼”奠定叹惋基调,接着亮出主张,强调人事因素在国家盛衰上的重要作用,并指出有关庄宗的史实可作为立论依据。
B.第2段通过晋王三遗恨的确凿史实,写出庄宗继位时强敌环伺的艰难处境,但庄宗恪遵父亲遗命,矢志报仇,竭诚尽忠而终有所成。
《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含答案)

《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一】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
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
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
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
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
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虽有圣智,不能与谋。
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
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无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处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
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①事是已。
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
可不戒哉?(节自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注释】①唐昭宗:即李晔。
晚唐时期宦官专政,对皇帝有废立大权。
昭宗是僖宗之弟,即由宦官拥立为帝的。
后来昭宗与宰相崔胤谋诛宦官,反被宦官刘季述等幽禁,后虽得神策军解救,重新复帝位,但却招致梁王朱全忠乘机领兵入京,唐朝因之覆灭。
【文二】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④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五代史伶官传序》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五代史伶官传序》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注释】1、伶(líng)官:宫廷中的乐官和授有官职的演戏艺人。
2、原:推究,考查。
庄宗:即后唐庄宗李存勖,李克用长子,继父为晋王,又于后梁龙德三年(923)称帝,国号唐。
同年灭后梁。
同光四年(926),在兵变中被杀,在位仅三年。
3、晋王:西域突厥族沙陀部酋长李克用。
因受唐王朝之召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后封晋王。
4、矢:箭。
梁:后梁太祖朱温,原是黄巢部将,叛变归唐,后封为梁王。
5、燕王:指卢龙节度使刘仁恭。
其子刘守光,后被朱温封为燕王。
此处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说法6、契丹:宋时北方的一个部族。
7、与:赐给。
其: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祈求。
乃:你的。
8、庙:指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所。
此处专指李克用的祠,同下文的“太庙”。
9、从事:原指州郡长官的僚属,这里泛指一般幕僚随从。
少牢:用一猪一羊祭祀。
10、纳之:把箭放好。
11、系:捆绑。
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后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含答案)

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后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含答案)11.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后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一】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
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
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
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
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
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虽有圣智,不能与谋。
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
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无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处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
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①事是已。
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
可不戒哉?(节自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注释】①唐昭宗:即李晔。
晚唐时期宦官专政,对皇帝有废立大权。
昭宗是僖宗之弟,即由宦官拥立为帝的。
后来昭宗与宰相崔胤谋诛宦官,反被宦官刘季述等幽禁,后虽得神策军解救,重新复帝位,但却招致梁王朱全忠乘机领兵入京,唐朝因之覆灭。
【文二】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伶官传序》补充阅读2 详细答案

《伶官传序》补充阅读2(学生版)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馀人/B.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馀人/C.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馀人/D.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馀人/7.下列对文中加颜色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字,指古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字,也指古人的乳名、小名,此处为前者。
B.丁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一定顺序组成干支纪元法,一百二十年为一循环。
C.刺史,官职名,汉武帝时期始设,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
D.《传》,即《左传》,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宗爱好广泛,擅长音乐谱曲。
他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他亲自创作的歌在当时到处都是,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
B.庄宗宠信伶官,伶人因此当权。
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景进、史彦琼和郭从谦等伶官败坏政治、祸乱国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C.郭从谦善于钻营,鼓动士兵叛乱。
他认郭崇韬为叔父,又被李存乂收为养子,后因害怕被坑杀而萌生作乱之心,率军反叛,攻打兴教门。
D.庄宗勇猛善战,结局凄凉。
他奋力杀死了几十上百个沿城墙进入宫中的乱兵,最终被射中跌倒,伤重而亡,其遗体被人用乐器焚烧。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时诸伶,独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新五代史-伶官传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新五代史•伶官传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B.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C.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D.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B.而皆背晋以归.梁归:归顺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抑制D.举.天下之豪杰举:全,整个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该论点强调了人事的作用,并将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事例作为这一立论的历史根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
(一)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伶官传序》欧阳修)
(二)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
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
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
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
B.又知音,能度曲度:谱写
C.逸豫可以亡身逸豫:犹豫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泛指一般的属官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抑本其成败之迹
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若属皆且为所虏
D.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B.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C.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D.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一叹一问,一退一进,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本文主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作者从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等方面层层深入的论述了“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
C.全文语言委婉,气势充沛。
疑问句与感叹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D.“晋王三矢”的故事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
作者把这则材料用于《伶官传序》的“序”中并加上“世言”二字.这表现了他写史的谨严态度。
8.请将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答案】4. C 5. C 6. D 7. B
8.(1姑且顺着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尽头,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不如六国了。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项,“逸豫可以亡身”意思是“安逸享乐可使自身灭亡”,故“逸豫”意思为“安逸享乐,安乐”。
故选C。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项,其:语气副词,一定/其:代同,代庄宗;B项,之:代词,代指人/之:代词,代指事;C项,为:介词,表被动/为:介词,表被动;D项,所以:……的原因/所以:用来……。
故选C。
7.试题分析:题干是“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把握能力。
B项,“本文主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作者从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等方面层层深入的论述了……”说法错误,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除例证法外还有对比论证,如“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
故选B。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
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句中:“聊”,姑且;“化”,自然的变化;“奚”,什么。
(2)句中:“从”,追随;“故事”,旧例,前例;“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偌大的天下。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一)
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
”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
《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
”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
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于是作《伶官传》。
(二)
唐庄宗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很多人能唱他唱的歌,称为“皇帝亲自制作”的歌到处都是。
他的小名叫亚子,当时有人叫他亚次。
另外他又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
从他做
王,到做天子,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到了灭亡……过了一年,伶人多次拿话在庄宗面前请求,庄宗对郭崇韬说:“我已经答应周匝了,你让我见到这两人时很惭愧。
你的话虽然公正,但你应当为我委屈心意来执行这件事。
”最终,任用陈俊为景州刺史,雠德源为宪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