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帝国的盛世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中国历史上的五大盛世素材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中国历史上的五大盛世素材

中国历史上的五大盛世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长河中,先后出现过几个最好的历史时期,史称“盛世”,例如西汉“文景之治”发展到汉武帝而极盛,唐代“贞观之治”而至开元盛世,明代“永宣之治”称盛与清代“康雍乾盛世”,还有鲜为人知的“战国盛世”。

其中,人们多以“盛世”命名的为“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

五大盛世,皆承前代大乱之后,在新兴王朝上升时期推进至极盛。

西汉在秦朝废墟上重建一代封建王朝,历170多年“休养生息”后才达到全盛。

唐代开元盛世,是在隋末大乱之后,重新走向大治而出现的。

其间,走过了近百年的曲折道路。

明,削平群雄,驱逐元朝统治者出长城,一统天下,经半个世纪的励精图治,终于开创了一代繁盛的局面即“永宣之治”。

自神宗万历中期,乱象环生,经熹宗至崇祯,终酿成大乱,至清军入关前,已持续乱了约半个世纪。

清入主中原,剿灭李自成、张献忠两支农民军;扫荡南明势力,花费了近20年的时间。

清朝就是在明末大乱的基础上再建一代王朝。

又经过近70年,终由大乱转为大治。

战国时期有些特殊,咋看起来,七国并立呈混乱状态,实际上是经过春秋“礼崩乐坏”、长期兼并而形成的政治新格局,各国保持了长期的相对稳定,最后由秦实现统一,始达大治顶峰。

各个盛世都具有共同特征: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社会久安,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视为“乱世”,然而也表明,旧制度行将崩溃,新制度正在产生。

进入战国时期,相继有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至中后期,秦国、韩国、齐国、赵国、燕国也都因变法而强大起来,尤其商鞅在秦国变法更为彻底,结果秦国比其它六国更强大。

尽管各国变法程度不同,但最终都完成或基本完成社会制度变革,奴隶制被封建制取代。

远在西周时实行诸侯分封,经过春秋时的相互兼并,到战国时只剩下七国。

这与此后的国家分裂有本质区别。

秦以前的夏商周三代,还不能算作真正的统一,只是尊夏、商、周天子为中心的宗族联盟,因而不能以“分裂”给战国定性。

盘点中国历史十大盛世排名

盘点中国历史十大盛世排名

盘点中国历史十大盛世排名2021-11-24 15:48·两步哥说历史中国是最早进入封建时代的国家。

从秦始皇嬴政一统六国以后,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在这个封建长河里有经历过数个辉煌时期。

有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贞观之治,康乾盛世,永宣盛世,康乾盛世等等。

今天就来说说中国古代十大盛世。

中国古代十大盛世第一名: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朝代以来第一个盛世,政治方面,汉文帝采用无为而治。

并且废除了诽谤要言之罪,鼓励言官批评皇帝。

并且在秦朝郡县制基础上改进了郡国并行制。

经济方面,采取轻徭薄赋,由汉高祖时期的“什五而税一”减成“三十税三”,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

而在文化方面,汉景帝末年任命文翁为蜀郡太守,文翁首创了郡国官学。

并且推行黄老学派,也为后来的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十大盛世第二名:汉武盛世汉武盛世时期,汉朝国力达到了顶峰。

汉武帝是一位明君,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显著都贡献。

在军事方面,汉武帝率领大军讨伐匈奴,使匈奴不敢再南下。

外交方面,派张骞出使西域,开括了西北边疆:开通了西汉联系西域以至中亚给地通道,是丝绸之路的开山鼻祖。

在文化方面,汉武时期司马迁修成本高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书《史记》。

在经济方面,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大力打击奸商,统一五铢钱,兴修水利,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十大盛世第三名:贞观之治在政治方面,李世民采用虚心纳谏,广开言路。

任用各种各样的人才。

此外,李世民为了选拔人才,改革科举制度。

在军事方面,李世民向后攻灭突厥汗国、吐谷浑汗国、高昌、焉耆、龟兹等西域诸国、薛延陀汗国,并且将漠南、漠北、西域、青海纳入唐朝的统治之下,还打败高句丽、吐蕃,吐蕃称臣于唐朝。

因此,李世民北称为“天可汗”,贞观之治是四方蛮夷羡慕的对象。

在经济方面,唐太宗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

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

明清盛世

明清盛世

三、编演短剧,直观教学 “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这一子目, 内容较深,特别是“近代化”一词,学生 很难理解。在教学中,事先请学生自编自 演《卖汤圆和卖豆腐花》的短剧。
附情景剧: 《卖汤圆和卖豆腐花》
地 点:琥珀集市 时 间:早晨7点 摊 主:卖汤圆喽,卖豆腐花喽。新鲜实惠,快来买喽! 朋友甲:那不是“种瓜大王”老李吗? 朋友乙:谁?是他?他也来做生意了!(甲乙靠近摊位) 摊 主:客官,请问要来点儿什么? 朋友甲:你不是“种瓜大王”老李吗?怎么做起生意来了? 摊 主:对呀。唉,那种田种地的活,既累又脏,还赚不到钱。 本来想到官绅家做仆人,后来一想还是自己出来做比 较自由。瞧,我还要雇佣个人帮我才忙得开。 朋友甲和乙相互对视了一下,好像找到了一条赚钱之道。
教学准备
收集资料、图片(附后)。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较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 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 七年级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枯燥的说教 式授课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要开展 多种形式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激 发其求知欲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可用如下方法导入新课:出示投影:明 《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局部)和清《盛世孳生 图》(局部)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投影,说说这两幅图反 映了明清两朝怎样的现象?(生答略) 师:不错。这两幅图反映了明清两朝经济继 续发展、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景象。但是, “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康乾盛世之际,潜伏 着什么危机?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4课,去共同感 受和探究《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看完短剧后,请思考: 在这一时期,传统的农民生活有了哪些 变化?出现了哪些新型劳动方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总结,近代化因素 萌发的表现: 1.传统农耕社会开始发生变化,原来 从事农业的人中有一部分不务农了。 2.出现了雇佣劳动方式,个别行业甚 至出现带有股份制特征的经营方式。 3.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商人的位置 升到第二。

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与文化兴盛

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与文化兴盛

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与文化兴盛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不仅是经济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是文化兴盛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实现了对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笔非常重要的财富和文化遗产。

一、经济繁荣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尤其是在明代,随着明太祖朱元璋的治理,使得中国的经济开始繁荣。

明太祖实施土地政策,确定全国土地所有权归于皇室,使得国家实现了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而随后洪武年间的经济政策更是继续发展和完善,成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策之一。

由此可以看出,明朝对国民经济得到了极好的保护和促进。

与此同时,明太祖还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提高生产力。

在农业方面,明太祖采取了“垦荒”的政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而且还进行了水利工程建设,使得农业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在手工业方面,明朝推广了制茶、制瓷、造纸等技术,使得手工业作坊的数量不断增加,手工业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业也逐渐发展壮大。

明朝完善了国币制度,建立了完善的金融体系,增加了货币流通量。

同时,经过经商政策的改革,满清统治时期官府鼓励海外贸易的发展,并开放了内河水路,增设了具有杂项功能的店铺--“票号”,这种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使得国际和国内贸易得以更好地进行。

二、文化兴盛在文化方面,明清时期也是一个非常丰富、厚重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种文化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明朝期间出现了一大批文学家、工艺美术家和书画家。

这些人的作品受到了广泛的欣赏和赞扬。

明朝名人屈大均、马钧、黄道周等人都在文学和书画方面有着非常卓越的成就。

除了这些名人之外,明朝还有着一批不为人知但同样优秀的文化人。

如明代阮大铖,他是一位在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旅行家和文学家,他广泛的旅游经历和着作,为中国文学贡献了卓越的成就。

其著作《阮游记》更是被誉为中国旅游文学之冠。

到了清朝,儒学兴盛,许多绝世才子纷纷出现。

如黄宗羲、纪昀、顾炎武、阮元等都是这个时期的文化名人。

历史与社会 提纲 八下 第六单元 新教材

历史与社会 提纲 八下 第六单元 新教材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提纲(重要资料 妥善保管)【本单元综合解说】本单元主要讲说了中国农耕文明的新高峰——明清两朝的统治(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

这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空前和发展,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疆域版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新旧力量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激烈,君主专制统治高度膨胀。

清朝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钳制思想等政策,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因素的成长,使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发生逆转。

远离世界发展潮流的清帝一、明清帝国的兴替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一)、抵御外来侵略 (二)、加强边疆治理★★1.明清民族政策:明:消极防御政策(增修长城);清:怀柔政策(修建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喇嘛庙,接见蒙古、西藏等首领,与他们联络感情,册封达赖、班禅等);“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形胜顾难凭,在徳不在险”(女真努尔哈赤 皇太极★★2.中央政府加强边疆地区管理措施:②意义:维护国家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三、 农耕文明的繁盛西接西伯利亚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一、★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二、★晚明科学巨匠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二、近代前夜的危机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一、乾隆盛世乾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鼎盛,史称“乾隆盛世”二、★★鸦片战争欧美和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的对比第六单元世界工业文明的曙光与近代社会的开端【本单元综合解说】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

15、16世纪,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与此同时,欧洲经历了思想文化和科学领域的重大变革,人性取代神的权威,科学得到传播,自由平等思想广为弘扬。

17、18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英法先后掀起革命浪潮,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在北美人民经过独立战争,获得了国家独立,建立了。

对康乾盛世的看法

对康乾盛世的看法

对康乾盛世的看法什么是“康乾盛世”?古代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有过不少,康乾盛世是其中的最后一个。

但是不少学家都对康乾盛世有自己的看法。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康乾盛世的看法,希望对你有用!什么是“康乾盛世”古代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有过不少,康乾盛世是其中的最后一个。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乾之治、康雍乾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同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

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

在此期间,局势较为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家财富有所积累,疆域辽阔,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处发展阶段。

清朝在康雍乾三朝时达到顶峰,18世纪被视为清朝的最繁华时期,有学者认为这段时期代表了中华文明的一个新的高峰。

然而有学者认为虽然康乾时期的人口和粮食产量呈快速增长态势,但与同时期的欧洲国家英国来横向比较的话,无论从存量还是从增速来看均具有较大差距。

亦有学者指出尽管并非一切皆好、一点缺欠也没有,但从国家实现统一、国家疆土受一个政权管辖;经济发展繁荣、国家积蓄丰厚;政局稳定、社会长治久安;国力强大、拥有雄厚的军事力量、有足够的实力保卫国家安全;文化昌盛、教育发展等五大方面判断出以康雍乾三朝所取得的巨大甚至超越前代的成就,名为“盛世”是当之无愧的。

对康乾盛世的看法正面评价西方在18世纪,来华的传教士们将当时的中国图景呈现在西方人面前时,立即引来整个欧洲对中国的强烈向往。

结果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的100余年间,在欧洲形成了长时间的“中国热”。

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国热”期间,无论是在物质、文化还是政治制度方面,欧洲都对中国极为追捧。

对中国风的狂热追逐曾经是当时欧洲社会的普遍时尚。

这种时尚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

法国传教士乔治·安森在《耶稣会环球旅行记》中说:“中国是世界上资源最富饶、经济最富裕的国家,中国皇帝之崇高、官员之福利超出世界上的一切国家。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大单元结构设计:本单元讲述的是明清两朝的历史。

明清是中国古代最后两个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缺乏活力,不断僵化,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故把这一单元主题设定为帝国余晖。

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盛世的前夜,主要探讨明王朝的鼎盛、危机、明清易代清王朝的建立。

从对外关系、边疆治理、民族关系探讨明王朝的鼎盛;从君主专制的强化、来自日本、西方殖民者外部威胁,来说明明王朝强盛背后隐藏危机。

用一定篇幅来讲述明清易代,清王朝的建立。

第二部分为本课,即饥饿的盛世——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本课主题确定的依据:著名学者,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研究员张宏杰的《饥饿的盛世》,以乾隆皇帝视角切入,深刻描绘清朝中期的历史,他认为:“康乾盛世的功绩是创造了空前的政治稳定,养活了数量空前的人口,奠定了中国今天的版图。

”同时他也指出:“乾隆盛世是一个饥饿的盛世、恐怖的盛世、僵化的盛世,是基于少数统治者利益最大化而设计出来的盛世。

”这个盛世中显露着危机,这不正是《史纲上》第十四课想要揭示的么?受此启发我将本课主题设定为饥饿的盛世——清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标要求: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相关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清朝前中期的危机背后反映了封建制度逐渐走向没落。

2.时空观念:通过对相关史实和清朝中前疆域图的研读,使学生认识清朝中前期辽阔的疆域,突出清朝中前期疆域之盛。

3.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教材课文以及出示相关史料和图片来证实清朝中前期的鼎盛和面临的危机。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对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的原因、影响、实质等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5.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感受清朝中前期的鼎盛反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民族交融,国家稳定;引导学生感受清朝中前期危机出现,实质上是封建制度衰落的表现,已经落后于历史发展潮流,让学生感受到,国家要想发展强盛就要开放包容、与时俱进。

明清帝国的盛世危机

明清帝国的盛世危机

※明清帝國的盛世危機一、明朝的建立(一)朱元璋:出身濠州的貧農家庭,曾流落皇覺寺為僧。

後來加入反元陣營,重用劉基,占有江淮流域。

(二)元順帝至正26年,朱元璋在_________即位,國號明,建元__________,是為________ ____。

(三)北伐:派徐達北伐攻陷_____________,元順帝逃回漠北,結束蒙古人在中國的統治。

二、開國重要措施(一)興利除弊方面:(1)政治上:嚴懲貪官污吏,整飭吏治。

(2)經濟上:清查戶口、耕地,興修水利,移民墾荒。

(3)文教上:廣設學校,重視人才培育,提倡倫理教化。

(二)不當措施:(1)藉「______ ___案」,廢除_______ _____,集國家大權於一身。

(2)設立祕密偵查的_____ _____,殺戮功臣,屢興大獄。

(3)以______ ______和________ ____凌辱士人。

(4)分封諸子為王。

(三)結果:(1)使君主專制變本加厲。

(2)分封諸王導致骨肉相殘。

三、靖難之變(一)起因:_____ ____因諸王坐大,進行削藩。

(二)結果:燕王朱棣起兵,攻陷南京自立,是為________ ___。

史稱「靖難之變」。

四、明成祖的施政(一)遷都______________。

(二)疏通大運河,整飭吏治。

(三)修築長城,加強北方邊防。

(四)經營南洋,派________ _____下西洋。

(五)設立________ ___,強化特務機構。

自此「廠衛」結合,對明代政治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五、鄭和下西洋(一)鄭和:雲南回族人,靖難之役時因功賜姓鄭。

(二)目的:宣揚國威、擴展貿易、尋找珍寶。

(三)下西洋時間:自_______ _____至宣宗年間,共_______ ____次。

(四)範圍:南洋群島及印度洋西岸各國,最遠及於__________ _____。

(五)影響:1 使明的聲威遠播。

2 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3 激起國人向海外發展的興趣。

4 閩粵居民移民南洋者漸多,奠定華僑在東南亞的社會、經濟基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6 章
明清帝国的盛世
明朝的開國 明朝的衰亡 清朝的建立與統治策略 康雍乾盛世 科舉與士紳階級 文化成就 經濟的發展 中西的文化交流與中斷
明朝的開國
1.元朝末年,群雄並貣 2.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 即帝位,國號明,是為 明太祖 3.明太祖揮師北伐元順帝北 逃,結束元朝的統治
應天(南京)
明太祖的統治措施
河南開封山陝甘會館
對外貿易
1.明初:實施海禁政策,主要是「朝貢貿易」 2.明中葉以後:朝貢貿易走向衰落,海禁廢弛,對 外貿易日趨發達 3.清初:海禁政策(為抵制臺灣的明鄭政權)
4.臺灣收入版圖後:海禁解除,對外貿易活絡
5.清乾隆時:中外貿易只准在廣州進行。
貨幣
明初以紙幣為主
因:對外貿易長期出超,白銀自海外大量輸入 白銀遂取代紙幣
1.使明朝國威遠播 2.提高國人向海外發展的興趣 3.奠定日後華僑在東南亞的社會、經濟基礎
重用宦官
讓他們主持特務機關—「東廠」, 使宦官權勢大增,埋下明朝後來宦 官干政的種子。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明朝的衰亡
背 景
明朝中期以後,內政與外患問題日漸嚴重
A.內政問題 宦官把持大權,政風敗壞
張居正 1.時間:神宗初年 改 革 2.內容:A.嚴行考核,澄清吏治 B.整頓軍事, 鞏固北方邊防 C.實行「一條鞭法」,將人民應繳納 的田賦和力役合併,按畝徵銀。 3.結果:張居正死後,改革後繼無人,明朝 政局再度敗壞
西方科技的東傳
數學方面 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歐幾里德 《幾何原本》前半部 地理學方面 康熙曾命傳教士赴全國各地測 量,繪製成《皇輿全覽圖》是 中國第一部畫有經緯線的地圖
中國文物西傳
傳教士也將中國典籍、園林建築、瓷器等傳回 歐洲,對中西文化交流頁獻很大
文化交流的中斷
在雍正皇帝即位後,因傳教士涉及宮廷 政爭,下令全面禁教
清朝的建立與統治策略
明朝中葉以後,女真族再度崛貣
努爾 哈赤 明神宗末年,努爾哈赤統一各部, 組織八旗,建國號金,貣兵犯明
皇太極 1.改國號清,改族名為滿洲 (滿清 ) 2.積極攻明 清世祖 1.流寇攻陷北京 (順治) 2.明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引清兵入關 3.逐一消滅流寇與南明勢力
清聖祖 1.南明亡 (康熙) 2.平定三藩之亂
3.攻克臺灣,穩定了清朝的統治
清朝的統治策略 懷 柔
為鞏固政權
1.禮遇明朝君臣 2.舉行科舉考試
籠絡人心


消除漢人的反抗 之心
1.屠殺抗清人士 2.強迫漢人薙髮留辮 3.大興文字獄 4.嚴禁士人結社康雍乾盛世ຫໍສະໝຸດ 合 計 約 一 百 多 年
清聖祖 1.勤於政事 (康熙) 2.文治武功強盛 清世宗 在此時納入中國版圖。 (雍正) 4.乾隆中期以後,因揮霍無度,財政 清高宗 日漸困難,加上官員貪汙腐敗,人民 (乾隆) 生活困苦,清朝已逐漸走向中衰。
明李時珍 本草綱目書影
經濟的發展
農業發展
玉米、番薯與馬鈴薯等美洲糧食作物的傳入
與推廣傳入中國
不僅增加了糧食種類,也養活大量人口
手工業發展
手工業分工日益細密
→專業市鎮興貣如: 江蘇 盛澤鎮的絲織 江西 景德鎮的瓷器
國內商業
背景:社會生產力提高,交通便利 逐漸出現地域性的商幫
以山西商人和徽州商人最有名
3.今日的臺灣、西藏、新疆等地,都
清朝疆域圖
科舉與士紳階級
人才選拔-科舉為主
1.分為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個階段
2.考試內容限以四書、五經命題 3.嚴格規定文章的字數和格式,稱為『八股文』
對讀書人的思想造成很大的束縛
明清的科舉制度 1.童試:考生在府州縣參加童試,及格者進入府 州縣學讀書,稱為「生員」(又稱秀才)。 2.鄉試:秀才到各省省會應考,稱為鄉試,及格者 為「舉人」。 3.會試:舉人參加在京城舉行的會試,通過者稱
文化成就
明清文學
小 說
由宋元說書者的故事底本 『話本』演變而來
著名作品: 1.羅貫中-三國演義 2.施耐庵-水滸傳 3.吳承恩-西遊記 4.曹雪芹-紅樓夢
科技
宋應星
《天工開物》 詳細記載中國傳統農、工業各種 生產技術與操作方法,具有重要的科 學與實用價值
醫學
李時珍
《本草綱目》蒐集藥草近兩千種,集16世紀 以前中國藥物學之大成
課後腦力激盪:
◎文字獄
文字獄是因為文字觸犯禁忌而惹禍。清朝初
期,經常發生文字獄,如雍正年間,徐駿因寫了
「明月有情遠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乾隆年
間,胡中藻因寫了「一把心腸論濁清」,兩人都 被處死。你能從這兩個例子中,指出他們為什麼
被處死嗎?
白銀與銅錢並用的制度,一直持續至清末
中西的文化交流與中斷
東方新航路 時間:明朝中期(西元15世紀末)
東方貿易據點:
最早:葡萄牙
澳門
此後歐人陸續前來中國,進行貿易
西班牙、葡萄牙人新航路圖
傳教士
天主教 耶穌會傳教士
中以明末來到中國的利瑪竇最為著名
為了爭取中國士人的好感,允許教徒可以祭祖 拜孔,並將西方的火炮、數學、地理學、天文 曆法等近代科技傳入中國
背 景 明太祖出身民間,了解民生疾苦 值得稱道的措施
1.嚴懲貪官污吏 2.減輕賦稅 3.獎勵生產 使吏治清明,並改善社會經濟
不好的措施所造成的影響 1.廢除丞相 集國家大權於一身 2.設立特務機關—錦衣衛 刺探臣民言行 3.「廷杖」、「文字獄」 摧殘文人 4.分封諸子為王 八王之亂的背影
明惠帝 靖 難 之 變 明成祖
「貢士」。
4.殿試:貢士參加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排定名次, 統稱「進士」,前3名依序為狀元、榜眼和 探花
明 清 科 舉 制 度 示 意 圖
士紳階級的形成
1.明 清兩代對於通過科舉的士人相當禮遇 他們與現任官吏形成「士紳階級」 2.享有免除力役及司法特權 3.在身分地位、生活服儀等方面與平民有 很大的區別 4.明 清士紳與平民身分並非世襲。
B.外患問題
(1)蒙古
(2)滿清 (3)倭寇
長年對外用兵的結果,使財政的負擔更加沈重
C.內憂問題
明朝末年,天災不斷 災民 + 饑兵 →「流寇」 (李自成、張獻忠勢力最大) 時滿清大舉進犯,明朝內 外受敵,戰事兩面失利 西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 北京,思宗自縊殉國,明 朝亡
李自成攻破北 京後,思宗與 親信突圍至紫 禁城北方的煤 山(今景山), 自縊殉國。
諸王勢力威脅中央,進行「削藩」 燕王 朱棣貣兵反抗,攻陷南京,惠帝 失蹤,燕王自立為帝,是為明成祖 A.內政方面 B.國防建設 C.開拓疆域
明成祖的政蹟
A.內政方面 1.遷都北京 2.疏通杭州到北京 的運河(今京杭大運河) B.國防建設 修築長城
C.北伐蒙古
明 朝 疆 域 圖
D.開拓疆域 派遣鄭和「下西洋」(今南洋、印度洋一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