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生态学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生态水文学的科学问题有哪些

试题生态水文学的科学问题有哪些生态水文学是研究有关生态圈与水文圈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关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生态水文学重点研究陆地表层系统生态格局与生态过程变化的水文学机理,提示植物与水的相互作用关系,回答与水循环过程相关的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与调控。
生态水文学的研究归纳为3个主要方向:一是流域中区域水文循环过程中生态与水文相互作用与影响问题,研究生态过程如何影响流域或区域的,包括河道内水生生态系统对河流水文过程的作用;二是流域水利工程措施作用和影响流域内的生态系统,也就是流域水文过程或水文情势变化对生态系统有何影响的问题,包括河道内和河道外相关区域;三是生态水资源问题,研究流域内各种生态系统的水资源需求和水消耗规律,包括不同水供给情况下的生态水分胁迫的响应机理。
前两个方面可以称为生态水文学的水文过程领域,后者则是生态水文学的水资源问题领域。
可以认为生态水文学是基于水文学和生态学理论基础的包含生态水文过程与生态水资源两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体系。
1 生态水文过程生态水文过程研究存在多方面的来自学科交叉与村民委员会观念上的和技术手段上的等诸多困难,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缺乏生态过程要素中有关水文的一些关键性的数据和信息积累,如植被结构如何影响降雨和雪的截留作用,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有水汽压差如何控制着植物功能性组分的蒸腾作用等,而且存在比水文过程更加复杂和困难的尺度问题。
1.1水文过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这是早期生态水文学的核心领域,以流域水利工程措施如何作用和影响流域内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及针对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沼泽、泥炭地和水文生态系统等,研究水生生态对水文情势变化的响应。
另外,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水文过程变化及其水资源的时空再分配淡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人类由此从淡水生态系统中丧失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未来变化趋势,将是生态水文学的核心科学问题。
生态系统与水文过程一样有着时间与空间的尺度效应,并且这种尺度效应与水文过程的尺度效应有着不同的范畴。
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及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

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及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类社会对水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的体系框架,深入剖析其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回顾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发展历程,阐述其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明确学科的定位与使命。
在此基础上,将重点分析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的研究前沿,包括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水文极端事件与灾害风险评估等方面。
本文还将探讨当前水文水资源领域面临的热点问题,如水资源短缺与危机、水权与水市场、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可持续性等。
通过对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及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本文旨在促进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创新与发展,为全球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二、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水资源问题的日益凸显,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已逐渐形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多学科的交叉领域。
它不仅涵盖了传统的水文学和水资源学内容,还融入了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理学、气象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的核心在于对水循环过程的深入理解和模拟,包括降水、蒸发、入渗、径流等各个环节。
在此基础上,学科体系进一步扩展至水资源的评价、规划、管理、保护等方面,形成了水资源工程学、水资源管理学、水资源经济学、水资源生态学等分支学科。
同时,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还注重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
例如,通过与环境科学的结合,研究水资源的污染与治理;通过与生态学的结合,探讨水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通过与气象学的结合,分析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通过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结合,评估水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及其合理配置。
在研究方法上,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强调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注重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模型的构建与验证,以及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23蔡庆华河流生态学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PPT课件

由此产生了区域湖沼学领域 中的两个新的研究命题: 湖链 湖级
10
水资源与河流的生态需水量
水是淡水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了解水资源是认 识该类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尽管由于研究或 应用的方向不同,对水资源的定义也稍有差别, 但传统的水资源观点是指水量和水能两个主要 内容。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及对环境、水资源 等问题的重视,人们逐渐意识到水质及水生生 物的重要性。
很显然,河流生态学的研究视野已经有所拓展 (Nikora等,1999),就河论河的研究方法逐渐为河 流与流域相结合的方法所替代,流域尺度的研究正 在兴起。
8
在上游河段,河流发源于山地中(1),并扩 大成急流。
河流的流路
河流顺陡坡向下流动,以瀑布(2)的形式越 过悬崖的边缘。
另一条河流或支流(3)加入其中,两条水道 在坡脚的凹地形成一个湖泊(4)。
4
纵观最近20多年河流生态学的发展,几乎所有研究都是在河 流连续统概念的基础上开展的,这些研究涉及到河流生态 学的各方面,而河流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与主要生态因子 (如水文学和水化学因子等)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时空 变化规律等是其主流,
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因子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它们的时空规律变化很大,对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特征的作 用也各不相同(Allan等,1993;Grevilliot等,1998)。
新的观点明确地把水质、水量、水能和水生生物作为 水资源的四个主要内容,并强调水质在水资源组成要 素中的重要性,这与大家日益重视的水质恶化及技术 水平上对水资源利用按质处理密切相关。
此外,该观点把水生生物纳入水资源组成要素之中, 强调了水生生物在净化水体、开发水体生产力以及水 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蔡庆华等,1999)。
河流生态学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河流生态学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引言河流生态学历史性地根源于水生昆虫学和渔业生物学,是湖沼学(Limnology)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河流系统的湖沼学(或称为河流生态学)研究总体上滞后于湖泊生态学的同期发展,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52].此后,由于全球水资源危机和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促使人们给予河流更多的关注,河流生态学领域从此日趋活跃,并发展成为湖沼学领域中一门高度交叉型〔如与水文学、生物学、地貌学等的结合)学科〔川,其理论体系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主要表现在:l)研究视野从个体发展到系统层次;2)认识到河流及其陆地环境间的密切关系;3)形成了河流营养物质在开放系统循环的思想;4)关注河流生物群落内生物作用的重要性〔28]. 本文对河流连续统、河流的生态需水量、河流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与健康评价、河流生态系统管理以及流域生态学等当前河流生态学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作了简要论述,希望能为该领域将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理论帮助.第一级溪流起,向下流经各级河流流域,形成了一连续的、流动的、独特而完整的系统.这种由上游的诸多小溪至下游大河的连续,不仅指地理空间上的连续,更重要的是生物学过程及其物(本文共计5页)......[继续阅读本文]。
河流溶解氧下垂曲线最低点

河流溶解氧下垂曲线最低点一、引言溶解氧(DO)是评价水体质量的重要参数,其浓度变化直接影响着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
在河流中,溶解氧的分布会随着水流的迁移而发生变化,形成一个特殊的溶解氧分布曲线。
这个曲线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在某个特定河段,溶解氧的浓度会形成一个最低点,通常被称为溶解氧下垂曲线最低点。
该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是河流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现象展开深入探讨。
二、溶解氧下垂曲线的形成机制溶解氧在河流中的迁移受到多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影响。
具体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作用:河流中的水流对水体进行混合,使得溶解氧分布不均。
在某些河段,由于流速减缓或水深增加,溶解氧从水体表面逐渐扩散到底部,形成了垂直方向的浓度梯度。
2.化学反应:河流中的溶解氧与各种离子、有机物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溶解氧的消耗。
特别是在缺氧河段,由于有机物浓度较高,化学耗氧量成为主导因素。
3.生物过程:水生生物(如藻类、水生植物等)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同时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在某些河段,由于生物量较大或光照不足,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不足以满足呼吸作用的消耗,导致溶解氧的降低。
综合以上因素,溶解氧在河流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分布曲线,其最低点通常出现在缺氧河段或有机物浓度较高的区域。
三、河流溶解氧下垂曲线最低点的特征溶解氧下垂曲线最低点具有以下特征:1.溶解氧浓度最低:在该点,溶解氧的浓度达到整个河流中的最低值。
这通常意味着该区域的水生生态系统面临缺氧或厌氧的环境条件。
2.生物多样性降低:由于溶解氧的缺乏,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通常较低,尤其是对溶解氧需求较高的水生生物(如鱼类等)。
3.营养盐循环受阻:在溶解氧缺乏的条件下,氮、磷等营养盐的循环和转化受到限制,导致整个河流的营养盐循环受阻。
4.环境条件不稳定:由于该区域的水质和环境条件较差,其稳定性较低,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
四、溶解氧下垂曲线最低点的生态意义溶解氧下垂曲线最低点的生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生生物栖息地的重要性:溶解氧最低点是水生生物生存的关键区域。
浅谈河流生态修复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浅谈河流生态修复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摘要:香格里拉,这座神秘之城,多少人间与自然的美好常伴于此,令人神往。
千万年的雪山巍峨矗立在远方,源源不断的积雪融水和涌出的地下水汇聚于此,形成河流。
河流从这里出发,融入纳帕海、经过澜沧江、金沙江、长江,最后汇入大海。
这条美丽的河流,就是香格里拉的母亲河——奶子河。
本文将论述香格里拉奶子河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主要思考的三大关键性问题,即:1. 如何营造生态基底,保护水资源,提供完善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2. 如何维护奶子河风貌,还原本真景观,提供诗意的景观体验?3. 如何完善旅游服务,提供智慧型休闲体验?关键词:城市母亲河、城市湿地、生态修复、滨水空间、人文特色、智慧景区1.前言:香格里拉市是迪庆藏族自治州下辖市之一。
奶子河湿地公园所在地位于香格里拉北部的奶子河片区,与尼旺宗片区、东部新城片区、老城区接壤。
基地总占地约110公顷,其中基本农田约34公顷(禁止占用),这里是日光城噶丹松赞林寺的天然屏障。
此区域先天生态基础条件优良,但城镇化进程逐渐侵蚀原有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迫在眉睫。
“寻找回那条昔日神采奕奕、生机盎然的母亲河”是所有人的心声。
2.景观方案总述正如前言所述,“情归故梦,云朵绿洲”成为本次设计的主题构想。
基于上位规划分析、项目区位分析、现状环境分析、周边建设分析等,本案将项目定位为:营造一座“生态-文化-艺术”交融的现代母亲河湿地公园。
方案分为四大战略(最小干预策略、风貌梳理策略、人文传承与演绎策略、可持续开发策略)和两大主线(生态主线和人文主线),利用这两大主线,分解、剖析、再整合,解决我们所提出的三大关键性问题。
3.如何解决这三大关键性问题3.1 如何营造生态基底,保护水资源,提供完善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解决方案:利用主线一“生态主线”来完成1)边界:营建生态游憩型边界,自然与城市的过渡带。
我们将建立湿地与生态绿廊圈层保护模式,协调湿地恢复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生态学》简答题

《生态学》简答题1、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方面。
2、请写出生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3、K-对策者生物与r-对策者生物的主要区别4、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用年龄锥体图表示,包括哪三种类型,各个类型各代表什么含义?5、请简述生态系统的特点?6、简述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的后果7、简述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区别。
8、简述生态失调的概念及标志。
9、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与标志。
10、简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途径。
11、简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况。
12、生物群落的演替有哪些类型?13、简述生物群落的发生过程。
14、层片具有哪些特征?15、群落交错区有哪些特征?16、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7、简述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
18、简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9、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20、简述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21、简述极端低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22、简述物候节律及其意义。
23、简述植物温周期现象。
1、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方面。
答:1)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就是当今科学界,全国政府及公众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或简称全球变化。
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景观生态学:起源于中欧,是80年代后期较年轻的交叉学科。
近年来,日益成为生态学一个新兴研究热点。
2、请写出生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生物种间关系十分复杂,概括起来有原始合作\共栖\共生\寄生\捕食\竞争等主要形式。
一、原始合作有些学者也把它称为互生关系。
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
这是一种比较松懈的种间合作关系。
如寄居蟹和海葵。
共居时,腔肠动物借助蟹类提供栖所、携带残余食物;而蟹类则依靠腔肠动物获得安全庇护,双方互利,但又并非绝对需要相互依赖,分离后各自仍能独自生活。
河流生态修复与水质改善研究

河流生态修复与水质改善研究河流,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水资源,还承载着生态平衡、文化传承等多重功能。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河流面临着生态破坏和水质恶化的严峻挑战。
为了保护和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提高水质,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对河流生态修复与水质改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又相互关联的整体,它包括了河流的水体、河岸带、河床、水生生物等多个组成部分。
河流为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是许多鱼类、鸟类、两栖动物等生物的家园。
同时,河流还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水质等生态服务功能。
例如,河流可以通过水体的流动和自净作用,将污染物稀释、分解和转化,从而改善水质。
此外,河岸带的植被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泥沙进入河流,还能够吸收和过滤污染物,起到保护河流生态的作用。
二、河流生态破坏与水质恶化的原因1、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水和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其中含有各种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物、氮、磷等,超过了河流的自净能力,导致水质恶化。
2、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通过雨水冲刷和地表径流进入河流,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农药残留等问题。
3、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城市的扩张导致大量的土地被硬化,雨水难以渗透,增加了地表径流,同时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垃圾和废弃物也容易进入河流,对河流生态造成破坏。
4、水利工程建设一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如大坝、水闸等,改变了河流的自然流态和水文特征,影响了水生生物的栖息和繁殖,破坏了河流的生态平衡。
5、非法采砂和过度捕捞非法采砂破坏了河床和河岸的稳定性,影响了河流的生态环境。
过度捕捞则导致水生生物种群数量减少,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生物多样性。
三、河流生态修复的方法1、河道整治与清淤通过清理河道中的垃圾、淤泥和障碍物,恢复河道的畅通,改善水流条件,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