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麦穗》教案

《最大的麦穗》教学案课堂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执教时间:2010年4月22日执教班级:墩头镇中心小学六年级(3)班执教老师:包信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互动:孔子知识擂台赛。
1、出示孔子图像2、简介孔子师:同学们,对于孔子你们课外了解了多少呢?谁愿意汇报一下你课外劳动成果?生1: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的创始人,他即是大思想家又是大教育家。
生2:孔子及其弟子言论都记载在《论语》一书中。
生3:孔子共有三千多名弟子,其中出名的有七十二贤,最为出名的有颜回、闵损、冉耕、冉雍、冉求………………3、孔子名言知多少师:孔子作为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论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启迪,课外你们你们又了解了多少呢?生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生2: 子曰:“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生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生4: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生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动机。
师:课前我们了解了孔子这个东方的大教育家,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他的教育思想流传至今,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教育影响深远。
今天我们将走近西方的孔子——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一起走进《最大的麦穗》,与这位哲学大师对话,触摸他的灵魂,感受他的心灵,聆听他的教诲,领悟他的思想。
生:齐读课题。
师: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题目中的意思呢?生:突出“最大”。
(生再读课题)师:课外同学们一定对苏格拉底这位古希腊的哲学大师有所了解,大家对他又了解了多少呢?谁能用一句话说说?(生交流有关苏格拉底的相关知识。
)生1: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生2: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
六下16《最大的麦穗》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6最大的麦穗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难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意思。
第一课时投影出示1.从生活中有关“选择”的话题引入。
妈妈买回了一袋苹果,让你选一只给奶奶送过去,你就会有一个“选择”的过程;老师捧来了一些读物,让各人从中选择一本自己喜爱的,这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如果要让你从班级里“选择”一套最为光洁的课桌椅,这同样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有的比较简单,有些则非常的不容易。
(二)初学课文1.引导:苏格拉底是一位大学者、大哲学家,也是一位大教育家。
他具有渊博的知识,无穷的智慧,他还具有高超的教育艺术。
他常常以散步、谈心、实验、讨论问题等的方式,教育引导他的弟子柏拉图等人,给人留下了至深的印象。
课文讲述的这个故事,实际上就是他给他的学生们所安排的一节课。
巧了,他的这节课所阐述的事理也与“选择”有关联。
2.阅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了解课文内容。
3结果是什么?启发有哪些?4.归纳课文内容 苏格拉底为了让他的弟子们能够正确的把握人生把握机会,于是他精心为弟子们安排了一节课:课堂就是那大片的麦地,教材就是那遍地的麦子,他让弟子们从麦地中找出一穗最大的麦穗,当然他同时也提出了寻找的要求。
弟子们努力地去做了。
只是结果却很让人失望,几乎每一个人都是空手而归。
这不是苏格拉底所期待的结果,可是这也正是先生意料之中的事情。
(三)指导字词学习1.读准字音麦垄2.说出词义定夺 两手空空 如梦初醒 不失时机3.连词成句用上面的三个成语,结合课文内容说一段话。
(四)朗读训练1.PPT 苏格拉底的三句话,指导练习朗读。
2.引导交流,形成共识。
中小学语文公开课优质课件精选最大的麦穗

默读第 2 至4自然段,画出弟子 们摘麦穗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的有关语句,怎么做的用“﹏﹏”,
怎么想的用“ ”。思考你从中体 会出什么。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 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 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 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 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 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 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 要过早地定夺。
读课文,理清文脉:
提出要求
(1)
摘麦穗的经过
(2-----6)
揭示道理
(7)
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苏格拉底 一共说了几句话?用你喜欢的符号 画出来。再放声读一读,想一想该 分别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 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 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 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 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的想法:
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 还在前面呢。
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 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心理描写,看出弟子们总是把希望寄 托在未来,不能把握住现在,从而在不 知不觉中错失良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 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 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 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讲了苏 格拉底让弟子们从一块麦地里摘一株 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 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 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明日歌(节选) 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
新《最大的麦穗》PPT课件

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 麦地指什么? 麦地指什么? • 麦穗指什么? 麦穗指什么?
带着你刚才的理解, 读懂老师的话。 带着你刚才的理解 读懂老师的话。我们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并把它读懂读好 并把它读懂读好。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并把它读懂读好。 1、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 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 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 尽头等你们。 尽头等你们。” 2、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 、 突然, 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你们已经到头 了。” 3、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 、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 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 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 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 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 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 见到颗粒饱满的“麦穗” 见到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 时机地摘下它 地摘下它: 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 一再地错失良机 当然, 错失良机。 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当然,追 求应该是最大的, 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 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 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 见到颗粒饱满的“麦穗” 见到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 时机地摘下它: 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 一再地错失良机。 当然, 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当然,追 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 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 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第16课《最大的麦穗》说课稿

第16课《最大的麦穗》说课稿第一篇:第16课《最大的麦穗》说课稿第16课《最大的麦穗》说课稿《最大的麦穗》是一篇精美的哲理散文,讲述了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麦地里找一颗最大的麦穗,从中引导弟子们悟出了“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追求,但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遇”的道理。
教学中我从以下两方面入手进行教学:一、抓主线导,层层深入。
本课我教学内容的重点(主线)就是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
第一段话引导读懂人生的道路也是只许进不许退。
第二段话看似简单,仅仅一句话,确是苏格拉底对弟子们的一声断喝,蕴涵着苏格拉底对弟子的行为敲醒警钟。
让学生明白了两手空空的弟子是怎样走到麦地的尽头,没有收获,没有辉煌,美好年华,白白浪费。
第三段话时,学生已读懂苏格拉底是在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人生中的机遇,引导学生句句刨析理清这段话的三个层次,人生肯定有机遇;但未必碰见,即使也未必抓住,使学生明白了人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时我们也难以发现,难以把握;因此,抓住时机,拿在手中,抓住的才是机遇,抓不住的再大的机遇也不是机遇。
弟子感悟的道理水到渠成。
二、读悟结合,相机点拨。
教学中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
如果没有仔细地朗读,就谈不上思想的感悟与语言的积累,就会上不出语文课的语文味道来。
我始终认为语文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在应当读的时候读,应该品的地方品。
惟有做到如此才是真正的驾御了课堂。
在对学生放手的同时又不会让学生信马由缰地乱走。
才能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
例如:在教学时,我特别注意点拨学生读出一些关键的词语,读出苏格拉底那洪钟般的声音,品味苏格拉底的一番深入浅出的话。
同时,我还注意在学生自己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各抒己见,在彼此的探讨与思辩中得到自己的所得时,对学生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稍加引导,给予学生深层次的熏陶。
例如;我在导读苏格拉底的第三段话时,就试图在语言训练、思维训练中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感悟本文的哲理。
最大麦穗说课稿精选(7篇)

最大麦穗说课稿精选(7篇)在学生们上课之前,教师会早早准备好上课的工具---教案。
在教案当中应该突出教学过程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写好教案有哪些关键要点呢?以下是编辑为您准备的最大麦穗说课稿,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最大麦穗说课稿(篇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读题2、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
请大家再读苏格拉底的话。
(多媒体出示图片。
师引读,面对满地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3、要表达苏格拉底不给学生们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如何用朗读来表达,生再读。
过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探讨弟子们为何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话到底有何目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读讲第二段1、自由读课文2~6节,用画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表现的句子,用~~画出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话。
2、交流: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把你画到的句子来交流一下。
3、四人组合作学习,读中感悟。
师述:其实读书有声是个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
课文最大的麦穗如果是一个精神家园,那么,只要你走进这个家园,动脑去思考,用心去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不信你就试试。
要求:⑴自由读划出的这些话,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你体会到的。
⑵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
⑶最后小组长交流。
4、交流学习情况。
1)小组长交流弟子们表现的句子。
出示: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抓住两手空空、如梦初醒体会。
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围绕下面问题展开)如梦初醒是什么意思?弟子们醒悟了些什么?明白了些什么?【弟子们摘麦穗时很认真。
第16课《最大的麦穗》

第16课《最大的麦穗》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6.最大的麦穗一、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垄”字,联系生活实际与上下文理解“麦垄、沉甸甸、颗粒饱满”和“定夺、如梦初醒、错失良机”等词语的意思,并结合语境体会分号的作用。
2.能够用普通话恰当、流利、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利用苏格拉底的三句话,厘清故事脉络,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体悟苏格拉底独有的育人方法。
3.能联系实际,深化学生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从而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人生哲理。
4.累积关于“机遇”的名人名言名事;自学“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融合生活中错失良机,深表惋惜的追忆,写下一段话,重点注重心理活动描绘。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记住课文,领悟必须擅于抓住机遇,无法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2.找到课文中采用的分号,同时学会分号的用法。
教学难点:1.明白“人生仿佛在麦地里行走??”等句子的含义,体会文章蕴涵的道理。
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2.把自学至“以小见大”的读法,运用于实践中。
三、教学评价设计:1.检查学生预习阶段,通过检查学生自学书写的生字,采取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熟读课文,明白“崇尚必须就是最小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拎在手中,这才就是实实在在”的道理。
在自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敢于刊登自己的看法,高度关注学生的独立自主自学、合作自学,并及时做出鼓励性的评价。
3.以演促讲,以演促读,在情境表演中,深化学生对“必须善于抓住眼前1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人生哲理的领悟。
采用默读、标画、事例对比、链接生活、感情朗读等方式,理解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4.通过读取融合的小撰作活动,增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推动学生对写作方法的自学和运用。
小学语文_16.《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这句话的感受。
【教学重点】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难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穿越时空,与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对话,聆听他的教诲,感受他的智慧,一起到麦田去寻找那——(齐读)最大的麦穗。
过渡: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
我们今天就从苏格拉底的语言入手,去领略他的风采。
二、活动导学,精讲点拨(一)活动一:1、出示要求:读课文思考问题:①读课文,画出苏格拉底说的话,想想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②弟子们从他的话语中分别知道了些什么?③弟子们是又是如何想、如何做的?2、交流:同学们划得认真,读得用心,一共找出了几句话?谁来读第一句?(一)第一句话课件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 指名读。
相机评价:读得正确、流利。
2、提问:你们听懂苏格拉底的话了吗,他对弟子们提了什么要求?【相机点红: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只许进不许退”意味着什么?(要求弟子们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重新选择的机会。
)3.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严肃地、郑重地、不容置疑……)指名朗读。
(评价:严肃的苏格拉底!)(评价:你是温柔派的苏格拉底!)(评价:郑重其事!)4、一起来当一回苏格拉底,齐读第一句话。
(二)、第二句【课件出示:“你们已经到头了。
”】1.谁来读?2.这七个字告诉弟子们什么?3. 你从中还读出了什么?((时间到头了,机遇没有了……)4、此时,苏格拉底会带着怎样的表情或语气来说这句话?(惋惜、遗憾、失望……)(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带着自己的理解好好读读这句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6.最大的麦穗一、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垄”字,联系生活实际与上下文理解“麦垄、沉甸甸、颗粒饱满”和“定夺、如梦初醒、错失良机”等词语的意思,并结合语境体会分号的作用。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借助苏格拉底的三句话,理清故事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苏格拉底独特的育人方法。
3.能联系实际,深化学生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从而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人生哲理。
4.积累关于“机遇”的名人名言名事;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结合生活中错失良机,深感遗憾的往事,写一段话,重点突出心理活动描写。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读懂课文,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2.找出课文中使用的分号,同时学会分号的用法。
教学难点:1.明白“人生仿佛在麦地里行走……”等句子的含义,体会文章蕴涵的道理。
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2.把学习到“以小见大”的写法,运用于实践中。
三、教学评价设计:1.检查学生预习阶段,通过检查学生自学书写的生字,采取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熟读课文,明白“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道理。
在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作出鼓励性的评价。
3.以演促讲,以演促读,在情境表演中,深化学生对“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人生哲理的领悟。
采用默读、标画、事例对比、链接生活、感情朗读等方式,理解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4.通过读写结合的小练笔活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对写作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单。
(见附页)教师:1.设计预习单。
2.检查前置性预习单的完成情况。
3.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间: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谈话导入,读题质疑课件创设情境,语言导入师述:悄悄的,前天花儿开了又落了,昨天柳儿绿了更绿了,今天虫儿叫得更欢了,蛙儿唱得更乐了,萤火虫也上班了……夏天来了!“夏景一夜无人见,十里麦穗迷人眼。
”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阳光四溅的正午,黄灿灿的麦田更是流光溢彩,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
不过他是有要求的板书课题:16 最大的麦穗(读题,正音“穗”suì。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一、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二、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麦穗麦垄惋惜沉甸甸颗粒饱满埋头挑挑拣拣如梦初醒东张西望错失良机重点纠正读音。
提醒“穗”读平舌音。
“垄”字下面的土字占三分之一,最后是一长横,托住整个字。
“沉甸甸”中“甸”单独读第四声,在这个ABB式的叠词中则读第一声。
生齐读两遍。
你还能说几个ABB式的叠词吗?指名分行读,你会发现什么?(第一行描写麦穗,第二行描写学生采摘过程)2.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如梦初醒”是什么意思?你还积累了哪些含“如”字的成语?相机积累:如出一辙如胶似漆如履薄冰如狼似虎如饥似渴如梦初醒谁能做一个“东张西望”的表情?你积累了哪些“东X西X”的成语。
相机积累:东走西撞东征西怨东张西望东征西讨东兔西乌类似这样结构的词语还有哪些?相机积累:南辕北辙南腔北调前思后想前仆后继前呼后拥前赴后继左提右挈左顾右盼左邻右舍南鹞北鹰左支右绌左萦右拂 3.指名回答问题。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2.指名说。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朗读课文,加入苏格拉底的生平简介,认识哲学大师。
苏格拉底(∑ωκράτης,英译:Socrates;前469年—前399年)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没有给后人留下任何著作,他的事迹、生平、人格、思想、学说,都是靠着他的学生,特别是柏拉图、色诺芬的记录才得以保存下来。
给学生重点强调了最后一句,这一句更能说明苏格拉底不愧为一代哲人,并且给整个人类留下了一笔财富。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感知。
过渡: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来到麦地里摘麦穗。
我们先来听听他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一)学习第一句:1.请一位同学当苏格拉底,说说这句话,其他同学作弟子,听明白苏格拉底的要求。
2.指名读3.弟子们听明白了没有,明白了什么了?(苏格拉底有两个要求,一个是最大的麦穗,一个是只许进不许退。
)4.师:真好,只许进不许退是什么意思?大家从只许进不许退体会到什么?往前走,没有回头重新选择的机会。
)6.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郑重、平静)7.小结:看来大家不仅体会得好,读得更好。
你们听懂了,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也听懂了,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最大的麦穗。
结果怎样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二)回顾上一课所学的内容,老师提,学生默写本课的词语麦穗定夺如梦初醒惋惜麦垄东张西望错失良机饱满默写完后,同位之间互相交换,批改。
教师查看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加以小结。
(三)学习第二句:“你们已经到头了。
”1.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2.苏格拉底用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敲响了弟子的警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想象苏格拉底的心情。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_________说:"你们已经到头了。
"(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仅仅一句话,却是苏格拉底对弟子们的一声断喝,蕴涵着苏格拉底对弟子的行为敲醒警钟。
让学生明白了两手空空的弟子是怎样走到麦地的尽头,没有收获,没有辉煌,美好年华,白白浪费。
3.弟子们如梦初醒,说出" 如梦初醒"的近义词,想想弟子们明白了什么?(时间已经没有了,机遇已经没有了……)过渡:难道他们没有认真摘麦穗吗?学习3、4两小节4.“弟子们埋头向前走。
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
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1)默读这两段话,看看弟子们是怎样摘麦穗的。
圈出摘麦穗时的动词。
(2)边读边想象弟子们在麦地里摘麦穗的情景,帮他们找没有摘到最大麦穗的原因。
5.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想象他们当时心里的想法,你认为该怎么读?可以配上他们的动作)(1)“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态度犹豫,拿不定主义,不能当机立断。
(2)“……弟子们埋头向前走。
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
”——看出弟子们摘麦穗时非常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目光狭窄。
这样是找不到最大的麦穗的。
所以这时,引读----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假如你就是摘麦穗的弟子,此刻心情如何?会说些什么?预设:①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②没有当机立断,错失良机;我很后悔,当时为何不……③我心里很失落……④心里很难受……⑤心中感到懊悔,明明已经摘到手了,干吗又扔掉……6.小结:引读弟子们总认为——总以为——带着你认为当时情境的语气来感情朗读这一段。
指名读,找学生评价。
7.弟子们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教师适时的做出点评。
8.注意:在这一段中出现了一个我们平时不太常见的标点符号,是什么?“;”分号,谁能说一下分号的用法,根据学生所说的之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梳理。
①分隔单重复句中的并列分句。
在单重复句中,并列分句不包含逗号时可用逗号,包含逗号时宜用分号分隔。
例: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②分隔并列的多重复句中的第一层。
例:有的学会烤烟,自己做挺讲究的纸烟和雪茄;有的学会蔬菜加工,做的番茄酱能吃到冬天;有的学会蔬菜腌渍、窖藏,使秋菜接上春菜。
③分隔非并列的多重复句中的第一层分句。
例:昨天一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鹅毛般大雪来。
④用于大句中被冒号、破折号、括号、引号分隔出来的并列分句之间。
例:打猎的讲究不少:雉鸡、野兔要白天打,叫打坡;野猪、狐、獾、熊、狼要夜里打,叫打猎。
⑤用于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
例:特聘教授岗位职责为:讲授本学科核心课程;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研究;领导本学科学术梯队建设;带领本科学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9.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学说出本文中这第一个分号属于哪一种用法。
答案是第一种用法:分隔单重复句中的并列分句。
过渡: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苏格拉底是怎样开导的?(四)学习第三句“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出示齐读。
2.讨论交流:(1)这段话中出现了两个“最大的麦穗”,含义一样吗?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不是。
“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
“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指导第二处出现的分号的作用:分隔非并列的多重复句中的第一层分句。
(2)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3.苏格拉底真的只是在讲摘麦穗吗?(苏格拉底是用麦地在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机会)他在借摘麦穗告诉弟子人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