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最大的麦穗
16、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2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2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
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二、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4、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五精读课文第一段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六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16最大的麦穗_苏教版

六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16最大的麦穗苏教版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译: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他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儿时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
其父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妇。
苏格拉底生就有着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矮小的身体。
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
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
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格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
又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
自称有“灵迹”伴随,预示以何事不当为,终身信奉。
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
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
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生平事例,成就思想,均由其弟子记录。
青年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雕刻手艺。
后来他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
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
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
因此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
16、最大的麦穗

16、最大的麦穗
1、字词:
麦垄沉甸甸如梦初醒
2、人物:古希腊苏格拉底文中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
苏格拉底的名言:最优秀的人其实就是你自己。
3、道理: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
4、苏格拉底在本文中共有三段语言。
第一次是提要求:(1)摘一个最大的。
(2)只许进不许退。
“只许进不许退”的意思是要求弟子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的重新选择的机会。
第二次失望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已经到头了。
”
“你们已经到头了”表达了苏格拉底对弟子们失去良机,两手空空感到惋惜。
第三次讲道理:
(1)第一句话是比喻句;
(2)“麦穗”指“机遇”;
(3)“眼前的一穗”指“出现在眼前的机遇”;
(4)“最大的追求”指“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5)这段话的意思: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更需要抓住自己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地完成好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了。
(6)苏格拉底的说这段话时,可真是“语重心长”“意味深长”啊!
5、机遇的名言:
(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张九龄
(2)当取不取,过后莫悔。
——施耐庵
(3)智者贵在乘时,机不可失。
——司马迁
6、文中的学生没有收获麦穗,却收获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龙岗区四小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6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参考1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

16.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参考1)《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6课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一块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道理孩子们一般都知道,但是真正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的并不多。
课堂是一种情感的课堂,意味着师生情感同时运动,相互碰撞;意味着它是促使学习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学习中的有效保证.故而在引入课文时,我学习了一些精彩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处情景演绎,期待为重难点突破做好伏笔。
第一次:出示“黄灿灿的麦田流光溢彩,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地坠在秆上"的图景,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特定的场景之中,并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我会怎么办呢?在此思虑的牵引下,进而萌发自主深入地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念头.第二次:在学生为弟子们错失良机而惋惜的一刻,让其进行角色转换:“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第三次:在学生理解了不可错失良机,要善于把握机会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的走进麦地,当一回现代的“求悟者”——“如果你也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让你再一次以同样的要求去摘麦穗,你会怎么办呢?”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因此在一番交流中,同学已逐步领悟到了苏格拉底的这种智者的教育精髓!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在引导学生不断地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一代哲人苏格拉底的话所蕴含的深刻道理,通过关键词如“最大的一穗”“眼前的一穗”等,明白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一定要好好把握眼前的机遇.要知道,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意味着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因文而异,适当地切换阅读视角。
有位朋友说得好:如果把目光投向文本,那只需获得作品的原义;如果把目光投向作者,那是要获得交往的意义;如果把目光投向学生自身,那理所当然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
16、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5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4、凭借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课文第三段,用摘麦穗这样不起眼的小事,来揭示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怎样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材料,领悟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准备:关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的认识和大概理解;关于机遇的一些名人名言。
教学过程:一、人物简介,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知道苏格拉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吗?请同学把收集到的资料简要地向同学汇报。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关于讲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之间发生的一件事,究竟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同学们读后汇报:这篇课文讲的是苏格拉底叫他的弟子到一块成熟的麦地里摘一颗最大的麦穗,结果没摘到,从而悟出了一个道理。
三、精读课文,悟出道理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苏格拉底是怎样要求他的弟子到麦地里摘一颗最大的麦穗?这是一块怎样的麦地?请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细读体会。
2、出示第一自然段文字。
重点讨论以下词句:(1) 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2) ……只许进不许退……3练习感情朗读4过渡: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到老师的要求后,是怎样摘麦穗的?有没有摘到最大的一颗麦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不同的记号标记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神态、动作的语句,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5、出示2-5自然段文字,指名朗读课文,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1) 抓住弟子们的神态:"埋头""看看、摇头"……(2) 抓住弟子们的动作:"摘了""随手扔掉"……(3) 讨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为什么摘不到一颗最大的麦穗?他们心里会怎样想?(4) 苏格拉底站在田边,看着他的弟子们摘麦穗的样子会怎么想呢?他是用什么样的语调对弟子们说话的?你能模仿着读一读吗?(5) 那些小麦可能回怎样嘲笑这些弟子们?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最大的麦穗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最大的麦穗》课文原文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
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
那正是大熟的季节。
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
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
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最大的麦穗》课后习题一、看拼音写汉字。
dìnɡduó cānɡlǎo yáo huànɡ rúmènɡchūxǐnɡ( ) ( ) ( ) ( )mài lǒnɡ cháoxiào zhuīqiú cuò shī liánɡjī( ) ( ) ( ) ( )二、在括号里给下列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麦子(mài mèi) 嘲笑(cáo cháo)垄断(lǒng lóng) 沉甸甸(diān diàn)侍奉(sì shì)即使(jíjì) 判断(pàn pàng) 似乎(sì shì)三、比一比,组词。
第16课《最大的麦穗》

第16课《最大的麦穗》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6.最大的麦穗一、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垄”字,联系生活实际与上下文理解“麦垄、沉甸甸、颗粒饱满”和“定夺、如梦初醒、错失良机”等词语的意思,并结合语境体会分号的作用。
2.能够用普通话恰当、流利、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利用苏格拉底的三句话,厘清故事脉络,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体悟苏格拉底独有的育人方法。
3.能联系实际,深化学生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从而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人生哲理。
4.累积关于“机遇”的名人名言名事;自学“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融合生活中错失良机,深表惋惜的追忆,写下一段话,重点注重心理活动描绘。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记住课文,领悟必须擅于抓住机遇,无法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2.找到课文中采用的分号,同时学会分号的用法。
教学难点:1.明白“人生仿佛在麦地里行走??”等句子的含义,体会文章蕴涵的道理。
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2.把自学至“以小见大”的读法,运用于实践中。
三、教学评价设计:1.检查学生预习阶段,通过检查学生自学书写的生字,采取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熟读课文,明白“崇尚必须就是最小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拎在手中,这才就是实实在在”的道理。
在自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敢于刊登自己的看法,高度关注学生的独立自主自学、合作自学,并及时做出鼓励性的评价。
3.以演促讲,以演促读,在情境表演中,深化学生对“必须善于抓住眼前1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人生哲理的领悟。
采用默读、标画、事例对比、链接生活、感情朗读等方式,理解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4.通过读取融合的小撰作活动,增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推动学生对写作方法的自学和运用。
16最大的麦穗ppt讲解

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但更 需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实实在在地完成 好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错失良机。
课堂小结:
“眼前的一穗”: 眼前的机遇
“最大的追求”: 远大的理想
“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
质疑问难:
1、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
2、苏格拉底说的“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 摘下的”是什么意思?
弟子们的做法: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 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 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 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这些动作说明什么? 1.“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弟子们在挑麦穗时的态度是很认真的,他 们在一丝不苟的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2.“埋头”、“低着头”:
2、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
钟一般的声音: “你们已经到头了。” 惋惜
3、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 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 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 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 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 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 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整个 麦地里存在着最大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 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 “最大的一穗”是指弟子们在麦地里所能 见到的、所能摘到的最大的麦穗。
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 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 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 住眼前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尔扎克
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 的人。 ——查理· 艮科尔 “明于选择,智于放弃。这样才能 摘到属于自己的‘最大的麦穗’。”
21:30:36 10
21:30:36Biblioteka 11苏教版小语十一册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麦穗
21:30:35
1
那正是大熟的季节, 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21:30:35
2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 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 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 你们。”
21:30:35
3
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 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 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 他们。
21:30:36 7
合作学习,读中感悟 要求: ⑴自由读这些话,选择你最感兴趣
的话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联系 生活实际,又想到些什么? ⑵在小组中交流; ⑶在全班交流; (4)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1:30:36 8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 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
21:30:36 4
自由读课文3~6节,用“—” 画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动作、神 态的语句,想想他们为什么没有 摘到最大的麦穗?
21:30:36
5
21:30:36
6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 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 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 有的人则东张西望, 一再地错失良机。 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 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 · · · 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 · · · · 的 · · · · · 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当然,追 · · · · · · · 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 · · · ·· 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21:30:36 9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 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