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_洛神赋_研究综述
洛神赋原文及赏析

洛神赋原文及赏析洛神赋原文及赏析《洛神赋》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
此赋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洛神赋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原文: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俯则未察,仰以殊观。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
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
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浅析《洛神赋》

江西鹰 潭一 中 童秀英
从 流传极广 的 ( < - t z 步诗 》那里认识 了曹植,当时只知道 诗作者才华 出众 而 内心苦 不堪言。及至后来,才知晓 《 七 步诗》之说 出于 《 世说新语 》,其言 辞 口吻未免过于浅薄显露,当不是子 建所 做罢。这可算 是以诗 闻人 ( 尽管诗或 非曹植所 写,但毕竟与其遭遇相 关),而知 闻 《 洛神赋 》却是从那幅 《 洛神赋
之处——虽具备 内在条件 却苦于受现实外部环境制约阻碍 。 基于这样 的理解,我明 白了作者 何以要极力铺陈洛神 之美。所有描 写宓 妃之美貌、可爱、修洁的诸多文字无非是像读者暗示:我 是这样 的品行 高洁 , 内蕴才气 ,然 纵有 经天纬地之才 又用在 何处?绝代佳人如洛神者不也是只 能 空 留怨恨 ?在统治者的高压下曹植这样含蓄地表达幽怨不满 也道殊”,这看似不可逾越 的鸿沟潜藏着 多少不 可 思议 :既已成神 的宓妃难道无力 自由追求爱情吗?如果有能力,那 么对 方是 人是神干系很大吗 ?同样,曹植 以国君的兄弟、王侯 公子 的身份一展抱 负的机 会会少吗 ?按常理推究不应成为 问题的,可是症结在 于他 是失势的公子 ,况且 又受着君王的排挤 。 所以从我 的个人感觉来说 , 洛神宓妃必然有说不 出的隐衷 , 而 不得不选择含恨离去 。或许上苍赋予她德行美貌的同时也便剥夺了她 自由追 求的权利 ;给予 了曹植文德才华却使他不容于现实,不容于当权者。这真是莫 大 的悲哀 。 情感 丰富的诗人有 了这样 的遭遇 自要 “ 发 言为诗”,在诗之外 ,赋 也是 可 以很好抒怀 的文体 。而客观上曹植又具备专心事文的条件,一腔愤抑 苦闷 自 然而 然通过文章宣泄 。可 以说 ,他的辞赋、诗歌没有理由不写得词采华丽、真 挚动人,情感精力注入使然 。这篇赋作达到 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浓墨重 彩地 抒写淋漓尽致 的所感 其讲究辞藻、注重文采是当时人难以望其项背的。 相信所有读过此作 的人都对洛神外貌的描写印象深刻。 “ 腾文鱼以警 乘,鸣玉 鸾 以偕逝 , 六龙俨其齐首 , 载云车之容裔 , 鲸鲵踊而夹毂 , 水禽翔而为卫”, 短短几句 中出现千种动物 ,俨然一剐浩大气派的乘舆图。且联对公整、用字精 炼。曹植 的文思才气或可从此窥见一斑 。 整 体而言,我认为这是 一篇 曲折表达抑郁 苦衷的文章 ,通过 自比洛神, 以寄托思慕君王和建功立业 的心意 ,委婉含蓄中间杂怨恨不平。华美的词采和 极富传奇 的作者 自身无疑为作品凭添 了一份独特的魅力。
新世纪曹植辞赋研究综述

《 咏 》 《 逝 》 《 髅 说 》 ”K ) 九 、遥 、骷 ) 朐 。可见 , 植 辞 赋在 流传 过 程 对 曹 植 前 期 和后 期 的 辞 赋 创 作 都 有 影 响 。 其 中包 括 道 家 全 性 曹
的艺术特征。
位学者的观点具有代表性 : 李焕有《 家 “ 人之道 ” 曹植后期 辞赋中的彰显》 , 儒 成 在 闭 作
( ) 植 辞 赋 的艺 术 特 征 。 曹 植 是 建 安 时 期 杰 出 的辞 赋 二 曹
更 者认 为 曹 植 后 期 的 生 恬 陷 入 囚徒 般 的 泥 潭 ,人 生态 度 发 生 巨 家 , 是 辞 赋 史 上 的佼 佼 者 。曹 植 辞 赋 有 建 安 时期 辞 赋 的共 同 试 大 变 化 , 是 其 辞 赋 中 彰 显 了 儒 家 的 “ 人 之 道 ” 其 作 品 内容 的 特 点 。任 丽 艳 《 析建 安 辞 赋 的文 人 化倾 向— — 以 曹 植辞 赋 但 成 :
在 辞 赋 史 上 占据 主要 位 置 的根 本 原 因 。
张 运 全 、 志 田《 曹 植 辞 赋 作 品 中体 现 的 伦 理 和谐 》 周 论 中
君 父 夫 ( ) 植 辞 赋 的 思 想 内 涵 。从 曹 植 前 后 期 的 辞 赋 作 品 看 , 阐 释 了 曹 植 在 辞 赋 中体 现 的各 种 伦 理 关 系 : 臣 、 子 、 妇 、 一 曹 朋 曹 植 的 辞 赋 不 仅 受 到 儒 家 、 家 、 辞 文 化 的 影 响 . 且 还 受 兄 弟 、 友 。 道 楚 而 到 当 时 的 社 会 环 境 的 影 响 。关 于曹 植 辞 赋 的 思 想 内涵 , 以下 几 曹 植 辞 赋 一 方 面 有 丰 富 的 思 想 内 涵 。另 一 方 面 又 有 独 特
《洛神水赋》表演舞台效果研究文献综述

《洛神水赋》表演舞台效果研究文献综述当下,在人文社科研究领域中,关于传统文化与民族舞蹈这一研究类别,笔者主要搜集了14篇文献,在现有的研究模式中,根据互通主体的差异,主要可分为三个类别:艺术门类间的互通研究、文化间的互通研究、文化与教育机构间的互通关系研究。
在艺术门类的互通研究中,两个互通主体为平级的艺术门类,如音乐与建筑、传统戏剧与美术创作、赖声川戏剧与音乐结构、景德镇瓷画与中国画、上党八音会与上党梆子间的互通研究。
笔者选取了较为典型了两篇文章进行研究思路分析。
曹植的《洛神水赋》是一部争议颇多的作品,古今学者几经探索,众说纷纭,三十年代的沈达才先生作《曹植与<洛神赋>传说》,其自序有云"《洛神赋》最先留在我脑海里的,只有些绚丽,哀艳这种印象,并没有留心到它里面有什么问题,后来读到李善《文选注》中所引的传记,才知道曹植这篇文章是为他的爱人甄后写的。
晚唐裴铡在《传奇》中就十分有力地记叙萧旷在浙江苏州太湖落水桥上又巧遇甄后的一段爱情故事,也有人因此认为《洛神赋》之说确实是为了要拯救甄后而作。
近代郭沫若在《论曹植》中对李善的"感甄"之说也振振有词,把曹植从"求甄逸女"之中逐步推向"一个正在爱慕比自己大十二岁的小学生嫂子的中年少女人之情结中,认为这确实应该是一件最合情理中最动人的爱情事。
"肖夏认为(2019)认为表演中引入投影技术,并受到广泛的好评。
随着时代的推进,表演艺术家的观念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转变,为获得更具冲击力的舞台效果,表演艺术家在舞台剧表演中引入更多高科技技术,由于观众视线在舞台剧表演过程中被限定在一定区域内,所以舞台剧的现场效果十分重要,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表达时间和空间的双重转变。
在《洛神水赋》表演形式及舞台效果的研究中,依江宁(2021)在研究中表明《洛神水赋》的舞者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景与惊艳众人的视觉效果高度统一。
《洛神赋》赏析

《洛神赋》赏析《洛神赋》是三国时代著名文学家曹植的一篇名著,描写他与洛神[甄氏]真挚的爱情故事。
曹植是曹操的次子,字子建,他年轻时爱上了甄逸之女甄氏,后来甄氏成了魏主曹丕的夫人。
曹丕称帝后甄氏失宠,郁郁而亡。
曹植感伤不已,追念旧恋人便写下了《感甄赋》(后改称《洛神赋》),尽情抒发了心中郁闷的心情和缠绵的爱情。
画面开首描绘曹植在洛水河边与洛水女神瞬间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趋前,远望龙鸿飞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峨,修眉联娟”的洛水女神飘飘而来,而又时隐时现,忽往忽来。
后段画洛神驾六龙云车离去,玉鸾、文鱼、鲸鲵等相伴左右,洛神回首张望,依依不舍,一种无奈离析之情显现画面。
此图分段描绘赋的内容,构图连贯,主要人物随着赋意,反复出现。
设色浓艳,画法古拙,山石树木钩填无皴,“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系初唐以前画风。
引首有清高宗弘历行书“妙入毫巅”。
卷后有元赵孟頫行书《洛神赋》、李衎、虞集、明沈度、吴宽诗跋均伪。
又乾隆诗题。
钤“明昌”、“御府宝绘”、“群玉中秘”、“明昌御鉴”及清内府乾隆、嘉庆、宣统诸藏印。
此图不书《洛神赋》文,亦无名款,从画法、绢、色等方面研究,当为宋人摹本,但画风仍存六朝遗韵,《洛神赋图》长达近6米,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我们只能局部欣赏。
《子建睹神》部分画的是主人翁曹子建(曹植字子建)在翠柳丛石的岸边突然不经意地发现崖畔洛水之上飘来一位婀娜多姿美丽照人的女神时如痴如醉的神情写照。
你看他生怕惊动神女洛神,下意识轻轻地用双手拦住侍从们,目光中充满了初见洛神时的又惊又喜的神态。
高明就高明在顾恺之在处理曹子建的侍从时,将他们画得程式化,用侍从们呆滞的目光、木然的表情,以衬托出曹氏喜不自禁的神情,使画面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
这时我们看到的曹植的神情是既专注又惊讶,内心既激动外表又矜持的复杂心情,这是言语所难以表达的。
而《云东以载》部分,可一窥东晋画家顾恺之所创造的“高古游丝描”之真容。
近三十年来东汉抒情赋研究的综述论文

近三十年来东汉抒情赋研究的综述论文近三十年来东汉抒情赋研究的综述论文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也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关于汉赋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汉赋的研究逐渐深入,汉赋的抒情性也逐渐被学界关注,一些专门研究汉赋的着作也涉及了汉赋抒情性的特征。
马积高《赋史》认为汉赋中成就较高的是“从西汉初贾谊到东汉末年赵壹等人所创的抒情言志之作”,肯定了汉代抒情赋的文学价值。
其后万光志《汉赋通论》认为汉赋进入东汉中叶以后,进入了抒情化和小品化的时期。
高光赋《赋史述略》中也认为汉代的抒情赋与叙事赋是并行不悖的,同时存在于赋的发展过程之中。
龚克昌先生在《汉赋研究》中重点论述了楚辞的抒情性与汉赋叙事的传承关系,并开始关注汉大赋叙事时的抒情品格,揭示出散体赋的抒情特征。
其后,许结、郭维森《中国辞赋发展史》论述了汉赋的发展流变过程,认为从骚体赋到散体大赋的流变过程中,出现了三次文学思想变革。
许结从这种文学形式的流变及发展的过程中强调了汉赋叙述与抒情之间的关系。
陈庆元《赋?时代投影与体制演变》探究了抒情小赋与叙事大赋之间的区别。
另有着作探讨汉赋与楚辞之间的关系,如费振刚《汉赋概论》探讨了汉赋体制及其流变,揭示了汉代抒情赋对楚骚的继承与创新;郭建勋《楚辞与中国古代韵文》谈到楚辞与骚体赋的前后继承关系,探讨了楚辞与汉赋之间的.渊源流变。
以上着作都是从汉代整体出发研究汉赋的抒情性问题,西汉赋中虽然有很多抒情性作品,但是从数量上来看远远不及东汉时期,尤其是东汉中叶以后,抒情小赋的出现与成熟把汉代抒情赋推向了高峰。
一、东汉抒情赋的范围及界定谈到东汉时期的抒情赋,就不得不提到对它的范围及界定。
关于何为抒情赋,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一般来说,抒情赋发源于西汉初年的骚体赋,并且贯穿于整个汉代。
但是存在争议的是,东汉时期的抒情赋始于何时?有的学者认为东汉的抒情赋就是从张衡的《归田赋》开始,与抒情小赋为同一范畴,但是也有一些学者的论文认为东汉时期的抒情赋与西汉抒情赋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到东汉中叶发生新变,成为抒情小赋。
《洛神赋图》的美学思想研究

其中,就产生了许多流传至今的代表作,如 了良好的条件。顾恺之十分了解上流社会 乎将要离开。“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充分
曹植的《洛神赋》、司马绍的《洛神赋图》、顾 文人的心理,了解他们对人生的看法,因此 表现出洛神在空中飘忽往来的曼妙姿态。
恺之的《洛神赋图》等。顾恺之的《洛神赋 可以更好地琢磨创作素材,从而塑造出栩 女神矛盾的感情,若即若离的态度,欲言欲
《洛神赋图》运用了一些装饰画的表现
要想把人物画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分。人物的心路历程是由故事决定的,要表
手法,既将魏晋山水画中淳朴的风格凸显出 光画得像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求“传神 现出这些,只有技艺高超的画家方能做到,
来,也很好地描绘了画中人物的情态,使画 写照”。顾恺之在艺术史上的突出表现,传 使观者能够身临其境。“气韵生动”就需要由 卷中风景与人物的联系更具体。顾恺之在 神论当属其一。顾恺之在艺术实践中最早 “迁想妙得”做到,这一点在后来的诗词、绘
出了“传神写照”“迁想妙得”等一系列美学
顾恺之高超的画技与构思,才能成就如此高 思想,《洛神赋图》与他的艺术思想息息相 象移入人物对象,这样才能做到“妙得”,作
水平的画作。
关。
品才能具有特点和独创性。画中的对象即
2.生动的形神气韵
1.传神写照
使 不 写 实 ,也 能 表 现 得 栩 栩 如 生 、入 木 三
Hale Waihona Puke 学观念,也是中国绘画中高标准作品的典 多表现人们的内心世界与情感。由此可 歌。”反衬出曹植的惊疑不定和女神的犹豫
范。
见,《洛神赋图》创作时期的绘画艺术,不再 不决。画面的第三部分则画着女神驾着六
一、《洛神赋图》的历史背景
局限于作为封建礼教的附庸,人物画作有 龙云车,鱼禽在旁游移,护卫在旁飞奔,形
《洛神赋》寓意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洛神赋》寓意研究曹植的《洛神赋》是一部争议颇多的作品,古今学者几经探索,众说纷纭,三十年代的沈达才先生作《曹植与<洛神赋>传说》,其自序有云:“《洛神赋》最先留在我脑海里的,只有些绚丽,哀艳这种印象,并没有留心到它里面有什么问题,后来读到李善《文选注》中所引的传记,才知道曹植这篇文章是为他的爱人甄后写的。
稍后,有得读于光华的《文选集评》、丁晏的《曹集诠评》,于是先前所认为为甄后写的《洛神赋》又换了面目,它竟是为思君恋主而写的了……问题既为此复杂,何去何从,我们只好自己打算便了。
”[1]这段话很能代表读者面对该赋的迷惘之情。
稍作整理,《洛神赋》的寓意理解大概有如下几种言论:一、感甄说。
它依据的是李善《文选·洛神赋》题下一段207字的《记》: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
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与食。
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
时已为郭后谗死……植还,度轘辕,少许时,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
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
欢情交结,岂常辞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今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耳。
”言讫,遂不复见。
所在遣人献珠于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2]在“六臣”本《文选》中“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下又有李善注:“盛年谓少壮之时,不能得当君王之意,此言微感甄后之情。
”唐人赞成感甄说,并非李善一家。
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有句曰:“班女恩移赵,思王赋感甄。
”此以汉成帝恩移赵飞燕而班婕妤失宠与甄后为文帝之后而心系曹植作对句,并李商隐《东阿王》一诗亦有曰:“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
”同样的典故,在李诗中反复出现,如李商隐在《无题四首》其二有云:“贾氏窥帘韩椽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
2期
安徽文学
A N H U I W E N X U E
近二十年《洛神赋》研究综述
郭婷婷
一、《洛神赋》背景的研究
关于《洛神赋》的背景与创作原因的探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感甄说;思兄说;抒发政治理想说;不为任何目的而作,为练习之作。
关于创作渊源的论述,则主要为感甄说以及理想幻灭论。
下面几篇文章分别就这几种观点进行阐述与论说。
(一)创作动机及渊源
《洛神赋》的创作动机及渊源,主要的文章有:《<感甄记>探源》、《<洛神赋>创作动机辨析》、《<洛神赋>的渊源及其魅力所在》、《论<洛神赋>的创作目的。
(二)创作时间
《洛神赋》的创作时间研究,涉及《洛神赋》创作时间有新的考证及新方法的考证,即从地理文化等方面考证,直观的历史地理方位图———地图引入这一问题的研究中,或有新意。
涉及的文章有:《曹植<洛神赋>作年新考》、《<洛神赋>写作时间新辨》、《由地理文化看<洛神赋>创作时间》。
二、《洛神赋》内容的研究
《洛神赋》近二十年来内容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观点:表达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思想感情;寄寓自己有志不遂的思想感情;在人神爱恋中赋予现实意义;分析《洛神赋》的名句。
这几种观点是从以下几篇文章中来体现的:《见识“新版<洛神赋>》、《一幕人神恋爱的悲剧———曹植<洛神赋>赏析》、《<洛神赋>新探》[1]、《废名说<洛神赋>之佳句》。
三、《洛神赋》思想主旨的研究
对《洛神赋》的思想主旨历来众说纷纭,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曾经占有主导地位,分析了《<洛神赋>寓意管窥———兼谈曹植与甄后的暧昧关系怨与恋的情结》等文章,下面对主要几种占主导地位的说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感甄说;寄心君王说;理想幻灭说;哀愁说;政治失落的遣怀;怀恋其亡妻。
这种感情的表达,以以下几篇文章为代表:《曹植<洛神赋>的另一种解读》、《<洛神赋>主题再探》[2]、《<洛神赋>主题新论》[3]
、《迷茫而困顿挣扎而无望———曹植<洛神赋>再
解读》、《生命的焦虑,苦闷的宣泄———<洛神赋>主旨新论》、《<洛神赋>发微》。
四、洛神赋图的研究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传世精品渗透了顾恺之对于曹植《洛神赋》的独特理解,分析的相关文章如:《<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画的吗》、《木版水印重现旷世
名画<洛神赋图卷>复制纪实》等,在情感中把握历史维度的、文学的维度、艺术的维度、艺术表象,对《洛神赋图》问题研究,版本研究以及创作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研究《洛神赋图》对于《洛神赋》的深入研究也是很有裨益的。
(一)洛神赋图本身
洛神赋图本身,研究的文章有:《<洛神赋图>情感表达中的三重蕴涵》、《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洛神赋图》[4]、《从<洛神赋图>看中国古代长卷中的意象表现》[5]、《<洛神赋图卷>的创作权问题》[6]、《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道教神仙意蕴》[7]。
(二)《洛神赋图》与《洛神赋》之比较
研究比较《洛神赋》及其相关内容,把《洛神赋》与《洛神赋图》、《神女赋》、《楚辞》、《陌上桑》、《竹林七贤》等内容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深化了内容理解及审美特征,也更有利于理解《洛神赋》的内容及主旨。
研究《洛神赋图》与《洛神赋》之比较涉及的文章有:《<洛神赋>与<洛神赋图卷>》、《从<洛神赋>到<洛神赋图>的审美转化》、《<洛神赋>与<洛神赋图卷>的审美比较》。
五、《洛神赋》演变的研究(一)绘画诗歌方面
《洛神赋》作为梦幻辞赋的一篇代表作而在中国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中所运用的多种艺术手法对绘画诗歌古典文献学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涉及方面极为广泛,有综合的艺术影响力。
《洛神赋》在绘画诗歌等方面的演变的研究体现在:《<洛神赋>的梦幻辞赋史地位及当代论辩》、《当传统艺术邂逅新媒体———<洛神赋>诗、书、画、乐、舞、文、企学术研讨会综述》、《人神之道殊兮楚天悲歌———从<诗经·周南·汉广>到<洛神赋>》、《“洛神”迷醉与魏晋绘画的审美理性———
从<洛神赋>到<洛神赋图>》、《<洛神赋>对先秦人神恋歌文学的继承与超越》。
(二)戏曲舞蹈方面
《洛神赋》对于文艺方面也影响深远,通过戏剧舞蹈乐府等艺术表现形式来再现《洛神赋》中唯美的情景,这种艺术的表现内容多依托于“感甄说”来表现文章的主旨,因为“感甄说”中所描述、体现的唯美的爱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利于艺术形式的铺陈与烘托,更加完整地表现了艺术风格。
例如于水的文章《小雅的心大俗的肠胃———2008秋夜故宫观<洛神赋>》等。
另外在其他的一些文章中也有所体现:《若无
146
2012年第
2期
安徽文学
ANHUIWENXUE
这就是为什么在现代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红楼梦》中的家庭教育方式并不可取,父亲的教育过于粗暴、严厉,而祖母和母亲的教育方式却是百般呵护、过于溺爱,呈现出两个极端化,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
因此,现代教育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相互结合起来。
学校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家庭教育以培养孩子的人格、生活能力为主,二者相辅相成。
家庭教育要选择良好的教育方式,避免走极端。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多从正面来引导孩子,呵护却不溺爱孩子,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三)重视同伴互助式教育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是非常大的,正如《红楼梦》中众姐妹对宝玉的影响。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同样要非常重视“同伴互助式”的教育模式。
同伴互助式教育的具体方式有多种。
广义而言,可以在学生进行择友、交友方面加以引导,使学生多交益友、不交损友。
从狭义上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并采取同伴式互助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比如组成同伴小组,让学生们以与同伴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等。
总之,重视同伴教育,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彼此在互动、合作中得到成长。
(四)实施开放式教育
《红楼梦》中的“点化式”教育观强调被教育者的自我领悟能力。
“点化”的高人并不会将事物的本质说得很透,否则就失去了“点化”的意义。
而被“点化”者要通过自己的经历去感悟,总结出人生的哲理。
这正启发了现代教育中的“开放式”教育方法,即提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实施开放式教育是大有益处的,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更多地发挥他们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教学过程中的引路人。
总之,《红楼梦》中的教育观有利有弊,对于现代教育而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中优秀的教育理念运用到现代教育之中,促进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梅新林.红楼梦哲学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3]叶立群.家庭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4]丁志凌,孙琼.教育方法[J].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03).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上接第134页)新变,不能代雄———略论南音乐舞<洛神赋>的创造性》、《步临川之梦追莎翁之风———京剧<洛神赋>观后》[8]、《生变之诀,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评新编历史剧》、《中国传统的现代阐释≠中国传统的西式阐释———看汉唐乐府演出<洛神赋>有感》。
六、《洛神赋》新方法的研究
从哲学和宗教学来研究《洛神赋》视野独特,方法新颖,用弗洛伊德学说重新诠释《洛神赋》,并展现其崭新的主题———诗人呼唤命运之神的眷顾,走向自由与超脱的幸福生活。
在宗教学上,探究这种美人幻梦型的文学与上古时期宗教仪式之间的源流关系。
(一)用弗洛伊德学说重新诠释《洛神赋》
《洛神赋》这篇感梦而写成的千古名赋主题,却千百年来产生大相径庭的理解。
一批人认为,洛神赋为“感甄说”,记述了作者与长嫂甄后的隐情。
另一批人则认为是作者对其兄曹巫忠爱之心的寄寓。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看法,认为《洛神赋》其实是作者通过现实感受描写一对男女苦恋的故事,隐喻作者身不由己好梦未圆的惆怅和愤怒。
本文试用西方弗洛伊德梦学说诊释《洛神赋》,并展现其崭新的主题———诗人呼唤命
运之神的眷顾,走向自由与超脱的幸福生活。
(二)宗教与文学———《洛神赋》从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美人幻梦型文学
《洛神赋》是曹植借用神话来隐喻现实中自己和甄氏的爱情。
我们在之前和之后的作品中还能发现很多同样类型的文学作品。
而这类作品的最初来源就是史前的交感巫术和圣婚仪式。
通过探究和分析,能够发现这种被称为美人幻梦型的文学与上古时期宗教仪式之间的源流关系。
参考文献
[1]
顾农.贵州文史丛刊.[2]渠晓云.音舞百家家.[3]刘大为.文史哲园地.[4]收藏鉴宝.[5]褚天.艺术评论.[6]袁有根.史论研究.[7]张明学.名作赏析.[8]
何玉人.京剧剧评.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