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肾脏交感神经消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肾脏交感神经消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顽固性高血压的病因是多种多样的,非侵入性治疗作用有限,以往大量研究显示: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和代谢综合征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
交感传入神经纤维、传出神经纤维、化学及压力感受器神经纤维在肾动脉外膜内形成了神经网络。
射频消融术是通过对局部组织的热损伤造成其凝固性坏死,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阻断心脏异常传导径路,以达到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目的。
射频消融术通过温度和功率两种消融模式外加时间控制来实现对交感神经的可控性阻断。
而肾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renal sympathetic nerve radiofrequency ablation,RSNA)通过在肾动脉局部进行射频消融,损伤肾脏交感神经,减少交感神经活性和去甲肾上腺素外溢而不累及其他腹盆腔或下肢的神经组织。
在尽可能少的不良反应的基础上达到根治顽固性高血压或减少患者对抗高血压药物的依赖性的目的。
标签:肾交感神经;射频消融;顽固性高血压高血压是公认的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大量安全有效的降压药物的问世减少了患者心肌梗死或卒中的风险。
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ACEI和ARB是当前治疗高血压的主流药物。
然而,尽管拥有大量不同种类的降压药,仍然存在大量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1]。
顽固性高血压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与顽固性高血压相关的因素包括年龄、肾功能受损,糖尿病和肥胖[2]。
顽固性高血压可增加患者死亡、卒中、心肌梗死的风险及促进肾功能衰竭的发展[3]。
尽管已知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血容量升高、全身血管阻力升高且心输出量正常,但并不清楚这个异常血流动力学模式的具体机制[4-5]。
循环血中的醛固酮水平升高与肾素水平降低已被确认为顽固性高血压的特点之一[4]。
也有文献[6]报道焦虑症状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正常生理功能和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交感神经容易兴奋,血管紧张性明显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
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进展

THANKS
感谢观看
02
与其他手术方式结 合
探索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 与其他手术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 。
03
与健康生活方式教 育结合
强调患者术后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的重要性,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 质量。
05
结论
RDN对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意义
降低血压
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RDN)通过阻断肾脏交感神经,有 效降低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改善预后Rຫໍສະໝຸດ N能够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对患 者的预后有积极的影响。
适用范围广
RDN适用于多种类型的高血压患者,包括顽固性高血压、肥胖相 关性高血压以及糖尿病伴高血压等。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长期疗效
目前关于RDN的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以确 定其是否具有持久的治疗效果。
在正常情况下,肾动脉交感神 经能够维持肾脏的血液灌注和 血压的稳定。
当肾动脉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时 ,会导致肾脏血管收缩和血压 升高,从而引发顽固性高血压 。
RDN的原理
RDN,即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新型的高血压治疗方法。
RDN的原理是通过导管技术,将射频消融设备送至肾动脉交感神经节,以消融过度 兴奋的神经纤维,从而降低肾脏血管的紧张度和血压。
RDN的治疗过程具有非侵入性、安全性高、效果显著等优点。
RDN的优势
01
02
03
04
RDN能够有效地降低顽固性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改善患者
的生活质量。
与传统的药物治疗相比, RDN具有更好的长期疗效和
更低的复发率。
RDN具有非侵入性的优点, 避免了传统手术带来的创伤和
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进展

《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进展》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引言•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概述•RDN技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RDN技术的前景和挑战•研究展望01引言背景介绍顽固性高血压是高血压的一种难治类型,患者往往需要多种药物联合治疗。
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新兴的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方法。
高血压是一种全球性常见疾病,影响全球超过10亿人。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对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效果。
探讨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的适用人群和禁忌人群。
比较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与其他治疗方法的优劣。
分析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02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概述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RDN)是一种介入手术,通过消融肾动脉交感神经组织以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定义RDN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用于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
近年来,随着技术和设备的改进,RDN逐渐应用于治疗顽固性高血压。
历史定义与历史RDN技术的基本原理RDN通过消融肾动脉交感神经,减少交感神经对肾脏的刺激,从而降低血压。
神经调节RDN可改善肾脏血流动力学,通过扩张肾动脉、增加肾血流量和降低肾静脉压力,进而降低血压。
肾脏血流动力学RDN可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分泌,减轻血管收缩和钠潴留,有助于降低血压。
内分泌调节RDN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减少钠潴留和细胞外液扩张,有助于降低血压。
代谢调节03RDN技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当前RDN技术应用于顽固性高血压治疗仍然处于研究阶段,尚无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技术,以解决操作复杂、设备依赖性强等问题。
RDN技术在顽固性高血压治疗中的现状RDN技术对肾功能的影响尚存在争议,部分研究表明,RDN技术可以改善肾功能,降低尿蛋白水平,但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验证。
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肾脏损伤,需注意操作规范和安全性。
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进展

到最大剂量 ,但 血压 仍未 控制 到 1./ 2 P ( 4 / 0 m g 87 1 k a 10 9 m H ) 以下 目标血压者应 为顽 固性高血压。此外 ,对于老年单纯性收
缩 期 高 血 压 患 者 ,如 果 经 过 足 够 剂 量 3种 抗 高 血 压 药 物 治 疗
腹部 C T检查对 于评估 。 肾上腺腺瘤的特异性较 差 ,不推荐作 为 常规检查项 目。肾动脉狭窄的可能性增加时 ,应行非侵人性影
尿 液 检 查 ,清晨 血浆 肾素 或 血 浆 。 活 性 的 醛 固酮 水 平 测 定 。 肾素
与治疗全 国联合委员会 第七次报 告 (N J C一7 )对顽 固性 高血
压 的诊断标准做 出明确规定 :当使用包括 1种利尿 剂在 内的、
足 够 而 合 理 的 3种 抗 高 血 压 药 物 治疗 ,且 所 有 的 3种 药 物 已达
或 至 少 需 要 4种 药 物 才 能 使 血 压 达标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首先 ,要明确难 治性高 血压 的诊 断 ,排 除假性 抵抗 ;其 次 ,提倡健 康的生活方式 ,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 和习惯 ,以减少 高血压和其他心血 管病 的发病危险 ,包括 :减 轻体质量、戒烟、限盐 、减少酒精摄人 、增加体育锻炼 、高纤 维低脂饮食 、减轻精神压力并保持心理平衡等 ,这些方法在临
制 的全 剂量降压 药物 ,但血压仍未控制 到 目标血压水 平者。本研 究对顽 固性 高血压 的处理程序 和治疗进行探讨 ,以期 为 临床顽 固性 高血压 的治疗提供参考。
【 关键词 】 顽 固性 高血压 ;治疗 【 中图分类号 】R5 1 【 . 4 4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0 — 9 1 (01 0 12 — 2 08 57 2 1 )1 — 67 0
顽固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测得 的血压值 偏高 , 但 在诊 室外测量则显示血压实 际上 已经
控制 。一 项研 究显示 , 超过 8 2 0 0例 R H患者 , 通过 2 4 h动态
血压 监测 , 3 8 % 的患者 存在 “ 白大衣 ” 效应 。“白大 衣 ” 效
药, 2 0 1 1 , 2 0 1 1 , 2 1 ( 1 ) : 7 5 - 7 6 . [ 6 ] 孙 理军 . 中医体 质学 说应 用述 要 [ J ] . 山西 中医学 院 学报 ,
2 0 0 2 , 3 ( 2 ) : 5 4 - 5 6 .
[ 7 ] 呼永河 , 钟 粱. 四川 地 区湿热 证候探 讨 [ J ] . 西南 国防 医药 ,
2 0 0 2 , 2 ( 3 ) : 5 4 56 -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9 — 1 0 )
顽 固性 高 血压 的研 究进 展
谢琳刚, 廖忠友
[ 关键词] 顽 固性高血压 ; “ 白大衣 ” 效应; 研究进展
中 图分 类 号 R 5 4 4 . 1 文献标识码 A
等运动 , 利于湿邪的排泄 。
[ 4 ] 王琦 . 中医体质学说 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 J ] . 山东 中医学院学
报, 1 9 9 4, 1 8 ( 2 ) : 7 4 — 8 2 .
[ 5 ] 呼永河 , 田卫卫 , 钟梁 . “ 久湿入络” 理论初探 [ J ] . 西南 国防医
2 0 1 1 , 1 ( 2 ) : 1 8 0 — 1 8 2 .
[ 8 ] 宋 咏梅 . 痰 湿体质 的定位 倾 向及相 关疾 病 [ J ] . 山东 中医杂
高血压临床研究进展

高血压临床研究进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影响着全球数以亿计的人口。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高血压的认识和治疗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对高血压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一、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研究近年来,对于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遗传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生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已经发现了多个与高血压相关的基因位点,这些基因的变异可能影响血压的调节机制。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异常激活一直被认为是高血压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新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 RAAS 中各个成分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血管张力和水钠平衡。
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活跃也是导致高血压的一个关键因素。
研究发现,长期的精神压力、不良生活方式等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
此外,内皮功能障碍、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等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些机制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共同促进了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
二、高血压的诊断方法改进传统的血压测量方法主要是诊室血压测量,但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白大衣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容易被漏诊。
近年来,家庭血压监测和动态血压监测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家庭血压监测可以让患者在熟悉的环境中多次测量血压,能更准确地反映患者的日常血压水平。
动态血压监测则能够提供 24 小时内的血压变化情况,包括夜间血压、清晨血压等,对于评估血压的昼夜节律、诊断高血压类型以及判断降压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也被用于高血压的诊断和风险评估。
例如,血浆肾素活性、醛固酮水平、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的检测,有助于判断高血压的病因和评估靶器官损害的风险。
三、高血压的治疗策略更新1、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始终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础。
包括低盐饮食、增加钾摄入、控制体重、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减少精神压力等。
研究表明,即使对于血压轻度升高的患者,单纯的生活方式干预也可能使血压恢复正常。
高血压的流行趋势和治疗进展

高血压的流行趋势和治疗进展一、概述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挑战。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高血压的患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高血压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是心血管疾病、脑卒中、肾脏疾病等多种严重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近年来,高血压的流行趋势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方面,高血压的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高血压患者的行列另一方面,高血压的并发症也日益多样化,除传统的心脑血管疾病外,还涉及到认知功能障碍、视网膜病变等多个领域。
这些新趋势的出现,使得高血压的防治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在治疗方面,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血压的治疗手段也日益丰富和成熟。
传统的降压药物在降压效果、安全性以及患者耐受性等方面均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非药物干预措施如生活方式调整、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等也逐渐受到重视,成为高血压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新型治疗手段也在高血压的治疗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尽管高血压的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但高血压的控制率仍然较低。
这主要归咎于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不足、治疗依从性差以及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
加强高血压的科普宣传、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对于改善高血压的防治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的流行趋势日益严峻,治疗进展虽取得显著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1. 高血压的定义与危害高血压,又称血压升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定义为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持续高于正常水平。
具体而言,当收缩压(心脏收缩时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超过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心脏舒张时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超过90毫米汞柱时,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高血压的危害不容忽视。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高血压以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特征,导致心、脑、肾、眼等多个器官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是在生活、环境、遗传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下,人体的血压调节失控所致是主要原因之一。
一、高血压的发病机制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失调RAAS是维持血容量和血压平衡的重要生理系统。
RAAS发挥重要作用的物质有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等。
当人体遇到应激刺激时,肾素分泌增加,肾素通过作用于肾素受体刺激肾小球含球细胞释放血管紧张素Ⅰ(Ang Ⅰ)。
AngⅠ在肺内被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变为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
AngⅡ通过收缩血管、增加钠保留、刺激去甲肾上腺醛固酮的分泌等作用,导致血压上升。
2.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化当人体遭受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严重疼痛等应激刺激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状态加强,被称为“交感神经过度活化症状”,也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
交感神经活性增强会直接导致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等生理参数升高,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3.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是血管壁内面的单层扁平细胞。
内皮细胞在维持健康的血管壁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内皮细胞损伤、功能异常会导致血压调节失控,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二、高血压研究进展随着基因、心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发掘和研究,高血压的治疗及预防方案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下面介绍几种高血压治疗的新方法:1.精准治疗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准治疗被广泛研究,也成为高血压领域的有望发展方向。
通过对患者的基因信息进行分析,可以针对其中某些基因的变异特点,定制针对性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2.干细胞治疗干细胞疗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各种类型的细胞,可以为多种疾病提供潜在的治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顽固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顽固性高血压指联合应用3种以上最大可耐受剂量降压药物(其中包括一种利尿剂)后,但血压仍不能达标(通常为140/90mmHg,若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疾患则标准为130/80mmHg)[1]。
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研究调查[2]显示,在接受治疗的成年高血压患者中,顽固性高血压比例达到13%。
新近公布的一项西班牙的高血压调查[3]中发现难治性高血压比例达到12%。
1.病理生理机制大量证据证明,交感神经系统在原发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4-6]。
通过微小神经照相术直接记录传出肌肉交感神经活性和肾脏去甲肾上腺素释放方法表明,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全身和肾脏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都是升高的。
对于交感神经系统活性的微调可以通过对不同器官交感输出的区域化和优先激活来实现。
在一些血管床,例如肾血管床,比其它器官接收到更多交感神经激活。
不成比例的增加肾脏交感神经活性,导致肾血管张力较其它血管床增加,进而导致血浆肾素活性增加,引起钠水储留,肾脏血流减少。
这些研究表明,通过不成比例刺激肾脏而增加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引起动脉压力-钠尿关系曲线右移,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形成及维持的重要机制。
研究表明,高血压和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活性逐渐提高,而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与高血压严重程度直接相关[4]。
观察性研究表明,对于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肾脏通过传入神经系统活性增加,提高全身交感神经系统活性。
因此,通过增加肾脏传入感觉神经纤维活性而增加肾脏传出交感神经系统活性,这是一个病理的正反馈作用,进而导致高血压的恶化并难以治疗。
2.顽固性高血压治疗进展2.1生活方式改善及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善方面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重要的方法之一。
如低盐饮食,控制体重,限酒,适当运动,保持宽松生活方式以及平和的心态等。
此外,针对不同患者,如何对ACEI、ARB、CC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等不同降压药物合理的联合应用也是临床医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2.2 针对病因治疗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是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约占所有高血压的5%。
对于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排查继发性高血压,明确有无继发性因素所致血压升高。
例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慢性肾脏疾患、肾动脉狭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主动脉缩窄、甲状腺疾患、妊娠等[7]。
此外,某些外界因素亦可导致顽固性高血压:过多钠盐摄入、肥胖、饮酒、过度紧张(引起白大衣性高血压)、特殊药物应用(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避孕药、类固醇、环孢菌素、促红细胞生成素、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
若可明确继发性高血压诊断,则可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手术或调整药物治疗方案达到控制难治性高血压的目的。
2.3非药物方法治疗顽固性高血压2.3.1内脏神经切除术切除术早在上世纪40、50年代,外科医生试图通过采用胸腰部交感神经切除术、肾动脉环切术等治疗顽固性高血压。
这种手术方法可以移除交感神经干,去除内脏神经支配,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动脉血压,且降压作用可持续10年以上。
Peet MM[8]对接受内脏神经切除术患者进行5-12年的随访,结果显示81.3%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降低。
血压回落后,视网膜出血或渗出比例减少82%,并使得45%患者肾功能得到改善,而且心绞痛、心悸、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发作亦明显减少。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内脏神经切除术将恶性高血压1年死亡率由78%降至36%。
根据不同研究,这些侵入性手术方法在围手术期存在1-2%死亡率。
并且长期随访中有较高的肠道、膀胱、勃起功能障碍以及体位性低血压、晕厥等并发症发生率[8-11]。
因而外科手术方法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方法逐渐被日益发展的新型口服药物所替代。
2.3.2 植入颈动脉窦刺激器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最近这些年,人们越来越关注非药物方法治疗顽固性高血压。
颈动脉窦是重要的人体自主血压调节器。
大脑通过传入神经系统,来自颈动脉窦压力调节感受器发出的信号,进而可以降低中枢交感神经系统活性,进而降低血压。
已有多个动物实验室研究表明,电刺激颈动脉可以降低血压。
目前已有一些小规模临床研究表明,植入压力感受反射刺激器是可行的并且有明确的疗效[12-14]。
新型植入式脉冲发生器在临床已经被应用于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就像起搏器一样植入胸部。
这个装置连接电极通过皮下隧道与双持颈动脉窦连接起来。
DEBUT-HT[13]是多中心、前瞻性,非随机研究,表明这种脉冲发射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入选了45名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植入后长达2年随访研究。
结果提示基线患者平均口服5种降压药物后,血压水平仍达179/105mmHg。
植入颈动脉窦刺激装置后,3月血压降低21/12mmHg(P<0.001),1年时降低30/20mmHg(P<0.001)。
而到达2年时,仍在随访的17名患者血压进一步降低达到33/22mmHg (P<0.001)。
1年时6分钟步行试验明显增加48米(P<0.01)。
且患者无体位性低血压、晕厥等发作。
7例患者随访过程相关严重不良事件。
1名患者术后6天死于血管神经性水肿。
另外其他严重不良事件包括围手术期卒中、感染、刺激器脱位、舌轻瘫(可能是舌下神经损伤),肺水肿等。
Rheos Pivotal Trial[14]研究是随机、双盲、平行设计的临床研究,将265名患者均植入颈动脉窦刺激器。
按2:1比例随机分为即可即刻启动治疗组和延迟启动治疗组(6月后启动)。
即刻治疗组6月和12月后收缩压分别降低26mmHg和35mmHg。
而延迟治疗组6月时收缩压降低17mmHg和33mmHg。
Rheos Pivotal Trial[15]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对322名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植入颈动脉窦刺激器治疗。
245(76%)临床反应良好者长期22-53月随访血压可降低35/16mmHg,并能使55%患者血压达标。
但仍有24%患者对该治疗方法反应欠佳,其中有超过10%患者则完全无效。
植入颈动脉窦刺激器虽然有良好降压效果,但手术相关并发症是该装置临床应用主要限制因素。
并且不同患者对压力感受器反射刺激的疗效不一,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6,17]。
2.3.3肾动脉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高血压采用导管射频消融去神经支配方法治疗顽固性高血压也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18,19]。
Schlaich M等[20]报道一名59岁对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无效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从中我们可以洞察射频消融对于治疗高血压的更深入的机制。
在基线时,通过放射性示踪元素稀释法测量双侧肾脏去甲肾上腺素释放量大约是正常水平的3倍。
而对双侧肾脏交感神经行射频消融治疗后30天,左肾去甲肾上腺素释放量减少48%,而右肾去甲肾上腺素释放量则减少75%。
患者体内去甲肾上腺素释放总量减少42%,证明通过射频消融肾脏传入神经可以减少全身交感神经释放。
通过介入治疗消融肾脏传出神经可以减少肾脏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使血浆肾素活性降低,并使肾脏血流量增加57%。
此外,对腓神经采用微小神经照相术来评估肌肉交感神经活性,表明该患者基线时肌肉交感神经活性是升高的。
但是经过肾脏射频消融之后,在30天和12月时肌肉交感神经活性则逐步回落至正常。
该患者基线时血压为161/107mmHg,而到了30天时降至141/90mmHg。
到12月时则进一步回落至127/81mmHg,且患者服用的降压药物有7种减少为5种,通过心血管核磁共振检查测量左心室体积减少了8%。
多项研究均表明,导管介入方法行肾脏去神经支配可以降低肾脏传出交感神经活性,这可以通过肾脏去甲肾上腺素释放量减少来证实[18,20,21]。
新近公布的多中心随机对照HTN-2研究[19]入选106名口服三种或以上药物的高血压患者,其收缩压水平大于等于160mmHg(若合并糖尿病则收缩压大于等于150mmHg)。
随机分为维持原降压药物联合肾脏去神经支配治疗组和单纯维持原降压药物治疗组。
随访6月显示,肾脏去神经支配治疗组患者血压较基线降低32/12mmHg (P<0.0001)。
而单纯维持药物治疗组较基线时血压无明显变化。
6月时组间比较显示肾脏去神经支配组血压较对照组降低33/11mmHg (P<0.01)。
肾脏去神经支配组有84%患者血压降幅达到10mmHg,而对照组仅有35%。
而两组间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别。
Simonetti G研究[22]亦提示:应用肾动脉射频消融治疗使在30天和60天后,分别使血压降低18/5mmHg和13/10mmHg,口服药物减少3.6种。
Henrik Vase1研究[23]显示,对9名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后。
5名患者血压从158/94mmHg,降至139/82mmHg(P<0.05),口服降压药物有5.4种降至3.4种(P<0.05)。
但是有4名患者血压未见明显降低,降压药物亦未见减少。
另外肾动脉射频消融治疗除有效降低血压水平外,还有潜在改善胰岛素抵抗、纠正睡眠呼吸低通气等作用[24,25]。
关于肾动脉射频消融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有待于前瞻性、随机的、单盲的HTN-3研究[26]进一步证实。
3.总结顽固性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病,此类患者有较高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
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是主要的发病机制。
良好的生活方式及合理的药物治疗是治疗重点之一。
继发性因素是导致顽固性高血压的潜在因素之一,应通过结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明确继发性高血压诊断,并根据不同病因进行有针对性治疗。
内脏神经切除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虽然有良好降压效果,但较高的围手术期及长期并发症存在限制该方法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晚近,已有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颈动脉刺激器植入及肾动脉射频消融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血压,且围手术期并发症较低,为临床医生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提供了新的选择。
参考文献1. Calhoun DA, Jones D, Textor S, et al. Resistant hypertension: diagnosis,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mmittee of the Council for High Blood Pressure Research. Hypertension,2008,51(6):1403–1419.2. Persell SD. Prevalence of resistant hyperten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3–2008. Hypertension,2011,57(6):1076–80.3. de la Sierra A, Segura J, Banegas JR,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of 8295 patients with resistant hypertension classified on the basis of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Hypertension, 2011,57(5):898–902.4. Grassi G. Assessment of sympathetic cardiovascular drive in human hypertension: achievements and perspectives. Hypertension,2009,54(4):690–697.5. Charkoudian N, Rabbitts JA.Sympathetic neural mechanisms in human 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disease. Mayo Clin Proc,2009,84(9):822–830.6. Schultz HD, Li YL, Ding Y. Arterial chemoreceptors and sympathetic nerve activity: implications for hypertension and heart failure. Hypertension ,2007, 50(1):6–13.7. Pimenta E. Update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esistant Hypertension Eduardo Pimenta. Iran J Kidney Dis,2011,;5(4):215-227. 8.Peet MM.Results of bilateral supradiaphragmatic splanchnicectomy for arterial hypertension N Engl J Med, 1947;236(8):270-7.9. MORRISSEY DM, BROOKES VS, COOKE WT.Sympath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review of 122 cases. Lancet. 1953;1(6757):403-408.10. SMITHWICK RH, THOMPSON JE.Splanchnicectomy for essential hypertension; results in 1,266 cases. J Am Med Assoc,1953;152(16):1501-1504.11. EVELYN KA, SINGH MM, CHAPMAN WP,et al.Effect of thoracolumbar sympathectomy on the clinical course of primary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 ten-year study of 100 sympathectomized patients compared with individually matched, symptomatically treated control subjects. Am J Med. 1960;28:188-221.12. Illig KA, Levy M, Sanchez L, et al. An implantable carotid sinusstimulator for drug-resistant hypertension: surgical technique and short-term outcome from the multicenter phase II Rheos feasibility trial. J Vasc Surg, 2006;44(6):1213–1218.13. Scheffers IJ, Kroon AA, Schmidli J, et al. Novel baroreflex activation therapy in resistant hypertension:results of a European multi-center feasibility study. J Am Coll Cardiol,2010, 56(15):1254–1258.14. John D, George B, Mitra K,et al. Baroreflex Activation Therapy Lowers Blood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Resistant Hypertension Results From the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Rheos Pivotal Trial. J Am Coll Cardiol, 2011,58(7):765–573.15. Bakris GL, Nadim MK, Haller H,et al. Baroreflex activation therapy provides durable benefit in patients with resistant hypertension: results of long-term follow-up in the Rheos Pivotal Trial. J Am Soc Hypertens, 2012,6(2):152-158.16. Papademetriou V, Doumas M, Faselis C, et al. Carotid baroreceptor stim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resistant hypertension. Int J Hypertens 2011; 2011:964394.17. Ng MM, Sica DA, Frishman WH. Rheos: an implantable carotid sinus stimulation device for the nonpharmacologic treatment of resistant hypertension. Cardiol Rev 2011;19:52–57.18. Krum H, Schlaich M, Whitbourn R, et al. Catheterbased renal sympathetic denervation for resistant hypertension: a multicentre safetyand proof-of-principle cohort study. Lancet,2009, 373(9671):1275–1281.19. Symplicity HTN-2 Investigators. Renal sympathetic denervation in patients with treatment-resistant hypertension(the Symplicity HTN-2 Trial):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2010,376(9756):1903–1909.20. Schlaich M, Krum H, Walton T, et al. A novel catheter based approach to denervate the human kidney reduces blood pressure and muscle sympathetic nerve activity in a patient with end stage renal disease and hypertensio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09,27(suppl 4):s437.21. Schlaich MP, Krum H, Whitbourn R, et al. Effects of renal sympathetic denervation on noradrenaline spillover and systemic blood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resistant hypertensio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09;27(suppl 4):s154.22. Simonetti G, Spinelli A, Gandini R,et al. Endovascular radiofrequency renal denervation in treating refracto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a preliminary experience.Radiol Med, 2012 ,117(3): 426-444.23. Vase H, Mathiassen ON, Kaltoft A, et al. Catheter-based renal denervation for treatment of resistant hypertension. Dan Med J,2012,59(6):A4439.24. Mahfoud F, Schlaich M, Kindermann I, et al. Effect of renal sympathetic denervation on glucose metabolism in patients with resistant hypertension: a pilot study. Circulation, 2011,123(18):1940-1946. 25.Witkowski A, Prejbisz A, Florczak E, et al. Effects of renalsympathetic denervation on blood pressure, sleep apnea course, and glycemic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resistant hypertension and sleep apnea.Hypertension, 2011 ,58(4):559-565.26. Kandzari DE, Bhatt DL, Sobotka PA,et al. Catheter-Based Renal Denervation for Resistant Hypertension: Rationale and Design of the SYMPLICITY HTN-3 Trial.Clin Cardiol,2012,35(9) : 528–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