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治疗进展
高血压病诊治进展 ppt课件

血糖、血细胞压积、血钾、肌酐、血钙
血脂(禁食9~12小时) 选择性检查包括尿白蛋白或白蛋白/肌酐比
ppt课件
16
治
ppt课件
疗
17
1.治疗目标:治疗最终目标是减少心血管和肾病的发生率和死
亡率。降压目标为<140/90mmHg;有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 130/80mmHg。
2.生活方式调整:所有人均应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是
ppt课件
10
1.动态血压检测能提供日常活动和睡眠时的血压情况。 2.有助于评估明显耐药的患者,低血压状态,发作性高血压以及自主神经功能 失调
3.常低于门诊血压值,通常高血压患者清醒时血压≥135/85mmHg,睡眠时 ≥120/75mmHg
4.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优于门诊血压
5.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
ppt课件 5
诊
ppt课件
断
6
18岁或18岁以上 成人血压的分类
血压分类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正常 <120 和<80 高血压前期 120-139 或80-89 1期高血压 140-159 或90-99 2期高血压 ≥160 或≥100
ppt课件 7
血压与CVD时间危险性的关系是连续、一致的,并且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 血压越高,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和肾病的可能越大。 在报告中引入高血压前期的分类,就是因为认识到这种关系,就是要表明 加强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和公共教育,进而降低公众血压水平、预防高血压发生 的必要性。
治疗高血压必不可少的部分。
ppt课件
18
改变生活方式治疗高血压
改变 围 减轻体重 下降
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

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一、本文概述高血压,作为一种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其有效管理和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研究重点。
抗高血压药物作为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手段,其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情况直接关系到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包括新型药物的开发、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传统药物的优化等方面。
本文还将重点关注抗高血压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包括治疗效果、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患者依从性等问题。
通过对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的综合分析,本文旨在为临床医生、药物研发人员以及高血压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以期推动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和发展,提高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抗高血压药物是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症的重要药物类别,其分类方式多种多样,但最常见的是按照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进行分类。
利尿剂(Diuretics):利尿剂主要通过增加尿量,降低血容量,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这类药物包括噻嗪类、呋塞米、螺内酯等。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抑制剂,ACE inhibitors):ACE抑制剂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阻止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从而起到降压作用。
常见的ACE抑制剂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雷米普利等。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s):ARBs通过阻止血管紧张素II与其受体结合,达到降压效果。
常见的ARBs有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等。
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s):钙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止钙离子进入细胞,松弛血管平滑肌,从而降低血压。
这类药物包括二氢吡啶类、苯烷胺类、苯噻氮卓类等。
β受体阻滞剂(Beta Blockers):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心脏和血管上的β受体,减缓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从而减少心脏输出量,降低血压。
高血压病中医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高血压病中医治疗方法研究进展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中医理论中,高血压病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其治疗多从调理脏腑、改善气血循环等方面入手。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深入,中医治疗方法在高血压病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从病因病机、中药复方、针灸推拿等方面综述高血压病中医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中医认为高血压病的病因主要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体质偏颇等。
其中,情志失调是导致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的主要原因,饮食不节则易损伤脾胃,劳逸过度可导致气血不足,体质偏颇则易产生痰浊瘀血。
在现代研究中,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也得到了进一步阐明,涉及遗传、年龄、性别、饮食等多个方面。
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扩张血管等方式,有效降低血压,缓解高血压症状。
例如,研究发现,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等经典名方对高血压病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一些新型的中药复方制剂,如针对肝阳上亢的天舒胶囊、针对肾性高血压的益肾降压胶囊等,在临床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然而,中药复方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仍存在不足。
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对很多方剂的作用机制和药理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中药复方在治疗高血压病时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尚需深入研究。
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临床试验和基础研究,明确中药复方的疗效和作用机制,为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药物选择。
针灸推拿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其在高血压病治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经络气血来改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降压的目的。
推拿则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舒缓肌肉紧张等方式缓解高血压症状。
研究表明,针灸推拿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改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
然而,针灸推拿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高血压病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

高血压病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摘要:当今,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人群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在各种死亡原因中的百分比由1960年的10.0%上升到2010年的42.4%。
心脑血管病中主要致残、致死的原因是脑卒中、各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而高血压病在上述临床病征的发病机制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此,高血压的防治一直是全球医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
20世纪的60年代至世纪末,高血压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长达数十年的流行病学及各种大型临床试验的研究进一步阐明了发生高血压的各种危险因素及高血压与冠心病、糖尿病等的相互影响,高血压对靶器官特别是心、肾、脑的损伤机理,已深入到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
提出了延缓和逆转靶器官损害的概念,各类药物的新长效剂型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Ⅰ)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ⅡA)的发展等众多的成就,使我们几乎每5~10年需要更新知识。
关键字:高血压收缩压冠心病1998年9月29日~10月1日在日本召开了第七届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WHO/ISH)的高血压大会,在此次会议上确定了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WHO/ISH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这一指南的颁布被认为是高血压防治工作的里程碑,它是20世纪高血压防治研究的总结,又是一个面向21世纪的高血压防治工作的纲领。
指南突出之点有:(1)明确了诊断高血压的水平。
(2)治疗高血压不仅要达到目标水平,而且还要参考靶器官损伤程度及与高血压密切有关的临床病征确定危险度。
(3)特别要重视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
(4)明确影响预后的各种因素,将心血管病事件发生与否及其发生频率紧密地和高血压患者的预后相连。
(5)全面提出了高血压的防治方案。
可以认为在各类心血管病已有的对策(或指南)中,这一指南是最为全面的一个防治方案。
1高血压的诊断和分类高血压的定义是收缩压(SBP)≥14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90mmHg,也就是说140mmHg/90mmHg是不正常的。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全球各地的人们。
传统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在控制高血压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并且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包括针灸、中药、按摩和气功等方面的疗效及其具体技巧。
一、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药理论和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高血压的治疗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针灸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治疗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穴位如内关穴、太冲穴、风池穴等进行刺激,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循环。
此外,针灸还可以调整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强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中药治疗中药治疗高血压是一种综合疗法,通过中药的药性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降压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山楂、天麻、丹参等,这些中药以其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
同时,中药的配方和用法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调整,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按摩疗法按摩是中医药传统疗法之一,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或者经络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痉挛、减轻压力等。
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常用的按摩手法有揉、按、点等。
揉是通过用手掌或者指腹轻轻揉动穴位,可以缓解血管的紧张,有效降低血压。
按是用力按压穴位,可以刺激相关的神经和经络,增强组织的功能。
点是用手指轻点穴位,以达到调整体内阴阳平衡的作用。
四、气功运动气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来调整身心状态和促进健康。
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常用的气功运动有太极拳、八段锦等。
这些运动以舒缓缓慢的动作为主,通过呼吸和身体的协调运动,可以放松神经系统、降低血压,从而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
总结起来,传统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针灸、中药、按摩和气功等治疗方法,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血液循环、放松神经系统等方式,有效地降低血压,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论文: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XXX摘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必须针对高血压不同类型综合进行,并通过循征医学不断探讨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以如不加以治疗,常引起脑、心、肾的损害。
高血压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降低血压,更重要的是保护靶器官,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率,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本文通过抗高血压药物应用、发展相关的文献信息,综述了该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对目前抗高血压药在临床的应用进行评价。
供临床科学、合理治疗高血压疾病的参考。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临床应用0 引言高血压指以体循环收缩压持续身高为主要临床表现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出现相应的后果。
研究人员针对各个血压调节系统或环节而开发的新型看高血压药取得了一定成效,已有新药试用于临床或正处在临床前研究阶段。
高血压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人类仍在积极寻找理想的抗高血压药物。
今后研发的重点应该是可以平稳降压、改善靶器官损伤、病人容易耐受、而且有较好效应的长效抗高血压药物。
为了回应挑战,人们想了种种方法,其中新药的研制和应用是重要的一环,并已经获得了显著的进展,现将抗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利尿降压药利尿降压药适合于各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适当选用利尿药治疗,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利尿药作为老年性高血压治疗的主要药物。
剂量应从小量开始,根据病情适当加量,尤其老年患者用强效降压利尿剂时,初始剂量应小,以防排钠过多、血压过低。
利尿降压药分强效利尿剂、中效利尿剂和弱利尿剂三类。
1.1速尿速尿通用名为呋塞米,适用于一、二级高血压,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或并发心衰者。
临床上用于治疗心脏、肾性水肿,肝硬变腹水、降压等症。
多用于其他利尿药无效的严重病人。
与其他利尿药一样,当治疗进展中的肾脏疾患而有血清尿素氮值增加和少尿现象发生时,应立即停止用药。
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血浆肾素活性 { R P A)高的病人应 用 B受体 阻滞 剂效果最 好 。在控制 安静状态下血压方面 .B受体阻滞剂的降压效果与 利尿剂 、 钙拮抗剂 、 n受体阻滞 剂及 A E 同样有效 但控制运 CI 动状态下的血压 . 优于其他制剂。通 常 B受体阻滞剂 与双氢毗
啶 类钙 拮 抗 剂 联 用 ,可 增 加 降 压 效 应 .并 可 减 少 披 此 的 副 作
用。
8 m H ) ()青年 、中年人或糖尿病人 降压至理想 (3 / 5 m g。 2 10 8 mm g 或正常血压 (2 / 0 mH ) f ) 5 H) 10 8 m g 。 3 老年人至少降压至正 常高值 (4 / 0 uH ) 10 9 an 最妥。 4 逆转靶 器官损害。 5 减少心血 {) () 管事件及降低病死率。{ ) 6 提高生活质量 。
维普资讯
教 学 参 考
卫 生职 业教 育
V0 0 2 0 N . l 0 2 2 o 1
高血 压病 的 药物 治疗 进展
罗丽娜 , 志 贤 张
1 濮 阳 市 眼科 医 院 内科 , 南 濮 船 河 4 7 0 ; 濮 阳市 卫 生学 校 . 南 濮 船 50 02 河 4 7 0 500
起 轻度 胆 固醇增 加 。 23 利 晕剂 幛 一压 悖 疗 地位 反 用酋 让 t 事 , . 重 ()噻唪 类 利 尿剂 特 别 适 用 于轻 中度 高 血 压 病人 、 1 老年 人 单 纯 收缩 期 高 血压 、 胖及 高 血 压 台 并心 力 衰 竭 的患 者 { ) 肥 2 有
好。 2 2 利 晕刺 幛 l 作 用 . {
随着近年问问世的降压药物在临床上 的广泛应 用, 药物 在
治 疗高 血 压 病 的过 程 中 也提 出 了新 方 法 、新观 点 现 笔者 就 高 血 压病 的 药 物治 疗 新 进展 作 一 简 单 探讨 。
《高血压治疗进展》课件

04 联合用药的注意事项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监测
不良反应、根据血压情况
调整用药方案。03源自非药物治疗进展生活方式干预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
总结词
生活方式干预是高血压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包括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盐摄入、适量运动、保持 良好的心理状态等。
详细描述
生活方式干预在高血压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作用,特别是对于轻度高血压患者,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可能足以控制血 压。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盐摄入、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血压,预防 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高血压治疗进展》 ppt课件
目录
• 高血压概述 • 高血压药物治疗进展 • 非药物治疗进展 • 高血压并发症的防治进展 • 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
01
高血压概述
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 的临床综合征。根据病因不同,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的营养与饮食治疗
总结词
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热量、高纤维的原则,适当增加富含钾、镁、钙等微量元素 的食物摄入。
详细描述
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治疗是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之一。患者应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高热量、高脂肪 和高糖食物的摄入,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粗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同时,应控制钠盐摄入,适量补 充钾盐和镁盐等微量元素,以降低血压并保护心血管健康。
详细描述
高血压的定义是指成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正常血压在不同年龄 和性别的人群中有所不同。高血压分类包括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其中原发性高血压 占95%以上,继发性高血压仅占5%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病治疗进展高血压是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近年来随着大规模抗血压临床试验的开展和心血管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高血压的传统认识得到了更新,循证医学已成为共识。
高血压病不仅是血液动力学异常的疾病,而且也伴随脂肪、糖代谢紊乱和心脑肾等靶器官的不良重塑[1]。
因此治疗要在有效控制血压水平的同时,改善上述诸代谢紊乱,预防和逆转靶器官的不良重塑,这是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的关键[2]。
1 降压治疗的目标我国几项临床研究表明,收缩压每降低9mmHg和舒张压每降低4mmHg,可使脑卒中减少36%,冠心病减少3%人群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34%[3],降压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血压降到什么程度为理想呢?近年来的规模抗高血压的临床实验的开发,高血压的传统认识得到了更新,提出与心血管疾病危险有关的理想血压是120/80mmHg 强调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危险性,指出50岁以下的人舒张压是危险因素,50岁以上的人心血管事件实际与舒张压呈逆向关系,与收缩压呈正相关,以前认为收缩压随年龄而升高的认识是错误的,指出无论年龄大小,血压均应降至140/90mmHg以下[4]。
大规模临床试验(HOT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血压下降到138/83mmHg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最低。
此外,血压下降到此水平以下也是非常安全的[5]。
2 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2.1 抗高血压药物的评价2.1.1 利尿剂欧美诸多临床试验如EWPHE、SHEP、STOP、MRC 等通过应用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发现比大剂量能更明显降低脑卒中和冠心病事件的发生和逆转左室肥厚,且对糖、脂肪、电解质代谢无不良影响。
吲达帕胺作为非噻嗪类利尿药,除利尿作用外还有钙拮抗作用,降压温和,疗效确切,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对糖、脂质代谢无不良作用,为一长效理想降压药[6]。
2.1.2 β受体阻滞剂循证医学证明特别适合β受体阻滞剂的高血压患者有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β受体阻滞剂与其他抗心力衰竭药物利尿剂、洋地黄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长期联合应用能显著延长患者的寿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7]。
临床使用较多的药物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等。
其次高血压合并心脏梗死、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能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氧耗,缩小梗死面积,保护缺血心肌,提高室颤阈值,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8]。
美国提出降压药物中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的四个强适应证为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冠心病高危因素、糖尿病[9]。
β受体阻滞剂的降压特点:大多数受体阻滞剂充分作用时间24~48h内出现,4~8周降压效果达到了理想水平。
说明起效慢,应注意不要突然停药以免血压反跳。
不同受体阻滞剂的血浆清除半衰期和药物作用时间也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β受体阻滞剂药理学特点,治疗药物剂量及服药次数应该个体化,针对不同病人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剂量及服药次数/日,通常药物从小剂量开始用药。
β受体阻滞剂的禁忌证包括哮喘、伴有支气管痉挛的慢性阻塞性肺病、严重低血压、严重窦性心动过缓。
据文献报道糖、脂代谢紊乱在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较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为少,而且选择性越高,对代谢影响就越低[10]。
2.1.3 钙拮抗剂(CCB) 主要有三类,其中以血管选择性最强的二氢吡啶类应用最多,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冠心病,取得了良好效果[11]。
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Syst-China)与欧洲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 (Syst-Eur)两项研究得出相似的研究结果,服用尼群地平2~3年后,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效应,脑卒中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40%,同时心血管事件、癌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没有明显增加。
1999年国际高血压学会(WHO-ISH)公布的高血压治疗指南指出对所有高血压各亚组病人钙拮抗剂均能有效降压,且耐受性好,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有预防脑卒中的益处。
最好使用长效钙拮抗剂而避免使用短效制剂。
2.1.4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近十几年来,以卡托普利为代表的ACEI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已获得广泛认可,并且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临床疗效已被许多大规模临床研究所证实。
从第一个口服有效的卡托普利问世以来,目前已上市的ACEI类产品至少有18种,大部分新药作用持续时间长允许1日用药1次。
ACE并非生成AngⅡ的唯一酶,AngⅡ也可以通过其他的酶,如糜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等催化生成。
ACEI不能阻断由非ACE途径生成的AngⅡ,其对RAAS 的抑制作用是不完全的。
长期应用ACE抑制剂的患者其AngⅡ水平会间歇性恢复或接近正常水平。
研究发现,AngⅡ不仅通过收缩血管及促进醛固酮分泌导致血压升高,而且还有促进细胞增殖、导致心肌肥厚等作用,参与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伤的形成。
高血压时RAAS是被激活的,因此,所有作用于RAAS的药物对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伤都可能有保护作用。
ACE抑制剂已被公认对靶器官有保护作用[12]。
HOPE 研究显示,雷米普利可以明显降低高危心血管病患者的死亡率及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率。
研究表明,与其他降压药物比较,ACEI优于一般血管扩张药,在使血压下降时,心、肾血流量不下降;优于钙拮抗剂,不会引起水钠潴留,不加快心率;优于α2阻滞剂,不会引起体位性低血压;优于老一代降压药,无中枢作用;优于硝酸酯类药物,无耐药性,无肝脏首过效应和无停药反跳现象[13]。
2.1.5 AT1受体阻断剂 AT1受体阻断剂这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降压药。
临床研究显示,这类药的降压效果至少与其他降压药相似,而且耐受性比其他降压药更好。
临床研究证明,AT1受体阻断剂具有与ACE抑制剂类似的降压效果和靶器官保护作用,而且其不良反应显然要少于ACE抑制剂,至今尚无报道使用AT1受体阻断剂引起咳嗽的不良反应[14]。
2.1.6 α-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能逆转左心肥厚,改善胰岛素抵抗,明显改善前列腺肥大患者的排尿困难,但有试验表明,α-受体阻滞剂使血管事件明显增加。
目前α-受体阻滞剂不做一线药物。
2.2 高血压初始用药及药物联用2.2.1 较为有利使用顺序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CCB、α-受体阻滞剂。
2.2.2 提倡使用长效制剂更有利于保护靶器官,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2.2.3 提倡从小剂量开始2.2.4 联合用药2.2.4.1 CCB与ACEI联用这两类降压药物作用机制不同,但均可降低心血管细胞内的钙水平,除具有降压作用外,也具有保护靶器官、逆转心血管重构,不影响糖和脂代谢的特点,再加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2.2.4.2 CCB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二氢吡啶类CCB有扩血管及轻度增加心输出量的作用,在降压的同时,可以抵消β受体的缩血管作用及降低心输出量的影响;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的作用可拮抗某些CCB的心率加快的副作用。
2.2.4.3 ARB与利尿剂联用这两类药物在降压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减少均显示出良好的作用,特别是表现在低血钾和血尿酸的影响互为补充。
小剂量利尿剂与ARB合用是很好的联用方法。
2.2.4.4 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联用β受体阻滞剂可拮抗利尿剂增加肾素分泌、升高肾素活性,而利尿剂的排钠,减少血容量的作用可抵消β受体阻滞剂缩血管及潴钠作用,增加降压疗效。
因两类药对血脂和血糖代谢有影响,临床上不宜长期使用。
2.2.4.5 α受体阻滞剂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两类药合用可使扩张血管作用加强,临床上常用。
2.2.4.6 CCB与ARB联用近年来,ARB的发展很快,新型的制剂不断出现,大大增加了临床应用的选择,CCB与ARB的联合应用也得到了更多的机会[15]。
高血压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人类仍在积极寻找理想的抗高血压药物。
随着对高血压病因认识的不断深入,抗高血压药物的研制逐渐由单纯降低血压向改善高血压并发症转变。
【参考文献】1 Hansson L, Lindholm LH, Ekbom T, et al. Randonized trial of old and new antihypertensive in elderly patients:Cardiorascula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in the STOP-Hypertension2 study. Lancet, 1999, 354:1751.2 Parati G, Pomidossi G, Albini F, et al . Relationship of 24-hour blood pressure mean and variability to severity oftarget organ damage in hypertension . Hypertension,1987,5 :93-98.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杂志,2000,8(2):103.4 张英,黄丹,付丽琴.参加《全国高血压、冠心病诊治进展2002.5》学术会关于高血压治疗的体会.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4,16(1):64.5 Hansson L, Zanchetti A, Carruthers SG, et al. Effects of intensive blood-pressure lowering and low-dose aspirin in patient with hypertension:principal results of the Hypertension Optimal Treatment (HOT) randomized trial. Lancet,1998,351:1755-1762.6 钱之玉.抗高血压药物的评价与研究进展.药学进展,2004,(28)4:145-149.7 施仲伟.STOP-2试验:抗高血压治疗的关键是有效地降低血压.中国医药导刊,2000,2;30-31.8 Meredith PA,Ell iott HL. FDA guidelines on trough :peak ratios in the evaluation of antihypertensive agents. J Cardiovasc Pharmacol,1994,23(Suppl 5): 26-30.9 刘国树.β受体阻滞剂及其治疗高血压现状.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5,1: 11-14.10 Aidan P, Bol ger, Faisal Al-Nasser.Beta-blockers for chronic heart failure: surviving longer but feeling bett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03,92:1-8.11 Tuomilehto J, Rasbeenyte D, Birkenhager WH. Effects of calcium channel block tade in older pen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systolie hypertension. N ENGL J Med, 1999, 340:677.12 Hansson L,Iindholm LH,Niskanen L, et al.Effect of ACE-I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 on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hypertension .The Captopril Prevention Project (CAPPP) randomized trial. Lancet, 1999, 353:611.13 Schlaich MP, Schmieder RE.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and its regression: pathophysiology and therapeutic approach. Focus on treatment by antihypertensive agents. Am J Hypertens,1998,11 : 139-146.14 苏定冯,缪朝玉.高血压的治疗:老话题、新概念.高血压杂志,2001,9 (1):4-8.15 陶以嘉,徐大立.高血压研究进展.心血管病学进展,2004,(增刊):118-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