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篇 明明德 答案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大学之道》知识点1、课文详解礼记〔两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2、课下注释: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500字收获感悟合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心得体会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500字收获感悟合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心得体会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强调的是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大学不仅是指学问的传承,更是指人的修养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通过明明德,即明确自己的道德标准,不断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从而达到成为有才有德之人的目标。
以下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500字收获感悟合集,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心得体会的范文合集,可供朋友们参考借鉴。
大学之道,博大精深,天下的学问门类繁荣,有自然之学与人文之学,有天文之学和地理之学,有先天之学和后天之学。
大学的宗旨在于正大的品德,所以弘扬正大的品德是极其重要的。
面对漫长而又短暂的大学四年,我们必须好好规划一下,为了有所收获;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
无论是冰天雪地,还是地动山摇;无论是旱火炙热,还是洪水滔天;无论是做给别人看,还是做给自己看,我们都要积极向上、志存高远、永远之前,我们要像游鱼一样遨游浅底,像藏羚羊一样攀登陡峭的山崖,像雄鹰一样搏击长空,我们更要遵循大学的理念—弘扬正大的品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为了傲雪花开,我们必须记住: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度大学者,必先明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可是真正在大学里谁又不会变得堕落呢?大学是半个社会,大学生在其中扮演着多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公民,也有可能是兼职学生。
但是大学里,你不奋斗是绝对会后悔的,所以我们要有目标,要有前进的动力,永不止步!我在沙漠中前行,永不放弃,是因为我知道那里有绿洲,可有一天绿洲消失了,我会不会迷失?大多数人认为进入大学就意味着挣脱了黑牢笼,就自由了,可是大学还是要有奋斗目标的,四年不是浪费得起的。
我们以前老师经常说:“大学是你享受的时候。
”可孰不知,大学还要奋斗,你学校不好,不要报怨,管好自己,只有自己学好了,才能有足够的筹码为将来找一好工作。
可是大学有很多客观因素影响着我们,譬如说爱情,我认为爱情不能强求,不能做行式,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就是耍流氓!自己要有一种目标,不断激励自己,给予我们前进的力量!大学里树立的目标要近远兼备,小目标时时提醒我们不能放弃,大目标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沙漠是孤者的天堂,虽不知路在何方,但依然幸福着寻觅着!朋友,不要报怨,笑看明天的朝阳,你会幸福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每天晚上我都要和妈妈一起诵读30分钟的国学经典,最近一周我正在读《大学》。
大学之道考试题目及答案

大学之道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出自以下哪部经典?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C2. “止于至善”是下列哪位儒家学者的思想?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朱熹答案:D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指的是什么?A. 治理国家B. 管理家庭C. 提升个人品德D. 达到世界和平答案:C4. “格物致知”是儒家哪一学派的核心思想?A. 理学B. 心学C. 道家D. 法家5. “诚意正心”在儒家思想中意味着什么?A. 诚实守信B. 端正心态C. 真诚待人D. 以上都是答案:D6. “知止而后有定”中的“止”指的是什么?A. 停止B. 目标C. 极限D. 终止答案:B7. “致中和”在儒家思想中代表什么?A. 达到和谐B. 达到平衡C. 达到中立D. 达到中庸答案:D8. “慎独”是指在什么情况下也要保持道德自律?A. 独自一人B. 与他人相处C. 在公共场合D. 在任何情况下答案:A9.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哪位儒家学者的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朱熹答案:D10. “大学之道”最终目的是实现什么?A. 个人成功B. 家庭和谐C. 国家治理D. 世界和平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大学之道”的核心思想。
答案:大学之道的核心思想在于通过个人修养和学习,达到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境界,从而实现个人品德的提升和社会的和谐。
2. 描述“格物致知”的过程。
答案:格物致知的过程是指通过对事物的深入研究和理解,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进而实现知识的积累和智慧的提升。
3. 解释“诚意正心”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答案:诚意正心在个人修养中至关重要,因为它要求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真诚和正直,这是建立信任和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实现个人品德提升的关键。
4. 阐述“慎独”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讲义:第四单元 10 论 修 身 Word版含答案

◆论修身求学无止境,学问之乐,“朝闻道,夕死可矣”;于纷乱世事之中,内省内求,淡定从容,成就完美人格;坚守忠恕,一以贯之,嘲讽面前不气馁,不改君子风范……在那个混沌的时代,孔子的信念之灯照亮他坎坷的人生;而他的仁爱之烛则照亮了千秋万代……◆神游物外在那样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有谁能比得上庄子逍遥?在庄子看来,人与万物共生,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归于自然。
庄子希望超然物外、无拘无束、自由地生活在社会上。
这只是庄子因为不满黑暗现实的羁绊而提出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社会理想。
自由,绝对自由,逍遥,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伟大追求。
◆论民本在战乱纷纷、强权横行、暴力充斥的战国时代,孟子以其恻隐之心,体察人民疾苦,欲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
于是总结归纳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极力劝谏君王爱民养民教民,虽遭失败,但其关注民生、为民请命的责任意识,傲视王侯、威武不屈的浩然之气千古长存。
◆祸兮福兮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
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
所以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老子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句,自古及今是极为著名的哲学命题,往往被学者们征引来用以说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10论修身◎诗海拾贝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赏析】这首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
上片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
其中“接”“连”两字将“天”“云涛”“晓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下片开头写词人的回答,“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
结尾处词人写“九万里风鹏正举”,又是紧接上片乘船渡海的动作和四周海天相接的景象,进一步对风进行烘托描绘,境界更加宏阔。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文言文整体阅读:论修身(3) Word版含答案.doc

文言文整体阅读:论修身课后练习(3)1.翻译下面句子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翻译下面句子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3.翻译下面句子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4.翻译下面句子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
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
子曰:“丘也幸。
苟有过,人必知之。
”5.翻译下面句子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6.翻译下面句子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7.翻译下面句子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8.翻译下面句子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9.翻译下面句子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0.翻译下面句子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参考答案:1.答案: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学习而不厌倦,教诲别人不倦怠,对于我啊有什么呢?”解析:注意:“默而识之”句中的“识”通“志”,记住。
“何有于……”属于古汉语中的固定格式,翻译成“对于……有什么呢?如《左传·子鱼论战》中:“虽及胡耉,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2.答案:孔子说:“不修养品德,不讲求学问,听到符合道义的事情不能做,不好的的毛病不能改正,这些是我忧虑的。
”解析:“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属于宾语提前。
3.答案:孔子说:“在‘道’上立下志向,把‘德’当成根据,把‘仁’作为依附,在六艺方面游乐。
”解析:注意:“六艺”古代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六种技艺:礼、乐、射、御、书、数。
二是指儒家的六部经典:《诗经》、《书经》、《礼记》、《易经》、《乐经》、《春秋》。
《礼记 大学之道》许谦《答吴正传书》(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节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材料二:某之才之学不逮于足下远矣,而且以是来,盖将警省其昏懦,鞭驱其驽怯,真不屑之教诲也。
奉教以还,三复吟诵,初跃如其喜,且惕然而惧,故迟而不以书对者,有所不敢也。
今足下以此为疑,盖深惜暗投其珠耳。
姑诵闻之于师者以复足下。
昔文公(朱熹)初登延平①之门,务为儱侗宏阔之言好同而恶异喜大而耻小延平皆不之许。
既而曰:“吾儒之学,所以异于异端者,理一而分殊也。
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
”朱子感其言,故其精察妙契,著书立言,莫不由此。
足下所示程子“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之两言,固学者求道之纲领。
然所谓致知,当求其所以知而思得乎知之至,非但奉持“致知”二字而已也,非谓知夫理之一而不必求之于分之殊也。
朱子所著书,盖数十万言,巨细精粗,本末隐显,无所不备。
方将句而诵,字而求,竭吾之力,唯恐其不至。
然则举大纲、弃万目者,几何不为释氏之空谈也?近日学者盖不免此失矣。
吾侪其可踵而为之乎?抑愚又有所闻:圣贤之学,知与行两事耳。
讲问辨诘,朋友之职也。
至于自得之妙;力行之功,他人不得与焉,非自勉无所得也。
某虽愚钝,然不可谓无志于此。
足下于斯两者,涵泳从容,精修力践,旦旦有得,幸明以告我,赐中流之一壶②,则感责善之德深矣。
(节选自许谦《答吴正传书》) 【注】①延平:字愿中,号延平,传二程之学于朱熹。
②中流之一壶:典出《鹃冠子·学问》: “中流失船,一壶千金。
【名师讲题】《礼记 大学》《中庸》(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节选自《礼记·大学》)材料二:哀公问政。
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丕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
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
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
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
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
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节选自《中庸》第二十章)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亲亲A之杀B尊贤C之等D礼E所生也F故G君子不可H以不修身。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致知在格物”,即成语“格物致知”,指推究事物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大学之道》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华东理工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
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华中科技大学
——明德厚学 求实创新
厦门大学
—一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香港大学 ——明德格物
学习目标
1.了解《大学》的有关知识; 2.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重 要文言知识; 3.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增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
· 任务2:
· 1、文章大量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请 找出来并简要说明其好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 能虑虑而后能得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 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 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顶真,亦称顶针、联珠、蝉联,是一种文学 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 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 方法。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由此可见,顶 真手法的运用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 而日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使论述 层层深入,逻辑严密。
大学之道
三纲
明
八目
格物
致知
人内
止
明
定
德
静 安
步骤一→目标
亲
虑
民
诚意
生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