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莫高窟-余秋雨《莫高窟》读后感800字

余秋雨莫高窟-余秋雨《莫高窟》读后感800字
余秋雨莫高窟-余秋雨《莫高窟》读后感800字

余秋雨莫高窟|余秋雨《莫高窟》读后感800字

她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模糊了界线;她传承了远

古文明,把壮阔的华夏文明播扬翻腾;她诠释了中国古老文化,举行

着横跨千年的游行;她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因华美而矜持,

因富有而远藏。

“莫高窟是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她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生命,一个多么神圣的名词,神圣到我找不出任何词语来形

容对她的敬畏,唯恐亵渎了她。她用累世风雨也弹拔不动的铿锵向我们袒露出全部的真诚,和那份不会在寒风中凝固、不会在冬夜里冷却的热情。

余秋雨先生笔下的莫高窟,如一首遥远的歌谣,神秘的唱响,震憾了世界,那份来自心灵的回响,惊叹于睥睨一切的文明。

余秋雨先生笔下的莫高窟,如一阵遥远的风,将世人满身的尘土抖落,让灵魂在洞窟之间穿梭,用心去感受远离喧嚣的静谧生命。

那里没有世俗的流言,没有旁人的侧目,曾经洒下的汗水,早已酿造成了神秘美丽的风景,供世人瞻仰。“如果你在那里瞻仰中国古

老的历史,你会身不由己,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所消融”。

从色泽浓厚、笔触奔放的北魏遗存到短暂统一、文化积淀的隋朝,再到漩涡卷涌的盛唐等多个风云变幻的朝代,她引领着我们徜徉其中,

去领略真正的人性。

“她把人性神话,付诸造型,又由造型引发人性,她是一个民族内心深处的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驰骋沙场的北方骠壮之士,裹卷成图案的繁花,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的雕像,持剑长歌的陆游,与苏东坡遥相呼应的辛弃疾……这无一不在印证她那摈弃了刻板的自由人性。她给我们展现了一种神人交融的狂欢,一种时空飞腾的释放,一种宇宙意识的霓虹。在这里,狂欢是天然秩序,释放是天赋人格,艺术天国是自由的殿堂。

从余秋雨先生的《莫高窟》中我读出了那份属于中国人的骄傲,读出了历史的风韵和那份历史的沉重感,也感受到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人格和灵动的人性,一种骨子里浸透的文化气息。

我向往莫高窟,向往敦煌,向往大漠,向往那遥远处飘来的绝响······

莫高窟观后感

因为曾经读过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特别喜欢他的散文,清新豪迈,不冗长繁琐不矫情。 所以,这次的作业内容我选择了品读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一篇《莫高窟》。 余秋雨说莫高窟是一个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敌方,一个活了千年的生命.。他说它华美而 矜持,富有而远藏,说它执意要让每一个朝圣者,用长途的艰辛来换取报偿。他说它是一种 聚会,一种感召,一种狂欢,一种释放。 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他在《.废墟》中说过这样的话:“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 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在他看来,废墟就是过去的写照,是现在和未来前进的基石。莫高窟 就是其中的一个经典的废墟,它浓缩了中国太多的历史,这莫高窟早在1600多年就存在了, 它经过了多少代人的亲手打磨,注入匠心,浸透智慧。故一朝大显于尘世,顿时惊艳不断, 不止是游人,学者,不止是艺术家。于此,秋雨先生一再感慨,一再沉思,时而想象,时而 述说,总之是入情入理。在这里,你会觉得废墟不废,它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场,值得飞天 后人的我们代代珍惜 他说的这些,我大都可以理解。 我在高中之后也曾去过一次莫高窟。从敦煌到莫高窟车开了四个小时,这四个小时里, 除了开始,其他时间的景色几乎一模一样。黄沙,黄土,一片黄色,偶尔会有几棵胡杨几株 骆驼刺,太阳很高很大,天空万里无云。 我曾经想象过莫高窟的样子,粗犷而神秘。但是等我真的看到莫高窟的时候,才知道,其实 我的想象远不及它千分之一,她是那么壮丽,那么浑厚。 讲解员说莫高窟并不是一个人,一个朝代造就的。他们把钱变成石窟中的一尊尊佛像,不 论富有还是贫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了自己的信仰,每一个朝代都是如此,然后,千佛洞便出 现了. 这种对于信仰的执着追求让我深深的的感动着,也深深地敬佩着. 一切为宗教信仰而来的人,双眼晶亮;一切苦旅者的人,浩浩荡荡. 敦煌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它让人走进神 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虹;它是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 只要有机会,我便会投奔这种仪式,接受神明的洗礼和熏陶,洁净充满欲望的身体和灵 魂。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的信男善女也一定会时时抬头,仰望前方——金光闪闪,千佛显圣。 不一定有什么宗教,但一定要有一种信仰,相信真诚永远战胜邪恶,智慧永远击败愚昧, 心中的上帝永远在朝圣路上指引着我们,一步一步跋涉到天堂。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篇二:莫高窟数字展览中心观后感 莫高窟数字展览中心观后感 敦煌市西关小学三【2】班秦喆 今年开学不久,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去参观莫高窟数展览中心。我们终于可以看到这神奇 的地方了。 我们跟导游进入莫高窟数字展览中心,印入眼帘的是大厅经过工作人员的检查。之后我 们进入1号影院,观看了千年莫高窟建筑过程。我们了解到共有492个石窟,彩塑2415尊没, 壁画约占面积是145000多平方米,唐宋木结构5座观看了九色鹿的故事和释迦摩尼成佛前前 世的故事。二十分钟之后我们又进入球幕影院,逼真的观看了32个石窟中的佛像。个个栩 栩如生,有的盘坐,有的手托白玉瓶,还有的脚踩祥云更是那夜幕下的九层楼真让我难以忘怀。 指导老师:高海涛啊!我喜欢这神奇而美丽的莫高窟———千佛洞。篇三:大梦敦煌观 后感 (2) 大梦敦煌观后感 化学化工学院 1150401120 吴国斌《大梦敦 煌》熔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民间舞等种种表现样式,以画工莫高、公主月牙的爱情故

美术鉴赏之敦煌莫高窟

美术鉴赏之敦煌莫高窟 引言: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美术也同样源远流长,具体鲜明的名族风格和卓越成就,在世界美术之林独树一帜。而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通过了解中国美术的光辉历史,丰富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而鉴赏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够使我们对美的认识能力提高,还能净化我们的心灵,升华我们的感情,美化我们的生活。而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而莫高窟,则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向全世界人们展示了延续千年的艺术。 一.莫高窟的雕塑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与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在隋唐时期,隋文帝杨坚允许百姓出家为僧尼及营造经向,安置北周灭法时所破坏的佛教造像,提倡僧俗修造佛像,严禁官民毁坏佛教造像。使得佛教大肆发展起来,在唐代一度成为社会思想领域里的重要支柱。敦煌莫高窟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壮大。隋朝开皇年间,政府派人来远处的西陲的敦煌莫高窟进行营造。

隋代洞窟形制,多数承袭北朝的“支提”式,窟的中央作四方龛柱,方柱的前面和左右两面各凿一龛,龛中塑佛像。且佛龛加深,壁面趋于垂直,佛、罗汉、菩萨不再像北朝的那样身体过于前倾。塑像的尺寸加大,彩绘和塑造的结合更加讲究,色彩绚丽,造型丰厚圆润,一改北朝清癯瘦削型的旧观。莫高窟的塑像在数量上和内容的丰富性上虽然不及壁画,但它是礼拜对象,是洞窟的主体。泥塑比石雕、木雕和金属铸造,在制作工艺上有着更多的自由,所以,塑像显得格外细致、真实自然和生动活泼。而17窟唐代河西都憎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菩萨、供养天均作少女形象,大都头梳高髻,腰系羊肠裙,袒胸露臂而赤足。端庄秀丽,温柔典雅。集中体现了隋唐时期关于女性美的高尚理想。而罗汉像的制作受礼仪规矩的限制较少,因而生活气息更为浓郁,形貌和性格特征也较为显著而多样。天王、力士的形象则充分的发挥了唐代雕塑家善于根据生活感受和特定对象的性格、气质的要求而运用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的本领,充分体现出一种强力之美。 隋唐在结束战乱,实现统一后,经济文化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所以隋唐时期的莫高窟大都规模宏伟,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结构严谨,色彩绚烂,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加上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及对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管辖,加深了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大大发展。使隋唐时期的莫高窟佛像在民族进一步融合后,逐渐体现出了中原地区的特色,是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的结果。且由于内陆地区的统一,政府的支持和重视,通过各国使者的往来,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更加频繁。敦煌唐代艺术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最璀璨的时代,外来的艺术和中国民族艺术水乳交融,使得敦煌唐代艺术空前丰富多彩,为后人对那一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生活各个方面的研究都提供了依据。

《敦煌》读后感

《敦煌》读后感 河西走廊,在祁连山与沙漠之间,自南而北,有凉州(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甘州(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肃州(酒泉,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瓜州(安西)、沙洲(敦煌,即盛大辉煌)五座重镇,再往西是玉门关、阳关,此去便通往西域各国了。 自唐大中二年到宋景祐三年为止,瓜、沙地区一直由张氏、曹氏两敦煌世家豪族统治,称归义军时期,其间虽有各种变故,但史书评价“边围有金汤之固,中土无烽燧之惊”,有守土安疆之功。 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6年),党项人李元昊攻下瓜州、沙州和肃州,占领了河西走廊。《敦煌》故事,就以此为背景。 像许多落魄的书生一样,在科考失意后,赵行德背起行囊前往大漠。因为之前在集市上救的那个女子告诉他西边有个刚建立起来的国家,一切都是新的。那个宁可被剁碎了称斤卖也不愿完整为奴的西夏女子,那般倨傲漠然,激起了他对西夏民族极大的好奇。此后种种机缘巧合,先是做了西夏的士兵去攻打回鹘,又前往西夏国都兴庆学习西夏文字,还

编了本词典《番汉合时掌中书》,并学习佛法将沙洲大量的经文翻译为西夏文……但是触动了他的灵魂,成为他此后一切行为的动机的,是那个在甘州城墙上救下的回鹘郡主。 沙漠女子的刚烈,其实是出于一种生命的虚无之感吧,在动辄亡国灭族的时代,生命只如草菅。不论是那个躺在砧板上等待宰割的女子,还是看似顺从其实决绝的高贵郡主。战乱时代的人,有如蝼蚁般苟且求生的,也有对生命报之以冷笑的。所谓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其实,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罢了。乱世中的人,到死亡临近的时候,是不是会松一口气,微叹着说“哦,这原来是我的死法!” 故事的最后,沙洲陷落吞没于乱兵火海;而大漠之上,夜色弥漫月色清冷,赵行德和僧人随着驮了大大小小包裹的骆驼长队,默默地行进至千佛洞。远处,千骑横踏,尘土漫天,火光映照下的天空如血海苍茫;而洞窟内,默默无闻的几个人正默默搬运、封存沙洲城里几百年来积累的数万卷经文。与经文一同放置在洞穴中的,还有赵行德为超度回鹘郡主亡灵而写的《般若心经》,在结尾处题跋: 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

余秋雨《道士塔》原文

余秋雨《道士塔》原文 篇一:道士塔 《道士塔》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敦煌文化的悲剧命运及其发生的原因,培养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2.体味课文散文化的语言;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痛苦愤怒而又无奈的感情。 3.培养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痛苦愤怒而又无奈的思想感情,拓展思维,关注社会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将文本的解读与情感体验很好的结合起来。在体会作者痛苦愤怒而又无奈的感情中深化认识,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教学方法:诵读法、文本研读法、互动体验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轻松一下,欣赏几幅漂亮的图片。 课件一:飞天图(我们可以看到,这幅壁画在历经了百年的风霜之后,色彩依然艳丽鲜明)课件二:洞窟壁画(莫高窟的美无处不在,就连地上的土砖,也刻有莲花图案。)课件三:敦煌彩塑(柔美的浅

笑,婀娜的体态,栩栩如生) 课件四:这就是我们祖国古代最灿烂文化的代表——敦煌莫高窟,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县境内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又称千佛洞。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内容最丰富和使用时间最长的佛教艺术宝库。 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散文大师余秋雨的这篇文章——道士塔。先来认识一下作者。余秋雨是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文化史学家。主要从事文化散文写作和艺术理论研究。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著有作品《文化苦旅》、《借我一生》《山居笔记》《文明的碎片》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请同学们看到课文题目,题目是道士塔,可是老师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没有找到一处“道士塔”的字样,但课文的题目却是道士塔,这是为什么呢?看来同学们跟老师一样有着许多疑惑,没关系,这个问题我们学习了文章之后,再来一起讨论探讨。 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一部分,看一看,这个道士塔的主人是谁?(板书《道士塔》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二.文本研读(理清思路) (一)第一部分:

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 中国甘肃敦煌一带的石窟总称。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东千佛洞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五个庙石窟等。有时也专指莫高窟。莫高窟在今甘肃省敦煌市中心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 366 ),历经北凉、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相继凿建,到唐时已有1000余窟龛,经历代坍塌毁损,现存洞窟492个。保存着历代彩塑2400多尊,壁画4.5万余平方米,唐宋木构窟檐5座。洞窟最大者高 40 余米、30 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过几十厘米。窟外原有殿宇,有木构走廊与栈道相连。壁画有佛像和佛经故事、佛教史迹、神话等题材,构图精美,栩栩如生。造像均为泥制彩塑,分为单身像和群像。造型生动、神态各异,最大者高33米,最小者仅 0.1 米。壁画除佛教题材外还绘有出资建造石窟的供养人像和耕作、狩猎、捕鱼、婚丧、歌舞、杂技、旅行等生产、生活情景。1900年发现藏经洞,出土了大批古代写本和其他文物(见敦煌文书)。西千佛洞位于今敦煌市西35千米南湖店附近党河北岸断崖上。始建年代晚于莫高窟,现存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时代的洞窟20个,窟形、壁画同于莫高窟,塑像多为后世重修。榆林窟位于安西县城西南70千米的踏实河两岸。现存唐、五代、宋、西夏、元、清代的洞窟41个。东千佛洞位于今安西县城东南约70千米桥子乡的山谷中,约始建于西夏之前,今存有西夏、元、清等朝代的洞窟23个,塑像有说法像、思惟像、高僧像等,壁画题材内容、艺术风格与榆林窟同时代壁画相同。五个庙石窟位于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城南20千米党河上游的峡谷中,始建于北朝晚期,今存五代、宋、西夏、元等时代洞窟 4 个,无塑像遗存,壁画多经变和密宗佛像。毁坏严重。敦煌石窟始自十六国,至清代1000余年中不断修建,其塑像、壁画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历代佛教艺术的发展,形成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敦煌石窟艺术体系。其中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石窟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地区,是这一带几座石窟的总称,计有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五个庙石窟等。其中,又以莫高窟建成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其余则为莫高窟的分支。莫高窟在今甘肃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的断崖上,所占崖面全长1618米,绝大部分洞窟分布在南段长约1000米的地段内,仅有少量在崖壁的北端。莫高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说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历经了前秦、北凉、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等朝代,共留存大小洞窟491座,塑像2400多躯。莫高窟采用木构建筑,现多已毁灭,仅存唐宋时期的木构窟檐5座。这些塑像、窟檐和45000余平方米的壁画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敦煌艺术。 敦煌自西汉起即为西域重镇,“丝绸之路”的畅通也使得中国和中亚及西方诸国的商业、文化交流得以发展,佛教和佛教艺术即是循此路线,经敦煌传入中国的。公元四世纪,中原战火不断,河西地区则相对安定;因此,从内地去的僧人在此开始了石窟的营建。公元六世纪末,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战乱和分裂,同时也加强了对西北的经营。由于隋朝的皇帝都崇奉佛教,所以尽管只有短短的37年,但莫高窟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达到了非常可观的程度。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交流最活跃的时期,莫高窟的营建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仅至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即已有“窟室一千余”。五代时期及宋代,河西地区相对稳定,当地统治者及僧、民又开凿了许多洞窟,并对前代洞窟进行了全面维修。西夏统治期间,几乎没有开凿洞窟,仅是对以前的石窟加以改建或修补。元代,密宗佛教盛行,所以期间开凿的石窟均带有密宗色彩。此后,由于“丝绸之路”的沉寂,敦煌失去了其

余秋雨《莫高窟》读后感800字

余秋雨《莫高窟》读后感800字 她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模糊了界线;她传承了远古文明,把壮阔的华夏文明播扬翻腾;她诠释了中国古老文化,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她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因华美而矜持,因富有而远藏。 “莫高窟是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她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生命,一个多么神圣的名词,神圣到我找不出任何词语来形容对她的敬畏,唯恐亵渎了她。她用累世风雨也弹拔不动的铿锵向我们袒露出全部的真诚,和那份不会在寒风中凝固、不会在冬夜里冷却的热情。余秋雨先生笔下的莫高窟,如一首遥远的歌谣,神秘的唱响,震憾了世界,那份来自心灵的回响,惊叹于睥睨一切的文明。 余秋雨先生笔下的莫高窟,如一阵遥远的风,将世人满身的尘土抖落,

让灵魂在洞窟之间穿梭,用心去感受远离喧嚣的静谧生命。 那里没有世俗的流言,没有旁人的侧目,曾经洒下的汗水,早已酿造成了神秘美丽的风景,供世人瞻仰。“如果你在那里瞻仰中国古老的 历史,你会身不由己,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所消融”。 从色泽浓厚、笔触奔放的北魏遗存到短暂统一、文化积淀的隋朝,再到漩涡卷涌的盛唐等多个风云变幻的朝代,她引领着我们徜徉其中,去领略真正的人性。 “她把人性神话,付诸造型,又由造型引发人性,她是一个民族内心深处的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驰骋 沙场的北方骠壮之士,裹卷成图案的繁花,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的雕像,持剑长歌的陆游,与苏东坡遥相呼应的辛弃疾……这无一不在印证她那摈弃了刻板的自由人性。她给我们展现了一种神人交融的狂欢,一种时空飞腾的释放,一种宇宙意识的霓虹。在这里,狂欢是天然秩序,释放是天赋人格,艺术天国是自由的殿堂。 从余秋雨先生的《莫高窟》中我读出了那份属于中国人的骄傲,读出

我所知道的敦煌莫高窟石窟及九个洞窟

我所知道的敦煌莫高窟石窟及九个洞窟 莫高窟的经典洞窟 文/佚名 2015年7月9日,我在这里。 ? ? ? ? 到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参观。敦煌莫高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莫高窟的开凿比龙门石窟早128年、比云冈石窟早94年。莫高窟以它创建年代之久。建筑规模之大、壁画数量之多、塑像造型之多、保存之完整,其艺术价值之博大精深而闻名天下,享誉国内外。莫高窟的壁画艺术是龙门、云冈石窟所没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寺所无法相比的,它是莫高窟艺术的精髓。如果把45000平方米壁画一张张连接起来将长达25公里,要把这些壁画哪放在路边的话,可以构成个从市区到莫高窟的一条长长的画廊。其规模之宏大,题材之广泛,艺术之精湛,被日本学者称之为“一大画廊”;法国学者称之为“墙壁上的图书馆”。 到了莫高窟,导游小姐告诉我们景区不允许带照相机,更不能照相,莫高窟到处都安装了监视器,谁照了保安就会

找你的。 进人莫高窟后,有讲解员招呼大家,并每人发了讲解接收器,一个讲解员带25人。由于参观的人比较多,各讲解员带领自己的队伍,走向不同洞窟。在前往我们要去的第一个洞窟的路上,讲解员对莫高窟做了一个全面的介绍。他说,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千”这个数字在这里不指具体的数目,而是喻指很多,因为这里有许多佛教塑像、壁画的洞窟,所以俗称为“千佛洞”。莫高窟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隋代洞窟第423号洞窟题记中,其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大抵有三种说法:其一,是说莫高窟开凿于沙漠的高处而得名,在古汉语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说从藏经洞出土的文书和许多唐代文献都记载,唐代沙州敦煌县境内有“漠高山”、“漠高里”之称,据此考证,鸣沙山在隋唐也称漠高山,因此将石窟以附近的乡、里名称命名;其三是说在梵文里“莫高”之音是解脱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译。 莫高窟,背靠鸣沙山,面对三危峰,窟区南北全长1600多米,现存洞窟492个,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密布崖面,每个洞窟里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飞天,精美绝伦的壁画,构图精巧的花砖,构成了一个充满宗教氛

阅读题莫高窟阅读答案

阅读题莫高窟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8题。(20分)莫高窟余秋雨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曾曾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白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大清。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色泽浓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战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当工匠们正在这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陶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衣服和图案都变得华丽,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这是自然的,隋炀帝正乐呵呵地坐在御船中南下.新竣的运河碧波荡漾,通向扬州名贵的奇花。隋炀帝太凶狠.工匠们不会去追随他的笑声,但他们已经变得大气、精细,处处预示着,他们手下将会奔泻出一些更惊人的东西: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

敦煌石窟简介

敦煌石窟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掠走约600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他们都以少量的银元,带走了大量的中国的灿烂文化。 1924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其中一些贪官私藏了一些,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最后只剩下八千多件了 敦煌壁画以北朝和唐代为最盛。北朝壁画多“本生故事”,宣扬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北朝的时代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民生多灾多难,备受苦难的人民把理想寄托在这些佛教理义上。到了唐代社会安定,壁画宣扬的良辰美景恰是对盛唐繁荣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折射,作品充满健康、乐观的情调。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敦煌石窟中以莫高窟建窟最早,内容最丰富。其余石窟,均系莫高窟的分支,西夏和元代的作品还可补莫高窟之不足。敦煌石窟上起十六国,下迄清1000余年间连续不断,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敦煌石窟艺术体系。 莫高窟的主要艺术成就是塑像和绘画。这里的塑像是泥塑,不同于云冈和龙门的石像。这主要是因为三危山石质较粗,不能凿成佛像,所以工匠们才用泥塑。相传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而现存最早的洞窟开凿年代应为北凉(5世纪初),此后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由历代艺术家和能工巧匠累积完成,因而也呈现出不同时代的风格。北魏时期的塑像,体格高大,额部宽广,鼻梁高隆,眉眼细长,头发呈波浪状,袒露着上身,留下了印度艺术的浓重印记。隋代的塑像,面相丰满,鼻梁相对稍低,耳朵相对加大,脸部线条柔和了,整个身体比例虽然还不尽相称,但已中国化了,体现出一定的民族风格。唐代,莫高窟的雕塑达到了顶峰。这些雕塑完全抛弃了模仿痕迹,面容温和慈祥,神情庄严从容,服饰华美。天王像表现了男子的健美,让人感到威严、正直、勇猛、坚毅;菩萨像身段秀美,面庞圆润,嘴角带着微笑,胸臂袒露,衣裙轻薄,形象酷似现实中的妇女。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举世闻名的佛教遗址,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前临宕泉,东向三危山。据唐代碑文记载,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十四世纪,边续千年凿窟造像不断。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各个朝代,形成南北全长1680米的石窟群,共存洞窟700多个,其中有彩塑和壁画的洞窟492个,彩塑2000多身,壁画45000平方米,木构窟檐五座。莫高窟是现今世界上规模最宏大、历史最久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良好的佛教遗址。 莫高窟各窟均由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综合构成。洞窟建筑形式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大像窟等。塑绘结合的彩塑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壁画内容丰富博大,分为佛教尊像画、佛经故事画、佛教史故事画、经变画、神怪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等七类,是古代社会历史形象的反映。精美的彩塑与壁画系统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演变。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技价值。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了藏经洞,出土了四至十四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4万余件。其中文书,大部分是汉文写本,少量为刻印本。汉文写本中佛教经典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书"等。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梵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敦煌文书的发现是研究中国与中亚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文学、艺术、科技等的重要资料。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后历经劫难,大批敦煌文物与石窟中的一些壁画和彩塑,先后被英、法、日、俄、美等国的盗宝者劫运国外,流散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图书馆与博物馆。这是"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本世纪初以来,以藏经洞出土文书与敦煌石窟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敦煌学"在全世界兴起,已成为当今国际上的一门显学。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44年,在莫高窟设立了保护研究的专门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1950年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大为敦煌研究院。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莫高窟

莫高窟(第二课时) 大丰市新丰中心小学蔡燕 【教学设计说明】 《莫高窟》是苏教版第九册小学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生动地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此文文质兼美,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又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好教材。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一方面他们想更多地拓展视野,了解世界(特别是我国古代)灿烂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他们也想进一步增强自己的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记得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地学习,自主地学习,那就需要我们创造一种愉悦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利用真正意义上的分组合作学习,唤起学习的情感,产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和学习情感。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我采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想体现“大语文阅读教学观”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 1.走进艺术宝库。 如课文中所说,“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第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既然如此,教学本篇课文,首先应引

领学生走进艺术宝库,观赏、品味、享受艺术的美好。第一,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自然段的意思。第二,图文结合,走进艺术殿堂。 2激发爱国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学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更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确立小组的问题。 情感态度:感受莫高窟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莫高窟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激励学生热爱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一、导入新课 出示“她坐落在甘肃……断崖绝壁上”学生齐读。师问:她是谁?生:莫高窟。 师: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生:地理环境险要…… 师: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来到甘肃,来到敦煌,来到莫高窟。(板书课题) 二、探究文本 【一】学习一、五自然段 师: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评价一下莫高窟

敦煌感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感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一)以前对于敦煌的了解只是皮毛中的皮毛,只知道一定要去看下这个包含千百年精华的伟大杰作。经好友推荐,我去观看了纪录片《敦煌》,共10集。看了以后,真是泪流满面啊~~~ 呵呵!《探险者来了》看了第一集的唯一感觉,就是悲愤和痛心。王道士发现了这个尘封百年的宝藏,上报官府,却无人对此感兴趣。倒是外国人千里迢迢来到敦煌,仅用了些许钱财,便将许许多多珍贵的经卷带到异乡。等到国人意识到敦煌的重要性,而命当地官员将剩余经书护送至京时,居然只用马车裹草席,遗失不计其数。相比之下,斯坦因和伯希和等所谓外国盗窃者倒是用箱子精心护送。心寒啊~~~。更甚者,抵达京城后,贪官居然中饱私囊,将仅存的经书部分藏于家中,还为了不被发现,将如此贵重的珍宝一撕为二。悲愤啊~~~。“所藏经书和壁画,以英国者为多,法国者为精,俄国者为杂,日本者为隐为秘,中国者为散为乱”。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不认为那些外国人是盗窃者,骗子,我觉得他们是在代表中国妥善保存这些精品。如果没有他们,这些珍贵的东西只会被忽视,被遗失,被破坏。只是现在如果我们想看这些真品,要大老远跑到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等去看,唉~~~ 这是不是一种债呢?人家千里来拿,我们国民要用千里去观来还... 说王道士是罪人,是没有远见的小农民,这不公平。他为敦煌守了7年,没有得到丝毫赞赏或报酬,

这是灰常令人伤心和气馁的。当这个淳朴善良的农民,遇到知音,不管他们是出于真心或为达目的,但他总觉得这些他发现的东西终于有价值了。不怪他,不怪他,呵呵!《千年的营造》跨越多个朝代,经历千百年的历史。有盛有衰,但至少有幸保存了下来,还好敦煌身处郊外,不会被战乱所打扰。所以啊~~~ 做人也要低调,太锋芒毕露,必然造灭,哈哈!(开玩笑,开玩笑,嘿嘿)《藏经洞之谜》原来在藏经洞之前还有很多珍品,但是因战乱被毁了。现在世人所看到的,原来是靠僧侣们,民众们手抄的,小小烛台(灯光不足),毛笔书写(很慢的),一页一页抄的,实在太牛了!(貌似我现在手抄一页书,就酸的勒,唉,废特勒,呵呵)。道真和尚,为了补全和增加经书,到处去乞经。那时好像都是靠步行哦,小小身躯,在浩瀚的沙漠中前行,忒崇高了...后来雕刻印刷的出现,终于不用手抄了,所以现在技术的运用还是很有必要的,呵呵!很多普通百姓奉上毕生积蓄,为佛,更为了得到内心的幸福和安妥。这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的寄托。这让我联想到西藏。听说西藏的部分喇嘛很坏,他们就利用民众这种单纯的信仰,骗取他们的牛羊,土地。能够控制人们信仰的人是很恐怖的(好像这个词不太妥,但该用什么词呢,不知道了,呵呵)。法轮功也是如此吧...所以往善的方向,是佛;往恶的方向,那便是魔。当时因为缺乏纸张,所以严格要求节约用纸,正反面书写,写错还要写个“兑”字才好兑换。反观我们,唉,就拿我们医院,我们科来说吧~~~ 这每天浪费的纸就不知道有多少了。偏远地区的孩子还么有纸来写,想到这里,愧疚啊~~~。《无名的大师》“工匠莫学巧,

余秋雨《莫高窟》阅读练习及答案

余秋雨《莫高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8题。(20分) 莫高窟余秋雨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曾曾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 白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大清。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色泽浓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战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当工匠们正在这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陶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衣服和图案都变得华丽,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这是自然的,隋炀帝正乐呵呵地坐在御船中南下.新竣的运河碧波荡漾,通向扬州名贵的奇花。隋炀帝太凶狠.工匠们不会去追随他的笑声,但他们已经变得大气、精细,处处预示着,他们手下将会奔泻出一些更惊人的东西: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不管它画的是什么内容,一看就让你在心底惊呼,这才是人,这才是生命。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

读《莫高窟》有感,《莫高窟》读后感

读《莫高窟》有感,《莫高窟》读后感 读《莫高窟》有感,《莫高窟》读后感2篇 读了《莫高窟》后我才真正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读了《莫高窟》我好像身临其境,亲自摸到那精妙绝伦的彩塑,亲眼看到那宏伟瑰丽的壁画,亲脚踩在那藏经洞的地板上······ 读了《莫高窟》我又有点愤怒,愤怒那些那野蛮无理的侵略者,无情的掠夺毁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读了《莫高窟》我不禁想起了《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在没受到侵略者的毁害时是那么的美丽辉煌,充满着历史长河的气息。可自从八国联军到圆明园后的日子,一切都变了。凶悍的侵略者把能带走中国历史的“宝贝”全掠走,不能带走的便无情的毁灭。 读了《莫高窟》我就立志要好好学习,不再让历史的悲剧在上演,不再让中国的历史长流哭泣! 读《莫高窟》有感,《莫高窟》读后感2篇 读完全文细细想想文章后的问题——莫高窟的存在价值?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不能够做出资深的回答的。也许,莫高窟是历史、宗教、道德与美的结合吧!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也许这就是莫高窟存在的价值...... “色流”在文章后的解释中他就是一个很生动形象的词。然而,在本文作者的眼里“色流”不仅仅是一个词而是不同的朝代在莫高窟中的演绎。 北魏时期的色流“青褐浑厚、色泽浓厚,沉着得如同立体”。大家都知道北方人一般都高大威猛。古代多战争,在这般文化孕育之下的儿女作的画自然多了一分强悍,少了一分温柔。 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的色流却跟北魏大不相同了。战乱少了,天下有了一定的太平,文人、才子一一涌现,人们不在满足于过去的粗布衣服,毫无生气。于是“衣服和图案都变的华丽”那这时的色流当然就是“开始畅快柔美”了。 唐朝盛世,盛世唐朝。他比北魏少了些凶悍,多了些文雅。但是,又不缺豪迈。比隋朝少了些温柔,多了些激情,但是又不乏华丽。宫中歌舞升平,朝廷官员其乐融融;街上 喜气洋洋,天下百姓载笑载言;山间豪气升天,文人才子赋诗连连。在这样一个盛世,色流当然是“猛的一下涡旋卷涌”。 唐代已成为过去,五代已经到来,他已没有唐代的雄风,而是变得温柔了。于是“精细”成了这个时代的色流。

余秋雨莫高窟问题及答案

余秋雨《莫高窟》阅读练习及答案 莫高窟余秋雨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曾曾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 白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大清。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色泽浓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战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当工匠们正在这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陶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衣服和图案都变得华丽,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这是自然的,隋炀帝正乐呵呵地坐在御船中南下.新竣的运河碧波荡漾,通向扬州名贵的奇花。隋炀帝太凶狠.工匠们不会去追随他的笑声,但他们已经变得大气、精细,处处预示着,他们手下将会奔泻出一些更惊人的东西: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不管它画的是什么内容,一看就让你在心底惊呼,这才是人,这才是生命。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那些瑰丽的色流,而竞能指挥若定;色流更趋精细.这应是五代。唐代的雄风余威未息,只是由炽热走向温煦.由狂放渐趋沉着。头顶的蓝天好像小了一点,野外的清风也不再鼓荡胸襟;终于有点灰黯了,舞蹈者仰首到变化了的天色,舞姿也开始变得拘谨。仍然不乏雅丽,仍然时见妙笔,但欢快的整体气氛,已难于找寻。洞窟外面,辛弃疾、陆游仍在握剑长歌,美妙的音色已显得孤单.苏东坡则以绝世天才,与陶渊明呼应。大宋的国土.被下坡的颓势,被理学的层云,被重重的僵持,遮得有点阴沉;色流中很难再找到红色了,那该是到了元代: 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经完全沉睡。就像端详一个壮汉的睡姿一般,看它睡着了,也没有什么奇特,低低的,静静的,荒秃秃的,与别处的小山一样。 (选自《文化苦旅·莫高窟》,有改动) 【注】公元336年,一个云游四海的和尚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的鸣沙山,挖出他的第一个石窟,后来,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

小学四年级语文莫高窟[人教版]

《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今天上了这一课,因为没有先进的设备,靠自己的回忆写了这个实录,和实际上课有些出入. 设计的意图是通过欣赏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通过介绍余秋雨的文章让学生了解藏经洞文物流失的情况,能引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自我感觉,这节课的感情没有升华到位。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对莫高窟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回忆一下,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哪几处文物景点? 生: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高窟,去领略一下她的神奇瑰丽!我们先欣赏莫高窟的彩塑。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第二小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句话可以概括这小节的意思,你看到了什么? (生读)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慈眉善目的菩萨。 生:我看到了威风凛凛的天王和强壮勇猛的力士。 师:慈眉善目的人看上去给人什么感觉? 生:慈眉善目的人看上去很和蔼。 生:给人很慈祥的感觉。 师:看上去就是一个好人。威风凛凛,强壮勇猛又是什么样子? 生:看上去很高贵,很威风。 生:应该有力气很大的样子。 师:怎么读才能让人感觉到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试着读一读。 (生读) 师: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在莫高窟的彩塑中是怎么刻画的。(展示莫高窟彩塑的图片,选取其中能表现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的细看)这些彩塑真是千姿百态!这些彩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哪一尊? 生: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 师:16米,是多长? 生:有我们4个黑板这么长。 生:有我们16张课桌这么长。 师:这么大的卧佛,课文里是怎么描写的?一起读一读描写卧佛的这句话。 (出示卧佛图片欣赏)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概括彩塑? 生: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生:惟妙惟肖。 师:哪句话可以概括这一小节的意思? 生: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板书:两千多)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既是对第二小节的总结,又是壁画的概括,默读第三小节,画出这句话。…………………… 生:我认为是这句话: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师:重点的词语是? 生:精妙绝伦和宏伟瑰丽。(板书:精妙绝伦宏伟瑰丽) 师:精妙绝伦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彩塑怎么样? 生:很好看,非常漂亮。 师:从字面上理解,精妙就是什么?绝伦就是什么?

《敦煌》读后学习有感

《敦煌》读后感 www.5y kj.co m 河西走廊,在祁连山与沙漠之间,自南而北,有凉州(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甘州(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肃州(酒泉,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瓜州(安西)、沙洲(敦煌,即盛大辉煌)五座重镇,再往西是玉门关、阳关,此去便通往西域各国了。 自唐大中二年到宋景祐三年为止,瓜、沙地区一直由张氏、曹氏两敦煌世家豪族统治,称归义军时期,其间虽有各种变故,但史书评价“边围有金汤之固,中土无烽燧之惊”,有守土安疆之功。 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6年),党项人李元昊攻下瓜州、沙州和肃州,占领了河西走廊。《敦煌》故事,就以此为背景。 像许多落魄的书生一样,在科考失意后,赵行德背起行囊前往大漠。因为之前在集市上救的那个女子告诉他西边有个刚建立起来的国家,一切都是新的。那个宁可被剁碎了称斤卖也不愿完整为奴的西夏女子,那般倨傲漠然,激起了他对西夏民族极大的好奇。此后种种机缘巧合,先是做了西夏的士兵去攻打回鹘,又前往西夏国都兴庆学习西夏文字,还

编了本词典《番汉合时掌中书》,并学习佛法将沙洲大量的经文翻译为西夏文……但是触动了他的灵魂,成为他此后一切行为的动机的,是那个在甘州城墙上救下的回鹘郡主。 沙漠女子的刚烈,其实是出于一种生命的虚无之感吧,在动辄亡国灭族的时代,生命只如草菅。不论是那个躺在砧板上等待宰割的女子,还是看似顺从其实决绝的高贵郡主。战乱时代的人,有如蝼蚁般苟且求生的,也有对生命报之以冷笑的。所谓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其实,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罢了。乱世中的人,到死亡临近的时候,是不是会松一口气,微叹着说“哦,这原来是我的死法!” 故事的最后,沙洲陷落吞没于乱兵火海;而大漠之上,夜色弥漫月色清冷,赵行德和僧人随着驮了大大小小包裹的骆驼长队,默默地行进至千佛洞。远处,千骑横踏,尘土漫天,火光映照下的天空如血海苍茫;而洞窟内,默默无闻的几个人正默默搬运、封存沙洲城里几百年来积累的数万卷经文。与经文一同放置在洞穴中的,还有赵行德为超度回鹘郡主亡灵而写的《般若心经》,在结尾处题跋: 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