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认同障碍-三种临床诊断标准的比较

合集下载

变态心理学知识梳理:性功能与性心理障碍

变态心理学知识梳理:性功能与性心理障碍

性功能与性心理障碍性别认同障碍:指一种强烈的、持续的、相反的性别认同,病人会持续对自身的性别或性别角色不适应的观念感到不舒服。

类型:由物品所引起的性唤起和性偏好,包括恋物癖和异装癖。

在痛苦和羞辱的情境下产生性唤起和性偏好,包括施虐狂和受虐狂。

对不情愿的个体产生性唤起和性偏好,包括下体暴露癖、窥阴癖、摩擦癖等。

性取向的决定因素:胎儿期激素;解剖学基础;遗传学证据。

性别认同障碍的诊断标准:1、女性:持久和强烈地因自己是女性而感到痛苦,渴望自己是男性并非因看到任何文化或社会方面的好处而希望自己成为男系那个.,或坚称自己是男性,并至少有下列一项:*固执地表明厌恶女装,并坚持穿男装;*固执地否定女性解剖结构,至少可由下列一项证实:明确表示已经有,或将长出阴茎;不愿取蹲位排尿;明确表示不愿意乳房发育或月经来潮;上述障碍至少已经持续6个月。

2、男性:A、持久和强烈地位自己是男性而痛苦,渴望自己是女性,并非因看到任何文化或社会方面的好处而希望成为女性.或坚持自己是女性,并至少有下列一项:*专注于女性常规活动,表现为偏爱女性着装或强烈渴望参加女性的游戏或娱乐或,拒绝参加男性的常规活动;*固执地否定男性解剖结构,至少可由下列1项证实:断言将长成女人不仅是角色方面.;明确表示阴茎或睾丸令人厌恶;认为阴茎或睾丸即将消失,或没有。

上述障碍至少已持续6个月。

恋物癖和异装癖:恋物癖是指由一个无生命的物品引起的性唤起。

几乎所有的恋物癖案例额都发生在男性。

异装癖是指男性个体持续的穿着女性的衣服,并以此来达到性唤起,具有隐秘性的特点。

施虐狂和受虐狂:施虐狂者会对他的同伴反复的、故意地施加痛苦和虐待;受虐狂者则反复、故意地承受别人对其身体的伤害、生命的威胁。

两种障碍都伴有持续的幻想。

暴露癖、窥阴癖和摩擦癖:暴露癖是指在多种场合下对没有防备的陌生人暴露生殖器,以此达到性兴奋。

窥阴癖是指一些个体想方设法地偷看女性裸体、脱衣服或性交活动时的情景,并以此达到性唤起的目的,窥阴癖者的行为是秘密进行的。

性别认同障碍理解症状和提供支持

性别认同障碍理解症状和提供支持

性别认同障碍理解症状和提供支持性别认同障碍(Gender Dysphoria)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被赋予的性别身份感到不适、不认同的心理状态。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认同困惑、焦虑和心理压力。

对于那些经历性别认同障碍的个体,他们可能会面临社会歧视、孤立和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探讨性别认同障碍的症状以及为其提供的支持。

一、性别认同障碍的症状性别认同障碍的症状因个体而异,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特征:1. 性别身份冲突:性别认同障碍的个体通常对自己被赋予的性别身份感到不满和困扰,渴望获得与自己内心性别认同相符合的身份。

2. 精神焦虑和抑郁:性别认同障碍可能导致持续的精神压力、焦虑和抑郁。

个体可能对自己的性别认同感到愧疚、绝望和困惑。

3. 异性特征表达:性别认同障碍的人可能表现出异性别的特征,例如在服装、发型和行为上呈现出与自己被赋予的性别身份不符合的特征。

4. 社交退缩:由于害怕被歧视和排斥,性别认同障碍的个体可能会在社交场合中变得封闭和退缩。

5. 身体不满:个体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不满,渴望通过手术或其他方式改变自己的性别特征,以与内心性别认同一致。

二、提供性别认同障碍患者支持的方式性别认同障碍的个体需要理解和支持,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他们的方式:1. 尊重自我认同:重要的是要尊重个体对自己的性别认同的感受,并避免对其产生负面评判。

接受个体的自我认同对于其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2. 提供专业支持:建议性别认同障碍的个体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

性别专业医生和心理学家可以提供恰当的帮助和指导。

3. 推动社会接纳:社会应该积极倡导包容和尊重性别多样性。

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帮助公众理解和接纳性别认同障碍的个体。

4. 提供安全的环境:为性别认同障碍的个体提供一个安全和接纳的环境,可以有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心理健康。

5. 支持社区组织:支持和参与性别认同障碍的社区组织,可以提供别人理解和支持的渠道。

这些组织可以提供心理支持、法律援助和社交活动等服务。

性别认同障碍

性别认同障碍

性别认同障碍基本定义:(从DSM-5中摘的)既往称为性别认同障碍(Gender identity disorder),又称性别改变症(Transsexualism)、易性症、变性欲。

是指一个人的性别自觉(性别认同)与其生理性别完全相反,细想改变其性别。

或是指性别方面的心理障碍患者深信称之为自己是另一性别的人,为此常要求手术使其性解剖结构符合个人信念。

性别认同障碍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性别认同障碍已经去病化,概念如上。

跨性别者:指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与生俱来的性别,相信自己应该属于另一种性别当跨性别者心理无法接受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不一致而导致心理障碍时,我们称为性别焦虑(gender dysphoria)。

概念上看跨性别者属于性别认同障碍,但很多心理健康的跨性别者是不愿意别人用性别认同障碍来形容自己的。

给个例子或者假设性别认同障碍诊断历史发展(我没有找到性别认同障碍具体该放在那...感觉像是一个大概念的词语概括了很多内容)易性症(1994)Transsexualism如果一位生物学上的男性或女性,尽管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生理性别,但在心理上却感到自己是异性,并渴望改变自己的生物学性别,那么我们称之为“易性症者”。

由Ealdwell 于1949年正式予以命名CCMD-3对“易性症”的诊断标准如下:1、期望成为异性并被别人接受,希望通过外科手术或激素治疗使得自己的躯体与偏爱的性别一致;2、转换性别的认同至少持续2年;3、不是其它精神障碍的症状诊断标准:1、一种强烈而持久的交换性别的身份认识(强调:交换性别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取另一性别在社会文化上能得到的好处,而是自己内心对自己的生理性别不认同甚至有强烈冲突)。

通常儿童与青少年或承认的标准有所不同,儿童的表现更加直观和外显2、对自己的生理性别感到持久的不舒服,或者认为目前的性别角色很不合适。

这是性身份识别障碍与同性恋和异装癖的区别之一,异装癖和同性恋本身对自己的性别没有强烈的不适感和痛苦感,不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深陷在一个错误的身体等;3、性身份识别障碍≠两性人。

性别认同障碍

性别认同障碍

性别认同障碍什么是性别认同障碍正常儿童3岁左右即可识别自己的性别,随后知道性别是跨时间稳定的,喜欢与同性幼儿一起玩,自然而然地遵从着内在的性角色要求,表现出行为上的性别差异,男孩通常表达出男性的行为,女孩表现为女性行为,性别的差异随年龄增长更加明显,即使在相当中性的环境下长大也如此。

但有些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言语行为却与自己的真实性别(生理解剖特征)相反,即在穿着和行为爱好上像异性或坚持否认自己的真实性别,被称为性别认同障碍(disorder of gender identity,又称性别认同或性识别障碍)。

性别认同障碍临床表现有性身份障碍的男孩在幼儿期就喜好穿女装、沉湎于女孩的游戏和活动,他们甚至厌恶自己的外生殖器,希望变成女孩,上学后会因此受到其他男孩的羞辱、嘲笑,并越来越被孤立。

在青春期,女性化的举止会有所减轻,但有随访研究显示,1/3~2/3有性身份障碍的男孩在青春期中或以后表现出同性恋倾向。

有性身份障碍的女孩喜欢穿男装、结交男伴,对洋娃娃没有兴趣,对体育运动和激烈争斗的游戏极为喜爱,不喜欢在游戏中伴女性角色,不愿乳房发育、来月经,甚至声称自己是男孩等。

大部分在青春期会收敛对异性活动或服装的追求,同时仍有一部分保留男性性别的认同,逐渐显露出同性恋倾向。

在这类儿童中持续排斥本身性解剖结构的情况较少见,如:女孩声称将要长出阴茎,立位小便,或男孩反复声称自己将发育成女人,阴茎和睾丸令人讨厌、最好没有。

性别认同障碍评估与诊断DSM-4认为儿童和青少年或成年人对于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外在表现是不尽相同的。

一个(1)儿童,如果表现为下列4项以上,则说明这个儿童具有DSM-4所规定的性身份识别障碍:反复申述自己想成为另一性别,或坚持认为自己是另一性别;(2)男孩喜欢换穿女装或耀眼的女性盛装;女孩则坚持一直穿典型男性的服装;(3)在假扮游戏中强烈而坚持地偏爱另一性别的角色,或坚持幻想成为另一性别;(4)强烈地希望参加典型的另一性别的游戏及娱乐;(5)强烈偏爱另一性别的游戏伙伴。

变态心理学答案

变态心理学答案

变态心理学练习题一答案名词解释题一、变态心理学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1.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临床心理评估是指通过观察、会谈和测验等手段对来访者的2.心理或行为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分析描述的方法和过程。

通过临床评估,可以描述和判断来访者的心理状态是否异常,分析评价异常的性质及程度,辅助诊断。

恐怖症(phobia),又译为恐惧症,是指对于特定事物或处3.境具有强烈的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严重4.影响个体日常生活的一种心理障碍,它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特征。

强迫观念是以刻板形式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冲动意向,尽管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是没有现实意义、不必要或多余的,虽极力摆脱和排斥,但又无能为力,因而感到十分苦恼和焦虑。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5.是指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后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其特点是时过境迁后的痛苦体验仍然驱之不去,持续回避及事件有关的刺激,并长期处于警觉焦虑状态。

心身疾病(psycholosomatic disorders),又称为心理生理障6.碍(psychophysiological disorders),是一组躯体疾病,其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都及心理因素密切有关。

人格障碍是一种持久、渗透性的、僵化的思维、情感和行为7.模式,影响个体正常的生活,并给身边的人带来不快。

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ies,LD)是一种在学业方8.面未达到同龄儿童应该达到的水平的不适当的发展状态,可以表现在言语、数学、运动等不同方面。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9.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病程多迁延。

儿童性别认同障碍的成因分析及诊断

儿童性别认同障碍的成因分析及诊断

儿童性别认同障碍的成因分析及诊断摘要: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的性别表示出不满,并要求通过现代医疗技术来改变自己的性别。

本文简单论述儿童性别认同障碍的成因和性别认同障碍的诊断标准,希望能为我国性别认同研究贡献一些微薄之力。

性别认同障碍,指心理上对自身性别的认定与解剖、生理上的性别特征相反,持续存在改变自身解剖性别特征以达到转换性别的强烈愿望。

儿童早期所接受的性观念是成年后性心理的基础[1]。

一般认为,3~6岁是儿童发展性别认同和形成性别社会规范行为的关键时期。

在临床上,性别认同障碍可表现为男童女性化或女童男性化,成人后可出现更严重的性心理障碍如同性恋、异性癖等。

关键词:儿童性别认同障碍一、性别认同障碍的成因1、生物因素早期有人认为,性别染色体决定了个体发育的性生物机理,性激素的差异则影响性别之间或同一性别内部的社会行为差异。

而性别认同障碍是由于在脑分化的关键期内遗传性别和性激素水平相矛盾所致(yong等,1964)。

胎儿期和青春期是有机体对性激素做出反应的关键期。

在胎儿的第4至第7个月是性别分化的重要时期,性激素构建了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心理和生物倾向,如果性激素水平异常,可导致性别认同障碍的发生。

动物实验支持了这一假说。

到了青春期,性激素分泌的增多激活了这种预先决定的倾向[2]。

还有研究提出颞叶异常、h-y抗原异常和遗传因素等病因解释[3]。

近年来,有研究者发现男性和女性的大脑无论在结构还是功能上都存在差异,认为性别认同是由基因决定的,并随着我们每个人的基因组的变异而发展。

2、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的影响。

儿童关于性别角色标准的获得与父母的性别角色态度和日常的教养态度分不开。

每位父母都有一套性别角色的标准,当孩子出生后,他们则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子女。

有些父母按照自己的性别愿望或出于社会期望打扮孩子,并对其类似异性的相貌和行为予以赞赏,结果影响了儿童的性别行为和对性别的心理选择,引起性别认同障碍。

国内研究发现,部分同性恋者早期生活在家庭关系不和或由祖父母抚养的环境中,缺乏正常的家庭气氛,尤其是幼儿期缺乏父爱或母爱,未能顺利完成对自己性身份的确认,进而导致同性恋的形成[4]。

9性功能障碍及性别认同障碍

9性功能障碍及性别认同障碍

B.为患者自己的性别感到持久的不舒服,或者认为自已目 前的性别角色很不合适。 1.如是儿童,表现为下列任一项:如是男孩,断言自己 的阴茎或睾丸是令人厌烦的,即将消失,或者断言最好没 有阴茎,或者厌恶莽撞性的游戏并拒绝典型男性的玩具、 游戏和活动;如是女孩,拒绝坐在那里小便,断言自己有 阴茎或会长出一个阴茎,或断言自己不会长乳房或来月经 ,或厌恶正式的女性服装。 2.如是青少年或成年人,表现为沉湎于设法除去第一及 第二性征的想法(例如要求注射性激素、进行手术、或用 其他方法来改变现有的性征,以便更像另一性别),或深 信自己生错了性别。 C.此障碍并不与躯体上的两性人同时存在。 D.此障碍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 、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功能缺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类
恋童癖 恋物症 易装癖 窥淫癖(窥阴症) 窥淫癖(窥阴症) 裸露癖(露阴症) 裸露癖(露阴症) 摩擦癖(挨擦症) 摩擦癖(挨擦症) 性施虐症与受虐
案例分析
海南贪官李庆普(原 海南贪官李庆普 原 为为海南省纺织工业 局副局长)嫖娼后收 局副局长 嫖娼后收 集了四个铁皮柜的淫 秽录像带、 秽录像带、带有编号 的236份女人毛发、 份女人毛发、 份女人毛发 带血迹的女人内裤和 95本日记。 本日记。 本日记
第9章 性功能障碍及性别认同障碍
性行为障碍
性功能障碍 性偏好障碍(性变态) 性别认同障碍
一、性身份障碍(性别认同障碍)
性别焦虑 (不喜欢自己的性别) 渴望变成另一种性别
性别认同障碍
A.一种强烈而持久的交换性别的身份认识(不仅仅是想以 作为另一性别而获得社会文化上的好处的这种欲望)。 1.如是儿童,表现为下列4项以上: (1)反复申述自己想成为另一性别,或坚持认为自己是另一 性别; (2)男孩喜欢换穿女装或耀眼的女性盛装;女孩则坚持一 直穿典型男性的服装; (3)在假扮游戏中强烈而坚持地偏爱另一性别的角色, 或坚持幻想成为另一性别; (4)强烈地希望参加典型的另一性别的游戏及娱乐。 (5)强烈偏爱另一性别的游戏伙伴。 2.如果青少年或成年人则表现为申述自己愿成为另一性别 的愿望,往往发誓是另一性别,希望像另一性别那样地生活 或要求他人如此对待,或深信自己具有另一性别的典型感受 和反应。

农村儿童教育中性别认同障碍的分析及对策

农村儿童教育中性别认同障碍的分析及对策

性别认同有两方面:一个是以生理为依据。

科尔伯格认为,性别认同指个体对自己性别状态的认识、理解或自我意识;另一个是以社会性别为依据。

海登认为,性别角色认同指个人认同他(她)自己的性别群体的理想的心理结构,它具体表现在适合个人性别的行为、态度、情感上。

性别认同障碍给个别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会在将来给个人的发展带来很多障碍。

性别认同的环境因素决定个人认同的趋向,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体是受环境影响的,而环境又是个体透过自身的知觉与信念系统摄取和解释过的环境,这说明个人性别心理的形成和自我认同的定位由此产生的归属感均与个人存在的环境息息相关。

在环境的诱导下,个人在社会互动中形成自我建构,进而衍生出趋于社会主流特征而个体又独立存在的个人性别认同体系和相关的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定位,性别认同的环境是导致性别认同障碍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社会文化也存在转型的各种快速变迁,环境的变化容易导致农村儿童教育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其中在性别认同方面极易被忽视,加之农村社会在各方面与城市差距较大,更增加了农村儿童、青少年性别认同等方面心理问题的风险。

我将着重分析当前农村儿童性别认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自己一些粗浅的对策建议,希望可以对农村教育有所裨益。

一、性别认同障碍的诊断标准性别认同障碍被认为是精神障碍,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国内《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标准断(第三版)》(CCMD-3)诊断标准为:对于男性而言,持久而强烈地因自己是男性而痛苦,渴望自己是女性(并非因看到任何文化或社会方面的好处而希望成为女性)或坚持自己是女性,并至少有下列一项:专注于女性常规活动,表现为偏爱女性着装或强烈渴望参加女性的游戏或娱乐活动,拒绝参加男性的常规活动;二是固执地否定男性解剖结构,至少可由下列一项证实:断言将成为女性(不仅是角色方面);明确表示阴茎或睾丸令人厌恶;认为阴茎或睾丸即将消失或最好没有;三是上述障碍至少已持续6个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性别认同/认定/认知障碍
以下是DMS-4、CCMD-3、ICD-10对这一症状的不同描述
DSM-4是美国精神病学会(APA)从1952 年起制订的一份《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Diag no 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目前已经更新到DSM-5,但是刚刚出译本,还需磨合,所以这里还是主要讲DSM-4的解释吧。

DSM-4对“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定义是:
一种强烈而持久的交换性别的身份认识(不仅仅是想以作为另一性别而获得社会文化上的好处的这种欲望)。

患者“强烈而持久”地渴望交换自己的性别。

这种渴望源自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对性别的“自我感觉”, 即患者自身的生理性别与这种“自我感觉”完全相反。

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 版)》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是由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通过41 家精神卫生机构负责对24 种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完成了前瞻性随访测试之后编写而成。

由于具有浓厚的本土气息, 所以CCMD -3是更加适合中国人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 -3 把“性心理障碍(性变态)”分为3 大类:性身份障碍;性偏好障碍;性指向障碍。

对“性身份障碍”的诊断标准从2 点着手, 一是行为上的表现, 二是时间的延续性。

男性或者女性在行为上的表现都具有一定的规律:那就是在着装、参加活动趋向于异性,,拒绝参加同性的活动;都固执而且强烈的否定自身的生理解剖特征,排斥作为自己生理性别的个体的行为;同时,,这些表现持续6 个月以上才能被定为具有“性身份障碍”。

CCMD -3 把“易性症”隶属于“性身份障碍”:性别认同障碍者如因不接纳自己生理性别所引起的心理困扰演变恶化到不能忍受, 而不得不求助医师改变其生理性别的地步时, 就成了易性症。

ICD -10是国际上用来临床描述与诊断精神障碍的诊断要点。

ICD -10 把“性身份障碍”放在“F60 ~F69 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

认为“性身份障碍”是一种持续性的, 是个人特征性的生活风格的表现, 也是对待自己及他人的一种模式。

这些行为状况及模式有的在个体发育的早期阶段,作为体质因素和社会
经历的双重结果而出现, 其它一些则在生活后期获得。

ICD -10 认为“性身份障碍”在临床上可以分为性别改变症、双重异装症和童年性身份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