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4章 血凝分析
“血液凝固课件-凝血机制及测定方法”

常用的凝血指标
凝血酶时间(TT)
测量形成凝血物的时间,可用 于评估凝血系统整体功能。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 间(APTT)
评估内源凝血通路的功能,对 检测凝血因子缺陷具有重要意 义。
凝血酶原时间(PT)
检测外源凝血通路功能,对评 估凝血因子Ⅶ、Ⅹ和Ⅴ缺乏症 具有高度敏感性。
血小板计数的意义和测定方法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液凝固功能和出血病理的重要指标,通常通过血液分析 仪进行测定。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检 测方法
PTA是评估凝血机制异常的常用方法,通过测定凝血酶原的浓度和活性来进行 定量分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血液凝固课件——凝血机制及 测定方法
本课件将介绍血液凝固的概念和意义,凝血过程中的关键要素,以及测定血 液凝固的常用方法,帮助您深入了解血液凝固的机理。
血液凝固概念和意义
血液凝固是机体维持血液稳定状态的重要机制,它能够停止出血并形成血栓,但也可能导致异常凝结和血栓相 关疾病。
血液凝固基本过程
1
血小板串联和收缩
纤维素系统
纤维蛋白原系统包括纤维蛋 白原、纤维蛋白以及纤维蛋 白稳定因子等,它们在形成 血栓中起重要作用。
组织因子反应途径
组织因子反应途径由组织因 子和因子Ⅶ组成,是启动凝 血过程的外源途径。
血小板功能与凝血关系
血小板对血液凝固的贡献是通过聚集和释放凝血因子来实现的,同时它们也参与支持血栓结构和血栓减少的过 程。
2
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
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凝块,并通过
收缩作用增强血液凝固。
3
凝血触发
血液凝固通常由损伤的血管内皮所启动, 将血小板聚集在损伤处形成血小板血块。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血样标本,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知道血液的组成。
2.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了解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
3.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及其主要功能。
相关知识链接1.从人体的结构层次上看,血液属于组织,其中的细胞为血细胞。
2.人体通过消化系统获得的营养物质以及通过呼吸系统获得的氧气,都是通过血液进行运输的。
教材51页资料分析——分析血液的成分(1)将一定量的人的血液放入装有抗凝剂(如柠檬酸钠)的试管中,用离心机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可以观察到血液有明显的分层的现象:上层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是血浆,约占血液总量的55%;下层红色的部分是红细胞。
两层的交界面还有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这是白细胞与血小板。
(抗凝剂是指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或物质,或称抗凝物质)(2)血常规检查是一种对血液成分进行的化验检查,病人血液成分的变化可作为对疾病作出诊断的参考。
一般来说,血常规化验单上注明了血液中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PLT)等的测定值和正常参考值。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又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态部分,含有多种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
1.成分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约占90%),其次是血浆蛋白(约占7%),其余是溶解在血浆中的各种物质,包括通过消化道吸收来的各种营养成分(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细胞排出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二氧化碳),此外血浆中还含有许多与凝血、抵御疾病等相关的血浆蛋白。
2.主要作用: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教材52页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重点、难点) (1)目的要求: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2)材料用具: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
(3)方法步骤①将显微镜对好光,通过目镜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血液凝固分析

血液凝固分析血液凝固是人体重要的生理过程之一,它在维持血管功能和止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针对血液凝固分析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对这一生理过程的理解。
一、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血液凝固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过程,主要由凝血因子的相互作用以及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构成。
其基本原理如下:1. 血小板聚集与黏附: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被激活并聚集于血管壁上,并通过黏附作用形成血小板栓,防止进一步的出血。
2. 凝血酶形成:损伤血管壁的组织因子释放,启动管外凝血途径,导致凝血酶的形成。
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血浆中的溶血酶则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
3. 纤维蛋白聚集:纤维蛋白单体通过血小板上的受体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聚集体,加强血小板聚集,并加速止血过程。
二、血液凝固分析常用指标为了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正常与否,医疗机构常常借助一系列血液凝固分析指标,下面将介绍几项常见的指标:1. 凝血酶时间(PT):衡量凝血因子活性与异常的主要指标,用来评估凝血途径的外源性和共同途径功能,常用于检测肝脏疾病和抗凝治疗效果。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凝血因子活性以及相关激活路径的功能,通常用于筛查和监测凝血因子缺陷和血友病。
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在血液凝聚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血小板计数可以了解体内血小板数量,常用于评估机体的止血功能。
4. 凝血酶原时间(PTT):检测凝血酶形成的时间,用于评估内源性凝血途径功能,常用于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
三、血液凝固分析的临床应用血液凝固分析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为疾病诊断、治疗方案调整和疾病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1. 诊断和监测出血性疾病:血液凝固分析可以评估凝血因子的功能,帮助诊断各类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等,并对治疗和预后提供指导。
2. 抗凝治疗监测:对正在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血液凝固分析可以帮助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治疗的有效性。
凝血分析课件

轻链,酶
活性中心
位于轻链)
在重链精334 处裂解
β- FXIIa 仍有酶活性
2)因子XI--血浆凝血活酶前质,
plasma thromboplastin antecedent ,PTA
血液中FXI是与HMWK结合成 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FXIa激活纤溶的作用大于激活FIX, 甚至大于FXIIa对纤溶的作用
Structure of Blood Clot
在损伤处形成凝块: 内皮细胞释放 抗凝物质 (肝素,AT 蛋白C).
一、凝血机制 (一)凝血因子
参与血液凝固的因子至少有14个:经典 FI~XIII,激肽系统的激肽释放酶原 (PK)和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
1.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
包括FII、VII、IX和X 共同特点:分子结构中的氨基(N)末端
是FIXa的辅因子, 可被IIa激活
FVIIIa
FXII的激活:
固相激活
与带负电荷的物质接触
- 体内:胶原、微纤维、基底膜
长链脂肪酸等
- 体外:玻璃、白陶土、硅藻土等
分子构型发生改变
活性部位暴露
FXIIa
FXII的激活:
液相(酶类)激活
单链 FXII
激肽释放酶 纤溶酶 凝血酶 胰蛋白酶等
在精353-缬354 肽键处断裂
α- FXIIa
(重链和 激肽释放酶
含有γ-羧基谷氨酸残基(γ- Gla) γ- Gla在肝细胞内的生物合成依赖Vit K
的介导 具有结合Ca2+的能力,并借助于Ca2+与磷
脂膜结合,Ca2+起“搭桥”作用 (γ-羧基谷氨酸–Ca2+-磷脂膜)
1)因子II---凝血酶原,prothrombin
血凝的基本知识

原理
TT试剂(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血浆)
纤维蛋白
2020/4/3
1
24
TT检测临床应用
2020/4/3
1
25
选择TT试剂的要点
开平后的稳定型Biblioteka 长岛液体TT试剂,37℃稳定30天以上
建议使用长岛液体试剂, 无需复溶,使用方便,测值稳定
2020/4/3
1
26
TT检测的结果评估
没有国际标准
生产厂家根据自己的试剂给出一个正常范围 值
2020/4/3
1
4
血凝常规四项检测
PT---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TT---凝血酶时间测定 FBG---纤维蛋白原测定
2020/4/3
1
5
PT测定
PT试剂中主要含组织因子(TF)和ca离子,试剂 中加入血浆后,TF和ca离子与血浆中Ⅶ因子,形成 TF-Ⅶ-ca离子复合物,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2020/4/3
1
29
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Fib)--衍算法
PT衍算Fib也称间接法测定Fib(Derived)。具体方法是,对标 本进行PT测定的同时,即能得出Fib的含量。测定时不需用 Fib的试剂(凝血酶试剂),只用PT试剂。
PT衍算Fib在测定前也需先定标,一般是用Fib含量准确性的 质控血浆,用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如100%,75%,50%, 25%)得到不同浓度的Fib的标准系列,再对其进行PT的凝 固时间测定及△E(光密度变化)测定,然后把Fib浓度含量 降低,其凝固的OD值也会降低,并呈线性相关,以此达到 Fib定量的目的。
标本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如超出所用所用试剂 的线性范围,必须作适当的稀释后再进行测
《血凝基础理论》课件

纤溶系统
纤溶系统的组成
01
02
03
纤溶酶原
在未被激活时,它是血液 中的一种重要蛋白质,负 责凝血和纤溶之间的平衡 。
纤溶酶
是纤溶系统的关键酶,负 责降解纤维蛋白,从而溶 解血栓。
纤溶抑制物
抑制纤溶酶的活性,调节 纤溶系统的正常运作。
纤溶系统的激活物与抑制物
激活物
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 ,负责激活纤溶酶原,启动纤溶过程 。
特点:外源性凝血途径需要TF暴露于血液中才能启动,因此启动较慢。
共同凝血途径
反应过程
在FⅩa和凝血酶的作用下,FⅡ、 FⅤ、FⅧ、FⅨ等凝血因子被激活 ,形成大量的凝血酶和纤维蛋白 ,最终导致血液凝固。
特点
共同凝血途径是内源性凝血途径 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交汇点,是 血液凝固的关键环节。
凝血因子
FⅠ
血凝系统
02
内源性凝血途径
启动因子
01
组织因子(TF)
02
反应过程
TF与FⅦ/FⅦa结合,形成TF-FⅦ/FⅦa复合物,进而激 活FⅩ和FⅡ,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03
特点
内源性凝血途径主要由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提供TF,因 此启动较快。
外源性凝血途径
启动因子:TF
反应过程:TF暴露于血液中后,与FⅦ/FⅦa结合,形成TF-FⅦ/FⅦa复合物,进而激活FⅨ 和FⅩ,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抑制物
如α2抗纤溶酶和α2巨球蛋白,它们通 过与纤溶酶结合,抑制其活性,调节 纤溶系统的平衡。
纤溶系统的生理意义与病理意义
生理意义
纤溶系统在生理状态下,负责清除血液中的纤维蛋白,保持血液的流动性。同时,在损伤或炎症情况下,纤溶系 统能够加速血栓的溶解,有助于受损血管的修复。
试述血凝试验的操作步骤

血凝试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检测方法,用于评估凝血功能和诊断凝血相关疾病。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介绍血凝试验的操作步骤。
一、试验前准备1. 准备所需材料:试验用血清管、试验管架、试验管塞、试管标签、离心机、凝血试剂盒等。
2. 检查仪器是否正常工作并校准,确保试剂未过期。
3. 打开试剂盒,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储存条件和试剂稳定性的确认。
二、标本采集和处理1. 无菌操作,使用无菌针头和注射器采集静脉血标本。
2. 将采集的静脉血标本放入无抗凝试管中,并轻轻倒置数次,使其与抗凝剂充分混合。
3. 离心采集的血液标本,以分离血浆和红细胞,将血浆转移到干净的试验管中。
4. 将试验管中的血浆再次离心,以去除悬浮的红细胞和其他杂质。
三、试验操作1. 取出准备好的试验管架,并按照试验方案标注试验管标签。
2. 将血浆样本平均分配到不同的试管中,每个试管的血浆量应保持一致。
3. 在试管中加入预先配置好的试剂。
根据实验要求和试剂盒的说明书,在不同试管中加入不同的试剂。
4. 轻轻摇晃试管,使血浆和试剂充分混合,确保试剂与血浆反应顺利进行。
5. 根据试剂盒的说明书,在适当的温度下孵育一段时间,以促进血浆的凝固过程。
6. 在孵育结束后,观察试管内血浆的凝固状态。
可以通过目视观察或使用特定仪器来进行血凝结果的判断。
7. 记录血凝试验的结果,包括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并按照实验室标准进行解读和报告。
四、结果分析与报告1. 根据试验结果,判断血浆的凝固功能是否正常。
根据实验室的参考范围,对结果进行解读,判断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异常。
2. 根据实验结果,提供凝血功能的定量指标,如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以便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3. 撰写实验报告,包括样本信息、试验方法、结果解读等内容,并及时提交给相关医疗专业人员。
血凝试验是一项复杂的实验室检测技术,需要严格的操作和仪器校准。
只有正确地执行每个步骤,才能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血凝基本知识-PPT课件

05
血凝的调节与治疗
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是指通过药物或物理方法,降 低血液的凝固能力,从而预防血栓形成
和减少血栓栓塞事件。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华法林、利 伐沙班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凝血酶或 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达到抗凝效果。
血小板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负责止 血和血栓形成。
血小板还参与了血液凝固和损伤修复 过程,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 义。
当身体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到 达受损部位并发挥作用,通过释放出 生理活性物质和化学反应来止血。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由纤维蛋白溶 解酶、抑制物和底物组成,主要 功能是溶解血栓和清除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溶解治疗
常用的纤维蛋白溶解药物包括尿激酶、链激酶等,这 些药物通过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促进纤维蛋白溶 解酶的生成,达到溶解血栓的效果。
纤维蛋白溶解治疗是指通过药物或物理方法,促进纤 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从而溶解血栓。
纤维蛋白溶解治疗过程中需监测纤维蛋白原和D-二 聚体的水平,以避免出血风险。
抗凝治疗过程中需监测凝血功能,以避 免出血风险。
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是指通过药物或物理方法,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预防血 栓形成和减少血栓栓塞事件。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这些药物 通过抑制血小板表面的受体或抑制血小板释放的活性物质,达到抗血小 板效果。
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需监测血小板计数和功能,以避免出血风险。
血栓的危害
血栓形成可能导致血管堵 塞,引起组织缺血、缺氧 甚至坏死,如心肌梗死、 脑梗塞等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生物化学法
凝血分析仪使用产色物质在检测血栓/止血指标时的生化反 应对酶的检测如下所示:
在含酶的样品中直接加入合成物质,因为酶可裂解合成物质释放 PNA,监测由于PNA释放而导致被检样品在405nm处光吸收的变化, 就可推算样品中酶的活性。如对凝血酶、纤溶酶等的检测
合成物 质
凝血酶样本 多肽+PNA
反映内源凝血的筛选实验
白陶土(接触因子激活剂) 部分凝血活酶(脑磷脂) Ca2+
血浆
凝固时间
• 原理:在抗凝血浆中,加入过量的活化接触因子激活剂(如白陶 土)和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磷脂),再加入适量的钙离子 即可满足内源凝血的全部条件。从加入钙离子到血浆开始凝固所 需的时间即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参考范围 32-43秒,受检者较正常对照值延长10s以上才有意义。
APTT缩短: 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DIC早期、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Fbg
检测原理:血浆中加入过量的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变成 纤维蛋白。 参考值:2-4g/L [意 义] 减少: 1.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原发性Fg减少、原 发纤溶 2.DIC晚期(消耗过多) 3.严重肝病 增高: 1.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急性炎症、手术创 伤、恶性肿瘤等 (Fg是急性时相蛋白) 2.生理性:部分正常老人,妊娠晚期
血凝仪基本检测方法
凝固法 底物显色法 主要检测方法 乳胶凝集法 免疫法
电流法——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导电
(一)凝固法 生物物理法 光学法 散射比浊法——凝固过程中散射光变 浊度变化 化 透射比浊法——凝固过程中吸光度变化 光度变化
血 凝 仪 检 测 原 理
光电磁珠法——吸光度衰减程度判断终点 双磁路磁珠法——钢珠振幅衰减程度判断终点 (二)底物显色法 :以底物释放产色基团量的变化测定有关因子 生物化学法 免疫扩散法 (三)免疫学法 抗原抗体 火箭电泳 双向免疫电泳 免疫比浊 ELISA法 直接比浊 乳胶比浊 散射比浊 透射比浊
凝血酶时间TT
反映共同途径是否存在抗凝或纤溶亢进 标准凝血酶
血浆
凝固时间
原理:在抗凝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直 接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测定血浆开始凝固 所需的时间。 参考范围:16-18秒, 以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为有病理意义
TT的临床意义
TT延长 1、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下,如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FIB减少时TT延长) 2、循环中有抗凝血酶活性增高,如FDP存在、高肝素血症、 抗凝血酶Ⅲ活性增高等。 3、肝硬化、肝肿瘤、DIC、异常抗凝物质增多。 TT缩短 较罕见,异常纤维蛋白血症、巨球蛋白血症可缩短。无特别 临床意义 用链激酶,尿激酶作溶栓治疗时,可用TT作为监护指标,以 控制在正常值的2-5倍为宜。
出血与凝血机制
生理性止血过程示意图
5HT:5羟色胺,TXA2:血栓烷A2
二:凝血过程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 可通过内源性 凝血途径和外 源性凝血途径 生成。
胶原 内源性(接触因子)途径
外源性(组织因子)途径
XIIa
激活
VIIa
激活 激活
组织因子
XIa
激活
IXa VIIIa
激活
Xa
激活
Va
IIa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样本及试剂分配系统通常包括:样本臂、试剂臂及样本 注射器、试剂注射器,样本及试剂针,冲洗池。
4.检测系统 仪器检测系统通常包括两种以上的检测方法: 双磁路磁珠法、散射比浊法、透射比浊法、底物 显色法等等。 5.计算机系统 系统软件控制凝血仪的所有工作过程,并将 检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得到测试结果。 对检测结果进行存储、质控统计等工作 6.输出设备 通过计算机屏幕或打印机输出测试结果。
测量线圈检测到此振幅的
变化并通过计算得到凝血时间。
• 生物化学法
这类方法主要是通过测定产色物质的吸光度变 化,以推算待测物质的含量。这类方法也称为底物显 色法。 人工合成可以被待测凝血活酶催化裂解的多肽底 物,且多肽底物连接上产色物质。 在检测过程中产色物质可被解离下来,使被检样 品中出现颜色变化,根据颜色变化可推算出被检凝血 活酶的活性。 产色物质一般选用连接对硝基苯胺(PNA)。 游离的PNA呈黄色,其测定波长选用405nm。
第四章 血凝分析
主讲:周振华
第一节 血凝分析理论知识
• 一、血管壁的止血功能(P153) • 二、血小板的止血功能(P155) • 三、抗凝及纤溶系统(P156)
出血与凝血机制
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1、血管收缩 2、血小板血栓形成 3、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 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 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因此,凝血过程可 分为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 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三个基本步骤。
• 生物物理法
生物物理法亦可称为凝固法。通过检测血浆在凝血 激活剂的作用下光、电、机械运动等一系列变化,再由 计算机采集分析数据得出最终结果。由于是检测血浆在 凝固过程中的物理变化,因此该法 也可称为生物物理法。 电流法(已淘汰)
当一定时间后血浆中纤维蛋白形成,电极 向上移动时可钩起纤维蛋白丝。此时由于 纤维蛋白丝的存在,电路仍处于接通状态 即可判断为凝固终点。
1.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 PTR = PT受检 /PT对照
参考值为0.85-1.15
2.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WHO规定口服抗凝剂患者的报告方式) INR= PTRISI ,参考值为0.8-1.5 ISI:国际敏感指数
活化部份凝血活酶时间APTT
是反映内源性凝血途 径 中 VIII、IX、XI、 XII 因子水平的实验, APTT 只 反 映 因 子 水 平 , 并不反映凝血因子是 否活化。
光电比色 间接得到 酶的含量
• 免疫学方法
免疫学方法是以被检测物质作为抗原,然后用免疫 动物的方法制备相应的抗体,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 合反应来对被检测物质进行定量检测。自动凝血仪多采 用免疫比浊法。
三、血凝仪的基本结构
1.半自动血凝仪的基本结构 样本预温槽 试剂预温槽 加样器 检测系统(光、磁) 微机
四、血凝仪的检测项目
1. 凝血系统的检测 2. 抗凝系统的检测 3.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检测
P165
4. 临床用药的监测
五、血凝仪的发展和应用展望
主要体现在: ① 多方法、多功能、快速高效; ② 智能化程度高,软件开发进一步 完善; ③ 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工作站; ④ 床旁分析; ⑤ 在临床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 生物物理法
光学法
光学测定法是通过测定血浆在加入激活剂后浊度的变化来测定 测定凝血时间的。可分为散射比浊法和透射比浊法两种。
散射比浊法
散射比浊法当待测血浆 中纤维蛋白凝块形成时, 来自发光二极管的光被 其散射。接收器接收散 射光并将其转变成电信 号。
散射比浊法 由经过放大处理后的电信号产生的血浆凝固曲线 如图所示。取整个测量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散射光强 度为 100 %,计算从测定开始至散射光强度增加到50% 时所对应的时间为凝固点。
透射比浊法 透射比浊法的光源与接收器呈直线排列。当待测血浆中纤维蛋白 凝块形成时,来自发光源的光强度被其吸收。接收器将变化的光强度 转变成电信号。 仪器的数据处理部分连 续记录样品的吸光度变化曲线,计算出单 位时间内吸光度的变化量,并以每分钟吸光度的变化量来报告结果。
• 生物物理法
双磁路磁珠法
在待测血浆中加入小铁珠,如图
组织凝血活酶(TF) Ca2+ 血浆 凝固时间
1、原理:一步凝固法:在抗凝血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含TF)和 适量的钙离子,即可满足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从加入试剂到血浆到 血浆开始凝固所需的时间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参考范围 平均值为(12±1)s,超过正常对照值3s 为异常。
PT的临床意义
所示。测试杯两侧的驱动线圈产生一
恒定的交变电磁场,使杯内的小钢珠 保持等幅运动。凝血激活剂加入后,
纤维蛋白的产生增多,血浆的粘稠度
增加,迫使小钢珠的运动幅度逐步减 弱。当运动幅度衰减到先前的50%时,
可确定为凝固终点。
•磁珠法检测系统简介
磁珠法检测用于凝固法是Stago的专利技术,如图所示。 一旦被测血浆开始凝固( 加入激活试剂)血浆黏度增加 使钢球的运动速度减慢,振幅 减小。
2、全自动血凝仪的基本结构
1.样本传送及处理装置
样本传送及处理装置通常包括:自动进样系统、自动穿 盖系统、及样本条形码扫描系统。
2.试剂冷藏及测试杯供应系统
试剂冷藏位可以提供几十个试剂位置并提供一个8-10度 低温环境。测试杯供应系统则为每一个测试提供测试杯, 并在测试完成后将测试杯自动抛弃。 3.样本及试剂分配系统
PT延长: 先天凝血因子异常,如I、II、V、VII、X因子中某 一项或几项因子水平缺乏。可用于外源凝血因子缺陷 的筛查。 后天凝血因子缺乏,如肝脏疾病、肝硬化(大多 数凝血因子由肝脏合成)、维生素K缺乏(可见于阻塞 性黄疸)。可用作肝脏蛋白质合成功能的检测手段。 DIC后期(由于大量消耗和产生的FDP拮抗凝血酶的 作用使PT延长,因此可用作DIC的检测)、口服抗凝药 (可密定、华法林,PT最敏感)、肝素等。 PT缩短: 高凝状态:DIC早期,心梗、脑血栓形成,深静脉 血栓形成,口服避孕药,PT时间缩短,但并不常见。
反应总原理
病人血浆 不同反应试剂
Fibrinogen
检测血浆凝固 的时间
PT(凝血酶原时间)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Fib(纤维蛋白原) TT(凝血酶时间)
Fibrin
凝血酶原时间PT
反映外源性凝血途 径中II、V、VII、X 因子水平的实验。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