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快乐读书 笑与泪》教案

六上第四单元快乐读书吧:笑与泪,经历与成长教学目标1.鼓励学生阅读成长故事,在交流阅读感受的过程中体验成长故事阅读的乐趣。
2.引导学生体会成长故事中的人物特点,读懂成长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3.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广泛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能产生阅读《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的兴趣。
语言应用:能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体会成长的快乐。
思维能力: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小说生动的故事情节,典型的环境描写等感受人物形象。
审美创造: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小说生动的故事情节,典型的环境描写等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成长故事中的人物特点,读懂成长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难点: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广泛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第一课时一、谜语导入有厚也有薄,有字也有图,知识里面藏,越看越爱读。
(打一物)同学们能说几句关于书的名言警句或古诗词吗?1.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2.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3.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4.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阅读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在阅读中,我们能够拓宽眼界,学到知识,也可以在书中认识不同的人物。
今天,我们的学习就是关于阅读的——快乐读书吧。
(板书课题)二、这次阅读的主题是“笑与泪,经历与成长”。
我相信在大家的童年里有很多记忆深刻的事情。
我是也一样,最令老师难忘的一件事是……1.说说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我们每一次的经历就是一次成长,每一次的笑与泪,都在教我们勇敢向前。
今天,我们阅读的这几部小说,他们的主人公都和我们差不多大,这里面记录了他们的笑与泪,经历与成长。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2.感知人物有一个小孩叫阿廖沙,三岁丧父后,随母亲投奔外祖父。
外祖父粗野自私,经常毒打孩子们,曾把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觉。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抓住重点语句提出问题,并通过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文章中的景与情,从而领悟文章中的哲理.一起看看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欢迎查阅!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1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积累描写景物的词语.(2)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的景物特点,体会文章里蕴含的哲理.(3)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2.过程与方法(1)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感知文章中所描绘的情景.(2)抓住重点语句提出问题,并通过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文章中的景与情,从而领悟文章中的哲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美.欣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使学生懂得:看一种事物,不能受到种.种局限,只看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整体的和谐的美.教学重点: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的景物特点.教学难点: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其中的哲理.教学关键:抓重点句品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课时划分: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题目入手,导入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阿尔卑斯山〞吗?那你更听说过〝阿尔卑斯糖果〞,也一定吃过,它有好多种口味让我们爱不释手.我们希望我们的生活都像阿尔卑斯奶糖一样永远甜美,但是我们的生活就像大自然一样,变幻无常,不只是艳阳高照,风和日丽,也会有电闪雷鸣,狂风暴雨.1.板书〝暴风雨〞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的脑海里闪现的是那几个词语?(就像歌中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暴风雨之后必定会迎来一个艳阳天.这就是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启示.2.板书〝启示〞理解〝启示〞的含义.(启示:启发指示.使人有所领悟)3.板书〝的〞: 处处留心皆学问,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见识一场来自阿尔卑斯山的暴风雨,看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在进入暴风雨之前,我先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二.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窒息霹雳瓢泼抽咽铿锵和煦擦拭依偎翩翩起舞无与伦比江山似锦辗转反侧2.根据词意抢答词语喷薄欲出:形容水涌起或太阳初升的样子局限:限制在某个范围内辗转不寐: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无与伦比:没有什么能比的上翩翩起舞:形容轻快的跳起舞(大家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反应敏捷,基本功非常夯实.相信大家的心理素质也非常扎实.那就让我们勇敢地走进暴风雨,去聆听暴风雨的启示)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内容,读出感情2.从文中找出昨晚和今晨发生变化的一句话,并用这句话中一个词语分别概括昨晚和今晨的特点.四.深入理解,升华情感1.怎么理解〝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给人们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1)暴风雨的〝狂暴〞具体体现在哪些段落?用文中的哪些词语表现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理解① 雨之前:闷热.窒息,闪电划破.雷声如大炮轰鸣;② 雨来时:闪电.霹雳.瓢泼大雨.撕开.天河之水倾注到人间,狂风咆哮.摔.敲打.冲击.激动人心等.③体会感情,指导朗读,雄壮而激越:第一段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将画面展现出来;第二段抓住动词形容词欣赏用词的精妙;第三段置换词语体会文中词语的表现力.写法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写法来为我们的作文增光添彩(2)〝而它带给人们的绚丽早晨〞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哪些语句展示了雨后的美景?①雨后美景:鸟儿唱.喷薄日.花草伸.水珠闪,山披丽装.村舍发亮.花散芳香,江山似锦,风景如画.②用优美的语言再现画面(可抓住一句话来说)③朗读指导,轻柔而快活.(这场既雄壮奔放有温婉柔美的暴风雨带给作者什么启示呢?从文中找出答案)2.暴风雨带给作者什么样的启示?用文中话回答.你是怎样理解的?考试中理解句子的含义这类题型该如何做?五.美读1.第一段男单读2.第二.三四段男生合读3.第五段女单读4.第六段女合读5.第七.八段女单读6.第九.十段女生合读7.第十一.十二男女齐读六.讨论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暴风雨?体会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题西林壁》的异曲同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七.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小结:阿尔卑斯奶糖,让我们时时感受生活的甜美,阿尔卑斯的这场暴风雨也给我们带来启示: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黑夜中孕育着黎明,狂暴中孕育着平静.无论是看待大自然,还是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应该全面,切不能以偏概全.全面地看待问题,就需要有博大的胸怀,广泛的视角,它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来发现,一双聪耳来聆听,打开心窗来收纳一切美好.这样,在我们人生旅程中的暴风雨袭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聆听心中的欢歌.八.布置作业,巩固练习1.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积累文中描写景物的词语.3.想象课文描写的景物,选择印象最深的画一画.板书设计:_.暴风雨的启示昨晚—→ 今晨狂暴绚丽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2教学目标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学会本课生字词.2. 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里蕴含着的哲理.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教学准备教师:有关暴风雨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教学设计一.揭题质疑,激发兴趣1.谈话引入.你见过暴风雨吗?说说自己对暴风雨的印象.2.揭题质疑.让学生根据课题自主提问.教师小结归纳:暴风雨到来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境?暴风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分别写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知道课文按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以及〝暴风雨的启示〞的叙述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并初步了解各部分的内容.3.按课文顺序,用连接段意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4.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三.自主学习,独立感悟1.教师提示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再读课文,主要了解这一场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交流要点: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引导.梳理.归纳并板书要点.2.说说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四.入境悟情,情景交融1.指导学生学习暴风雨〝去之后〞的相关段落(第7_10段).(1)指名读这几个段.(2)说说自己从文中看到的景象,并概括特点.有条件的可以配上有关阿尔卑斯山春天景色的图片或多媒体影像,帮助学生进入情境.(3)抓住文中一些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并指导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暴风雨之后的绚丽华美春色和作者的赞美之情.(4)小结:抓住重点词句,了解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2.质疑.(1)读句子.〝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2)质疑.作者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喜欢的是暴风雨〝去之后〞的绚丽华美,是不是对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狂暴〞觉得不美,不喜欢呢?3.读课文1_6段,勾画重点词句.(1)通过文中描写暴风雨的词句,尤其是动词,说说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景物的特点.(2)通过文中〝宛如天神〞.〝激动人心的乐章〞.〝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等比喻.拟人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3)指导感情朗读.4.小结.在作者看来,美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暴风雨去之后的黎明.碧空.朝阳,小鸟.花草.露珠,是一派绚丽多姿的美;而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闪电.霹雳.狂风.暴雨,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五.体会哲理,深化认识1.读最后一段.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己的理解.六.总结1.内容方面:看一种事物,不能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整体的和谐的美.我们无论是看待大自然,还是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应注意.2.学法方面:抓住重点词句,入境悟情.3.写法方面:情与景完美统一,水乳交融.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3教学目标1.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这首词.3.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体会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词包含的革命豪情,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乐观主义精神,激发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心态.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课题.1.复习导入.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记得第九课辛弃疾写的那首《清平乐》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茅檐低小……〞2.〝清平乐〞是个词牌名,它表示填词的平仄.韵律.节奏格式.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也是这样的词牌.3.板书课题:_. 清平乐·六盘山4. 课题质疑这首词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是什么意思呢?六盘山又在哪里?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课文录音.2.听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在_35年9月带领红军第一方面军翻越六盘山时的有感之作.正式书写是在_35年_月.)3.自由读课文.4.自学生字及词语.坐姿端正,自由出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准的字词多读几遍,读不准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读准音,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5.汇报交流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缨.缚.梁.眺.陕.诵读准后鼻音字:缨.梁三.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2.检查评价,请学生朗读这篇课文,引导学生适时评价.3.课文有几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第一部分是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第二部分是介绍这首词产生的过程.)四.创作背景_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机会主义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9月中旬,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佯攻天水,示行于东,然后出敌不意,从哈达铺掉头北进,攻克通渭城,进入平凉.固原大道.10月7日,在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之后,长驱直入,于10月_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吴旗县),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首《清平乐·六盘山》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五.理解课文,感悟朗读.1.过渡:并非〝无人会登临意〞,诗人毛泽东率众将士于_35年10月7日亲自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毛主席一抒胸中情怀,以闲远欢欣之气眺望又要开始的新的征战.诗人在此心情是放松的.高旷的.在诗人所写的几首有关长征题材的诗中,•就这一首是大好心情从心田里汩汩奔流而出的,没有半点悲烈之气,•犹如作者自己所说此时的心境是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2.此时的红军,此时的毛泽东主席,心情怎样呢?你从哪些词可以看出?(1)找出两个带有〝一边……一边……〞的句子〝毛泽东同志一边和身边随行人员谈古论今,一边观赏着六盘山的风光.〞〝他坐在一块石头上,习惯地用右手摘下帽子,伸开双腿,一边休息,一边眺望远方,高兴地说……〞(2)说说从这两句话中,你感受到毛主席什么样的心情?(一种胜利在望的喜悦,一种苦尽甘来的激动,一种历尽艰辛的轻松,一种大局在握的豪情……)学习词章《清平乐·六盘山》.(1).指名读词额上半阕和下半阕,想一想,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象?(2).指名反馈:上半阕,作者看到了什么?(3).师导:这是词人远眺六盘山所见到的景象,这让他想到了什么?请大家把词中的句子画出来.(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词.(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半阕,说说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6).指导有感情朗读.(7)引导背诵.与辛弃疾的《清平乐》相比较,看看有何异同.七.课堂练习1.这首词的作者是——,他是在——年——月,在——写的.2.不到长城非好汉,使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作——,表达了——————————.3.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苍龙指——,表达了诗人————————————————的情怀.板书设计:_.清平乐·六盘山_35年9月毛泽东(革命乐观主义.壮志凌云)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新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穷人》教案设计

新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穷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特点,体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高尚品质。
- 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生字词,如“心惊肉跳”、“勉强”、“倾听”等。
2.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默读、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指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 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特点,体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高尚品质。
-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2.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理解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有关穷人的课文,谈谈对穷人的认识。
- 介绍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和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默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关键词句,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 讲述故事- 教师讲述课文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 分析人物- 分析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体会他们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 讨论桑娜矛盾的心理变化,理解作者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5. 学习生字词- 认读生字词,理解其意思和用法。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品读描写- 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中的描写部分,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和情感。
3. 分析环境描写- 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理解其对表现人物品质和情感的作用。
4. 小练笔-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心理描写的练习。
- 分享交流,评价学生的练习成果。
5. 总结提升- 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特点,体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高尚品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学习与生活的苦,每一个人必须选择一个。
不管你选择了哪一个,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只有做到最好,人生才会在不留遗憾。
老一辈教育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人中苦,方为人上人;吃亏是福,在学习的年龄不要贪图享乐;认认真真听课,勤勤恳恳学习,美好的未来可以值得可期。
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名称第四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主要由《桥》、《穷人》两篇精读课文和《在柏林》一篇略读课文组成。
《桥》描写了老支书在洪水袭来的时刻,镇定指挥全村人过桥撤离,舍己为人的故事;《穷人》记叙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桑娜和渔夫在自己家生活十分贫穷的情况下,收养了邻居家的两个孤儿。
课文赞美了穷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在柏林》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令人凄楚的故事:一位后备役老兵已经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但还是被迫把妻子送进疯人院后再去参战。
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以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根据已提供的环境和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虚构的故事。
《语文园地》学习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和情节描写刻画人物,通过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
了解情节描写的作用,了解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尝试写出人物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积累古诗《回乡偶书》。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小说。
单元主备人:。
第四单元《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口语交际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针对文化差异的应对,教师可以引入一些跨文化的交际案例,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别人帮助和支持的情况?”(如寻求同学帮助完成作业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请求支持。
4.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被动,这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采用更多形式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5.总结回顾环节,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同时,我也强调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的重要性。通过这次教学,我认识到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口语交际技巧,还需在课后加强实践锻炼,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
举例解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讲解如何使用“我认为”、“我觉得”、“请帮我”等表达方式,以及如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礼貌的请求或建议。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快乐读书吧》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快乐读书吧》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能产生阅读《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的兴趣,自主规划、阅读三本小说,了解小说内容。
2.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小说生动的故事情节,典型的环境描写等感受人物形象。
3.能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体会成长的快乐。
【教学重点】1.理清小说中众多人物之间的关系,感受不同的人物形象。
2.体会这些小说作品中表达的丰富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购买相关书籍,了解主要内容,熟悉目录,可以提前阅读一部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导读活动。
(一)激发阅读兴趣。
1.谈话激趣。
笑与泪,经历与成长。
这两组词语能让学生产生许多联想。
因为十一二岁的孩子虽然阅历尚浅,但也经历过不少事情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肯定有笑有泪,有苦有甜。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渐渐成熟起来,虽然还是孩子,但已经站在童年的尾巴上了。
所以,对于同龄人的成长经历,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
尽管这三部小说描述的年代离现在有些遥远,但孩子那份纯洁的童心,童年生活的种种滋味,学生只要用心阅读这三部书应该都能体会到。
所以可以从本次阅读的主题入手,引导学生谈谈他们童年生活中的笑与泪,经历与成长,再自然过渡到对本次“快乐读书吧”中三部小说的介绍与阅读。
2.利用电影片段激趣。
《童年》《小英雄雨来》和《爱的教育》这三部小说都被改编成了电影,可以播放一些经典片段,激发学生了解原著的兴趣。
学生可先读原著,再去看完整的影片,可以把影片情节和小说对比,看看电影主要展示了哪些内容,又忽视了哪些内容。
3.跟着名家读名著。
可以出示一些名家对这三部小说的点评,了解这三部小说的文化价值,从而激发阅读兴趣。
在俄罗斯的文学中,我们从来没有读过比《童年》更美的作品。
——[法国]罗曼·罗兰只有读过高尔基的《童年》的人,才能正确地评论高尔基惊人的历程——他从社会的底层上升到具备当代文化修养、天才的创作艺术和科学的世界观这样一个阳光普照的顶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通用9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通用9篇)老师施爱在严爱与宽爱之间。
老师可能会根据课程提早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有哪些可以用来参考的教案模板呢?我们特意搜集和整理了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知识和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进步审美情趣。
2.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体会亲情的美妙。
三、教学设想在老师充满激情而富于亲和力的语言引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构建新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温暖的晴空。
全家人一起中秋赏月,一块共进晚餐,一同欣赏电视……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漫步这样的寻常小事,也表达出浓浓的亲情。
如今,让我们一同走向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人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二、整体感知,梳理文章构造线条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考虑以下问题。
①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学生考虑后答复,明确: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漫步。
师注意:如有难度,可这样启发: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②围绕“漫步”这件事理出文章构造线条。
指名答复。
如学生答复不出,老师可围绕“漫步”这一中心事件来启发学生。
边答边板书。
师明确:“我”劝母亲漫步;全家一起漫步;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了孙子;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师:家庭犹如一口池塘,有时波平如镜,有时波浪起伏。
在漫步的过程中,这个三代之家就像平静的水面涌起了波澜。
在岔路口,“我”的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小路难行,可是秀色可心。
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我”决定舍鱼而取熊掌。
“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时机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时机还很多。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四单元作文教学设计3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四单元作文教学设计3篇Composi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it 4 of Chi nese text in Volume 1 of grade 6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四单元作文教学设计3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的原则,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本教案根据幼儿园说课稿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四单元作文教学设计2、篇章2: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四单元作文教学设计3、篇章3: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四单元作文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四单元作文要求写建议书!下面是小泰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四单元作文,欢迎大家阅读!篇章1: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四单元作文教学设计环保建议书作文我是车玉兴,我是一名中学生。
我从小在章丘长大,章丘是怎么变化的,我看到了它从一个不知名的农村变化成一个远近闻名的的绿色农村,还召开展了民歌节、南博会……现在在章丘,到处可以看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字样。
在马路边上,各种各样的垃圾桶美丽极了。
最近,大家都倡议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分开。
可是,我觉得光有类是不行的,要在垃圾桶上不可回收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的种类,不是每个人都懂得这方面的知识,知道什么是不可回收的,什么回收。
如果每个人不知道具体的分类情况,仍会丢一起,这样不仅起不到环保和垃圾分类的作用,反而会给来垃圾场的工作人员带来很大的困惑。
此外,我还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1《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通过读、思、议等教学方式,使学生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大家要精心保护她,初步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该怎样保护地球。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并在实际生活中用行动保护地球。
【教学过程】一、引入同学们,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让每一位中国人欢欣鼓舞。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乘坐中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神舟号”宇宙飞船到太空去旅行。
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的飞船马上就要升空了。
好,飞船已经升到了太空,请睁开眼,观看太空美丽的景色。
(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地球。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可是对她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它。
二、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三、整体分析,感悟体会课文读完了,老师给大家提个问题:宇航员在太空中看到地球后发表了怎样的感慨?(可爱,容易破碎。
)1、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地球的可爱?品词析句:指导学生抓住“水蓝色”“纱衣”“晶莹透亮”等词语体会地球的美丽壮观。
[板书:美丽]2、地球的可爱仅仅是因为它的外表美吗?(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从文章中哪些段落可以看出?(学生读有关的段落) 指导学生抓住“无私”“慷慨”等词语体会地球的资源丰富“和蔼可亲”,让学生体会出地球的慷慨。
理解能把有限的资源无私的奉献给人们这就是的慷慨。
小结: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你们觉得它可爱吗?能把喜爱之情读出来吗?指导感情朗读。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评:你们读得真棒,我仿佛置身太空,遥望地球,在许许多多一片死寂的星球中,我一眼就看到了我们的地球妈妈,它晶莹透亮,美丽壮观,它资源丰富,滋养万物,我真为我们人类拥有一位这么和蔼可亲的母亲而骄傲!读到这我想同学们应该理解到,为什么我们把地球称为我们人类的母亲了。
只有母亲才能有这样的心去包容、去奉献。
3、是啊,茫茫宇宙,只有地球对人类是慷慨无私的,他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了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我们的心中,他永远都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可亲可爱。
在我们的眼里,地球是那样的坚固。
地球的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些地方呢?指导小组合作学习⑴地球的渺小。
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地球的渺小? [板书:渺小] (指名男生读第二自然段)⑵资源有限。
谁来说说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有限性?[板书:资源有限]资源有限不可再生:不加节制地开采枯竭可再生: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能再生不顾后果滥用化学品灾难指导感情朗读。
(指名_读第三自然段)小结:面临着不可再生资源即将枯竭的磨难,承受着可再生资源即将毁坏的威胁,地球母亲在一次次灾难中变得越来越脆弱。
四、激发情感,引起共鸣是谁在不加节制地开采,使不可再生资源枯竭了?(是人类) 是谁在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使可再生资源不能再生?(是人类) 是谁在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是人类)是谁在不断地破坏环境,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还是我们人类)地球母亲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各种资源,可是我们人类正用罪恶的双手,使我们的地球母亲伤痕累累,奄奄一息。
教师提供资料:每天,我们的地球上有15亿人呼吸着受污染的空气,至少800人因此死亡。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00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严重破坏着地球的外衣。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水造成的疾病。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2000桶石油泄漏到海洋里。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森林因大火砍伐毁于一旦。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800亿吨水在消然_。
[播放课件]嘘,你们听,听到地球母亲的_了吗?她在说什么?听到地球母亲的哭诉了吗?此时此刻,你想对地球母亲说些什么呢?(安慰)(自由发言)地球太容易破碎了!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板书:保护地球,人人有责]可是有人不这么想,有许多人对保护环境不以为然,甚至有人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尽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赏析句子:“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提问:“至少”一词能去掉吗?明确:这句话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40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之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
“至少”一词是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的严谨性。
同时,“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距离的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
小结: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只有一个地球!能为人类提供资源的星球———只有一个地球!能使人类世代生存下去的星球——只有一个地球!地球这个孕育着亿万生灵的神奇母亲,我们只有保护她。
那是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我们可亲的地球妈妈,正在遭受着无情破坏。
我们的家园──这个水蓝色的星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她需要我们一起去精心保护她。
请同学们带着对地球母亲的一片爱心,齐读8、9自然段。
我觉得最后一自然段倒数第二句中的“要”应该改一下!讨论如何修改。
(改成“必须”)对,应该改成“必须”,因为不精心保护地球,就是自掘坟墓!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板书课题)(生齐读)痛定思痛后只有一句──(生齐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记住──(齐读)只有一个地球。
五、说写创新:看到我们的地球母亲所遭受的灾难,我们能为保护地球做点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行动)想对地球妈妈说些什么吗?请把你的祝福写下来吧! (祝福)六、全文小结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感受到你们已经了解了地球母亲的苦难。
作为一名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为保护地球母亲做贡献,让我们的家园的天空更蓝,空气更清新,清清的河水鱼虾欢畅,处处山青水秀、鸟语花香。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2《山中访友》【设计理念】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课文简析】这是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并完成预习作业;老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同学们,当你们久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作者李汉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散文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正音: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课件)(抽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唱和(hè)蕴(yùn)含奥(ào)秘栀(zhī)子花宁(níng)静犬吠(fèi)湛(zhàn)蓝衬(chèn)托仪(yí)式凝(níng)望树冠(guān)吟(yín)咏恩(ēn)泽(zé)短暂(zàn)旋(_uán)转(zhuàn)津津(jīn)乐道雄(_ióng)浑(hún) 2、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思考课后作业一: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怎么称呼他们?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目。
3、回答思考的问题,并提出疑难。
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⑴交流明确: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归鸟。
⑵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
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
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4、快速浏览说话: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朋友”?用“我喜欢……因为”同桌说话。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1、精读第三段,教给学习方法:⑴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
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⑵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⑶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⑷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
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⑸小结: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
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
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说说我们学习这一部分的方法。
讨论明确:朗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诵读课文。
2、自学课文其他部分,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自学提纲:(课件)山泉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