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三家诗论中理趣、理障之辨平议

合集下载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

一、填空题1.曹魏时著名文论家___________在典论.___________中提出了"文以___________为主"的著名论断。

2.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体的"四科八种"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___________宜理,铭诔尚实,___________欲丽。

"3.曹丕典论.论文说:"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___________ ,是以各以所长,___________。

"提出了作家的才能和文体的性质特点之间的关系,并批评了文人相轻的缺点。

"4.晋代文论家___________在文赋中提出了"___________ "说,强调了诗歌的抒情作用,打破了诗歌的抒情受传统诗教的束缚。

5.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___________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___________而绮靡","赋___________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及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6.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一词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___________;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___________。

7.教材指出:文心雕龙.体性篇提出的"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___________风格及作家的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8.教材指出:刘勰认为文的实质是:___________是其内容,___________是其表现形式。

9.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而诗经的系统又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系,探源溯流,评价深刻精到。

传统诗的理趣与理语

传统诗的理趣与理语

涛理常格 。夸张 、幻想 、无理之理 ,甚至反理 ,为诗
清人王士祯在 《带经堂诗话 》中说 : “昔人论诗
体 所 允许 ,是 为变格 。清 人叶燮 在 《原诗 》中有一 日: ‘不 涉理路 ,不落 言筌 。’宋人惟程 、邵 、朱诸
段 论 述 : “自开 辟 以 来 ,天 地 之 大 ,古 今 之 变 ,万 汇 子为诗好说理 ,再诗家谓之旁 门,朱较胜。”所谓二
文 苑 漫 步
伟 骁 诗 曲理趣 与理 话
黄 振 永
清人沈德潜认为 : “诗 不能 离理 ,然贵有理 趣 ,
清人刘熙载在 《诗概 》中说 : “朱子感兴诗二十
不贵下理 语。” (《清 涛别裁 集 》卷首 《凡例 》 )不 篇 ,高峻 寥旷 ,不在陈射洪 (子昂 )之下。盖惟有理
少 诗话作 者持 类似看 法 。笔者认 为 ,与其探 讨 如何 趣而 无理 障 ,是 以至 为难得 。”理障 二字 ,耐 人咀
清 人 袁枚 《偶成 》: “有 寄心 常静 ,无 求 味最
问实答 ,与 “富贵于 我如浮云 ”同义 。
长 。儿 童 擒 柳 絮 ,不 得 也 何 妨 。” 可 能 由 宋 人 杨 简
岑参 《高 阁 》: “高阁逼诸 天 ,登临近 日边 。晴 “闲看 儿 童 捉柳 花 ”借 来 。柳絮 无 使 用 价 值 ,成 人 不
2018年·第1期圈
文 苑 漫 步
堂 巢翡翠 ,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 物理 须行 乐 ,何用 遇 事应 换位 思考 体谅 。触 景生情 ,情 动而理 悟 ,何
浮 名绊 此身 。”前 三联 以暮春萧 条景 象及 鸟巢与 陵 须直言过滩顺 易逆难之理 。
冢对比做铺垫 ,由物理 引入人情 ,得 出理 晤结句 ,形

清代三家《诗》辑佚成果考述

清代三家《诗》辑佚成果考述

清代三家《诗》辑佚成果考述
房瑞丽
【期刊名称】《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34)005
【摘要】清代三家《诗》研究——以辑佚研究为中心,在嘉道间迎来了全面丰收,是后学认识三家《诗》,研究汉代《诗》学必不可少的借鉴资料.其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诗考》的增校、补注成果;二是《韩诗》辑佚研究专著;三是异文异字考证成果;四是三家《诗》遗说通考之作.除此之外,早期的三家《诗》研究成果是全盛时期研究的基础,吹响了清代三家《诗》辑佚研究的号角,而晚期学者的研究则具有查漏补苴之功能,并使得三家《诗》辑佚研究成果更为精善.
【总页数】5页(P105-109)
【作者】房瑞丽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学院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2
【相关文献】
1.《史记》三家注对文献"辑佚"和《史记》考实的贡献——以谯周《古史考》辑佚为例
2.清代三家《诗》辑佚研究论略
3.清代学者三家《诗》研究之师法、家法考
4.《三家诗遗说》考述兼及举误
5.清代三家《诗》辑佚的得与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常识(六)清代前四大诗歌理论

文学常识(六)清代前四大诗歌理论

清朝先期四大诗歌理论一、风采说为清初王士禛所倡议。

在清朝先期统治诗坛几达百年之久。

风采说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

宋朝谈“风采”者向来以严羽为代表,他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极致有一,曰着迷。

”明清期间,胡应麟的《诗薮》有 20 处左右谈到“风采”,如评陈师道诗说:“风采遂无毫厘。

”在王士禛以前,因为明朝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运动,言必汉、魏、盛唐,造成了诗走向肤廓、貌袭的流弊;而公安派改正前后七子之失,其弊又流于浅率。

王士禛妄图改正两派之失,倡议风采说,倡议诗应清远、冲淡、飘逸,在表现上应委婉、蕴藉,出之于“兴会神到”或“神会超妙”,片面地重申诗的空寂飘逸、海市蜃楼的境地,反对现实性强的诗歌及沈著畅快、舒畅淋漓的风格,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汲取并进一步发展了司空图、严羽理论中所包括的悲观要素,致使诗歌走上离开生活、离开现实的道路,抹煞了诗歌的踊跃的社会作用。

二、风格说风格说由清康乾年间的沈德潜所倡议。

“格凋”渊于严羽,主张思想感情是形式风格的决定要素。

主张创作有利于温柔敦朴“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风格”。

所以其诗论拥有保护封建统治的色彩,有必定守旧性。

而其创作多为歌唱升平、应制唱和之类。

但另一方面他也倡议“蕴蓄”、“理趣”、诗的化工境地及重视作品主导作用等拥有审美理讲价值的有利看法。

三、肌理说清朝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

肌理原来是指肌肉的纹理。

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肌理是指儒家的经术和学识,有时也兼指文理。

他1 / 3把儒家经籍和学识看作诗歌的根本。

翁方纲的肌理说其实是王士禛风采说和沈德潜风格说的调解与修正。

他用肌理给风采、风格以新的解说,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

四、性灵说以清朝袁枚倡议最力。

它与风采说、风格说、肌理说并为清朝先期四大诗歌理论门派之一。

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本质上它是对明朝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乾隆三大家诗学比较

乾隆三大家诗学比较

乾隆三大家诗学比较【摘要】:袁枚、蒋士铨和赵翼是清代中期三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以其显著的诗学成就被时人及后世并称为“乾隆三大家”。

三家生于乾隆盛世,上承康雍时期醇雅空灵的诗风,下启近代诗界革命的思潮,论诗主张不依附古人,独抒真情。

他们的诗学观集中反映了清代中叶许多诗人要求摒弃唐音宋调的束缚、自创清诗的共同倾向,在清代诗歌发展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家的诗学思想和创作影响了乾嘉时期一大批诗人,在清中叶诗坛蔚为大观。

本文从诗学思想、创作论、鉴赏论和诗歌的审美价值论方面对三家诗学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发现三家诗学同中见异的特点,进而揭示乾隆诗坛之真实概貌。

论文的前两部分是对三家的学术思想和诗学思想的概述。

清代的学术思想非常发达,三大家的诗学思想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学术思想的影响。

袁枚反对理学,也不提倡汉学,所以他的诗学体现出反传统和反对以学问为诗的倾向。

赵翼既是诗人,同时又是史学家,他的诗学中最突出的就是发展的诗史观和创新观念。

与袁、赵二人相比,蒋士铨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诗人,他严格遵循儒学思想,把高尚的人格修养作为优秀诗人的首要条件,体现在其诗学思想上就是对传统诗教的张扬和发展。

论文的第三、四、五章分别从三大家的诗歌创作论、鉴赏论和诗的审美及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对三家诗学进行具体的比较阐述。

在创作论上,三家从诗人的性情、诗才及诗歌本身的通变性和独创性等要求方面表达了各自的观点。

在鉴赏方面,三家都对古今诗人采取了“爱古而不薄今”的原则,尤其表现出对当代诗歌的重视。

而在关于人品与诗格的关系、当时诗坛以考据学问为诗的现象等问题上,三家表达了各自不同的见解。

关于诗的审美与社会价值,袁枚注重的是诗的审美特征,蒋士铨注重的是诗的道德教化功能,赵翼持论则在二家之间。

最后一部分是对三大家之间的交游过程的考辨。

三家并称于当时,他们以诗相交,相互之间有很大的影响,最终在诗学思想上表现出了“和而不同”。

【关键词】:乾隆三大家创作鉴赏价值【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分类号】:I207.22【目录】:中文摘要5-6Abstract6-9绪论9-13第一章乾隆三大家的思想13-35第一节乾嘉时期思想文化特点13-19第二节乾隆三大家的思想19-35第二章乾隆三大家的诗学及渊源35-62第一节乾隆三大家的诗学背景35-45第二节乾隆三大家的诗学45-62第三章乾隆三大家的诗歌创作论62-94第一节性情论62-73第二节诗才论73-83第三节通变论83-89第四节个性论89-94第四章乾隆三大家的诗歌鉴赏论94-128第一节爱古而不薄今94-112第二节诗品与人品112-119第三节考据与诗119-128第五章乾隆三大家的诗歌价值论128-142第一节袁枚:诗写性情,惟吾所适128-133第二节蒋士铨:言志、缘情与载道并举133-138第三节赵翼:审美价值与诗史意识138-142第六章乾隆三大家的交游142-165第一节袁枚与蒋士铨的交游142-151第二节袁枚与赵翼的交游151-158第三节蒋士铨与赵翼的交游158-165参考文献165-171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清代四大诗歌理论

清代四大诗歌理论

神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

为清初王士禛所倡导。

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几达百年之久。

神韵说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

“神韵”一词,早在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说已出现。

谢赫评顾骏之的画说:“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

”这里以“神韵”与“气力”并举,并未揭示出“神韵”的意蕴。

谢赫还说过:“气韵,生动是也。

”这里以“生动”状“气”,对“韵”也未涉及。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所说“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状,须神韵而后全” 也未超出谢赫的见解。

唐代诗论提到的“韵”,大多是指诗韵、诗章的意思,不涉诗论。

如武元衡《刘商郎中集序》说:“是谓折繁音于弧韵”,指诗韵;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所说“韵外之致”即, 指诗章。

他的《诗品?精神》中所说“生气远出”却,可以看作是对“韵”的一种阐发。

今人钱钟书说:“气‘'者‘生气',‘韵'者‘远出'。

赫草创为之先,图润色为之后,立说由粗而渐精也。

曰‘气'曰‘神',所以示别于形体。

曰‘韵'所以示别于声响。

‘神'寓体中,非同形体之显实,‘韵'袅声外,非同声响之亮澈,然而神必讬体方见,韵必随声得聆,非一亦非异,不即而不离。

”(《管锥编》)这段话对“气”、“神”和“韵”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作了很好的说明。

宋代谈“神韵”者历来以严羽为代表,他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

”实际上,在范温的《潜溪诗眼》中就有论“韵”的内容(《永乐大典》807 卷《诗》字引《潜溪诗眼》佚文,钱钟书《管锥编》予以钩沉、阐述),洋洋上千言,从各个方面对“韵”作了精辟而周到的分析,不仅表征了从齐梁开始的由画“韵”向诗“韵”的重大转变,而且“融贯综核,不特严羽所不逮,即陆士雍、王士禛辈似难继美也”。

“范温释‘韵'为‘声外'之余音遗响,及言外或象外之余意,足徵人物风貌与艺事风格之‘韵',本取譬于声音之道” (《管锥编》)。

清代中期四大诗说讲义

清代中期四大诗说讲义
(1)重在“蕴蓄”,不尚“质直”。 《说诗晬语》:“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
形之。郁情欲舒,天机随触,每借物引怀以抒之。比兴互 陈,反覆唱叹,而中藏之欢愉惨戚,隐跃欲传,其言浅, 其情深也。倘质直敷陈,绝无蕴蓄,以无情之语而欲动人 之情,难矣 。” 《唐诗别裁集•凡例》:“唐诗蕴藉,宋诗发露,蕴藉则 韵流言外,发露则意尽言中。”
二、神韵说
1、发展:
清人翁方纲曾言;“诗人以神韵为心得之秘, 此义非自渔洋始言也,是乃自古诗家要妙处,古 人不言而渔洋始明著之也。”
最早见于南朝刘宋时期《宋书•王敬弘传》: “神韵冲简,识宇标峻”。
南朝谢赫《古画品录》:“神韵气力,不逮 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神韵气力即指气 韵生动。气,生气,人的生命活力;韵,韵味, 含蓄蕴藉之余味。
钱塘洪昉思升,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并在 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 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 “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 安得全体?是雕塑绘昼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 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 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 反有辞矣。”
强调“学古”和“论法”,对诗歌的体格声 调做出严格的规定,就是为了保证诗歌内容体现 “温柔敦厚”的宗旨,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规范。 这是他倡导格调说的实质。只要诗歌内容符合 “忠孝”和“温柔敦厚”的原则,它的格调就是 雅正的。
2、内涵
沈德潜论诗并未直接采用“格调”这一概念, 但其重视诗之“格调”的思想却散见于《说诗晬 语》。他的格调说包含以下几点:
3、自然入神的化工境界
沈德潜称赞李白诗:“太白七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课件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课件

3.先天禀赋和后天学习结合
诗文自须学力,然用笔构思,全凭 天分。往往古今人持论,不谋而合。 李太白《怀素草书歌》云:“古来 万事贵天生,何必公孙大娘浑脱 舞。”赵松雪《论诗》云:“到老 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卷十五) 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 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 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补遗 卷六)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第十六章 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
1 康熙时期的文学批评和朱彝尊的自得说
2
王士禛的神韵说
3 雍正、乾隆时期的文学批评和 沈德潜的格调说
4
袁枚的性灵说
5
翁方纲的肌理说
6
桐城派的文论
7
清代的词论
· 第一节 康熙时期的文学批评和朱彝尊的自得说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人, 著有《曝书亭集》。
《说诗晬语》:事难显陈,理 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 郁情欲舒,天机随触,每借物 引怀以抒之。比兴互陈,反复 唱叹,而中藏之欢愉惨戚,隐 跃欲传,其言浅,其情深也。 倘质直敷陈,绝无蕴蓄,以无 情之语而欲动人之情,难矣。
2.说理和议论不能违背诗歌的审美特征
《虞山释律然息影斋诗钞序》:诗 贵有禅理禅趣,不贵有禅语。 《清诗别裁集·凡例》:诗不能离理, 然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 《说诗晬语》:人谓诗主性情,不 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试思 二《雅》中,何处无议论?杜老古 诗中,《奉先咏怀》、《北征》、 《诸葛》诸作,纯乎议论。但议论 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耳。
《列朝诗集》:献吉 以复古自命,曰古诗 必汉魏,必三谢;今 诗必初盛唐、必杜: 舍是无诗焉。牵率模 拟剽贼于声句之间, 如婴儿之学语,如桐 子之洛诵,字则字, 句则句,篇则篇,毫 不能吐其心之所有, 古之人固如是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三家诗论中理趣、理障之辨平议
清代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段时期,它以满洲地理统一形式而上登到全国局势
的最高点,令清朝僮军、商业机构大量发展,带动世界秩序的重大转变,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变革。

其中尤以清朝的文学影响最深远。

清代的文学活动以诗歌、小说、宫廷剧、讽刺文学为主流,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清代三家诗论,包括唐诗宗、宋诗宗和元杂诗。

对于清代三家诗论的理趣、理障之辨平议,历史学家及文学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要澄清的是,清代三家诗论虽然有不同点,但也共同认为诗歌是要抒情,强调要体现「新古之别」。

清代三家诗论的起源源自宋元之衰,因此,他们强调诗歌的负担要更加灵活,而不要受制于宋诗的规范。

从清代三家诗论的理趣、理障之辨平议来看,唐诗宗按照「抒情」、「含蓄」
写诗,旨在写出细腻典雅之作,注重用词增色、抒情描写,穿越「两汉旧事」。

宋诗宗认为「消息」更为重要,把「宋言」用于抒发情感,但重要的是思想传播与审美表达结合,有利于传播宋文化。

元杂诗也有自己的特点,把通俗和官方诗歌融合起来,即以「通俗化」诗歌表达抒情,又受官方的限制不抵赖,巧妙地将「古文」与「清韵」结合起来。

以上就是清代三家诗论中理趣、理障之辨平议,由于三家诗论各有特点,且创
作手法互有影响,使中国诗文具有浓厚的历史意义,为现代人提供了一幅传统文化的宏伟画卷。

只要深入探究历史意义,就会从中获益良多,从而使它的价值世代永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