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诗经三家诗概说

合集下载

诗经三首

诗经三首

诗经三首教学指要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

《诗经》《楚辞》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现实生活。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最有思想艺术价值的国风,它们大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言志抒情诗,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教读《〈诗经〉三首》,应引导学生了解《诗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其写实精神;理解《诗经》的“六义”、重章迭句等特点。

《离骚》是文学史上的名篇,由于时隔久远,会给鉴赏造成一定困难。

理解字词固然重要,但还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感受屈原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放在品赏诗作的艺术手法艺术价值上。

诗经三首第一课时一、解题《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

②孔子删诗说。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

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

是各诸侯的风土人情生活歌谣,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第一讲 诗经概述

第一讲 诗经概述

《诗经》战争诗有两种情况:
• 其一、对周边民族的抵御与进攻(积极防御)。 《小雅· 采薇》对侵犯者充满了愤怒,洋溢着战胜 侵犯者激情,但同时又反映出对久戌不归的厌倦 ,对自身遭际的哀伤。 • 其二、对内镇压叛乱的:《豳风· 东山》出征三年 的士兵,在归家的途中悲喜交加,想象着家乡的 景况和回家后的心情,把现实和想象、回忆结合 在一起,极为细腻地抒写了“我”的兴奋、伤感 、欢欣向往、忧虑等心理活动。诗人对战争的厌 倦,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汉学是汉、唐经学研究的主流,典型著作有《 毛诗序》、郑玄《毛诗郑笺》、孔颖达《毛诗正 义》。 • 宋学是宋、元、明经学研究的主流。宋学不满汉 学只讲美刺的毛郑诗学,集中批判毛诗序。主要 著作有朱熹的《诗集传》、苏辙《诗集传》、郑 樵《诗辨妄》、王质《诗总闻》。 • 清代朴学:汉学复兴,宗汉而攻宋。主要著作有 陈启源《毛诗稽古编》、胡承珙《毛诗后笺》、 陈奂《毛诗传疏》。

删诗说至今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 为此说不确,理由有四: • 1、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吴公子季 札到鲁国观乐,鲁乐公演奏十五国风,名 称顺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当时孔子 仅8岁。 • 2、《史记》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返鲁” 之后,但《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 诗”、“诗三百”。
3、春秋时期诸侯宴飨和出使,常赋诗言志,所 赋之诗多为《诗经》。而赋诗言志之风,早在孔 子之前就已经存在。 • 4、孔子曾骂过“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主张“放郑声”。但现本《诗经》郑卫民歌 依然很多。 • 可见,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 信的。孔子对“诗”可能作过“正乐”的工作, 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 。
第二节《诗经》的编集
• 一、采诗

三家诗——精选推荐

三家诗——精选推荐

三家诗三家诗指“鲁诗”、“齐诗”、“韩诗”三个解说《诗经》含义的学派,同属今⽂学派。

西汉时曾为三家设学官(博⼠)。

现均已亡佚,仅存《韩诗外传》。

属于今⽂经,⽑诗与他们⼀起构成四家诗,⽑诗属于古⽂经。

秦焚书后,汉兴⽽有三家《诗》,齐⼈辕固传《齐诗》,鲁⼈申培公传《鲁诗》,燕⼈韩婴传《韩诗》。

⼜⽑亨、⽑苌传《⽑诗》,是为四家《诗》之传授者。

汉时研究《诗经》的四家是齐派代表齐⼈辕固,鲁派代表鲁⼈申培,韩派代表燕⼈韩婴,以及⽑诗学派代表鲁⼈⽑亨和赵⼈⽑苌。

即齐、鲁、韩、⽑四家。

齐、鲁、韩三派,在西汉⼗分盛⾏,在朝⾥⽴有博⼠,成为官学,属今⽂经学。

这三家诗有共同性,⼜称三家诗。

三家诗都相当繁琐,解经⼀字,洋洋千⾔,也都使⽤汉代通⾏的⾪书写成,所以这三家诗⼜称为“今⽂学派”、“今⽂经学”。

今⽂经学,是经学中研究今⽂经籍的⼀个流派。

所谓今古⽂的“⽂”,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的⽂字。

今⽂指的是汉代通⾏的⾪书,古⽂则指秦始皇统⼀中国以前的古⽂字(“蝌蚪⽂”),即⼤篆或籀书。

秦初,秦始皇为箝制⼈们思想,实⾏愚民政策,⼤搞“焚书坑儒”。

当时只有“医药、⼘筮、种树之书”得以幸免。

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思想,作为官⽅认可的统治思想。

政府还专设“经学’’博⼠,负责讲授儒家经典。

⾄此,儒家思想被提升到“经”的地位。

可是,经过秦朝“焚书”的浩劫,儒家经典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西汉流⾏的儒学经典多⽆旧典⽂本,⽽是靠幸存的经师⼝授相传,由从习经⽣们记录下来。

他们记录所⽤的⽂字便是西汉通⾏的⾪书,属当时代的“今⽂”,故⽽这类经书被称之为今⽂经。

秦朝焚书之时,⼀些儒⽣冒死将⼀些儒学书籍藏在墙壁的夹层⾥。

这些经书到了汉代陆续有所发现。

汉武帝末年,鲁恭王拆孔⼦旧宅以⼴其宫室,在孔府旧宅的墙壁夹层中发现包括《尚书》在内的⼤批藏书。

这些藏书都是⽤六国时代的蝌蚪⽂书写的,所以称为古⽂经。

诗经内容概括

诗经内容概括

诗经内容概括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陵》《白华》《华乘》《由庚》《素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苗子、里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作品年代《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时期,根据《尚书》上所说,《幽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

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者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500年。

作品体裁《诗经》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

三家诗的名词解释

三家诗的名词解释

三家诗的名词解释一、“三家诗”的定义“三家诗”是指鲁诗、齐诗、韩诗这三家对诗经的阐释流派。

在汉代,诗经的传授有不同的学派,鲁人申培所传为鲁诗,齐人辕固所传为齐诗,燕人韩婴所传为韩诗。

这三家诗在西汉时期都被立为博士,成为官方认可的学说,在当时的学术和政治文化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三家诗的特点(一)鲁诗1. 起源与传承•鲁诗的创始人申培,他对诗经的阐释有着鲜明的鲁地文化特色。

鲁诗的传授在鲁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鲁地是周公旦的封邑,有着悠久的礼乐文化传统。

例如,鲁诗在对诗经中涉及礼仪制度的诗篇解释时,会更多地参照鲁地传承的古老礼仪规范。

2. 思想内涵•鲁诗在思想上较为注重诗的教化作用,强调诗歌对人的品德修养和社会伦理秩序的影响。

它常常从儒家的道德观念出发来解读诗经中的诗句,如在解释关雎时,认为这首诗体现了君子对淑女的追求过程中的美好品德,是一种道德典范的展现。

(二)齐诗1. 起源与传承•齐诗由辕固所传。

齐地在文化上有其独特之处,齐诗的形成与齐地的文化氛围和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齐地在战国时期就有稷下学宫这样的学术交流中心,思想活跃。

齐诗在传承过程中可能吸收了齐地多元的思想文化元素。

2. 思想内涵•齐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喜欢以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诗经。

例如,它会把诗经中的一些篇章与阴阳变化、五行相生相克等概念相联系,这种解释方式体现了当时齐地学术思想中阴阳五行学说盛行的影响。

齐诗在对政治现象的解读上,也常常借助诗经,通过阴阳五行的框架来阐释朝代的兴衰更替与诗歌的关联。

(三)韩诗1. 起源与传承•韩诗由韩婴所传。

韩婴为燕人,燕地处于北方,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交流融合。

韩诗在形成过程中可能受到了这种多元文化环境的影响。

韩诗在传播过程中,也有着自己的传承体系,有众多弟子学习和传播韩诗的学说。

2. 思想内涵•韩诗在阐释诗经时注重故事性和史实性。

韩诗往往会给诗经中的诗篇补充很多历史故事或者传说,来解释诗句的含义。

三家诗

三家诗

三家诗:指“鲁诗”、“齐诗”、“韩诗”三个解说《诗经》含义的学派,同属今文学派。

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叶韵的诗体。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四声: 四声是中古汉语声调的四种分类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平声、上声、去声又称舒声,入声则为促声。

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

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词: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边塞诗派:中国唐代诗歌流派。

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

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诗派。

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

其诗人除高、岑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诗三百: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与楚辞的不同:《诗经》和《楚辞》都是我国先秦时代最重要的诗歌著作。

它们一个代表现实主义,一个代表浪漫主义,对我国后世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它们虽然都因同出于华夏文化之源而有许多共同点,但也由于各自产生时代、地域等的不同以及作者身份、地位和阅历等的差异,彼此间又在创作精神、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传统道德观念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

诗经选讲

诗经选讲
第六章,从回想到现实,表达了与氓决裂的态度。
《卫风· 氓》——主题
通过女主人公自述恋爱、结婚、受虐及被遗弃的遭 遇,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 的压迫与损害,也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 生活的强烈愿望。
《卫风· 氓》——艺术手法1
1. 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1)男主人公婚前婚后的对比。 婚前,“蚩蚩”、 “尔卜尔筮”、“信誓旦旦”,虚情假意;婚后则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士贰其行”、“二三其德”; (2)女主人公被休弃前后的对比。 “泣涕涟莲”、“载笑载言”到“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静言 思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性格由天真、单纯、热情带几分 软弱,变为成熟、理智而又坚强。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 恋通过对比,刻画了女主人公忠贞善良、勤劳坚毅的形象;也刻 画了氓的虚情假意、虚伪造作、始乱终弃的卑鄙无耻形象。这也 是真善美和假恶丑的鲜明对比。
《汉书· 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 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 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 木铎循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 天子。”(以木铎记诗言) 《春秋公羊传》:“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 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 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 • • •
历史年表 夏(启—桀)约公元前21—前16世纪 商(汤—纣)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 西周(周武王—周幽王)约公元前11世纪—前 771年 •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采诗
据典籍记载,古代有所谓的采诗官员,他们专 门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作为统治者了解民情、 考正得失的一种手段。最典型的记载是:
◆比→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 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比体诗。或在诗篇中部分 用比。 ◆兴→起兴,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 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多在诗歌的发端。

先秦文学 知识点总结

先秦文学 知识点总结

绪论一、先秦文学形态:1、诗、乐、舞紧密结合,这是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

2、文、史、哲不分。

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态势。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有些文学作品非一时一人所作。

4、先秦作品的原始面貌不是十分清晰。

因长期的传承过程中有损益。

二、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1、由巫到史。

夏朝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

随着鬼神地位的下降,史官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成为史家散文的最早创作者。

春秋时期,史官的文化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

2、贵族文学的兴起。

西周时期,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成了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3、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

春秋战国分封制度解体,导致贵族地位下降、庶民地位上升,文化由贵族转移到士。

4、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现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三、先秦文化组成:1、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两者关系密切2、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史官文化成熟,历史著作和说理散文取得了长足发展。

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了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的特征。

3、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战国时期礼乐崩溃,各学派代表人物批评时政,互相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们立足现实、有自觉的创作精神,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貌。

4、楚地文化与楚辞——屈原身遭贬谪,满腔愤懑,发为诗赋。

屈赋吸取了楚文化的精华,以奇伟瑰丽的词藻,丰富奔放的想象,表现了屈子的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情操,是《诗经》之后又一个诗歌高峰。

四、先秦文学的发展及其特征:上古至夏商——文学的产生和巫史文化对文学的控制;西周春秋——礼乐文化作用于文学,文学精神和风格体现为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的特征;战国时期——“士”文化促进了文学繁荣,产生了不同于前代、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

五、先秦文学特征:思想:1、开启发愤诸书的传统2、开启忧国忧民的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史記·儒林列傳》曰:“太皇竇太后好《老 子》言,不説儒術,得趙綰、王臧之過以讓上, 上因廢明堂事,盡下趙綰、王臧吏,後皆自殺。 申公亦疾免以歸,數年卒。”
– 《史記·儒林列傳》:“弟子為博士者十餘 人……其治官民皆有亷節,稱其好學。學官 弟子行雖不備,而至於大夫、郎中、掌故以 百數。言《詩》雖殊,多本於申公。”
– 班固《漢書·楚元王傳》:“文帝時,聞申公 為《詩》最精,以為博士。元王好《詩》,諸 子皆讀《詩》,申公始為《詩》傳,號《魯 詩》。元王亦次之《詩》傳,號曰《元王詩》, 世或有之。”
– 清代陈乔枞《鲁诗遗说考序》:“孔安 国从申公受《诗》为博士,太史公尝从 孔安国受业,所习当为鲁《诗》。刘向 父子世习鲁《诗》,著《说苑》、《新 序》、《列女传》诸书,其所称述必出 于鲁《诗》无疑矣。”
《史記·吳太伯世家》曰:“太史公曰:孔子 言‘太伯可謂至徳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 稱焉’。余讀《春秋》古文,乃知中國之虞與 荆蠻句吳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 見微而知清濁。嗚呼,又何其閎覽博物君子 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鲁诗》在西晋失传,仅有石经《鲁 诗》残碑一块流传于世,然不足二百 字。
《鲁诗》的特点:学风朴实严谨
– 《史記·儒林列傳》:“(汉初)申公獨以 《詩》經為訓以教,無傳,疑者則闕不傳。”
– 《漢書·藝文志》曰:“魯申公為《詩》訓故, 而齊轅固、燕韓生皆為之傳,或取《春秋》, 采雜説,咸非其本義,與不得已,魯最為近 之。”
《诗经》导读
——
今文“三家诗”概说
三家诗基本情况简介
今文三家诗在西汉立于学官
– 《史記·儒林列傳》曰:“及今上即位,趙 綰、王臧之屬明儒學,而上亦鄉之,於是招 方正賢良文學之士。自是之後,言《詩》於 魯則申培公,於齊則轅固生,於燕則韓太 傅。”
– 唐人魏征等《隋書·經籍志》曰:“漢初,有 魯人申公受《詩》於浮丘伯,作《詁訓》,是 為《魯詩》;齊人轅固生亦傳《詩》,是為 《齊詩》;燕人韓嬰亦傳《詩》,是為《韓 詩》。……三家並立。”
– 清人皮锡瑞《经学历史》谓:“古文者,今所 谓籀书。……籀书汉已不通行,故当时谓之古 文。许慎谓孔子写定六经,皆用古文。……至 刘歆始增置古文《尚书》、《毛诗》、《周 官》、《左氏春秋》。既立学官,必创说解, 后汉卫宏、贾逵、马融,又递为增补以行于世, 遂与今文分道扬镳。”
《鲁诗》相关情况
《鲁诗》的传授谱系。据称,孔子传《诗》于 子夏(卜商),五传于荀子,荀子传于齐人浮 丘伯,浮丘伯传于鲁人申培。
《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 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 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申培及《鲁诗》
– 《史記·儒林列傳》:“申公者,魯人也。髙祖 過魯,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髙祖于魯南宫。吕太 后時,申公游學長安,與劉郢同師。已而郢為楚 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戊不好學,疾申公。及 王郢卒,戊立為楚王,胥靡申公。申公恥之,歸 魯,退居家教,終身不出門,復謝絶賔客,獨王 命召之乃往。”
《关雎》何以要刺处于盛世的康王?
《史記·周本紀》:“成王將崩,懼太子釗之不任, 乃命召公、畢公率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太 子釗遂立,是為康王。康王即位,徧告諸侯,宣 告以文武之業以申之,作《康誥》。故成康之際, 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康王命作策畢公 分居里,成周郊,作《畢命》。”
東漢馮衍《顯志賦》 曰 : “ 美 《 關 雎 》 之 識 微 兮,愍王道之將崩。”
–皮锡瑞《经学历史》指出:“三家传自何 人,授受已不能详。三家所以各成一家,异 同亦无可考。鲁齐韩三家《诗》大同小异, 惟其小异,故须分立三家;惟其大同,故可 并立三家。”
晚出的《毛诗》是古文《诗》
– 班固《漢書·景十三王傳》:“河間獻王徳以 孝景前二年立,脩學好古,實事求是。……獻 王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其學舉六藝,立 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
《鲁诗》的“四始”概念
– 《史記·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餘篇, 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扵禮義,上采契、后 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扵衽席, 故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 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
太史公所习之《诗》即为《鲁诗》。清代
陈乔枞《鲁诗遗说考序》:“孔安国从申 公受《诗》为博士,太史公尝从孔安国受 业,所习当为鲁《诗》。刘向父子世习鲁 《诗》,著《说苑》、《新序》、《列女 传》诸书,其所称述必出于鲁《诗》无疑 矣。”
– 班固《漢書·景十三王傳》载:“恭王初好 治宫室,壊孔子舊宅以廣其宫,聞鐘磬琴瑟 之聲,遂不敢復壊,於其壁中得古文經傳。”
– 《隋書·經籍志》曰:“漢初,又有趙人毛萇 善《詩》,自云子夏所傳,作《詁訓傳》,是 為毛《詩》古學,而未得立。”
– 眀代陳第《尚書疏衍》曰:“漢初,《詩》有 齊魯毛韓四家,而毛最後出。”
– 《史記·儒林列傳》:“弟子自遠方至受業 者百餘人。申公獨以《詩》經為訓以教,無 傳,疑者則闕不傳。”
– 《史記·儒林列傳》:“蘭陵王臧既受《詩》, 以事孝景帝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 臧乃上書宿衛上,累遷,一嵗中為郎中令。及 代趙綰亦嘗受《詩》申公,綰為御史大夫。”
– 《史記·儒林列傳》曰:“綰、臧請天子,欲 立明堂以朝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師申公。 於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車駟馬迎申公,弟子 二人乘軺傳從。至,見天子。天子問治亂之事, 申公時已八十餘,老,對曰:‘為治者不在多 言,顧力行何如耳。’是時天子方好文詞,見 申公對,黙然。然已招致,則以為太中大夫, 舍魯邸,議明堂事。”
《鲁诗》的“四始”揭示了四大主题
– 《关雎》是对帝王婚姻伦理的规诫 《鲁诗》认为《关雎》是刺诗。《史記·十二
諸侯年表序》:“周道缺,詩人本之衽席, 《關雎》作。”《儒林列傳》曰:“夫周室衰 而《關雎》作,幽、厲㣲而禮樂壊。”
《关雎》所刺者谁?劉向《列女傳》:“周
之康王夫人晏出朝,《關雎》起興,思得淑 女以配 君子 。 ” 王充《論衡·謝短篇 》: “周衰而《詩》作,蓋康王時也,康王德缺 於房,大臣刺晏,故《詩》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