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概说共28页文档

合集下载

第一编第三章第二节《诗经》概述

第一编第三章第二节《诗经》概述

1.今文三家。鲁人申培公开创的鲁诗学派, 以《春秋》大义,采取先秦杂说,用诗 印证周代礼乐典章制度,将诗作为《礼》 的说明;齐人辕固生开创的齐诗学派, 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解说《易》和 律历;燕人韩婴开创的韩诗,解说诗多 断章取义。 2.古文毛《诗》。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 公赵人毛苌所传,解诗特点是把诗和 《左传》配合,以诗论史,训诂简明, 很少神学迷信色彩。

《诗经》之诗的收集,经过了一个不断
增加的较长的历史过程,至迟在公元前6 世纪就已经结集了,编定者应为周王朝 的乐官。 汉代人的“孔子删诗说”之不可信
《史记》认为诗本来有三千首,孔子删
其重复,选择‚可施于礼义‛者三百余 首而成《诗经》。 如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 周乐,鲁国乐工为他演奏的十五《国风》 的名称与编排顺序与今本《诗经》基本 相同。其时,孔子仅八岁。 ‚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 所‛,并将其拿来教授弟子。然而今本 《诗经》仍有错乱。
(五)宋元。
朱熹《诗集传》大胆怀疑汉代古文经 学的旧说,代表了宋学的诗学成就。 (六)乾嘉学派。 代表作有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 陈奂《诗毛诗传疏》、胡承珙《毛诗后 笺》、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七)现代。 突破经学的藩篱,还原文学和历史的本 真,方法多样。
《诗经》按照音乐风格和用途分为《风》
三大来源:贵族所作、所献的赞颂、讽 谏、燕飨诗(“献诗制”);政府到民间采 来的诗(“采诗制”);职官所作的祭祀诗、 燕飨诗
(二)《诗经》在礼乐社会中的作用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国语· 周语》)
‚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 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寺人孟子,作爲此詩。凡百君子,敬而 聽之。‛ (《诗· 巷伯》) ‚家父作誦,以究王詾。‛ 《小雅· 節

诗经课件_精品文档

诗经课件_精品文档
名称 传者 国别 今古文 流传情况
齐诗 辕固生 齐 今文 亡于三国
鲁诗 申培 鲁 今文 亡于西晋
韩诗
毛诗
2021/10/10
韩婴
毛亨 毛苌
燕 今文 亡于北宋 鲁
古文 流传至今 赵
12
《诗经》的思想内容
2021/10/10
13
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一)代表: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
三、征役诗
(一)代表作品 ▪ 颂记战功:《大雅》之《江汉》、《常武》,《小
雅·六月》 ▪ 叙写军威:《小雅·采芑》 ▪ 尚勇乐战:《秦风》之《小戎》、《无衣》 ▪ 征夫厌战:《豳风·东山》、《小雅·采薇》、《唐
风·鸨羽》 ▪ 思妇闺怨:《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
2021/10/10
20
(二)代表作讲析
▪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邶风·柏舟》)
2021/10/10
15
(四)代表作讲析
生民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
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 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 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
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 訏,厥声载路。
9
十五国风
《周南》、《召南》、《邶风》、《鄘风》、 《卫风》、《王风》、《郑风》、《齐风》、 《魏风》、《唐风》、《秦风》、《陈风》、 《桧风》、《曹风》、《豳风》。
2021/10/10
10
十五国风次第歌
周南召南邶鄘卫,
继以王郑及齐魏。

诗经讲义

诗经讲义

《诗经》阐释与赏析在中国学术史上,以一部典籍成为专学,是罕见的。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号称“诗经学”从两汉经学以来,历经二千来年绵延不绝,以至近现代仍然成为研究热点。

作为中国一部重要的文化典籍,对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她就像古希腊神话一样具有永恒的魅力。

第一讲、《诗经》概说一、《诗经》的价值第一、《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创作的典范,表现了华夏民族的古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

尤其,感性显现了具有东方古典气质的情感世界以及文化价值观念。

在西方神话孕育了古希腊戏剧的时代,中国在礼乐文化的母体里也孕育了“诗三百”。

与神秘与迷狂相比,中国古代诗歌具有一种早熟的理性主义的精神,她对现实人生和世俗生活的关注与热情,对于中国诗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诗经》所表现的情感世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以及价值观念初建时期的产物。

她对原始人性的约束,是对野蛮蒙昧的提升,有着历史合理性。

她所表现的爱情、亲情、友情,其真挚纯净和优美动人,不仅具有一种道德的感召力,也具有古希腊神话那样的“永恒的魅力”。

这种尚未被污染的情感世界,所具有的人文价值,在今天看来更加弥足珍贵。

《诗经》由孔子所揭示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创作方法,成为中国诗学的一种传统。

在中国表现型的文学类型中,“诗三百”是艺术原型。

在诗歌表现内容方面,其情志符合道德合理性。

在人伦初建时期,她对真善美的追求,对道德情操的规定,都具有人文理想性的。

孔子所谓“思无邪”、“哀而不伤,爱而不淫”,都具有美学意义。

其内涵“中和为美”的古典美学思想,从归根结底来说是具有美学合理性的,雅正和谐也始终是我国的主流美学追求。

在诗歌表现形式方面,其所谓“六艺”,即“风雅比兴”,始终成为中国正统师学的艺术范式。

温柔敦厚的艺术审美风格,也就是典雅所谓古典美是通过“赋比兴”来表现的。

中国人心中的思想情感,就象永远不熄灭的火焰,就是以《诗经》“比兴”手法被不断点燃的。

以此所创造的“有意味的形式”,也正是《诗经》给予后世留下的艺术范式。

诗经概说

诗经概说

• 七、《诗经》的流传:四家诗 、《诗经 的流传: 诗经》
• 西汉时期,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 西汉时期,出现了今文的鲁、 家诗。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 家诗。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 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 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 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 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 毛诗”晚出,在民间广泛传授。 “毛诗”晚出,在民间广泛传授。 •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 就是“毛诗” 就是“毛诗”。
第二章
《诗经》 诗经》
第一节 诗经概述
一、《诗经》的性质: 诗经》的性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的名称和篇目: 二、《诗经》的名称和篇目: 先秦时期一般称为“ 诗三百” 先秦时期一般称为“诗”或“诗三百”。 诗经》存目311 311篇 其中《南陔》 《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南陔》、 白华》 华黍》 由庚》 《白华》、《华黍》、《由庚》、《崇 由仪》六篇有目而无辞, 丘》、《由仪》六篇有目而无辞,乃所 谓“笙诗”,故实有305篇。 笙诗” 故实有305 305篇
名称 齐诗 鲁诗 韩诗 毛诗
传者 辕固生 申培 韩婴 毛亨 毛苌
国别 齐 鲁 燕 鲁 赵
今古文 流传情况 今文 今文 今文 古文 亡于三国 亡于西晋 亡于北宋 流传至今
参考书目:
• • • • 诗经通论》 姚际恒 《诗经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诗集注》 朱 熹《诗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陈子展: 诗经直解》 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3 诗经今注》 高 亨《诗经今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 • 余冠英《诗经选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余冠英《诗经选译》 年版

诗经》概貌

诗经》概貌

中国后世文学史上的许多文 人政治诗,大都和《诗经》这部 分写怨刺内容的讽刺诗有着一脉 相承的关系。《小雅· 正月》是 政治讽刺诗的代表作。
• 《诗经》的特点: • 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 赋、比、兴表达手法 • 复叠的章法和以四言 为主的句式 • 丰富、生动、形象的 语言
赋 比 兴
• 赋:敷陈其事而 直言之。 • 比:以彼物比此 物。 • 兴:先言他物以 引起所咏之辞。
《诗经的现 实主义优良传统,为后代现实主义的 诗歌提供了范例。 • 第二,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为历代诗人不断学习和发展,成为我 国诗歌创作上所特有的民族艺术特色。
• 第三,《诗经》中民歌作品的 巨大成就,确立了民间文学在 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这就有 力地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重 视劳动人民的创作,向民间文 学作品学习。
(2)描写人民对正义战争的支持和爱国 诗篇《小雅· 采薇》:这是一首参加抵御 猃狁入侵的士兵所作的诗歌,真实地反映 了士兵们的爱国信念和爱国行动,同时也 反映了他们的痛苦处境。艺术特色:借景 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运用重章迭 句绘景抒情,准确优美,富于表现力。以 《采薇》为代表的这类洋溢着爱国情思的 诗篇,是中国文学爱国主义传统的先声。
二、反映劳动和生产的诗篇 (1)《周南· 苤苢 》:这是一首描写 欢快轻松的劳动情景的诗,是一首优美的山 歌,反映出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积极创造物 质财富的乐观精神。具有重章叠句、语言朴 实、感情深挚、意境清新、有浓厚生活气息 等艺术特色。
(2)《豳风· 七月》:是一首反映农奴终年 劳动情景的长篇叙事诗。它按时逐月地写出 了男女奴隶们的全年农事活动。全诗共八章, 每章叙述一些劳动过程,基本概括了奴隶制 时代农业的生产情形。真实地反映了奴隶主 贵族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展现了奴隶的悲惨 生活图景。

《诗经》概说

《诗经》概说

《诗经》概说提到《诗经》,稍有了解的人都会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其中主要关注的是《诗经》的文学性。

但是,请大家注意:它叫“诗”“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诗经》都是以“经”的姿态存在。

“经者,常也,常道(日常所遵守的规则)之谓也”。

在我国历史上,《诗经》的“经学意义”要远远大于“文学意义”,所以,我今天是从文化层面上跟大家一起分享《诗经》。

一、《诗经》简介1、《诗经》溯源及编订:(1)王官“采诗”说:——观风俗,知得失《孔丛子》上记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班固《漢書·藝文志》:“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尹吉甫“中华诗祖”,姓兮。

夏商周三代,姓、氏分开,男子称氏别富贵,代表了荣耀。

女子称姓以别婚姻,同姓不婚。

爱国诗人屈原,与楚君(熊)同宗,太庙相同,爱国即爱家,所以说有国才有家。

】(2)公卿“献诗”说——陈诗与谏诗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诸侯献诗。

《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3)孔子“删诗”说——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

”《左传》中记载,公元前544年鲁乐工为吴公子季札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

当时孔子才7岁。

现在通常认为孔子确实应该参与过《诗经》的整理。

《论语》记载:“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2、《诗经》“六义”A、颂、雅、风——《诗》之异体(文体、音乐体制)反其道而行之,原因有两个:首先,远古时期人们首先是群体性对上天和先祖表达敬畏感激,然后是对政治的关注,因为子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权利学习知识。

在我国,孔子受到如此尊敬,最主要的原因是开创了“学在民间”,使那些非贵族子弟也能学到知识。

随着时间的发展才会慢慢开始个人意愿的表达,而《颂》《雅》《风》正好是这样的顺序。

诗经概论——精选推荐

诗经概论——精选推荐

《诗经》一、《诗经》概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

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以后始称《诗经》,约编成于春秋中叶,相传由孔子删定。

二、诗六义这些名称在先秦时就已经出现。

《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毛诗序》明确提出“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对于“六义”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

在唐以前,并没有把“风”、“雅”、“颂”作为《诗经》的三种体裁,“赋”、“比”、“兴”作为《诗经》的三种表现方法。

如《毛诗序》解释“风”就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就是既把“风”作为诗体同时也作为诗法,是体、法并用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在解释“比”、“兴”时也是把二者即作为表现方法又作为诗体,如说“比体云构”,“毛诗述传,独标兴体”,“起情故兴体以立”。

这表明在唐以前所谓《诗经》“六义”是既指六种体裁,又指六种表现方法。

近人章炳麟曾考证作为六种诗体,古代曾以入乐与不入乐加以区别。

“风”、“雅”、“颂”是入乐的;“赋”、“比”、“兴”,则“不被管弦”,“不入声乐”,所以后来在孔子录诗时被删去。

把“六义”严格划分为三体三法是唐代的孔颖达,他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

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比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非别有篇卷也。

”这种解释被普遍采用。

《诗经》共分风(十五国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风”,多为民歌。

其的意义就是声调。

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雅”是正的意思。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诗经总说

诗经总说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 活于心。其实它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疏 远不可亲近。只是,在渡河的时候,被我们无 声地遗落在另一个时代,当你返身去找时,它 已经没入河流之中。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 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 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 谣。诗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
桑叶早已变黄,稀稀疏疏的挂在枝头。随 时有被风吹落下来的危险。而淇水,也不像多 年前那样平静,一阵又一阵的波涛,打湿了车 幔,打湿了女主人公的衣裙。这才是淇水的本 来面目,它不惜一切代价向上翻涌,击打岸边 的礁石,可它却从不曾将礁石吞没。泪水浸湿 了衣襟,与漫上来的淇水连在一起,不知不觉 的将女主人公带入了回忆与辛酸的海洋,她几 次回头看看岸边是否会有人追来,却一次次的 心灰意冷。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 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 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 之名。”
【注解】 兴:“兴于诗,立于礼”,言修身当先学诗。 观:“观风俗之盛衰”,指诗有认识社会的作用。 群:“群居相切磋”,指诗可聚集士人交流思想。 怨:“怨刺上政”,可为士人讽谏。
《毛诗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 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 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 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 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 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诗歌 总集。
收入从西周到春秋 时期的诗歌 305 首。 汉以前被称为 《诗》 或 《 诗三百》。 内容:风 雅 颂
诗经六义
手法: 赋 比 兴
形式:四言为主,重章叠唱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 现实主义的源 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