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诗经_祭祀诗古今研究概说

合集下载

诗经中的祭祀文化

诗经中的祭祀文化

诗经中的祭祀文化大千世界,与祭祀相关的活动众多。

环境和民族的不同,构成了各具风格的祭祀文化。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诗经》中的祭祀文化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诗经》中的祭祀文化祭祀诗起源于原始社会,一直沿至周代。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十分广泛,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展示了殷商社会乃至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

其中祭祀性质的诗歌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浓郁的宗教气息和鲜明的思想特征而自成一类,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经》中的祭祀诗是指那些在祭祀活动中咏唱的赞颂神灵、祖先、祈福禳灾的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有祭祀山川、祭祀农神等,但更多的是祭祀祖先的篇章,其突出的特点是浓厚的宗教观念与鲜明的政治目的,及对祖先、神灵的模糊刻画,展示的是人在回顾中追寻远祖的根源,将传统化为生存本领的一种精神努力。

在《周颂》31篇中,直接描写祭祀或与祭祀有关的诗有21篇,这21篇之中,祭祖诗占14篇;《大雅》中祭祀诗有8篇,其中祭祖诗就有5篇。

可见与各种神灵相比,周人更加重视祖先神灵。

《礼经・祭义》云:“建国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庙。

”而在先秦时代,古人常以左为尊。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记载,信陵君迎侯赢时,就以“虚左”表示对侯赢恭敬之虔诚。

“右社稷,左宗庙”则表现出周人对祖先神灵看得比社稷之神重要。

祭祀诗中以祖先为对象的居多,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分为敬祖和敬宗两个方面。

凡父之父以上皆称“祖”,天子祖七庙,即祭其父之父以上者六代以及其始祖。

“宗”也是祭祖的名称,周公宗祀文王,就是以子祭父,又称其所自出之祖曰宗,从血统上推源其祖宗,而致其祭祀。

祭祀对象为祖先最多的情况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周代社会政治和人们意识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

祭祀诗源于祖先崇拜,周王朝建立之初,祖先崇拜在承继血缘宗统、维系内部团结、凝聚宗族力量和强化本族统治方面起到重大作用,是祭祀诗最基本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

《诗经》中众多的祭祖诗反映出独特的祭祀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目的,主要是为加强、巩固统治者统治地位服务的,其次是宣扬孝道,加强家庭、部族成员的凝聚力。

《诗经》中的祭祀文化研究

《诗经》中的祭祀文化研究

《诗经》中的祭祀文化研究1. 引言1.1 祭祀文化在《诗经》中的重要性祭祀文化在《诗经》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文化遗产,更是反映古代人们对神灵、祖先的尊崇和纪念的重要载体。

在《诗经》中,祭祀文化几乎贯穿了全书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周南》、《卫风》还是《国风》,都可以看到祭祀文化在其中的体现。

祭祀文化不仅是古代社会的一种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更是连接古代社会与神灵、祖先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

通过对《诗经》中祭祀文化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道德准则、社会秩序等方面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精神生活和文化传承。

对《诗经》中祭祀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1.2 研究现状与意义祭祀文化在《诗经》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

当前,对于《诗经》中的祭祀文化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仍存在许多待深入探讨之处。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祭祀文化的描述和解读上,缺乏对祭祀文化起源、演变的深入探究。

对《诗经》中的祭祀文化进行更为系统、全面的考察,有助于揭示祭祀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变化轨迹。

当前研究侧重于祭祀文化在《诗经》中的体现,对于祭祀仪式的具体内容、祭祀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

对祭祀仪式的具体形式、演变规律进行深入挖掘,可以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提供重要参考。

加强对《诗经》中祭祀文化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深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还能为当代社会提供有益启示,引领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价值观。

祭祀文化的研究意义重大,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探讨。

2. 正文2.1 祭祀文化的起源与演变祭祀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当时人们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下。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祭祀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承载着对神灵、祖先或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诗经研究——1概说

诗经研究——1概说

二、《诗三百篇》的次序
《左传》所列次序:周南、召南、邶、鄘、卫、 王、郑、齐、豳、秦、魏、唐、陈、郐、(曹)。 《毛诗》所列次序:周南、召南、邶、鄘、卫、王、 郑、齐、魏、唐、秦、陈、郐、曹、豳。 郑玄《诗谱》所列次序:周南、召南、邶、鄘、 卫、桧、郑、齐、魏、唐、秦、陈、曹、豳、王。 现有研究表明,《诗经》中各篇之间,无法逐篇 考定次序,这几乎是多数学者公认的事实。
第二节 关于六义等
一、“六义”说的来源 《诗大序》: ‚故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 ‘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 曰‘颂’。‛ 《周礼· 春官》,但称作“六诗”,不称“六义”。
‚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 ‘比’、曰‘兴’、曰 ‘雅’、曰‘颂’。‛ (《周礼· 春官》) ‚瞽矇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太师。‛(同上)
四、关于“四诗”说 ‚四诗‛说也称‚二南独立‛说,为苏 辙在其《诗集传》中首倡。即认为应把《周 南》、《召南》从《国风》中独立出来,分 为《风》、《雅》、《颂》、《南》四类。 宋人王质、程大昌,清人崔述都赞同此 说。 今人陆侃如、冯沅君在《中国文学史简 编》中也说:‚南是南方的民歌……这个 ‘南’字不但指方向,也是乐器的名称。‛
诗 经 研 究 诗 经 研 究
概 说
导 言
中国诗经学会原会长夏传才先生:
“《诗经》不仅仅是一部古老的具有文学艺术 价值的诗歌集,又是先秦汉语的代表、重要的 社会史料和文化史料;而且在长期的封建社会
中,它又一直被作为政治伦理道德的教科书。”
《诗经》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楚辞、汉赋、 唐诗、宋词 ……无不滥觞于此;《诗经》是中 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之一;《诗经》是西周、东 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思想、道德…… 的写照和缩影;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诗经》, 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厚重和中华文化的博大 精深。世上以‚经‛称‚诗‛者,独此矣。 读‚诗‛者广矣,读而获知者,在诗、在 文;在地、在天;在史、在人……。读‚风‛ 而知民,读‚雅‛而知君,读‚颂‛而知 ‚史‛,‚诗‛为礼乐,‚诗‛以代言。孔子 曰:‚不学诗,无以言。‛至今日,同此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诗经》祭祖诗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诗经》祭祖诗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诗经》祭祖诗研究综述作者:张慧芳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9期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很多涉及到祭祖的诗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关于《诗经》祭祖诗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本文将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划分为篇目范围研究、祭祀者研究、被祭祀者研究、诗礼文化研究四个方面,以期为后续研究打下一定基础。

关键词:《诗经》;祭祖诗;综述改革开放的到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学术界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这一时期,关于《诗经》祭祖诗的研究大量涌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为了更好地梳理《诗经》祭祖研究的发展脉络,本文将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划分为篇目范围研究、祭祀者研究、被祭祀者研究、诗礼文化研究四个方面。

一、篇目范围研究对于《诗经》中祭祖诗的具体篇目,学界尚未有统一的说法。

传统上认为,用于祭祖的宗庙乐歌集中在《颂》中。

近代有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李文炳的《对<诗经·颂>的几点看法》(载1982年《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提出《颂》中绝大多数是祭祀诗歌,是周、鲁、宋三国君王歌咏祖先功德的载体,出于君王或士大夫之手。

同时,在《雅》中也存在一部分祭歌。

在审视《诗经》时,应将《风》《雅》《颂》联系起来,互为补充,以便得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有些学者认为祭祖诗集中在《雅》和《颂》中,《风》里是没有祭祖诗的。

譬如,梅新林在《〈诗经〉中的祭祖乐歌与周代宗庙文化》(载1999年《浙江师大学报》第5期)提出,《诗经》中的祭祖诗共有51篇,其中《大雅》16篇、《周颂》26篇、《鲁颂》4篇、《商颂》2篇。

《采蘩》《采蘋》属于《国风》,主要叙述了祭祖用品的采摘过程,并没有从正面描述祭祖活动,因此梅新林将其划到祭祖诗的范围之外。

不过,从宏观上讲,祭祖活动的准备过程也是祭祖活动的重要部分。

故而有些学者将侧面描写祭祖活动的诗篇认定为祭祖诗。

例如,水汶在《<诗经>祭祖诗与祭祖礼》(2007四川师范大学)中认定《诗经》中的祭祖诗共有38篇,在《风》《雅》《颂》中都有分布,以《颂》为主。

《诗经·周颂》中的祭祖诗研究

《诗经·周颂》中的祭祖诗研究

《诗经·周颂》中的祭祖诗研究颂是《诗经》中三部分风、雅、颂的颂,它是贵族在宗庙中祭祀鬼神和赞美祖先、统治者功德的乐曲,共40篇,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其中周颂是周王室的宗庙祭祀诗,除了单纯歌颂祖先功德外,还有一部分于春夏之际向神祈求丰年或秋冬之际酬谢神的乐歌,从中可以看到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的情况。

《清庙》於穆清庙,肃雝显出相。

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对越在天,骏奔跑在庙。

称不上不顺,囗於人斯。

《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於乎不显出,文王之德之纯!假以三德我,我其交之。

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

肇禋,迄用有方。

维周之祯。

《烈文》烈文建为公!锡兹祉福,惠我无疆,子孙保之。

并无封靡于尔邦,维王其崇之。

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

不显出维德,百辟其刑之。

於乎前王不忘!《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并作矣,文王康之。

彼徂矣,岐存有夷之行,子孙保之。

昊天存有更立,二后受到之。

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墨。

於缉熙,单厥心,肆其靖之。

我将我乐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

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伊嘏文王,既右飨之。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时迈》时安其邦,昊天其子之?虚右序存有周。

薄言震之,莫不震叠。

怀柔百神,及河乔岳。

承王维后!明昭存有周,式序即位。

有载戢干戈,有载櫜斧矢。

我谋懿德,肆于时夏。

允王保之。

《执竞》谓竞武王,无竞维烈。

不显出母严氏,上帝就是皇。

自彼母严氏,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钟鼓喤喤,磬筦将将,天主穰穰。

天主简简,威仪nation。

既醉既饱,福禄去反华。

《思文》思文后稷,克配彼天。

立我烝民,莫匪尔极。

贻我来牟,帝命率育。

并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臣工》嗟嗟臣工,敬尔在公。

王釐尔变成,去咨来茹。

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蠲?如何崭新畲?於皇来牟,将受厥明。

明昭上帝,迄用康年。

命我众人:庤实乃钱镈,奄观铚艾。

《噫嘻》噫嘻变成王!既昭骗人尔。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论《诗经》祭祀诗中的祖先崇拜

论《诗经》祭祀诗中的祖先崇拜

论《诗经》祭祀诗中的祖先崇拜作者:魏琳来源:《考试与评价》2016年第07期【摘要】中国人向来讲究慎终追远,这种传统使中华民族于无形之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凝聚力,不停地鞭策着后人寻求社会的进步发展。

这股凝聚力的体现,不外乎来自于上古的祭祀诗中。

【关键词】《诗经》祭祀诗祖先崇拜神灵化创业之艰英雄主义精神《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其中,“祭祀诗”以其鲜明的思想、独特的题材、浓郁的宗教气息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价值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雒启坤给祭祀诗的定义有两种,“广义的祭祀诗指一切写到祭祀或用于祭祀以及赞神颂神的诗歌”汪涌豪对此补充道:“不但包括纯祭祀诗,而且还包括颂赞诗,部分农事诗和史诗。

”而赵沛霖则认为“那些反映生产、生活、战争、节日庆典、婚丧嫁娶而附带涉及祭祀的诗歌,其中有些只是与祭祀活动有关,但并不是祭祀诗。

”一、对祖先形象的神灵化祭祀作为人神相交的手段,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多方面涉及人们的生产、生活。

詹姆斯对宗教的定义是“人在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其中塑造的神灵形象都是有血有肉、充满了七情六欲的神祗,如《山鬼》、《湘夫人》中的诸位女神,形象塑造几乎没有概念化、抽象化的痕迹。

而《诗经》中的祭祀诗却与其相反,如《周颂》中的祭祀诗,根本没有祖先具体形象的描写,又如《大雅·文王》,关于周文王自身形象的描写仅得“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等寥寥几句话。

再如《周颂·维天之命》,同是祭文王之诗,诗中只对文王之德、文王之惠加以颂扬,极力称赞了文王品德之纯美、施德教之无倦,依旧没有对文王的具体形象加以描写。

二、极力彰显祖先创业之艰难祭祀诗的“祭祀”之义,其重则重在先祖的功业勋烈,而并非在其“神威”或超自然的神力。

《诗经》中的祭祀诗,几乎没有哪一篇对祖先的形象进行过具体生动的描写塑造,但这些祭祀诗却无一例外地对先祖的功德进行过大肆的称赞。

从祭祀诗看商周宗庙祭礼特点

从祭祀诗看商周宗庙祭礼特点

从祭祀诗看商周宗庙祭礼特点摘要:《诗经》中的祭祀诗,多以祈福和歌颂祖先功德为主要内容,用于祭祀和朝会宴享等场合。

本文从祭祀诗入手,以《颂》中的祭祀诗为中心进行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商周宗庙祭礼特点,希望能进一步揭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联系,这对进一步了解祭礼特点很有意义。

关键词:祭祀诗;祭礼;商周宗庙祭祀诗就是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所咏唱的赞颂神灵、祈福禳灾的诗歌。

在中国传统的宗教活动中,主要的体现就是祭祀了,它伴随着“神”的概念顺应产生,这体现了祭祀最为原始的意义。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类懵懂无知,对自然科学知之甚少,面对自然界的现象与环境的一切变化,人们无从解释,就产生了对超自然“神”的信仰与崇拜。

祭祀就是人们为了能与“神”建立良好关系从而向其进献物品的一种宗教仪式,人们将最好的礼品奉献给神,目的是为了以得神灵的庇佑,获得福祉。

后来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祭祀成为权利的象征,被宗法礼制所沿袭,成为掌权者控制宗族成员的手段,更成为邦国宗族的组织形式,达到有利于统治的目的。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我国最早的诗歌形式,主要包括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共计305篇。

而《诗经》中的祭祀诗主要保存在大雅和颂之中,在殷周政治统治之下,祭祀俨然成为有行为意志的活动,与政治文化相关,成为政治生活的组成部分,不仅维系政治并与宗血伦理密切相连。

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通过祭祀诗,我们就可以从中看出一些从远古时期到商周的祭祀的端倪,而商周的宗庙祭礼特点也可以从祭祀诗中反映出来。

以下从两个部分分别来叙述。

一、祭祀宏大(一)祭祀歌、舞《诗经》中的祭祀诗大多都用祭祀类型的歌曲来表现祭祀场面,给人直观的感觉就是歌舞、音乐盛大的祭祀场景。

这些都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的巫祝,巫与祝是当时人类与上界沟通的中介,而巫的职能就是用舞蹈体现出来。

《说文解字》说:“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由此,可以看出巫与舞的渊源。

诗经中祭祀祖先的篇章

诗经中祭祀祖先的篇章

诗经中祭祀祖先的篇章一、原文:《小雅·楚茨》楚楚者茨,言抽其棘。

自昔何为?我艺黍稷。

我黍与与,我稷翼翼。

我仓既盈,我庾维亿。

以为酒食,以享以祀。

以妥以侑,以介景福。

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

或剥或亨,或肆或将。

祝祭于祊,祀事孔明。

先祖是皇,神保是飨。

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执爨踖踖,为俎孔硕。

或燔或炙,君妇莫莫。

为豆孔庶,为宾为客。

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

神保是格,报以介福,万寿攸酢!我孔熯矣,式礼莫愆。

工祝致告,徂赉孝孙。

苾芬孝祀,神嗜饮食。

卜尔百福,如几如式。

既齐既稷,既匡既敕。

永锡尔极,时万时亿!礼仪既备,钟鼓既戒。

孝孙徂位,工祝致告。

神具醉止,皇尸载起。

鼓钟送尸,神保聿归。

诸宰君妇,废彻不迟。

诸父兄弟,备言燕私。

乐具入奏,以绥后禄。

尔肴既将,莫怨具庆。

既醉既饱,小大稽首。

神嗜饮食,使君寿考。

孔惠孔时,维其尽之。

子子孙孙,勿替引之!二、衍生注释:1. “楚楚者茨”:楚楚,植物丛生的样子;茨,蒺藜。

2. “言抽其棘”:抽,除;棘,刺,这里指蒺藜的刺。

3. “我艺黍稷”:艺,种植;黍稷,泛指五谷。

4. “以妥以侑”:妥,安坐;侑,劝助。

5. “烝尝”:冬祭曰烝,秋祭曰尝。

6. “爨”:cuàn,烧火煮饭。

7. “俎”:祭祀时盛肉的礼器。

8. “Patt 燔”:烧肉。

9. “炙”:烤肉。

10. “神保”:神灵。

三、赏析:1. 主题- 这首诗详细地描述了周人祭祀祖先的场面。

从农作物的丰收准备祭祀物品,到祭祀过程中的各种仪式,如宰牲、烹饪、献酒等,再到祭祀后的燕私等环节,完整地展示了祭祀祖先这一庄严而盛大的家族活动。

- 反映出周人对祖先的崇敬以及对家族延续中祭祀文化传承的重视。

2. 情感- 充满了对祖先的虔诚敬意。

诗中的祭祀者精心准备酒食,怀着感恩的心情希望祖先的神灵能够安享,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子孙福运悠长,这种敬意贯穿全诗。

- 还体现了家族内部的祥和欢乐。

祭祀后家族成员共饮共食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家族成员之间和睦相处的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