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参考模板(建筑)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实用模板(公建)

设计依据1. 《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43/T004-2010);2. 《省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3. 《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34.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GB50400-2006);5. 本工程其他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6. 其它国家、地方相关规标准。
主要技术体系技术方案一、规划建筑设计分析(节地与室外环境)1.室外风环境:建筑物周围人行区域距地面1.5m高处平均风速低于5m/s,主要人行区域平均风速不小于0.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
后期对项目进行室外风环境模拟。
2.场地噪声:通过规划设计采取适当的隔离或降噪措施。
场地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要求则得分。
2.停车位:场地规划设计要求有效合理的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满足建筑地下室停车位要求。
3.屋顶绿化:合理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方式,屋顶绿化面积占可绿化屋顶总面积的比例达到50%,或垂直绿化面积占可种植区域面积的比例不小于15%。
4.交通合理:对具有大量人流和短时间集散特性的公共建筑,为了保证各类人员顺畅方便地进出,要求将大量人群与少量使用专用车辆的特殊人群按照人车分行的原则组织各自的交通系统。
同时,倡导以步行、公交为主的出行模式,在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应重视其主要出入口的设置方位,接近公交站点。
建筑物配建的停车(位)场或库其设计应满足当地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要求,同时亦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设计标准和规要求。
5.植物绿化:绿化植物优先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其占场地全部植物种类的比例不小于70%,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
1.每100m2绿地上不少于3株乔木、10株灌木。
2.立体或复层种植群落占绿地面积不小于70%。
6.室外透水地面:透水地面包括自然裸露地面、公共绿地、绿化地面和镂空面积大于或等于40%的镂空铺地(如植草砖)及采用透水铺装地面的居民室外活动场地及人行道等。
江西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范本模板】

江西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
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我省城乡建设模式转变和建筑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 “十三五”期间,我省将以建设“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为主题,持续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以及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精神,编制本专项规划。
本规划是“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江西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一、发展基础(一)发展现状1. 建筑节能深入推进新建建筑节能比重逐年提升.“十二五”期间,江西省新建建筑设计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比例达100%,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比例达98。
5%。
南昌市和新余市分别在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中执行更高的节能标准。
因地制宜开展既有建筑节能-1-改造试点。
以建筑门窗改造、建筑遮阳为重点,在上饶、赣州、宜春等市县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示范122.23万㎡。
公共建筑节能稳步推进。
建立江西省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管平台,新余、南昌、九江3个试点市级平台建设工作已启动。
南昌大学等5所院校节约型示范校园建成。
2、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地方立法工作取得突破.2015年11月30日江西省人民政府第5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江西省民用建筑节能和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办法》,以江西省第217号政府令颁布。
监管体系得到加强.江西省将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纳入全省节能减排专项检查考核、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检查的重要内容,并将绿色建筑作为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示范区考核的重要指标。
江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设立建筑节能与科技处,南昌市、新余市、九江市、鹰潭市、赣州市先后成立了管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的专门科室。
绿色环保建筑设计方案模板

绿色环保建筑设计方案模板一、背景介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绿色环保建筑设计方案应运而生,旨在寻找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方式。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个绿色环保建筑设计方案模板,希望能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项目背景1. 项目名称:2. 项目地点:3. 项目规模:4. 项目意义:三、设计原则1. 节能原则:2. 资源循环利用原则:3. 环境适应原则:4. 健康与舒适原则:四、方案设计1. 整体设计1.1 建筑结构设计:1.2 建筑材料选择:2. 能源系统设计2.1 能源供应:2.2 节能措施:3. 水资源管理3.1 雨水收集系统:3.2 废水处理系统:4. 绿化设计4.1 绿化材料选择:4.2 生态景观规划:5. 室内环境设计5.1 室内空气质量管理: 5.2 自然采光与通风:5.3 声环境控制:五、成本与效益评估1. 建设成本评估1.1 建筑设计、施工费用: 1.2 能源系统投资:1.3 水资源管理设施费用: 1.4 绿化设计费用:1.5 室内环境控制费用:2. 持续经济效益评估2.1 节能与降低运营成本: 2.2 环境影响减少:2.3 提升建筑价值:六、可行性研究1. 技术可行性:2. 经济可行性:3. 社会影响评估:七、项目实施计划1. 设计阶段计划:2. 建设阶段计划:3. 完成阶段计划:八、总结与展望绿色环保建筑设计方案的制定是为了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本文提供了绿色环保建筑设计方案模板,以便为您在实际项目中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信通过绿色环保建筑设计的推广,我们能够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丽、健康和可持续的未来。
以上就是绿色环保建筑设计方案模板的内容,希望能够为您的设计工作提供帮助,谢谢!。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专篇说明模板

附件1: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专篇说明模板(居住建筑)(2) —般性指标1. 雨水集畜与渗透设施:1.1 透空率大于40%勺植草砖面积 2m 透水绿地面积m 21.2 设置可渗透管沟、旱溪、冲沟等措施面积: 2m1.3 下凹式绿地面积:m 22. 绿化浇灌方式:□取水口□滴灌□微喷灌□渗灌、□管灌、□其他民用建筑绿色设计专篇说明模板(公共建筑)附件2:徐州市绿色建筑设计应达标基本条文及审查要点(施工图设计阶段)一、设计和审查依据: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2、《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 229-2010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19934、《江苏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32/J 96-20105、《江苏省居住建筑热环境和节能设计标准》DGJ32J71-20086、《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7、《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二、基本条文及审查要点:(一)居住建筑1 建筑设计1、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 m2(4.1.6 )【审查要点】建筑总平面图中指标是否符合要求。
2、住区内部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4.1.7)【审查要点】污染源主要指:易产生噪声的学校和运动场地,易产生烟、气、尘、声的饮食店、修理铺、锅炉房和垃圾转运站等。
在规划设计时应根据项目的性质,合理布局或利用绿化进行隔离。
3、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规划配建,合理采用综合建筑并与周边地区共享。
(4.1.9 )【审查要点】住区是否按照规划要求配建公共服务设施。
4、住宅建筑热工设计和暖通空调设计符合国家和地方居住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
(4.2.1 )【审查要点】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是否符合《江苏省居住建筑热环境和节能设计标准》DGJ32J71-2008 的规定。
5、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建筑体形、朝向、楼距和窗墙面积比,使住宅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并根据需要设遮阳设施。
(完整)绿建专篇(初步设计、方案)

第十四章绿色建筑专篇一、项目基本信息工程名称:建设地点:建设单位:建筑类型:绿色设计目标:国标一星二、设计依据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14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DB/T 1039-20073、《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DB33/1092-20164、《民用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核算标准》 DB33/1105-20145、《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三、节地与室外环境1、环境噪声控制本项目位于温岭市城西街道螺屿村(编号为GY030101-3地块),东侧为规划新河线河道,南侧为空地(规划为道路),西侧为空地(商服用地,为台州邦丰塑料有限公司项目用地),北侧临中心大道。
场地环境噪声要求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规定。
1)根据交通规模预测交通噪声量,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交通噪声对建筑区域声环境的影响。
2)通过区域周边绿化配置形成噪声防护屏障。
2、室外风环境控制要求建筑总平面的布置和设计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建筑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
1)利用电脑模拟建筑室外风环境,为建筑方案提供优化建议。
如优化建筑布局、建筑截面面积,建筑体形以及建筑高度等;2)通过绿化配置,减少室外局部风力放大。
3、生态场地设计对场地和景观设计进行优化,设计透水地面,有利于雨水回收,减低热岛效应,改善生态环境。
1)建筑周边、庭院的地面和公共广场等采用透水铺设。
主要采用地下停车场,地上车位采用嵌草砖(草皮砖)铺装地面。
人行道采用透水砖铺装地面。
2)关注各种下垫面的吸热特征,选择浅色与可反射适当太阳能的铺装饰面,保证有绿化覆盖率和遮荫率。
3)绿化设计优先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生态绿地、墙体绿化、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等多样化的绿化方式。
四、节能设计1、建筑造型节能1)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建筑造型和形体模拟,进行优化设计,如体型控制,选择浅色外墙饰面;对朝向与窗墙面积比进行有效控制等。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示例

三、绿色建筑设计工程基本情况表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示例)
一、设计依据
1.1 《绿色筑评价标准》GBfΓ50378-2019
1.2 《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T13-197-2023
1.3 《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13-118-2023
1.4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
1.5 《福建省居往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13-62-2019
1.6 《福建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13-305-2019
1.7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2023
1.8 《建筑环境通用规范》GB55016-2023
1.9 《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2023
1.10 《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方法》(GB/T7106-2019)
1.11 《民用建统一设计标难》GB50352-2019
1.12 《城市居在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I80-2018
1.13 《福建省民用腱筑外窗工程技术规范》DBJ13-255-2016
1.14 国家、省、市现行的其他相关建筑节能法律、法规
二、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建设单位:
工程地点:工程规模:
四、总平面设计绿色建筑技术措施汇总表。
绿色建筑专篇【范本模板】

第一章绿色建筑专篇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青海省建设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本工程从设计阶段结合当地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等特点,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降低建筑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遵循健康简约高效的设计理念,实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一、设计依据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6);2、《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63/T1340-2015);3、《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63/T 1340—2015)。
二、设计标准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6),绿色建筑共分一星、二星、三星三个等级(最高为三星),本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并基本达到绿色建筑等级评定一星级以上标准。
本工程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结合项目自身特点,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
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设计评价是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组成。
(一)节地与室外环境1、控制项(1)项目选址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
(满足)(2)场地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
(满足)(3)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满足)(4)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满足)2、评分项(1)土地利用A、节约集约利用土地.(5 分)B、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
(7 分)(2)室外环境A、建筑及照明设计避免产生光污染。
(3 分)B、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的有关规定.(3 分)C、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
江西省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参考模板(暖通空调)

江西省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参考模板(暖通空调)一、设计依据1、《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2016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153、《江西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T 36-024-20144、《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20125、《江西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 36(2020年版)6、国家、省、市现行的法律、规范及其他相关规定二、基本级设计内容1、项目内设置以下功能房间:□厨房、□餐厅、□打印复印室、□卫生间、□地下车库、□其他产生污染物的房间:。
简要说明防止以上区域的空气和污染物串通到其他空间,防止厨房、卫生间的排气倒灌的措施:;□设置机械通风系统,详见图纸:。
2、采取措施保障室内热环境。
□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新风量等设计参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的有关规定:□非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1简要说明保障室内热环境的措施或预留条件:。
3、主要功能房间具有现场独立控制的热环境调节装置。
详见图纸:。
□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非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简要说明采用的可控的热环境调节装置:。
4、地下车库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
简要说明地下车库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布点情况以及控制策略:;详见图纸:。
5、采取措施降低部分负荷、部分空间使用下的供暖、空调系统能耗,并符合下列规定:(1)根据房间的平面位置、使用功能、使用时间和朝向,合理划分供暖、空调区域,并对系统进行分区控制:□是、□否;(2)空调冷源的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电冷源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的规定。
空调冷源的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详见《部分负荷性能系数计算书》;IPLV计算表:2空调冷源的电冷源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详见《电冷源综合制冷性能系数计算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参考模板(建筑)一、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
项目地址:
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地上建筑面积:
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
二、设计依据
1、《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 50352-2019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2018版)
3、《江西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36(2020年版)
4、《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2016
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15
6、《江西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T 36-024-2014
7、《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2010
8、《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2013
9、国家、省、市现行的法律、规范及其他相关规定
三、基本级设计内容
1、场地应避开滑坡、泥石流等地质危险地段,易发生洪涝地区应有可靠的防洪涝
基础设施;场地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的危害。
(1)场地选址附近是否有以下威胁或者危险源:
□洪灾、□泥石流、□风切变、□抗震不利地段(如地震断裂带、易液化土、人工填土等)、□火、爆、有毒物质等(如油库、煤气站、有毒物质车间等)、□以上皆无。
(2)土壤中的氡浓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的规定,详见《土壤氡浓度检测报告》;如含氡,防氡措施为:;
(3)电磁辐射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8702的规定。
电磁辐射源:□电视广播发射塔、□雷达站、□通信发射台、□变电站、□高压电线,□其他:,详见《电磁辐射监测报告》;如有,简要说明避免以上威胁或危险源的措施:;
2、建筑外墙、屋面、门窗、幕墙及外保温等围护结构满足安全、耐久和防护的要
求。
详见。
(如建筑设计总说明、工程做法和构造一览表等)
3、外部设施与建筑主体结构统一设计、施工,并具备安装、检修与维护条件。
建筑外部有以下设施:
□外遮阳、□太阳能设施、□空调室外机位、□外墙花池、□广告、□店招、□检修通道、□马道、□吊篮固定端、□预埋件、□其他:。
外部设施的位置、尺寸、构造详见图纸:。
4、建筑外门窗必须安装牢固,建筑外门窗的气密性分级符合国家标准《建筑外门
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和《江西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T 36-024中的相关规定。
详见(如建筑设计总说明、节能设计专篇、门窗表等)。
5、□卫生间、□浴室、□其他:的地面设置防水层,墙面、顶棚设置防潮层。
防水、
防潮措施详见图纸或说明。
6、走廊、疏散通道等通行空间满足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防灾
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 51143对紧急疏散、应急救护等要求,且保持畅通。
合理设置以下设施或措施:
□担架电梯、□避难层、□安全疏散出口、□安全疏散宽度计算、□走道宽度、□安全疏散距离、□防火分区示意图、□其他:;
详见图纸。
(防火分区示意图及疏散宽度计算等)
7、具有安全防护的警示和引导标识系统。
设置位置详见图纸(文件):。
8、室内空气中的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氡等污染物浓度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的有关规定。
建筑室内和建筑主出入口处禁止吸烟,并在醒目位置设置禁烟标志。
主要功能房间污染物浓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的有关要求,主要功能房间污染物浓度详(建筑设计说明及工程做法或装修工程一览表等);禁烟标志、吸烟区的设置位置详见图纸:。
9、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和隔声性能符合下列规定:
(1)室内噪声级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的低限要求;详见《室内噪声级分析报告》。
(2)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的隔声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的低限要求;详见《围护结构隔声性能分析报告》。
围护结构的空气声隔声性能列表:
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列表:
10、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符合下列规定:
(1)在室内设计温度、湿度条件下,建筑非透光围护结构内表面不得结露;详见《建筑围护结构结露验算计算书》。
(2)供暖建筑的屋面、外墙内部不产生冷凝;详见《建筑围护结构内部冷凝验算计算书》。
(3)屋顶和外墙隔热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的要求;详见《屋顶和东西外墙内表面温度计算书》。
屋顶的内表面温度计算列表
东向外墙的内表面温度计算列表
西向外墙的内表面温度计算列表
11、外窗可开启面积比例达到≥30%,当采用玻璃幕墙时,玻璃幕墙可开启面积比
例达到≥5%,可见光反射比≤0.2,详见《外窗/幕墙可开启面积比例计算书》。
12、有外窗的功能用房数不得少于房间总数的75%,详见《有外窗的功能用房比
例计算书》。
建筑功能房间数量:;有外窗的功能房间数量:;
有外窗的房间比例为:;(可按无外窗房间考虑的有地下室、KTV、酒吧、开敞大厅、设备用房、仓库、储藏间、管道井和功能要求可为暗室的房间)。
13、充分利用天然光,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的要
求。
□居住建筑:卧室、起居室的窗地比达到≥1/6,详见《窗地面积比计算书》。
□公共建筑:主要功能房间采光系数达标比例达到≥50%,详见《室内自然采光模拟分析报告》。
14、优化建筑空间、平面布局和构造设计,改善自然通风效果。
□居住建筑:设有明卫明厨且主要功能房间的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达到≥8%,详见《房间通风开口面积与地板面积比例计算书》。
□公共建筑:过渡季典型工况下主要功能房间平均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次/h的面积比例达到≥50%,详见《室内自然通风模拟分析报告》。
15、建筑、室外场地、公共绿地、城市道路相互之间设置连贯的无障碍步行系统。
详见图纸:。
16、场地人行出入口500m内设有公共交通站点或配备联系公共交通站点的专用
接驳车;详见:。
(公交站点分析报告)
17、合理设置电动汽车和无障碍汽车停车位且符合规划指标要求。
停车方式节约集约用地:□机械式停车库、□地下停车库、□立体停车楼(库)、□其他方式。
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是、□否(原因:)。
地面停车设计合理,不挤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是、□否
规划要求机动车停车位数量:个,设计机动车停车位数量:个,其中电动汽车停车位数量:个,无障碍汽车停车位数量:个。
详见图纸:,且符合规划要求。
18、自行车停车场所位置合理、方便出入。
规划要求自行车停车位数量:个,设计自行车停车位数量:个。
自行车位及自行车库/车棚设计详见图纸:。
19、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和建筑功能需求,对建筑的体形、平面布局、空间尺度、
围护结构等进行节能设计,且符合国家有关节能设计的要求。
建筑朝向:;建筑的楼间距最小为:,这两栋楼为:。
详见节能设计专篇、节能计算书。
20、垂直电梯和自动扶梯采用节能控制措施。
选型详见图纸:,节能控制措施详见电气设计专篇。
注:无电梯和扶梯的建筑,本条不做要求。
21、建筑规划布局满足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满足、□不降低已有建筑日照标准。
详见建筑日照模拟分析图和《日照分析
报告》。
22、配建的绿地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的要求,合理选择绿化方式,植物种植适应
当地气候和土壤,且无毒、易维护,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地下室种植顶板:;
种植屋顶:)和排水能力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并采用复层绿化方式:□是、□否。
详见图纸:(景观设计图、总平面设计图、给排水设计图)。
23、场地的竖向设计有利于雨水的收集或排放,有效组织雨水的下渗、滞蓄或再
利用。
详见。
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比例≤75%。
24、建筑内外均设置便于识别和使用的标识系统。
□是、□否,设置位置详见图纸/文件:。
合理设置以下标识:
□人车分流标识、□公共交通接驳引导标识、□易于老年人识别的标识、□满足儿童使用需求与身高匹配的标识、□无障碍标识、□楼座及配套设施定位标识、□健身慢行道导向标识、□公共卫生间导向标识、□其他促进建筑便捷实用的导向标识:。
25、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垃圾容器和收集点的设置合理并与周围景观协调:□是、
□否,设置位置详见图纸/文件:。
四、绿色建筑星级
根据项目特点合理选择绿色建筑的技术路线,增加相关条款、说明、图纸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