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短文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登泰山记》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

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登泰山记》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上文作者(人名),是(朝代)桐城派古文家。

(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10、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___ (3分)A.上文加点的“其”和“之”所指代的对象一样。

B.作者登山没有经过东谷,而是沿中谷直走到山顶。

C.“磴几不可登”的“几”读“ji”,意思是“石阶”D.作者艰难登山是为饱览雪后泰山的雄浑瑰丽奇观。

参考答案8. 姚鼐清朝(2分,各1分)9. 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人们都叫它天门。

(3分)10. D (3 分)翻译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中溪).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黄岘xiàn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赏析:《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

《登泰山记》选择、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选择、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选择、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登泰山记》习题及答案【高一必修上册】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高考阅读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意义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在)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③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稍微) ④世皆谓之天门云(句末语气助词)⑤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到,前往) ⑥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⑤⑥3.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望晚日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

”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B.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C.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D.是日,观道中石刻6.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及既上,苍山负雪②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④其远古刻尽漫失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A.郦道元所谓环水也B.而半山居雾若带然C.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D.石苍黑色,多平方8.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此东海也C.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D.(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晋阳)拜为上卿9.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余始循以入(开始)B.遂至其巅(因此)C.崖限当道者(阻挡)D.及既上(等到)10.下列句中“是”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是月丁未B.是吾剑之所从坠C.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D.吾祖死于是二、重点句子翻译: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2019-登泰山观日出 阅读答案-推荐word版 (2页)

2019-登泰山观日出 阅读答案-推荐word版 (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登泰山观日出阅读答案登泰山观日出(片断)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

今年春节期间,我有幸登上泰山观看日出。

凌晨2时半,我开始登山。

起头的路不算陡,我走得很快。

一路上很寂静,除了夜风偶尔带来的松涛声之外,什么声音也没有。

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到了中天门,刚4点半,天还是黑黑的,我怕dān(担耽)误看日出,不敢停留,仍继续往前走。

到达对松亭时,天已微明。

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biàn (辩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piāo (飘漂)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xuán(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zhǎng zhàng)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这时,我才发现自己的四周竟是一片云海。

从对松亭往上,路更险峻了,我一步三喘地往上爬。

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山路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

我扶住路边的铁栏杆,沿着窄窄的石板qì(砌)成的台阶,艰难地向上攀登着。

爬了几十级台阶,我实在累得不行,就坐下来休息。

这时,几位老人拄着拐杖缓步走到我身旁。

其中一位白胡须老大爷笑着对我说:小伙子,累了吧?”我被大爷的精神所鼓舞,说了一声不累就站起来,跟在他们后面继续向上攀登。

1、在文中拼音后的括号中填写或圈出正确的字。

3%2、这段选文写作顺序上很有特点,是按照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两条主线来叙述登泰山的过程的。

2%3、用“ ”在第二自然段中画出一句比喻句;这句子把泰山比作高大的墙;“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作者的这种感觉:高耸入云。

登泰山观日出阅读理解及答案

登泰山观日出阅读理解及答案

登泰山观日出阅读理解及答案登泰山观日出(片断)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

今年春节期间,我有幸登上泰山观看日出。

凌晨2时半,我开始登山。

起头的路不算陡,我走得很快。

一路上很寂静,除了夜风偶尔带来的松涛声之外,什么声音也没有。

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到了中天门,刚4点半,天还是黑黑的,我怕dān(担耽)误看日出,不敢停留,仍继续往前走。

到达对松亭时,天已微明。

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biàn (辩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piāo (飘漂)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xuán(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zhǎng zhàng)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这时,我才发现自己的四周竟是一片云海。

从对松亭往上,路更险峻了,我一步三喘地往上爬。

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山路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

我扶住路边的铁栏杆,沿着窄窄的石板qì(砌)成的台阶,艰难地向上攀登着。

爬了几十级台阶,我实在累得不行,就坐下来休息。

这时,几位老人拄着拐杖缓步走到我身旁。

其中一位白胡须老大爷笑着对我说:小伙子,累了吧?”我被大爷的精神所鼓舞,说了一声不累就站起来,跟在他们后面继续向上攀登。

1、在文中拼音后的括号中填写或圈出正确的字。

3%2、这段选文写作顺序上很有特点,是按照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两条主线来叙述登泰山的过程的。

2%3、用“ ”在第二自然段中画出一句比喻句;这句子把泰山比作高大的墙;“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作者的这种感觉:高耸入云。

4%4、第四自然段画“ ”的句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子用棉絮、绸带、浪花来比云雾,你觉得作者笔下的云雾可以用词语变幻莫测和姿态万千来形容(一个表示变化,一个表示形态多样)。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及答案(完美版)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及答案(完美版)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及答案(完美版)一、课外阅读。

登泰山观日出(节选)我没有在南天门停留。

7点10分,我终于到达了日观峰。

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东眺望着无际的群山,只见山峰之间白雾茫茫。

大约过了七八分钟,东方天际出现了鱼肚白,是那么柔和,又是那么光洁。

它不断地扩大,仿佛要淹没群山似的。

它的底部则微露着淡红色,四周的云也发白了……我目不转睛地望着这一切。

一会儿,那淡红色加深了,范围越来越大,把邻近的云也照得发亮。

这时,东方的天空发红了,在重重叠叠的峰峦的最东端,红得最浓、最艳,好像燃烧着的大火正在蔓延扩大。

就在这一刹那间,那红绸帷幕似的天边拉开了一角,出现了太阳的一条弧形的边,并且努力地上升着,变成一个半圆形,放着强烈的光,把周围的红绸帷幕撕得粉碎。

我的眼睛被这强光刺激着,微微感到疼痛,可我仍然盯住它,就像怕它跑掉似的。

那半圆形不断上升,越来越圆,像一个火球在天边跳动着,最后终于挣脱了地面。

“啊!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

1.下面的选项中描述日出前后天空颜色变化正确的一项是()。

A.鱼肚白→淡红色→火红色B.鱼肚白→火红色→淡红色2.读一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填空。

(1)这句话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方法,把______比作______,写出了太阳的形态特点。

(2)“不断”“越来越圆”“终于”这些词语体现了太阳上升过程中的________和太阳____________。

3.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日出时太阳的形状变化顺序是:一条弧形的边→半圆形→火球。

(____)(2)本文抓住日出前后天空颜色的变化和观看时的感受这两方面写了泰山的日出。

(____)4.这篇文章和《海上日出》在写法或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列举一两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内阅读。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及答案一、课外阅读。

登泰山观日出(节选)我没有在南天门停留。

7点10分,我终于到达了日观峰。

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东眺望着无际的群山,只见山峰之间白雾茫茫。

大约过了七八分钟,东方天际出现了鱼肚白,是那么柔和,又是那么光洁。

它不断地扩大,仿佛要淹没群山似的。

它的底部则微露着淡红色,四周的云也发白了……我目不转睛地望着这一切。

一会儿,那淡红色加深了,范围越来越大,把邻近的云也照得发亮。

这时,东方的天空发红了,在重重叠叠的峰峦的最东端,红得最浓、最艳,好像燃烧着的大火正在蔓延扩大。

就在这一刹那间,那红绸帷幕似的天边拉开了一角,出现了太阳的一条弧形的边,并且努力地上升着,变成一个半圆形,放着强烈的光,把周围的红绸帷幕撕得粉碎。

我的眼睛被这强光刺激着,微微感到疼痛,可我仍然盯住它,就像怕它跑掉似的。

那半圆形不断上升,越来越圆,像一个火球在天边跳动着,最后终于挣脱了地面。

“啊!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

1.下面的选项中描述日出前后天空颜色变化正确的一项是()。

A.鱼肚白→淡红色→火红色B.鱼肚白→火红色→淡红色2.读一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填空。

(1)这句话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方法,把______比作______,写出了太阳的形态特点。

(2)“不断”“越来越圆”“终于”这些词语体现了太阳上升过程中的________和太阳____________。

3.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日出时太阳的形状变化顺序是:一条弧形的边→半圆形→火球。

(____)(2)本文抓住日出前后天空颜色的变化和观看时的感受这两方面写了泰山的日出。

(____)4.这篇文章和《海上日出》在写法或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列举一两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海啸一个有九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子,坐落在海滨。

余光中《登泰山》阅读训练及答案

余光中《登泰山》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登泰山余光中①能登秦山,总是令人兴奋的,不是因为它海报之高,而是因为它地位之高,也不是因为它磅礴之广,而是为了它名气之士。

②秦山为五岳之尊,因为它是东岳。

易经以震卦代表东方.《说卦》指出:“万物出乎震。

震,东方也。

”东方是太阻所出春玉所由,自然是万物所生,功同造物。

又指出:“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至于南方的离只得中女,西方的兑只得少女,北方的坎也只得中男,所以泰山成为众岳之长,峰顶刻立“五岳独尊”的石碑。

③在中母叛学里奈山占了如此的优势,难怪历代帝王都要东巡来此,祭祀天地,所以泰山也成了政权继承的阳刚图腾。

政教相辅,儒家和道家的宗教景观相互辉映,从山下的秦安城一路攀登到山顶。

从平地的神府岱庙到山顶的碧霞祠、青帝宫、玉皇庙,多为道观,但中途的善照寺、斗母宫都是佛寺,而红门宫则释道合一,并祀弥勒佛与碧霞元君。

至于儒家文化,则登山起步不久就有坊门巍靶,纪念孔子当年登临故事,到了玉皇顶前又有孔庙。

④峨峨岱宗,中华历史、宗教、文化的一大载体,不愧为人文气象最恢弘的名山。

而载体的本身,众山罗绕,群峰获初,阴阳一割,种秀独钟,更为人文的俭值提供了宏观壮丽的场景。

就像一座纪念堂。

鬼斧神工,本身已经是美的一大存在,更无论它所珍威的纪念品了。

秦山正是如此:几千万年以前,伊种之力,把藏山一推,又把喜马拉雅山一挤,犹捏出了敢成了这么一大堆的岱宗,至今历齐鲁四百里方图,青犹木了。

儿千年前,伊人之功,把泰山之石切割成形,有的立坊,有的益庙,有的编路,有的造桥,更孝运的一些北刻成了历代的碑文,或聚或能,或行或草,人怕忘记的,都交给颓石去深刻保存,风霜去治意推效。

⑤泰山地位如此崇高。

经过压代名士题咏,名气更加响亮,一甚至常见于成语,成了崇高、重大、安稳的象征。

占了地利,儒家的至圣与亚圣每当用喻,辄就近取材,你一句“登长山而小天下"我一句“拉奉山而超北海”,犹把自己的“家山”愈炒愈热。

《登泰山记》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登泰山记》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登泰山记》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四)八、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

(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21-24题。

(18分)登泰山记登泰山不难,不必有什么登山装备,最多在山门那里花几元钱买根手杖。

泰山的一个意思,就是任何人都可以登上去。

《字汇》中记录:“泰,安。

”庄子曾说:“宇泰定者,发乎天光。

”此山如果不泰,而是奇险危绝,那么多数人会爬不上去。

所以说,登泰山是一种赶庙会式的活动,扶老携幼,浩浩荡荡、摩肩接踵,不是去探险,而是回家,回到某种永恒的怀抱之中。

泰山本来也是舒缓陡峻地势不同。

登山的石阶一修,山势也就变成了直达山顶的陡坡,省略了原始山路的七弯八拐,时间也快多了。

但许多路段很无趣,石阶一蹬接着一蹬,登山者喘气喘得像是在参加奥运会,年轻人还要比赛,最短时间抵达山顶成了登山唯一目的。

我估计孔子当年登山,必是依着山势往上,“仁者乐山”,乐的就是它是山。

山有山的路,要在林泉松壑之间绕行,顺着地势:它高你高,它矮你矮,它平你平,它陡你陡;它雾出高岫,你拨雾而深,它泉过低谷,你涉水而湿。

要像水一样地顺着山之路,而不是一条强行霸占的直线。

泰山没有这种直线,登顶也不是唯一目的,对山势本身的体会才是登山之乐。

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泰山在孟子那里,不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山,而是一座圣山。

这就给我一种印象,泰山似乎是寸草不生,只有石刻、不朽的文字和神迹。

我要为泰山准备的不是脚底板而是磕膝头。

当我在一个春天抵达泰山时,发现它其实草木葱茏,流水潺潺,山谷苍翠,雾去云生,真是一座可以颐养生命的灵山。

齐鲁大地上出现这样一座天赐的花果松柏清泉美石之山,那就不仅是给养,也是启示。

世界已经如何,世界应当如何,泰山是一种准绳。

道法自然不是乱法,法的是泰山。

这就是泰。

如果把满山的苍松比作笔,把满山的巨石比作墨,那么登泰山就像是在文房四宝中行走,何况历代文人还在山石上刻了那么多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泰山短文阅读答案
导读:欢迎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④题,本文后附登泰山短文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登泰山
张养浩
①风云一举到天关②,快意平生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③,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④方知隘,今后巢居似觉宽。

笑拍红崖⑤咏新作,满空笙鹤⑥下高寒。

注:
①张养浩(1270~1329):元代散曲家。

②天关:指南天门。

③“万古”句:齐州,北魏时置,即今济南。

从济南千佛山北望,可于苍茫中见到九个山头,故称齐烟九点。

④井处:意为居住窄小。

处,居住。

⑤红崖:指山崖。

⑥笙鹤:周时王子乔好吹笙,修炼20年乘白鹤仙去。

问题:
①本诗写登山的过程仅一句:“风云一举到天关”,《登泰山记》中具体描述登山情景也仅一句:“________________”。

前者意在表现________,后者如实来写,意在表现登山的________。

②“快意平生有此观”,“此观”主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诗句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和日出的________。

③《登泰山记》中表现“五更沧海日三竿”这一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一诗一文,相映成趣,诗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文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④“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似觉宽。

”——诗人登上泰山,看到泰山的高大、日出的壮观,悟出________________。

《登泰山记》中,作者仅着意于________,却较少有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欢快的心情,艰辛。

②登泰山而见齐烟九点及“东海”日出,高大,壮观。

③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而皆若偻,用语凝炼,音调铿锵,很有气魄,虽只寥寥数语,但描绘得生动形象,令人有宛然若见之感,而且层次分明。

④应当胸怀广阔,不能汲汲于个人得失,游程的记述、时令特征的描绘和景物的刻画,个人感情的流露和议论。

【登泰山短文阅读答案】
1.登泰山记(节选)阅读答案
2.登泰山记阅读答案
3.《登泰山记》阅读答案
4.《登泰山记》阅读习题及答案
5.登山人阅读短文答案
6.《登泰山记(泰山正南面有三谷)》阅读答案
7.泰山的石头阅读题及答案
8.泰山土著登泰山的散文
上文是关于登泰山短文阅读答案,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