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3]《学前游戏论》

合集下载

学前游戏论(全)

学前游戏论(全)

第一章选择)1.儿童游戏眼见得初步兴起阶段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30年代左右,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为游戏理论。

经典的游戏理论:,作为最早的游戏理论形态开始出现。

2.儿童游戏研究缓慢发展阶段以精神分析理论为主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3.儿童游戏研究的飞跃阶段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在这一阶段,最初以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

4.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左右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比较注重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

精神分析学派的包括情绪情感,发泄,补偿。

儿园基础的教育家5.德国的福禄培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

6.为了使儿童得到知识和发展各种能力,福禄培尔为幼儿园设计了“恩物”和作业体系。

“恩物”实际上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里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

“恩物”主要有六种。

7.福禄培尔在幼儿园里所创建的游戏体系及其“恩物”和作业体系,是学前教育史上的首创。

8.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游戏的发展变化是陈鹤琴关于儿童游戏看法中的核心思想。

9.陈鹤琴的思想与研究,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基础。

10.从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这一时期我国教育界、心理学界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心理学理论。

以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游戏理论,对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基本处于移植阶段。

第二章选择1.在20世纪初,经典的游戏理论已经形成。

到20世纪中叶以后,开始主要流行三种游戏理论派别,分别为精神分析的游戏论(发泄论),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和原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活动论)。

80年代以后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又得以流行。

(选)2.经典的游戏理论(选择)①剩余精力说:主要观点:剩余的精力的无目地的消耗和发泄。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1、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论述)(1)把儿童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及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

(2)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地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以主体性在活动中的表现和程度对活动的性质进行本质上的辨别,不再把儿童的游戏和非游戏的非主体性活动相互混淆,深刻揭示了游戏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

(3)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揭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功能特性,展现出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发展,有益于儿童主体性培养,从而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4)把游戏看作是儿童主体性的活动,充分肯定的儿童自身作为游戏主体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并不排除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对儿童游戏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制约。

(5)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的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

2、我国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得认识(1)、一般特性:①游戏是儿童主动的志愿的活动;②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③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④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游戏。

3、与非游戏活动的特征与其他活动相比游戏的特性是什么?①游戏是由内部动机。

所控制的行为;②游戏中儿童注意的是活动的手段而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③游戏区别于探究行为;④游戏区别于工具性行为;⑤游戏不受外部强加的规则的束缚;⑥游戏要求每一个参加者主动积极地进行活动。

4、成人游戏与儿童游戏的区别:5、①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②戏中的主体的情况不一样;③游戏的内容不同。

西南大学0243 《学前游戏论》第一次作业答案

西南大学0243 《学前游戏论》第一次作业答案

请同学们将试卷所有题目做答完毕再提交,否则零分处理!一、名词解释1、角色游戏2、"剩余精力”说3、游戏主题4、自我导向答:角色游戏:是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借助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其生活环境、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的游戏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是席勒与斯宾塞。

主要观点是:生物都有维持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泄,而游戏就是一种剩余精力的发泄方式。

游戏主题:是教师按照某一种逻辑,将相关的内容整合进去,在一段时间内围绕着某一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自我导向:指一个人的行动总是他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结果,意味着儿童本人决定自己本人的活动,并且计划并实现自己的活动。

48、内在动机产生于本人或活动本身参与活动的动机或内驱力,其报偿产生于所从事的活动本身二、简答题1、简述弗洛伊德游戏思想的唯乐原则。

2、简述学前儿童游戏规则发展的一般规律。

3、简述游戏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

答:1、弗洛伊德认为整个精神机关的基本促进动力,来自没有得到满足的愿望或者没有得到平息的激动——一个释放由此而产生的未满足感(不快)的愿望,从而消解紧张,得到快乐。

2、游戏的规则是指游戏中必须遵守的某种规定。

儿童在游戏中对规则的理解是循序渐进的,其游戏行为对规则的遵守程度也是逐步提高的。

在儿童游戏发展过程中,游戏的规则呈逐渐明朗化的趋势。

在儿童游戏发展过程中,游戏规则的这种由隐性状态向显性状态的改变,一方面反映出游戏重心的转化过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遵守游戏规则对儿童不断提高的要求和儿童在规则遵守上的不断自觉化。

3、游戏是一种智力活动。

任何游戏在不同程度上包含着智力因素。

游戏与智力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

其一,智力游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其二,游戏中问题的解决或新颖的联想,能够改善或优化儿童的智力结构,使智力转化为一种认知策略和机制;其三,游戏过程中,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智力活动。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0243 学前游戏论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0243 学前游戏论

一、单项选择题ABBAD DB二、解释题1、结构游戏:儿童利用各种结构材料和玩具进行结构活动的游戏。

常用的材料有积木、积塑、金属结构材料、沙土、雪、石子等。

2、以人代人:以人代人是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的行为及其特征,即角色扮演。

3、轶事记录:是指简短地记录幼儿的游戏或游戏中的偶发事件。

这些记录可反映幼儿的游戏技能以及社会性、认知、情感和身体等方面发展的状况。

4、游戏环境:幼儿游戏活动提供的各种条件。

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精神环境。

5、接受性游戏;指的是幼儿能玩的游戏,是对他们不影响健康,还提高智力和发育的游戏。

6、成熟论:成熟论并不完全否定外部因素对发展之必须,然而否定外部因素对发展的决定意义,因而倾向于内发论。

成熟论者认为教育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是无意义和低效的。

美国著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格塞尔用他著名的同卵双生子爬梯比较实验为成熟论提供了实证性证据;瑞士著名的、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的创始者皮亚杰,在他理论的初创时期也倾向于内发的成熟论。

然而他关注的中心不是运动技能的发展顺序,而是儿童内在认知建构模式的成熟演化程序。

三、问答题1、简述张雪门的幼儿游戏思想。

答:(1)游戏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工具,幼儿可以从游戏中得到许多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以及生活上的知识技能。

(2)游戏是实施幼儿园课程的一项教学活动。

教师事先备游戏课,确立明确的游戏教学目标,准备游戏材料,力图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3)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同时更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幼儿园游戏教学中要依据一定的方法来指导幼儿游戏。

(4)游戏教学化,游戏与教学融合,将游戏作为实施幼儿园课程的教材之一,但并没有明确地表示在游戏与教学的融合上的立场。

2、简述玩具和游戏材料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

答:玩具在儿童游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幼儿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幼儿休闲的“工具”,更是幼儿学习的“伴侣”。

学前游戏论核心概念

学前游戏论核心概念

本章核心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儿童游戏的本质观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基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社会性本质观:(1)此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坚持社会性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的特征。

(2)我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这是一种社会性本质观。

(3)对社会性本质观的评价:这种游戏本质观容易导致:“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

”(4)教育家杜威的游戏本质观。

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了解我国的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简答):一、游戏室儿童主动的资源的活动;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理解纽曼的游戏特征学说。

如控制:内控与外控?;真实;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填空)动机可疑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填空)第三节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学前游戏的结构:(1)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

(填空)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名词解释)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名词解释)儿童游戏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这说明游戏是受哪种动机控制:内部动机的控制)(选择题)角色扮演。

(A、识记角色扮演概念;B、识记机能性角色: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二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2)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动机和体验。

【西大2017版】[0243]《学前游戏论》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西大2017版】[0243]《学前游戏论》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243)《学前游戏论》网上作业题及答案1:第一次作业2:第二次作业3:第三次作业4:第四次作业5:第五次作业6:第六次作业1:[论述题]1.结合幼儿园游戏活动组织的实际谈谈玩具的教育价值.2.简述游戏觉醒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参考答案:1:[论述题]1.联系实际谈谈同伴对儿童游戏的影响.2.简述弗洛伊德关于儿童游戏发展价值的主要观点并进行简单评价.参考答案:1:[判断题]儿童的游戏经验有助于儿童对问题的解决。

参考答案:正确2:[判断题]规则游戏有规则,创造性游戏没有规则。

参考答案:错误3:[判断题]儿童的游戏既重过程,又重结果。

参考答案:错误4:[判断题]有人认为:"男孩子就是淘气的,应该更多地玩汽车、枪和飞机、大炮等。

”参考答案:错误5:[判断题]一个孩子在他原有的认知图式中已有了"狗”的概念,以后他把大狗、小狗=黄狗、黑狗统统纳入他原有的认知结构,这就是一个同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使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变得更为丰满,并得以巩固。

参考答案:正确6:[判断题]儿童的游戏便是儿童的学习。

参考答案:正确7:[判断题]游戏重要的发展价值表现为它可以被用作教育的重要手段。

参考答案:错误8:[判断题]游戏是儿童本能的练习行为,就象小猫练习抓老鼠一样。

9:[判断题]皮亚杰把儿童游戏中的角色扮演称为"象征性投射”。

参考答案:错误10:[判断题]儿童反复摆弄玩具,绕着房间四周奔跑,这是前运算期儿童游戏的典型表现。

参考答案:错误1:[单选题]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基本规律表明A:儿童游戏发展是以其某方面的认知水平进步相适应的B:象征性游戏是儿童较高认知水平的表现C:规则游戏在学前期达到高峰D:儿童的规则游戏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参考答案:A2:[单选题]游戏的核心是A:游戏的主题B:游戏的形式C:游戏的规则D:游戏的内容参考答案:D3:[单选题]美国学者帕顿通过关于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发展研究将儿童的游戏行为划分为A:运动性游戏、智力游戏、装扮游戏、操作游戏、接受性游戏、机能游戏B:探索游戏、创造性游戏、消遣性游戏、模仿游戏、宣泄游戏、检验游戏C:动作游戏、探索游戏、表现游戏、建构游戏、宣泄游戏、接受性游戏D:无所事事的行为、袖手旁观的行为、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参考答案:D4:[单选题]儿童在游戏中的探索性动作包括下列动作,除了A:对物体性质的探索B:对物体之间关系的探索C:对嬉戏性成分的探索D:对动作效应的探索5:[单选题]儿童"伸开双臂跑,玩开飞机”的象征性游戏动作是A:以言语来代替或标志另一动作的意义B:以动作来代替或标志另一动作的意义C:以动作来代替或标志另一物D:以一物代替另一物来使用参考答案:B6:[单选题]儿童"用一块积木假装当作小人”的象征性游戏动作是A:以言语来代替或标志另一动作的意义B:以动作来代替或标志另一动作的意义C:以动作来代替或标志另一物D:以一物代替另一物来使用参考答案:D7:[单选题]儿童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有以下几种类型,除了A:探索性角色B:机能性角色C:想象角色D:互补性角色参考答案:A8:[单选题]以下行为均为儿童游戏的外部可观察因素,除了A:语言B:动机C:材料D:表情参考答案:B9:[单选题]以下体验均为儿童游戏性体验的准确表述,除了A:自主性体验B:胜任感体验C:操作性体验D:兴趣性体验参考答案:C10:[单选题]当儿童个体发现用手挤压橡皮鸭会使其发出叫声,处于第三循环反应的儿童会A:连续不断地用手挤压鸭子B:将这个行为仪式化C:停止挤压鸭子D:探索另外一些使橡皮鸭发声的方法参考答案:D1:[单选题]美国比约克隆将玩具的种类划分为A:反应性玩具、结构造型玩具和形象玩具B:操作性玩具、观赏性玩具和替代性玩具C:象征性玩具、组合性玩具、反应性玩具D:组合性玩具、替代性玩具和娱乐玩具参考答案:C2:[单选题]我国学者王小英关于"游戏经验对幼儿解决问题的效用问题” 的研究结果A:与佩皮洛的研究结果一致B:证明“不同类型的游戏经验对解决不同类型问题的影响作用存在着显著差异”C:证明“游戏经验有助于使幼儿形成探索的态度和掌握探索的方式、方法”D:证明“游戏经验有利于儿童学习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参考答案:C3:[单选题]儿童"用瓶盖和果核来做饭”的游戏行为包含着A:以物代物的象征性特征B:以人代人的象征性特征C:情景转换的象征性特征D:虚拟物品的象征性特征参考答案:A4:[单选题]儿童游戏发生的原因是A:个体需要成为儿童游戏的内驱力,在诱因的激发下转化为儿童的游戏行为B:儿童的九种基本生存需要激发儿童游戏的动机、驱使儿童产生游戏的行为C:儿童身心发展的各种需要发动了游戏的内驱力,在直接动因的作用下产生了游戏D: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滋生着游戏的动机,动机激发儿童具体游戏行为的发生参考答案:D5:[单选题]儿童"骑竹马”的游戏行为包含着A:以物代物的象征性特征B:以人代人的象征性特征C:情景转换的象征性特征D:虚拟物品的象征性特征参考答案:A6:[单选题]游戏有助于儿童以下社会性的发展,除了A:有助于发展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B:有助于儿童社会性角色的学习,增强社会角色扮演的能力C: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D:有助于儿童行为规范的掌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参考答案:A7:[单选题]以下是不同的游戏情节类型,除了A:趣味性情节B:整体性情节C:故事性情节D:社会性情节参考答案:B8:[单选题]在儿童游戏发展的过程中,游戏规则逐渐由隐性状态转变为显性状态反映出A:儿童游戏重心的转变过程B:角色游戏向规则游戏的转化C:象征性游戏逐渐失去其教育价值D:儿童对规则游戏的喜爱参考答案:A9:[单选题]儿童象征性游戏发展的一般过程是A:从角色扮演的连贯性增强到逼真准确地模拟现实的要求增强,最后出现了集体合作的象征B:从以物代物到情景转换再到以人代人的先后产生和发展C:从情景转换到以物代物、以人代人的先后产生和发展D:从逼真准确地模拟现实的要求增强到角色扮演的连贯性增强,最后出现了集体合作的象征参考答案:C10:[单选题]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马努依连科的"哨兵站岗”实验,儿童空手最长时间保持哨兵持枪姿势的情景为A:非游戏情景下站立不动B:其他小朋友在玩,让一儿童以哨兵持枪姿势站立C:在游戏中,儿童扮演哨兵站立不动D:单独让儿童以哨兵持枪姿势站立参考答案:C1:[单选题]为弗洛伊德的游戏说奠定基础的理论是A:精神病学B:情绪理论C:人格理论D:认知理论参考答案:C2:[单选题]弗洛伊德认为A:游戏调节了人格发展的阶段冲突,并掌握冲突中的情感危机B:游戏是自我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机能,是生物性因素与社会性因素的协调与整合C:由于生物性和社会性双重因素的影响,儿童游戏存在性别差异D:游戏可满足儿童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是受惟乐原则的驱使参考答案:D3:[单选题]下列文学作品可以用作表演游戏,除了A:小熊请客B:三只小兔C:春雨沙沙D:小羊和狼参考答案:C4:[单选题]为表演游戏选择的文学作品应符合的基本要求是A:富于表演性和便于幼儿理解、记忆B:有便于幼儿理解、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和表演性C:对话较多、便于儿童记忆和富有情趣性D:趣味性和表演性参考答案:B5:[单选题]父亲对儿童游戏的影响A:与母亲对儿童游戏的影响相同B:存在性别差异C:对儿童游戏中的运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D:对女孩的影响更大参考答案:B6:[单选题]以下句子恰当地形容了父亲对儿童游戏的影响,除了A:父亲更倾向于与儿童玩力量型游戏B:父亲对自己的男孩越关心,那么在五六个月时,这个婴儿就可能越聪明、机灵、好奇C:父亲更容易在孩子心中唤起欢快喜悦的情绪和游戏欲望D:研究表明,早在孩子断乳独立行走前,父亲便可以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此时父子间的游戏对孩子影响教大参考答案:D7:[单选题]对儿童的游戏尤其是儿童早期的游戏,母亲充当的三种角色是A:指导者、参与者和关注者B:指导者、导演和旁观者C:导演、关注者和参与者D:导演、参与者和观察者参考答案:D8:[单选题]时间对儿童游戏的影响表现为A:时间充分会鼓励儿童进行较高社会性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游戏B:在长时间的游戏中儿童更多地玩表演游戏和实物游戏C:在短时间的游戏中儿童更多地玩模仿游戏和做过渡性游戏行为D:游戏时间的增多有时会使儿童感到厌烦和无事可做参考答案:A9:[单选题]按照玩具在游戏活动中的特点,可将玩具的种类划分为A:娱乐玩具、结构造型玩具和形象玩具B:操作性玩具、观赏性玩具和替代性玩具C:象征性玩具、造型结构玩具、观赏性玩具D:操作性玩具、替代性玩具和娱乐玩具参考答案:B10:[单选题]关于儿童游戏性别差异的研究表明A:学前儿童游戏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对玩具、游戏的活动类型和游戏的主题及扮演角色等方面的不同偏爱B:辛格等人认为,男孩子的个人想象游戏数量和时间均多于女孩,而且游戏的主题富于变化C:桑德等人认为,男孩较女孩有更多的假装游戏,想象的主题更多、更富于变化,灵活性强,且积极的情感较丰富D:斯腾认为,在户外场地、大的活动场地和运动性活动设备中,更容易激发男孩的想象活动,而在户内则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参考答案:A。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学前游戏论》复习重点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1.简述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趋势?答:(1)游戏的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技巧:该知识点可以根据同学们上生物课的情景联想记忆:老师给出一张鲨鱼图片,问及它的特点和作用,同学们第一反映是会吃人(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并且会游泳(生物性本能),还可以放在海洋公园里供人观赏(社会性)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具体表现?答:(1)德国的福禄贝尔是教育吏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2)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将游戏看作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把人与动物的动力都归结为是剩余精力的发泄或运用,并从中获得愉快和满足。

(3)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则从游戏复演论的观点出发,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将儿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生物进化复演规律的被动适应。

(4)德国心理学家格鲁斯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游戏的动因或价值的。

他主张游戏是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或训练。

(5)在20世纪初期,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拜敦代克提出成熟说,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得以进行的活动,不是单纯的机能,而是幼稚动力的一般表现。

并指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游戏的本能论及游戏的生物本质观,第一次以抽象的思辨方式,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

人们在现实中对儿童的教育往往是以压抑儿童天性、剥夺儿童的游戏自由和游戏快乐为主要表现形式。

*技巧:可以通过关键词串联来记忆:福禄贝尔提出本能性;席勒和斯宾塞认为精力过剩;霍尔推出游戏复演论;格鲁斯主张练习培训;拜敦代克解释成熟论。

学前游戏论第二章

学前游戏论第二章

差异,游戏充当了儿童适应成人关系,幻想成人角色的中介。
第四组块(幼儿末期及以后):跨入学校门槛的儿童开始面向现实,倾向于 集体的依恋,高度社会化的游戏使儿童归属于集体,合作与竞争中的规
则、秩序和角色关系提供了对儿童的保护,使之免受陌生攻击者的欺侮,
防止“超我”所引起的焦虑
六、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主要行为(或活 动)表现及特征对游戏的分类
4-5岁:开始出现模拟物体的努力,目的性较明确,但仍不会合理的使用
结构材料。 5-6岁:选择恰当的建构材料,建构形象逼真的物体。
(四)规则性游戏
定义:两个以上的孩子在一起,按照一定规则进
行的,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
规则:主要是关于动作或语言的顺序以及在游戏
中被允许的各种被禁止的动作或语言的规定。
时间:1岁—6、7岁,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
是幼儿阶段最常见的。
构成因素:情景转变、以物代物、以人代人
情景转变: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情景转变可作为象征性游戏发生的标志,是以物代
物,以人代人的前提。
以物代物: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
并用被代替物来命名当前的物体。
以人代人: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
• 行为表现及特征的分类
• 游戏的教育作用(或目的)的分类 • 游戏与教育教学关系的分类
一、学前游戏的认知分类(皮亚杰)
(一)感觉运动游戏 (二)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 (三)结构性游戏
(四)规则游戏
(一)感觉运动游戏
定义:也称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或实践性游戏。 时间:最早出现的游戏类型,2、3个月至两岁前。 动因:感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
的离开并不影响另一个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面哪项不是教师参与学前儿童的进行指导的职能().密切师生关系的情感职能.更好的维持秩序的职能.支持儿童游戏的态度职能.促进儿童的发展的教育职能2、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与发展起来的功能特性,包括创造性,独.连贯性.积极性.整体性.主动性3、游戏观察的重点是幼儿之间相互交往、合作、分享、解决矛盾是()。

.婴儿班.小班.中班.大班4、在幼儿园的3、4岁的孩子身上,常常看到这种形式的游戏:一个孩子在切菜,其他孩子看到后马上过来切菜马上有孩子会跟着这么做,他们互相模仿,但彼此没有交流,说明这时儿童游戏发展到( )。

.独自游戏阶段.合作游戏阶段.联合游戏阶段.平行游戏阶段5、为大班儿童选择的玩具,正确的说法是()。

.应以成型的形象玩具为主.应多提供发展感觉运动的玩具.玩具的种类应该多一些,但是每一种玩具的数量可以少一些.玩具的种类可以少一些,但是每一种玩具的数量一定要充足6、游戏觉醒理论的学说基础是( ).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7、下棋、打牌、拔河这些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是一种( ).外驱力学说.内驱力学说.活动学说.情绪学说8、精神分析学派把儿童游戏看成是( ).儿童自由、自发的活动.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或补偿.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种族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9、下列不属于创造性游戏的是().角色游戏.结构游戏.数学游戏.表演游戏10、拼图、拼板、魔方、棋类玩具、纸牌等属于( ).结构造型玩具.智力玩具.音乐玩具.体育玩具11、影响学前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不包括().玩具及材料.场地.游戏时间.健康和情绪12、保证有规则游戏顺利进行的前提是().任务.玩法.结果.规则13、关于游戏与教学的关系,正确的描述是( ).都是现代学前教育实践的两种重要手段,两者有密切的联系.游戏的功能可以由教学来替代.教学的功能可以由游戏来替代.游戏与教学相互独立,没有任何联系14、选择玩具最基本的标准是().符合艺术要求.安全、卫生.具有新颖性.具有教育性15、儿童与其他孩子操作基本相同的玩具,玩着大致相同内容,且同一个空间里进行,但相互之间不作交往的.独自游戏.自由游戏.联合游戏.平行游戏16、在游戏中,幼儿拿勺子假装给布娃娃喂药、奶喝,这种游戏行为属于()游戏。

.感觉运动.象征性.规则性.联合性17、福禄贝尔认为能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的是().恩物.优秀文化.教学活动.作业18、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进步教育活动的代表,其经验主义的教育哲学观,为教育上对儿童游戏的运用指出了.蒙台梭利.杜威.罗杰斯.马斯洛19、游戏的元交际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维果斯基.伯莱因.贝特森.皮亚杰20、下面属于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是().弗洛伊德的游戏动机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维果斯基的游戏学说.列昂节夫的游戏学说21、关于国外儿童游戏的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心理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弗洛伊德将游戏视为积极主动的自我机能.列昂节夫提出游戏创造了最近发展区.格鲁斯的游戏理论被称作剩余精力说22、室内游戏区中图书区的设置应注意().可考虑与娃娃家临近.要避免干扰,采光良好.靠近盥洗室.设置在楼梯或过道旁,以便儿童取书23、提出游戏的“剩余精力说”的是().格鲁斯.斯宾塞.霍尔.艾里克森24、使用“娃娃游戏”作为游戏治疗技术的理论流派是().角色动机说.精神分析理论.游戏宣泄论.游戏的认知结构说25、当儿童个体发现用手挤压橡皮鸭会使其发出叫声,处于第四循环反应的儿童会 ( ).连续不断地用手挤压鸭子.将这个行为仪式化.停止挤压鸭子.探索另外一些使橡皮鸭发声的方法26、以下游戏理论中,不属于经典游戏理论的有( ).剩余精力说.游戏的元交际说.松弛说.生长说27、现代学前教育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形式是().学习.自我服务性劳动.游戏.作业28、拼图、拼板、魔方、棋类玩具、纸牌等属于( ).结构造型玩具.体育玩具.音乐玩具.智力玩具29、认为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过程的是().“复演”说.精力过剩论.剩余精力论.娱乐论30、不属于儿童游戏与成人游戏的不同点的是().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游戏的目的不同.游戏中的主体情况不一样.游戏的内容不同31、下列游戏不属于角色游戏的是().过家家.跳房子.“餐厅”游戏.扮演动物32、创设游戏场地的第一基本原则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培养儿童的自信心.确保儿童的身心安全.注意整体性33、下面哪项不是教师参与学前儿童的游戏进行指导的职能().支持儿童游戏的态度职能.密切师生关系的情感职能.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职能.更好的维持秩序的职能34、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不包括().角色的扮演即以人代人.对物品的假想即以物代物.对游戏的动作和情景的假想.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息息相关35、规则游戏的核心要素是().游戏的任务.玩法.游戏主题.结果36、采用观察、面谈、收集文件证据、描述统计、测验、问卷、图片、影片或录像资料等方法研究游戏的方法.个案研究法.个案历史法.实地调查.定量分析37、以下行为中不属于儿童游戏外部可观察因素的是().语言.动机.材料.表情38、游戏练习论的提出者是().卡尔.格罗斯.霍尔.帕特里克.拉扎鲁斯39、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会感到疲劳,为了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就产生了游戏,持这种观点的是( ).剩余精力说.生活预备说.生长说.娱乐论40、下列游戏中,最适合亲子共玩的游戏形式 ( ).教学性游戏.嬉戏性游戏.思维游戏.结构游戏41、荷兰学者胡伊青加说:“一切游戏都是一种自愿的活动,遵照命令的游戏已不再是游戏,它至多是游戏的强.体验性.非功利性.虚拟性.自发性42、认为儿童的游戏遵循着学习的“练”和“效”是()的观点。

.皮亚杰.杜威.桑代克.席勒43、一般情况下,幼儿每天自由游戏的时间应不少于(). 1.5小时.1小时.30分钟.2小时44、孩子在他的认知图式中没有羊的概念,在第一次看到羊以后,他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羊.冲突.顺应.同化.平衡45、儿童“用一块积木假装当作小人”的象征性游戏动作是().以言语来代替或标志另一动作的意义.以动作来代替或标志另一动作的意义.以动作来代替或标志另一物.以一物代替另一物来使用46、元交际游戏理论提出者是( ).费恩.艾里康宁.贝特森.斯宾塞47、游戏的觉醒理论认为组织和创设托幼机构的环境应注意( ).环境刺激越丰富越有利于儿童发展.环境刺激应注意适当性、合理性.环境刺激越少越有利于儿童发展.环境刺激与儿童发展无关48、根据下面哪种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测幼儿游离在游戏之外( ).放声大笑.专注认真.平和轻松.茫然发呆49、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是 ( ).福禄贝尔.柏拉图.夸美纽斯.蒙台梭利50、从游戏活动的评价方式来看,游戏评价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价值评价与事实评价.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51、规则游戏的核心要素是(). E. 游戏主题.玩法.游戏的任务.结果52、为幼儿园设计的活动是. A. 进行娃娃游戏.做体操.画画.玩恩物及进行作业主观题53、结构性游戏参考答案:结构性游戏指幼儿按照一定的计划或目的来组织物体或游戏材料使之呈现出一定的结构的活动。

54、游戏性体验参考答案: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和评价体验,就是游戏体验。

55、角色认知参考答案:角色认知是指对角色行为职责和角色之间关系的理解,这是对一种社会生活现实逻辑的理解和认识,并与孩子的认知发展和56、儿童游戏行为参考答案:指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包括言语的行为及非言语的行为。

言语的行为如对话、提问、回答、建议、描述、自言自语等童在游戏中的动作行为表现、肢体语言等。

57、同化参考答案:所谓同化,是指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58、简述皮亚杰儿童游戏理论存在的局限性有哪些?参考答案:皮亚杰儿童游戏理论存在的局限性有:第一,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忽略了社会生活,特别是文化、教育在儿童认识、智力发展中的作用,他只强调智力对儿童游戏展对于儿童游戏的制约,而未看到游戏对智力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剥夺了游戏的智力发展价值,游戏与智力的关系应该是儿童的智力发展,只是影响儿童游戏发展的一个因素,儿童游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智力发展的一定水平只是儿童第二,试图用儿童游戏作为例证之一来说明儿童认知的特征,否认游戏是一种独立的活动形式,而只是智力活动的派生活动。

皮亚杰认为在游戏中儿童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而只是努力地去适应先前的结构,这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儿童在游儿童在游戏中往往产生积极的认知活动,创造力勃发,思维、想象、论点、记忆都十分积极和活跃,游戏在儿童认知发展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而并不是像皮亚杰所认为的只是具有消极的次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皮亚杰把个体作为活动的主体,强调儿童与环境交往的影响,而忽略了人的作用和影响;注重让儿童在有结构的之间的关系。

其实即便是在感知运动领域中发生的较低级的原始性游戏,也不是单纯地与物发生关系,它仍然有成人与婴儿59、为了最大发挥玩具的功效,幼儿园应怎样对玩具进行管理?参考答案:为了最大发挥玩具的功效,幼儿园应这样对玩具进行管理:(1)合理利用经费,定期添设玩具。

玩具在天天的使用过程中,会有损耗。

因此,要有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购买玩具,定满足儿童的需要。

(2)所有玩具向儿童开放,并便于儿童取放。

幼儿园活动室的玩具柜应该是开放式的,且玩具柜适合儿童取放,便于他们玩具。

常用的玩具放置在固定的地方,新出现的玩具放在显著的地方,便于引起儿童注意;小零件的结构玩具要放在简便、收藏。

玩具要经常轮换,保持儿童对玩具的长久兴趣。

(3)建立玩具的使用常规。

玩具使用的常规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幼儿园对全园购置的玩具的统筹管理,建立使用的常规玩具固定在一个地方等做法。

前两种对于玩具和管理较为有效,玩具不易丢失但玩具却存在不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及需要的现不会出现在搬动中丢失的现象,但由于使用保管的人(教师)常变换,也不利于玩具的合理保管和使用。

因此,建议幼儿园玩具、实行整借整还的制度,使玩具更能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使用。

另一方面是每个班儿童使用玩具的常规:如规定玩耍的于对玩具的爱护和合理利用。

(4)建立定期检修和清洗玩具的制度。

玩具的被损会影响儿童对它兴趣,并易养成不爱惜玩具的现象,因此,玩具要随时修理,定期对玩具进行检修,保证玩具的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