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理财学习案例导读
公司理财 第11版 案例(1)

公司理财第11版案例案例背景本案例是关于一家名为XYZ公司的中小型企业的理财情况。
XYZ公司成立于2010年,主要经营电子产品制造和销售。
在过去的几年里,XYZ公司取得了可观的市场份额和良好的盈利状况。
然而,公司管理层发现企业资金利用率不高,决定对公司的理财策略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以实现更好的资金利用和风险管理。
现状分析资金需求和来源XYZ公司目前的主要资金需求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日常运营资金: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和工人的工资等。
2.资本支出:包括购买设备、研发新产品等。
3.扩大市场份额:包括市场营销活动和渠道拓展等。
公司目前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1.自有资金:包括公司盈利、未分配利润等。
2.贷款: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
现有理财策略的分析XYZ公司目前的理财策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存款:公司将闲置资金存入银行,通过享受存款利息获取收益。
2.短期理财产品:包括货币基金、短期理财产品等。
3.长期理财产品:包括保险投资、证券投资等。
然而,XYZ公司的管理层认识到现有的理财策略存在一些问题:1.资金利用率不高:公司的大部分资金存放在银行账户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2.风险不可控:公司对于长期理财产品的投资风险较大,缺乏充分的风险管理措施。
3.理财收益不稳定:公司的投资收益波动较大,没有稳定的现金流入。
理财调整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XYZ公司决定重新评估和调整公司的理财策略。
以下是公司提出的调整方案:资金利用率优化为了提高资金利用率,公司决定采取以下措施:1.优化日常运营资金管理:公司将加强供应链管理,减少存货周转时间,降低运营资金压力。
2.加强资本支出的控制:公司将建立较为严格的资本支出预算,确保每一项资本支出都能够带来良好的回报。
3.提高市场份额的效率:公司计划通过改进市场营销策略和拓展新的销售渠道来提高市场份额,从而增加销售收入。
风险管理改善为了更好地管理风险,公司决定采取以下措施:1.多元化投资组合:公司将通过投资于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来分散风险,包括货币基金、债券基金、股票等。
公司理财案例分析

公司理财案例分析公司理财案例分析某公司是一家新成立的制造业公司,由于业务快速发展,资金需求量大,财务部门面临着如何进行有效理财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该公司的理财案例,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该公司的主要财务问题是资金链紧张,资金周转不灵。
由于业务的快速发展,公司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采购原材料、支付员工薪资、购置固定资产等日常经营活动。
而且,公司还需要考虑未来的扩张计划,需要留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新项目的开展。
因此,公司需要寻找一种合适的理财方式,能够满足短期和长期的资金需求。
其次,公司还需要考虑到风险管理的问题。
尽管业务发展迅猛,但市场竞争激烈,经济环境不稳定,公司在面临风险时需要及时应对。
这就要求公司在进行理财时要兼顾风险和收益的平衡,选择一种既能保值又能增值的投资方式。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该公司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首先,公司可以选择开设银行存款账户,将闲置的资金存入银行,通过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来管理短期资金。
这样可以确保公司有一定的流动性,以满足日常经营活动的需要。
其次,公司可以通过购买货币基金来管理短期资金。
货币基金的特点是流动性高、风险低,适合短期资金的理财管理。
通过购买货币基金,公司可以让闲置的资金保值增值,并在需要的时候随时取出。
此外,公司还可以考虑投资于债券市场,购买公司债和政府债券。
债券的特点是相对稳定和风险较低,适合公司长期理财。
通过购买债券,公司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并在到期时收回本金。
最后,公司还可以考虑投资于股票市场,购买优质股票。
股票市场的风险较大,但收益也相对较高。
通过购买优质股票,公司可以获得股息收入,并在股票升值时获得资本收益。
综上所述,对于该公司的理财问题,我建议公司将闲置资金存入银行存款账户,并购买货币基金来管理短期资金,再考虑投资于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来管理长期资金。
这样可以同时满足公司的流动性需求和长期增值的目标,实现有效的理财管理。
公司理财案例分析-筹资管理

案例2:中南橱柜公司长期筹资决策
方案二:以发行公司债券的方式筹资48亿元。
鉴于目前银行存款利率较低,公司拟发行公司债券。设定债券年利率为4% ,期限为10年,每年付息一次,到期一次还本,发行总额为 49亿元,其中预 计发行费用为 1000万元。
案例3:曙光公司长期资金筹资决策
曙光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改革的东风使公司的实力越来万元,总股本 为4 659万股,净利润为 1292万元。 2003年初,公司为进一步 扩大经营规模,决定再上一条生产线,经测算该条生产线需投 资2亿人民币。公司设计了三套筹资方案。
案例1:短期资金筹资决策
方案四:安排专人将250万元的应收款项催回。
应收账款收现保证率 =(当期必要现金支付总额-当期其它稳定可 靠现金流入总额)/当期应收账款合计*100% = (200-250*9%)/250*100% = 71%
案例1:短期资金筹资决策
总结
根据以上计算和分析结果, 可知方案2为最优方案
153927
52354
长期负债
15515
1748
3547
所有者权益(除资本公 积)
389354
396780
394539
资本公积
30008
0
0
主营业务收入
135402
165629
155951
主营业务利润
49114
59120
43583
利润总额
15783
52374
46494
净利润
12924
42947
38125
案例3:曙光公司长期资金筹资决策
曙光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贴现贷款实际利率 = 利息/(贷款余额-利息)*100% = 220*9%/(220-220*9%)*100% = 9.89%
公司理财 第11版 案例

公司理财第11版案例案例背景ABC 公司是一家中型企业,主要经营食品加工业务。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资金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实现资金的最大利用和风险的最小化,ABC 公司决定进行公司理财的规划和管理。
本文将介绍 ABC 公司的第11版公司理财案例。
目标ABC 公司的公司理财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最大化利润:通过有效的资金配置和投资策略,使得公司的利润最大化。
2.风险管理:合理分散投资风险,降低资金损失的可能性。
3.稳定现金流:确保公司的现金流稳定,以应对应急情况和未来的投资需求。
现状分析ABC 公司目前的资金管理情况如下:1.资金闲置:由于未进行有效的资金配置,部分资金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导致利润较低。
2.投资项目不同:公司进行了多个投资项目,但分散度不足,存在较大的投资风险。
3.管理流程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资金管理流程和决策机制,导致决策效率低下。
理财策略为了实现上述目标,ABC 公司决定采取以下公司理财策略:1.资金配置:对闲置资金进行有效配置和投资,包括短期理财产品、股票、债券等多种投资方式,以提高利润。
2.风险分散:将投资项目进行分散化布局,控制单一项目的风险,并根据市场条件和项目风险进行动态调整。
3.管理流程优化: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流程和决策机制,提高决策效率和反应速度。
具体操作ABC 公司的具体操作如下:1.资金配置:根据公司的资金需求、风险承受能力和市场状况,将一部分闲置资金投资于短期理财产品,以获取相对较高的收益。
同时,将一部分资金投资于股票和债券市场,以分散风险并获得较长期的投资回报。
2.风险分散:ABC 公司将投资项目进行细分,分别投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的项目,以降低项目风险和行业风险。
同时,定期评估和调整投资组合,以应对市场波动和项目变化。
3.管理流程优化:建立公司理财委员会,由高级管理人员和财务部门共同组成,负责制定和执行公司的资金管理策略和投资决策。
通过定期会议和报告,及时调整策略和项目配置,以适应市场变化和公司需求。
公司理财案例分析-筹资管理

利润
2.3亿元。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
假定公司一直采用固定股利率分配政策,年股利率为每股0.6元。
案例2:中南橱柜公司长期筹资决策
方案一:以增发股票的方式筹资4.8亿元。
公司目前的普通股每股市价为10元。拟增发股票每股定价为8.3元,扣除发行 费用后,预计净价为8元。为此,公司需要增发6000万股股票以筹集4.8亿元资 金。为了给公司股东以稳定的回报,维护其良好的市场形象,公司仍将维持其 设定的每股0.6元的固定股利率分配政策。
公司理财案例分析
筹资管理
案例1:短期资金筹资决策
恒丰公司是一个季节性很强、信用为 AA 级的大中型企业, 每年一到生产经营旺季,企业就面临着产品供不应求,资金严 重不足的问题,让公司领导和财务经理大伤脑筋。 2002 年,公 司同样碰到了这一问题,公司生产中所需的A种材料面临缺货, 急需200万元资金投入,而公司目前尚无多余资金。若这一问题 得不到解决,则给企业生产及当年效益带来严重影响。为此, 公司领导要求财务经理张峰尽快想出办法解决。接到任务后, 张峰马上会同公司其他财务人员商讨对策,以解燃眉之急。经 过一番讨论,形成了四种备选筹资方案。
案例1:短期资金筹资决策
方案三:商业信用融资。天龙公司愿意以“2/10、 n/30”的信用条件,向其销售200万元的A材料 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 = 现金折扣的百分比/(1-现金折扣的百分比) *360/失去现金折扣延期付款天数*100% = 2%/(1-2%)*360/(30-10)*100% = 36.73%
越强,截止2002年末,公司的总资产已达 68 412万元,总股本 为4 659万股,净利润为 1292万元。 2003年初,公司为进一步 扩大经营规模,决定再上一条生产线,经测算该条生产线需投 资2亿人民币。公司设计了三套筹资方案。
公司理财案例分析 (10)

案例使用说明引导案例讨论目的: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了解企业和情之间的平衡。
分析:随着企业越做越大,原来彼此信任得像一个人的三个朋友之间开始相互猜疑。
除此之外,孙毅和高斌怀认为林迎十已经不适合做这个总经理了,因为他,企业开始停滞不前。
孙毅认为:“机遇可不等人啊!你没有这个能力,你让出来,让会抓住这个时机的人去做,不行吗?大家挣的钱多一点不行吗?他只有自己来调节这个心态了。
”相反林迎十感觉莫名其妙,因为自己并未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公司业务也在一天天往上走,凭什么!当友谊遭遇利益时,退后的往往是友谊,从公司成立以来经常要睡在一起的三个创业者,此时变得那么陌生。
严肃的股东会上,2:2,以无法形成决议搁置此事,表面上看来,林迎十似乎已经成功化解了这场罢免总经理的风波,但是想不到一场更大的风波正在慢慢袭来。
兄弟之间的信任完全瓦解,公章事件的发生,让三个股东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直接导致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公司,走向了消亡。
点评:中国传统文化“情”字当先,而“先交朋友后做生意”更是定律。
但当人情代替了一切,一旦出现问题时,企业便难免和人情一起,成为殉葬品。
案例分析讨论目的: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了解企业上市需要应对的种种问题。
分析:多年来,珠江啤酒在科研、技术方面一直领先国内转摘于华夏酒报·中国酒业新闻网同行,然而如今却在几大巨头的围攻下,本土市场除了广州、湛江仍保持主导之外,其他地市已失去昔日的垄断地位。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都是因为缺钱。
上市融资,借力突围,成了珠啤目前最殷切的期盼,也成了珠啤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
正如业界普遍认为的那样,在广东,珠江纯生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啤酒消费,这是珠啤前几年占领市场的原因。
但同时,这一大众化消费特征也成了珠江纯生往更高端档次发展的障碍。
通过对比发现,珠江啤酒力推的另一款平均价格在8元/瓶的珠江精品纯生并没能挑起高端市场的大梁,相反,与其价格相当的青岛纯生8°P(600ml)就“平步青云”,即便在广州也成功撼动了珠江精品纯生,赢得了不少广州消费者的支持。
公司理财案例分析

公司理财案例分析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公司理财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有效的理财策略可以帮助公司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以下是一个公司理财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来展示理财策略在实际中的应用。
案例背景:XYZ公司是一家中型企业,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面临利润下降和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
为了改善财务状况,公司决定进行一系列理财改革。
1. 优化资本结构XYZ公司首先对资本结构进行了优化。
通过发行新的股票,公司成功筹集到了必要的资金,用于偿还高成本的债务。
这一举措降低了公司的财务杠杆,减少了财务风险,同时也为公司提供了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和市场扩张。
2. 现金流管理公司加强了现金流管理,通过缩短应收账款回收周期和延长应付账款支付周期,提高了现金流的稳定性。
此外,公司还通过与供应商协商,获得了更优惠的付款条件,进一步改善了现金流状况。
3. 成本控制为了降低成本,XYZ公司实施了一系列成本控制措施。
包括采购成本的优化,通过批量采购和长期合同谈判降低了原材料成本。
同时,公司还对生产流程进行了优化,减少了浪费,提高了生产效率。
4. 投资决策在投资决策方面,公司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
对于新的投资项目,公司进行了严格的财务分析和市场研究,确保投资的回报率能够达到预期。
此外,公司还对现有的投资组合进行了重新评估,出售了一些表现不佳的资产,以提高整体的投资效益。
5. 风险管理为了应对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XYZ公司加强了风险管理。
公司通过多元化投资,分散了投资风险。
同时,公司还购买了一些金融衍生品,如期货和期权,以对冲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6. 财务报告和透明度公司提高了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准确性。
通过定期发布财务报告,向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公司财务状况的详细信息。
这不仅增强了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也有助于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更好的融资条件。
通过上述理财策略的实施,XYZ公司成功地改善了财务状况,提高了盈利能力,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企业管理案例公司理财学习案例导读2

导读2案例一、四川长虹的应收账款危机一、本案例学习目标通过本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
具体包括如何评价企业的信用?如何制定信用政策?如何进行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二、问题的引出长虹是“十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净资产从3950万元迅速扩张到133亿元,是“中国彩电大王”,它的股价曾经达到66元,是上海A股市场的龙头,就是这样一家我国彩电行业公认的龙头企业,全球第三大彩电生产基地,并且其主导产品享有较高的市场份额的企业,却在2004年,股票连续一段时间暴跌,损失13.3亿元。
究其原因主要是营收账款居高不下,造成企业净资产虚化。
可见应收账款是埋伏在企业身边的“定时炸弹”,对企业财务安全存在着隐患。
为什么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是埋伏在企业身边的“定时炸弹”?三、案例陈述及阅读引导(一)公司背景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1988年经绵阳市人民政府绵府发[1988]33号批准进行股份制企业改革试点。
同年,中国人民银行绵阳市分行绵人行金[1988]字第47号批准该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个入股股票。
1994年3月11日,中国证监会证监发审字[1994]7号批准长虹(600839. SH)社会公众股4 997. 37万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流通。
该公司经营范围非常广,有视频产品、视听产品、空调产品、电池系列产品、网络产品、激光读写系列产品、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备、摄录一体机、电子医疗产品、电力设备、安防技术产品、机械产品、数码相机、通信及计算机产品、化工产品的制造、销售、公路运输,包装产品及技术服务,电子产品及零配件的维修、销售,房屋租赁,转口贸易,电子商务,高科技风险投资及国家允许的其他投资业务。
(二)应收账款危机始末1.应收账款危机的发生自1996年以来,四川长虹的应收账款迅速增加,从1995年的1 900万元增长到2003年的近50亿元,应收账款占资产总额的比例从1995年的0.3%上升到2003年的23.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误区一:不进行科学论证,大肆盲目筹资开篇案例:“大宇做饼”,神话破灭无债不一定轻松,但有债一定不会舒服,甚至有时候会让你感觉到痛苦和威胁!韩国大宇集团起家于纺织商社。
20世纪70年代以后,大宇集团逐渐收买了机械、化学、造船和汽车等重化学工业。
80年代中期成为拥有商社、保险和证券公司的韩国五大财阀之一。
大宇集团自成立以来,借助政府的政策支持、银行的信贷支持和在海内外的大力并购,经过30年的摸爬滚打,直逼韩国最大企业—现代集团的庞大商业帝国,成为韩国第二大企业集团:1998年底,总资产高达640亿美元,营业额占韩国GDP的5%;业务涉及贸易、汽车、电子、通用设备、重型机械、化纤、造船等众多行业;国内所属企业曾多达41家,海外公司数量创下过600家的记录,鼎盛时期,海外雇员多达几十万,大宇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让韩国人为大宇着迷的是:在韩国陷入金融危机的1997年,大宇不仅没有被危机困倒,反而在国内的集团排名中由第4位上升到第2位,金宇中本人也被美国《幸福》杂志评为亚洲风云人物。
但是,这种光环并没有环绕大宇太久。
在大宇集团极度扩张年的第二年,也就是1999年11月1日,大宇集团向新闻界正式宣布,该集团董事长金宇中以及14名下属公司的总经理决定辞职,以表示“对大宇的债务危机负责,并为推行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韩国媒体认为,这意味着“大宇集团解体进程已经完成”,“大宇集团已经消失”。
大宇集团为何在似乎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迅速覆灭?在其轰然坍塌的背后,我们能了解到什么?1997年底韩国发生金融危机后,其他企业集团都开始收缩,但大宇仍然我行我素,结果债务越背越重。
尤其是1998年初,韩国政府提出“五大企业集团进行自律结构调整”方针后,其他集团把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改善财务结构方面,努力减轻债务负担。
大宇却认为,只要提高开工率,增加销售额和出口就能躲过这场危机。
因此,它继续大量发行债券,进行“借贷式经营”。
至1999年度其负债高达86万亿韩元,而资产总额竟然还不足25万亿元,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大宇最终不得不走向前述的那一幕。
误区分析:■财务结构不合理,完全依赖银行借款虽然,大宇集团在不到十年的功夫,发展成为资产过百亿的跨国公司,但也因此造成他们的居功自傲,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最终引发多年积累的财务结构失衡危机的爆发,“大宇帝国”瞬间樯橹灰飞烟灭。
大宇集团的财务结构失衡源自于其片面的筹资方式,那就是完全依靠银行贷款来扩张发展,而没有充分进行科学论证,合理组合各种筹资方式,致使其负债高达86万亿韩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8%以上,最终走向黄泉路。
而与大宇集团做法雷同的还有世界头号新闻巨头默多克报业集团。
默多克出生于澳洲。
假如美国国籍后,他将其创办的默多克报业集团的总部仍设在澳大利亚。
麦克斯韦尔生前主要控制镜报报业集团和美国的《纽约每日新闻》。
默多克的触角比麦克斯韦尔伸得更广,在全世界有100多个新闻事业,包括闻名于世的英国《泰晤土报》。
默多克抿业集团所拥有的企业已经遍布全球。
默多克不像麦克斯韦尔是个白手起家的暴发户,他从事的新闻出版业庇荫于父亲。
老默多克在墨尔本创办了导报公司,取得成功。
默多克经营导报公司以后,筹划经营、多有建树,最终建成了一个每年营业收人达创亿美元的报业王国。
它不仅控制了澳大利亚70%的新闻业,英国45%的报业,还把美国相当一部分电视网络置于其麾下。
1988年,他施展铁腕,一举集资20多亿美元、把美国极有影响的一座电视网买到了手。
默多克和他的家族对他们的报业王国有绝对控制权,掌握了全部股份的45%。
西方的商界大亨如默多克一样,无不举债立业,向资金市场融资。
其态势像该雪球一样,债务越该越大,事业也越滚越大。
默多克报业背了多少债呢?那是一个庞大的数字——24亿美元。
他的债务遍于全世界,美国、英国、瑞土、荷兰,连印度和香港的钱他都借去花了。
那些大大小小的银行也乐于给他贷款,他的报业王国的财务机构里共有146家债主。
正因为债务大,债主多,默多克对付起来也实在不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投资风险特别高。
若是碰到一个财务管理上的失误,或是一种始料未及的灾难,就可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把整个事业搞垮。
虽然多年来默多克经营得法,一路顺风。
可是好景不长,殊不知,1990年西方经济衰退刚露苗头,默多克报业王国就像中了邪似的,几乎在阴沟里翻船,而且令人难以置信,那仅仅为一笔1000万美元的小债务。
美国匹兹堡有家小银行,前些时候颇为巴结地贷款给默多克1000万美元。
原以为这笔短期贷款到期可以付息转期,延长贷款期限。
也不知哪里听来的风言风语,这家银行认为默多克的支付能力不佳,通知默多克这笔贷款到期必须收回,而且规定必须全额偿付现金。
默多克得到消息后并不在意,对于集团来讲,筹集1000万美元现款轻而易举。
更何况他在澳洲资金市场上还享有短期融资的特权,期限为一周到一个月,金额可以高到上亿美元。
不过这一次,他失算了,他派去融资的回复说默多克的特权已被冻结了。
即便是这样,默多克也不以为然,他始终相信自己的好运,他决定亲自带上财务顾问飞往美国去贷款。
然而到了美国,却始料不及,那些跟他打过半辈子交道的银行家,这回像是存心联手跟他过不去,都婉言推辞,一个子儿都不给。
默多克此时才感到事情的严重性。
他和财务顾问在美洲大陆兜来兜去,弄到了求爷爷告奶奶的程度,还是没有借到1000万美元。
而还贷期一天近似一天,商业信誉可开不得玩笑。
若是还不了这笔债,那么引起连锁反应,就不是匹兹堡一家闹到法庭,还有145家银行都会像狼群一般,成群结队地来索还贷款。
这样一来,默多克的报业王国就得房盘,被24亿美元债券压垮,而默多克也就完了。
为了挽救自己的企业,默多克决定亲自去找默多克报业集团的最大债主花旗银行。
花旗银行在默多克报业集团投入资金最多,如果默多克完蛋,花旗银行的损失最高。
因此花旗银行权衡利弊,同意对他的报业王国进行一番财务调查,并派出调查班子,对其资产负债状况作出全面评估,取得结论后采取对策行动。
花旗银行的调查工作班子每天工作20小时,通宵达旦,把一百多家默多克企业一个个拿来评估,一家也不放松,最后完成了一份调查研究报告,报告递交给花旗银行总部并且由主管牵头向总部提出一个解救方案:由花旗银行牵头,所有贷款银行都必须待在原地不动,谁也不许退出贷款团,以免一家银行退出,采取收回贷款的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匹兹堡那家小银行,由花旗出面、对它施加影响和压力,要它到期续贷,不得收回贷款。
从报告提交到还贷这段时间的等待让默多克尝到了“煎熬”的滋味。
花旗银行纽约总部的电话终于在最后时刻以前来了:同意调查班子的建议,已经与匹兹堡银行谈过了,现在应由默多克自己与对方经理直接接触。
默多克终于赢得了一次与匹兹堡银行贷款部主任通话的机会。
这次谈话使默多克渡过了难关,但他在支付能力上的弱点己暴露在资金市场上。
此后半年,他仍然处在生死收关的困境之中。
由于得到了花旗银行和146家银行都不退出货款团的保证,他有了充分时间调整与改善报业集团的支付能力,半年后,他终于摆脱了财务的困境。
度过难关以后、默多克又恢复最佳状态,进一步开拓他的报业王国的领地。
1992年,他打通好菜坞,买下地皮盖起摄影棚,拍成第一部影片——惊险科幻片《孤家寡人》,上映后大获成功,票房很高,续集同样赢得了观众。
同时,他又开始进行收购。
在拥有192年历史的《纽约邮报》因严重的财政问题面临倒闭的时候,像当年收购垂危的伦敦《泰晤土报》一般,默多克下达指示给他的美国新闻出版公司总裁珀塞尔,向美国破产法庭申请收购,法庭准许并授权默多克控制邮报。
从此默多克报业王国的旗帜上又多了一颗星。
澳大利亚最近公布富豪名单:默多克名列榜首,拥有资产已上升到45亿美元。
大宇集团和默多克报业集团同走了一条过分依赖银行借款之路,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重创,但相比之下,默多克报业集团就幸运多了,因为,它不仅成功地扭转乾坤,而且以很快的速度攀升到澳洲富豪榜首。
可是,毕竟这只是一种偶然,更多的必然是大宇集团的下场。
■负债规模过大,资产负债率高很多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都要借助外力的帮助,体现在经济方面就是债务问题。
债务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公司的前途、命运。
大宇集团在政府政策和银行信贷的支持下,走上了一条“负债经营”之路。
试图通过大规模举债,达到大规模扩张的目的,最后实现“市场占有率至上”的目标。
然而,过度负债并没有像它预想的那样向目标挺进,相反却加速了它破灭的速度。
这是负债具有财务杠杆效应的特质所决定的,所谓财务杠杆是指由于固定性财务费用的存在,企业税前利润(EBIT)的微量变化所引起的每股收益(BPS)大幅度变动的现象。
也就是,银行借款规模和利率水平一旦确定,其负担的利息水平也就固定不变。
因此,企业盈利水平越高,扣除债权人拿走某一固定利息之后,投资者(股东)得到的回报也就愈多。
相反,企业盈利水平越低,债权人照样拿走某一固定的利息,剩余给股东的回报也就愈少。
当盈利水平低于利率水平的情况下,投资者不但得不到回报,甚至可能倒贴。
因为利息是固定的,因此,负债具有财务杠杆效应。
同时,由上述可知,财务杠杆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企业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也可以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
当总资产利润率大于利率时,举债给企业带来的是积极的正面影响;相反,当总资产利润率小于利率时,举债给企业带来的是负面、消极的影响。
至于负债经营能否给企业带来积极效应,关键看两条.一是资金的利用效果如何,二是资金的收回速度快慢。
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当总资产利润率大于利率时,举债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资金投入越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能够及早产生效益并收回所投资金,则到期债务本息的偿付就越有保证。
这两条在大宇集团身上治治没有得到任何的体现和展示。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宇集团已经显现出经营上的困难,其销售额和利润均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而与此同时,债权金融机构又开始收回短期贷款,政府也无力再给它更多支持。
最终大宇集团的负债率高达98%,韩国政府也因此于7月26日下令债权银行接手,对大宇集团进行结构调整,以加快这个负债累累的集团的解散速度。
大宇集团最终被置于死地而无法生还。
同时,大宇集团在“章鱼足式”扩张模式的行进中,偏离了能使股东价值达到最大的负债与权益结构的基本思路:“做饼原理”和“分饼原理”。
“做饼原理”,即在保持现有资本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尽可能通过提高企业EBIT(税前利润)水平来实现提高EPS普通股每股利润的目的;“分饼原理”,即在EBIT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如何通过改变资本结构来实现提高EPS的目的。
大宇集团没有适时进行以上两条思路的转换:而只是单纯走了一条传统思路“做饼原理”。
通常情况下,要使企业规模做大容易,只要像大宇集团那样,通过大规模举债即可实现,问题是所投入的资金能否产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