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 第26题专练——唐宋变革 作业
历史二轮专题复习26题研究——唐宋变革含解析

26题研究——唐宋变革1.(2018·全国Ⅱ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2.(2018·全国Ⅰ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3.(2017·全国Ⅱ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4.(2017·全国Ⅲ卷,26)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5.(2016·全国Ⅲ卷,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6.(2016·全国Ⅰ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唐宋变革练习题

唐宋变革练习题1.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特别是大士族之间出现了“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 的现象,之后门第的观念逐渐减轻。
五代时,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B.民族融合改变了世人婚姻观C.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D.政治制度调整影响社会生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世家大族推崇重门第的婚姻观念,而五代以来,选官不问门第,婚姻也不特别强调门当户对;故可知是政治制度调整,尤其是科举制的发展影响社会生活,D项正确。
A项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提到民族融合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婚姻观念的变化,而不是反映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排除C项。
2.(2019•江西上饶中学月考)学者李碧妍在《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中说:“我并不认为由此引发的藩镇涌现的局面,仅仅是帝国君主盲目草创的一种产物……相反,我更愿意将它视为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而采取的相当理性的举措。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安史之乱导致了唐帝国严重的统治危机B.唐朝大肆分封诸侯严重违背了历史潮流C.藩镇裂土称雄最终瓦解了唐帝国的统治D.藩镇的涌现是唐朝应对危机的理性选择【答案】D【解析】材料“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而采取的相当理性的举措”说明藩镇割据是唐朝处理地方制度和应对危机的选择,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说明导致唐朝帝国危机的因素,故A 项错误;唐朝的藩镇割据并不是分封诸侯,故B项错误;材料是肯定藩镇割据的积极作用,故C项错误。
3.(2019•陕西汉中月考)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牌等,均无权参加。
材料表明唐代科举()A.具有严格的参与标准B.有利于官吏素质提高C.社会基础得到了扩大D.重视门阀土族的利益【答案】A【解析】从材料“‘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均无权参加”来看,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对于考生资格有着明确规定,故答案为A项。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项复习《唐宋元变革》含答案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项复习《唐宋元变革》1.(2024·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隋唐时期,常有商贩运着木材到城中指定区域进行售卖,也有人在城外种植桑树,然后砍伐送到城市作为柴薪进行售卖为生。
由此可知,该时期()A.重农抑商政策废弛B.城市能源问题突出C.商品经济不断发展D.市镇经济开始兴起【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
根据材料“隋唐时期,常有商贩运着木材到城中指定区域进行售卖,也有人在城外种植桑树,然后砍伐送到城市作为柴薪进行售卖为生。
”可分析得出隋唐时期,有两种人,分别是“商贩”和“有人”(非商贩)在售卖柴薪,而且达到了砍伐“桑树”(本身是用于养蚕的作物)以此为生的地步,可见该时期市场短缺,出现了能源危机,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史上是历史主流,并未废除,排除A项;商贩和非商贩买卖柴薪,是商品经济的表现,但不能得出“不断发展”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所给时间为隋唐,市镇经济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与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B项。
2.(2024·重庆·高考真题)唐朝为边疆防御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
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
这说明节度使()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B.由蕃将充任是严重失误C.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D.打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
根据材料“唐朝为边疆防御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
”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
随着唐朝的逐渐衰落以及节度使势力日益坐大,中央政府难以掌控住地方,故而演变为藩镇割据,可见节度使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A项正确;节度使本身是为了加强边防,也必须由蕃将充任,只是这一制度下,缺乏制衡和监督,排除B项;节度使手中实权很大,具有边地军队调兵权,排除C项;节度使加重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排除D项。
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热点话题专项练2 唐宋变革

热点话题专项练(二)唐宋变革——从隋唐到宋元时期古代中国的繁荣鼎盛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
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
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
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A.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C.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D.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D[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可减少政令失误,有利于决策合理化,故D项正确。
]2.唐代进士科考试的录取侧重文学,唐玄宗以后,诗赋创作的优劣成为录取进士的主要依据。
宋代科举取士,朝着重经义、重策论的方向发展,考试中诗赋等内容逐渐退居次席,甚至被抛弃。
这一变化有利于()A.求取有经邦济国才能的人才B.破除世家大族的官场垄断C.提高官员的文化和道德修养D.推动读书重学风气的形成A[根据题目中“唐朝诗赋创作”到“宋代着重经义、重策论的方向”得出宋代重视录取有经邦济国才能的人才,故A项正确;科举制的确立破除了世家大族的官场垄断、提高了官员的文化和道德修养、推动了读书重学风气的形成,但与题意无关,故B、C、D三项错误。
]3.(2018·洛阳统考)下列是某学者整合的关于宋代的主要资料,由此可见宋代()C.冗官现象严重D.理学影响深远A[材料中的“宰相须用读书人”“对先贤哲人的重视”“并励武人读书”等都体现了宋代注重“以文治国”,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增多,故C项错误;材料与理学无关,故D 项错误。
]4.史学界认为,宋代理学家“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
这反映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A.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B.融合了佛道的合理成分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求D.注重道德教化的重要性A[根据材料中“并非……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可以得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A项正确;B、D两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错误。
高中历史 唐宋变革论

【考情荟萃】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需要掌握唐代后 期自耕农经济盛行的表现. 解答:依据题干表格可知,土地规模在20~130亩 的户数和比例较高,由此可知,唐代后期自耕农 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 土地规模在300以上的户数和比例少,因此没有体 现土地集中现象突出,故B项错误. 均田制在唐朝中期就已经瓦解,故C项错误. 表格只是反映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 不能得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故选A.
士族在经济上广占良田,形成了庄园经济。 士族庄园占有大量土地,拥有许多依附农民, 却不向国家承担各种赋税和徭役,影响国家的 财政收入和兵役杂税的来源。同时这种经济具 有明显的封闭性,它是这一时期分裂割据的经 济基础。
【考题例证】
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 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 手工、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 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 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是( )。 A: 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 古代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 C: 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 D: 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威胁统一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史专题练: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二系统训练1、西汉后期贡禹、东汉张林都曾主张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
在《后汉书》中, 征收“租调”“调取谷帛”等记载屡见不鲜。
这( )A.说明田庄影响国家税收B.反映出社会动荡不安C.进一步巩固了小农经济D.说明商品经济的繁荣2、春秋后期各国都先后进行了“均田分力”“与民分货”的赋税改革。
这些改革( )A.实践了儒家“仁政”思想B.促进了小农生产组织形成C.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确立D.推动了铁犁牛耕技术产生3、宋代徐州冶铁业计有“三十六冶……冶各百余人”;信州铅山等地铜铅矿作坊主人“常雇募集十余万人……得铜铅数千万斤”;韶州铅银锡等矿区“四方之人弃农……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
从材料可以看出()A.宋代各地手工业规模明显扩大B.宋代手工业内部分工更加明细C.宋代手工业保持世界先进地位D.宋代手工业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4、明清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型的工商业城市,与传统市镇相比其主要的区别是( )A.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不同B.城市的密度前所未有C.城市的结构发生了变化D.城市的规模急剧扩大5、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
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
”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 )A.棉纺织业开始兴起B.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C.自然经济加速解体D.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6、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7、《三辅黄图》记载:“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
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凡四里为一市。
”班固《西都赋》:“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
2021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中外古代改革

中外古代改革一、选择题1. 梭伦改革前,有人这样描述当时的雅典:“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者是替富人耕种土地,缴纳5/6的收成,因而被称为‘六一汉’;或者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
”“六一汉”制度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 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B. 是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C. 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D. 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2. 萨拉米斯岛丢失后,在几次收复无果后,雅典统治者下令不准人们提收回萨拉米斯岛,否则格杀勿论。
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梭伦曾装扮成疯癫诗人,鼓动雅典公民的爱国精神。
“疯诗人事件”最能表明A. 梭伦具有振兴城邦的爱国热情B. 梭伦是雅典改革的最佳人选C. 雅典的阶级矛盾已激化到极点D. 雅典的改革已成为历史潮流3. “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
”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
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A. 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B. 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C. 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D. 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4. 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中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
”这一全新的因素主要来源于A. 废除债务奴隶制 B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 建立“四百人会议”D. 鼓励发展工商业5. 梭伦改革后,“穷人只能作为公民大会的成员或作为陪审员来参与国政。
但这两种权利,尤其是后一种权利,到后来却证明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就渐渐成为法律和城邦的真正主人”。
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 平民成为城邦的最高统治者B. 平民在城邦事务中取得了一定的参与权C. 贵族在政权中已无足轻重D. 雅典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公民民主制度6. 梭伦改革中,制定新法典取代德拉古的严酷法律,只保留了其中有关杀人罪判死刑的部分,还制订禁止厚葬、抚恤为国牺牲公民的亲属等法令。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第7讲高考26题分析·唐宋变革 68ppt

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一、近五年高考题分析
(2019·全国Ⅲ卷·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
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一、近五年高考题分析
(2015·全国Ⅱ卷·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
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2014·全国Ⅰ卷·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
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2019·全国Ⅱ卷·26)(2019·全国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
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
专题三:高考26题题型研究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繁荣 (唐宋变革)
一、近五年高考题分析
二、核心知识突破
本课 结构
三、微专题突破
一、近五年高考题分析
(2019·全国Ⅰ卷·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题专练——唐宋变革
1.(2019广西名校第一次联考,26)下表列举的是古代诗歌中关于武则天的评价。
据此能够得出的合理结论是:武则天()
[唐]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歌中宫第五》:居中履正,禀和体微。
仪刑赤县,演教椒闱。
陶钧万国,丹青四妃。
河洲在咏,风化攸归
[唐]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惟昔武皇后,临轩御乾坤。
多士尽儒冠,墨客蔼云屯。
当时上紫殿,不独卿相尊[元]叶颙《唐武则天传》《樵云独唱》卷四:天人共愤世皆嫌,垂拱焉能二十年?谁信裙钗珠翠侣,反胜冠冕任英贤
A.有虚怀纳谏的胸襟
B.治国才能值得肯定
C.当政推动社会繁荣
D.当政有违儒家伦理
2.(2019内蒙古鄂尔多斯一模,26)唐太宗说:“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
”所以唐以儒学为资政之术,同时把它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
据此可知科举制()
A.打破垄断,缓和激烈的社会矛盾
B.选拔精英,优化传统社会结构
C.鼓励向学,营造向上的社会风气
D.教化民众,引导社会文化方向
3.(2019四川蓉城名校联盟第二次联考,26)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
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4.(2019四川内江二模,26)下图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作《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
这一作品()
A.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记录
B.可以印证唐朝开放的政策
C.体现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D.反映了唐朝疆域空前扩大
5.(2019四川宜宾一模,26)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
这反映出()
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6.(2019陕西宝鸡二模,26)宋代外省官分“亲民”与“釐务”两种,“亲民官皆由京朝官差遣,不设正官;而釐务官则专治一事,直属中央”。
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分化事权强化君主专制
B.官员相互配合提高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提高官员素养缓和矛盾
7.(2019广东肇庆三模,26)在唐初以前,政府专设机构管理族谱编修,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
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
B.科举制度发展推动阶层流动
C.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宗族认同
D.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主流
8.(2019广西南宁二模,26)到宋代,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充当信用中介物的“交引”“券”“契约文书”大量涌现。
由此可知()
A.商品流通速度加快
B.宋代形成了商业信用
C.货币作用逐步降低
D.宋代货币形式多样化
9.(2019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26省联考,26)唐代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
唐代后期进士及第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
入宋以后,南方士人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
在王安石变法中,参与变法的也大都是江南人士。
这些现象反映了()
A.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程朱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
C.江南政治实力比重增强
D.科举制促进社会结构变动
10.(2019广东江门调研,26)唐宋时期的庄园具有“藏富于民”“为国守财”“为国养民”的特点,与乡村社会的宗族组织融合,庄园经济与乡村社会关系密切。
这说明当时的庄园()
A.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B.一定程度上代行乡村治理职能
C.实行类似西周的宗法制度
D.推动了乡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11.(2019广东肇庆一模,26)《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
这种认识() A.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 B.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
C.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D.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
12.(2019广东惠州模拟,26)《东京梦华录》是北宋灭亡后,跟随大批臣民逃亡南方的孟元老撰写的一部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
在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的开封方言来叙述。
这()
A.凸显了民族矛盾的尖锐
B.反映了南北文化的差异
C.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D.激发了读者的家国情怀
答案与解析
第26题专练——唐宋变革
1.B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武则天的治国才能而非虚怀纳谏,故A项错误;由材料“居中履正,禀和体微”“临轩御乾坤”“反胜冠冕任英贤”可知是对武则天治国才能的肯定,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武则天的个人才能而非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错误。
2.D解析材料强调儒学的重要,所以通过考试引导人们学习,没有涉及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缓和社会矛盾的问题,故A项错误;“选拔精英,优化传统社会结构”是科举制的作用,但材料没体现如何选拔、优化,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引导社会文化方向,无法体现鼓励向学,故C项错误;唐以儒学为资政之术,并通过科举引导社会文化方向,故D项正确。
3.B解析赋税改革并不能有效缓解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出唐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但是到了唐中期土地兼并加剧促使均田制走向崩溃,租庸调制也难以维持,出现两税法,所以题干体现出赋税改革的基础,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故C项错误;题干体现了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并没有说明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故D项错误。
4.B解析艺术作品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故A项错误;据材料“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得出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故B项正确;《职贡图》属于人物画,故C项错误;《职贡图》没有涉及唐朝疆域,故D项错误。
5.C解析材料反映出佛教的传播,没有体现出对儒学地位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佛教的传播,与道教无关,故B项错误;石窟属于佛教建筑,反映出佛教影响范围扩大,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佛教的传播,与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无关,故D项错误。
6.C解析材料强调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地方行政效率低下,故B项错误;由材料“亲民官皆由京朝官差遣,不设正官;而釐务官则专治一事,直属中央”可知宋代外省官都由中央直接管辖,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非官员的素养,故D项错误。
7.B解析由材料“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可知唐初以前更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故A 项错误;科举制打破了原来阶层的限制,材料“在唐初以前……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
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说明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的地位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与商品经济无关,故C项错误;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是在南宋,且材料没有反映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主流,故D项错误。
8.A解析根据材料“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可知宋代商业信用发展,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的速度加快,故A项正确、B项错误;根据材料“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可知宋代商业信用发展,货币的
作用提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充当信用中介物的‘交引’‘券’‘契约文书’大量涌现”可知信用中介物形式多样化,故D项错误。
9.A解析唐前期政治人物多是北方人,而唐后期及宋南方人增多,这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文化的发展,故A项正确;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才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南方文化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结构变动,故D项错误。
10.B解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目中“与乡村社会的宗族组织融合,庄园经济与乡村社会关系密切”相符,故B项正确;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D项与题目中“庄园经济与乡村社会关系密切”不相符,故D项错误。
11.A解析由材料“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可知宋代出现的程朱理学继承了孔孟学说,是正统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道”是宋儒讲究的“性命义理”之学,以继承孔孟“道统”自居,不是道家思想,故B项错误;宋代程朱理学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但与材料体现的“道”的思想继承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道”产生于孔孟,到宋代发展为程朱理学,没有涉及之后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12.D解析题干没有涉及民族矛盾的尖锐,故A项错误;《东京梦华录》用“开封方言来叙述”的目的在于激发读者的爱国情怀,而并非反映南北方文化的差异,故B项错误、D 项正确;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与《东京梦华录》用“开封方言来叙述”无关,故C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