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建筑设计程序的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从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视角看中日建筑给排水设计差异

从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视角看中日建筑给排水设计差异

┊┊┊┊┊┊┊┊┊┊┊┊┊装┊┊┊┊┊订┊┊┊┊┊线┊┊┊┊┊┊┊┊┊┊┊┊┊从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视角看中日建筑给排水设计差异【摘要】质量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任务目标。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是企业中最经常、最大量的质量管理活动,是企业实现质量目标的基本保证。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目标的确定和实现过程,需要系统有效地应用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地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建设工程项目各参与方的质量责任和职能活动地实施来到达。

根据我一直从事日本建筑工程机电设备设计安装施工工作的经验,发现日本在一些建筑设计和使用上比国内设计有着更合理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工程质量控制施工生产要素环境因素中日建筑给排水设计差异【Abstract】The quality is an important mission objec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is the commonest and the large enterprise quality management activities .It is also the enterpriser’s basic guarantee of the quality objectives. The process identification and implement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quality objectives, which require a systematic and effectiv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he quality management and the quality control construction projects. And it achieves the project management quality objectives through the quality control of the parties involved in implementation activities, responsibilities and functions. I know from the my experience of engaging in the equipment design and installation of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in the construction work that the Japanese design and use is more reasonable than the domestic design and use.【Keywords】Quality control;Construction of production factors;Environmental factors;Japan have some difference designs in building water目录┊┊┊┊┊┊┊┊┊┊┊┊┊装┊┊┊┊┊订┊┊┊┊┊线┊┊┊┊┊┊┊┊┊┊┊┊┊1 绪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3 研究的内容 (1)2 从建设单位角度看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 (2)2.1 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2)2.2 招标阶段的质量控制 (2)2.3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2)2.3.1 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2)2.3.2 对监理单位的质量控制 (2)2.3.3 对施工单位的质量控制 (3)2.4 竣工阶段及质保期内的质量控制 (3)2.4.1 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3)2.4.2 缺陷责任期的质量控制 (4)3 从施工单位角度看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 (5)3.1 劳动主体的控制 (5)3.2 劳动对象的控制 (5)3.3 施工工艺的控制 (5)3.4 施工设备的控制 (5)3.5 施工环境的控制 (6)4 中日建筑给排水设计与使用上的差异 (7)4.1 住宅给排水系统不一样的设计想法 (7)4.1.1 给水(热水)系统中分水管与软管的运用 (7)4.1.2 排水系统中集合管(管接头)的应用 (7)4.2 与国内住宅设计不一样的处理方法 (7)4.2.1 表房的设置 (7)4.2.2 管道井的设置 (8)4.2.3 卫生间中厕所与浴室分开设置 (8)4.2.4 伸出屋面管道的一种处理方法 (8)4.2.5 关于消火栓的设置与逃生的方法 (8)4.2.6 室外的两种不曾见的窨井 (8)5 结论与展望 (10)参考文献 (11)谢辞 (12)┊┊┊┊┊┊┊┊┊┊┊┊┊装┊┊┊┊┊订┊┊┊┊┊线┊┊┊┊┊┊┊┊┊┊┊┊┊1 绪论1.1 研究背景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各项建设工程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正在以世界巨人的姿态发展着。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日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对照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日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对照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日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对照李金旭一、引言日本和中国都位于东亚,彼此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在建筑、语言和气候方面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古代日本文化隶属中国文化圈,其中建筑、造园等深受中国的影响。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脱离以前所属的中国文化圈,投身于西方文化圈,从此走上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建筑设计现代化道路。

日本现代建筑设计在发展过程中一边对西方文化吸收、创造,一边继承本国的传统文化,取得一系列惊人成就。

自20世纪末便有学者开始对日本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

研究日本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这对矛盾,能够为中国建筑设计走向现代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日本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发展(一)砖石建筑兴起时期。

1868年日本政治改革,这场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日本在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基础建设、政治军事各方面迅速西化,这些想法很快就传播到了建筑领域。

日本这一时期建筑设计的本质是模仿西方建筑,“拟洋风”建筑盛行,日本长野县开智学校(1876年,立石清重)是代表之作。

此时期的拟洋风建筑具有鲜明的外部形式特征:和式屋顶与西式建筑主体相结合。

拟洋风建筑在立面形式上注重构图,强调形式感。

同时期中国自开埠以来,传统建筑文化也与西方文化发生碰撞,同样经历“中体西用”的思想变迁,但从历史时间轴来看,中国稍显滞后。

由此推断,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日本自省意识强,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接受、吸收西方文化较为迅速。

而中国对于新技术、新文化抱有顽固的鄙夷态度,思想保守和向后看,旧传统文化的地位难以动摇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中国建筑发展较慢。

其次在建筑领域,日本对西方古典文化的研究较为扎实和完备,为进一步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日本传统木构建筑的自我进化阶段。

在20世纪初期,探索传统样式相继出现三种倾向:近代和风、进化主义、亚洲主义。

在这一时期是新的“民族形式”,明治神宫宝殿(1915年)是该时期典型的代表。

中日建筑抗震规范抗震设计比较

中日建筑抗震规范抗震设计比较
力 , 实 现第 三水 准不 倒 塌要 求 。 来 日本 的设 防烈 度 也是 按 5 0年设 计 基 准期 超 越 概 率 1 % 的地震 烈度 定 义 , 0 日本根 据 其 国土 范 围 和 地 质 构造 全 国采 用统一 的地震 动设 防参 数 。 日本 建 筑 基 准 法 规定 了 两个 水 准 的 设计 地 震 , 两 水 准设 计具 体 如下 :
第 3 4卷 第 4期 21 0 2年 8月
- 7 -程 抗 震 与 加 固 改 造
V0. 4 . . 13 NO 4
Aug 2 2 . 01
Ea t q k ssa tEn i e i g a d Rer ft n rh ua e Re it n gne rn n toi i g t
Ke wo d :s i c d s n c d ;J p n s es c d sg o e es c d sg t o y r s es e i o e a a e e s imi e i n c d ;s imi e i n me h d;c mp rs n mi g o a io
第一 水准 设 计 , 算 容 许 应 力 。要 求 按 容 许 应 验 力 法 验算 结构 的弹性强 度 。第 一水 准地 震 地 面速度
0 2 m s 相应 地 面加 速度 0 0 g~ . 0 。 .5 / , . 8 0 1 g 第 二 水准 设 计 , 算 极 限承 载 能 力 。 除木 结 构 验
e e g a e t d i sg o n ry b s d meho n de in c de. Acc r i g t h o o d n o te c mpaio n a l ss n t i p r i ca a rf r n e f rc m plng o rs n a d nay i i hs pa e , t n be ee e c o o ii f Ch n s es c de in c d n es i e in. i e e s imi sg o e a d s im c d sg

建筑工程设计规范的国内外对比分析有哪些

建筑工程设计规范的国内外对比分析有哪些

建筑工程设计规范的国内外对比分析有哪些建筑工程设计规范是确保建筑项目质量、安全和性能的重要依据。

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其建筑工程设计规范也存在着诸多不同。

以下将对国内外建筑工程设计规范进行对比分析。

一、建筑结构设计规范1、抗震设计在抗震设计方面,各国的规范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日本由于地处地震多发区,其抗震规范要求非常严格,注重建筑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而一些地震相对较少的国家,对抗震设计的要求可能相对宽松,但也在不断加强和完善。

我国的抗震规范结合了国内的地震活动情况和工程实践经验,对不同地区规定了不同的抗震设防烈度,并在建筑结构的选型、计算方法和构造措施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要求。

2、风荷载计算风荷载的计算方法在各国规范中也有所不同。

欧美国家通常采用基于概率统计的方法来确定风荷载,考虑了多种因素如地形、地貌、建筑物高度和形状等。

我国的规范则根据不同地区的基本风压值,并结合建筑物的体型系数和高度变化系数等来计算风荷载。

3、材料强度和设计指标建筑材料的强度和设计指标在各国规范中也存在差异。

例如,钢材的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强度标准值和设计值等可能会有所不同。

这与各国的材料生产和使用情况以及工程实践经验有关。

二、建筑防火设计规范1、防火分区和疏散距离在防火分区的划分和疏散距离的规定上,各国规范存在差异。

一些发达国家的规范可能对防火分区的面积限制更严格,以确保火灾发生时人员能够及时疏散。

同时,对于疏散通道的宽度、楼梯的数量和形式等也有详细的规定。

我国的防火规范根据建筑物的用途、高度和面积等因素,合理确定防火分区和疏散距离,并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建筑形式和功能需求。

2、消防设施设置消防设施的设置要求在国内外规范中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置范围、消火栓的布置间距和消防水池的容量等方面,各国可能会根据自身的火灾统计数据和消防救援能力来制定相应的标准。

三、建筑节能设计规范1、节能标准和指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建筑节能标准和指标存在差异。

建筑设计规范的国内外对比分析有哪些

建筑设计规范的国内外对比分析有哪些

建筑设计规范的国内外对比分析有哪些建筑设计规范是确保建筑物安全、实用、美观以及符合环境和社会要求的重要准则。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地理、气候、文化、经济等方面存在差异,其建筑设计规范也各有特点。

以下将对国内外建筑设计规范进行一些对比分析。

一、安全标准在安全方面,各国都将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和防火要求置于重要地位。

然而,具体的标准和执行方式存在一定差异。

国内的建筑设计规范对于地震设防有着明确且严格的规定。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震活动情况,划分了不同的抗震设防烈度,并要求建筑物在设计和施工时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例如,在高烈度地区,建筑结构需要具备更强的抗震能力,包括使用特殊的结构形式和加强关键部位的构造。

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由于其处于地震多发地带,在抗震技术和规范方面更加先进和精细。

他们不仅在结构设计上有严格要求,还在建筑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的控制以及建筑物的隔震减震技术应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防火规范方面,国内对于建筑物的防火分区、疏散通道的宽度和距离、消防设施的配置等都有详细的规定。

同时,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对于新型建筑材料和结构的防火性能也在不断研究和完善。

而在欧美国家,防火规范更加注重火灾情况下人员的疏散安全和消防救援的便利性。

例如,对于高层建筑的疏散楼梯和电梯的设计,有更为严格的要求,以确保在火灾发生时人员能够快速、安全地撤离。

二、节能环保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的重视,建筑设计规范中的节能环保要求也日益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国内的建筑节能规范在近年来不断加强,对建筑物的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门窗的气密性能、空调系统的能效比等都提出了明确的指标要求。

同时,也在大力推广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鼓励采用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材料。

在欧洲,许多国家制定了严格的能源性能指令,要求新建建筑必须达到极低的能源消耗标准。

例如,德国的被动房标准,通过高效的保温隔热、气密性能和能源回收系统,实现了建筑物几乎零能耗的运行。

中日庭院文化比较与研究

中日庭院文化比较与研究

中日庭院文化比较与研究中日庭院文化是中国和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在室内空间设计、景观布局和园林建设方面的共同特色。

尤其在东亚文化圈,庭院文化更是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本文将对中日庭院文化进行比较与研究,探讨两国庭院文化的共同点和差异,从中窥见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一、中日庭院的共同特点1. 环境布局中日庭院在环境布局上有着相似的特点,都注重自然环境的融合和体现。

中式庭院通常布局简洁,利用山水、假山和池塘来营造自然风景,以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日式庭院则更注重枯山水和枯木布置,偏向于抽象的表现,强调简洁、自然和抽象的审美意境。

两者都以自然为基础,通过精心布置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2. 氛围营造中日庭院都注重营造一种静谧的氛围,以达到净化心灵的效果。

中国的庭院常常建造回廊、亭子和长廊,将来客引入到室内空间,形成一种隐秘的空间感。

而日本的庭院则多采用天然石材和竹木构件,强调简洁明快的氛围。

不论是中式的古雅雅致,还是日式的朴素清幽,都体现了东方文化中对于清净、淡泊、清静的追求。

3. 建筑风格中日庭院的建筑风格也有所相似。

中式庭院善于利用木材和砖瓦,建造出如诗如画的园林建筑,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和传承。

日式庭院则以榻榻米、和式屏风和藏式拱门为主要建筑形式,更注重对空间和材料的细致处理。

无论是中国的古朴雅致还是日本的简约清幽,庭院建筑都充分展现了东方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中日庭院的文化差异1. 设计理念中日庭院在设计理念上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庭院设计追求“山水之间居之,婉如天人”,强调“山水”、“天人”的完美结合,注重对品味更为直观和直接的表达。

而日本的庭院设计则更注重对“抽象美”和“幻想美”的追求,以弥补个体感知的短板,注重对心灵的超验追求。

2. 艺术表现中日庭院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中国庭院追求“意境美”,通过对山水、亭台、花木等元素的组合和布置来营造出婉约宁静的意境美。

日本庭院则更倾向于“干枯美”,通过对局部细节的处理和理性的规范来体现出一种超脱于物质的抽象审美。

中日韩三国庭院设计比较研究

中日韩三国庭院设计比较研究

中日韩三国庭院设计比较研究中日韩三国都是东亚文化圈中的代表性国家,其文化深厚、传统底蕴丰富,而庭院作为传统的建筑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三国庭院设计各自有不同的特点,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一、构造形式中国庭院建筑的构造形式以“四合院”为主,四周有墙围合,中间有亭台楼阁、假山池塘等景观,并以廊为连接。

结构上注重对称美和比例感,侧重体现空间的深度感和层次感。

日本庭院建筑的构造形式则偏向简单,多采用“枯山水”或“平安式庭院。

”其中“枯山水”作为日本庭院的代表性形式,它将石头、树木、水这三个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简洁而有力的整体。

韩国庭院建筑的构造形式则较中国和日本更为注重自然形态,多采用一些山水、草木、花卉等自然元素,反映出韩国人尊重自然,追求自然美的传统。

二、设计风格中国庭院设计在风格上,主要注重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也在视觉效果上更加注重整体美感和代表性。

中国庭院设计多采用对称、空间感和层次感等设计手法,强调空间的分隔性和秩序感,给人以安宁、和谐的感觉。

日本庭院设计则呈现出一种斯文、清静的美感,有着“恬静”的特质。

其中,枯山水作为日本庭院的代表形式广泛应用于日本的庭院设计之中,注重寓意的表达、空间感的创造等。

韩国庭院设计注重自然、朴实、纯粹的特点。

不同于中国和日本的讲究层数、层次感,韩国庭院设计注重随心所欲、随意的感觉。

在韩国庭院中,水成为关注的焦点,自然的流动线条塑造出简洁流畅的美感。

三、文化内涵中国庭院设计旨在塑造空间里的强烈美感,并反映传统的文化内涵,注重以文人气息为主,表现出文人雅士的情怀风韵。

中国庭院注重强调视觉美感的传达,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日本庭院设计巨大的文化内涵,强调自然与人、人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日本庭院设计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将自然融入生活方式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精神文化”的重视,强调清高和追求内敛的性格特点。

韩国庭院设计的文化内涵,主要是表达韩国人对自然和平淡生活的偏爱。

中日园林的异同点

中日园林的异同点

中日园林的异同点
中日园林的异同点主要体现在设计理念、景观元素和空间布局等方面。

一、设计理念:
中园注重意境的体现,追求“山水”为主题的自然景观,强调“造境思想”,追求自然与人为之融合,以山石、湖泊、亭台楼阁等为主要景观元素,通过布局、植物、石雕等方式营造一种沉静、庄重的氛围。

日园注重几何艺术和建筑的规整、对称和精确,注重时间和空间的精确计算与合理利用,注重建筑的表现力和细节的精心处理。

以鲜花、盆景、水池等为主要景观元素,追求精致、纤巧、雅逸的空间布局。

二、景观元素:
中园注重自然景观的展现,强调山水的自然形象。

常用的景观元素有山石、水池、草坪、园林门、廊道、亭台楼阁等。

在布局上以“山、水、路、景、物”为基本要素。

日园注重建筑的规划、修整和利用,强调建筑艺术的表现。

常用的景观元素有建筑、石块、盆景、花卉、水池等。

在布局上追求对称、均衡和序列感。

三、空间布局:
中园布局通常以曲径通幽为主,强调环境的自然与诗意。

布局上常采用弯曲、蜿蜒的小径、回廊、水流等,以追求宁静、幽
深的空间感。

日园布局通常以几何形状为主,强调对称布局和精确计算。

布局上常采用直线、交叉点、对称轴线等,以追求整齐、有序的空间感。

总的来说,中日园林在设计风格、理念和表现手法上有一些差异。

中园以自然景观为主题,追求自然和人的融合,注重自然意境的体现。

而日园以几何美和建筑艺术为主题,追求精致、纤巧的空间布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两国建筑设计程序的对比分析
【摘要】中国建筑设计程序一般分为方案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纸绘制、施工四个个步骤,但是不同的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在建筑设计流程方面会有所差异。

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的建筑设计程序作详细的对比分析,得出两国在建筑体制、建筑方案、施工监理服务以及设计师职责等方面存在的不同,并提出中日两国在建筑设计领域可以互相交流学习的建议。

【关键词】中日两国;建筑设计程序;对比分析
0.引言
我国的现代建筑行业起步较晚,建筑设计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尤其是建筑空间设计流程的发展上处于探索期[1]。

建筑空间设计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涵概了管理学、建筑学、艺术设计等多个学科和领域。

不同国家间的建筑设计程序存在巨大的差异性,本文以中日两国的建筑设计程序作对比,分析其差异性,并提出中日两国在建筑设计领域可以互相交流学习的建议。

1.日本建筑设计标准程序
1.1策划研究阶段
策划研究阶段作为建筑施工项目的首要工作内容,建筑实体后期的运行。

日本建筑设计程序的第一步就是策划研究阶段,这个阶段要求业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策划和研究,最终得出正确结论[2]。

该阶段业主需与建筑设计师限定协议,确立项目的总负责人,建筑师需协助业主策划研究建设项目,完善不同专业间的技术设计职责,代表企业办理投标、理招、施工合同等管理方面的工作。

1.2分析和设定建筑条件
策划研究阶段完成后,就是分析和设定建筑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建筑设计师建设基地的自然条件、建筑设计的内部条件、用户对建筑的附加条件、法律法规条件、建筑师构想的条件进行统一的收集和整合,最终确立设计的方向和总体目标,并将确立的方向和总体目标作为建筑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准绳。

同时建筑设计师将最终确立的目标和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明确、详细地转述给业主,让业主自身对工程建设有大致的了解和判断。

1.3创建和设想建筑空间
第三个步骤就是创建和设想建筑空间,这个步骤需要设计师对建筑设计空间方案进行细致、创新的构思,反复验证构思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最终确立一套能够满足所有建设设计条件并能解决设计施工过程中的难点的科学可行的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可以有效利用绘制草图、搭建模型等方式辅助建筑空间的构想和创建。

1.4设计构想的表达和践行
在以上三个步骤完成并得到业主与政府审查部门的认可后,才能进入设计构想的表达和践行环节。

这一步骤包含基本设计阶段以及实施设计阶段,前者是为了消除各专业技术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明确设计方向、制定设计原则,包括设计说明书、预算书以及空间设计的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模型等。

实施设计阶段是建立在前一个基础之上,对建筑空间设计进行更为详细、全面的补充,比如施工现场的实施详图、工程造价预算、电气设计图、给排水设计图、消防煤气安装详图、施工许可证等方面的内容。

1.5施工和竣工的监理
日本建筑设计流程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施工现场和竣工后工程质量的监督和审查。

这项工作要求施工建立人员深入到施工现场,对施工工作进行现场指导和监督,并且在工程竣工验收阶段,对工程的安全质量进行审查。

2.中国建筑设计标准程序
2.1确定项目和前期研究
确定项目和项目的前期研究是建筑设计的程序中的初步阶段,这个阶段设计单位从业主那确认了具体设计项目后,组件建筑师陪同业主对项目进行湿地调研考察,考察的内容包括建筑功能的要求、建筑用途和规模、建筑周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建筑地基的电气水条件和交通条件、能源采用、防火抗震要求、施工周期与工程造价等多个方面。

2.2方案构想
与日本的设计构思阶段相似,该阶段设计师需要设计和构想种类不同的方案草图给业主,对每个方案的优缺点与合理可行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讨后,最终确立一个相对完善,又能满足业主的基本要求的设计方案[3]。

在这个阶段,设计师必须通过建筑效果图、模型图或者CAD制图将设计方案的实际成果图展示给业主,让业主有大致的了解和观感。

最后业主把设计方案呈报给国家建筑管理部门进行审批和确认。

2.3设计施工图
初步设计施工图包括建筑说明书、建筑总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以外包括建筑内部的电气系统、给排水系统、消防系统、煤气系统、采暖系统等的技术设计图。

设计师需要对这些设计图进行反复斟酌和推敲,尽量选择科学、高效、合理的设计施工图。

2.4施工现场的服务和配合
这个过程需要设计师与施工人员做好设计图纸、施工要求以及构造方法的交底工作,让施工人员明白设计意图。

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技术问题,设计部门需要跟踪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设计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施工现场服务配合完善。

2.5竣工验收
建筑施工完成后,设计单位、业主以及国家相关监督管理部门需要对竣工后的工程质量进行验收和审查,检验合格之后才能投入使用。

此外在建筑物投入使用后一年,再进行建筑质量效能的回访,听取用户和业主对技术和设计的建议。

3.两国建筑设计程序对比
3.1设计流程规范程度不同
日本的建筑设计流程的规范程度较高,尤其是日本建筑公司制作的图面内容丰富、建筑参数精准以及制图手法标准化。

尤其是体现在前期策划研究阶段,日本的策划研究阶段强调将业主的要求、城市用地规划、周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全部周密、详细地整合在一起,这个过程中业主所给的设计条件非常关键。

由于中国的国情与体制的差异,前期考察研究相对较匆忙,确立项目速度较快,在对很多建筑条件了解的不够透彻的情况下,就制定出设计方案,造成建筑设计存在严重的漏洞和逻辑错误。

3.2建筑师的职责范围不同
日本建筑设计行业分工明确、细致,建筑师将室内设计与外部设计融合在一起。

而中国的建筑设计师将室内设计与建筑师的工作内容和范围分割开,导致建筑师的设计方案深度和广度不够,设计方案缺乏可行性和严密性,最终导致工程造价成本的提升。

3.2建筑施工监管业务不同
日本的建筑师的任务不单单履行设计的职责,还包含了施工监理的工作内容。

在施工现场,建筑师会切身投入到实际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过程实行监督和管理。

但是中国的设计师只管设计,注重对设计方案图纸的修改和补充,而忽视施工现场的配合服务,导致施工方案和图纸在交底和投入施工过程中出现许多的问题和技术难点,最终影响到整个工程质量。

4.结束语
中日两国在建筑设计程序方面存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设计流程的规范化程度、施工过程科学化管理程度、设计师工作职责大小等方面,日本在建筑设计程序中表现的设计程序更加严谨深化,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职责一体化,施工现场成熟,科技水平和工艺更先进。

因此,中国的建筑设计流程必须加强建筑空间设计的整体认识,全程掌控建筑空间设计和施工流
程。

【参考文献】
[1]马景忠.中日两国建筑设计程序的比较[J].建筑学报,2012,(8):67-69.
[2]董治年.设计管理视界下的本土室内设计[J].装饰,2010,(25):105-106.
[3]张晓鹏.室内装饰设计方法和程序的研究[J].建筑科学,2010,(10):123-1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