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用地理的眼光看世界热点问题
七年级地理眼看世界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眼看世界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学科。
在初中地理课程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地球与地图、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经济地理和区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许多有趣的话题和现象,下面就来介绍一些七年级地理眼看世界的知识点。
地球与地图地球是我们所生存的星球,也是我们了解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基础。
在地理课程中,我们要先学会如何使用地图和地球仪。
通过学习如何测量距离、使用比例尺和方位角等基本概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气候和生态环境等。
世界上现存的地图类型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普通平面地图、正射投影地图和圆柱投影地图。
不同类型的地图投影方式有不同的优缺点,也可以用来展示不同的地理信息。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还需要学习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在这方面,我们需要了解有关自然地理的知识,比如陆地和海洋、地表水、气候和气象、自然灾害等。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我们往往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
掌握这些知识不仅有益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和预防自然灾害,也可以为我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发展经济奠定基础。
经济地理地理还包括了经济地理的内容。
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学习有关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的知识。
例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发展阶段、人口和城市化、交通和贸易等。
通过理解这些经济地理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人们的生活与文化,并更好地促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区域文化在世界各地,不同地区往往因其独特的文化和地理特征而著名。
地理课程中,我们还会学习有关不同地区的文化和历史,比如欧洲的文化、美洲的文化、非洲的文化和亚洲的文化等。
通过了解这些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增进对世界各地的理解和尊重,并为日后的旅行和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总之,地理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通过学习七年级地理课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并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地参与环保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行动,为未来的世界做出贡献。
小学社会地理疑难题整理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现象

小学社会地理疑难题整理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现象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研究的是地球的自然特征和人类对地球的影响。
在小学社会地理学习中,学生有时会遇到一些难懂的概念和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本文将总结一些小学社会地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并提供解答和解析。
一、地球与太阳的关系1. 为什么地球有四季?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地球的自转使得不同地区倾斜程度不同,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也是椭圆形的。
所以,在不同时间地球不同地方的太阳直射位置也不同,因此引起了四季的交替变化。
2. 为什么有时候会有日全食和月全食?日全食和月全食是由于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造成的。
当地球、月球和太阳完全排成一条线时,地球挡住了太阳光照射到月球上,此时会出现月全食;而当月球挡住了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时,就会出现日全食。
二、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1. 为什么地球有海洋和陆地?地球表面有70%的面积被海洋覆盖,而30%的面积是陆地。
这是由于地球的形成和构造决定的。
地球形成后,陆地不断演变形成了山脉、平原等地貌,而海洋则是由于地球上的水分聚集形成的。
2. 为什么地球上的大陆形态各异?地球上的大陆形态各异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造成的。
地壳运动包括地壳变动和地壳构造活动,它们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
地震、火山喷发和地理构造运动等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从而导致了大陆形态的差异。
三、地理资源和环境保护1. 为什么说水是宝贵的资源?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存在。
地球上的水资源非常有限,只有2.5%的水是淡水,而可供人类直接使用的淡水又非常有限。
因此,我们要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
2. 为什么要保护动物和植物?动物和植物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动物为我们提供食物、衣物和药物,植物则为我们提供氧气和食物。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多动植物正在受到威胁甚至灭绝。
浙江省奉化中学高中地理校本课程世界地理2.1东亚和日本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东亚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日本的地形、气候、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东亚地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多元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教学组织不够灵活: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存在时间分配不均、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组织。
2.教学评价不够全面:目前主要依赖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评估。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结合自身兴趣,进行地理课题的研究和展示。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理知识。
-通过动态地图展示东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1.东亚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的知识。
2.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等,以及这些特征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
3.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文化传统及其在东亚地区的影响。
2.地形破碎,河流短小,水能资源丰富,为日本提供了大量清洁能源。
3.沿海平原和港湾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海洋经济和对外贸易。
例题三:阐述日本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答案:日本气候主要分为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以下特点:
地理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

地理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地理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系统的地理学知识和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情况、文化和环境。
本文将探讨地理教育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
一、地理教育的意义地理教育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实践意义。
首先,地理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世界其他地区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全球各地的地形、气候、资源等基本情况,从而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其次,地理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地理意识,提高他们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最后,地理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促使他们关注全球环境问题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二、构建全球视野的地理教育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地理教育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
以下是一些构建全球视野的地理教育内容建议:1. 国别和地区研究:通过学习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特点、文化、经济等信息,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各地的差异和共同点。
2. 全球问题与挑战:通过学习全球性的问题,如气候变化、人口增长、贫富差距等,学生可以深刻理解这些问题对全球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并激发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地理技术和工具:使用地图、卫星影像等地理技术和工具,学生可以更深入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态和结构,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培养全球视野的地理教育方法除了内容的选择,地理教育还需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
1. 探索式学习: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鼓励他们参与地理实地调查和项目研究。
通过亲身感知和实践,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差异和联系。
2. 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如地图软件、虚拟实境等,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情况。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3. 合作学习:组织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活动,鼓励学生在团队中交流和合作。
通过与他人合作,学生可以分享和比较不同地区的观点、经验和文化,从而培养跨文化合作的能力。
阐述如何用地理眼光解答身边的问题

阐述如何用地理眼光解答身边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21世紀教育委员会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而“学会生存”是核心,是根本。
学生处在一个社会生活环境之中,他们将来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现实生活的挑战,就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
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也决定了地理课程在培养国民综合素质中的重要地位。
1 地理学科在学生终身发展方面的重要性毋庸置疑1.1 地理知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文化科学素质地理课程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广阔的外延,它应该关注并能够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促进每个孩子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
通过地理教学活动,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地理学科的知识,对人的科学文化修养的提高、人格的完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地理能力是现代人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能力我们培养的学生时时刻刻都生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他们将来无论过着怎样的生活、从事任何职业,都要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都要具备生存与生活的能力。
通过地理学习,在获得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的同时,又能获得观察观测技能,培养了地理科学研究能力和发展地理空间能力,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
还有,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获取、整理地理信息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的能力等等,都会使学生终身获益。
1.3 地理学科在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地理是中学各课程中唯一以“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为基本内容的学科。
这是因为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是研究人与地(即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关系的学科,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环境,只有地理从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诸方面综合起来探讨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
打开生活中的地理视角,用一双“地理眼” 看世界

打开生活中的地理视角,用一双“地理眼” 看世界发表时间:2011-10-09T16:09:38.29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6月下供稿作者:王海丽[导读]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改提出的新理念。
◎王海丽(苏州蓝缨学校,江苏苏州 215104)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213-02摘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改提出的新理念。
对此,地理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教材”的观念,从学生的身边环境出发,考虑到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社会发展的现实,不断选择适合培养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地理素材,使地理教学变得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用一双“地理眼”看世界,帮助学生解决实地的地理疑问,形成较强的地理素养,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
关键词:生活中的地理;兴趣;可持续发展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
从根本上说,学习地理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等都是其理念的核心。
因此,地理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教材”的观念,从学生的身边环境出发,考虑到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社会发展的现实,不断选择适合培养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地理素材,使地理教学变的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用一双“地理眼” 看世界,帮助学生解决实地的地理疑问,形成较强的地理素养,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
如何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重要的是要以“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组织实施。
校本用地理的眼光看世界热点问题

击 此
世地
处
题添加
界 热
理 的
副
标 点眼
题 问光
一
极地科考、 宇 宙 探 索
第 一 章
与
01 嫦娥二号发射
02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
搭载着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 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点火发射,赴月球拍摄月球表面 影像、获取极区表面数据。中国 探月工程二期揭开序幕。
04
能源安全;石油储备基地建设
05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4
、 自 然 灾
第 四 章
害
01
中国:南冻北旱、舟曲泥石流等
02
世界:北美和欧洲暴雪、巴基斯坦洪灾、巴西的洪水和泥石流、澳洲洪灾等
03
新西兰地震、日本地震、缅甸地震
鲁豫苏皖四省出现特旱
2011年2月22日中午12 时51分,新西兰第二 大城市克莱斯特彻奇 发生里氏6.3级强烈地 震,震源深度距离地 表仅有4公里。
京沪高铁全线设24站,从北京 南站出发,经过河北、天津、山东、 江苏、安徽等省市,终到达上海市 虹桥站。
知识引擎
壹
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 优缺点
贰
交通线建设的区位分 析
叁
交通线建设的政治经 济社会意义
3
、
世 界 政 治
第 三 章
经
济
坎昆会议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010年11月29日至12月 10日在墨西哥坎昆举行。在此之前,11月20 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2010年 可能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一年。数据显示, 今年前10个月,全球地表气温为摄氏14.73度, 是130年来地表气温的最高值。德国地球危机 研究所也发布类似数据:2010年前9个月除创 下130年来最高地表气温外,还在多个地区创 下有记录以来的区域最高气温。俄罗斯创下摄 氏37.8度的气温记录,巴基斯坦创下摄氏 53.5度的气温记录,美国洛杉矶的气温一度 达到摄氏45度。
地理教师工作计划——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地理环境

地理教师工作计划——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地理环境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我深知地理学科对于学生认识世界、理解自然与人类活动关系的重要性。
在新的学期开始之际,我制定了以下的工作计划,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地理环境,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明确教学目标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将围绕“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地理环境”这一目标展开工作。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作业布置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了解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特征,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二、优化教学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地理环境,我将精选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在教授自然地理部分时,重点讲解地球的构造、气候类型、地形地貌等基础知识;在人文地理部分,则着重介绍人口分布、城市发展、文化传播等内容。
同时,结合国内外时事热点和地理事件,引导学生关注全球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国际视野。
三、创新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和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将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验、野外考察和社区调查等实践活动。
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地理知识的应用和价值。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地理竞赛和社团活动,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和实践能力。
五、完善评价体系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将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作业评价外,还将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成果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通过综合评价,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六、促进家校合作家庭教育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一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京沪高铁全线设24站,从北京 • 南站出发,经过河北、天津、山东、 • 江苏、安徽等省市,终到达上海市
• 虹桥站。
教学ppt
据统计,2009年中国原油消费达3.88亿吨,其中 自产1.89亿吨,进口1.99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超 过50%。中国海关方面提供的数据说,依照目前国 际原油价格测算,1500万吨原油将为中俄两国增加 约80亿美元贸易额。
中俄原油管道是中国四大油气资源进口通道之 一,其他三条是中哈原油及中亚天然气管道、中缅 油气管道、海上通道(船运石油和液化天然气)。
教学ppt
7
地理知识点击
• 1:天体系统、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 2:月球环境特点:昼夜温差大的原因分析 • 3:南北极科考站:极地俯视图判读、极地
独特的天气、气候特点、最近航线
• 4:太阳活动周期,对地球的影响 • 5:卫星发射基地区位条件分析,我国四个
基地的区位比较
教学ppt
8
2、国内经济建设
影响是油价上涨
• 4:能源安全;石油储备基地建设 • 5: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教学ppt
22
4、自然灾害
教学ppt
23
(1)中国:南冻北旱、舟曲泥石流 等 (2)世界:北美和欧洲暴雪、巴基 斯坦洪灾、巴西的洪水和泥石流、 澳洲洪灾等 (3)新西兰地震、日本地震、缅甸 地震
教学ppt
24
鲁豫苏皖四省出现特旱
色经济优势
• 3:公路交通,核电建设 • 4:半岛城市群产业发展优势;临近日韩与
产业转移
教学ppt
12
中俄原油管道起自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穿越中国边境,途 经黑龙江和内蒙古,止于大庆末站,管道全长近1000公里,设计年输油量1500 万吨,最大年输油量3000万吨。
教学ppt
13
16
知识引擎
• 1: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 • 2:交通线建设的区位分析 • 3:交通线建设的政治经济社会意义
教学ppt
17
3、世界政治经济
教学ppt
18
坎昆会议
•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010年11月29日至12月10日在墨
西哥坎昆举行。在此之前,11月20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 气管理局发布,2010年可能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一年。 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球地表气温为摄氏14.73度, 是130年来地表气温的最高值。德国地球危机研究所也发 布类似数据:2010年前9个月除创下130年来最高地表气 温外,还在多个地区创下有记录以来的区域最高气温。俄 罗斯创下摄氏37.8度的气温记录,巴基斯坦创下摄氏 53.5度的气温记录,美国洛杉矶的气温一度达到摄氏45 度。
教学ppt
14
中国能源问题:
• 1:中国面临的能源问题 • 2:中俄石油管线建设;中哈石油管线建设;
中缅石油管线建设;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等--线路选择、影响(意义)
• 3: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特点及变化;石油进
口地、进口途径多元化等
• 4.水利工程建设---南水北调
教学ppt
15
中国高速铁路的修建
• 中国在高速铁路领域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教学ppt
25
2011年2月22日中午12时51分,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莱斯 特彻奇发生里氏6.3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距离地表仅有4公 里。
教学ppt
26
3月10日,云南省盈江县发生5.8级 地震。
教学ppt
27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1-03-11 13:46 在日本本州东海岸 附近海域(北纬38.1,东经142.6) 发生8.6级地震,震源深度20.0公里。 美国地质调查局已将此次地震震级提升至里氏8.8级
教学ppt
4
(2)第27次南极科考
“雪龙号”此次于2010年11月 11日从深圳出发前往南极进 行科学考察任务,途径澳大 利亚,于2010年12月6日抵 达中国南极中山站进行燃料 供应及人员接送工作。在完 成大洋调查和科学考察,对 南极内陆进行科考及对中国 南极内陆站——昆仑站各方 面的供应和后勤保证的考察 后,有102名科考人员、37 名船员于2011年2月26日从 南极随“雪龙号” 返行回 国,目前该轮正通过西风带, 计划3月底将抵达上海。
教学ppt
9
新年伊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 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 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 展战略。
教学ppt10Fra bibliotek 教学ppt11
山东地理问题
• 1:水果、蔬菜、水产、花生、棉花生产 • 2:海洋资源、海洋科技优势,山东发展蓝
教学ppt
5
(3)第4次北极科考 北京时间8月20日15时38分,中国 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成功到达北 极点,并随后进行了科学考察作业, 创造了我国历次北极考察队到达北 冰洋最北的考察纪录。 (4)其他:我国的“天宫一号”实 验室,“神舟八号”飞船,太阳风 暴等
教学ppt
6
2012年地球将可能遭受太阳风暴袭击
用地理的眼光看世界 热点问题
教学ppt
1
一、宇宙探索与极地科 考
教学ppt
2
(1)嫦娥二号发射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搭载 着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赴月球 拍摄月球表面影像、获取极区表面数据。 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揭开序幕。 我国四个卫星发射基地:酒泉、西昌、 太原、文昌
• 伴随全球气候变暖,人类会面临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
教学ppt
19
主要知识点
• 1: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应对
措施
• 2:极冰融化与西北航线、东北航
线、对世界世界贸易,生态环境的 影响。
教学ppt
20
教学ppt
21
地理知识
• 1:中东北非石油资源特点、战略位置 • 2:民族、宗教等 • 3:中东北非动荡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直接
教学ppt
3
北京时间2010年10月1日(农历八月二十四)18时59分左右, 在西昌(102°E、28.2°N)卫星发射中心“嫦娥二号”卫 星在长征三号丙火箭的托举中成功发射,并准确入轨。赴月 球拍摄月球表面影象、获取极区表面数据,为嫦娥三号在月 球软着陆做准备。于次日凌晨3点39分钟左右传回首幅地月 成像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