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之推《颜氏家训》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颜氏家训--解释及注解

颜氏家训--解释及注解《颜氏家训》原文、解释及注解前言一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必有它赖以立国的优良传统;一个世代昌隆的门第,也必有它赖以持家的宝训。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圣贤相继,德慧相承,教人忠诚老实、尊老爱幼、说话谨慎、行为端正的典籍浩如烟海。
在这些典籍中,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为历代所推崇,是一部影响比较深远的作品。
颜之推(公元513—?),单字介,北朝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早传家学,12 岁时,适遇湘东王自讲庄、老之学。
之推便预为门徒。
只因淡玄说虚,并非所学?仍然学习《周礼》、《左传》等,博览群书。
初仕梁,为湘东王参军。
后入北齐,任中书舍人,因之推聪颖机悟,博识有才辩,应对闲明,又善长于文学,为尚书左仆射祖所赏识,官至黄门侍郎。
齐亡入周,为御史上士。
隋开皇中,太子召为文学,深为礼重,不久因病终。
《颜氏家训》计7 卷20 篇,从居家教子起,逐渐向外扩展,不仅建立了他的家庭伦理观,而且就个人修养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也做了具体说明,涉及范围十分广泛。
我们这次整理选译,侧重于其中所述的人人应遵守的先圣先贤之道。
对于书中涉及的对当时南北习俗、好尚的解析,朝仪装度的差异,以及流行俗语的使用等,做了适当删节。
特别是“书证”“音辞”两篇,基本上是“考据之学”,删掉了部分段落,在此予以说明。
编者1995 年3 月序致篇一、整齐门风提撕子孙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①,慎言检迹②,立身扬名,亦已③备矣。
魏、晋已来,所著诸子④,理重事复,递相模敩⑤,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⑥子孙。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⑦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⑧,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⑨耳。
「译文」古代圣贤们的著述,主要是教人行忠孝,至于言语谨慎、行为庄重、立身扬名等道理,也说得很周全。
魏、晋以来,阐述古代圣贤思想的书,道理重复,内容雷同,前后照搬,好比屋里再建屋子,床上再放床一样。
关于《颜氏家训勉学》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关于《颜氏家训勉学》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关于《颜氏家训勉学》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原文】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①伎②在身。
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③犹④求饱而懒营⑤馔⑥,欲暧而惰裁衣也。
(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注释】①薄:这里指小。
②伎:同“技”,指技能。
③是:这。
④犹:如同,好像。
⑤营:谋求,谋取。
⑥馔:食物。
【参考译文】“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谚语曾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技能学起来简单就贵在是否去学,这就如同学习读书一般。
世上的人不论是聪明还是愚蠢,都希望认识很多的人,见识很多事,却不肯用功读书,这就好像想吃得饱又懒得做饭,想穿得暖和又懒得做衣服。
【文言知识】释“是” “是”在现代汉语中多作判断词用,而在文言中尤其是先秦(秦朝以前)时期,它多作代词用,相当于“这”。
上文“是犹求饱而懒营馔”中的“是”,即指“这”,句意为这好像追求吃饱而却懒得谋取食品。
又,“是人也不知好恶”,意为这个人不知好坏。
又,“是处不宜住人”,意为这里不适宜住人。
自汉以后,“是”逐步有了判断的作用,但这种用法也不多。
如《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这句话中的“是”,即作判断用。
【阅读训练】1.解释①薄:与“厚”相对,引申为小。
②是:这;③犹:如同,好像。
④营:谋求,谋取。
2.翻译: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
“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古诗词鉴赏世上的人不管是愚昧的还是智慧的`,都想认识很多的人,见识很广的事,但却不肯读书学习。
3.上面这则民间谚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世上的事不是钱财重要,而是读书学习技能最重要。
颜氏家训阅读题及答案

颜氏家训阅读题及答案颜氏家训阅读题及答案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
德艺周厚,那么名必善焉;容色姝丽,那么影必美焉。
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祐,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人足所履,不过数寸,然而咫尺之途,必颠蹶于崖岸,拱把之梁,每沈溺于川谷者,何哉?为其旁无余地故也。
君子之立己,抑亦如之。
至诚之言人未能信至洁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声名无余地也。
吾每为人所毁,常以此自责。
假设能开方轨之路,广造舟之航,那么仲由之言信,重于登坛之盟,赵熹之降城,贤于折冲之将矣。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
虙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
”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
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
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
近有大贵,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
而尝于苫塊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
左右童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
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
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
东莱王韩晋明笃好,疑彼制作,多非机杼,遂设宴言,面相讨试。
竟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
众客各自沈吟,遂无觉者。
韩退叹曰:“果如所量!”韩又尝问曰:“玉珽①杼上终葵②首,当作何形?”乃.答云:“珽头曲圜,势如葵叶耳。
”韩既有学,忍笑为.吾说之。
治点.子弟文章,以为声价,大弊事也。
一那么不可常继,终露其情;二那么学者有凭,益不精励。
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令,颇自勉笃。
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
《颜氏家训》(原文,译文)1

《颜氏家训》(原文,译文)1篇一:文言短篇试题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二)一、阅读《颜氏家训》选文,完成下面的问题.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
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及太子即位,王居别宫,礼数优僭,不与诸王等;太后犹谓不足,常以为言。
年十许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常朝南殿,见典御进新冰,钩盾献早李,还索不得,遂大怒,诟曰:“至尊已有,我何意无?”不知分齐。
率皆如此。
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
后嫌宰相,遂矫诏斩之,又惧有救,乃勒麾下军士,防守殿门;既无反心,受劳而罢,后竟坐此幽薨。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1、文中“东宫”是谁的代称?()A、齐武成帝B、太子C、太后D、琅邪王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正确意义是①年十许岁,骄恣无节( ) ..A、骄傲专横B、放荡不拘C、骄傲放纵D、骄傲自满②顽鲁者亦当矜怜() ..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蠢笨4、下列句子中的“意”同“我何意无”的“意”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②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颈,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④君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⑤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A、①④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③⑤5、对下面句子中的字词解释准确的是()①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
准,比照。
②礼数优僭,不与诸王等。
礼数,礼节。
僭,超越本分,即地位在下的冒用地位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
③器服玩好,必拟乘舆。
乘舆,皇帝的车子,后用以代指皇帝。
④不知分齐。
分齐,区别,对等。
⑤率皆如此。
率,一律,大都。
⑥顽鲁者亦当矜怜。
矜,拘谨,慎重。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翻译:。
②至尊已有,我何意无?翻译:③既无反心,受劳而罢,后竟坐此幽薨。
颜氏家训阅读题答案

颜氏家训阅读题答案颜氏家训阅读题答案人生在世,会当有业。
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今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①,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
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
有识旁观,代其入地。
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莫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雇人答策,三九②公宴,则假手赋诗,当此之时,亦快士也。
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鹿独③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此之时,诚驽材也。
有学艺者,触地而安。
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
金玉之磨莹,自美于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于雕刻。
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于无学之富贵也。
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特立杰出者如芝草,岂得同年而语矣。
且又闻之: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
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
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
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取材于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注释】①札:铠甲上用皮革或金属制成的叶片。
②三九:即三公九卿,执掌中央政权的高级官员。
《颜氏家训》阅读答案

《颜氏家训》阅读答案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父子之严,不行以狎;骨肉之爱,不行以简。
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教也。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明,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
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及太子即位,王居别宫,礼数优僭,不与诸王等;太后犹谓缺乏,常以为言。
年十许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常朝南殿,见典御进新冰,钩盾献早李,还索不得,遂大怒,诟曰:“至尊已有,我何意无?”不知分齐,率皆如此。
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
后嫌宰相,遂矫诏斩之,又惧有救,乃勒麾下军士,防守殿门;既无反心,受劳而罢,后竟坐此幽薨。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俟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节选自《颜氏家训》)9.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恣其所欲恣:放任。
B.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楚:拷打。
C.不行以狎狎:轻忽。
D.必拟乘舆拟:超过。
10.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A.①以礼节之②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B.①无教而有爱②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C.①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D.①乃勒麾下军士②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11.下面的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自己的教育观点的一组是①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②目不邪视,耳不妄听③父母威武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④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⑤骨肉之爱,不行以简⑥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⑤⑥ D.②⑤⑥1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颜之推把教育孩子看成每个家庭必需仔细对待的事,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认为父母对孩子要威武慈祥,要及早订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颜氏家训》(原文,译文)1

《颜氏家训》(原文,译文)1篇一:文言短篇试题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二)一、阅读《颜氏家训》选文,完成下面的问题.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
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及太子即位,王居别宫,礼数优僭,不与诸王等;太后犹谓不足,常以为言。
年十许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常朝南殿,见典御进新冰,钩盾献早李,还索不得,遂大怒,诟曰:“至尊已有,我何意无?”不知分齐。
率皆如此。
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
后嫌宰相,遂矫诏斩之,又惧有救,乃勒麾下军士,防守殿门;既无反心,受劳而罢,后竟坐此幽薨。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1、文中“东宫”是谁的代称? ()A、齐武成帝B、太子C、太后D、琅邪王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正确意义是①年十许岁,骄恣无节 ( ) ..A、骄傲专横B、放荡不拘C、骄傲放纵D、骄傲自满②顽鲁者亦当矜怜() ..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蠢笨4、下列句子中的“意”同“我何意无”的“意”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②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颈,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④君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⑤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A、①④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③⑤5、对下面句子中的字词解释准确的是()①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
准,比照。
②礼数优僭,不与诸王等。
礼数,礼节。
僭,超越本分,即地位在下的冒用地位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
③器服玩好,必拟乘舆。
乘舆,皇帝的车子,后用以代指皇帝。
④不知分齐。
分齐,区别,对等。
⑤率皆如此。
率,一律,大都。
⑥顽鲁者亦当矜怜。
矜,拘谨,慎重。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翻译:。
②至尊已有,我何意无?翻译:③既无反心,受劳而罢,后竟坐此幽薨。
颜氏家训文言文原文翻译

原文:颜氏家训者,晋颜之推所著也。
夫风化之本,在于家训。
故古人有言:“教子先教德,养子先养性。
”是以颜子之家,子孙相继,世世不绝。
盖其教之有法,养之有则,故能久而不衰。
翻译:《颜氏家训》是晋代颜之推所著的一部作品。
风气教化的根本,在于家训。
因此古人有这样的话:“教育子女首先要教育他们的品德,养育子女首先要培养他们的性格。
”所以颜家的子孙,一代又一代,世世代代没有断绝。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有方法,养育有规矩,所以能够长久而不衰败。
原文:夫教者,所以长善而救其失也。
为人父者,必知其子之性,然后能长其善而救其失。
若不知其子之性,而强以为之教,则适足以长其恶而败其才。
翻译:教育,是用来发扬优点而纠正他们的过失的。
做父亲的,必须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然后才能发扬他们的优点而纠正他们的过失。
如果不知道自己孩子的性格,却强行去教育他们,那么反而会助长他们的恶习而毁掉他们的才能。
原文:教子必以孝悌为先,其次乃仁义礼智信。
凡为人父母者,必以孝悌为教,使子敬父兄,敬长友朋。
如此,则家道昌盛,子孙繁衍。
翻译:教育子女必须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放在首位,其次是仁、义、礼、智、信。
凡是做父母的,必须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作为教育的重点,让子女尊敬父母和兄长,尊敬长辈和友朋。
这样,家庭才会繁荣昌盛,子孙才能繁衍不息。
原文:教子之法,先严后慈。
严者,使之知威仪;慈者,使之知恩惠。
威仪者,所以正身;恩惠者,所以感人。
二者兼备,乃为良教。
翻译:教育子女的方法,先严格后慈爱。
严格,是让他们知道威仪;慈爱,是让他们知道恩惠。
威仪,是用来端正自己的行为;恩惠,是用来感化他人。
二者兼备,才能算是良好的教育。
原文:教子必以德为先,勿以财为重。
财者,身外之物,得之何益?失之何损?唯有德者,乃能长久。
翻译:教育子女必须把品德放在首位,不要把财富看得太重。
财富,是身外之物,得到它有什么好处?失去它有什么损失?只有品德,才是长久之计。
原文:夫学不可以已,教之不可以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
自兹以往,至於九族,皆本於三亲焉,故於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
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
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
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娣姒之比兄弟,则疏薄矣。
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
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已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际,异於他人,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
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
仆妾之为雀鼠,妻子之为风雨,甚哉!
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
如此,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
娣姒者,多争之地也。
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
况以行路之人,处多争之地,能无间者鲜矣。
所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处重责而怀薄义也。
若能恕己而行,换子而抚,则此患不生矣。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兹以往兹:此,这 B.惟友悌深至悌:敬爱兄长
C.地亲则易弭弭:弥合 D.踖其面而蹈其心踖:践踏
5.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A.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B.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C.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D.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妻、父子、兄弟是基础的亲属关系,中国人常说的九族,都是源于这三种亲属关系,所以要认真对待。
B.兄弟,是形体虽分而气质相连的人。
从小到大,生活、学习等在一起,即使有造反的人,也会互相友爱,互相帮助。
C.妯娌比起兄弟来,就更疏远而欠亲密,如果妯娌掌握亲厚不亲厚的节制度量,那么,原来互敬互爱的兄弟关系可能被妯娌所动摇。
D.妯娌之间,纠纷最多。
即使是亲姐妹成为妯娌,也不如住的距离远一点,好感受霜露而相思,等待日子来相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译文:
(2)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
译文:
答案:
4.C(弭:消除)
5.A
6.B(悖乱应理解为荒谬胡乱。
)
7.(1)等到进入壮年时期,兄弟各娶妻,各生子,即使是诚实厚道的,感情上也不可能不减弱。
得分点:妻、子、笃、衰、文字通顺各1分。
(2)假如有了雀鼠也不忧虑,刮风下雨也不防御,那么就会墙壁倒塌,楹柱摧折,无从挽回了。
得分点:如、恤、壁陷、楹沦、文字通顺各1分。
【译文】
有了人群然后才有夫妻,有了夫妻然后才有父子,有了父子然后才有兄弟,一个家庭里的亲人,就有这三种关系。
由此类推,直推到九族,都是原本於这三种亲属关系,所以这三种关系在人伦中极为重要,不能不认真对待。
兄弟,是形体虽分而气质相连的人。
当他们幼小的时候,父母左手牵右手携,拉前襟扯后裙,吃饭同桌,衣服递穿,学习用同一册课本,游玩去同一处地方,即使有荒谬胡乱来的,也不可能不相友爱。
等到进入壮年时期,兄弟各娶妻,各生子,即使是诚实厚道的,感情上也不可能不减弱。
至於妯娌比起兄弟来,就更疏远而欠亲密了。
如今让这种疏远欠亲密的人,来掌握亲厚不亲厚的节制度量,就好比那方的底座要加个圆盖,必然是合不拢了。
这种情况只有十分敬爱兄长和仁爱兄弟,不被妻子所动摇才能避免出现啊!
双亲已经去世,留下兄弟相对,应当既像形和影,又像声和响,爱护先人的遗体,顾惜自身的分气,除了兄弟还能挂念谁呢?兄弟之间,与他人可不一样,要求高就容易产生埋怨,而关系录就容易消除隔阂。
譬如住的房屋,出现了一个漏洞就堵塞,出现了一条细缝就填补,那就不会有倒塌的危险;假如有了雀鼠也不忧虑,刮风下雨也不防御,那么就会墙壁倒塌,楹柱摧折,无从挽回了。
仆妾比那雀鼠,妻子比那风雨,怕还更厉害些吧!
兄弟要是不和睦,子侄就不相爱;子侄要是不相爱,族里的子侄辈就疏远欠亲密;族里的子侄辈疏远不亲密,那僮仆就成仇敌了。
如果这样,即使走在路上的陌生人都踏他的脸踩他的心,那还有谁来救他呢?世人中有能结交天下之士并做到欢爱、却对兄长不尊敬的人存在,怎么能做到待多和睦而不能待少啊;世人中又有能统率几万大军并得其死力、却对弟弟不恩爱的,这又怎么能疏而不能做到对弟亲呢!
妯娌之间,纠纷最多。
即使是亲姐妹成为妯娌,也不如住的距离远一点,好感受霜露而相思,等待日子来相会。
何况本如走在路上的陌生人,却处在多纠纷之地,能做到不生嫌隙的实在太少了。
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因为办的是大家庭的公事,却都要顾自己的私利,担子虽重却少讲道义。
如果能使自己宽恕原谅对方,把对方的孩子像自己的那样爱抚,那这类灾祸就不会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