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原则及治疗措施
细菌性痢疾诊疗规范

细菌性痢疾诊疗规范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
急性菌痢的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脓血样大便。
慢性菌痢一般不发热,以长期腹泻为主。
【诊断标准】潜伏期为数小时~7天。
一般为1~2天。
(一)流行病学资料本病可全年发病,以夏秋季多见;病前一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慢性菌痢可有急性发作史。
(二)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临床类型。
1.急性细菌性痢疾(1)普通型:起病急,畏寒、发热,腹痛、腹泻,每日排便10~20次,呈脓血便,里急后重明显,左下腹有压痛。
儿童可有惊厥。
(2)轻型:主要表现为腹泻,每日少于10次,便呈糊状或水样状,含少量粘液,常无脓血。
(3)重型:起病急骤,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高热、恶心、呕吐等,呈脓血样便,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明显,可有脱水表现,甚至澹妄,惊厥。
(4)中毒型:儿童多见,起病急骤,重度毒血症症状,以休克和脑病(频繁惊厥、昏迷、瞳孔改变和呼吸衰竭)为主要表现,常无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中毒型菌痢又可细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三型。
2.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超过2月不愈者为慢性菌痢。
(1)慢性迁延型:急性菌痢后,腹痛、腹泻等肠道症状时轻时重,迁延不愈。
粪便可带粘液,或呈脓血便。
(2)急性发作型:类似急性菌痢,大便次数增多,呈脓血便。
可反复发作。
(3)慢性隐匿型:常无明显肠道症状,但粪便培养仍有痢疾杆菌,乙状结肠仍有明显病变。
(三)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2.粪便常规检查:典型者无粪质,量少,呈鲜红粘冻状,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
3.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
4.乙状结肠镜检查:急性期可见结肠粘膜普遍充血、水肿及浅表溃疡。
慢性病人可见肠粘膜增厚及息肉形成。
5.其他重型、中毒型菌痢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治疗原则】(一)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
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主,忌多渣、不易消化食物。
细菌性痢疾

鉴别诊断
2.中毒型菌痢 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 1 ) 其他细菌所致感染性休克 血及 粪便培养检出不同的致病菌。 粪便培养检出不同的致病菌。 (2)乙脑 脑脊液检查符合中枢神经 系统病毒性感染的改变,而粪便检查无异 常。
鉴别诊断
3.慢性菌痢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结肠癌及直肠癌 此类病人继发肠道 感染时可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便, 感染时可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便,但常伴进 行性消瘦。肛诊、乙状结肠镜、 行性消瘦。肛诊、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等 有助于鉴别。 有助于鉴别。 (2)慢性血吸虫病 亦可有腹泻及脓血便。 亦可有腹泻及脓血便。 但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肝脾肿大, 但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肝脾肿大,大便孵化 沉淀检查或直肠粘膜活检可有阳性发现。 沉淀检查或直肠粘膜活检可有阳性发现。 (3)克罗恩病 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 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长,粪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抗菌治疗无效。 粪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抗菌治疗无效。 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脆弱 易出血,有散在溃疡。 易出血,有散在溃疡。
病原学
痢疾杆菌 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阴性无鞭毛杆菌。 按其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可将本菌分为4 按其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可将本菌分为4群47 个血清型: A群-痢疾志贺菌有12个血清型; 痢疾志贺菌有12个血清型; B群-福氏志贺菌有16个血清型; 福氏志贺菌有16个血清型; C群-鲍氏志贺菌有18个血清型; 鲍氏志贺菌有18个血清型; D群-宋内志贺菌只有1个血清型。 宋内志贺菌只有1 我国多数地区流行群以B 我国多数地区流行群以B群福氏为主,痢疾杆 菌各群、型均可产生内毒素,是引起全身毒血症的 菌各群、型均可产生内毒素,是引起全身毒血症的 主要因素。A 主要因素。A群痢疾志贺菌还产生外毒素(志贺毒 素)具有神经毒、细胞毒和肠毒素作用,可引起严 重的临床表现。
《中毒型菌痢》课件

分型特点:休克型、脑型、混合型、胃肠型
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要点
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大便常规、大便培养等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要点:与其他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疾病进行鉴别
临床评估与预后评估
临床评估: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中毒型菌痢进行评估
07
典型案例介绍与分析
案例一:某地区中毒型菌痢的爆发情况
案例二:某医院成功救治中毒型菌痢患者的经验分享
案例三:某地区开展中毒型菌痢防控工作的成效展示
案例四:某医疗机构对中毒型菌痢的预防措施及建议
实践经验分享与交流
案例一:某医院中毒型菌痢的诊疗经验
实践经验总结:成功与不足,改进方向
交流环节:提问与讨论,共同提高
健康教育:加强卫生宣传,提高公众对中毒型菌痢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康复期管理与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劳累: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适当休息
定期随访:医生应定期随访患者,观察病情变化
饮食调整:患者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清淡
预防复发:患者应注意预防复发,避免再次感染
中毒型菌痢的并发症与后遗症
06
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智能图形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常见并发症: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处理方法:积极抗感染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鉴别诊断:需与其他具有相似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如霍乱、急性胃肠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细菌性食物中毒与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食物中毒与细菌性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指由于食用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按临床表现可分为胃肠型与神经型两类。
胃肠型食物中毒在临床上最为多见,本节主要阐述此型。
病原学1.沙门菌:革兰阴性杆菌,自然环境中抵抗力较强,在水、牛奶、蛋及肉类食品中可存活数月。
不耐热,60℃25--30分钟灭活,沸煮即死。
其中以猪霍乱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常见。
2.副溶血性弧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无盐条件下不能生长,故又称嗜盐杆菌。
此菌广泛存在于海鱼、海虾、墨鱼等海产品以及含盐较高的成菜、成肉、咸蛋等腌制品中。
本菌抵抗力较强,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个月以上,但对热和酸极为敏感.56℃5~10分钟可灭活,在食醋中3~5分钟即死亡。
3.变形杆菌:革兰阴性小杆菌。
变形杆菌在外界环境中极易生长繁殖,夏季的凉拌菜或存放稍久的饭、菜均易被此菌污染。
变形杆菌的致病力主要是肠毒素,摩根变形杆菌还可产生组胺脱羧酶,使肉类中的组氨酸脱羧基成为组胺,可引起类似组胺中毒的过敏反应。
4.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革兰阳性球菌。
本菌广泛存在于外界环境,人体的皮肤、鼻咽部粘膜、指甲下及各种皮肤化脓性感染灶内。
此菌污染食物后,在37℃经6~12小时繁殖而产生肠毒素,此毒素耐高温,煮沸30分钟仍保持毒性,能致病。
5,蜡样芽胞杆菌:为一种需氧、有芽胞、革兰阳性粗大杆菌。
芽胞体外抵抗力极强,能在110℃存活1-4天,能分泌强烈的外毒素。
此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土壤、尘埃、水、草和腐物均可检出,也可存在于人、畜肠道中。
6.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是肠道正常存在的菌群,一般不致病。
引起食物中毒的大肠埃希菌有下列几种类型:①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是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的重要原因;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是引起婴幼儿腹泻和大规模食物中毒的重要致病菌;③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可累及成人和较大儿童,引起类似细菌性痢疾的症状;④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表现为出血性肠炎。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新进展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新进展一、细菌性痢疾的病原学及发病机制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
痢疾杆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侵入肠道后,细菌在肠黏膜上皮细胞繁殖,引起炎症反应。
细菌产生的毒素可导致细胞坏死、脱落,形成典型的地图状溃疡。
毒素还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
二、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多样,轻度病例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腹泻和腹痛,而重度病例则可能出现剧烈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
细菌性痢疾的病程一般为12周,但部分患者可出现病情反复,甚至转为慢性痢疾。
三、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新进展1. 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是细菌性痢疾治疗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耐药问题的日益严重,抗生素的选择变得更加困难。
目前,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喹诺酮类、三代头孢菌素、氨苄西林等。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和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抗生素疗程通常为57天,以确保病情得到充分控制。
2. 免疫调节剂细菌性痢疾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免疫调节剂的应用有助于调整机体免疫状态,减轻炎症反应。
目前,常用的免疫调节剂包括泼尼松、泼尼松龙等。
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免疫调节剂可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病程。
3. 微生态制剂细菌性痢疾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减轻炎症反应。
目前,常用的微生态制剂包括双歧杆菌、乳酸菌等。
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微生态制剂可降低抗生素耐药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4. 支持治疗细菌性痢疾患者需充分休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维持机体生理功能。
严重病例需给予营养支持,提高机体抵抗力。
针对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如肠穿孔、中毒性休克等,需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5. 中医治疗细菌性痢疾在中医学中属于“痢疾”范畴,中医治疗注重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病情,中医医师可能会给予清热解毒、调和气血、健脾利湿等治疗方案。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PPT

志贺菌释放内毒素
发热及毒血症症状
机体对之敏感
产生强烈过敏反应
血中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
内毒素损伤血管壁 引起DIC及血栓形成
全身小血管痉挛导 致急性微循环障碍
加重微循环障碍
感染性休克和重要脏器衰竭
脑组织病变严重者引 起脑水肿甚至脑疝
中毒型菌痢的发病机制
(二)病理解剖 • 主要病变部位在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显著。 • 基本病理变化
激素应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 非特异性抗炎作用,能抑制可溶性炎症介质的合成 ✓ 稳定溶酶体膜,保护细胞功能 ✓ 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流灌注 ✓ 提高机体对毒素的耐受性 ✓ 可减少血脑屏障通透性及渗出
防治脑水肿
▪ 减轻脑水肿 20%甘露醇:3-5ml/kg/次,4~6h/次,快滴,
限总液量及含钠液入量 重者利尿加用激素。 皮质激素:可常规使用,一般用地塞米松
1.扩容:20ml/kg.次生理盐水10-15min内快速静滴, 无效 可重复应用 2.纠正酸中毒 3.血管活性药
使用条件:充分扩容、纠酸后,心衰、呼衰处理后。 使用目的:使淤积在血管床的血液回流,起到活跃和改善微循环 作用。 应小剂量、短时用,收缩、扩张血管药联合用
4.皮质激素
大剂量、短疗程 休克表现为主用氢可,脑病症状突出选地塞米松。
急性期: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粘膜溃疡。 慢性期:肠粘膜水肿及肠壁增厚,息肉样增生及疤痕形成。 中毒型菌痢:结肠病变轻,全身病变重。 大脑及脑干水肿,神经细胞变性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1-2日 临床特点:
多见2-7岁,健壮儿童。 大多发病急,病情发展快。 常伴高热,中毒症状严重,反复惊厥 早期消化道症状轻或无,常易误诊 肛试子或生理盐水灌肛,可发现肠炎改变 一般24小时内出现腹泻及痢疾样大便 治疗原则:
细菌性痢疾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细菌性痢疾的病因治疗与预防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
痢疾杆菌分为四个菌群:甲群(志贺痢疾杆菌)、乙群(福氏痢疾杆菌)、丙群(鲍氏痢疾杆菌)和丁群(宋氏痢疾杆菌)。
四菌群可产生内毒素,甲群也可产生外毒素。
四种痢疾杆菌可引起普通痢疾和中毒性痢疾。
目前,我国痢疾病原体主要是福氏痢疾杆菌,宋氏和鲍氏痢疾杆菌有增多趋势。
腹泻是通过粪便的-口腔感染,也就是说,吃痢疾患者和细菌粪便污染食物会得痢疾。
痢疾患者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痢疾杆菌,因此是痢疾的主要感染源。
健康的细菌患者外表健康,但他们的粪便中含有痢疾杆菌,因此细菌患者传播痢疾的作用不容忽视,是一个更危险的感染源。
患者和细菌患者的粪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污染食物、水果、水源、玩具和周围环境,苍蝇在传播痢疾杆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夏秋天气炎热,苍蝇繁殖快,密度高,喜欢呆在不洁净的地方,苍蝇脚上有很多头发,头发上可以附着大量的痢疾杆菌。
因此,苍蝇是痢疾杆菌的自愿搬运工,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
因此,痢疾在夏季和秋季的发病率显著上升。
如果孩子吃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果,玩受污染的玩具,饭前洗手不好,或者孩子有吮吸手指的习惯,痢疾的可能性很大。
人群通常很容易感染痢疾1。
~3岁的孩子更容易患痢疾,尤其是营养不良和体弱多病的孩子。
患有痢疾的儿童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保持时间不长,菌群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力,一年内可多次患痢疾。
1.病因(1)病原体:痢疾杆菌是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阴性杆菌。
根据抗原结构的不同,分为A、B、C、D志贺痢疾杆菌、福氏痢疾杆菌、鲍氏痢疾杆菌痢疾杆菌和宋内痢疾杆菌。
各种志贺菌死亡后释放内毒素。
(2)感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3)传播方式:消化道传播。
(4)易感人群:人群普通易感,生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短,易反复感染。
(5)流行特征:细菌性痢疾全年散发,夏秋常见。
2.发病机制痢疾杆菌进入胃,容易被胃酸杀死,未杀死的细菌到达肠道,侵入结肠粘膜上皮细胞,然后通过基底膜进入固有层继续增殖、裂解、释放内毒素、外毒素,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和全身毒血症。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要点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感染性休克防范措施
密切观察病情
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 等,及时发现休克的早期征兆。
补充血容量
对于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休克症状的患者,应立即 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以维持正常的血压和心 输出量。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在补充血容量的基础上,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等,以改善微循环,纠正休克。
03
对症支持治疗措施
液体补充与电解质平衡
1 2 3
口服补液
对于轻度和中度脱水患者,可通过口服含有适量 电解质的溶液来补充液体和纠正电解质失衡。
静脉补液
对于严重脱水或无法口服补液的患者,应立即通 过静脉给予含有电解质的溶液,以迅速补充血容 量和纠正电解质失衡。
监测电解质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水平, 如钠、钾、氯等,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补液 方案。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要点
03-19
CONTENTS
• 细菌性痢疾概述 • 抗菌药物治疗原则 • 对症支持治疗措施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患者管理与教育 • 总结与展望
01
细菌性痢疾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 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 传染病。
在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期间,患者应调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营 养丰富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在治疗过程中,可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C、B族维生 素、钾、钙等,以促进身体恢复。
注意蛋白质摄入
适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鱼、肉、蛋、奶等优质蛋白质食物,有助 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和促进身体恢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原则及治疗措施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原则及治疗措施
1.治疗原则由于本病病情危急,发展迅速,疾病早期应积极抢救,以西医治疗为主,采取抗感染、抗休克、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及抗菌治疗等方法。
中医则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指导,待闭开脱回后,再对痢疾进行辨证施治。
2.治疗措施
(1)降温止惊:1)降温:高热易引起惊厥,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应选用物理、药物降温或亚冬眠,尽快使体温降至36~37℃。
如用冷盐水灌肠,既可降温,又可获取大便送检;2)止惊:惊厥不止者可静脉注射地西泮每次0.3~0.5mg/kg(剂量每次不超过10mg);或水合氯醛溶液每次40~60mg/kg灌肠或苯巴比妥每次6~10mg/kg肌注。
(2)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1)脱水:首选20%甘露醇,每次0.5~1g/kg,静脉注入,必要时6~8小时重复一次,或与利尿剂交替使用,以降低颅内压;2)改善呼吸;保持呼吸道通常;吸氧;如出现呼吸衰竭时,应采用呼吸兴奋剂或机械通气。
(3)防治循环衰竭:1)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2)改善微循环。
在充分扩容基础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改善微循环,常用药物有东莨菪碱、酚妥拉明、多巴胺和阿拉明等血管活性药物。
(4)其他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减轻脑水肿和抗休克作用。
应早期、大剂量、短程应用。
(5)抗生素:为了迅速控制感染,应选用强有力的广谱抗菌药物,因耐药菌株日渐增多,可适当选用头孢噻肟钠或头孢曲松钠(头孢三嗪)等药物。
或根据大便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