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合集下载

中毒性痢疾的表现症状是什么?【医学养生常识】

中毒性痢疾的表现症状是什么?【医学养生常识】

中毒性痢疾的表现症状是什么?文章导读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简称中毒型菌痢)是由志贺氏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的临床急危重症。

那么中毒性痢疾的表现症状有哪些?临床表现与分型中毒型菌痢以儿童多见。

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伴全身严重毒血症,如循环衰竭、突然惊厥(常在肠道症状发生前发生)。

病初其泻痢症状如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黏液大便等症状常不明显,往往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2h才出现。

或根本无大便,甚至需用肛门指检、肛拭、灌肠采集大便,才发现黏液脓血便。

镜下可见大量白细胞、脓细胞和红细胞。

按其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以下三型。

(一)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本型多见。

有感染性休克的周围循环衰竭表现,早期可有高热、精神委靡、口渴、出汗;进而面色青灰、四肢湿冷、脉搏细速、呼吸急促、血压下降、脉压缩小、心音低钝、烦躁不安、谵妄、尿量减少等;晚期则口唇与指甲紫绀、皮肤发花有淤点、血压和脉搏消失、无尿、昏迷等。

(二)脑型(脑水肿型、呼吸衰竭型)比休克型发展更快,以严重脑部症状为主。

早期有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面色苍白、头痛、频繁呕吐、呼吸增快、血压正常或偏高,神志模糊、嗜睡或躁动、谵妄、可突然发生惊厥;晚期血压升高或突然下降、瞳孔忽大忽小、两侧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反复惊厥、昏迷加深,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深浅不一、节律不整,可有叹息样呼吸、呼吸缓慢或暂停,甚至突然呼吸停止死亡。

(三)混合型兼有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的表现,预后凶险,常因高热、休克、惊厥、呼吸衰竭而死亡。

诊断在夏秋季节,有进食不洁食物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有上述临床表现;发现有脓血样大便或肛拭或灌肠取样,大便镜下有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即可诊断。

确诊则有赖于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

本病诊断需排除急性食物中毒,休克型则需排除其他感染性休克,脑型应排除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症,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起病急骤,以高热、嗜睡、惊厥、迅速发生休克及昏迷为特征。

【护理评估】要点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尿量等,并做好记录。

2、观察排便的次数、颜色、量、性状等。

3、注意观察肢端温度、皮肤颜色、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等,及时了解末梢循环灌注情况。

【常见护理问题】1、体温过高与毒血症有关。

2、组织灌注量不足与微循环障碍有关。

3、潜在并发症:脑水肿、呼吸衰竭等。

4、有感染传播的危险与肠道排出致病菌有关。

5、焦虑与病情危重有关。

【护理措施】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2、一般护理(1)饮食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易引起胀气的食物及多渣等刺激性食物。

(2)预防感染传播采取消化道隔离,培养患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指导家长对患儿食具煮沸消毒,尿布和衬裤要用沸水浸泡后再洗。

3、症状护理(1)降低体温按发热护理常规执行。

(2)做好臀部皮肤的护理,防止臀红。

(3)遵医嘱进行抗休克治疗维持有效血液循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神志、面色、肢端温度、尿量等变化,(4)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室内安静,减少刺激。

保持呼吸道通畅,予氧气吸入,做好气管插管、切开的准备。

4、心理护理:评估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状态,多与家长沟通,提供心理支持。

5、健康指导:向家长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及患儿的病情,消除其紧张情绪;对家长及患儿进行卫生教育,讲究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提高保健意识。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ppt课件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ppt课件

痢疾杆菌分群、分型(包括亚型) 志贺氏菌属的抗原分类
群 痢疾志贺菌( A) 血清型 1—12 亚型 8a,8b,8c
福氏志贺菌( B)
鲍氏志贺菌( C)
1—6 X,Y变 1a,1b,2a,2b,3a, 种 3b,4a,4b
1—18
宋内氏志贺菌 (D) 1
发病机理
1.菌痢的发病过程
粘膜下层 →破血管 → 入血(痢疾杆菌败血症) 浅表溃疡 痢疾杆菌 痢疾杆菌→大肠粘膜固有层→肠道炎症表现 内毒素入血 全身中毒症状 感染性休克、急性脑水肿 毒痢 粘液脓腔 腹痛里急后重
有效血流量↓
血管壁损伤 血浆外渗
休克进一步发展 更严重酸中毒. 微血管麻痹 启动内凝系统
血管壁严重损伤 血液粘稠
血流缓慢
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 DIC 导致重要生命器官功能严重损伤
临床表现
毒痢起病急,来势猛,发展快。 1.起病特点—两种形式起病:
①全身症状重、早;而肠道症状轻、晚。 ②以急性普通型痢疾起病,肠道炎症重,很快 发展成毒痢
病史小结
4岁,夏季发病,过去体健
以发热起病,起病急、进展快,仅10小时出现严 重症状 休克表现(面色不好,尿少,发绀, Bp9/6Kap, 心率快,皮肤大理石花纹,肢冷)
有脑水肿表现(反复抽搐,意识障碍),无脑膜 刺激征 解2次黄稀便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谢 谢 大 家
①高度疑诊毒痢依据。 ②时时警惕毒痢发生可能。 只要疑诊本病必须立即进一步检查,以确定或排除 毒痢,进一步检查包括:
①大便常规; ②大便培养; ③血常规 ④大便荧光抗体技术
2.鉴别诊断:
①流行性乙型脑炎 ②高热惊厥
治疗
1.抗菌治疗: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病例分析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病例分析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病例分析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病例分析[病例摘要]女性,5岁半,发热伴腹泻一天,2小时前发作惊厥一次一天前开始发热39℃,微感咽痛,不咳嗽,无吐泻,查WBC19.3?109/L,认为上感,静滴青霉素及氨苄青霉素等,体温不退,发病20小时左右开始腹泻,约20-3 0分钟一次大便,量少,黄色粘液便,有脓血,呕吐1次胃内容物。

查大便常规,见白细胞10-15/高倍,红细胞0-1/高倍,口服头孢拉啶、庆大霉素及补液盐,服药后病情无好转。

入院前2小时突然惊厥一次,表现为双目上翻,四肢强直、抖动,口周青紫、意识丧失,持续15分钟左右,经针刺人中,肌注鲁米那钠(量不详)缓解,止抽后一直昏迷,医务室已给了5%糖盐500ml、庆大霉素8万U, 5%碳酸氢钠40ml,转入院。

入院时,碳酸氢钠尚未滴完,抽搐前尿量不少,抽搐后未见排尿。

发病前无不洁饮食史,既往无高热惊厥史。

查体:T38℃,P160次/分,R22次/分,Bp80/50mmHg,体重18kg.急性病容,面色略灰,昏睡,神志不清,压眶有反应,不能应答。

口腔粘膜光滑,咽微充血,四肢末端发凉、发绀。

心率160次/分,律齐,心音尚有力,双肺呼吸音清,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活跃。

膝腱、跟腱反射未引出,颈无抵抗,克氏征(-),布氏征(-),双巴氏征(+)。

化验:血Hb:109g/L, WBC:23.4×109/L,中性杆状8%,中性分叶70 %,淋巴22%,plt:110×109/L,便常规:黄色粘液便,WBC:30-40/高倍,RBC:3-8/高倍[分析]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一)诊断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混合型)(二)诊断依据1.起病急,高热,起病20小时才出现腹泻、脓血便2.惊厥一次,抽搐后一直昏睡,神志不清,深浅反射未引出,双巴氏征(+),肢端凉,发绀,心率快,血压低(休克型表现)3.大便常规WBC30-40/HP,血WBC增高伴核左移二、鉴别诊断(5分)1.急性坏死性肠炎2.其他腹泻:小儿肠炎,阿米巴痢疾,肠套叠3.高热惊厥三、进一步检查(4分)1.血生化:电解质、CO2-CP、Ca2+2.大便培养+药敏试验四、治疗原则(3分)1.病原治疗:抗生素2.抗休克治疗:液疗,血管活性药物,强心药3.降颅压治疗,甘露醇4.糖皮质激素应用5.对症治疗:降温,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中毒型菌痢》课件

《中毒型菌痢》课件

分型特点:休克型、脑型、混合型、胃肠型
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要点
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大便常规、大便培养等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要点:与其他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疾病进行鉴别
临床评估与预后评估
临床评估: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中毒型菌痢进行评估
07
典型案例介绍与分析
案例一:某地区中毒型菌痢的爆发情况
案例二:某医院成功救治中毒型菌痢患者的经验分享
案例三:某地区开展中毒型菌痢防控工作的成效展示
案例四:某医疗机构对中毒型菌痢的预防措施及建议
实践经验分享与交流
案例一:某医院中毒型菌痢的诊疗经验
实践经验总结:成功与不足,改进方向
交流环节:提问与讨论,共同提高
健康教育:加强卫生宣传,提高公众对中毒型菌痢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康复期管理与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劳累: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适当休息
定期随访:医生应定期随访患者,观察病情变化
饮食调整:患者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清淡
预防复发:患者应注意预防复发,避免再次感染
中毒型菌痢的并发症与后遗症
06
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智能图形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常见并发症: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处理方法:积极抗感染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鉴别诊断:需与其他具有相似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如霍乱、急性胃肠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细菌性食物中毒与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食物中毒与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食物中毒与细菌性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指由于食用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按临床表现可分为胃肠型与神经型两类。

胃肠型食物中毒在临床上最为多见,本节主要阐述此型。

病原学1.沙门菌:革兰阴性杆菌,自然环境中抵抗力较强,在水、牛奶、蛋及肉类食品中可存活数月。

不耐热,60℃25--30分钟灭活,沸煮即死。

其中以猪霍乱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常见。

2.副溶血性弧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无盐条件下不能生长,故又称嗜盐杆菌。

此菌广泛存在于海鱼、海虾、墨鱼等海产品以及含盐较高的成菜、成肉、咸蛋等腌制品中。

本菌抵抗力较强,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个月以上,但对热和酸极为敏感.56℃5~10分钟可灭活,在食醋中3~5分钟即死亡。

3.变形杆菌:革兰阴性小杆菌。

变形杆菌在外界环境中极易生长繁殖,夏季的凉拌菜或存放稍久的饭、菜均易被此菌污染。

变形杆菌的致病力主要是肠毒素,摩根变形杆菌还可产生组胺脱羧酶,使肉类中的组氨酸脱羧基成为组胺,可引起类似组胺中毒的过敏反应。

4.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革兰阳性球菌。

本菌广泛存在于外界环境,人体的皮肤、鼻咽部粘膜、指甲下及各种皮肤化脓性感染灶内。

此菌污染食物后,在37℃经6~12小时繁殖而产生肠毒素,此毒素耐高温,煮沸30分钟仍保持毒性,能致病。

5,蜡样芽胞杆菌:为一种需氧、有芽胞、革兰阳性粗大杆菌。

芽胞体外抵抗力极强,能在110℃存活1-4天,能分泌强烈的外毒素。

此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土壤、尘埃、水、草和腐物均可检出,也可存在于人、畜肠道中。

6.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是肠道正常存在的菌群,一般不致病。

引起食物中毒的大肠埃希菌有下列几种类型:①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是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的重要原因;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是引起婴幼儿腹泻和大规模食物中毒的重要致病菌;③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可累及成人和较大儿童,引起类似细菌性痢疾的症状;④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表现为出血性肠炎。

细菌性痢疾的症状有哪些?

细菌性痢疾的症状有哪些?

细菌性痢疾的症状有哪些?常见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潜伏期一般为1~3天(数小时至7天),流行期为6~11月,发病高峰期在8月。

分为急性菌痢、慢性菌痢和中毒性菌痢。

1.急性菌痢典型病变过程分为初期的急性卡他性炎,后期的假膜性炎和溃疡,最后愈合。

主要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可分成四型:(1)普通型起病急,有中度毒血症表现,怕冷、发热达39℃、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稀便转成脓血便,每日数十次,量少,失水不显著。

一般病程10~14天。

(2)轻型全身中毒症状、腹痛、里急后重均不明显,可有低热、糊状或水样便,混有少量黏液,无脓血,一般每日10次以下。

粪便镜检有红、白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可以此与急性肠炎相鉴别。

一般病程3~6天。

(3)重型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及肠道症状。

起病急、高热、恶心、呕吐,剧烈腹痛及腹部(尤为左下腹)压痛,里急后重明显,脓血便,便次频繁,甚至失禁。

病情进展快,明显失水,四肢发冷,极度衰竭,易发生休克。

(4)中毒型此型多见于2~7岁体质好的儿童。

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达40℃以上,而肠道炎症反应极轻。

这是由于痢疾杆菌内毒素的作用,并且可能与某些儿童的特异性体质有关。

中毒型菌痢又可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三型。

2.慢性菌痢菌痢患者可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部分病例可能与急性期治疗不当或致病菌种类(福氏菌感染易转为慢性)有关,也可能与全身情况差或胃肠道局部有慢性疾患有关。

主要病理变化为结肠溃疡性病变,溃疡边缘可有息肉形成,溃疡愈合后留有瘢痕,导致肠道狭窄,若瘢痕正在肠腺开口处,可阻塞肠腺,导致囊肿形成,其中贮存的病原菌可因囊肿破裂而间歇排出。

分型如下:(1)慢性隐伏型病人有菌痢史,但无临床症状,大便病原菌培养阳性,作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菌痢的表现。

(2)慢性迁延型病人有急性菌痢史,长期迁延不愈,腹胀或长期腹泻,黏液脓血便,长期间歇排菌,为重要的传染源。

病理学丨细菌性痢疾

病理学丨细菌性痢疾

病理学丨细菌性痢疾
多发于儿童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痢疾杆菌引起,累及结肠为主,夏秋季多见。

痢疾杆菌主要有四种类型:福氏菌、鲍氏菌及宋内氏菌、志贺氏菌,均产生内毒素。

其中以志贺氏菌毒性最强,还可产生外毒素,但我国常见的是福氏菌。

1病理变化病变部位主要发生于大肠,尤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重。

严重病例,回肠下段以后的肠段均受累。

2类型
(1)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变发生在肠道,过程可以总结如下:起初呈急性卡他性炎→假膜性炎→溃疡形成→愈合形成浅表瘢痕。

卡他性炎症主要表现为粘液分泌亢进,粘膜充血及炎性细胞的浸润。

假膜性炎粘膜表层坏死,以及大量纤维素渗出,渗出的纤维素与炎性细胞、细菌一起形成假膜。

此为本病特征性病变,假膜首先出现于粘膜皱襞顶部,呈糠皮状,后期可融合成片。

愈合期形成的浅表瘢痕一般不引起梗阻。

(2)慢性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

多从急性菌痢转变而来。

其中福氏菌感染的患者转为慢性者较多。

病变反复发作,溃疡底部可有肉芽组织和瘢痕形成,可造成肠腔狭窄。

慢性患者常为传染源。

(3)中毒性菌痢:是细菌性痢疾最严重的类型。

可引起中毒性休克。

特点:①多见于2~7岁儿童;②由毒力低的痢疾杆菌引起;③肠道病变轻;④起病急骤,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3临床表现
毒血症可引起发热、头痛和乏力、白细胞增多。

肠痉挛可有腹痛、腹泻症状。

炎症刺激直肠壁,可有里急后重和排便频繁,大便初为粘液便,然后可转为粘液脓血便,偶尔排出假膜。

严重者可有电解质紊乱或休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 素: 地塞米松: 0.25~0.5 mg/kg/次
五 DIC的治疗 肝素 1 mg/kg/次


男, 4 岁,因发热 10 小时,抽搐 2 次于 1999 年 8 月 20 日入院。10小时前发热,无咳嗽、流涕,无腹泻;入院前 2小时抽搐 1次,持续 1分钟;入院前 1小时又抽搐 1次,抽
后神萎,面色更难看,四肢冷,解黄稀便 2次,尿少而入
内毒素
浅表溃疡
外毒素 毒血症
激活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全身微循环障碍 细胞毒性
肠毒性
腹痛、脓血便、 里急后重
神经毒性
惊厥
休克、脑水肿及DIC 多系统损害
微循环示意图
病理改变
肠道: 粘膜充血水肿 中性粒细胞浸润 淋巴组织中网状细胞增生活跃 全身: 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血浆渗出 组织水肿、点状出血 微血管内微血栓形成 多脏器多功能衰竭
iv滴
(3) β受体兴奋剂 多 巴 胺:小剂量 <10ug/kg/分 中剂量 10—20 ug/kg/分 大剂量 >20 ug/kg/分
4 激素
地塞米松
0.25~0.5 mg/kg/次
5 强心剂
毒K
0.007~0.01 mg/kg/次
四 抗脑水肿治疗 脱水剂: 20%甘露醇 1~2g/ kg/次 q4~6H
iv滴 24h内滴入
2 纠正酸中毒
3 扩管 (1) 抗胆碱能药 山莨菪碱 东莨菪碱 (654-2) 0.5—2 0.02—0.04
阿 托 品 0.03—0.05mg/kg/次
ivq15'
3~5次后
q30'
q1h
q2h
(2) α受体阻滞剂 酚妥拉明 0.1~0.2 mg/kg/次 速度10~20 ug/kg/次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toxic type
病 原 学
志贺氏菌属(Shiglla)
G-短杆菌 无荚膜和鞭毛 能在SS和康凯培养基上生长 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耐寒、耐湿
志贺氏菌属的抗原分类
菌 种 群 型 亚 型
痢疾志贺菌 福氏志贺菌
A 1—12
8a,8b,8c
1a,1b,2a,2b,3a,3 B 1—6 X,Y变种 b,4a,4b
湿冷 紫绀 大理石花纹 下降
<5mL/H <10mL/H 1:3 >3秒
急性脑水肿诊断标准
项 目 轻 度 重 度
神经系统症状
面色 血压 前囟张力 呼吸
*头痛、呕吐、嗜睡
苍白 * *
昏迷、反复惊厥
明显苍白
节律不齐
肌张力
瞳孔

*无异常或忽大忽小


散大、固定、不等大 光反射消失
疗程5-7天
三 抗休பைடு நூலகம்治疗 1 扩容
首批快速补液 等张含钠液
或1/2张含钠液 或低分子右旋醣酐 10—20ml/kg 总量<300ml iv缓推, 30—60分钟输入
继续补液
2/3张含钠液 1/2张含钠液
30—60 ml/kg
iv滴 6—8h内滴入
维持补液
1/4—1/5张含钠液, 60—80 ml/kg
鲍氏志贺菌
宋内氏志贺菌
C 1—18
D 1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流行特征
病人 带菌者 粪—口(食物、水源、生活、苍蝇) 2—7岁儿童
发病机理
个体的特异体质 细菌毒力 细菌侵袭力
菌毛
痢疾杆菌


肠(乙状结肠及直肠) 侵袭力 肠粘膜上皮细胞 固有层 (繁殖) 肠粘膜充血、
水肿、渗出
释放毒素
实验室诊断
大便常规
血常规
大便培养 免疫学检查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表现 实验室资料

鉴别诊断
高热惊厥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一 对症治疗 降温 物理(冰袋、酒精擦浴) 药物(安乃静、阿司匹林) 冷盐水灌肠 100ml/岁 止痉
<500ml
二 病原治疗
1.氨基糖甙类 丁胺卡那霉素 庆 大 霉 素 妥 布 霉 素 2.喹诺酮类 吡哌酸 氟哌酸 环丙沙星 3.第三代头孢 头孢曲松钠 头孢噻肟钠 头孢哌酮
临床表现
潜伏期1~2天,短者数小时
一、起病方式
二、临床类型
休克型 脑 型 混合型
休克诊断标准
项目 面色 轻度(早期) * 苍白 重度(晚期) 青灰
手足 皮肤 血压
心率 呼吸 尿量 眼底A/V 毛细血管充盈
*凉 * 轻微发花 *正常或升高
* * 婴儿10—15mL/H 儿童 10—20mL/H 1:2 1—3秒
院。有不洁饮食史。过去体健。查体: T39.8℃ P162 次 /
分 R 40次/分、BP 9/6Kp,嗜睡状,面色难看 ,唇微发绀 ,
四肢冷,皮肤有大理石花纹;心音有力、律齐;呼吸快,肺无
罗音;腹软 ,肝脾未扪及;颈阻(-),克氏征(-)布氏
征(-)巴氏征(-)。
病史小结
4岁,夏季发病,过去体健 以发热起病,起病急、进展快,仅10小时 出现严重症状 早期休克表现(面色不好,尿少,发绀, Bp9/6Kap,心率快,皮肤大理石花纹,肢 冷,) 有脑水肿表现(反复抽搐,意识障碍), 无脑膜刺激征 解2次黄稀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