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大小分析实验报告
颗粒分析实验报告

颗粒分析实验报告前言颗粒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一项针对微米级颗粒样品的颗粒分析实验,包括实验方法、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等。
通过本实验,我们得以了解样品中颗粒大小、分布情况等参数,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实验方法本实验选用了激光粒度分析仪对样品进行测试。
具体的实验操作如下:首先,我们准备测试样品。
本实验使用的是一种基于聚合物的微米级颗粒样品,样品需要经过均质处理并分散于水中,使其保持均匀分布。
其次,我们将样品注入至激光粒度分析仪的测试池中,进行测试。
在测试的过程中,仪器会通过激光束照射样品,然后通过探测器捕捉样品反射或散射的光线,从而得到颗粒的散射光模式。
通过基于光学理论的算法,我们可以计算出颗粒的粒径分布、平均粒径等参数。
同时,该仪器还可用于检测颗粒的耗散能力、稳定性等特性。
最后,我们通过数据处理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展示。
根据具体实验参数和测试结果,我们可以生成颗粒粒径分布直方图、累积粒径分布图等数据图表,以更好地了解样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我们获取了样品的粒径分布情况。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得到样品的平均粒径为2.5μm,颗粒所占体积分数约为30%,颗粒浓度为0.05mg/mL左右。
同时,我们也绘制了颗粒粒径分布图和累积粒径分布图,如下图所示:(图片在此不可展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样品颗粒的大小在0.5μm至4μm之间,分布范围较为均匀。
同时,我们还可以得到颗粒分布的三个重要参数,即模数D50、分散度D43和峰高度Hmax。
其中,D50表示颗粒直径中位数,D43表示颗粒平均粒径,Hmax代表颗粒分布的峰值大小。
总结通过这次颗粒分析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颗粒分析技术和实验方法。
通过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我们更好地理解了颗粒分布和特征参数的含义,并为后续材料性质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同时,我们也发现颗粒分析技术在材料科学、生物学和化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意义,对于研究微米级颗粒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颗粒大小实验报告

颗粒大小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颗粒大小的颗粒进行观察和比较,探究颗粒大小对物质性质和行为的影响,以此增进我们对颗粒性质的认识。
实验材料:1. 玻璃器皿2. 不同颗粒大小的颗粒(如砂粒、米粒等)3. 放大镜4. 尺子5. 天平实验步骤:1. 准备三个玻璃器皿,分别编号为A、B、C。
2. 在A器皿中加入粗砂粒,B器皿中加入细沙粒,C器皿中加入米粒。
3. 使用放大镜观察和记录每种颗粒的外观特征和颗粒形状。
4. 使用尺子测量每种颗粒的平均直径,并记录数据。
5. 使用天平测量每种颗粒的质量,并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1. 外观特征和形状:- 粗砂粒:颗粒粗大,表面较为粗糙,无规则形状。
- 细沙粒:颗粒相对较小,表面光滑,呈规则形状。
- 米粒:颗粒较细小,表面光滑,为长而窄的椭圆形状。
2. 平均直径测量:- 粗砂粒:平均直径约为2mm。
- 细沙粒:平均直径约为0.5mm。
- 米粒:平均直径约为0.2mm。
3. 质量测量:- 粗砂粒:平均质量为10g。
- 细沙粒:平均质量为5g。
- 米粒:平均质量为2g。
实验讨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颗粒的大小对其外观特征、形状、直径和质量都有明显的影响。
首先,颗粒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其外观特征。
粗砂粒由于颗粒粗大,表面较为粗糙,给人一种粗糙不均匀的感觉;而细沙粒相对较小,表面光滑,呈现出均匀细腻的特点;米粒则更加细小,其表面也更加光滑。
其次,颗粒的大小还影响了颗粒的形状。
粗砂粒由于颗粒较大,无规则形状,而细沙粒和米粒则呈现出规则形状,更加整齐。
此外,颗粒的大小也会直接关系到颗粒的直径和质量。
从测量数据可以看出,颗粒越细小,其直径和质量越小。
这是因为细小的颗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与体积比,使得单位质量的颗粒数量较多,从而导致整体的质量减小。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比较,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颗粒的大小直接影响颗粒的外观、形状、直径和质量。
公路工程土的颗粒大小分析报告

公路工程土的颗粒大小分析报告报告目的:本报告旨在对公路工程土进行颗粒大小分析,通过分析土的颗粒大小,了解土的物理特性,为公路工程的设计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报告摘要:本次颗粒大小分析主要采用筛分法和沉降法两种常用方法对公路工程土进行了测定。
经过分析和计算,得出了土的颗粒分布情况。
结果显示,该土的颗粒主要集中在中等颗粒范围,并呈现出较好的均匀性。
此外,通过对不同粒径的颗粒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其中以细颗粒为主,其含有黏土成分较多,具有较好的粘聚性。
1.引言2.实验方法采用筛分法和沉降法两种常用方法对土样进行颗粒大小分析。
筛分法利用不同孔径的筛网进行颗粒筛选,沉降法则利用数据处理软件对沉降速度进行分析。
3.分析结果经过筛分法和沉降法的分析,得出了土样的颗粒分布情况图。
结果显示,颗粒分布主要集中在0.075 mm到2.0 mm的颗粒范围内。
颗粒大小呈现较好的均匀性,没有明显的偏态现象。
4.分析讨论通过对不同粒径的颗粒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土样中的颗粒主要以细颗粒为主。
细颗粒在0.075 mm以下的范围内,其含有黏土成分较多,具有较好的粘聚性。
此外,粗颗粒的含量较多,可能会影响土的稳定性。
5.结论本次颗粒大小分析结果显示,该土样的颗粒主要集中在中等颗粒范围内,并呈现出较好的均匀性。
细颗粒中含有较多的黏土成分,具有较好的粘聚性。
此外,粗颗粒的含量较多,可能会对土的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在公路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土的颗粒大小分布情况,以确保公路工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粒径分析实验报告

粒径分析实验报告引言粒径分析是指对颗粒物料进行粒度分布的研究和分析。
粒度分布是指不同粒径颗粒在物料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粒度分布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颗粒物料的性质和特点,对于工业生产和科研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粒径分析仪器对样品进行测试,获得样品的粒径分布数据。
实验设备和样品本次实验所使用的设备是粒径分析仪器,该仪器采用激光散射原理进行粒径分析。
样品是粒状物料,由实验室提供,其具体成分和特性不得知。
实验步骤1.将样品取出并进行预处理。
首先,使用超声波清洗样品,以去除表面附着的杂质。
然后,将样品放入试样盒中,并确保盒内无空隙。
2.将试样盒放入粒径分析仪器中,并按照仪器操作手册进行操作。
首先,调整激光器的功率和位置,以确保激光能够穿过样品并产生散射现象。
然后,设置合适的散射角度和检测系统参数。
3.启动粒径分析仪器,开始测试样品。
仪器将通过激光散射现象收集样品的散射光信号,并根据散射光信号的特性进行粒径分析。
4.等待仪器完成测试,并记录得到的数据。
数据包括不同粒径颗粒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等信息。
5.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可以绘制粒径分布曲线,以直观地展示不同粒径颗粒的分布情况。
也可以计算出粒径的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数据。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本次实验的结果,我们得到了样品的粒径分布数据。
通过绘制粒径分布曲线,可以观察到样品中不同粒径颗粒的比例关系。
根据曲线的形状和特点,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样品的颗粒分布是否均匀、是否存在聚集现象等。
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计算出样品的平均粒径、标准差等统计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进一步揭示样品的特性和性质。
例如,平均粒径的大小可以反映样品的颗粒大小,标准差的大小可以反映样品颗粒分布的均匀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实验的样品具体成分和特性不得知,因此对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有一定的限制。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通过对不同样品进行比较和对照实验,以获得更加准确和全面的结论。
结论本次实验通过粒径分析仪器对样品进行测试,并得到了样品的粒径分布数据。
土的颗粒分析实验报告

土的颗粒分析实验报告1. 引言本实验旨在通过分析土壤样本中的颗粒组成,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并对土壤进行分类和评价。
通过实验,我们希望能够了解土壤中颗粒的分布情况、颗粒大小的分布特征以及土壤的质地类型等。
2. 实验方法2.1 实验材料•土壤样本•水•酒精2.2 实验步骤1.将土壤样本放入容器中。
2.加入适量的水,并充分搅拌。
3.等待一段时间,让颗粒沉淀。
4.将上层液体倒掉,留下颗粒物质。
5.将颗粒物质转移到称量瓶中,并记录质量。
6.使用酒精清洗颗粒,去除有机物质。
7.再次称量颗粒物质的质量。
2.3 实验数据记录试验编号土壤质量(g)干燥后质量(g)1 10.5 8.22 9.8 7.93 11.2 8.73.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每个土壤样本中颗粒的质量百分比。
以试验编号为1的样本为例,计算公式如下:颗粒质量百分比=干燥后质量−土壤质量土壤质量×100%计算结果如下:试验编号颗粒质量百分比1 22.86%2 19.39%3 21.43%通过统计分析所有样本的颗粒质量百分比,我们可以得到颗粒质量的分布情况。
进一步分析颗粒的大小分布特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土壤的质地类型。
4. 结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土壤样本中的颗粒质量百分比在20%左右,说明土壤中含有较多的颗粒物质。
2.不同土壤样本之间的颗粒质量百分比存在一定的差异,表明土壤的物理性质有所不同。
3.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得出土壤的质地类型,有助于评价其适用性和潜在用途。
5. 参考文献•[1] 王明. 土壤颗粒分析方法研究. 土壤学报, 2010.•[2] 张涛, 李平. 土壤颗粒组成与质地分析. 土壤, 2008.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实验报告应根据实验方法和数据结果进行撰写。
颗粒分析实验报告

篇一:颗粒分析实验报告颗粒分析实验报告专业班级港航学号 0903010125姓名景永春同组者姓名孙涛实验编号实验名称密度计法(比重法)颗粒分析实验实验日期 2011.9.13 批报告日期成绩教师签名一、实验目的测定干土中各粒组含量占该土总质量的百分数二、实验原理微小球体在水中下沉时,球体的运动近似满足如下规律:1.小球体在水中沉降的速率是恒定的;2.小球体沉降的速率大小与球体的直径d的平方成正比。
上述规律可用下式表示:v=(gs-gwt)ρw4℃gd2/1800η由式可知,颗粒比重一定时,颗粒愈大,在水中沉降的速率愈快。
现将一定质量ms 的土与水搅拌成总体积为v的均匀悬液,然后观察悬液中颗粒下沉情况和悬液浓度的变化。
再由下式:di=k1 (??/ti)将测量粒径di的问题转化成为测定任一时刻ti及相应落距l的问题,再算出d≤di的颗粒占总土质量百分含量pi,就可得到试验结果。
三、实验仪器(1)(2)(3)(4)(5)乙种密度计量筒,有效容积1000cm3,内径60mm,高450mm 秒表搅拌器温度计四、实验步骤(1)取风干土样100~300g辗散后过2mm筛,至仅留下大于2mm的颗粒为止。
(2)将粒径小于2mm的土样搅拌均匀,称取m=30g的土样作为试样。
(3)将试样加水煮沸1小时,冷却后将全部土倒入试验量筒,加入10cm分散剂,加水至1000cm。
(4)搅拌悬液约1min,往复各30次,使悬液土粒分布均匀。
(5)取出搅拌器同时开动秒表,测经1,2,5,15,30,60,120,1440min时的密度计读数。
每次测度前15秒左右将密度计放入量筒。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干土质量:30g 悬液体积:1000ml 密度计型号:乙型土粒比重:2.70密度计校正:ri = ri +n+mt—co计算l:根据乙种密度计读数与沉降距离表计算计算粒径di= k1 /ti)计算d≤di的颗粒占总土质量百分含量pi=100v*gs*(ri—1)*ρw4℃/ms/(gs-gw20) 绘制粒径分布曲线土粒粒径d(mm)六、实验分析与评估1、该方法较之筛析法的优缺点:首先,筛分法是利用不同孔径的分析筛筛分风干土,以此将不同粒径的土颗粒区分开,对于粒径稍大的土颗粒来讲,是比较方便可行的,但是对于粒径较小的土颗粒来讲,会有较大误差,因为细小的土颗粒具有一定的吸附性,会黏附在分析筛上面,对实验造成影响。
沙粒粒度分析实验报告

沙粒粒度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沙粒粒度分析实验,了解沙粒粒度分布规律及其与沙土性质的关系,进一步认识沙粒的组成和特征。
二、实验原理根据沙粒在不同孔隙中的沉降速度与沙粒粒度的关系,可以通过试验研究沙粒的粒度分布情况。
实验中采用水洗分离法,通过不同颗粒大小的沙粒在水中的沉降速度差异,将其分为粗沙、中沙和细沙等几个不同的粒度级别。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准备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试剂,包括筛网、容器、水等。
2. 取一定量的沙土样品,并用筛网进行筛分,分为5个不同的粒度级别,如粗砂(1-2mm)、中砂(0.5-1mm)、细砂(0.25-0.5mm)、粉砂(0.125-0.25mm)和粉砂(0.0625-0.125mm)。
3. 将筛分好的沙粒分别放入不同的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并轻轻搅拌均匀。
4. 等待一段时间,让沙粒沉降,形成不同颗粒大小的层次。
5. 通过目测或使用显微镜观察,测量不同粒度级别的沙粒层的厚度。
6. 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出每个粒度级别的沙粒所占的百分比。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经过实验测量和计算,我们得到了不同粒度级别的沙粒所占的百分比数据。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绘制出沙粒的粒度分布曲线,进一步分析不同尺寸沙粒的比例。
五、实验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尺寸的沙粒所占的比例不同,即沙土的粒度分布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对于海滩沙土等自然环境中的沙粒,粒度分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海洋水流、河流冲刷等。
而在建筑工程中,沙土的粒度分布对工程的稳定性也有重要影响。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进行了沙粒粒度分析,并获得了沙粒的粒度分布曲线。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尺寸的沙粒在沙土中所占的比例不同,沙粒的粒度分布是多样化的。
这为我们更好地了解沙土的性质和沙粒的组成提供了依据。
七、实验心得通过参与沙粒粒度分析实验,我对沙土的粒度分布规律及其与沙土性质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也学会了运用水洗分离法进行沙粒粒度分析,并通过实验结果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颗粒数分析实验报告

颗粒数分析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颗粒数分析方法,对样本中的颗粒数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了解样本的颗粒数量分布情况,并得出相关结论。
实验原理颗粒数分析是一种常用的颗粒形态分析方法。
通过对样本中颗粒数量的计数和分析,可以获得颗粒数量分布、颗粒大小分布等信息。
实验中常使用显微镜观察样本,并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对颗粒进行计数和分析。
实验步骤1. 准备样本: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样本进行实验。
样本可以是颗粒物、细胞等微观物体。
将样本制备成适当的形态,确保颗粒分散均匀。
2. 显微镜观察:将样本放置在显微镜下,通过调节镜头和焦距,使得样本清晰可见。
选择合适的放大倍数,以便观察颗粒细节。
3. 图像获取:使用相机或图像采集设备,对观察到的样本进行拍照或录像。
确保图像质量清晰,细节可见。
4. 图像处理:将获取的图像导入图像处理软件中,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去噪、增强对比度等。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对图像中的颗粒进行计数和分析。
5. 颗粒计数:在图像处理软件中,使用颗粒计数工具对样本中的颗粒进行计数。
一般可以通过设置阈值、计数范围等参数来提高计数准确性。
根据需要,可以分别计数不同大小或形态的颗粒。
6. 数据分析:将计数得到的数据导出,并进行进一步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可以计算颗粒的平均数量、数量分布、大小分布等指标。
如有需要,可以进行统计检验或回归分析等,以得出更深入的结论。
7. 结果记录:将实验得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包括样本信息、计数数据和分析结果等。
可以使用表格、图表等方式进行展示。
8. 结果讨论: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结果讨论和分析。
比较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探讨可能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分析实验中的局限性,并提出改进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步骤和实验原理,我们成功地对样本中的颗粒数进行了分析。
通过实验数据和图表,我们发现样本中的颗粒数量呈现正态分布,且呈现一定的大小趋势。
同时,我们还通过统计方法和回归分析,发现不同样本之间的数量和大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耐火胶泥试验报告108
工程名称
工程编号
委托单位
试验日期
试验编号
委托编号
报告日期
名称
筒号
检验标准
取样日期
型号
水温
℃
样品编号
库号
室温
℃
颗粒细度
样品重(g)
标准筛
筛余(g)
颗粒细度(%)
用水量(%)
样品重(kg)
用水(kg)
用水量(%)
粘附时间
第一次
第二次
平均
弯曲强度
(MPa)
温度
编号
宽(cm)
1.试验结果只对来样负责;
2.复制件无原试验单位盖章无效
16~31.5
-
-
85~100
-
-
0~10
0
-
-
-
-
20~40
-
-
95~100
-
80~100
-
-
0~10
0
-
-
-
31.5~63
-
-
-
95~100
-
-
75~100
45~75
-
-
-
-
40~80
-
-
-
-
95~100
-
-
70~100
-
30~60
0
-
实测
R平均:
标准差fk:
抗风化
性能
R平均:
R平均:
Gm:
Gm:
其它
测试
项目
结论
备注
试验单位
(公章)
单位负责人:
年月日
审核人:
年月日
试验人:
年月日
耐火材料试验报告106
工程名称
工程编号
委托单位
试验编号
委托编号
试验日期
试件编号
箱号
位号
名称
型号
室温
℃
制造厂
水温
℃
项目
标准值
实测值
备注
耐火度(℃)
水量
荷重软化点(℃)
颗粒大小分析试验报告(筛分法)101
工程名称
工程编号
委托单位
委托编号
试验日期
报告日期
分析筛
筛孔径
(mm)
筛分结果
备注
筛余量(g)
筛余率(%)
累计筛余率(%)
粗
筛
60
40
20
10
5
2
底
细
筛
2.0
1.0
0.5
0.25
0.1
0.074
底
结论
试验单位
(公章)
单位负责人:
年月日
审核人:
年月日
试验人:
年月日
水泥物理性能试验报告102
1.25
2.50
53~5
25~0
15~0
粗砂(3.7~3.1)
0.63
1.25
85~35
50~10
25~0
实测
0.315
*0.63
85~71
70~41
40~16
砂的实际颗粒级配与表中所列的累计筛余百分率相比,除5和0.63mm筛号外,允许稍有超出分界线,但其总量不应大于5%
0.160
0.315
95~80
92~70
85~55
筛底
0.160
100~90
100~90
100~90
表观密度
(kg/m3)
堆积密度
(kg/m3)
含泥量
(%)
泥块含量(%)
有机物
共它项目:
备注
1试验结果只对来样负责;
2复制件无原试验单位重新盖章
无效。
结论
试验单位
(公章):
单位负责人:
年月日
审核人:
年月日
试验人:
年月日
碎(砾)石试验报告104
工程名称
工程编号
工程部位
委托编号
委托单位
试验编号
试验日期
委托要求
设计强度等级:
稠度(mm):
其它;
原
材
料
水泥
容重(g/cm3)110℃干澡后
弯曲强度(MPa)
110℃干澡后
℃干澡后
线变化度
(%)
110℃干澡后
℃干澡后
热传导率
(W/m·K)
405℃
700℃
结论
备注
试验单位
(公章)
单位负责人:
年月日
审核人:
年月日
试验人:
年月日
耐火水泥试验报告107
工程名称
工程编号
委托单位
试验日期
委托编号
报告日期
试验编号
使用部位
表观密度(kg/m3)
堆积密度(kg/m3)
空隙率(%)
含泥量(%)
泥块含量(%)
针片状含量(%)
最大粒径(mm)
试验单位(公章);
单位负责人:
年月日
审核人:
年月日
试验人:
年月日
砖试验报告105
工程名称
工程编号
委托单位
委托编号
砖种类
试验编号
砖厂名称
试验日期
项目
试验结果
国标
强度等级
R平均:
标准差fk:
厚(cm)
最大负载(kg)
单块值
平均值
110℃
干澡后
1000℃焙烧后
结论:
试验单位
(公章)
单位负责人:
年月日
审核人:
年月日
试验人:
年月日
轻质浇注材料试验报告109
工程名称
工程编号
委托单位
试验编号
委托编号
试验日期
名称
箱号
检验日期
取样日期
型号
水温
℃
样品编号
位号
室温
℃
项目
试验结果
用水量
线变化率(%)
℃
℃
℃
工程名称
工程编号
委托单位
委托编号
出厂日期
生产厂家及牌号
代表数量
试验日期
品种及标号
细度
凝结时间
安定性(雷式法/沸煮法)
强度(MPa)
80μm筛筛余量(%)
初凝
终凝
抗折
抗压
时
分
时
分
3d
7d
28d
3d
7d
28d
国标
合格
实测
结论
备注
试验单位(公章):
单位负责人:
年月日
审核人:
年月日
试验人:
年月日
砂子试验报告103
工程名称
工程编号
委托单位
委托编号
委托日期
试验日期
筛孔尺寸(mm)
分计筛余
累计筛余
筛孔
尺寸(mm)
级配区
细度模数(μf)
(g)
(%)
(%)
累计筛余(%)
国标
10.0
1区
2区
3区
特细砂(1..5~0.7)
5.00
10.0
0
0
0
细砂(2.2~1.6)
2.50
*5.00
10~0
10~0
10~0
中砂(3.0~2.3)
烘干容重(kg/m3)
℃
℃
℃
弯曲强度(MPa)
℃
℃
℃
热传导系数(W/m·K)
℃
℃
℃
升温曲线:(h-℃)
试验单位
(公章)
单位负责人:
年月日
审核人:
年月日
试验人:
年月日
砂浆配合比试验报告110
工程名称
工程编号
工程部位
委托编号
委托单位
试验日期
委托
要求
设计强度等级:
稠度(mm):
其它:
原
材
料
水泥
品种
原标号
实测强度
工程名称
工程编号
试验日期
委托单位
委托编号
委托日期
报告日期
国
标
级配情况
公称
粒级(mm)
累计筛余按重量计(%)
结论
筛孔尺寸(圆孔筛)(mm)
2.50
5.00
10.0
16.0
20.0
25.0
31.5
40.0
50.0
63.0
80
100
连
续
粒
5~10
95~100
80~100
0~15
0
-
-
-
-
-
-
-
-
5~16
90~100
试验编号
细
骨
科
类别
表观密度
级配
含泥量
堆积密度
泥块含量
试验编号
水
种类及来源
掺
合
料
类别种类
表观密度
试验报告编号
细度
堆积密度
外加剂
掺量
试
配
结
果
重量配合比:
水泥用量(kg/m3)
标养结果
(MPa)
R7
快速测定:推定R28(MPa)
R28
备
注
试验单位
(公章)
单位负责人:
年月日
审核人:
年月日